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变为水库后水生生物的演替趋势

合集下载

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种类演替及水华发生趋势分析

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种类演替及水华发生趋势分析

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种类演替及水华发生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一期工程蓄水前半年(2003年1月2003年6月)和蓄水后(2003年7月-2004年12月)期间,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的种类演替和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与蓄水前的数据相比,蓄水仅半年绿藻的种类数就明显增加,约相当于蓄水前的3倍;硅藻的种类数略有减少;其余各门藻类的种类数亦有轻度变化.整个调查期间,藻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峰值均出现在S6采样点,细胞密度达6.93×107cells/L(2004年6月),生物量达87.24mg/L(2004年3月),其余采样点基本显示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本文参考早期资料并比较不同类型水域中藻类的种类演替和垂直分布情况,对三峡湖北库区水域水华的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三峡干流*段形成藻类水华的几率较小;流动的支流水域,在阳光充足、水温逐渐升高的春季容易发生藻类水华;在较封闭的静水区则随时都有发生藻类水华的可能*.。

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的影响

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的影响

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的影响
1、导致地下水位的上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可能会造成土壤盐碱化,在湿润地区可能会导致冷泉入侵良田。

2、大型水库可能会引发地震。

3、拦河大坝建成以后,可能会因为上游河段的流速下降,造成河道的沉积环境改变,引起航道改变。

4、如果在不可抗力作用下,发生溃坝,对下游造成灭顶之灾。

5、可能影响回游鱼类的繁殖。

由于水质的恶化及水流流速的减慢,使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蔓延,不仅蒸发掉大量河水,还堵塞河道灌渠等等。

这些水生植物不仅遍布灌溉渠道,还侵入了主河道。

它们阻碍着灌渠的有效运行,需要经常性地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清理。

这样,又增加了灌溉系统的维护开支。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分析贾海波;邵君波;胡颢琰;王益鸣;魏娜;胡序朋【摘要】Changes in the biomass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phytoplankton may reflect major shift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Based on the data of 13 cruises between 2002 and 2006, we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Yangtze estuary and adjacent sea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lso studied wit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salinity,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ratios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the Yangtze estuary and adjacent sea,after the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The percentage of diatom species to the overall specie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from 77.09 % in autumn 2002 to 71.43 % in autumn 2006. Meanwhile,the percentage of dinoflagellate spec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17.32 % to 22.45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DSi, DIP and DIN 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salinity and N: P ratio.DSi concentrations changed from 83.14 μmol/L in autumn 2002 to 42.83 μmol/L in autumn 2006; DIP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from1.40 μmol/L to 0.89 μmol/L; DIN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from 56.80 μmol/L to 49.18μmol/L;N: P ratio increased from 39.86 to 81.27, as well as salinity increased from 19.44 toA indicated that salinity, N: P ratio, DIP and DSi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After the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the reduction of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and the change in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runoff in the Yangtze River were the root causes for changes i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Yangtze estuary and adjacent sea.%通过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02-2006年13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研究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并应用相关性分析、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水生生态系统的演替与恢复

水生生态系统的演替与恢复

水生生态系统的演替与恢复水生生态系统是指在水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复杂系统。

随着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水生生态系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演替与恢复成为关键的研究领域。

一、水生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演替是指一种生物群落逐渐取代另一种生物群落的过程。

这种演替过程受到环境因素、物种相互作用和物种适应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水生生态系统的演替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原生演替通常发生在没有生物干扰或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下。

最初,无机物质形成基质,使得适应该环境的初级生物群落定居下来。

然后,这些初级生物与环境互动,逐渐形成更为复杂的次级生物群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适应能力更强的生物种群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次生演替则是在人为干扰或自然灾害等原因下,原有的生物群落遭受到破坏后,新的生物群落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的过程。

次生演替过程中,原有的生物群落往往被快速生长且适应力强的杂草或入侵物种所替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杂草或入侵物种逐渐消退,而更为适应该环境的本土物种重新建立起稳定的生态系统。

二、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措施为了恢复受到破坏的水生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演替,重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1. 种植本土物种:通过种植适应力强的本土植物,可以快速恢复水体边缘带的植物群落,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这些本土植物可以有效防止水体中的泥沙和污染物进一步扩散,促进水质恢复。

2. 控制入侵物种:入侵物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很大,通过控制和清除入侵物种,可以减少其竞争压力,为本土物种提供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3. 恢复湿地功能:湿地是重要的水生生态系统,具有水质净化、洪水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功能。

