建筑物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点教学内容
沉降观测
建筑物沉降及变形观测建筑在可变形的地基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由于在其较大的自重作用下地基产生的压力也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一段时间内会产生沉降和变形。
应根据《测量规范》和《地基基础规范》规定设置沉降观测点,并及时观测。
1沉降观测水准点的设置1.1 水准点的布设沉降观测水准点可用施工时使用的水准点,也可另设。
水准点埋设数量不应少于三个,并组成水准网。
水准点的埋设位置,既要考虑到能便于观测,又要考虑到防止震动。
对水准点应定期进行高程检测,以保证观测结果的正确性。
1.2 水准点的形式与埋设沉降观测水准点的形式应根据现场条件、观测时间等决定,一般与三、四等水准点相同(三等水准点的埋设深度不得浅于1.5m,四等水准点不得浅于0.5m)。
(1)深埋水准点深埋水准点用于水准基点,其标桩的形式应根据材料等条件决定。
(2)专用水准点用直径30mm以上的粗钢筋,上端磨成半圆形,下端弯成钩形,将其埋在混凝土中。
专用水准点用于三等水准。
(3)以水平面控制点代替水准点一般施工经常使用的水准点,可附设于平面控制点上,即在标板附近埋设一个圆头铆钉作为水准点。
1.3 沉降观测水准点高程的测定沉降观测水准点可引测永久基准点,采用三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
1.4 沉降观测点的形式与埋设沉降观测点的形式与埋设方法应根据工程性质和施工条件确定,一般民用建筑沉降观测点大多设置在外墙勒角处。
2沉降观测要点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每个区域至少应有三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点。
2.1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由设计单位根据基础沉降的要求、工程地质资料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若设计无规定,砖墙承重的各观测点应沿墙的长度每隔6~12m设置一个,并设置在建筑物的转角处、纵墙和横墙交接处及纵墙和山墙的中央、建筑变形缝的两侧;框架结构建筑每隔2~3根柱基上安设观测片;筏式基础或箱形基础高层建筑观测点应沿纵横轴线和基础周边设置。
2.2 每次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采用环行闭合方法或往返闭合法);(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建筑物沉降观测内容
建筑物沉降观测内容建筑物沉降观测内容包括什么?是怎样观测的?下面是带来的建筑物沉降观测内容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建筑物沉降观测内容: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2、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3、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有关规定执行。
4、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沉降观测测量学习资料
沉降观测学习内容:1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1.0.1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
1.0.2 各方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各阶段成果报告内容要符合细则要求。
1.1 准备阶段1.1.1 准备阶段的工作流程如图1.1.1所示。
准备阶段图1.1.1 准备阶段工作流程图1.1.2对应工作流程图1.1.1中编号工作内容如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人员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评估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从事沉降变形观测的测量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方法主要为授课和答疑;●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自身对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技术培训。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设计单位提供给建设单位的设计资料主要有●全线设计地质纵断面图(电子文档);●沉降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值。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技术交底: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明确沉降变形观测的如下技术要求●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观测设备埋设要求;●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各施工单位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人员、设备情况;●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监理、评估单位核查包括以下内容监理单位主要核查:●观测人员、设备是否能够满足观测要求;●观测断面与观测点设置是否满足细则要求;●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细则要求;●观测组织是否能满足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
评估单位主要核查:●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是否满足细则要求;●测量内业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是否满足细则要求;●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的观测方案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施工单位建立变形观测网●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隧道、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如图1.1.2所示;●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详见附表。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
江苏城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昆山万和苑动迁小区2标项目部目录目录 0第一章工程概述 (2)1.1工程概况 (2)1.2技术依据 (2)第二章人员及仪器配备 (3)2.1人员配备 (3)2.2测量仪器配备 (3)2.3内业计算 (4)第三章观测点设置 (4)3.1制作方法 (4)3.2设置方法 (5)3.3保护方法 (5)第四章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5)4.1布设规定 (5)4.2布设位置 (6)第五章沉降观测点的观测线路............................................................. 第六章技术要求. (6)6.1观测要求 (6)6.2观测等级及要求 (7)6.3观测注意事项 (7)第七章观测次数及数据处理 (8)7.1观测次数 (8)7.2数据处理 (8)第一章工程概述1.1工程概况昆山万和苑动迁小区2标B-1#~B-3#、B-8#、B-9#住宅楼、B-车库2及围墙工程位于高新区中华园西路北侧、锦淞路东侧。
