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合集下载

1844年经济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一、《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一)《莱茵报》时期的亲身经历(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理论影响(四)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或《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二、《手稿》的主要哲学思想(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1、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所作的总的批判国民经济学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

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

”(引自《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以下只注页码)国民经济学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

”(P50)2、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不是马克思哲学特有的概念,而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

异化源自拉丁文,它有外化、转让、疏远、受异己力量支配、统治的意思。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首先使用,经过黑格尔发展,异化成为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其一般含义是:主体创造客体,但主体创造客体后,客体不受主体的支配,反过来支配、控制、统治主体。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做了四个基本规定:第一,劳动者同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P51)“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P52)第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特有的意志自由和创造力的表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

可是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不是体现他的意志自由,而是被迫的、强制性劳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是满足劳动者的劳动天性,而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即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

马克思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

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

其次,手稿中的自然主义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在面对 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时,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只有顺应自然、 尊重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提醒我们认识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应该这些变化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来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 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一些经典理论,其中包括异化 理论、自然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异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人的本 质的异化,使工人在劳动中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相分离,失去了对劳动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自然主义则强调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 不是与之对抗。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变革的根本 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 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研读
基本内容
在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卡尔·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无 疑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部手稿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 位,也是对人类思想史的巨大贡献。本次演示将通过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背 景、分析手稿的逻辑结构、阐述自己的观点及举例论证等方式,全面探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谢谢观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阐述。例如, 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行其道,许多工人因此失去了工作,沦为资本 家的奴隶。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现象,工人在劳动中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相 分离,失去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主义呼吁人们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技术和工业的发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第一手稿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资本的利润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地租异化劳动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私有财产的关系第三手稿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列恩斯著作编译局编译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原文是德文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第一手稿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资本的利润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地租异化劳动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私有财产的关系第三手稿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列恩斯著作编译局编译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原文是德文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写于1844年的一部重要文献。

这部手稿探讨了经济学和哲学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背景在19世纪早期的德国,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这个时期,工人阶级遭受着极端的剥削和贫困,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同时,许多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内容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认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手稿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劳动与私有制这部分探讨了劳动的本质以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却被剥夺了劳动的成果。

他批判了私有制的不公正和剥削性质,主张消除私有制,实现共享劳动成果的社会。

第二部分:国家与权力这部分探讨了国家的起源和作用,以及国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国家出现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既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工具,也是资本主义矛盾的产物。

他呼吁为了消除阶级差别和剥削制度,需要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

第三部分:人的全面发展这部分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目标和利益归为资本家的统治下,导致了人的异化和个性的缺失。

他主张建立一种社会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自由发展。

影响和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并没有引起当时的广泛关注,但它的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手稿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它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然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容和观点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论述过于简化,并忽视了市场机制和竞争的作用。

另外,一些哲学家质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对人性的假设。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解

(二)、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立场在《184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中得到了理论论证。手稿揭示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借助于异化劳 动理论,从哲学上证明了消除异化劳动、 扬弃私有财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 然性。
1、马克思批判了四种共产主义学说
1)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共产主义: 看到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但只看到了特殊形式,比如 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时代背景 二、内容简介 三、重要思想 四、意义与影响
一、时代背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完成于1844年4~8月间,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 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经济学哲 学笔记。《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 著作,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在 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才首次公诸于 世,并由此引发了西方思想界长达几十年的 “《手稿》热”。
于是便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 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第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本应是人的内在本质。但在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并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 成为一种强制性和被迫性的活动。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 而是属于别人。劳动成为一种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劳 动的异化即是人的自我异化。
3)共产主义是人本身的解放,不只是单纯的物的占有,只有 人和人的活动的解放,才会有人对对象世界的真正占有。
4)共产主义在理论形态上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
(三)、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吸取了L.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从唯 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充分肯定了 他的辩证法的巨大意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历史背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亦称《巴黎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4-8月在法国巴黎写的一部手稿。

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即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已最终地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并开始了向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接近。

《手稿》的写作是马克思旱期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曾经历了两次决定性的转折.第一次是在《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回到克罗茨纳赫。

