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战
中日甲午海战清军-PPT课件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于1894(甲午年)年7 月至1895年3月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 甲午战争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清政府花 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 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全军覆没!
战前中日鱼雷艇实力对比
(举几例就行) 甲午海战前,中国海军曾拥有大小鱼雷艇30艘,其中27艘由德国制造,1艘
战前经济.军事实力对比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 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 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 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 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 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 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 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 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 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当时清朝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日本入侵朝鲜、打败清朝援军。并且公开表示要打垮清朝 海军。而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 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 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 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 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就这样昏庸。日本在1894年9月12日终于完成了打垮清朝 北洋水师、独霸亚洲海域的目的。 从双方投入战争的海军力量来看,北洋舰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进广甲、广乙、广丙三艘 排水量各1000吨的轻型巡洋舰,共有大小战舰船24艘,即铁甲舰2艘:定远、镇远;巡洋 舰11艘:即经远、济远、来远、靖远、致远、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乙、广丙;炮 舰6艘: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练习舰3艘:威远、康济、敏捷;运输舰2 艘:利运、海镜。舰队总排水量为4万3千吨。 本队,包括松岛(旗舰)、严岛、桥立、千代田、扶桑、比睿;第一游击队,包括吉野 (旗舰)、秋津洲、高千穗、浪速;第二游击队,包括金刚(旗舰)、葛城、大和、武藏、 高雄、天龙;第三游击队,包括筑紫(旗舰)、爱岩、赤城、岛海、大岛;本队附属舰, 包括八重山、磐城、天城、近江丸;另外还有鱼雷艇母舰山城丸。一共26艘,其中装甲巡 航舰1艘,海防舰2艘,巡洋舰16艘,炮舰6艘,鱼雷艇母舰1艘。总吨数约为5.5万吨。北洋 舰队即使加上不能出海作战的运输舰和练习舰,无论是军舰数,还是排水量,都低于日本 联合舰队。 北洋水师在海战中遭到重大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被击沉,日本联合舰队 也遭重创,西京丸、赤城受伤严重,在返航途中沉没。从损失看,日本在海战中占了上风, 但是,日本没能达到自己的战役目标-消灭北洋水师。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300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300字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甲午大海战,也被称为中日甲午海战,是1894年发生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重要的海战。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这场战斗对两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看这场战斗回顾,我深感震撼和反思。
首先,甲午大海战让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这次战斗的结果导致中国的失败,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并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这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接受西方力量的入侵和挑战。
其次,我对日本的表现印象深刻。
作为一个相对较小但高度发展的国家,日本在这场战斗中展示了强大的海军和战略智慧。
他们成功地利用新的军事技术和战术,击败了中国的舰队。
这让我感受到了强国自强的意义,也让我思考中国如何才能实现现代化。
然而,我也意识到了这场战斗背后的深刻问题。
中国的失败并不仅仅是技术和战略上的问题,更是来自内部的种种弊端。
官员贪污腐败、军队士气低落、战争准备不足等等,都成为中国失败的原因之一。
这场战斗使我意识到了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军事力量,更需要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和人民的团结。
观看甲午大海战后,我深深反思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我们伟大的文明感到自豪,但也对自己国家的挫败感到痛心。
同时,这场战斗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勇于挑战,努力学习和创新,为实现中国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观看甲午大海战也让我对和平和友好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争不仅带来了破坏和伤亡,更引发了深层次的仇恨和冲突。