恢复湿地功能包括人工修建湿地和保护自然湿地,以增加湿地面积和改善湿地环境。

4. 控制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水生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

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

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其中水域生态系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水域生态系统是指由水体、生物和环境因素所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在自然界中,水域生态系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替,产生各种生态过程,本文将探讨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

一、潜在的自然性过程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源于自然界中的潜在性过程。

当一个水域生态系统被打破或受到干扰时,其内部生态系统将表现出预测性和高度的反应性,去回应自身的生态环境并适应其周围环境。

这些反应和适应将形成一些潜在性的生态过程,这些过程将指导着生态系统的演替。

二、水域生态系统初期的发育在水域生态系统演替的初期,会出现一些物质形态和生命体系的初始演变过程。

在水体中,有蓝藻、硅藻、浮游动物等三种生物群落的发育,生命的初始演变表现为浮游植物数量的不断增加,随着浮游植物数量的增加,水质逐渐变浑,水中氧含量也会逐渐下降,但是同时也会有一些硝化细菌和反硝化菌的发展,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消耗掉水中的一些营养物质。

初期的发育阶段是整个水域生态系统演替的关键性阶段,因为它决定了后续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

三、水域生态系统成熟期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域生态系统会逐渐向成熟期发展。

在成熟期,水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和生命系统会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其中有微生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多种生物群落相互作用。

在这个时期,水中的藻类数量和生物量会下降,水也变得更加透明,同时硝化、反硝化、光合作用等化学反应会不断地发生,这些化学反应可以维持水体中的分子、离子、营养元素等物质的平衡。

四、水域生态系统老化期的退化在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加,水域生态系统会逐渐进入老化期。

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和生命系统会逐渐退化,生物个体的数量和密度也会逐渐下降,水质逐渐污染,水中的养分也会逐渐减少。

水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水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水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水利工程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但我们在享受着水利工程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时,河流生态系统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方面,是由于水利工程本身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河流生态系统连续性的破坏;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常规的水库调度方式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没有专门考虑生态的需求,从而引起了一些生态问题。

标签:地区影响;生态效益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同时。

其建设和运行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多种影响。

正面的生态影响包括:保证河流基本的生态需水量,维护河流生态平衡。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加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

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在空间和时间上平衡水资源的分配,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防止河道断流,改善水生态环境。

通过水库的合理调度运用等措施,有效防止河道断流。

稀释污染水体,增加水环境容量,减轻河道水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河流的各种服务功能。

提高河道调蓄能力,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通过水库调节,削减洪峰,减少水旱灾害损失。

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对河流上游库区和回水区影响水库蓄水后,使得河流上游部分河段及相连的湖泊等水域的水位升高。

坝体上下游水位落差变大。

水库运行期也是库区及库岸、水位升高区的重新平衡的过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库区淤积和库岸浸蚀;蓄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蓄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库区淤积和库岸浸蚀。

水库蓄水后形成库盆,库区的淤积和库岸浸蚀,对库区水环境造成影响,并影响到水库的功能。

大量的研究表明,水库淤积形成的主要来源为:从汇水流域进入水库的泥沙;由于库岸的改变、岛屿冲毁、库岸坡上不同的重力作用等产生的入库泥沙;由于水中悬移质沉降、淤积,成为库底沉积物,从而导致其重力固结、含水量减小、有机物质矿化。

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

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

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教材中提及的若干例子都是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过程,那么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发生在淡水湖泊里,其演替过程可概括为:开敞水体→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如图)。

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可分为传统的以定性描述为主的研究方法和现代的以数学、计算机数值仿真和实验模拟为特征的定量的研究方法。

下面重点介绍传统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研究演替过程的方法是建立永久样地反复定点观察,通过历史和资料记录与现有群落进行比较;从现在的群落中寻找证据,通过植物的空间排序来推断时间演替顺序;通过群落中新侵入种的分析来推断群落演替的趋势;通过群落中各种群年龄结构的分析来推断群落的变化;通过研究土壤的结构和土壤中有机成分来推断群落的历史等。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研究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研究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研究在自然界中,水生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它包含着丰富的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和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演替。

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序列变化过程。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演替发生的原因可以是自然因素或人为干预,例如气候变化、水质改变、外来物种的引入等。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个阶段。

初级演替发生在没有生物存在的新生环境中,比如岩石表面、新形成的湖泊等。

在这种情况下,最早出现的生物是一些具有耐受力的生物,它们可以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其他生物生存的条件。