为了反思在《莱茵报》期间亲身接触到的现实社会的政治斗争,解决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的矛盾所产生的“苦恼的疑问",他阅读并研究了有关法国、英国、德国的20多部历史著作,写出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了法的关系如同国家形式一样决定于“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的解剖侧应求之于政治经济学的结论。

这既标志着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也说明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马克思思想深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是1843年10月底,马克思迁往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巴黎。

在这里,马克思亲自参加了工人的革命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到物质力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意义,写出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两个转变,为了进一步揭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的秘密,马克思搜集了大量的材料,细心地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打算写一部《国民公会史》.然而,这种研究使他认识到,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而阶级斗争又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

这时,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也给马克思很大启发,使他进步认识到只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础上,才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改造方式.于是,马克思放弃了《国民公会史》一书的写作,并改变了他原定的既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庞大计划,开始系统地研究从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经过斯密和李嘉图到萨伊、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从对政治法律的批到深入到对经济的批判.这期间,马克思共做了9本摘录札记,即通常所说的《巴黎笔记》,《手稿》则集中体现了这时期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手稿》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每个手稿中又包括几个片断.第一手稿包括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和异化劳动四个片断;第二手稿包括私有财产的关系一个片断;第三手稿包括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五个片断,其中只有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是马克思的原标题,其它标题包括书名、序言和三个手稿的区分,都是在出版时由编者加的。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四.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资本的增加使工资提高,但由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又有使资本家利润减少的趋向。

”(斯密,第1卷179页)“例如,一个城市的食品杂货业把所需的资本如果分归两个食品杂货商经营,那末他们之间的竞争秽史双方都把售价’降到比一个人独营时便宜;如果分归二十个〔VI〕杂货商经营,那末他们之间的竞争会更剧烈,而他们结合起来抬高他们的商品价格的可能性也变得更小。

”(斯密,第2卷第372-373页)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垄断价格是可能达到的最高价格;既然资本家的利益甚至按照一般国民经济学的观点看来是同社会利益相敌对的;既然资本利润的提高像复利一样地影响商品的价格(斯密,第1卷第199-201页),-所以,竞争是对抗资本家的唯一手段;根据国民经济学的论述,竞争既对工资的提高,也对商品价格的下降产生有利于消费公众的好影响。

但是,只有当资本增加而且分散在许多人手中的时候,竞争才有可能。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积累才可能出现许多资本,因为资本一般只有通过积累才能形成,而多方面的积累必然转化为单方面的机类。

各个资本之间的竞争扩大各个资本的积累。

在私有制的统治下,积累就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只要听任资本的自然趋向,积累一般来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资本的这种自然使命恰恰是通过竞争来为自己开辟自由的道路的。

我们已经听到,资本的利润同资本的量成正比。

因此,即使一开始就把蓄谋的竞争完全撇开不谈,大资本也会按其量的大小相应地比小资本积累得快。

〔VI〕〔VIII〕由此可见,完全撇开竞争不谈,大资本的积累比小资本积累快得多。

不过我们要进一步探讨这个过程。

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利润由于竞争而减少。

因此,遭殃的首先是小资本家。

资本的增长和大量资本的存在以一国财富的日益增进为前提。

“在财富达到极高程度的国家,普通利润率非常低,从而这个利润能够支付的利息很低,以致除了最富有的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靠利息生活。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观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观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第一次比较完整系统的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转向国民经济学的一个标志,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的两条轨迹:一是从“自我意识”出发,经由《1844年经济学哲學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到物质生产;二是从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蜕变出来转化为革命民主主义,最后走向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

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两条思想最早的结合点。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背景以及思想来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于1844年1月到8月,马克思为解决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形成的问题而研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当时的英国和法国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社会生产力不断的提高,资产阶级占据社会中的绝大部分财富,相反工人却一贫如洗。

导致当时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社会革命的风起云涌。

当时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也是不断兴起,但马克思持“审慎”的态度,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西方思想传统这四个思想来源批判性的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

私有财产即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劳动的异化,从此来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的本质。

1、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一章的内容专门分析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整个哲学,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青年黑格尔派都太着眼于黑格尔的逻辑学,但是对于辩证法的实质并没有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想继承、质疑和批判中完成的,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质上是本质的问题”。