作为一个国际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分歧,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总结而言,观看甲午大海战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提供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反省。
这场战斗带给我震撼和感慨,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的热情和信心。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们需要团结在一起,勇往直前,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日甲午海战
中日甲午海战:日本海军未直接击沉清朝一艘军舰1894年9月17日午后发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是甲午战争中海上战场最激烈的一场战役,也是世界海军史进入19世纪后,空前惨烈的大海战。
与战后中国人普遍对邓世昌和“致远”舰的事迹集中关注的情形相似,日本海军在这场海战中也有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
铁甲舰是世界海军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后出现的主力舰种,因同时具备巨炮和重甲而威名赫赫,当时的海军国家以能装备铁甲舰为傲,一如现代海军对于航空母舰的膜拜。
1885年,中国北洋海军获得了德国建造的“定远”、“镇远”号一等铁甲舰,瞬时成为亚洲第一海军,也一度据此控制了东亚制海权。
视己身为海洋国家的日本全社会因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更将中国的铁甲舰视作日本实施“开拓万里波涛”扩张国策的巨大障碍,日本海军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不断筹谋要打沉中国的铁甲舰。
大东沟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各舰对中国的“定远”、“镇远”号两艘铁甲舰给予集中“关照”,然而竭尽所能也未能实现击沉的战果,甚至还留下了日军旗舰“松岛”上一名重伤的水兵临死前望着岿然不动的“定远”慨叹“‘定远’为何还打不沉”的故事。
唯一让日本海军能够聊以自慰的是,在海战进入到收官阶段的下午5时之后,北洋海军一艘名为“经远”的军舰被其击沉的事件。
迟到120年的疑点整场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共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四舰,然而仔细考证各舰的沉没原因便能发现,“超勇”舰事实上是重伤后因为舰上所起的大火愈演愈烈,被火烧沉;“扬威”舰则是重伤后,又被向战场外逃跑的北洋军舰“济远”撞击漏水而沉;中国社会传颂的“致远”舰战沉事迹实际是在向日舰冲锋途中,受伤越来越重,突起爆炸而沉,均不是日本海军直接攻击所致。
根据日本海军档案,只有“经远”舰是明确记录的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一直攻击到沉没的中国军舰,更为重要的是,“经远”舰还是一艘被称为“小铁甲舰”的军舰,在没有能打沉一等铁甲舰的情况下,获得了击沉小铁甲舰的战果,也勉强可以拿来彰显国威、军威。
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简称甲午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日清戦争),是清朝中国和日本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起因:中国和日本之间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
经过“济远”和“广乙”两艘中国军舰在完成护送清军在朝鲜牙山登陆后,离牙山返航,在朝鲜丰岛海面,遇上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为特征的军舰。
(这三艘军舰在后来黄海海战中重创北洋舰队,立下头功)7时20分,第一游击队望见“济远”和“广乙”两舰,即时下战斗命令。
7时45分,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首先开炮: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不宣而战的开始。
中国军舰随后还击,两军展开激烈炮战。
日本军舰在吨位、火炮、时速方面,较中国军舰占较大优势。
福建船政局自制炮舰“广乙”受重伤,无法发射鱼雷,船身倾斜,于是退出战斗,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焚。
“济远”舰则作战英勇,伤亡亦惨重。
8时30分,“济远”舰全速向西撤退。
日舰猛追,“济远”舰悬起白旗。
日舰追近,“济远”舰又加挂日本海军旗。
“浪速”舰发出信号勒令“济远”舰立即停轮。
此时载有第二波増援朝鲜清军并悬挂英国国旗的“高升”号商轮和满载军械的“操江”舰驶来。
日军三舰见“高升”号与“操江”舰,立即以“浪速”舰拦截“高升”号,以“秋津洲”舰拦截“操江”舰。
“济远”舰借机西撤,日舰以时速22.5节的“吉野”号穷追“济远”舰不舍,“济远”舰抛下“高升”号而走,并发尾炮攻击“吉野”号。
“济远”舰驶抵威海,在《航海日志》中捏造战果:“击死倭提督并官弁数十人,彼知难以抵御,故挂我国龙旗而奔”。
而后丁汝昌误报“济远”舰击沉“吉野”号。
事实上“吉野”皮毛未损,无恙而归。
真的悲惨的是“高升”号运兵船!“高升”号被“浪速”击沉,殉难者达七百余人。
“操江”舰也被俘虏。
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
战争分陆战与海战双向进行,陆战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1894年)。
黄海海战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
亦称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
激战5小时后,北洋舰队损失巡洋舰5艘包括经远、致远、超勇、扬威、广甲,受伤4艘,但成功完成护航运载清刘铭传淮军12营陆军登陆鸭绿江岸。
日舰仅伤5艘,先行撤离战场。
此役北洋海军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未敢主动出击,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陆面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外战场、城西南战场。
日军第九混成旅团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昆奋勇抗击,日军无功而返。
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中炮牺牲,随后玄武门失守,叶志超下令彻退,六日内狂泄五百余里,26日清军直抵鸭绿江以北的中国境内。
