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单元的复分为六步。

首先,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初步系统化;其次,透视知识点,掌握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考点;第三步,精选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典型例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四步,纠正同学常出现的知识误区;第五步,巩固训练查漏补缺,全面掌握并提高能力;第六步,通过单元知识测试,使知识科学化、系统化,让同学对本单元有完整、深刻的认识,灵活掌握,并且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2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学情分析: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本单元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复和前面所学的知识相融合加深理解,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之科学化、系统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系统的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通过对典型题例的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化学中关于能源利用与开发的重要章节,通过燃料的燃烧引入,使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认识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后续学习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化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等,对燃烧现象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

但他们对燃烧的本质、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以及不同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还缺乏系统地理解和科学地认识。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设计思路针对“燃料的燃烧”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思路:首先,通过展示燃烧现象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次,通过对比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燃料(如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能够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六、教学难点通过燃烧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导入新课(约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燃气灶点火、汽车尾气排放等),引导学生思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燃烧的条件。

本单元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之后介绍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的一般方法。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一、导入新课师:1.我们对物质的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如图1),那么什么叫燃烧?物质的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2.同学们见过“火三角”吗(如下图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3.同学们还能设计出其他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吗?二、推进新课燃烧的条件师: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猜想(1):要有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你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吗?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用硬纸圈圈住的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燃烧与灭火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燃烧与灭火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 1:焚烧与灭火教课方案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焚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知道防火、自救的知识。

3、培育学生思想能力,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修养。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实验、研究焚烧的条件。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说平时生活中的某些焚烧现象。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对获取的事实进行剖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育学生采集和办理信息的能力。

2、建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剖析学生学习本课从前已经有了必定的化学知识累积,对焚烧的现象也有必定的认识,但对焚烧一定知足哪些条件学生没有思虑和研究过。

本课的要点是焚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能够经过研究、剖析总结得出。

教课要点:焚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课难点经过实验研究焚烧的条件教具准备1、仪器:镊子、酒精灯、大烧杯、石棉网、玻璃棒、药匙、薄铜片、导管等。

2、药品及其余:水、火柴、蜡烛、白磷、红磷、热水、滤纸、小刀、湿抹布、沙土、稀盐酸、碳酸钠固体。

3、多媒体课件课时分派 1 课时教课方案教课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企图焚烧的观点焚烧的条件进一步认识焚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①回想从前学习过①视频展现焚烧现①让学生直观感觉的物质在氧气中的象的利用。

焚烧现象与人们生焚烧。

②指引学生经过已活的关系。

②联合生活经验,有的知识和生活经②对照以学知识归总结焚烧的特点。

验,定义焚烧的概纳焚烧定义。

念。

③提出问题:焚烧需要哪些条件?①察看演示实验或①演示实验(播放实①培育学生察看实视频焚烧的条件。

验视频)。

验现象,并实时记②小组议论、红磷②指引学生剖析、总录实验现象的习和白磷焚烧现象不结、概括焚烧的条惯。

同的原由。

件。

②培育小组合作能③评论各组的研究力。

活动。

①察看白磷、红磷①经过演示实验,提培育学生经过实验的焚烧对照实验。

出问题,让学生进一现象,剖析、概括②议论、剖析焚烧步认识焚烧的条件。

得出结论的能力。

的发生都需要知足②概括总结,打破难哪些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并结合已学的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下列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

实验二: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实验三: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细木条和煤块。

经过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到燃烧的条件有:实验一:可燃物;实验二:空气或氧气;实验三: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2.如图所示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

(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

(2)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片上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1、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2、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火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B. 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C. 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D. 在密闭容器中,石蜡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通常燃烧需要氧气4、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快、更充分,这是因为。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演示]:点燃酒精灯[设问]:这是什么现象?[设问]: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

引出燃烧的定义:一、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投影)[设问]:是不是只要发光发热的变化就是燃烧呢?比如电灯发光、发热是不是燃烧?[展示]:一片木板[设问]:木板能燃烧吗?[演示]: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板[设疑]:木板为什么点不燃呢?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二、燃烧的条件:(投影)[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1]:在两个蒸发皿中分别倒入酒精和水,用火柴点燃。

[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白磷、红磷的燃烧对比实验[设问1]:小烧杯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引出着火点的概念:[解说]:原来物质要燃烧,它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就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投影)[投影]: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设问]:小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

[设疑]:如果水中的白磷接触到氧气那又会怎样?[实验3]:让水中白磷接触氧气。

初中化学7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7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7单元教案1. 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及相关原理;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特点;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