总建筑面积61324.67m2,其中:B-1#楼住宅面积11449.31m2,为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2#楼住宅面积6222.22m2,为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 B-3#住宅面积6190.07m2,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8#住宅面积12501.72m2,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9#住宅面积11526.6m2,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车库2面积: 13434.75m2,地下1层,层高3.80m。
由于本工程属于小高层建筑,故应进行沉降观测。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为了方便观测,沉降观测点埋设于主楼框架剪力墙上,其标高值为0.5左右。
观测点位置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确定。
1.2技术依据1.2.1工程依据1.苏州华造建筑设计院提供的沉降观测施工图纸2.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基准点1.2.2国家规范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8-963.《建筑测量变形规程》JGJ/T8-2007建设单位提供来了二个沉降观测控制点:BM1、BM2点。
【2019年整理】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
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本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C、加层、扩建建筑物;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就不需要沉降观测(创优工程除外)。
沉降观测点设置规范
沉降观测点设置规范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监测工作,主要用于测量土地或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垂直位移。
准确地选择和设置沉降观测点可以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并为工程的安全运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沉降观测点设置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观测点的设置数量和位置。
观测点的设置数量应根据工程的规模、性质和周边地质条件进行合理确定。
一般来说,在大型工程中,观测点的数量要适当增加,以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观测点的位置应选在工程的关键部位,如基础、支撑结构等位置上,并考虑到土地或建筑物可能发生的沉降变化。
2. 观测点的标志和标定。
每个观测点应设置明确的标志,以便进行定位和辨认。
标志可以采用固定的钉子、杆子或标识牌等形式,标志的高度应便于观测和测量。
观测点的位置应进行精确的测量和标定,并在观测前进行偏差校正和调整。
3. 观测点的监测设备和仪器。
观测点的监测设备和仪器应选择具有较高精度和可靠性的测量设备。
常用的沉降监测仪器包括税卡仪、自动水准仪、倾斜仪等。
在选择仪器时,应考虑其适用范围、精度和稳定性等因素,并进行仪器的校准和检验,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观测点的观测频率和方式。
观测点的观测频率应根据土地或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和工程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
在工程初期,观测频率可以较高,以追踪土地或建筑物的变化趋势;在工程使用稳定后,观测频率可以适当减少。
观测方式可以采用定期观测和特殊观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需要进行全面的定期观测,同时对关键部位进行特殊观测。
5. 观测点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观测点的数据应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录入、整理和校核等工作,数据分析包括数据的趋势分析和变化幅度分析等。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工程的设计者、施工方和监理单位等相关人员,以便他们对工程的运行和安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决策。
通过遵循以上沉降观测点设置规范,可以提高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营和有效监管,并为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建筑物沉降观测内容
建筑物沉降观测内容建筑物沉降观测内容: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2、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3、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有关规定执行。
4、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即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固定(永久性水准点)的测点进行观测,测其沉降程度用数据表达,凡一层以上建筑、构筑物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人工、土地基(砂基础)等,均应设置沉陷观测,施工中应按期或按层进度进行观测和记录直至竣工。
一、沉降观测内容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应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二、沉降监测点的布设要求1应能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应顾及建筑结构和地质结构特点。
当建筑结构或地质结构复杂时,应加密布点。
2对民用建筑,沉降监测点宣布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Iom~20m处或每隔2根~3根柱基上;2)高低层建筑、新旧建筑和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3)建筑裂缝、后浇带两侧、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4)对宽度大于或等于15m、宽度虽小于15m但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湿陷性土地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处;6)框架结构及钢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7)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9)超高层建筑或大型网架结构的每个大型结构柱监测点数不宜少于2个,且应设置在对称位置。
3对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大型或高耸建筑,监测点应设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应少于4个。
