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课程设计6号设计.doc汇总
传感器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选用原则和使用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组装、调试简单的传感器装置。
2.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合作交流,提高传感器应用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技术产生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知识,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分享成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课程,以实践性和探究性为主要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需引导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传感器的定义、功能及分类-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介绍(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2. 传感器的选用与使用方法-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传感器连接电路的搭建与调试-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3. 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自动门控制系统- 温湿度监测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4. 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 传感器数据采集的方法与设备-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步骤- 数据可视化展示5. 传感器创新实践- 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项目- 制作传感器装置,解决实际问题- 团队合作、交流与分享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基本概念与原理,介绍教材相关章节内容第二课时:传感器的选用与使用方法,结合教材实例进行分析第三课时: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参观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第四课时: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实践操作与讨论第五课时:传感器创新实践,分组进行项目设计与实施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选用原则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传感器相关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相关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2. 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作用,掌握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处理和传输方法。
3. 帮助学生掌握传感器相关的基础电路,如信号放大、滤波和线性化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简单智能控制系统搭建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传感器性能和选用合适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会使用传感器相关仪器和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或高中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新技术和新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相关知识,具备初步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的特点及应用场景2. 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和传输方法-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接口技术3. 传感器相关电路- 信号放大、滤波和线性化电路- 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与搭建4. 实践操作- 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简单智能控制系统搭建- 分析传感器性能,选用合适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5. 教学案例与拓展- 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进行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 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兴应用领域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第二周:常见传感器特点及应用场景分析第三周: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和传输方法学习第四周:传感器相关电路设计与搭建第五周:实践操作(数据采集与智能控制系统搭建)第六周:教学案例与拓展,总结与反思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传感器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涵盖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以及应用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传感器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霍尔传感器的课程设计..docx
霍尔传感器的课程设计.标题:霍尔传感器的课程设计摘要:霍尔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磁场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医疗仪器等领域。
本文基于实际情景,设计了一门针对霍尔传感器的课程。
通过该课程,学生将全面了解霍尔传感器的原理、应用和实验操作技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霍尔传感器,课程设计,实验操作技能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自动化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感器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霍尔传感器因其简单、高精度的测量特性备受关注。
针对这一热门技术,设计一门系统全面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1. 理解霍尔传感器的原理和工作机制。
2. 掌握霍尔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和相关技术。
3. 培养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安排1. 原理和基础知识讲解- 霍尔效应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霍尔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介绍2. 实验操作训练- 霍尔传感器的接线和电路设计- 信号采集和处理相关实验- 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3. 项目设计与开发- 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霍尔传感器的应用项目- 考核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实验操作:提供实验平台,让学生亲自操作霍尔传感器进行测量和实验。
3.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项目指导:教师定期跟进项目设计与开发过程,提供指导和反馈。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实验记录、课堂参与等。