【教学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7》;2.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3.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试管夹、试剂等。

【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2. 讲授法: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3.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学习(30分钟)1. 讲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及特点;2. 探讨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三、练习(15分钟)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特点展开,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岀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展示:各类图片体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展示:各类火灾的照片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2、讲授新课一、燃烧(板书)设问: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探究:燃烧的条件思考1: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回答: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C 。

C,因此,烧杯上的白磷能被大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的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

C以上; 仅靠热水的温度很难达到的。

通过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思考2: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回答: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存在。

思考3:如果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那又会怎样?回答: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了思考4:原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小结: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可燃物12、条件彳氧气(或空气)> 缺一不可・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J讨论:古人从闪电过后的火灾中取火进山洞后发现:一旦火不小心被熄灭后,要再等一次火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由此带来诸多的不便。

(人教版)化学九上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上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燃料及其利用本单元主要的化学概念:(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4)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5)化石燃料的利用;(6)合理利用与开发化石能源;(7)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8)能源的利用与开发。

(9)学科九年级化学总课时单元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授课人单元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课题1本课题主要内容是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更倾向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本课题内容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知识相联系,突出化学在科技、生活、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题2本课题主要内容是燃料的合理利用与研究,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燃料的不节制不合理的使用会增强温室效应,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

本课题继续深入研究燃料以及其他能源的合理利用。

综合性较强,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习化学,了解化学,应用化学的意识。

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主要学习燃料的燃烧和灭火原理,以及对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紧接上一单元先学习燃烧和灭火,注重实际生活与化学知识的紧密结合。

先从实验探究开始学习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透过现象研究其本质,充分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再进一步学习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了解化石燃料的资源现状,了解化石燃料额开发和利用,珍惜化石资源,树立保护环境意识,通过氢气的制取实验,探究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培养学生将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本单元的内容多以实验探究活动进行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化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

初中化学七单元课题二教案

初中化学七单元课题二教案

初中化学七单元课题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

2. 掌握原子质量和原子序数的概念。

3. 能够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4. 能够用原子结构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难点:利用原子结构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器材:放射性元素样品、辐射计数器等3. 教材《化学(初中上册)》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原子结构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是构成物质基本单位。

2. 通过实验演示原子核及电子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二、讲解原子结构(15分钟)1. 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2. 解释原子质量和原子序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特征。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让学生观察放射性元素的辐射现象,并使用辐射计数器测量辐射强度。

2. 引导学生思考放射性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从实验中了解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四、讨论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解释元素性质的变化。

2. 总结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仍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燃烧、氧化、还原的概念,了解常见物质的燃烧和氧化反应。

2. 掌握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方法。

3.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 了解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燃烧、氧化和还原的概念。

2. 燃烧和氧化反应的特征和机理。

3. 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

4.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 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燃烧、氧化和还原的概念和区别。

2. 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

2. 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燃烧和氧化反应特征。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对电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燃烧、氧化和还原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燃烧、氧化和还原的特点、机理和应用。

讲解氧化状态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和氧化反应,并讨论实验现象和反应机理。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其应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电化学反应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并展开讨论。

7. 总结复习:对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复习巩固。

教学评价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其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2. 以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为依据,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设计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准备: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 案例分析材料。

3. 电化学反应的实例和应用资料。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早上刚坐下,泡了杯咖啡,打开电脑就开始构思这个方案。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主要是关于溶液的知识,这个单元对学生来说既有趣又充满挑战。

好吧,那就开始吧,一点一点梳理出这个方案。

一、教学目标得明确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分类、浓度计算,还有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对了,还有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这些都是重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分类、浓度计算,掌握溶液的制备和性质,了解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溶液的定义和组成:这一部分要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让学生理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溶液的分类:溶液可以分为真溶液、胶体和悬浊液,这部分要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溶液。

3.溶液的浓度计算:这是重点,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4.溶液的制备和性质:这一部分要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溶液的制备过程和性质。

5.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这部分要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导电性及其与酸碱性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食盐水的制备、饮料中的溶液等,让学生对溶液有直观的认识。

2.知识讲解:讲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分类、浓度计算等基本概念。

3.实验演示:进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液的变化。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观察细致等。

3.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溶液知识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教案篇一: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目的: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2、介绍爆炸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燃烧的条件。

:教学过程:[复习]:燃烧和缓慢氧化;灭火器的原理和常见灭火器。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P124图7-4 图7-5。

