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内科护理学4传染病
9科学版《内科护理学》 (传染病)
19:46
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①流行性 ②季节性 ③外来性和地方性
【健康教育】
保持皮肤清洁,保护受损的皮肤和黏膜,瘙痒时不能用手搔抓、不能 用热水洗烫,出现脱屑、脱皮时,不能用手撕扯。
第2节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案例9~1
男性,45岁。因腹胀、乏力伴皮肤瘙痒1个月,加重1周 入院。意识清,精神差,慢性肝病面容,颈部及前胸 见数枚蜘蛛痣,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无异常体征。腹 饱满,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1cm,质地中等、有触 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压陷性水肿。实验 室检查:ALT 243U/L,AST 345U/L,ALB 29g/L,A/G <1,TBIL 102μmol/L。HBsAg、抗HBe、抗HBc均呈 阳性。腹部B超报告:腹水少量。 问题:①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②主要护理措施。
1.治疗目的 2.治疗原则 3.治疗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19:46①一般常规检查项目
②病原学检查
(二)传染病的治疗
①一般及支持治疗 ②病原或特效治疗 ③对症治疗 ④康复治疗 ⑤中医中药治疗
(三)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五、传染病区的护理管理和隔离消毒
(一)传染病房的区域划分和隔离要求
1.消毒的定义 2.消毒的种类 3.消毒方法分类 4.常用消毒方法
①物理消毒法
②化学消毒法
六、传染病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课件——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
6.结核菌隔离(AFB隔离)(灰色标志) 适用于肺结核病人痰涂片结核菌 阳性者,或阴性但x线检查证实为活动性结核者。
AFB隔离
隔离标识
7.脓汁/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 适用于防止因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 部位的脓液或分泌物而引起的传染,如皮肤和伤口感染、溃疡、脓 肿等。
脓汁/分泌物隔离
隔离标识
内科护理
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
(一)消毒 • 消毒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的
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1.消毒的种类 (1)预防性消毒: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2)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2.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法(煮沸、高压蒸 汽等)和化学消毒法(化学溶液熏蒸、擦洗和浸泡等)。
1.严密隔离(黄色标志) 适用于有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传染病,如白喉 、鼠疫等病人。以防空气和接触传播。
严密隔离
隔离标识
2.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 适用于由呼吸道分泌物引起的经空气和飞 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 、百日咳等。
呼吸道隔离隔离标识3.消化道隔高(棕色标志) 适用于经粪 -口途径传播的消化道传染病, 如伤寒、细菌性病疾、阿米巴痢疾、霍乱、甲型肝炎等。
消化道隔离
隔离标识
4.接触隔离(橙色标志)适用于预防 高度传染性及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 感染,但不亚求严格隔离的疾病,如狂犬病、破伤风等。
接触隔离
隔离标识
5.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 适用于防止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血液及 体液引起的传染,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回归热、登革 热等。
血液/体液隔离 隔离标识
• 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摄氏度30 分钟、75%酒精、含氯消毒 剂、乙醚、 过氧乙酸、氯仿和紫外线等均可有效杀灭。
内科护理学第十章第一节传染病概述
4
内科护理学
出版社
医学分社
• (4)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在人体内生长、繁殖 ,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并不出现任何疾病的临床 表现,因而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 按病原体种类:带病毒者、带菌者和带虫者 • 按发生情况:恢复期、健康、潜伏期带菌者 • (5)潜伏性感染(潜在性感染):病原体寄生在 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 起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 机体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导致集体发病。
7
内科护理学
出版社
医学分社
•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 (二)流行过程中的三个环节 • 1 、 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 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 原携带者和受染动物。 • 2 、 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 个易感染者经过的途径。 • 3 、 人群易感性 :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而容易 感染的人群 。
13
内科护理学
出版社
医学分社
• (5)复发与再燃: • 有些传染病进入恢复期或在痊愈初期,病原体开始 繁殖,初发病的症状再次出现,称复发。当病程进入 缓解期后,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发热等初发症状再 度出现 ,称为再燃。 • (6)后遗症: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 能恢复正常者,称为后遗症。
14
斑丘疹
疱疹
16
内科护理学
出版社
医学分社
• 2、常见症状与体征 • (3)毒血症状:病原体及其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 环扩散至全身,出现中毒症状。 • 病原体扩散形式:菌血症 、毒血症 、败血症 、脓毒 血症。 •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临床表现为肝、脾 和淋巴结肿大。
内科护理学教案传染病病人护理