自此朝鲜全境为日本所控制。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战场位于辽东半岛,以陆战为主。
9月25日,日军在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成功,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日军攻陷虎山。
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同日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10月9日,攻占金州,10日陷大连湾,至此清军在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25日旅顺陷落。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
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炮台被日军攻占。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被列强侵略和瓦解的开始,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同时,它也是日本在其向亚洲和世界进军的过程中取得重大胜利的起点。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影响及启示。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随着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渗透,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同时,中国的军队也受到了相应程度的削弱和摧残。
此时,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迅速崛起,成为了亚洲一流的强国。
它先后通过几次战争,巩固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而后开始向中国进军。
1894年7月25日,日本公开宣战,正式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全力以赴加强军备,但最终却在治理不善、投降倾向、官场腐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输给了日本。
在此战争中,中国国家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同时也为日本的扩张提供了伏笔。
二、战争过程1. 阳戟口海战这场海战是甲午战争最为重要和首要的一场。
1894年9月17日,中国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在宁波东北岛的阳戟口海域相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虽然北洋舰队武器相对而言配备成熟、实力强大,但由于指挥混乱、内部分歧等原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最终失败,战争进入了中国失利的阶段。
2. 山海关大捷山海关大捷是中国北洋军最为成功的一次战斗。
1895年,日军越过边境,向中国的重要军事城市山海关进军。
中国北洋军经过3天3夜的激烈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击退了日军的入侵。
这场战斗表明了中国北洋军的实力和士气,并且赢得了国内和国际舆论的一致称赞。
3. 威海卫海战威海卫海战是又一场决定性的海战。
日本海军以先进的舰船和武器优势,抵达了中国难以守卫的威海卫海域。
虽然中国北洋舰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由于战术失误,中国舰队损失惨重,再次失败。
三、影响及启示1. 民族意识觉醒甲午战争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明显瓦解,中华民族的意识和自尊心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甲午海战
材料2、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材料3、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问题时,引用了清末台湾诗人邱逢甲的
《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1、以上材料都与哪一事件有关?
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哪个不平等条约的 签订?该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是什么?
《马关条约》: 内容、危害见复习提纲:
材料反映了旧中国怎样的外交史?你有何感 想?
答:弱国无外交,反映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史。 振兴中华,匹夫有责,应努力学习,在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3、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的反抗和相 关史料:
D中国级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2、马关条约:
春帆楼外冷雨夜 马关条约碎人心
《马关条约》
条款
危害
1、中国割让辽东 国家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刺激了列 半岛、台湾、澎 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 湖列岛给日本。 深。
2、赔偿军费二亿 加重人民负担,加剧清政府的财政经济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2、三军败绩指的是发生在哪年的什么战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3、根据材料,“三军败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统治阶级腐败无能。
4、对联和诗歌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愤懑悲痛、忧国忧民
5、温总理引用此诗的用意何在? 期盼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马关条约》中最阻碍中国工业发展的一项 是:
A 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 B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
