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阅读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高二语文(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国潮”悄然兴起,并刮起强烈风暴。

在天猫上搜索“国潮”,会出现各种贴着“国潮”标签的服装;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起名“国潮”的博主。

可见“国潮”已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年轻人追逐的潮流,也是商家营销的卖点。

尽管“国潮”如此火爆,但人们对“国潮”的定义却莫衷一是。

有人把“国潮”理解为“中国本土设计师及主理人创立的潮流品牌”,所以网络上大量以“国潮”为关键词的文章讨论的仅仅是时尚潮牌,理解相对片面。

还有人认为“国潮”是以品牌为载体,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的张扬及其对时尚的追求。

又是对传统文化自然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流行现象。

它相对全面地概括了“国潮”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中国、品牌、潮流和文化。

“国潮”的字面释义虽简单明了,但其内涵却丰富多维。

从表现形式看,“国潮”既可以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复古中国风,也可以是展现国际潮流的创新中国风。

中国元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巧妙结合,形成灿烂多姿的时尚潮流。

从载体看,“国潮”既有以实物产品为载体的中国创造之潮流。

也有以文化现象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之潮流,比如汉服文化的兴起等。

从影响范围看,不仅本土的时尚品牌纷纷爆红,而且其他领域的国产品牌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和喜爱;不仅华为、李宁等中国新制造在国际社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且许多中华老字号也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国潮”的迅速火爆看似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动因。

“国潮”热标志着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

“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实现了成功起跳。

现在,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制造不缺少高质量的产品,不缺少创新能力,也不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缺少的是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南昌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南昌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南昌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

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

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

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杨《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材料二汉字并不好学,笔画之间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汉字让斯睿德吃尽了苦头。

斯睿德萌发了将汉字字源存入计算机的想法。

斯睿德自己动手,筹建专门网站,雇用了一名华裔女士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

2001年,网站上线。

网站快建成时,斯睿德在硅谷的高薪工作没了,他找了份河道管理员的工作。

57岁时,他失业了。

他的汉宇字源网办的越久,生活就越清贫。

2011年的一天,他忽然发现网站在一小时内获得了超过100美元的捐款。

福建省莆田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福建省莆田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千里迢迢,远涉重洋来到这北美胜地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会给我的马林诺斯基纪念奖,我的心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寻常的欣慰和感激。

我师事马林诺斯基教授为时不久,只有两年。

我就教于他的门下实有内在的原因,首要的原因是我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动机。

我在《乡土中国》导言中有过一段自白。

当时作为一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处于民族和国家存亡绝续的关头,很容易意识到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密切关系,而觉悟到不解决民族和国家的前途问题,就谈不到个人的出路,当时像我一样的青年人,开始认识到必须对中国社会有清楚的理解,因而要求摸索出一条科学地研究中国社会的道路。

我早年所追求的就是用社会科学知识来改造人类社会,就是跑出书斋,甚至抛开书本,走入农村、城镇等社区,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来了解中国社会。

但是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得到的许多资料怎样去整理、分析、解释以达到认识中国社会的目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找到了马林诺斯基教授的门上。

在他的指导下,我把去英国前在家乡一个农村里所记下的调查资料,整理和编写成《中国农民生活》这本书。

人民中国建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怎样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

我于是投身到民族的研究工作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后,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民族平等。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要有各民族的代表,民族聚居区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也受到合理的尊重……要落实这些措施,许多具体的情况必须要搞清楚。

比如,中国究竟有哪些民族?各有多少人?分布在什么地方?另外,我所参与的研究工作是跟人民的要求和政府工作的开展相适应的。

各民族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发展经济和文化,要求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而这些改革必须从他们当时的发展阶段出发,由他们本民族人民自愿进行。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原卷版)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原卷版)

第02卷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适应性模拟卷(新高考区)(原卷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

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

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

为求通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

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

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

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

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

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

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

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

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

在室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

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落叶水井荷风①美国的树叶最经不住秋天了。

九月的午后炎热难耐,人们还在谈论夏天是否过去,夜间一场重霜,槲、榆、菩提树,尤其是枫树那像梧桐般硕大的叶子,仍像夏天一样颜色没有改变,也没有刮风,但却一片片沉重而懒散地纷纷飘落下来了。