2. 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3. 项目成果:考核学生项目设计和实现的创新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六、预期成果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霍尔传感器的原理、应用和实验操作技能,具备以下能力:- 理解和解释霍尔传感器相关技术和概念。
传感器实训课程设计
传感器实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场景。
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实训操作流程,了解传感器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性,理解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传感器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传感器实训任务。
2. 培养学生分析传感器数据、处理传感器故障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小组项目中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传感器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电子技术基础,对传感器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传感器原理及分类: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如光电效应、磁电效应等;讲解不同类型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2. 传感器实训操作:详细讲解实训操作流程,包括传感器选型、安装、调试及数据采集等环节。
3. 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结合教材案例,分析传感器在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4.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介绍传感器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探讨传感器在物联网系统中的作用。
5. 传感器故障处理与数据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分析传感器数据,处理常见故障,提高传感器使用效果。
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并解释其工作过程。
3.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析简单电路中传感器的功能及相互协作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实际操作传感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想法、分享信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技术,激发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细心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物理》课本中传感器技术相关章节为基础,涵盖以下教学内容:1. 传感器技术概述:介绍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和工作原理,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2. 常见传感器及其特性:-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 压力传感器:应变片、硅压阻等;- 光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等;- 其他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磁敏传感器等。
3. 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 简单传感器电路分析;- 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 结合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
4. 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传感器;- 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5. 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探讨传感器技术在未来各领域的应用前景。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技术概述;第二课时:常见传感器及其特性;第三课时: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第四课时: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第五课时: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传感器原理课程设计
传感器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2. 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场景;3. 学会分析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选择、使用和调试常见类型的传感器;2.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传感器技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3. 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传感器原理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为后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具备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概述- 传感器的定义、作用与分类-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及趋势2. 常见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电阻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 电容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 电感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 光电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 磁电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3. 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医疗设备中的应用4. 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实验室常见传感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实验报告撰写与成果展示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进行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环节,提高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传感器课程设计
传感器课程设计
传感器课程设计是根据学校实际要求,以掌握传感器的原理和基础知识,能够根据传感器的特性自主设计与安装实验等相关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绍传感器的特性:传感器是一种能感受物理现象,并转变其能量形式而直接或间接地提供控制信号和指示信号的装置,常应用于检测温度,湿度,流量,压力,光照等物理量。
二、认知传感器的结构及原理:传感器包括感应元件及相关的线路和元件,感应元件又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受感物理量影响的有机材料,如温度传感器的配套物质和电压型湿度传感器的湿敏电阻材料;另一类是受感物理量影响而进行转换的电子电路,如光敏电阻等。
三、学习操作传感器实验:学生需要掌握传感器实验相关知识,掌握传感器常用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流程,获取传感器就接受和输出信号,将获取的信号转换成有效数据,完成系统应用等相关工作;