岸。 C 开辟内河航线 D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开通商口岸 PK 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甲午海战》课件
缺乏现代化思维
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在军事、政治、 经济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缺乏现代化思 维的问题。例如,清政府在军事上未 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指挥系统 ,导致指挥混乱和信息不畅;在政治 和经济方面,清政府未能及时推进现 代化改革,导致国家实力和竞争力下 降。
对现代海军建设的启示
重视现代化装备和技术
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锋向前,与日舰展开了激烈的炮战。在战斗中 ,邓世昌身先士卒,与敌军展开肉搏战,最终壮烈牺牲。
邓世昌的英勇事迹激励了其他官兵,他们纷纷挺身而出,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 终取得了胜利。
丁汝昌
丁汝昌是北洋水师的提督,他在 甲午海战中担任指挥官。
在黄海海战中,丁汝昌指挥北洋 水师迎击日军,他采取了灵活的
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
中日两国在甲午海战的历史问题上存在分歧和争议,但也应 该看到两国在现实利益上的共同点和合作空间。未来中日关 系的发展,需要双方在历史问题上求同存异,在现实利益上 加强合作。
竞争与合作并存
中日两国在某些领域存在竞争关系,但在其他领域也存在广 泛的合作空间。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需要在竞争与合作之 间寻求平衡,推动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国际地位下降
甲午海战的失败使中国的 国际地位大幅下降,西方 列强开始瓜分中国。
日本崛起
甲午海战的胜利使日本成 为亚洲强国,为其在二战 前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03 甲午海战的影响和意义
对中国的影响
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甲午战争前,中日曾有过多次外交交 涉,但双方在朝鲜半岛和琉球等问题 上存在严重分歧,关系逐渐紧张。
甲午战争前的海军建设
清朝在19世纪后期开始加强海军建设,购进了多艘铁甲舰和巡洋舰。但这些舰只 的装备和训练相对落后,与西方列强的海军实力存在较大差距。
甲午大海战研究资料讲解
甲午大海战研究资料讲解甲午大海战是指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之间的一场重大海战。
由于当时中国水师实力相对薄弱,因此遭遇到了日本的强大打击,最终以失败告终。
下面将对甲午大海战的一些研究资料进行讲解。
甲午大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至9月19日之间,地点位于朝鲜的黄海海域。
战争主要起因是中国与日本对朝鲜的势力争夺,以及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
当时的中国北洋水师由于政府腐败和军事素质低下而备受批评,而日本海军则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培养优秀军官来提高自身实力。
甲午海战共有6艘中国战舰与9艘日本战舰参战。
中国水师由无敌号、皇后号、春和号、柳叶号、鸦片战争号和闭塞号组成,而日本海军由松岛号、端午号、朝岛号、长岛号、寿岛号、平岛号、赤城号、闲云号和矢车菊号组成。
从战舰数量上来看,中国明显处于劣势。
甲午海战爆发后,双方进行了激烈的炮击。
尽管中国舰队人数上的劣势,但无敌号的舰队以自己的勇气和坚定意志给日本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然而,由于指挥失误和士兵训练不佳的原因,中国舰队在战斗中很快溃败,大部分战舰损失殆尽。
甲午海战结束后,中国北洋水师几乎被日本海军摧毁。
这场战争的结果导致日本获得了对台湾和一些中国领土的控制权,同时也确立了日本作为亚洲主要军事力量的地位。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甲午海战的失败暴露出了中国海军弱点,也对中国后来的军事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甲午大海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使中国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军事技术和实力的薄弱,促使中国开始进行军事和现代化建设。
同时,此次战争也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动,人们开始反思和探索国家命运和未来走向的问题。
总结起来,甲午大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海战,它揭示了中国北洋水师的薄弱与衰败,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这场战争对中国海军的发展以及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甲午大海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教训。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形势图事件名: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公元1894~1895地点:黄海海域参与者:中国和日本开始标志:1894年7月25日(光绪二十年),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甲两艘巡洋舰,即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
结束标志:中国满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亦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日清讲和条约)。
性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
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
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
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
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
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1894中日甲午海战