当我看到周围一派秋色,看到在朝夕砭人肌肤的风里,雨一般飘飞的落叶,我是如何深深陷入悲哀之中啊!②夕暮里,我独自一人坐在公园水池边的长椅上。

只听到高高树梢传来松鼠觅食的叫声,灰色的阴霾的天空,梦一般渐渐沉浸在浓重的暮色里,半夜也许会下雨吧?周围高大的榆树梢头,不断地飘落下来成团的细小的树叶。

仔细一听,仿佛能听到树叶和树叶相互摩擦的响声。

这是树叶们共同走向灭亡前的窃窃私语吧?有的落在我的帽子、肩头和膝盖上。

有的没有风的引诱,却远远飞落到水面上,远远地,远远地流走了。

③我把手搭在长椅背上,陷入了深思。

忽然想起诗人魏尔伦将人比作落叶的《秋之歌》:“被轻薄的风儿载着,我是彷徨不定的落叶。

”联想眼下,人在旅途,我曾经多少次看到被异乡的土地埋葬的落叶啊!④来美国那年正值秋天,当时我在太平洋沿岸。

第二年在密苏里平原,在密执安湖畔,在华盛顿街头……在纽约已经是第二次看到落叶了。

去年刚刚看到这座城市的落叶的时候,我是多么骄傲、得意和幸福啊!我盲目地相信自己,每个星期日都到这个池畔眺望散步者的杂沓的身影。

不久,树叶落光了,寒风吹折了枝条,雪遮蔽了草地。

——演艺界交往的时节到来了。

从莎士比亚、拉辛,到易卜生,我看过各种舞台,贪婪地吞食着世界古今各种艺术作品。

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明代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曾讲到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当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李耳的《老子》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美学观点相似。

其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

老子所谓的“大巧若拙”,我们可以理解为那种高超的技艺,即通过人为的艺术加工之后并不露痕迹,而更显自然稚拙、富有生气,恰似天造。

“这种巧是大巧,绝非一般的技巧、技能。

一般的巧可凭借人工的力量达到,而大巧作为最好的巧,是最一般的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

大巧就是不巧,故在此老子以‘拙’来表达这种高度的巧。

”所谓的美在“自然”,其表现在工艺美术作品之上,即为造物材料的天然性、无毒无害、绿色环保,不逆自然之法。

在其装饰方面,切不可为装饰而装饰,忽视功能本体的重要性;也不可一味地重视功能性,忽视其本身的材料、造型的特殊美感。

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采用一种整体写意的表现手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势造型。

虎的身躯借助了石料自然起伏的形态变化。

虎身蜷曲的毛皮则是石料天然的纹理,斑纹则运用线刻手法刻出,线条明快、简练自然,整体气势磅礴,再现了猛虎伏击时的精彩瞬间。

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吟诗作赋,以抒发胸中之情。

如,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罗列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一些具体的物象,这些物象联合起来,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题(附答案)典型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题(附答案)典型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题(附答案)典型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

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

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

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

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

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

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

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

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高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

高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

高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method!高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 2022年本店铺为考生们整理了高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同学们可参考复习,以下是《高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供同学们学习。