4对城市基础设施,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结构设计及结构监测的要求。
三、对沉降监测点的标志的要求1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宜涂上防腐剂。
2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散热器、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面、柱面或地面一定距离,宜与设计部门沟通。
沉降观测主要内容及详细步骤
沉降观测的详细步骤,新手看看就会!沉降观测的详细步骤,新手看看就会!2015-06-10测量测量cegongcom测量不仅仅是测量员会!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更强大的知识储备!每天一个笑话工地、一个书籍下载、5条以上全国建工招聘信息及四个工程教程!1、仪器:水准尺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铝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时应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DS3级别。
2、观测时间: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建(构)物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 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
4、沉降观测的五定: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5、在观测过程中,做到步步有校核。
①前后视距≤30 m,前后视距差≤1.0m,②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应≤1.0mm,6、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7、埋入墙体的观测点,材料应采用直径不小于12毫米的元钢,一般埋人深度不小于12厘米,钢筋外端要有90°弯钩弯上,并稍离墙体,以便于置尺测量。
8、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每二层观测一次,竣工后再观测一次。
9、水准点是对各观测点沉降的基准点,一定要选定相对固定的稳定的其他建筑物等适当部位,一般不少于2个。
10、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
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毫米。
11、完成沉降观测工作,要先绘制好沉降观测示意图并对每次沉降观测认真做好记录。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沉降观测是工程地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用于监测土地表面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观测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沉降观测点的布置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来确定。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观测施工方案的制定观测施工方案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观测任务:明确观测任务,包括监测对象、观测时间、观测周期等。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观测任务的时长和频率。
2.观测项目:根据工程的特点,确定需要观测的项目,例如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等。
3.观测方法:确定观测方法,包括采用水准仪观测、全站仪观测、GPS观测等。
根据观测准确度和经济性的要求来选择观测方法。
4.观测参数:确定观测参数,包括水准点的位置、高程、坐标等。
根据观测任务的要求来确定观测参数。
5.数据处理:确定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以及结果的总结和报告。
6.资金预算:根据观测任务的要求,预估观测所需的人力、设备和材料等费用,制定合理的观测施工方案。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平整地点:选取地面平整、无明显隆起或下凹的地点作为观测点,避免有施工活动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地面变形。
2.稳定基础:确保观测点的基础稳定可靠,避免土体松动或沉降。
3.多点布置:根据工程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布置方式。
常用的布置方式包括等间距布点、紧密布点、等高差布点等。
考虑到工程的不同部位,可以采用多种布点方式组合使用。
4.控制测量点:在布置沉降观测点的同时,还需布置一些控制点,用于校正观测数据,提高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这些控制点可以选择在观测点附近的地表或建筑物上。
5.校正因素:在布置沉降观测点时,还需考虑到各种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例如,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导致土体的沉降,需要选择与地下水位变化相一致的时间段进行观测。
综上所述,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的制定是沉降观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只有制定合理的观测施工方案,并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来布置观测点,才能确保沉降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建筑物沉降观测培训讲义
对光,如果仍然不能消除,须再重新进行目镜对光,直
至成像清晰、读数不变为止。
精平与读数
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的气泡吻合,表示视线精确水平,随即可 以读数。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仪器内部有一个补偿透镜,能够对一 定范围内的视准轴不平行进行补偿,因此,该类水准仪没有管水准器, 不需要进行精平操作,调节脚螺旋使圆水准器居中,即可照准标尺进 行对光、读数。
银柱,约相当于1米的高差。由于大气压力受气象变化的影响较大,
气压高程测量精度低于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主要用于高差较大 的丘陵地和山区的勘测工作。通常用空盒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前者
便于携带,多用于野外作业,后者常用于固定测站或检验前者。
2.2水准测量原理
通常,水准测量有高差法和仪高法两种各种测量方法,
安置仪器
安置仪器的过程是将水准仪器安置到脚架上的过程。仪器安置高 度应适中(与观测员身高相适应),目估架头大致水平,并牢固 地架设在地面上。
粗略整平
粗略整平简称粗平,是转动三个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达到仪 器竖轴竖直,仪器旋转时,为视线在各方向精确水平创造条件。 1、方法:对向转动脚螺旋 1 、 2 ——使气泡移至 1 、 2 方向的中 间——转动脚螺旋 3 ,使气泡居中。 2、规律:气泡移动方向与左手大拇指运动的方向一致。
水准路线
由一系列水准点间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 准路线。 水准路线依据工程的性质和测区情况,可布设成以下三 种形式:
1. 2. 3.