(回答课本P125的问题)[设问]:1、为什么在相同温度下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2、为什么热水中白磷的温度早已高于空气中白磷的温度而并没有燃烧?3、为什么当有氧气气泡通过白磷后又烧起来了?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板书]:一、燃烧需要的条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和要有氧气接触。

[设问]:由此可以看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因此燃烧属于哪种反应类型呢?[设问]:根据燃烧必须的两个条件。

思考一下如果发生火灾,应该如何灭火。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绝)或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之低于着火点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板书]:三、燃烧的现象[设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碳、硫、磷、蜡烛等物质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讲述]: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相同的燃烧物,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也不相同。

[板书]:1、燃烧首先取决于物质的性质。

即是否为可燃物。

2、其次取决于氧气的密度(浓度)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讲述]: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引入]:前几年,南京炼油厂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死伤很多人。

大火冲天,但我们在家里燃烧液化气时,却能够安静燃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先给大家做一个实验。

[板书]:四、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的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产生爆炸。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课上边讲边写,注意板书的条理性和层次感,同时留出时间让学生抄写和复习。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课堂互动不足等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提前进行实验演示,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加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背后的原理。
-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生生互动: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互相交流看法,共同完成任务。
-在全班交流环节,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疑问或补充意见。
2.多媒体课件:包含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实验步骤和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互动白板:用于展示实验过程、记录讨论结果、进行实时反馈等。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实验器材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的过程,多媒体课件能够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科学原理,互动白板则能够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三)互动方式
1.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搜集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观察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燃烧条件和可能的灭火方法。
作业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自主学习,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7.4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7.4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4. **拓展阅读与思考**:
-阅读有关酸碱中和反应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文章,总结至少三种应用案例,并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一个溶液是否为中性,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
5. **小组合作项目**: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常见的工业废水,研究其酸碱性质,并设计一套中和处理方案。
-小组需要提交一份项目报告,包括研究过程、实验数据、处理效果分析等。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实施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
5.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给予辅导。
-设定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更高层次的问题。
6.评价反馈: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7.4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酸和碱的概念,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反应条件。
2.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性质,掌握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3.能够运用中和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处理工业废水等。
4.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之后,我会正式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会详细解释酸和碱的定义,强调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特性。我会使用图表和动画来展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形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酸碱的本质。
接着,我会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来阐述酸和碱如何反应生成盐和水。我会重点讲解中和反应的特点,如溶液的酸碱性变化、PH值的改变以及酸碱指示剂颜色的转变。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周期表排列原则和元素周期性规律。

2.掌握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性规律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3.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出元素周期性规律。

4.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理解元素的周期表排列原则。

2.掌握元素周期性规律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2.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应用元素周期性规律。

2.如何参与团队合作,实现科学探究。

三、教学内容及进程安排3.1 教学内容1.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原则——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

2.元素周期性规律的概念和特征——周期表上元素的性质随周期数和族数变化的一般规律。

3.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比较元素的性质,验证元素周期性规律。

4.元素周期性规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利用元素周期性规律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3.2 进程安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时间第一课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原则60 分钟第二课元素周期性规律的概念和特征60 分钟第三课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实验验证90 分钟第四课元素周期性规律在化学中的应用60 分钟第五课合作探究:元素周期表和周期性规律实验120 分钟第六课总结、评价和反思60 分钟总计450 分钟四、教学方法和手段4.1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性质来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和周期性规律。

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元素周期性规律,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深入理解。

3.团队合作法:通过团队合作解决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2 教学手段1.投影仪、板书、PPT等多媒体工具。

2.实验器材、化学试剂等。

3.合作课堂教学。

五、教学评估5.1 教学评价方式1.日常教学观察。

2.实验操作和报告。

3.小组合作和探究报告。

4.期末考试。

5.2 教学评价内容1.掌握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性规律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2.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出元素周期性规律。

3.能够应用元素周期性规律解决化学问题。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家用燃料的变迁:介绍我国家用燃料从柴草、煤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

2.不同燃料的特性:分析柴草、煤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燃料的化学成分、燃烧产物及对环境的影响。

3.合理使用家用燃料:探讨如何合理选用家用燃料,提高燃料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调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家用燃料在当地的变迁及使用情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家用燃料的变迁,认识燃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合理使用燃料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调查、分析数据等科学探究能力。

2.知识整合:使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了解不同燃料的特性和环境影响,提高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3.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注家用燃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合理使用燃料和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

4.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能源变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待燃料使用问题的客观、严谨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家用燃料的变迁历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合理使用家用燃料的方法及节能减排的措施。