四、开展硬件编程:学生可以学习国内外传感器常用的硬件编程语言,编程技巧与技术,以及编写工程控制程序,调整传感器与系统之间的控制参数;
五、灵活应用:学生可以针对一些应用场景运用上述知识,比如制作温度感应器,制作湿度控制器,对与环境温度进行检测,增强对传感器应用的熟练性和适用性。
上述学习任务可以分成多次实验,由学生分组进行灵活的设计实验,做好讲解报告,最终完成可行的应用程序,真正落实到学校的实验教学中去。
传感器课程设计学生总结
传感器课程设计学生总结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理解各种传感器的特点和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传感器进行实验操作,并掌握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作用和地位。
2.常见传感器的特点与应用:详细讲解各种常见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类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3.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教授传感器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传感器实验操作:安排一系列传感器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传感器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各种传感器的理解和应用经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传感器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价值。
4.实验法:安排一系列传感器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传感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各类传感器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传感器原理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各种传感器设备和实验器材,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简单的传感器课程设计
简单的传感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场景。
2. 学生能够描述简单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并解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能够处理传感器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传感器连接和调试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传感器实验结果,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技术产生兴趣,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对实践活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2. 简单传感器介绍:-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原理及应用;- 光敏传感器:光敏电阻、光敏三极管原理及应用;- 声音传感器:麦克风原理及其在声音检测中的应用。
3. 传感器实验操作:- 实验一:温度传感器实验,观察温度变化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 实验二:光敏传感器实验,探究光照强度与传感器输出的关系;- 实验三:声音传感器实验,了解声音传感器在声音检测中的应用。
4. 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 分析日常生活中传感器的应用实例,如智能家居、工业生产等;- 探讨传感器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传感器课程设计总结
传感器课程设计总结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分类;2. 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和作用;3. 引导学生掌握传感器的选用、连接和使用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细致的科学态度;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传感器在节能环保领域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科技与生活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喜欢动手实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教学要求:1.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2.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功能、应用领域;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讲解传感器的转换原理、信号处理和输出方式;3. 传感器的分类:列举并介绍常见的传感器类型,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4. 传感器的选用与连接:讲解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掌握其连接方法;5. 传感器应用实例: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案例,如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6. 数据采集与处理: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传感器采集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7. 传感器实验操作: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传感器,观察现象,验证理论;8. 传感器与创新:鼓励学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第二课时:传感器的选用与连接方法;第三课时:传感器应用实例分析;第四课时: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第五课时:传感器实验操作;第六课时:传感器与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
传感器课程设计
传感器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不同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特点;3. 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3. 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国家战略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学科,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主,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问、合作与交流,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的原理和特点。
2.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传感器在智能家电、环境监测、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案例中传感器的选型和电路设计。
3.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 传感器在物联网数据采集中的作用;-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 导入:介绍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 新课:讲解传感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及常见传感器;- 作业:搜集生活中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第二课时: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新课:分析各领域传感器应用案例,讨论其优缺点;- 活动: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传感器原理课课程设计