内科护理学教案传染病病人护理课程名称内科护理学教材名称内科护理学(第四版)授课时间12月02日授课对象于级护理学专业本科____日教学内容第九章传染病第一节传染病总论计划学时2学时教材分析重点传染性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难点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教学目的 1.掌握传染性疾病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2.熟悉传染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3.了解对突发或新发传染病的认识教学方法教具讲授、提问式、启发式、案例式、图示、CA课件新内谷新知识(注明来源及所占比例)传染性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来源于传染病学,杨绍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0%外语关键词nfecton;EpdemcHemorrhagcFever;EpdemologyHealtheducaton;Complcatons;Therapy;Prophyla_s;Dagnoss参考资料传染病学,杨绍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课堂设计主要内容题目拟用时间表运方式导课5分钟提问第九章传染病第T传染病总论一、基本概念10分钟提问二、感染与免疫10分钟讲授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于举例、讲授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15分钟讲授五、传染病的预防10分钟讲授六、隔离匕消毒15分钟提问、讲授小结5分钟讲授教学过程提问第九章传染病第一节传染病总论导课:(5分钟)今天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传染病,是否有恐惧心理呢。
传染病,顾名思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叫传染病。
比如大家熟悉的艾滋病,同学们敢和艾滋病患者握手吗,敢和艾滋病患者拥抱吗,敢和艾滋病患者吃饭吗?其实传染病并不可怕。
那么对于有传染性的疾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怎样护理传染病病人提问及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传染病。
一、基本概念(10分钟)(一)什么是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二)什么是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内科护理学传染病重点
第一节概述1.感染5个过程1)病原体被清除不传染2)潜伏性感染不传染3)隐性感染最常见有免疫学改变无症状体征传染4)病原携带状态第二常见重要传染源病原体不被清除第二常见5)显性感染最少见传染2.感染过程中血液中最先出现IgM抗体3.复发与再燃区别:已退热一段时间——复发体温尚未稳定——再燃4.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丙类传染病: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甲乙丙共39种5.检疫日从最后接触日到该病最长潜伏期6.切断消化道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食管便管水源,灭苍蝇蟑螂老鼠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重要措施第二节传染病常见症状体征7.各种热型1)稽留热伤寒极期2)弛张热肾综合症出血热败血症伤寒缓解期3)间歇热疟疾败血症4)回归热布氏菌病5)不规则热流感败血病8.斑丘疹伤寒麻疹风疹压之褪色出血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肾病综合症出血热疱疹水痘单纯疱疹荨麻疹结节状病毒性肝炎血清病9.一痘二猩三天花四麻五斑六伤寒第三节病毒感染一.流行性感冒1.典型症状:发热,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伴相对较轻呼吸道症状2.传染期:潜伏期(1~2天)末到发病后5天有病毒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发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3.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4.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不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5.流行特征:发病突然,迅速蔓延,发病率高,流行过程短6.分型:1)单纯型最多见全身症状重,呼吸道症状轻2)肺炎型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易发生病死率高3) 胃肠型儿童多见恶心呕吐腹泻腹痛2~3天可恢复4)中毒型极少见5)非典型(轻型)与单纯感冒难以辨别7.并发症:1)细菌性呼吸道感染2) 肺外并发症8.甲型抑制病毒增殖药物:金刚烷胺不良反应:中枢孕妇和癫痫病史者禁用9.预防:接种疫苗用于免疫力低下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典型症状: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胸闷,腹泻和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快速进展的呼吸功能衰竭2.主要机制为免疫损伤3.病原:SARS相关冠状病毒4.传染源:病人尤其急性期发病初传染性强,隐性感染者5.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2)接触传播(距离1m内)3)其他6.临床分型:1)普通型2~4周发热呼吸道症状2)轻型3)重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符合一条为重型:p6836.重症处理:1)无创正压通气2)严重5L\min下SaO2<90%或氧合指数<200经无创无改善或不能耐受无创7.出院指标:1)未用退热药物,体温正常7天以上2)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3)胸部影像学显示明显吸收8.标本采集:发病早期5天内采集漱口液三.病毒性肝炎1.典型症状: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癌有密切关系2.传播途径:甲型戊型粪口传播乙丙丁型血液传播体液传播母婴传播3.流行病学:1)甲型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2)乙型乙肝病人病毒携带者,HBe Ag 、HBV DNA 阳性传染性最强3)丙型4)丁型混合感染同时重叠感染HBV基础上HDV5)戊型成年人3.黄疸型肝炎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淤胆型肝炎间接不升(尿胆原)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用于临床诊断和预后诊断5.乙肝病原学检测:HBSAg阳性——感染抗HBS抗体阳性——感染过或预防过HBeAg——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抗HBe抗体阳性——复制停止或仍活跃基因变异IgM型抗HBC抗体——急性期IgG型抗HBC抗体——过去感染HBV DNA最直接最特异最敏感指标诊断和判断疗效6.肝衰竭促进肝细胞再生用G-I疗法即胰高血糖素—胰岛素7.抑制肠道有害物质生成用诺氟沙星8.各型肝炎不宜高糖高热量饮食9.乙肝疫苗三针0月,1月,6月10.意外接触HBV应立即注射HBIG四.肾综合症出血热1.典型症状:发热,充血出血,低血压休克和急性肾衰竭2.传染源:鼠3.病原学:布尼亚病毒科4.最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受损5.早期休克主要病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出血)6.传播途径多种7.临床表现:三点五期三点:发热出血肾损害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发热期: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胸红,三红: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肾损害少尿期:具有特征性一期,持续时间与病情成正比,出现高血容量综合症7.