闭合水准路线
附合水准路线 支水准路线
如何沉降观测点设置
沉降观测点设置为了反映出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设置在最能反应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在建筑物上纵横向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 ~30 m为宜,均匀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装饰阶段因施工破坏或掩盖沉降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另外在沉降观测点上方设置保护设施,避免重物砸到发生变形而得不到准确的沉降量。
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伸缩缝处用不用设置沉降观测点?一座建筑其被伸缩缝分成两部分,但基础没有分开,那么在伸缩缝处是否需要设置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的部位,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大型设备基础,柱子基础和地质条件变化处。
(2)沉降观测点的数量一般沉降观测点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20m。
伸缩缝处是否需要设置沉降观测点???答:需要设置沉降观测点怎么设置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用什么材料设置?一般可以用16的钢筋进行制作一般弯成L型.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在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和建筑物裂缝处的两侧;建筑物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内纵墙处,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米横墙对应墙端处;框架结构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
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
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沉降观测是一种用来监测土地或建筑物沉降变形的测量方法。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以及观测要求对于正确获取沉降变形信息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
一、沉降观测点设置1.观测点的选择在选择观测点时,应根据工程、建筑物或地基的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需要选择在可能发生沉降变形的地区。
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具体要求而定,它们应能够有效覆盖整个工程或建筑物。
2.观测点的布设观测点布设应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需要监测的区域内。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直线、网格或等距离方式布设观测点。
观测点之间应保持距离适当,以便于后期分析。
3.观测点的编号与标识为了方便管理和数据处理,每个观测点都需要进行编号和标识。
编号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但最好使用简单明了的方式。
观测点的标识则可以使用铭牌、红色喷涂或其他方法来进行。
二、沉降观测要求1.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应按照事先确定的时间周期进行,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观测周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可以选择每天、每周或每月进行观测。
2.观测方法沉降观测可以采用传统的水准测量方法或现代的全站仪等测量方法。
观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观测数据记录观测数据应及时记录并保留,以备后期分析和处理。
观测记录包括观测日期、观测点编号、观测数值等内容。
通常可以使用记录表格、数据采集设备或电脑等方式来进行数据记录。
4.观测精度要求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较高,通常要求测量精度在毫米级别。
为达到此要求,应在进行观测前进行精密调校和校验,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误差和提高测量精度。
5.观测环境要求沉降观测应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以减少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观测点周围应保持相对平稳的环境,避免土地移位、振动或其他干扰因素。
6.观测结果分析与评价观测数据获取后,应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以确定沉降变形的情况和趋势。
可以使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绘制沉降等值线图、变形曲线图等图表,以便于后期的工程设计和调整。
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
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一、引言沉降观测是土地开发和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观测沉降情况可以及时了解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本文将就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和观测要求进行探讨。
二、沉降观测点设置1. 观测点选择沉降观测点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工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工程的重要部位、土壤条件较差区域、填筑物边缘等作为观测点。
同时,观测点应覆盖整个工程范围,以获得全面的沉降情况。
2. 观测点布设观测点的布设应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般情况下,观测点应形成一个规则的网格状布设,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合理。
同时,观测点的数量也应根据工程规模和特点进行合理确定,以获取足够的数据支撑。
三、观测要求1. 观测频率沉降观测应该具有一定的观测频率,以及明确的观测时间。
一般情况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观测频率应为每日一次;工程竣工后,观测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为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
观测时间应固定,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
2. 观测参数沉降观测应关注的参数包括沉降量、沉降速率、沉降变形特征等。
其中,沉降量是最重要的观测参数,可以通过沉降点的高程变化来确定。
沉降速率可以通过连续观测多个时间段的沉降量来计算,用以评估工程的稳定性。
沉降变形特征可以综合考虑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等因素,分析工程的变形趋势。
3. 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沉降观测的关键环节,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
首先,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测点之间的高差影响。
然后,可以采用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绘制出相应的沉降曲线和图表。
四、结论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和观测要求对于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选择观测点,并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工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
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沉降观测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
本文由swkys110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 2009 年 04 月 08 日 16:17 (1483) 小陈我要评论(0) 【大中小】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
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 2008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