传感器原理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原理;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分类和特点;了解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分析传感器的性能指标;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能够进行传感器的简单安装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传感器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传感器的分类和应用。
首先,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然后,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包括物理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的原理。
接着,介绍常见传感器的分类和特点,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各种领域的应用,如智能制造、智能家居、医疗健康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传感器在各种领域的应用。
再次,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传感器的安装和调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参考书《传感器技术》、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实验设备(传感器、实验板等)。
这些教学资源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作业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传感器有关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有关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湿度、光强等物理量的检测;3.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科技创新的兴趣;2. 学生能够体会到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3. 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树立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课程,结合物理知识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事物,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结合实际操作和趣味性教学。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2.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温度传感器在恒温控制器中的应用;- 湿度传感器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作用;- 光强传感器在自动照明系统中的应用。
3. 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应用:- 物联网基本概念介绍;- 传感器在物联网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中的作用;- 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4. 传感器实验操作:- 使用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监测实验;- 使用湿度传感器进行湿度检测实验;- 使用光强传感器进行光照强度检测实验。
简单的传感器课程设计
简单的传感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简单的传感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掌握使用简单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概念、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理解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简单的传感器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简单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科技领域的地位和重要性。
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讲解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如光电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让学生理解传感器是如何将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的。
3.传感器的应用:介绍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自动门、智能家居等,让学生感受传感器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简单的传感器,体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就传感器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传感器相关知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的传感器技术相关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简单的传感器设备,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湿度、光照等;3. 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传感器技术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既包括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强调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技术基本概念: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功能;教材章节:第一章 传感器技术概述2. 传感器工作原理:讲解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传感器;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工作原理3. 传感器技术应用:分析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三章 传感器技术应用4.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学习如何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教材章节:第四章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5. 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讨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前景;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6. 传感器实验与制作:动手实践,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教材章节:第六章 传感器实验与制作教学内容按照传感器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应用、数据采集与处理、物联网应用和实验制作的顺序进行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传感器技术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用传感器做课程设计
用传感器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设计简单的电路,实现特定功能。