福建省龙岩市2022_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龙岩市2022_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从第四段“给国家政治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使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着巨大风险。青年网络参与热情高,但处理、过滤信息的能力较弱,对政治知识理解掌握程度深浅不一,很容易受到别有用心的组织蛊惑,使国家主权安全、意识形态、运行机制、政治基础以及信息安全遭受威胁”“我国正式施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积极开展清朗网络空间生态治理活动,对媒介信息的生产、传播及影响特别是自媒体进行规范和引导,不断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与网络监管责任意识”,第五段“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弱化了网络主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责任,自由通信与责任担当、私人秘密与大众监督、信息资源共享与独占独有、网络开放与网络安全等矛盾和冲突,引发了诸多网络道德问题,对社会和个人带来很多不良后果”等内容可以看出,面对国家主权安全、意识形态、运行机制、政治基础以及信息安全遭受威胁,应该强化国家治理的约束引导,青年应该担当网络道德责任。
网络带给青年相对自由、独立的广阔空间,他们可以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任意翱翔”,让青年群体自由的个性和多元的思想得到抒发和释放。面对琳琅满目、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部分青年缺乏分辨能力,往往会盲目认同并断章取义,认可一些不经挑选和对比的观点,用来填充和构筑个体思想认知体系,甚至转化为现实行为或群体行动。例如,近年出现的“网红经济”扭曲了部分青年的价值观和成才观,部分青年以过度包装、过激言行或夸张表现博取眼球,期待以“网红”身份“一夜成名”,这与主流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在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价值之外,肤浅粗鄙的网络文化被部分青年奉为圭臬,加速侵蚀着正确的价值观。
4. 结合材料一,请简要概括青年群体在自媒体时代呈现出“内卷倾向”的表现。
5. 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提升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素养。
【答案】1. D 2. D 3. B
4. ①青年群体深度参与,但媒体平台和内容供给相对单一;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播明联合学校2022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播明联合学校2022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播明联合学校2022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

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

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

也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

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

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

而梁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呈“浅阅读”趋势》)材料三此外,大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时间长,读书时间少。

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

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

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

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2022年高考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答案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地理大发现时期,美洲巨大的体量突然从黑暗的大西洋中浮现,横在欧洲旧大陆面前,使欧洲人感到异常惊惧,他们用一个古希腊地理学名词“antipodes”来指称这块从大地的另一端冒出来的陌生板块。

这个词的意思是“对极”,也就是“恰恰相反的事物”。

对于旧大陆来说,美洲就是一种恰恰相反的存在物,换言之,美洲是欧亚旧大陆的反题和悖论,这种悖反的特性将遍布每一个方面,新大陆注定以有悖于旧大陆的固有方式介入世界史,这必将使旧大陆感到极其不适。

1776年以后,美利坚建国,并且从政治与道德维度继续向其余世界展示美洲这种神秘的悖反特质。

美国的“对极性”或“反题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就是它的荒野。

荒野并非一无是处的空空荡荡,荒野是文明的反题,文明在荒野遇到最彻底的否定力量。

伯纳德·刘易斯和塞缪尔·亨廷顿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忧心不已,但文明与荒野之间冲突却是世界史进程中的另一个伟大叙事,对此,罗伯特·卡普兰具有充分的警觉。

他的《荒野帝国》研究的并非美国荒野,而是从荒野角度研究美国,美国的“反题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卡普兰的文字一再印证了“边疆史学”创始人特纳的洞察:美国的成长史是一部经久不息的“脱欧史”,亦即“去文明史”。

从东岸开始,当一个定居点构筑妥当以后,他们便毫不迟疑地离开,向西行进,再度隐入荒野。

这种“逃离”文明世界和再度“野蛮化”的双重变奏,塑造了美国独特的充满野性的灵魂和身体。

文明和野蛮两种元素的和谐共存,锻造了美国强悍的肌体,使得这个民族可以承载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多元生活和道德方式,尤其可以完美而无副作用地对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提出的以“自然状态”为根本驱动力的政治方案。

“自然状态”就是“政治状态”的“antipo-des”,它和美国荒野共享一种文明秩序的“反题性”。

2019-2020学年上海民办新世纪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上海民办新世纪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上海民办新世纪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在1979年,邹衡先生就语重心长地指出: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邹先生其实是在告诫我们,探索夏文化,“方法”远比“发现”重要。

过去数十年的考古实践表明,学术界对于夏文化的认识不但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有渐行渐远的趋势,甚至有学者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夏代。

毫无疑问,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探索夏文化的方法出现了偏差。

回望夏文化探索历程,不难发现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是“都邑推定法”。

此种方法又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将某处遗址推定为夏代某都,典型者如以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王城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为夏代晚期文化;另一类则是先论定成汤亳都所在,由此来定早商文化,进而向前追溯夏文化,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先后居于统治地位的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循此思路而展开研究的。