这些生物被称为先锋植物,它们往往是一些藻类或苔藓植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锋植物通过死亡和分解为土壤提供养分,同时改变环境的物理结构。

这为更多种类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机会。

随着这些物种的逐渐占领和形成自身的生态位,次生演替开始形成。

次生演替是对初级演替的延续和进化,它表现为更多物种的竞争和相互依赖。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中,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为其他生物提供了能量来源。

同时,植物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

动物则通过食草、捕食、寄生等方式与植物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在演替过程中影响着物种的演替顺序和竞争优势。

演替过程不仅影响着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还对水质和水体功能产生影响。

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生物群落对水质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去除有着不同的效果。

初级演替主要通过物理、化学方式去除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而次生演替则通过生物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水体的净化能力。

因此,研究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对于理解水质净化机制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科学家采用了多种手段和方法。

其中,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水库蓄水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水库蓄水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水库蓄水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和人类用水需求的增加,水库建设已成为解决用水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水库蓄水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水库蓄水对河流水位、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水库蓄水对河流水位的影响是最直观的。

在水库蓄水前,河道通常会具有季节性的水位波动,这可以为河流生态系统提供丰富的生境。

然而,水库蓄水后,河流水位将受到调控,呈现出更加稳定的特点。

虽然水库蓄水可以确保水源供应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可能对河流沿岸植被和鱼类产卵等生物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于依赖洪水冲淤来调节生态系统的河流而言。

其次,水库蓄水还会对河流水质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水库蓄水,河浊度可能增加,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也会被随水流进入河流。

这些营养物质的增加会引发富营养化现象,导致水生态系统中藻类过度繁殖,进而威胁到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此外,水库蓄水还可能改变河流的水温和溶解氧含量,从而对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生态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水库蓄水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第三个重要影响是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许多河流被水库蓄水后,原有的生境和生态连通性被破坏,导致许多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丧失。

例如,鱼类的洄游通道可能被水库截断,从而妨碍它们的繁殖和迁徙。

此外,水库周围的生境也会发生变化,可能促进了某些物种的繁殖,但也可能对其他物种造成竞争压力。

因此,水库蓄水对河流生物多样性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但需要指出的是,水库蓄水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非全是负面的。

相对而言,水库蓄水可以提供稳定的生态系统供水,为当地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保护。

此外,合理的水库调度也可以模拟洪水的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模拟洪水的生态效应来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

综上所述,水库蓄水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水资源管理中,应该根据河流的地理特征和生态需求,制定合理的水库蓄水方案,以实现既能满足人类需求又能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双重目标。

河流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河流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河流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湿地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对许多动植物物种的繁衍和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水位的变化已经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河流水位变化对湿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包括水生物种、湿地植被和土壤湿度。

首先,河流水位的变化对水生生物种群产生了直接影响。

高水位会导致湿地水深加深,这使得一些水生物种群可以在湿地内繁殖和生存。

鱼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等水生动物会利用深水区域提供的繁殖和栖息场所。

然而,当水位下降时,湿地深水区域减少,这可能导致一些水生物种在湿地中的数量减少或者迁徙到其他水域。

这种变化对湿地内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产生了直接影响,从而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河流水位的变化对湿地植被的分布和生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水位会导致湿地水位上升,使得湿地植被可以在充足的水分条件下生长。

这种情况下,一些湿地植物如芦苇和浮萍可以繁茂生长,形成茂密的植被覆盖层。

湿地植被的茂密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湿地的土壤,减少水蒸发,并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给各种水生生物。

然而,当水位下降时,湿地内的植被可能面临缺乏水分的困境,导致植物死亡或植被覆盖的减少。

这种植被变化将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最后,河流水位的变化还会对湿地土壤湿度和养分循环产生影响。

湿地的土壤通常含水量较高,这有利于养分的循环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高水位可以提供充足的水分,以满足湿地植被的需求,并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助于养分的释放和循环。

然而,当水位下降时,湿地的土壤湿度可能下降,土壤中的养分释放可能减缓,导致湿地植物生长受到限制。

此外,河流水位的变化还会影响湿地土壤的盐度,过高的盐度可能对湿地中的植物和动物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河流水位的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影响了水生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湿地植被的生长和分布以及湿地土壤水分和养分循环。

河流地貌变迁与水生物种适应

河流地貌变迁与水生物种适应

河流地貌变迁与水生物种适应河流地貌变迁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的形态和地貌会发生变化,这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物种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河流地貌变迁的原因。