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血红蛋白红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尿常规:蛋白尿免疫学检查:IgM IgG 相隔一周双份血清效价4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8.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9.免疫不强五.艾滋病1.典型症状:机体多种免疫细胞受损,最终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2.主要破坏辅助T淋巴细胞3.HIV有高度变异性广泛细胞和组织嗜性,毒力的变异影响疾病的进程和严重性4.传染源:病人和病毒携带者5.临床表现:分期1)急性感染期:血清病症状感染2~6周后HIV可成阳性2)无症状感染期:2~10年3)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除腹股沟淋巴结外,质韧无痛能活动4)艾滋病期:机会感染,恶性肿瘤5.肺孢子菌肺炎为机会感染主要死因6.实验室检查:三系细胞减少HIV RNA 定量检测既有助于诊断,又可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7.核苷类似物反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首选8.意外感染2h内,HIV孕妇,产前3个月开始齐多夫定9.齐多夫定有骨髓抑制作用,HB小于等于80g/L或骨髓抑制可输血,并减量,中性粒细胞小于0.5乘以10的九次方停药10.预防用药:1)基本用药:两种反转录酶抑制剂连用28天2)强化用药: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六.乙脑典型临表: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有呼吸衰竭1.传染源:幼猪2.传播途径:蚊虫3.隐性感染,持久免疫,儿童发病率高4.临床表现:1)初期:发热,颅内高压,颈部强直2)极期高热惊厥呼吸衰竭——严重症状呼吸衰竭:中枢性,节律不规则幅度不均匀。
护士资格考试(内科)高频考点总结
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易考点总结传染病要点一、传染病概述1.传染过程包括: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病原携带者、潜伏性感染和病原体被清除。
◆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显性感染。
◆传染过程中最多见的形式是隐性感染。
◆多数传染病潜伏期末有传染性。
2.传染病控制要注意3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是重要的保护易感人群措施,属主动免疫。
4.甲型传染病有鼠疫和霍乱。
城镇报告疫情在2h内;非典、肺炭疽、禽流感是乙型传染病,但按甲类管理。
二、麻疹1.最期诊断最有意义的是麻疹黏膜斑。
2.一般最先出疹的部位是耳后发际,疹间皮肤正常。
3.疹退后脱屑,有棕色色素沉着,但以后会消退,不留下瘢痕。
4.使用VitA 可预防干眼病。
5.最有效的预防是接种疫苗。
6.主要是显性感染者。
三、水痘1.出疹首发于躯干。
2.发热者禁用阿斯匹林、禁用糖皮质激素。
3.皮肤瘙痒者可用炉甘石或碳酸氢钠。
4.抗病毒首选药物是阿昔洛韦。
四、流行性腮腺炎1.常一侧肿大为首发症状,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
2.自限。
五、病毒性肝炎1.甲、戊型不会发发展为慢性。
2.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最重要的表现是消化道症状。
3.只有甲、乙型有疫苗。
4.有保护作用的是甲型肝炎:抗-HAV;乙型肝炎:抗-HBs。
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表示肝细胞损害,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害,不表示肝炎的类型。
病毒感染、药物都可引起ALT升高。
6.对甲型肝炎诊断最有意义的是抗-HAVIgM。
7.乙型肝炎:HBsAg阳性表示病毒感染,HBeAg阳性表示传染性强。
六、艾滋病1.潜伏期长。
2.出现症状后免疫低下,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3.早期治疗可降低传染性和延长寿命。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1.多数为隐性感染。
2.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主要症状(也是护理、病情观察最主要的)为:高热、抽搐、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3.早期注意观察脑疝表现。
八、猩红热1.可引起全身变态反应,如肾炎、关节炎等。
内科护理学 传染病学总论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病原携带 潜伏性感染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特异 性被动免疫)不产生病理变化,无临床表现。
2、隐性感染(最常见):亚临床感染,病原 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 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也不显示 临床症状、体征、甚至发生改变,只能通过免疫 学检查才能发现。
传染病学概述
传染病
病原体
感染
微生物 寄生虫
病毒 立克次体 细菌 真菌 螺旋体 原虫 蠕虫
传染性
人群中传播
传染病是有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 疾病。(消灭或控制、广泛存在、死灰复燃、新发现)
感染与免疫
共生状态(互相适应)
感染
机会性感染(失衡或异位)
致病
(致病力)病原体
机体(免疫力)
感染后表现: 外界因素
结果是获得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 或病原携带。
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入侵 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又引起 机体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结果是病原体被清除,获得巩固免疫不再 受感染或不巩固染源)
带病毒者 带菌者 带虫者 恢复期
阶段性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复发或再燃)
临床特点
急性、亚急性、慢性 ↗
临床类型 → 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
↘ 典型、非典型
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病人
隐性感染者
传播
病原携带者 传染源
受感染的动物
空气、飞沫、尘埃 水、食物
手、用具、玩具、途径
日常生活接触 媒介昆虫 血液﹑体液、血制品 土壤
⑶强调双向防护,即既要防止疾病 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 医护人员传至病人。
内科护理学――第九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九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传染病的定义、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2.了解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影响因素。
3.掌握传染病的预防、隔离、消毒。
4.掌握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教学具体内容】1.感染与免疫:感染的概念及其表现、病原体的致病作用、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因素。