学者们偏爱“都邑推定法”,固然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更在于潜意识中希望能够找到一处“殷墟”般的“夏墟”,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

这就说明“都邑推定法”是有严苛的前提条件的,它必须寄托于王陵、文字这一类“铁证”的基础之上。

试想,如果在殷墟没有发现西北冈王陵,又未发现甲骨文,现在恐怕依然会有很多人怀疑殷墟的性质,那么晚商的信史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表面上看,以都邑遗址中王陵、文字等特殊类遗迹遗物为标准来探寻夏文化是在追求更为坚实可信的科学依据,但殊不知,对于此类证据的刻意追求早已偏离了考古学的轨道——因为考古学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把这类遗迹遗物作为自己的研究主体。

换言之,尽管以王陵、文字等“铁证”为主要依据的“都邑推定法”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解决夏文化问题,但它却不能算作考古学研究——道理很简单,作为一门学科,考古学不可能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遗迹遗物之上。

浙江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把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研究”。

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也很重视“来源”的研究。

研究“来源”的问些什么问题呢?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他的《哈姆雷特》一部戏是根据哪些书?此外,他们也很重视“作者的生平”。

莎士比亚生前操什么职业?几岁到伦敦当戏子?他的十四行诗里所说的“黑姑娘”究竞是谁?“哈姆雷特”是否是莎士比亚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这三种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欣赏《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

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

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一般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通常都不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湖南师大附中新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及答案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新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及答案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新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起时尚,很多人想到的是T台华服、先锋前卫,感觉与生活距离较远。

央视最近播出的《时尚大师》第二季,打破了国内电视媒体时尚类节目的传统套路,令人_____。

一直以来,人们把时尚看成是舶来文化、现代文化、小圈子文化,()。

大众生活与时尚紧密相连,它跃动着蓬勃的时代气息,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和国民的经济、文化、科技水平与想象力。

时尚不应是盲目的追随效仿和脱离现实的__________,它深深__________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国民性格,在时代风气中开出独具特色的花朵。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成语英雄》等传统文化电视节目走红,给业界带来启示:利用现代手段盘活传统文化,以更新颖、更亲民的方式向大众呈现传统文化,这是打造优秀节目的诀窍,________是激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有力手段。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耳目一新异想天开培植更B.耳目一新天马行空植根也C.焕然一新异想天开植根更D.焕然一新天马行空培植也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实偏颇的、有局限性的是这种观念B.这种观念其实是有局限性的、偏颇的C.其实这种观念是偏颇的、有局限性的D.这种观念其实是偏颇的、有局限性的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众生活与时尚紧密相连,它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跃动着蓬勃的时代气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和国民的经济、文化、科技水平与想象力。

B.时尚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它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跃动着蓬勃的时代气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和国民的经济、文化、科技水平与想象力。

【高二试卷】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二试卷】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3年春节,凭借着科幻场景的震慑力、科幻想象的创造力、科幻人文的认知力,《流浪地球2》完成了中国式情感、中国式精神的多重表达,创造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式科幻叙事新话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中,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始终坚持以中国情感创新中国科幻叙事。

“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流浪地球》科幻想象,是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也是中国价值融汇世界话语的创新视角。

在《流浪地球》中,“中国视角”的叙事核心得到进一步强化。

影片从坚持“移山计划”,到呼吁全球捐出核武器以应对月球危机,中国视角贯穿全片,并以此锚定了中国式科幻叙事价值立场。

置于未来世界中央的中国,在不可预知的生存危机面前,为拯救世界提供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方案,展示了承载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智慧。

同时,释放出以“家”“亲情”为标识的中国式情感。

当妻儿抽签无果无法进入地下城避险时,刘培强选择了再次面试航天领航员为家人获取名额;为了给予已经去世女儿完整的生命,图恒宇不惜以身试险,将女儿的数字生命储存卡接入超级电脑。

一个甘愿牺牲,一个充满冒险,两位主人公在情感选择上殊途同归,爱情与亲情迸发出中国式情感的光辉。

无论是中方代表周喆直所彰显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传统文人情怀,还是刘培强、图恒宇身上平凡父亲为至爱家人甘愿牺牲与冒险的情感写照,都呈现出中国式情感中真实质朴的底色。