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所以费尔巴哈也是马克思在实现哲学革命历程中的重要环节。

他认为费尔巴哈不仅仅“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而且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解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1844年我国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我国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第一手稿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资本的利润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地租异化劳动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私有财产的关系第三手稿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列恩斯著作编译局编译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原文是德文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历史背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亦称《巴黎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4-8月在法国巴黎写的一部手稿。

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即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已最终地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并开始了向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接近。

《手稿》的写作是马克思旱期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曾经历了两次决定性的转折。

第一次是在《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回到克罗茨纳赫。

为了反思在《莱茵报》期间亲身接触到的现实社会的政治斗争,解决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的矛盾所产生的“苦恼的疑问”,他阅读并研究了有关法国、英国、德国的20多部历史著作,写出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了法的关系如同国家形式一样决定于“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的解剖侧应求之于政治经济学的结论。

这既标志着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也说明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马克思思想深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是1843年10月底,马克思迁往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巴黎。

在这里,马克思亲自参加了工人的革命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到物质力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意义,写出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两个转变,为了进一步揭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的秘密,马克思搜集了大量的材料,细心地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打算写一部《国民公会史》.然而,这种研究使他认识到,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而阶级斗争又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

这时,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也给马克思很大启发,使他进步认识到只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础上,才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改造方式。

于是,马克思放弃了《国民公会史》一书的写作,并改变了他原定的既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庞大计划,开始系统地研究从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经过斯密和李嘉图到萨伊、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从对政治法律的批到深入到对经济的批判。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资料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资料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资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哲学手稿,首次出版于1932年。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试图以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方式,揭示出人类社会的真正本质和规律。

这部手稿不仅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背景与成书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是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然而,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经济不平等和劳动异化。

这些问题引发了马克思对于经济哲学的思考。

这部手稿是在马克思流亡法国期间创作的。

在法国,马克思接触到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哲学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潮,这使得他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在创作过程中,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思想,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主要内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探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哲学等方面的问题。

在经济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经济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这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在政治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治体制是虚伪的。

他指出,资产阶级政府口头上宣扬的是普遍的利益和平等的机会,但实际上却代表的是少数资本家的利益。

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法律体系也存在着不公和不平等,它往往保护的是资本家的利益而不是工人的权益。

在哲学方面,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思想对于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他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探究人类社会本质的两个基本方法。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这些哲学思想的局限性,并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构建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1844年4—8月于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现在的名称是后人加的。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

1927年,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上,后重印于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3版上,标题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

1929年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法文杂志上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为标题发表了一些片断。

1932年,德国社会党人S·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对手稿进行整理后,用原文发表在《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1卷中,标题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个版本略去了《手稿》的第一部分。

同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1部分第3卷首次用原文全文发表了《手稿》,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中译文编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现在出版的《手稿》的结构是编者加工整理而成的。

《手稿》中的有些篇章(《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标题是马克思原稿就有的,另一些篇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手稿》是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工作的记录。

它主要由马克思在阅读过程中对原书的摘录、概括的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组成。

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手稿》共27页。

在这27页稿纸上,马克思每页都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纵栏。

前16页,马克思在这三个标题下主要摘录了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批判性的分析。

从第17页开始,马克思只写“地租”一部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介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介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

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在马克思从未发表。

直到1927年,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原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梁赞诺夫院长主持将其中的部分译文以《〈神圣家族〉的预备著作》为题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 卷,当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1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编者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关于需要、生产和分配的札记》为题发表了另一些片断。

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院长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编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

几乎在同一天,两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作家(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在他们编辑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1932年阿尔弗勒德•克勒讷出版社莱比锡版)中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个德文版本。

这两个德文版手稿全文刊出以后,很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

法文本和意大利文本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出版。

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

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手稿自问世以来近80年,经历了许多神奇遭遇,也担当过不少重大历史角色。

时至今日,它还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最难懂的文本之一。

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内在关系,并认为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都具有历史性,它们都具有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经过历史的、充分的发展,就为自身的消除创造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共产主义就是其扬弃的必然结果。

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同时又认为私有财产是永恒的东西,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矛盾。