4.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5.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和措施。
6.隔离和消毒。
7.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难点:感染与免疫的机制。
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消毒和隔离第二节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发热、发疹的常见原因及特点2.理解发热、发疹病人的护理评估、常用的护理诊断3.掌握发热、发疹病人的护理措施4.了解中毒症状的表现【教学具体内容】发热:原因、特点,详细介绍护理评估、常用的护理诊断,重点讲解护理措施。
发疹:原因、特点,详细介绍护理评估、常用的护理诊断,重点讲解护理措施。
中毒症状:原因及表现。
难点:热型及临床意义。
重点:发热病人的常用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第三节病毒性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一、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2.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发病机制、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3.理解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要点,各型肝炎的处理要点。
4.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常见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措施及依据、健康指导。
【教学具体内容】1.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和分类。
2.病原学: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特点。
3.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性及免疫力。
4.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病理生理。
5.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及处理要点。
6.常见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7.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指导。
内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
内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1.引言1.1 概述概述内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健康评估和传染病护理学是护理学科中的重要分支,涉及到不同领域的护理实践和专业知识。
这些学科旨在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以确保患者在各种医疗情况下得到适当的护理和支持。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关注患者全身性疾病和病症的学科。
它涉及到对患者进行综合的评估和监护,以便提供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
内科护理学的关键要点包括了解常见的内科疾病和病症,如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并具备相应的护理技能和知识。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针对急性和危重病情的学科,主要关注重症监护和紧急情况下的护理干预。
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护士需要迅速做出决策、管理复杂的医疗设备和监护系统,并提供紧急救治措施。
这门学科要求护士具备高度的技术性和沟通能力,以便有效地参与患者的急救和抢救工作。
健康评估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旨在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潜在的健康风险。
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的身体检查、问诊和记录,护士能够获取到关键的健康信息并提供相应的护理建议。
健康评估也包括对生活方式、饮食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评估,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指导。
传染病护理学涉及到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
护士在传染病护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执行传染病控制措施、提供感染预防的指导和教育,并参与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
这门学科要求护士具备严格的卫生操作和感染控制知识,以确保患者、自身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重点介绍内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健康评估和传染病护理学的要点,以及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护士能够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并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文章结构部分是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引言、内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和结论。
引言部分是对全文进行概述,介绍了本文要讨论的主题和目的。
四传染病的护理措施
四传染病的护理措施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可以在人类或其他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对于传染病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轻患者的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的护理措施:1.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防止传染病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
护理人员需要正确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
在接触患者前后,以及进行各种操作、采样等工作时,应做好洗手消毒。
2.环境清洁与消毒传染病的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对病房和设施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可使用消毒剂对患者周围的环境、床上用品、衣物等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减少传播的风险。