3. 学生了解传感器在课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能够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传感器,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2.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组员共同设计、实施和优化课程项目。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在课程项目中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环保意识和科技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电路基础。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2. 常用传感器介绍:- 光电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声音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3. 传感器电路设计:-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连接方式- 电路图的绘制和解读- 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4. 课程项目实践:- 项目主题: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项目目标:实现温度、湿度、光线和声音的实时监测- 项目实施:分组合作,设计并搭建传感器电路,编写程序,实现功能5.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第二课时:常用传感器介绍,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 第三课时:传感器电路设计,学习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连接方法- 第四课时:课程项目实践,分组进行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搭建和调试教材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传感器及其应用”章节相关,涵盖了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应用和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传感器检测课程设计
传感器检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掌握不同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
2. 学生能够描述传感器检测物理量的基本过程,解释传感器输出信号与检测量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分析简单的电路图,并识别传感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会正确连接传感器与检测电路,并能进行基本的调试。
2.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效结论。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器检测系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知识,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感器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础知识,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传感器基本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作用。
- 章节关联:课本第三章“传感器及其应用”2. 传感器检测物理量:讲解传感器如何检测温度、湿度、光照、压力等物理量,并分析传感器输出信号与检测量之间的关系。
- 章节关联:课本第三章第二节“传感器检测物理量”3. 传感器电路连接与调试: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学会正确连接传感器与检测电路,并进行基本调试。
- 章节关联:课本第三章第三节“传感器电路及其应用”4. 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授学生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带有传感器的课程设计
带有传感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方法,如温度、湿度、光线等传感器的连接与调试;3.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如智能家居、物联网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带有传感器的电路,进行数据采集和简单控制;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传感器模块进行编程,实现基本功能;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技术产生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技术的意识;2.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尊重事实,严谨求实,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3.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科技改变生活的认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具备初步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常用传感器介绍: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
2. 传感器应用实例:- 智能家居系统中传感器的应用;- 物联网中传感器的应用;- 传感器在环保、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3. 传感器模块编程与连接:- 学习使用传感器模块进行编程;- 掌握传感器与控制器的连接方法;- 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和简单控制功能。
4. 实践操作:- 设计简单的带有传感器的电路,如温度报警器、自动窗帘等;- 结合编程软件,实现传感器模块的功能;- 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展示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光控延时照明灯摘要随着电力电子的蓬勃发展和迅速换代促进了交流电动机变流(频)供电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变流(频)装置的现代化,其中逆变技术的发展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分支,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电流控制电压型逆变器(Current-controlled PWM),简称CC-PWM,是一种电压型逆变器的直接电流控制方法,即:通过电流的闭环控制实现逆变器负载电流的准确、及时跟踪。
在CC-PWM 电流控制方案中,滞环电流控制是应用得最经常、最广泛的一种控制方法。
本文对滞环电流控制的电流跟踪型逆变器进行了原理的分析,并且利用Matlab/Simulink动态仿真工具对其系统进行了动态的仿真,验证了其原理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证明了滞环电流控制具有输出电流正弦,具有鲁棒性好和动态性能好的突出优点。
关键词:逆变器电流控制滞环电流仿真目录一、设计目的--------------------------二、设计任务与要求----------------------2.1设计任务--------------------------2.2设计要求--------------------------三、设计步骤及原理分析 ------------------3.1设计方法-------------------------- 3.2设计步骤--------------------------3.3设计原理分析-----------------------四、课程设计小结与体会 ------------------五、参考文献---------------------------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过去,在很多用电的公共场所,常采用由值班人员晚上合闸白天拉闸的控制方式,其缺点是人工控制较繁琐,操作受人为因素影响,有时天亮着便开了灯,有时天黑却没有照明。
本文就来介绍一种既实用又便于制作的光控照明灯电路。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2.1设计任务设计一个光控延时照明灯2.2设计要求在光线亮时,节电开关呈关闭状态,灯不亮,夜间或光线较暗时,节电开关呈预备工作状态。