马克思正是从这里出发,发现了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之间内在的联系。

一、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体现和结果。

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有一项重大发现,即劳动是一切财富、财产的价值源泉,价值产生的唯一原因就是人的劳动。

马克思对这一学说表示了认同,但他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既然承认了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那么劳动产品从理论上来讲就应该属于劳动者,但实际上劳动者得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劳动者不仅不能占有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反他们自身却成了商品;他们生产了财富,却得到了贫穷。

这一现实和理论的矛盾使马克思开始对劳动和人的本质关系进行了思考。

马克思指出,劳动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是人类对象化的活动,人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产品来证实和丰富自己。

很明显,劳动产品是属人的存在,它属于它们的创造者。

但为什么现实情况却是不劳动的资本家占有劳动产品,而工人却一无所有呢?马克思认为,这是因为劳动其实已经是异化状态下的劳动了,而私有财产就是劳动异化的表现和结果。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其异化发展最为严重,他认为国民经济学所谈论的劳动其实就是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真正主体就是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其实就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结果:“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中,表面上看,私有财产表现为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事际上它却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全世界无产阶级 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最后 在耶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从事新闻工作,担任过《莱茵报》的主编。1844年,他创办《德法年鉴》,发表一 系列文章,标志着他的世界观转变完成。同年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结下终身友谊。不久因从事革命活动被驱逐, 迁居布鲁塞尔。1847年,他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影响广泛的《**宣言》。1848年,他回 德创办《新莱茵报》参加斗争,再次遭驱逐。他先到巴黎,后定居伦敦。1867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 (第一卷)出版。1864年,他创建了第一国际。晚年,他继续撰写《资本论》。马克思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 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全世界工人阶级所接受和实践,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在西方现代哲学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苏联东欧思想界、当代中国 思想理论界,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引起人们对于手稿中思想的一次次诠释,显示出它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 义。
作品争议
作品争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问世以来,围绕它展开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学者们甚至由此把马克思的哲学分 为“青年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两部分。推崇它的人认为,该书中的思想是“概括马克思的全部精神 的唯一文献”,“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隐秘的含义”,对论证“新马克思主义具有决定的意义”,是“马克 思的中心著作”。另一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对该书持另外的态度,认为只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才 是代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认为该书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异化 异化劳动 对象化动“异化”一词的来源是什么?
最早出现于17-18世纪,早期指的是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 远和精神错乱等。 黑格尔的“异化”: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进行探讨, 在对象化、外化的意义上使用异化。 费尔巴哈的“异化”:通过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观, 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为 了精神上的慰籍而创造了上帝,结果反而成为上帝的奴隶。 马克思的“异化”: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 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主体自身。

马克思因此从异化劳动的概念得出了私有财产的概念,认 为私有财产是造成异化劳动的根源,又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是一种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相互 作用,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尤其是造成了阶 级之间的严重的对立。
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指出了资 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非人 道、反科学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其共产主义 理论。





第一,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即物的异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 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对立的。” 这里的“劳动的产品”主要指生产资料。一切劳动产品 或生产资料都是由劳动者生产的,劳动者本应是它的主 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所控制, 成为劳动者的异己物,资本家利用劳动者生产的生产资 料反过来奴役、剥削劳动者。 于是便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 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但是,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还带有抽象的、 理想化的性质,因为他还没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出发,而是从抽象的劳动出发,以劳动的异化来说明劳动 和资本的对立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把共 产主义看作人对人的真正本质的占有、向真正的人的复归 等等。这表明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 维方法的影响。


当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手稿》 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正处于从青年黑格尔派向唯物史观 的创立这一理论的发展过程之中,带有明显的人道主义、 理想主义色彩,尤其是与以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相比较,《手稿》的思想观点显然 还不能算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由于《手稿》对人道主义的强调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后的 著作存在一定的思想差异,引发了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 立的争论,并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出现了西方马克 思主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不同解读模式 。


历史背景
在此之前,马克思先是于1842年开始为《莱茵报》撰稿, 批判当时的普鲁士专制制度;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 封,马克思因此认识到,单纯的理论批判并不能真正解决 现实的社会问题。为此,马克思于1843年10月来到巴黎, 开始深入考察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等。 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开始了他们令人称颂的友 谊与伟大的事业;在巴黎,马克思和卢格筹划出版了《德 法年鉴》;在巴黎,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强调以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 实现人的解放。也正是在巴黎,马克思完成了这部重要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 立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 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第一个关键点。