3.隔离护理对于一些高传染性的传染病,有必要对患者进行隔离护理,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根据不同的传染病特点,分为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不同的隔离方式。
隔离患者的病房需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同时需要保持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
4.用药治疗传染病的治疗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治疗药物。
在给患者用药时,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按时按量给药,监测患者的药物反应和副作用,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5.饮食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给予科学合理的饮食。
一般来说,患者需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抵抗力,促进康复。
6.心理护理传染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因此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应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情绪,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总之,传染病的护理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环境清洁与消毒、隔离护理、用药治疗、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减轻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
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内科护理之传染病护理(一)2024
内科护理之传染病护理(一)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可以通过接触、空气传播或其他途径传播的疾病。
内科护理对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它不仅需要对病原体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确保患者和护理者都能安全。
正文:一、认识传染病1. 了解不同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2. 学习不同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特点。
3. 掌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1. 保持患者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2. 做好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
3. 确保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4. 控制传染源,避免交叉感染。
5.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增强患者的合作性。
三、常见传染病的护理要点1. 流行性感冒的护理要点。
2. 结核病的护理要点。
3. 肺炎的护理要点。
4. 感染性腹泻的护理要点。
5. 急性传染性肝炎的护理要点。
四、传染病患者的营养护理1. 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营养支持的方式。
2. 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
3. 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4. 监测患者的饮食摄入和体重变化。
5. 提供适当的饮食指导和宣教。
五、传染病护理中的并发症处理1. 了解传染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 提前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3.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4.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护理。
5. 与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紧密合作,共同关注患者的综合护理需求。
总结:传染病护理是内科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护士在传染病护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主动了解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临床特点,严格遵守护理原则和安全措施,提供全面的护理,并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能够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同时,护士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卫生观念和行为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护理学中的传染性疾病护理与隔离措施
护理学中的传染性疾病护理与隔离措施传染性疾病是指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空气或飞沫传播的疾病。
在护理工作中,如何有效地进行传染性疾病护理并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护理学中的传染性疾病护理与隔离措施,以帮助护士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一、传染性疾病护理的基本原则面对传染性疾病患者,护士应始终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护士应当养成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套的习惯,同时要做到穿戴整齐、发型整洁,以及保持清洁的工作环境。
2. 学习和掌握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护士应深入了解不同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控制措施和相关病理生理过程,以便更好地进行护理。
3. 加强沟通和教育。
护士应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向他们详细说明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措施和注意事项,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指导。
二、传染性疾病的隔离分类根据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我们通常将隔离措施分为接触性隔离、空气传播隔离和飞沫传播隔离。
1. 接触性隔离接触性隔离主要应用于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如皮肤感染病、肠道感染病等。
在进行接触性隔离时,护士需要佩戴干净的手套,并采取适当的手部卫生措施。
同时,护士还需要注意消毒环境和器械,并在患者接触后立即洗手。
2. 空气传播隔离空气传播隔离主要应用于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麻疹等。
在进行空气传播隔离时,护士应佩戴N95口罩或P3级口罩,并确保患者所在的房间保持良好的通风。
3. 飞沫传播隔离飞沫传播隔离主要应用于通过飞沫传播的疾病,如流感、新冠肺炎等。