当有人经过该开关附近时,红外传感器检测到人体信号把节电开关启动,灯亮,当人离去时,延时40~50秒后节电开关自动关闭、灯灭。
三、设计步骤及原理分析3.1设计方法教室感应自动照明控制电路由红外传感器、放大电路、倍压整流、光控电路、电子开关、延时和交流开关七部分电路组成。
3.2设计步骤1单相电流跟踪型逆变器3.3设计原理分析图2-1红外线传感器、光控智能开关原理图原理说明电路原理:红外传感器是感应人体信号,VT1、R1、R3、C1组成放大电路。
为了获得较高的灵敏度,VT1 的β值选用大于100。
R3不宜过小,否则电路容易产生间歇振荡,C2、D1和D2、C3构成倍压整流电路。
R4、R5和光敏电阻D5组成光控电路。
有光照射在D5上时,阻值变小,对直流控制电压衰减很大。
VT2、VT3和R7、D3组成的电子开关截止,C4 内无电荷,单向可控硅MCR截止,灯泡不亮。
在MCR截止时,直流高压经R9、R10、D4降压后加到C3、CW1(稳压管)上端。
C3为滤波电容,CW1为稳压值12~15V的稳压二极管,保证C3上电压不超过15V直流电压。
当无光照射D5时,D5 阻值很大,对直流控制电压衰减很小,2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VT2、VT3等组成的电子开关导通,D3 也导通,使C4充电。
R8、C5和单向可控制MCR、D6~D9组成延时与交流开关。
C4通过R8 把直流触发电压加到MCR控制端,MCR导通,灯泡点亮。
灯泡发光时间长短由C4、R8 的参数决定,按图中所给出的元器件数值(R8为22K),发光40~50秒左右后,MCR截止,灯熄灭。
C5为抗干扰电容,用于消除灯泡发光抖动现象。
电路各部分介绍红外线传感器热释电人体红外线传感器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的一种新型传感器件。
现在,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一些书刊只简要介绍了被动式热释电人体红外线传感器的基本应用。
本文就主动式和被动式两方面的基本应用原理作大致介绍。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热释电人体红外线传感器主要有上海产的SD02、PH5324,德国产的LH1954、LH1958,美国HAMAMATSU公司产P2288,日本NIPPON CERAMIC公司的SCA02-1、RS02D等。
虽然它们的型号不一样,但其结构、外型和电参数大致相同,大部分可以彼此互换使用。
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测量的传感器。
红外线又称红外光,它具有反射、折射、散射、干涉、吸收等性质。
任何物质,只要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都能辐射红外线。
3单相电流跟踪型逆变器红外线传感器测量时不与被测物体直接接触,因而不存在摩擦,并且有灵敏度高,响应快等优点。
红外线传感器包括光学系统、检测元件和转换电路。
光学系统按结构不同可分为透射式和反射式两类。
检测元件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热敏检测元件和光电检测元件。
热敏元件应用最多的是热敏电阻。
热敏电阻受到红外线辐射时温度升高,电阻发生变化,通过转换电路变成电信号输出。
光电检测元件常用的是光敏元件,通常由硫化铅、硒化铅、砷化铟、砷化锑、碲镉汞三元合金、锗及硅掺杂等材料制成。
红外线传感器常用于无接触温度测量,气体成分分析和无损探伤,在医学、军事、空间技术和环境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采用红外线传感器远距离测量人体表面温度的热像图,可以发现温度异常的部位,及时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见热像仪);利用人造卫星上的红外线传感器对地球云层进行监视,可实现大范围的天气预报;采用红外线传感器可检测飞机上正在运行的发动机的过热情况等。
HN911采用热释电红外控制模块的照明灯,它可以用于卫生间、储藏室、楼梯走廊等处,可做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并且还具有白天自动封锁功能。
HN911系列模块是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将高灵敏度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放大器、信号处理及输出电路组装在一起制成模块式电路,它具有从信号接收至控制输出的全部功能。
在它的输4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5出端接上晶体管放大电路或单稳态电路可以驱动继电器,接上光耦合电路可以驱动双向可控硅。
图2-3 HN911模块的内部电路结构单相倍压整流电路单相电流跟踪型逆变器在一些需用高电压、小电流的地方,常常使用倍压整流电路。
倍压整流,可以把较低的交流电压,用耐压较低的整流二极管和电容器,“整”出一个较高的直流电压。
倍压整流电路一般按输出电压是输入电压的多少倍,分为二倍压、三倍压与多倍压整流电路。
图4-4是二倍压整流电路。
电路由变压器B、两个整流二极管D1、D2及两个电容器C1、C2组成。
图2.4单相倍压整流电路其工作原理如下:e2 正半周(上正下负)时,二极管D1导通,D2 截止,电流经过D1 对C1充电,将电容Cl上的电压充到接近e2 的峰值,并基本保持不变。
e2 为负半周(上负下正)时,二极管D2导通,Dl截止。
此时,Cl上的电压Uc1=2E2与电源电压e2 串联相加,电流经D2 对电容C2 充电,充电电压Uc2=e2 峰值+1.2E2≈22E2。
如此反复充电,C2 上的电压就基本上是22E2了。
它的值是变压器电级电压的二倍,所以叫做二倍压整流电路。
6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在实际电路中,负载上的电压Usc=2x1.2E2 。
整流二极管D1和D2所承受的最高反向电压均为22E2。
电容器上的直流电压Uc1=2E2,Uc2=22E2。
可以据此设计电路和选择元件延时电路分析RC电路的过渡过程时,不一定只分析电容电压的变化,可能是任意支路电流或任意元件上的电压,所以一般用f(t)表示任意一种电量。
这里写出分析RC电路任意电量的过渡过程的步骤:(1)计算换路前最后时刻t=0-时电容电压uc(0-)的值。
分析电路时,要把电容看作开路,按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计算;(2)按换路定律uc(0+)=uc(0-),写出换路后的电容电压;(3)求电路中需要的f(0+)值。
注意使用换路后的电路,将uc(0+)作为直流电压源进行分析;(4)求f(∞)值:注意使用换路后的电路,电容看成开路用直流电路分析方法;(5)求时间常数t:R是从电容两端看进去的等效电阻,注意应将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再进行电阻的串并联,然后计算t=RC。
(6)用三要素公式求:7单相电流跟踪型逆变器所以RC延时电路的延迟时间可以通过改变RC的值来实现,它具有改变方便,制作简单的优点,因而广泛用于对延迟时间要求不是很高,很长的电路中。
光控电子开关电路的设计光控电子开关起到日熄夜亮的控制作用,以节约用电。
<160W图2-5光控电子开关原理图工作原理电路如图2-4所示,220V交流电通过灯泡H及整流全桥后XC5215-6BG225I,单向可控硅VS因无触发电流而阻断。
此时流过灯泡H的电流≤2.2mA,灯泡H不能发光。
电阻R1和稳压二极管DW 使三极管V偏压不超过6.8V,对三极管起保护作用。
夜晚,亮度小于一定程度时,光敏二极管D呈现高阻状态≥100KΩ,使三极管V正向导通,发射极约有0.8V的电压,使可控硅VS触发导通,8灯泡H发光。
RP是清晨或傍晚实现开关转换的亮度选择元件。
红外线传感器、光控智能开关的制作与调试本电路按要求选择元器件,焊接正确,即可使用推广。
若灵敏度不够,可减小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串联的电阻R1,但R1不够太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适当减小R1后灵敏度仍不够时,可更换耦合电容C1,将1uF换成0.7uF,效果将很显著。
制作的如图2-3所示。
图2-6红外线传感器、光控智能开关PCB板光控电子开关的安装与调试安装时将它与受控电灯H串联,并让它正对着天幕或房子采光窗前较明亮的空间,避免3米以内夜间灯光的直接照射。
调试宜傍晚时进行,调节RP阻值的大小,使受控电灯H在适当的亮度下始点亮。
制作的如图2-5所示。
图2-7光控电子开关的PCB板四、照明电路中实际中元件的选用及设计电路设计原理HN911是一款新型热释电红外探测采用双列6脚直插式封装。
其管脚排1所示。
该传感器由于内部放大器可以将人体辐射保证了传感器的工作稳定性。
HN911可在严寒或炎热等恶劣环附表为HN911红外探测模工作原理HN911红外探测模块内部电路主要放大器、比较器、电1脚输出高电平,2脚输动态时,即有移动发热物体传感器接收到红外输出幅度约1mV、频率0.3~的微弱信号。
该信号经放大器放由比较器比较,经信号处理电路处最后由延时输出电路输出用做驱HN911模块内放大器具有温度补探测器工作时,人体辐射和周当背景红外辐射增强。
工作原理采用HN911热释电红外控制模块的照明灯电路原理图如图3-1所示,电路中ICl为HN911热释电红外传感控制模块,平时2脚输出高电平,当它探测到人体发出的红外光线时,其输出端2脚可输出脉冲宽度大于2s的负脉冲信号,并直接加至555时基集成电路IC3的触发端2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