其中,第 5.3.43(1)、7.1.7、7.5.6、10.1.10 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 2008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
其中,第 3.0.1、3.0.11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工程测量规范》原(GB50026-9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和(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确定(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 2006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0.1 条第(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 11 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C、加层、扩建建筑物;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第 3.0.1 条作如下定义:若工程明显为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的建筑物(如地基条件较好的 6 层住宅楼等),就不需要沉降观测(创优工程除外)。
【2019年整理】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
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本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C、加层、扩建建筑物;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就不需要沉降观测(创优工程除外)。
沉降观测点如何设置
沉降观测点如何设置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分析原因并正确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30天/次)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此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是否会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五定”即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建筑物位移及沉降观测的要点
建筑物位移及沉降观测的要点建筑物位移及沉降观测要点是什么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1、水平位移观测点的位置,对建筑物应选在墙角、柱基及裂缝两边等处;线状构筑物应选在端点、转角点及必要的中间部位;护坡工程应按待测坡面成排布点。
观测点的埋设应稳固且便于观测,当设置上、下标志时,应使上、下标志和某一测站点在同一铅垂面内。
2、水平位移观测可根据需要与现场条件选用下列方法:
测量地面观测点在特定方向的位移时,可选用下列几种基准线法。
①视准线法(包括小角法和活动觇牌法)。
②激光准直法。
③测边角法。
主要用于地下管线的观测。
④采用基准线法测定绝对位移时,应在基准线两端各自向外的延长线上,埋设基准点或按检核方向线法埋设4~5个检核点。
3、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4、垂直位移(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法,亦可采用静力水准、三角高程等测量方法。
监测点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1。
建筑物位移及沉降观测的要点
建筑物位移及沉降观测的要点建筑物位移及沉降观测是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对建筑物的位移及沉降情况的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建筑物位移及沉降观测的要点。
一、观测方法建筑物位移及沉降的观测主要采用测量法和监测法两种方法。
1.测量法测量法主要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进行测量。
常用的测量仪器有:全站仪、单轴水平仪、三维激光测距仪等。
测量时需要在建筑物周围设立控制点,在某一时刻或者一段时间内对建筑物进行多次测量,得出建筑物的位移和沉降情况。
2.监测法监测法主要采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来实时监测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常用的传感器有:应变计、倾斜仪、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将传感器的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建筑物的位移和沉降情况。
通常,建筑物位移及沉降的观测需要采用测量法和监测法相结合,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二、观测点的选择观测点的选择是建筑物位移及沉降观测的重要环节。
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到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通常需要选择以下几个位置作为观测点:1.主体结构中心点:主体结构最为重要,对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选取主体结构中心点进行观测。
2.支承节点:建筑物的支承节点承载着建筑物的部分重量,是建筑物受力的重要节点,因此需要选取支承节点进行观测。
3.变形较明显的部位:建筑物的变形通常会在某些部位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柱子与梁的接口、墙体与地面的连接处等,需要选取这些部位进行观测。
4.持续施工的部位:对于正在持续施工的建筑物,需要选取施工部位进行观测,以便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形情况。
三、观测原则建筑物位移及沉降的观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连续观测:建筑物位移及沉降的观测应该是连续进行的,以便及时发现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2.多点观测:建筑物位移及沉降的观测需要选取多个观测点,以便得到更为准确的观测结果。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是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及其要求能够有效地反映建筑物的变形行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一般情况下,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要求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周围地质环境,按照建筑物的设计要求,把沉降观测点布置在相关部位,确保观测点能够充分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首先,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要考虑建筑物所处的地质环境,选择沉降观测点的位置,要考虑地下水位、土体结构、岩石层等因素,以便选择合适的位置。
其次,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征,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式,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性,选择沉降观测点的位置,以保证沉降观测点能够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变形状况。
此外,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要考虑建筑物的位置和大小,要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和大小,确定沉降观测点的数量,以便更好地反映建筑物的变形行为,为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评估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总之,正确的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及其要求是建筑物安全性能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沉降观测点布置上,必须考虑建筑物地质环境、
结构特征、位置和大小等因素,以便选择合适的位置,确保沉降观测点能够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变形状况,为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评估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点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
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本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C、加层、扩建建筑物;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第3.0.1条作如下定义:若工程明显为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的建筑物(如地基条件较好的6层住宅楼等),就不需要沉降观测(创优工程除外)。