在进行飞沫传播隔离时,护士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确保房间保持良好的通风,并控制患者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三、传染性疾病护理中的注意事项除了隔离措施,护理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力求呼吸道清洁通畅。
对于传染性疾病患者,护士应定期帮助患者做咳痰、清洁口鼻,确保呼吸道通畅。
2. 加强患者床位的清洁消毒。
护士需要定期清洗患者床位、更换床单被罩,并加强环境消毒工作,确保病房的清洁卫生。
04045_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课件
03
04
饮食调整
给予易消化、少渣、无刺激性 的饮食,避免生冷、油腻、辛
辣等刺激性食物。
消毒隔离
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进行严 格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传播 。医护人员需做好手卫生。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 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给予安慰 和支持,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分类
根据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 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 真菌性传染病等。
4
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 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 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 传播等。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 感人群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具 体方法包括隔离治疗患者、消毒环境 、接种疫苗等。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 继发感染。
心理护理
关心安慰患儿,减轻其恐惧心理,保 持情绪稳定。
2024/1/26
16
老年人传染病护理
病情观察
饮食护理
老年人抵抗力差,病情容易恶化,应密切 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 的食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油腻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休息与活动
心理护理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 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关心安慰患者,减轻其焦虑和恐惧心理, 保持情绪稳定。
2024/1/26
17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传染病护理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体温、脉搏、呼 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
护理学中的传染病护理和传染病控制
护理学中的传染病护理和传染病控制传染病是指通过接触传染源或感染者,使病原体传播到其他人体内,引起感染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的防控是护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防控策略以及患者的护理措施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护理学中的传染病护理和传染病控制,以期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等。
空气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微粒传播病原体,如结核病、麻疹等;飞沫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进入他人体内,如流感、麻疹等;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皮肤接触或者接触物品传播病原体,如腹泻、脓皮病等;血液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给他人,如艾滋病、乙肝等;垂直传播是指母婴之间通过胎盘、羊膜液、乳汁等途径传播病原体,如梅毒、HIV等。
二、传染病的防控策略为了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做好饮用水和食品的消毒工作,以防止通过接触和摄入等途径传播病原体;对医疗废物、污水等进行正确处理,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来源。
2. 注重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主要包括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等黏膜,以及正确使用口罩等。
3. 提高传染病的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
例如,传播传染病的常见途径、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等。
4. 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可以根据疾病特点和流行情况,进行相应的疫苗接种,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三、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在进行传染病护理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隔离措施: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例如,对于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应选择单间或隔离病房进行隔离;对于飞沫传播的传染病,可以采用呼吸道防护措施,如戴口罩等。
内科护理学传染病
名解
传染病流行的必备条件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或环节: 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在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时,应采取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包括鼠疫、 霍乱;乙类:26种,包括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丙类: 10种,包括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
二、切断传播途径
选择
1.消毒
2.灭菌
3.隔离
三、保护易感人群
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2.提高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3.药物预防
真题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