河流地貌变迁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水流和沉积物。

水流是河流地貌变迁的主要驱动力。

当水流速度增加时,它会带走河床上的沉积物,使河床变得更加平坦。

相反,当水流速度减慢时,沉积物会逐渐沉积在河床上,形成新的地貌特征。

此外,沉积物的类型和数量也会影响河流地貌的变化。

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具有不同的颗粒大小和重量,它们在水中的悬浮能力和沉降速度也不同,从而影响河流地貌的形成。

河流地貌变迁对水生物种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一方面,河流地貌的变化会改变水体的流动方式和水流速度,从而影响水生物种的栖息地选择和迁徙习性。

例如,当河流地势平坦时,水流速度较慢,水生物种可以选择在水边的浅水区繁衍生息。

而当河流地势陡峭时,水流速度较快,水生物种则会选择在水流较缓的区域栖息。

此外,河流地貌的变化还会导致水生物种的栖息地丧失或破坏,使它们面临生存的危机。

另一方面,河流地貌变迁也为水生物种提供了新的生存机会。

河流地貌的变化可能会形成新的水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例如,当河流地势平坦时,水流速度较慢,水生物种可以选择在水边的浅水区繁衍生息。

而当河流地势陡峭时,水流速度较快,水生物种则会选择在水流较缓的区域栖息。

此外,河流地貌的变化还会导致水生物种的栖息地丧失或破坏,使它们面临生存的危机。

面对河流地貌变迁,水生物种需要通过适应来应对。

适应是生物种在环境变化中调整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对于水生物种来说,适应主要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

例如,一些水生物种会通过改变身体形态来适应河流地貌的变化。

当河流地势平坦时,它们可能会发展出较长的身体和薄翼,以适应水流速度较慢的环境。

而当河流地势陡峭时,它们可能会发展出较短的身体和宽翼,以适应水流速度较快的环境。

从湖底开始的演替类型

从湖底开始的演替类型

从湖底开始的演替类型
湖底开始的演替类型通常指的是湖泊演替。

湖泊演替是指湖泊自然状况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物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湖泊演替类型:
1. 营养贫瘠湖泊演替:在初始阶段,湖底是因为生物有限而贫瘠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逐渐积累有机物,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增加。

这些有机物来源于死物的生物分解,如死叶、浮游生物等。

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藻类水华。

这些藻类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湖底生物缺氧,进而死亡。

湖底沉积物逐渐积累,形成高浊度的淤泥。

2. 演替到浅水湖泊:随着富营养化的持续发展,湖的水体逐渐变浅。

湖底光照充足,适合水生植物的生长。

水生植物开始繁殖,形成水生植被带。

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水质和氧气状况。

此时,湖泊逐渐从富营养化状态转变为富氧化状态。

3. 演替到沼泽湖泊:随着水生植物的生长和湖泊地势逐渐变浅,湖泊的中心地区开始出现湖泊植物,如芦苇、香蒲等。

这些湖泊植物的根部能够稳固湖底,形成湖泊植物带。

湖泊植物通过吸收养分、抑制浮游植物和藻类的生长,帮助湖泊进一步净化水质。

此时,湖泊已逐渐转变为浅水湿地或沼泽湖泊。

4. 演替到湖泊填埋:在湖泊演替的最后阶段,湖泊可能被陆地植被完全填埋。

湖泊的富营养化和湖泊植物扩张会导致沉积物
的积累,这些沉积物逐渐填满湖泊的底部。

湖泊演替完成后,湖泊完全转变为陆地生态系统。

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

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

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水利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手段,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在水利工程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对水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

这些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多个层面。

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水文条件的改变上。

例如,大坝的建设会拦截河流,导致上游水位升高,水流速度减缓,下游流量减少。

这种水文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河流的生态流量,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一些需要特定水流速度和流量的鱼类,可能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而无法顺利洄游产卵,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水质也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同样会对其产生显著影响。

水库蓄水后,水体的交换速度减慢,自净能力降低。

如果水库周边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等问题,污染物在水库中更容易积累,从而导致水质恶化。

此外,水库底层水体长期处于低温、缺氧状态,容易产生有害物质,如硫化氢等,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

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改变河流的形态和连通性。

天然河流通常具有复杂的河道形态,如浅滩、深潭、急流和缓流等,这些形态为不同的水生生物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环境。

然而,大坝的修建会使河流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形成水库等静水区域,减少了河流的生境多样性。

同时,大坝也会阻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迁徙通道,导致物种隔离和基因交流受阻,影响生物多样性。