1894中日甲午海战
1894年9月17日,在我黄海北部的丹东附近,中日甲午海战爆发。
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
1895年1月20日日军进攻威海,2月3日威海陷落。
邓世昌任“致远”舰管带,为了掩护旗舰“定远”号而冲向日舰队,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
全舰除7人获救外全部殉国(2015年,12年后,在丹东港西南10海里处发现了“致远”舰沉船)。
1895年2月11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坚拒日本劝降,把劝降书交李鸿章,在日夜苦战,弹药将尽时,下令炸舰沉船,但一些将领反对,无奈自杀殉国。
《马关条约》签订,让日占领了辽东半岛。
日本在旅顺、大连驻军,1912年正式成军称“关东军”。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签《辛丑条约》(签于1901年7月25日,辛丑年。
阳历9月7日,故有“九七国耻”之说)除赔钱外,还让人家驻军,日本人获得了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和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要塞的驻兵权。
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设在天津,常驻兵力5000人(旅团,规模小于关东军的一个师团。
)这两支部队的司令官直接由天皇任命。
刘公岛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最后一战
刘公岛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最后一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但是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中国最后一战——刘公岛海战。
刘公岛海战发生在1894年的8月,这是甲午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
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的陆军已经被日军围困,饱受战争的摧残。
而中国海军的总司令李鸿章,希望能够利用自己手上的3艘重炮舰和2艘巡洋舰,在刘公岛海域与日本的6艘巡洋舰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海战,给日本带来致命的打击,从而扭转战局。
就在李鸿章指挥中国舰队集结之时,日本舰队已经抵达了刘公岛海域,开始了搜寻任务。
当晚,中国舰队决定采取夜袭的策略,以期能够在日本军队措手不及之时,一举摧毁对方。
然而,由于天气不利和战术上的错误,中国舰队并未达成预期的效果,反而让日本舰队有了反击的机会。
随着日本舰队的逐渐逼近,中国舰队不得不进行冲锋,与对方决一死战。
两队舰艇在如火如荼的海战中激烈交锋,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声。
尽管中国舰队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因为舰艇装备的重炮火力比日本更强,在打击能力上并未处于下风。
在几个小时的战斗中,中国舰队斩获了日本舰队中的一艘大型巡洋舰“长岛号”,并未能够达成彻底击败日本的战术目标。
随着战斗的进展,中国海军的两艘重炮舰被击沉,剩下的1艘重炮舰和2艘巡洋舰血战到底,虽然船体遭受猛烈的轰炸,但是士兵们还是坚定地战斗着。
最终,随着李鸿章亲身指挥下,中国舰队在日本军队猛烈的攻势中,艰难地诱导对方吃下了苦头。
最终两队舰艇在刘公岛海域狂风暴雨中相撞,当混乱中逐渐退去时,日本舰队撤离,中国舰队坚决的守护了国家领土和尊严。
正是这一场可以说是孤注一掷的刘公岛海战,成为了甲午战争的最后一战。
尽管战局上并没有扭转甲午战争的胜负,但是中国海军也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战争过后,中国海军也在刘公岛海战的成果上重新打造,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甲午战争,代表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段不幸历史,而刘公岛海战也成为这段历史中令人称赞的一页,并成为了中国海军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甲午海战清军
失败的原因之一:弹药不够、弹药质 量不过关
从甲午海战中发现一个致命问题, 弹药不足、弹药质量不过关。这样 的海战只有挨打的份。济远击中吉 野机舱的炮弹就没炸。一个多月后 的大东沟海战,问题依然照旧。所 以才有致远管带邓世昌因炮弹用尽, 指挥致远要撞沉吉野。要知道,清 舰的速射炮较少,主炮的射速又低, 单位时间的耗弹量远远低于日舰。 因为我们的军舰出海的时候就不准 许多带弹药、还有日本通过各种手 段侵入清朝的兵工厂、让其生产劣 质的弹药,供应清朝的北洋水师使 用。
失败的原因之五:消极避战
李鸿章鉴于舰船损失较 大,担心拼光老本,就 下令北洋舰队龟缩在威 海 “保船制敌”,不准 出击,把制海权拱手相 让。在日本海军的掩护 下,日本陆军连续攻占 大连、旅顺,占领了北 洋舰队的辽东基地和船 坞。最后清朝海军全盘 被日军击沉或俘虏。
战前经济.军事实力对比 战前经济 军事实力对比
中日甲午海战发生在1894年。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 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 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 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 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 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 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 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 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 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当时清朝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日本入侵朝鲜、打败清朝援军。并且公开表示要打垮清朝 海军。