1.病原体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排出体外,但人体 并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称为( C )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病原携带状态
D.潜伏性感染
2.以粪-口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病毒性肝炎类型( A )
A.甲型、戊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3.对某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确定医学观察期的依据是( A )
名解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对入侵的各种病原体以及其他 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又称先天性免疫或自然免疫。
(1)天然屏障 (2)吞噬作用 (3)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主动免疫)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可排出体外, 不出现临床表现。
《内科护理学》课件——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我国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 类11种。
(1)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属于强制传染病。 (2)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IN流感纳入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 病性禽流感,按甲类传染病处理。 (3)为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国家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丙 类传染病,参照乙类传染病管理。 注: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2020年第1号公告。公告显示:将新型冠状 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 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内科护理
传染病的预防
基本环节
管理 传染源
对病人的管理 对接触者的管理
对动物传染源的管 理
预防措施
“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早治疗。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医学观察、留验、卫生处理、预防服药、免疫接 种
根据动物的病种和经济价值,予以隔离、治疗或 杀灭;流行地区对家禽、家畜进行预防接种;患 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要彻底消毒来自基本环节预防措施
切断传 播途径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分别采取一般性卫生措施、消毒、 杀虫、加强管理、防止医源性传播等措施
保护 易感 人群
增强非特异 性免疫力
增强特异性 免疫力
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规律、调节饮食、养成良好卫 生习惯、改善居住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愉 快的心情等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口服预防药物
护理专业主要学什么 有什么课程
护理专业是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那么护理专业主要学什么,有什么课程呢。
以下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护理专业主要学什么有什么课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护理专业主要学什么有什么课程一、主要课程:1、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营养与膳食、护理心理学、健康教育、健康评估、护理管理、卫生统计与科研设计、护理伦理学。
2、护理专业课: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精神病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
二、护理专业就业方向:1、临床护理:可在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急救中心。
2、护理保健: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妇幼保健站、疗养院保健医、卫生防疫站工作人员、诊所、医疗服务站、社区福利机构。
3、护理教学:大、中专类医学院校、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教师。
4、护理科研、护理管理、卫生行政管理:国家行政机构(如卫生局、药监局等)5、与护理相关行业从事生产、销售、管理等:如美容师、销售代表、医药代表、美容保健会所美容导师、药店、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材生产与销售、催奶师、导医等。
三、就业前景: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予以重点扶持。
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
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医学界面前。
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国家将急需200万护理人才,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已经把目光瞄准中国。
世界性的护理人才资源的短缺,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
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
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
而目前全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 问题
活动无耐力;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焦虑;有皮肤完整 性受损的危险;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等。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护理 措施
1.一般护理:①休息。②饮食。 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破损和感染。 3.病情观察:消化道症状,黄疸程度,出血状况,生命体征。神志
瞳孔等。 4.用药护理
预防 措施
1.控制传染源:甲型、戊型肝炎:自发病日起消化道隔离3~4周; 乙型、丁型肝炎:急性期隔离到HBsAg转阴,恢复 期未转阴按HBsAg携带者处理;丙型肝炎:急性期 隔离至病情稳定。
2.切断传播途径:甲型、戊型肝炎3.保护易感人群:甲型、乙型肝炎均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目的是消灭被污染环境中的病原体及传递病原体的生物媒介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疫源地消毒 预防消毒
保护 易感 人群
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2.提高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主动免疫—预防接种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药物预防