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也会因水利工程而发生变化。

一些适应静水环境的生物,如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可能在水库中大量繁殖;而那些适应激流环境的生物,如某些鱼类和昆虫,则可能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这种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可能会进一步影响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导致生态系统的功能发生变化。

除了直接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外,水利工程还可能引发一些间接的生态影响。

例如,水库蓄水可能会引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

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可能导致森林砍伐、湿地破坏等,进而影响陆生生物的生存和栖息地。

简述水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

简述水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

简述水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水生演替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趋势,它指代了湖泊、河流和湖底有机和无机物质的积累和消长,为植物群落演变提供了足够优越的条件。

水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环境因素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

首先,水生演替的初期,水面上的植物以潮湿土壤适宜的植物为主,比如芦苇、条纹鳗、莎草等,而湖底的植物则以根系长而茂盛的植物为主,比如水青冬、菱角等,这是由于湖底的土壤结构特点导致的。

随着演替的进行,湖水深度一直增加,植物群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由于水位深度之间的差异,水面和湖底植物类群的种类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湖泊水生演替还与温度、光照等气候因素有关。

水生演替的植物受到气候的直接影响,根据不同区域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植物对演替的反应会有所不同。

不同温度环境下,植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耐寒性植物,另一类是耐热性植物。

耐寒性植物,比如芦苇、条纹鳗等,在温度较低、光照较弱的地方繁殖较多,而耐热性植物,比如水青冬、菱角等,则更适合温度较高、光照强的环境。

此外,水位的变化也是影响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重要因素。

最后,水生演替的过程中,植物的抗逆性也是影响植物群落变化的重要方面。

与气候因素、水位变化不同,植物的抗逆性是植物发展的重要属性。

不同植物抗逆性强弱不同,抗逆性强的植物可以适应环境变化,能够生存下来,从而影响植物群落种类的变化。

综上所述,水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水深变化是影响植物群落种类分布的重要因素;气候因素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主要包括温度、光照和水位的变化;植物的抗逆性也可以对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产生影响。

考虑到上述多个因素的影响,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水生演替,为植物种类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保护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对水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对水生演替的响应,为水生演替的管理和保护提供有效的帮助。

河流水位变化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

河流水位变化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

河流水位变化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河流是自然界中最为重要的水系之一,它们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支持着无数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河流的水位常常会发生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河流水位变化与河流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首先,河流水位的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物理结构和水文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当河流水位上升时,水量增加可能导致河流水流速度加快,使河底的泥沙携带能力增强,同时河流两岸的土地也会受到冲刷和侵蚀。

这种变化会影响河流中的底栖生物,例如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它们的栖息地可能被扰动或破坏,进而影响它们的生活和繁殖。

此外,水位变化还会导致河流水文面貌的改变,如溪流、湖泊等,这会对河流周边的生态系统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其次,河流水位变化还将对沿岸湿地和河口的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河口是河流与海洋相交的地方,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当河流水位下降时,来自海洋的潮汐和涨潮水量会增加,这可能导致河口地区的水域盐度升高。

这可能对一些鱼类和底栖生物的生存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它们对盐度的承受能力有限。

此外,河流水位变化也会改变河口的沉积过程,这对河口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

河流水位变化还与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生动植物的分布和数量变化密切相关。

一些水生动植物对水位变化比较敏感,它们的生长和繁殖取决于特定的水位条件。

当水位下降时,一些浅水区的水生植物可能会失去栖息地,这对一些鱼类和水禽的食物链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河流水位变化还与河流生态系统的水质和水资源产生直接关联。

河流的水质和水温受河流水位的季节性和长期性变化的影响。

例如,干旱期间,河流水位下降可能会导致水温升高和水体中污染物溶解度增加,这将危害水生动植物的健康。

同时,河流水位变化对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也有很大影响。

水位下降可能导致水资源变得稀缺,为河流周边地区的居民和农作物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挑战。