若不能确定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或者有疑问,就请设计单位明确是否需要沉降观测,并请书面答复或者写入图纸会审记录中。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建筑物确定需要进行沉降观测之后,在工程开工之初,应根据设计图纸的安排做好沉降观测策划工作、制定沉降观测方案,对于符合条件的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观测,适时埋设观测点。
根据《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砌筑小阴井加以保护,宜选在下列位置:A、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B、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建筑裂缝、后浇带、沉降缝和伸缩缝的两侧,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及填挖方分界处;C、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的承重内隔(纵)墙设内墙点,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D、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E、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米横墙对应墙端处;F、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墙轴线上,以及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G、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H、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滨(沟)处;I、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J、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构筑物,应设在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
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明确:根据以上要求及本市实际情况,一般多层建筑布8~16个点;(小)高层建筑布8~20个点。
对于基础面积较大的建筑物,如大型框架结构的工业厂房,测点布置可能超过20个点。
四、沉降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沉降观测的测量,应使用精密水准仪,优先采用精密水准仪DSZ05或DS05,具有测微装置的,最低使用DS1水准仪。
视线长度宜为20~30米,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5米,宜采用闭合法消除误差。
承担沉降观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主管部门批准的资质,测量人员应具有主管部门颁发的上岗证。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塔式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不宜设站。
五、沉降观测的周期和时间1、初测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初测应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2、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应依据施测方案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重要建筑,可在基础完工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
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2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和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
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每增加荷载的25%时各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封顶后1~2月观测一次,竣工后观测周期,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沉降速度≥2.0mm/d应停止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沉降速度≥1.0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
各个阶段的复测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3、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
一般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2~3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稳定为止。
观测的期限一般规定如下: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若沉降速度小于0.01 mm/d ,根据沉降曲线分析,认为已经稳定,可以停止观测。
4、对于荷载突然增加,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水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逐日或2~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明确:根据以上要求及本市实际情况,在施工期间,一般多层建筑观测共约需3次(初始值一次,施工到三层测一次,主体结构封顶后测一次);工业厂房对于小于三层(含三层)的共约需2次(初始值一次,主体结构封顶后测一次),高于三层的工业厂房,按每增加两层测量一次,共约需3-4次;(小)高层建筑观测每增加三层测一次,共约需5~15次。
发现数据异常,应增加观测频率。
在使用阶段,可见上述第三条。
六、竣工验收标准《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第5.0.6条规定:对建(构)筑物进行竣工验收时,地基沉降变形观测值在没有相应的规范、设计要求时,可参照本条执行。
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
1、建(构)筑物竣工验收地基变形要求以沉降速度,即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曲线应逐步收敛、曲线的斜率应逐渐减少或趋向于零,最后一次观测的沉降速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竣工验收最后一次观测的沉降速度允许值表2、建(构)筑物竣工验收时,地基基础的平均沉降量宜满足如下公式的要求:SS=λm ax式中:S——建(构)筑物地基基础最终平均沉降量(mm);S——建(构)筑物地基基础最终最大沉降量(mm);m axS的比值。
λ——建(构)筑物竣工时地基基础平均沉降量与最终最大沉降量m ax S、λ宜参照下表执行。
S、m ax竣工时地基基础平均沉降量允许值表3、竣工验收时,还要计算判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基变形引起整体倾斜是否满足规范允许值。
例如,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允许值如下表:注: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H g指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
4、当符合竣工验收沉降量和沉降速度标准后,尚未达到建筑物稳定标准时,竣工验收后应按照本标准省标DGJ32/J18-2006第5.0.4条(即本文“五、沉降观测的周期和时间”)要求,继续进行沉降观测,直至稳定。
七、稳定标准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次观测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则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建筑物安全等级二、三级多层建筑以0.020. ~04mm/d,高层和一级建筑以0.01mm/d为稳定标准。
八、工程竣工观测资料整理观测过程中应及时归集每次沉降观测成果,整理相关资料。
认真分析沉降情况,出现异常时采取措施。
工程竣工时,应提交下列有关沉降观测资料:A、沉降观测成果表;B、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C、沉降量――时间――沉降速度(s-t-v)曲线图;D、沉降量――时间――荷载(或加载楼层数)(s-t-v)曲线图;E、建筑物等沉降曲线图(如观测点数量较少,可以不提交);F、沉降观测技术报告;G、观测工作方案。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二00八年六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