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7课湖心亭看雪课件鄂教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六单元第27课《湖心亭看雪》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 白而别。问 其姓氏,是 金陵人,客 此。
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 然后(和他们) 道别。问他们的 姓氏,得知他们 是金陵人,在此 地客居。
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 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
等到(回来时) 下了船,船夫嘟 哝道:“不要说 相公您痴,还有 像您一样痴的人 呢!”
江雪
孤独、郁闷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 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 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 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表达 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 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驾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 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 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 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 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 罢了。
(湖上)冰花一片弥 漫,天与云与山与水, 浑然一体,白茫茫一 片。湖上(比较清晰 的)影子,只有(淡 淡的)一道长堤的痕 迹,一点湖心亭的轮 廓,和我的一叶小舟,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 了。
第二段:
1、见余,大喜曰:“舟中焉得 更有此人!”
非常高兴
哪能 还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客此。
痛饮 酒杯
客居,动词
雾凇沆砀. (sōng )( hàn.g).(dàng ) 打更(gēn.g ) 更有此人( gèng) 铺毡( zh.ān) 痴( chī )
第27课《湖心亭看雪》教案(鄂教版初二下)2
第27课《湖心亭看雪》教案(鄂教版初二下)2【教学构想】这篇文章关于中学生而言,其艺术特色和内涵情致,差不多上值得鉴赏品味的。
因此,这就成为学习本文要解决的要紧咨询题。
就文章本身而言,因其短小且注释较详细,关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通过一年半的文言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文意的明白得上可不能存在专门大的障碍。
但在明白得本文内涵情致上,因对作者和时代背景不了解,故有一定困难。
为此,我对教材作了如此的处理:①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查阅有关作者生平资料,明白得文章大意;②品读赏析,自主阅读,采纳层层设咨询、引导启发的方法,关心学生明白得文章主旨,认识作者,明白得作者的精神世界;③与柳宗元的«江雪»诗进行比较阅读,加深文章主旨的明白得。
关于作品艺术特色的体会,我采取了假设比较法,让学生通过比较来品味其中的妙处。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存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明白得古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赏析雪后奇景,体会用白描手法的妙处。
难点:认识张岱,明白得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激趣大伙儿都明白,学习语文有一个好处,那确实是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美景。
此前,我们随郦道元领会了三峡的壮美风光,观赏过元结笔下右溪的奇特风景;感受了小石潭的幽清,也体会到了满井初春景色的勃勃生气。
今天,我们再跟随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观赏一下湖心亭的雪景,讲不定你会有新的发觉。
(板书:湖心亭看雪)二、检查预习1.学生交流资料,初步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
2.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把握、明白得情形。
重点解析以下词句:是日更定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焉得强饮客此痴3.齐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评判学生诵读情形。
(本环节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形,一方面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情形,专门是学生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在下时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较好地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学生也能适时地发觉自己的咨询题,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预备。
最新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湖心亭看雪》公开课ppt课件
3、补充: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 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 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与渲染
判断是否白 描手法:
断 古小枯 肠夕道桥藤 人阳西流老 在西风水树 天下瘦人昏 涯,马家鸦 。 。,,
3.为何用明朝年号?又为何要天寒地冻时 独自看雪?他笔下的景色又可以看出其怎 样的内心状况? 故国情怀,展示其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 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宁静中的漂泊无依,茫 然无奈的伤感。 4、“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有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有醉情于世 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
.
翻译课文
及下船,舟 . 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
下船后,船 夫自言自语地说: “不要说相公痴, 还有像我们相公 一样痴的人啊。”
六、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 人”。)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为痴行,绘痴景,现痴情)
三、齐读课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chó 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 (rá o)一小舟, 拥毳(cuì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 ng) 砀(dà 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 、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 ng)有此人!”拉余 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 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明代文学流派纷呈,包括台阁体、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这 些流派在文学观念、创作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明代文学与《湖心亭看雪》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明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明代散文 追求自然、真挚、清新的艺术风格。
张岱生平及成就
张岱简介
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 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
静态呈现与动态描写
《湖心亭看雪》中的雪景呈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感,而其他一些诗歌则可能通过动 态描写来表现雪景的生动与活力,如雪花飘落、寒风呼啸等。
跨文化背景下雪景呈现差异
中西方雪景审美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对于雪景的审 美也存在差异。中国文化中,雪景往 往被赋予高洁、清雅等文化内涵,而 西方文化则可能更注重雪景的壮丽、 神秘等特质。
03
重点字词句解析
关键字词释义及用法举例
“更”字含义及用法
“拏”字含义及用法
表示程度的加深,如“更加努力学习 ”。
同“拿”,表示用手取物,如“拏起 一本书来看”。
“痴”字含义及用法
表示对某事或某物的痴迷、沉醉,如 “他对音乐十分痴迷”。
优美句子欣赏与仿写
01
02
03
04
原文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两首诗都描述了雪景中的人物活动,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更强调人物心情的变化,而《湖心亭看雪》则更注 重于人物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不同风格雪景描写比较
细腻描绘与简洁勾勒
《湖心亭看雪》中的雪景描绘细腻入微,通过色彩、光影等手法营造出一种清新 脱俗的美感;而其他一些诗歌则可能采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雪景的轮廓,给人留 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鄂教版初二语文下册《27.湖心亭看雪》课件
打更( gēng )
铺毡( zhān)
讲授新课
整体感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讲授新课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 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
象的描写方法。
讲授新课
文本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 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 这是不是矛盾?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
“痴”表现在何处?