积极性
1)异化劳动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成熟过程的一个重 要标志,这表明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开始涉及到现实的经济 生活领域; 2)从当时的理论界思想水平上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 论的思想深度是很突出的。


局限性
1)没有脱离人的本质的异化,没有脱离人本主义的束缚。 2)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 的矛盾,还没有达到研究私有制内在矛盾的层次; 3)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 程,把人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这样的理解显然与历 史唯物主义有很大差距。



4)共产主义在理论形态上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
(三)、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吸取了L.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从唯 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充分肯定了 他的辩证法的巨大意义。

指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它所提供 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其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 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 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但是,黑格尔所谓的劳动仅仅指抽象的 精神的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也仅仅是纯粹的精 神运动的过程 。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用 现实的生产劳动改造并扬弃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劳动,指出 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所诞生的过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时代背景 二、内容简介 三、重要思想 四、意义与影响
一、时代背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完成于1844年4~8月间,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 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经济学哲 学笔记。《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 著作,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在 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才首次公诸于 世,并由此引发了西方思想界长达几十年的 “《手稿》热”。

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以唯物主义思想对黑格尔的绝对精 神进行的批判,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的思想,在许多方面 已经超过费尔巴哈而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他把自由自觉 的活动即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性,从而贯彻了 能动的原则,克服了费尔巴哈的直观性;在人和人的关系 上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初步揭示了资本和劳动的对抗性的 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抽象性。
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活动看成人的类本质,也就是劳动。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既剥夺了人的劳动产品 使之异化,又把劳动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外在的活动,这就 使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他个人生存的手段, 从而也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 人的活动和劳动产品都成为人的异己的本质,这就表明人 在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同时,和自然界也相疏远了。 因此,异化劳动还是人同自然界不和谐的根源。

四、意义和影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和深刻的。 马克思深入地分析批评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 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阐明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 理。特别是他将异化问题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 起来,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 条件下异化的克服,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 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著名论断。 见课本P36。


3)民主的或专制的社会主义、无政府的社会主义: 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 扬弃,但是不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还受其束缚和感染。


2、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
1)共产主义是客观历史运动。 “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 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能思维的意识来说,又 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 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他说,“共产主义 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 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 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 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共产主义是人本身的解放,不只是单纯的物的占有,只有 人和人的活动的解放,才会有人对对象世界的真正占有。



三、重要思想

(一)、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 济学批判;
(二)、以扬弃私有财产为核心的共产主 义学说; (三)、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


(一)、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经 济和社会结构,他借用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 概念来分析无产阶级的状况,从而提出了异化劳 动理论,并试图以此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论证 私有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二、内容简介

《手稿》是由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
第一手稿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资、理论、地租、异化劳动、 无产阶级革命等,其核心思想是异化劳动理论; 第二手稿的现存部分对私有财产的关系作了考察,而其他 部分已经散失了; 第三手稿研究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生产和分工、 货币等,并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一般哲学,其核心内 容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对象化劳动:
指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占有,即“物化”,这 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一般的劳动。(劳动的肯定 方面)
异化劳动: 私有制下抽象的、创造价值的劳动,这是劳动的 特殊社会形式,是需要扬弃的劳动。(劳动的否 定方面)


为什么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 有的制度下,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而只能是异 化劳动? 异化劳动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即物的异化。 第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第三,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 第四,人对人的异化。
(二)、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立场在《184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中得到了理论论证。手稿揭示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借助于异化劳 动理论,从哲学上证明了消除异化劳动、 扬弃私有财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 然性。


1、马克思批判了四种共产主义学说
1)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共产主义: 看到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但只看到了特殊形式,比如 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 2)粗陋的共产主义: 一是以占有物质财富为惟一目的;二是平均化欲望。把 公有制仅仅理解为物质财富在所有社会成员中的平均分 配,因而,他们提出的否定私有财产实际上是要求私有 财产关系的普遍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