总结起来,河流水位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红水河干流梯级运行后底栖动物的演替

红水河干流梯级运行后底栖动物的演替

㊀㊀收稿日期: 2 0 1 0- 0 6- 2 3 ㊀㊀收修改稿日期: 2 0 1 0- 0 7- 2 2 基金项目: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红水河干 流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研究— — —红水河电站建设对 水生生态影响后评价研究” 。 作者简介: 简东, 1 9 6 3年生, 男, 江西新余人, 工程师, 主要从事 水利工 程 建 设 对 底 栖 动 物 的 影 响 评 价。 E-m a i l : j i a n d o n g _ 6 2 5 @ 1 6 3 . c o m
标之一。2 0 0 9年 7月、 1 1月对红水河已开发河段底 栖动物进行的系统调查, 旨在了解各梯级成库后底 栖动物现状, 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 分析评价水利工 程建设后底栖动物群落的演替。
1 ㊀研究方法
1 . 1 ㊀采样点设置 调查区域共设置 2 8个采样断面, 其中龙滩梯级 库区 1 1个断面; 岩滩梯级库区 6个断面; 大化、 百龙 乐滩梯级库区 3个断面; 桥 滩梯级库区各 2个断面; 巩梯级库区 4个断面。 1 . 2 ㊀样品采集与处理 依据河势、 生境特点布设采样断面及采样点, 用 改良的彼得生采泥器采集定量样品, 每个采样点采 泥样 2 3个, 采集的泥样用 4 0目网筛初步筛洗后 带回室内分拣, 定性样品用 D形踢网( k i c k n e t ) 进 5 %的 行采集。分拣出来的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用 7 酒精固定, 环节动物用 5 % 的福尔马林固定, 2 4h后 转入 7 0 %的酒精内保存。 室内用 解 剖 镜 和 显 微 镜, 参照相关文献资料 1 9 5 9 ; 刘月英, 1 9 5 9 ; 津田松苗, 1 9 6 2 ; 何志辉, ( 陈义, 1 9 8 2 ;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局和水产研究所, 2 0 0 7 ) 对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分类鉴定; 定量标本用 滤纸吸去样品表面水分后, 按不同种类统计个体数、 称重, 计算出密度和生物量。 1 . 3 ㊀成库前数据来源 红水河各梯级成库前数据来自各单项工程环境 影响评价成果以及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红

举例说明水生演替过程

举例说明水生演替过程

举例说明水生演替过程水生演替是一种生态学概念,用于描述水体环境中不同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生生物群落会经历一系列的演替过程,其中一些物种会逐渐消失,被其他更适应当前环境的物种所取代。

以下是一些水生演替的例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例1:湖泊初期演替想象一个刚刚形成的湖泊,它刚刚从冰川融化或者河流堆积泥沙而形成。

在湖泊的初始阶段,几乎没有植物和动物可以生存。

然而,当湖泊的水温升高、光照增强且底部泥沙层逐渐形成时,一些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会开始在湖泊中繁殖。

这些物种提供了营养物质和氧气,为进一步的演替过程打下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中的沉水植物开始生长。

它们通过根系将底部泥沙中的养分吸收到水中,并提供了氧气和栖息地,使其他水生生物得以生存。

沉水植物进一步减少了水中的氮和磷等养分,这使得水质变得清澈,为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创造了更适宜的环境。

最后,湖泊中的湖边植物开始扩展。

这些植物像红色杉般可以耐受湖中浪荡的波浪,并在湖边形成一个带状环境。

湖边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使一些陆生动物能够进入湖泊,例如鸟类和两栖动物。

整个水生演替过程将湖泊转变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支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例2:河流水生演替以一个河流为例,它经过了一次大规模的水生演替过程。

在河水中,一些小型的藻类和浮游动物开始繁殖。

这些物种提供了底层生态系统的基础,并为河流中更高级的生物提供了食物。

随着河流水位的波动,适应水力环境的河床植物开始生长。

这些植物的根系能够固定河床,减缓水流速度,减轻水流对来水生物的冲击。

此外,它们还为水生生物提供了避风和产卵的场所。

河流演替的另一个阶段是湿地发展阶段。

湿地植物如芦苇可以忍受强水流和富含营养物的水体。

芦苇通过吸收营养物和净化水体,改善了水质,并提供了栖息地。

芦苇湿地吸引了一系列动物,包括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

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冲积平原取代了群落的湿地区域。

冲积平原提供了更稳定的土壤和水源,为水生和陆生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

论述水生演替系列的过程及特点

论述水生演替系列的过程及特点

论述水生演替系列的过程及特点水生演替是指水域中生物群落由初始状态逐渐向较复杂和稳定状态演替的过程。

它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水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论述水生演替系列的过程及特点,介绍其在不同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表现和影响。

水生演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级阶段是水体中物理和化学环境的演替,如水体垃圾、有机物质和氮、磷等养分的积累。

在这个阶段,一些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先行利用这些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和分解有机物质生长繁殖。

这种生物的出现和增多改变了水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为下一阶段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次级阶段是水生植物的演替。