教学难点:1.理解不同燃料的化学成分、燃烧产物及其环境影响。

2.设计并实施有效的调查实践活动,分析调查结果。

四、解决办法及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展示家用燃料的变迁历程,结合图表和实例讲解不同燃料的特性和环境影响,加深学生的理解。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家庭中合理使用燃料的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并总结节能减排的方法。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live well, love lots, and laugh often.(页眉可删)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1 第七课时【学习检查】1.完成表格。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颜色(液态、固态)氧气实验名称在空气里现象在氧气里现象符号表达式实验注意点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硫磺燃烧镁燃烧红磷燃烧木炭燃烧铁丝燃烧蜡烛燃烧【学习新知】活动一、认识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活动二、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H2O2)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未复燃。

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H2O2=H2O+O2实验2:待上述试管中不再冒气泡后,再加入少量过氧化氢溶液,又可观察到气泡冒出。

洗涤、干燥试管中的二氧化锰,质量不变。

催化剂概念:能加快反应速率,但本身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的物质,叫做该反应的催化剂。

其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2.气体发生装置选择依据是,收集装置选择依据是。

3.讨论:为什么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要加入二氧化锰?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4.实验步骤: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取少量二氧化锰放入锥形瓶,在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5%过氧化氢溶液③打开旋转活塞,放入过氧化氢溶液,关闭活塞,待导管口有均匀连续气泡冒出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④用玻璃片在水中盖好集气瓶,取出正放在桌上。

活动四、用高锰酸钾(KMnO4)制取氧气1.反应原理:。

2.气体发生装置选择依据是,收集装置选择依据是。

3.说出装置中所用的仪器。

哪些仪器组装成气体的发生装置?哪些仪器组装成气体的收集装置?4.实验步骤:①按要求组装实验装置(按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取少量紫黑色的高锰酸钾平铺在试管底,在试管口放入一棉花团③将集气瓶装满水,倒扣在水中④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⑤待导管口有均匀连续气泡冒出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单元的复习采取的是首先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初步系统化。

第二步是通过知识点的透视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和考点。

第三步精选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典型例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是针对同学常出现的知识误区进行纠正。

第五步是通过巩固训练查漏补缺全面掌握并提高能力。

第六步通过单元知识测试使知识科学化、系统化,让同学对本单元有完整、深刻的认识、灵活掌握,并且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2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本单元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复习和前面所学的知识相融合加深理解,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之科学化、系统化。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系统的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通过对典型题例的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体会化石燃料的宝贵性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能源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六、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七、教学方法:总结、归纳、练习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知识网络】课题1燃烧和灭火【知识点透视】一、重要知识目标1.记住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2.能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知道爆炸发生的条件和防范爆炸的必要措施。

4.认识常见的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

二、命题落点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推断灭火的常用方法,如例2。

2. 通过实验探究并结合燃烧的概念分析燃烧发生的条件,形成对化学概念的逐步、深入、全面的认识,如例3。

3. 从自我保护的角度,考查大家的安全意识及防范措施,如例1。

4.以说理题的形式,考查同学们的观察、表达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如例4。

【典例精析】例1.对于被困在火区的人员来说,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A .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B .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C .一旦发现火情,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 .打电话报警、求救解析:分析、对比四个选项可知,A 、B 均可较好的防止烟尘对呼吸道的侵害,D 可有效帮助被困在火区的人员脱离险境;唯有C 是一种不恰当的做法,这是因为,当打开门窗时会造成空气的对流,从而导致火势的蔓延和扩大。

答案为C 。

例2.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这是因为( )A .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B .水的密度比木材大C .水蒸发吸热,提高了木材的着火点D .蒸发吸热,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且水蒸气又使可燃物隔绝空气解析:水可用来灭火,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常识。

但水为什么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其道理就不一定人人都明白了。

从燃烧的条件可以推断灭火常用的三种方法,这就是移走可燃物、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在燃烧着的木材上浇水,水受热后蒸发吸收热量,一方面能使温度降低到木材的着火点以下,另一方面产生的水蒸气又能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从而达到了灭火的目的。

答案:D 。

例3.某实验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了下面的两个实验:(1)按图—1实验(着火点:白磷40℃,红磷240℃;水温不低于70℃)可观察到:铜片上白磷发生燃烧,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2)按图—2实验(集气瓶底部铺有少量砂子)可观察到: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集气瓶内部有黑色的碳和白色固体氧化镁生成。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对照实验(1)、(2),你对燃烧和灭火有哪些新的认识? 。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大家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认识。