讲授新课
独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 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 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公者!”
讲授新课
指初更以后, 即“拿”,持, 晚上八点左右。 引申为撑、划。
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
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色弥漫的样子。 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
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 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讲授新课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鄂教版
《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 读准读通,译读课文2. 赏读痴行痴景,体悟作者“痴心”3. 拓展延伸,读出文外之意,学习坚守与独立。
学习重点:赏读痴行痴景,解读痴心。
学习难点:痴心的的解读。
教学设想:“痴”字乃一篇之骨,痴人张岱,把一个“痴”字写透,学习这篇短文,就要抓住“痴”字做文章,寻着痴人——痴景——痴心的预设思路组织教学,穿越文字,让学生经历一段生命的旅程与情感的“攀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滋味。
本课咬定语言不放松,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通过删、换等手段先颠覆语言,再比较、揣摩,开掘它所蕴涵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感知到语言的精妙,所以,在本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学习一种方法,营造一种氛围,感受一种人格。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湖心亭看雪》。
人说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可以解读诸多信息。
“湖心亭看雪”这个题目交代了什么?生:时间和事件。
师:如果给你这个题目来作文,你可能会写些什么?抓住命题作文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什么?生:看雪。
生:描写雪景,还有和小伙伴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师:人、事、景。
(并板书)师:当然,如果你喜欢雪,文章的字里行间会传达出你的快乐;若你不喜欢雪,读者透过文章触摸到的一定是一个冰冷的世界,也就是文中要渗透作者的情感。
(板书:情)师:这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景由人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
设想:破文解题,引出本文主要的写作内容。
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做了一件什么事?人、事、景、情也梳理出本文的学习重点。
300年前,有一个人叫张岱,曾经到湖心亭去看雪,也作了一篇文,他在文中会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初读,读准读通(一)读准,读熟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师配乐背读课文)生:拿笔勾画。
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朗读节奏。
师:古文其实是没有标点的,也就是没有句读,凭借刚才的朗读,你能准确地给本文断句吗?生1:试读第一节。
湖心亭看雪一等奖PPT课件
相公者!”
11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播放 上一页 下一12页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看雪是本文的主要事件,请同学们在文 中找出以下几个要素 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
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 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 舟、 子及 、两 小个 童金 )陵人, 事件: 看雪、遇知音。
74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多雪三日湖中亰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夛不于不山不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不余舟一芥舟中亰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亰铺毡对坐一竡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多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亰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多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釐陵亰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读一读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
4.写湖心亭夜景时作者特写的景物是什么?
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特写
渺小)
24
5、“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 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 ?为什么? 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 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小 的感叹。
白 居 易
钱 塘 湖 春 行
58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9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60
同赏雪景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教学PPT课件(3篇)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 的阅读理解能力。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 字石公、号陶庵、明 末清初人。出身仕宦 世家,明亡后不仕, 入山著书以终,擅长 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 闲情雅致。主要作品 有《陶庵梦忆》和 《西湖梦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周敦颐《爱莲说》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红楼梦》
比较阅读:分析比较课文与《江雪》一诗在描
写手法与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江雪》
比较阅读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 “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 为作者之“痴”找到“同调”,找到了可以原谅 的理由。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 但在“客”那时引起了共鸣,也通过他与“客” 的“合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 的精神的感染,让他若有所悟,若有所思。文章 至此戛然而止,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张岱出身官宦之家,明亡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 衣优游的生活。明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 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 《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 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 思和沧桑之感。
按以下要求,听录音朗读: 听准字词读音,在自己不会读的字词 上注上规范的拼音;
古: 我 今: 剩余
古:竭尽全力,文中指痛快 今: 勉强
鄂教版八下27湖心亭看雪课件
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小故事” 谈谈我对语感教学的感受。
在研读了语感教学的相关理论,尤其是《开辟与创新 ——语感教学二十年》一书后,我对语感教学有了更 清楚的认识,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语感教学的魅力 ,确定了本次说课的指点思想:
1、“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本体。 2、“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培养语感。 3、“学习语言”遵循一条途径:
(2)知己难觅难求,遇到知己固然大喜,可 是大喜之后作者的心境如何呢?作者问“姓 氏”,答曰“是金陵人,客此”,答非所问 。如何理解?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示:知人论文, 结合作者及背景介绍思考。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大喜过后,便是离
别,且难有再会之期,作者内心是忧伤 怅惘的。省略姓氏,只答籍贯,因金陵 是故国之都,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慨 叹,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整篇文章的语气、语调,在反复诵读 中,让文字从生硬而变得圆润,初步 笼统地感受了文章的情感。
3、说文解字赏奇景
(1)痴人“痴行”赏“痴景”,作者眼 中的湖心亭是怎样一幅图景呢?(在现代 文与文言原句的比较中进一步感受本文 语言的魅力)
①请学生齐读译文:(ppt显示)
湖上冰花充满 天云山水 浑然一体茫茫一片 湖上影子,只有 一道长堤的淡淡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朦朦轮廓 和我的如芥小舟 与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
5、情景交融再读文