《流浪地球2》以中国精神升格中国科幻文化。

如果说“中国叙事”与“中国情感”是在科幻类型的故事层面建构中表达,那么《流浪地球2》更深层次的主题与思考,则是在营造十足科幻视听魅力的同时,将中国价值更具哲理思辨性地呈现出来。

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二第一学期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有答案)

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二第一学期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有答案)

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二第一学期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有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恩格斯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

文学也同样如此。

作为“语言的艺术”,话语在最基础的意义上构成了文学的唯一实在,文学史本质上是文学话语建构的历史。

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一直致力于构建自己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每一次文学话语的转换都透释出中国文学审美取向的丰富内涵。

②文学话语方式的生成具有深刻复杂的社会文化动因,是社会势能在文学语言层面的体现和共鸣。

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的演进,又必然与民族国家的政治想象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文化景观。

话语的变革一般被视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生成的先兆。

③客观而言,“五四”一代学者普遍把文学革命看作是思想革命的先导。

“五四”文学革命从“白话文”入手,具有一种“策略性”。

自“五四”开始,中国文学就肩负起了启蒙、动员的任务,这既是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又深刻影响了新文学的话语方式和美学风貌。

这一时期文学审美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④马尔库塞说:“一场革命在何种程度上出现性质上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关系,可以用它是否创造出一种不同的语言来标识,就是说,与控制人的锁链决裂,必须同时与控制人的语汇决裂。

”“五四”白话文学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学话语历史的崭新时代,扭转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学话语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称“五四”白话文运动为中国文学话语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也不为过。

⑤胡适的白话本位开启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门,特别是其“建设一种浅近的,明瞭的,通俗的,平民的,写实的文学”理念,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运动提供了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

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中国文学话语在意识形态的强力介入下,开始与大众化结盟。

⑥无论是瞿秋白的《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还是后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把语言看作大众文艺的“先决问题”。

江西省重点中学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7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重点中学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7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4年7月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

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

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

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

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

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

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摘编自陆士桢、蔡康鑫《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材料二:“精神内耗”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焦虑画等号,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高二上语文】浙江省S9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二上语文】浙江省S9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3学年第一学期杭州S9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全国各地博物馆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千里江山图》展出,到舞蹈《唐宫夜宴》演出;从《国家宝藏》等文博类节目的热播,到考古文创产品的流行;从湖南钟芳蓉高分报读北大考古专业,到“敦煌女儿”樊锦诗捐款千万支持敦煌学研究……近年来,相关话题一次次进入大众视野,点燃人们对博物馆等传统文化的热情,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正如专家所指出的:文物的价值,不仅体现为历史的厚重、艺术的造诣,还凝结着文物创造、流传的经历,以及修复的过程、内涵的阐释,共同营造出“文物之美”的多重维度。

通过观看文物展示、掌握文物知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观众获得了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迈向新时代,博物馆要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就是让珍藏的艺术瑰宝、文化遗产为更多人所了解,同时也让人们在与文明的交流、与历史的碰撞中,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提升人文和科学素养,得到心灵上的持续滋养。

这就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博物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构建均等、普惠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开放共享,通过博物馆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融合,不断优化博物馆服务供给,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发挥博物馆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

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

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

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

一方面,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

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

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

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记录,同样无法证明。

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是强人所难。

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

晚商以前的王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不易与具体的王相对应。

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晚期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度。

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墟”,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

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

这不仅蕴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融合需要艰难探索。

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研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的解释。

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

夏文化认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的衔接。

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

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单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认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

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中,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的关
键。

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治决策等问题的捕捉。

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

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光明日报》2019年3月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必须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

B.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

C.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是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D.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不能简单定为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

B.文章第3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C.文章第4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

B.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C.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偏离于一端,则会导致片面判断。

D.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突破性研究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阅读答案:
1.B【解析】“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错,原文是“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

2.D.【解析】“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未阐述
3.C【解析】A“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错,原文是“甚至有可能”。

B“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错,原文为“晚商以前的王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D“早期文字……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错,据原文“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不存在条件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