复习思考题
A1型题
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的3个基本环节是
A.病原体、环境、易感人群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治疗 要点
1.急性肝炎:早期卧床休息、避免劳累,饮食清淡、富于营养, 补充多种维生素,适当应用非特异性护肝药物。
2.慢性肝炎:①休息和营养。②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活动期。 ③非特异性护肝药物。④调节免疫药物。
3.重型肝炎:支持治疗、对症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治并 发症,争取肝移植。 4.淤胆型肝炎:糖皮质激素和中医中药。
复习思考题
A1型题
1.我国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类型是
A.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
B.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C.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
D.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E.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2.甲型和戊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注射途径
C.粪-口传播
D.母婴传播
E.性接触传播
7.确定传染病接触者医学观察、留验期限的主要依据是 A.传染期 B.前驱期 C.症状明显期 D.潜伏期 E.恢复期
8.传染病报告制度是及早掌握疫情的重要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传染病防治法》,发现甲类传染病后
A.城镇在1小时内上报,农村在3小时内上报 B.城镇在2小时内上报,农村在6小时内上报 C.城镇在4小时内上报,农村在8小时内上报 D.城镇在6小时内上报,农村在12小时内上报 E.城镇在12小时内上报,农村在24小时内上报
C.三大类38种
D.三大类39种
E.四大类40种
4.列为甲类传染病的病种是
A.病毒性肝炎、流脑
B.流脑、肺结核
C.鼠疫、霍乱
D.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
E.艾滋病、禽流感
5.列入乙类传染病,但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是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B.手足口病 C.艾滋病 D.百日咳 E.肺结核
复习思考题
6.关于病原携带者流行病学意义的错误观点是 A.病原携带者都是传染源 B.病原携带者能不断排出病原体 C.病原携带者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 D.病原携带者最终都成为隐性感染者 E.病原携带者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慢性肝炎: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仅见于乙、丙、丁肝炎。 3.重型肝炎:最严重的临床类型,病死率达50%~80%。①急性重型
肝炎:急性肝炎病程在10天内出现“胆酶分离”、肝 脏缩小、肝臭、出血倾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 表现。②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10天后出现 急性重型肝炎的表现。③慢性重型肝炎(最常见): 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黄疸深、症状轻、粪便呈灰白色。
人群 某一特定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易感性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易感者。
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流行的预防
管理 传染 源
1.患者的管理:甲类—鼠疫、霍乱;乙类25种;丙类11种。 2.接触者的管理 3.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4.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切断 传播 途径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辅助 检查
1.血清学检查: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最常用的判定肝细 胞损害的重要指标。②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③清 蛋白(A)下降、球蛋白(G)升高,A/G比值下降。④胆红素升高。 ⑤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重型肝炎 <40%。⑥血氨:肝性 脑病时升高。
B.病原体、人体、环境
C.病原体、环境、传染源
D.传染源、环境、传播途径
E.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大多数传染病在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表现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病原携带状态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将法定传染病分为
A.三大类36种
B.三大类37种
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传染 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患者、
源
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除后侵入另一个易感者体内所经历的途径: 如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苍蝇、蟑螂;日常生活接触;
途径 吸血节肢动物;含病原体的血液及血制品;土壤等。
2.尿胆红素检测:尿胆原、尿胆红素增加。 3.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抗-HAV-IgM,近期感染,确诊;
抗-HAV-IgG,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HBsAg,乙肝病毒感染,抗-HBs,保护性抗体
HBeAg,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抗-HBe,乙肝病毒复制减少 HBcAg,不易检出,乙肝病毒复制,抗-HBc,低水平复制 (3)丙型肝炎:抗-HCV,丙型肝炎感染的标志 (4)丁型肝炎:抗-HDV,丁型肝炎感染的标志 (5)戊型肝炎:抗-HEV,戊型肝炎感染的标志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流行 病学 资料
临床 表现
1.传染源:甲、戊型肝炎为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乙、丙、 丁型肝炎为慢性患者和病原携带者。
2.传播途径:甲、戊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乙、丙、丁型肝 炎:经血液和体液途径传播,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1.急性肝炎:①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②急性无黄疸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