从图—1所示的实验可知,红磷虽与空气接触但温度未达到其着火点,故未发生燃烧;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超过了它的着火点,但由于没有和空气接触,因而也未发生燃烧;只有铜片上的白磷既与空气接触,温度又达到了它的着火点,所以才燃烧起来。

可见,要使可燃物发生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二是要与氧气接触。

图—2所示实验描述的是镁条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的现象。

这一现象和我们初步学习的燃烧概念及灭火常识有一定的冲突,它表明物质燃烧不一定是跟氧气的反应,有些火灾也不能用CO 2灭火。

这也同时表明我们对化学的认识是在不断的深化和提高的。

本题第(2)问的化学方程式是:2 C+2MgO例4.有人说“防火是灭火的最好的方法”。

就这句话请你谈一谈你的观点和想法。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的说理题,能考查大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再好的灭火方法和措施也不如不发生火灾为好。

火灾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和无可挽回的损失。

经 点燃常检查火灾隐患,消除火灾发生的条件,我们就能做好防火工作,避免火灾的发生和蔓延。

【常见误区】1.对于给定的某种状态的可燃物来说,它的着火点一般是个定值,而环境的温度却是随时可以发生变化的;大家不要以为物质的着火点是随意可以改变的,在促进燃烧或进行灭火时,我们只能改变环境的温度,以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的。

2.本节所涉及的题目多为选择题,在分析选项时,不能只看选项本身是否准确,重要的是一定要把选项和题干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例2和例3,倘若不注意题干的要求,就很容易把不符合要求的选项选出来。

3.学习化学基本概念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我们不要把概念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要注意题目中的各种信息,学会在分析、运用信息的过程中深化概念、发展概念。

如例4。

4.不能死记硬背,要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只有这样,在遇到一些开放性问题时,才能作出圆满的回答。

如例5。

练一练一、选择1.纸比煤容易被点燃的原因是()A.纸比煤跟空气接触面积大B.纸比煤着火点高C.纸比煤着火点低D.纸比煤密度小4.下列几种警示标志,表示禁止存放易燃物的是()6.因油罐汽油泄漏引起大火时,消防人员所考虑的以下灭火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设法关闭阀门,阻止汽油继续泄漏B.设法降低汽油的着火点C.设法降低汽油的温度D.设法让汽油与空气隔绝二、填空1.常用的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三种,这三种灭火器在使火焰熄灭的原理上,最大的共同点是;在使用时,会产生明显的温度降低的是;使用时在灭火器中有化学反应发生的是;在未被使用时,灭火器内有高压的是。

2.我们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不难得出灭火的原理。

请你判断以下灭火的实例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什么:3图1 图2(1) 通过图2所示的对比实验,可以探究出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最好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知识点透视】一、重要知识目标1.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记住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知道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理解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

3.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品。

4.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5.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6.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7.知道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能源,认识酸雨对环境的危害。

二、命题落点1.以选择题等的形式考查大家对于三大化石燃料的组成、性质及用途方面的知识,如例1、例4。

2.结合煤、石油等物质的转化,考查同学们对于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如例3。

3.从物质综合利用及能源开发的角度,设置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填空题或说理题,考查大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例2。

4、以信息题或填空题等形式考查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能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判断某些物质及有关反应的重要应用;能根据燃料的主要成分判断其充分燃烧后的产物。

5.以选择、填空等形式来考查常见燃料燃烧时的产物及对环境所可能造成的污染。

6.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及有关化学反应的规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7.以开放或半开放试题的形式考查有关新能源特别是氢能的性能和制取等方面的知识,如例4。

8.通过实验探究,综合考查大家描述实验现象、探讨实验结论及交流与表达的能力,如例7。

【典例精析】例1.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石油是一种混合物B. 石油是一种化合物C. 石油的储藏量是无限的D. 石油可直接用作飞机燃料解析:石油是化石燃料之一,和煤、天然气一样,也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既然这样,它肯定不会是纯净物,当然也就不会是化合物,事实上,石油的成分是较为复杂的,既含有沸点高的有机物,也含有沸点低的有机物,不可能作为燃料直接应用于飞机上;任何化石燃料都是不可再生的,因而其储量也是有限的。

答案:A 。

棉花 蘸有水的棉花例2.福州市已经决定开工建设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以改善填埋方式处理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发电厂建成后既能利用垃圾,也能利用前期填埋垃圾产生的沼气作为焚烧的原料。

⑴你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 (至少答两点)。

⑵前期填埋的垃圾中易腐败的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被细菌分解为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填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