在以上充分品味和感悟的基础上,老 师指点学生,带着饱满的感情,以最好的朗 读状态,再一次配乐朗读课文,面对奇景读 出天人合一之感和独自赏雪的孤寂,偶遇知 音读出欣喜、无奈、怅惘之感。
这一环节为教学的第三环节:“实
践语言,习得语感”。这一环节教师再 次指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 在朗读中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情有味有 韵的语言,将逐步形成的语感融会到语 言运用中去,从而习得语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7课《湖心亭看雪》课件鄂教版
湖
心
亭
明看
张 岱
雪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 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 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 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 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 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 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 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 家,少为富贵子弟。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 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 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主要著作有 《陶庵梦忆》、《西湖寻梦》,风格流丽清 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 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崇祯五年十二 月,我住在西 湖。接连下了 三天的大雪, 湖中行人、飞 鸟的声音都消 失了。
是日,更定 矣,余拿一小 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 亭看雪。
这一天初更以后, 我驾着一叶扁舟, 穿着毛皮衣服、 带着火炉,独自 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 人有两三粒而已。
这 初更 我 撑,划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以后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一片弥漫
全白
4、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只
一道长堤 的痕迹
一点湖心 亭的轮廓
我的一 叶小舟
舟中两三个人 影
翻译 课文
崇祯五年 十二月,. 余. 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 中人鸟声俱 绝。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 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 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 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 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 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 痴的人呢!”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教案鄂教版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存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琢磨文中描述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本文展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一、深切明白得本文的写景特点。
二、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明白得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式:一、朗诵法二、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语新课: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咱们,感化着咱们,让咱们享受烈火、静穆、自由。
啊,下雪,真好!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让咱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不曾出仕,一直过着平民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思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乐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效没用?”覆瓮,比喻高作毫无价值,只能够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诵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诵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推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7课湖心亭看雪精编课件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 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 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 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 痴的人呢!”
江雪
孤独、郁闷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 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 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 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表达 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 白而别。问 其姓氏,是 金陵人,客 此。
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 然后(和他们) 道别。问他们的 姓氏,得知他们 是金陵人,在此 地客居。
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 似相公者。”
等到(回来时) 下了船,船夫嘟 哝道:“不要说 相公您痴,还有 像您一样痴的人 呢!”
让我们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穿 透经典文本朴素的外表,走进古人 张岱的心灵深处……
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 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 “情怀”?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遗世独立,不留随俗) (反衬)
你能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 子吗?并运用想像加以描绘。
景物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有的同学一味追求课堂笔记做得“漂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笔记上,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特意把笔记做得很
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经典阅读与拓展训练—湖心亭看雪(27)课件
古今 ①余住西湖(古义:我,自称。今义:剩下) 异义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
一词 多义
①一:上下一白(全)余拏一小舟(量词,一只) ②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上下一白(白色) ③更: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④是:是日更定矣(这,代词)是金陵人(判断词,表示肯定) ⑤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
3. 侧面烘托:“舟子”的喃喃之语,衬托了作者天涯遇知音的 惊喜。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 作者清高与孤傲的情怀。
4. 文章开篇用明代年号“崇祯”暗示了作者不忘故国的伤感。 5. 结尾的“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相呼应,写出了 作者超凡脱俗的性情。 6. “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字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豪爽。
B. 本文最大的语言特点是简洁精练,不到二百字,融叙事、写景、议
论于一体。
C.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看雪的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
自己对故国幽深的爱恋和感伤之情。
D. 本文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不加渲染,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XXX山水画。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 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 )
2. 是日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3. 余拏一小舟( 撑(船))
4. 拥毳衣炉火( 裘皮衣服)
5. 雾凇沆砀( 白汽充满的样子) 6. 上下一白( 全)
7. 焉得更有此人(哪能)
8.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尽力)( 酒杯)
9. 客此( 客居)
三、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