而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 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 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 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 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 的指令是: 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 李鸿章认为: 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 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 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 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就这样昏庸。 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就这样昏庸。日本在1894年9月12日终于完成了打垮清朝 北洋水师、独霸亚洲海域的目的。 从双方投入战争的海军力量来看,北洋舰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进广甲、广乙、广丙三艘 排水量各1000吨的轻型巡洋舰,共有大小战舰船24艘,即铁甲舰2艘:定远、镇远;巡洋 舰11艘:即经远、济远、来远、靖远、致远、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乙、广丙;炮 舰6艘: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练习舰3艘:威远、康济、敏捷;运输舰2 艘:利运、海镜。舰队总排水量为4万3千吨。 本队,包括松岛(旗舰)、严岛、桥立、千代田、扶桑、比睿;第一游击队,包括吉野 (旗舰)、秋津洲、高千穗、浪速;第二游击队,包括金刚(旗舰)、葛城、大和、武藏、 高雄、天龙;第三游击队,包括筑紫(旗舰)、爱岩、赤城、岛海、大岛;本队附属舰, 包括八重山、磐城、天城、近江丸;另外还有鱼雷艇母舰山城丸。一共26艘,其中装甲巡 航舰1艘,海防舰2艘,巡洋舰16艘,炮舰6艘,鱼雷艇母舰1艘。总吨数约为5.5万吨。北洋 舰队即使加上不能出海作战的运输舰和练习舰,无论是军舰数,还是排水量,都低于日本 联合舰队。 北洋水师在海战中遭到重大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被击沉,日本联合舰队 也遭重创,西京丸、赤城受伤严重,在返航途中沉没。从损失看,日本在海战中占了上风, 但是,日本没能达到自己的战役目标-消灭北洋水师。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7月25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结束。
时代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日渐强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因此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由于日本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的。
清朝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经过:(一)中日出兵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成为甲午战争的导火索。
(二)交涉破裂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使自己的军队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
清廷要求共同撤兵,但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两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朝鲜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
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三)战争爆发1894年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李鸿章开始派兵增援朝鲜。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具体过程
战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
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
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第一阶段: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
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
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
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第二阶段: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
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
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
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
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
【一年级】甲午大海战
【一年级】甲午大海战一年级甲午大海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海战,发生在甲午年(189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一部分。
这是中国近代海战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与西方军队展开的正面交锋。
那一年,中国和日本为了争夺朝鲜半岛的统治权而发生了战争。
于是,两国海军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海战。
中国海军由曾国藩的名将李鸿章指挥,拥有“定远”、“镇远”、“慈英”、“杂号”、“广丙”等战舰。
而日本海军由传奇将领唐纳德·莱森指挥,拥有“镰田”、“松岛”、“松島”、“岛田”等战舰。
战斗开始时,中国舰队占据了有利位置。
在曾国藩的指挥下,中国舰队凭借着强大的火力前进,猛烈地向日本舰队开炮。
由于中国舰队的战舰设计较老旧,火力不如日本舰队,所以并未取得明显的优势。
随着战斗的继续,日本舰队迅速调整战术,开始使用鱼雷攻击中国舰队。
鱼雷是一种水下发射的导弹,威力巨大。
很快,中国舰队就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战舰一个接一个地沉没。