随着养分积累,一些水生植物开始在水中生长,如浮叶植物、水生藻类和浮游植物。

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利用养分进行生长。

它们的出现改变了水体的光照和水质状况,进一步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随后是水生动物的演替。

水生植物的生长为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和食物来源。

一些无脊椎动物如浮游生物和昆虫在这个阶段逐渐增多,成为初级消费者。

然后,鱼类和其他大型水生动物开始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出现。

它们以水生植物、无脊椎动物或其他鱼类为食,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调节了水体中生物的种群数量和结构。

最终阶段是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演替的过程中,水生生物逐渐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使整个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一些稳定期生物,如大型鱼类和水生植物的种群增加,与其他生物形成了相互依赖和平衡的关系。

水体中的养分也得到了较好的平衡,有助于水质的维持和稳定。

水生演替系列的特点是有序性和渐进性。

演替过程中有机物质的积累和水生植物的生长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逐渐积累和发展的。

各个阶段的生物群落之间存在一定的顺序和依赖关系,较简单的植物群落为较复杂的植物和动物群落提供了基础。

水生演替过程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水体的温度、光照、水流等条件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分布起到重要作用,特定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条件可能限制或促进某些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解析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库蓄水对生态系统的改变: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库建设通常需要蓄水,这会导致
原有河流的断流或减流,影响河流生态环境。

蓄水后,水库下游河段的水位变化,会
导致河道的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多样性、水生态位中的动植物种群的变化。

2. 水库淹没面积对生物的生存和迁徙的影响:水库建设会导致大面积的土地淹没,生
境破坏,生物栖息地丧失。

这对当地的动植物种群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迁
徙性鱼类和鸟类等物种生存和繁殖带来较大威胁。

3. 水库运行对下游河道水质的影响:水库蓄水后,由于水流减缓,沉积物的压力增加,会导致底泥中的营养物质释放,增加水体中营养物质和悬浮物的含量,引发富营养化
的现象,对下游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4. 水能开发对鱼类和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影响:水电站的建设会阻断鱼类和其他水生动
植物的迁徙路径,破坏其生态连通性。

此外,水电站的发电过程中,鱼类和其他水生
动植物可能会受到水力冲击、鱼道不畅或鱼类通过的障碍物等因素的威胁。

5. 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通常需要大量土壤挖掘和堆放,这会
破坏原有土壤结构和土壤质量,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减轻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建设鱼道、鸟道等生
态过渡设施,减少淹没面积,加强岸线生态恢复等,以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能 源事业 的发展 , 流的开发 和利用 越来越 力求 多 河 功能 、 高效益 、 投 入 、 少 多产 出 。梯 级 电站 的兴 建 , 变 了河 改 流 的形态 , 使水域 由河流型 向湖泊型 ( 即水库 ) 化。这一转 转 变 , 使水 生生态系统发生 巨大 变化 。水 生 生物是水 生系统 将 的重要组成部分 , 究这一变化是 生态学 家和 环评工 作者责 研
道主槽 宽 10 5 m。按 《 林 西 水 电 站 工 程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大 塔
ea 为曲腿龟 甲轮 虫 ( ea l a a 、 形 臂 尾轮 虫 ( r. r) K rt l vl ) 剪 ea g Ba
cinsf f cl) 粗钝鞍 甲轮虫 ( Lp dl bua 、 a 甲轮 虫 ( o 1 eabcsia ) 1 C 9u l iupdt 等 5种 ; 生 动物 尚未检 出 rl a 原 ( 见表 2 。 ) () 2 数量与生物量 浮 游动物的数 量及 生 物量 1 断面 最 高 , 密 度 为 1. 其 89
2 呼玛 河水 生生物 现 状调 查
2 1 调查时间 :0 3— 7一l . 20 0 2—1 。 3 2 2 调查地点 : . 呼玛河 中游 4个断面 。 2 3 调查 内容 : . 浮游植物 、 浮游动 物 、 底栖动物 。
个/ , L 生物量 为 0 4 2 / ; .4 mg L 3 断面最低 , 密度为 3 0个/ , . L 生
在呼玛河共 采集 枝 角类 ( l or ) 长额 象鼻 蚤 ( o. Ca ea 为 d Bs
m n ni si) 桡 足 类 ( oe oa 为 镖 水 蚤 ( i t i— ial  ̄ ots ; o r r C ppd ) Da o d pm a ) 剑水蚤 ( yl od ) 猛水 蚤 ( a at ia ; e、 C c pia 、 o H r c o ) 轮虫 ( o f p id R t- i
( o a N .4 T dl o3 )
文章编号 :0 7— 56 2 0 4— 19— 10 7 9 ( 06 0 0 3 0 J 4
河流 变为水库后 水生生物 的演替趋 势
赵秀娟 , 许 毅 , 张月光
( 塔河县水务局 , 黑龙江 塔 河 15 0 6 20)
摘 要 : 在呼玛河中游的4个断面进行了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在此基础上, 采用专业判断的方法预
测塔林 西水电站建成 、 库区蓄水后水生生物的演替趋势 , 并估算了水库鱼产力。
关键词 : 河流型 ; 湖泊型 ; 水生生物 ; 种类组成 ; 演替趋势 ; 鱼产力
中图分 类号 : 1 X7
文献标识码 : A 藻 ( rgl i cp c a 、 榄 异 端 藻 ( o p oe l ae Fai r aui ) 橄 aa n G m hnmaoi c- v
物量为 0 0 m / ; 4 断 面密度和生物 量居 中 , 二断 面密 .3 g L 2 、 此 度相等 。 皆为 1 0个/ , L 生物量 分别为 0 1 1 s L和 0 12 g .2m / .2 m / L 。各断 面浮 游 动物 平 均 密 度为 1. 0 3个/ , 均 生 物 量 为 L平
0 14 / ( 表 3 。 . 7 mgL 见 )
2 4 采 样 、 检及 统计 方法 : 国家 环保 局 ( 6 环 监字 第 . 镜 按 8) 4 5号《 0 环境监测技 术规范》 进行 。
2 5 调 查 结果 .
25 3 底栖动物 .. () 1 种类组 成
2 5 1 浮游植物 .. () 1 种类 组成 在 呼玛 河 4个 断面共 采集浮游植物 6门 4 0属 7 7种 。其 中硅藻门( aiai 为 2 B clr) 0属 4 l 9种 , 藻门( hooht) 3属 绿 c l pya 1 r 2 1种 , 兰藻 门( yn p y ) Ca oht 4属 4种 , a 金藻门( hyoh t) 甲 c r pya , s 藻门( yrpya 、 pr ht) 隐藻 门( rpoht) 1属 1种。硅藻 门 o cy t y 各 p a 的种类 较多 , 占全部种 类 6 % ; 藻 门次之 , 占种类 数 约 4 绿 约 2% ; 7 兰藻居第三 , 占种 类 5 ; 它各 门浮 游植物 种类 较 约 % 其 少。主要 种类有 双头 针杆藻 ( ye i a hcp a ) 钝脆 杆 Snda mp i h l 、 e a
a 、 m) 偏肿 桥弯 藻 ( y b l etcs ) 弧 形 蛾眉 藻 ( eao C m eavnr oa 、 l i Cr - t
n i acs 、 毛 平板 藻 ( ae ai f cuoa 、 通 等片 藻 e ru) 绒 s T bl r oc l ) 普 l al s ( it u a) 。其 中双 头针 杆 藻 、 脆杆 藻 、 榄异 端 Da mavl r 等 o g 钝 橄 藻 为优 热种( 见表 1 。 ) () 2 数量与生物量 浮 游植物 的数量与生物量 见表 2 。 2 52 浮游动物 .. () 1 种类 组成
纲》 拟 建 水 库 总 库 容 为 20 × 1。 水 库 总 面 积 为 , .6 0m ,
8. k 库 区平 均水 深 约 2 . m。呼玛河 中游 呼 中至塔 河 66 m , 38
镇, 该河段 无大 支流汇 入 , 量 比较 集 中, 流 比降 较陡 , 水 河 两 岸 山体陡峭 , 流沿 岸无大的建筑设施 。 河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4期 ( 3 第 4卷 )







N .. 0 6 o4 2o
He og agSineadT c ooyo Wa r osrac in jn cec n el lg f t nevny l i n eC
无旁贷的使命 。本 文就 呼玛 河 中游 浮游 植物 、 浮游 动物 、 底
栖动物建库前后 的变 化及演 替 趋势 初 步探讨 。其 成果将 为
工程环境影 响评价 、 水资源 的合理 开发利 用及 科学管 理提供
依据 。
l 工程概 况
塔林西水电站拟 建于 黑龙 江 省大 兴安 岭地 区塔 河 县 以 西 3k 4 m处的呼玛河 中游 。坝址控制 流域面积 1 1 k 河 02 5 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