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中国舰队不得不撤退。
中国舰队只剩下了一艘战舰,也被日本军舰击沉。
甲午大海战的结果是:中国舰队失去了所有的主力战舰,而日本舰队则基本上没有损失。
这场战败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场战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日本也没有骄傲自满。
他们知道,这只是长期战争的开始,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甲午大海战给我们教育的是:战争是非常惨烈的,大家都不要轻易发动战争,更要珍惜和平。
我们要学习日本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发展,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强大。
甲午海战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由于日本对中属朝鲜的内政干涉和经济侵略,特别是日本强制朝鲜大米输出,导致了朝鲜的农民起义,而李朝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请求上国清政府出兵援助,但是日本派出强大兵力企图攻占朝鲜,在同英国交涉成功而获得其实际支持之后,日本海军进攻中国舰队,引发两国间的战争。
威海平壤。
战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及维新派的竞争。
这就是甲午海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这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些赔款让日本大力发展教育与军事,让日本更加强大。
从而导致了他以后的帝国主义,导致了对中国发起的侵华战争。
而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日本从唐朝时候就派遣唐使来我国学习,自始至终都将中国视为自己的“老大哥”,每年向中国进贡、俯首称臣。
中国也一直讲日本视为自己的小弟,从没想过日本也有这样的一天。
而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逐渐走向了工业化,走向了富强之路。
当中国还在闭关锁国的时候,日本已经被美国的军舰开进了家门,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铁家伙”,在被这样的科技震惊后他们开始思索如何变为像美国一样强大。
他们开始明治维新,开始走向了自己的强国之路。
而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自己的“大清王朝”,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让这座东方大国开始了长达两百年的闭关锁国。
在当时多数国家正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或者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时,中国还在落后的封建统治下,甚至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生产力的不足,经济发展滞缓,朝廷的腐败,军事发展的落后,这些都是当时战败的原因。
虽然在接连被英国侵略后,大清王朝也有一些改变,并且建立了北洋水军,但当时清朝政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一让日本海军能够聊以自慰的是,在海战进入到收官阶段的下午5时之后,北洋海军一艘名为“经远”的军舰被其击沉的事件。
迟到120年的疑点
整场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共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四舰,然而仔细考证各舰的沉没原因便能发现,“超勇”舰事实上是重伤后因为舰上所起的大火愈演愈烈,被火烧沉;“扬威”舰则是重伤后,又被向战场外逃跑的北洋军舰“济远”撞击漏水而沉;中国社会传颂的“致远”舰战沉事迹实际是在向日舰冲锋途中,受伤越来越重,突起爆炸而沉,均不是日本海军直接攻击所致。根据日本海军档案,只有“经远”舰是明确记录的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一直攻击到沉没的中国军舰,更为重要的是,“经远”舰还是一艘被称为“小铁甲舰”的军舰,在没有能打沉一等铁甲舰的情况下,获得了击沉小铁甲舰的战果,也勉强可以拿来彰显国威、军威。
中日甲午海战:日本海军未直接击沉清朝一艘军舰
1894年9月17日午后发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是甲午战争中海上战场最激烈的一场战役,也是世界海军史进入19世纪后,空前惨烈的大海战。与战后中国人普遍对邓世昌和“致远”舰的事迹集中关注的情形相似,日本海军在这场海战中也有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 铁甲舰是世界海军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后出现的主力舰种,因同时具备巨炮和重甲而威名赫赫,当时的海军国家以能装备铁甲舰为傲,一如现代海军对于航空母舰的膜拜。1885年,中国北洋海军获得了德国建造的“定远”、“镇远”号一等铁甲舰,瞬时成为亚洲第一海军,也一度据此控制了东亚制海权。视己身为海洋国家的日本全社会因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更将中国的铁甲舰视作日本实施“开拓万里波涛”扩张国策的巨大障碍,日本海军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不断筹谋要打沉中国的铁甲舰。大东沟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各舰对中国的“定远”、“镇远”号两艘铁甲舰给予集中“关照”,然而竭尽所能也未能实现击沉的战果,甚至还留下了日军旗舰“松岛”上一名重伤的水兵临死前望着岿然不动的“定远”慨叹“‘定远’为何还打不沉”的故事。
由此,日本海军在关于大东沟海战的叙述中,格外突出的一件战事就是进攻“经远”舰直到其沉没的过程。甲午战争后日本海军官修军史《明治廿七八年海战史》中对于此事就有文辞间十分激动的描写,“不久,‘经远’到了生命最后的时刻,螺旋桨露出在空中旋转,红色的舰底一览无余,我军将士纷纷鼓掌,大喊‘万岁’。”
从大东沟海战结束后,有关“经远”舰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击沉一事,随着日方的叙述而流传开,在一个多世纪时间里包括中国史学界在内,各种关于甲午海战的著述中,但凡涉及“经远”沉没一事,几乎都完全采用源自日本的记载。在为了纪念大东沟海战双甲子而开始的兵棋推演中,有关“经远”沉没情形的史实也依据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