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共8套)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归类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按照主要成因,将下列物质归入其形成的地质作用类型中。
土壤、断裂、片麻岩、铝土矿、花岗斑岩、背斜、熔岩被、高岭石、张节理、地震、安山岩、
花岗岩、坡积物、流纹岩、糜棱岩、矽卡岩
1.风化作用:土壤、坡积物、铝土矿、高岭石。
2.构造运动: 张节理、背斜、地震、断裂。
3.岩浆作用: 安山岩、花岗岩岩、流纹岩、熔岩
被。
4.变质作用: 花岗斑岩、矽卡岩、片麻岩、糜棱
岩。
二、判断是非(每小题1分,共15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科里奥利力在赤道处最大,在两极处最小。(×)
2.第四纪冰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依次是氧、硅、铝等。(√)
4.在同一纬度和相同高度上测得的重力值通常海面的比陆地的大。(√)
5.陆壳与洋壳的边界在大陆架边缘处。(×)6.在花果山见到的侵入岩的SiO
含量为61%(质
2
量百分比),它属于中性岩浆岩类。(√)7.通常情况下,泥质岩石在区域变质作用下,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可以形成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
8.太阳对潮汐的影响比月球的影响大。(×)9.地磁轴与地球极轴之间的夹角为磁偏角。(×)10.在褶皱中,背斜两翼的年龄比核部新。(√)11.只有进入河谷中的水体才产生流水的地质作用。(×)
12.岩浆岩岩、变质岩和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都可以形成石灰岩。(×)
13.通常情况下,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小。(×)
14.磁异常是由于太阳将大量的带电粒子抛向地球,所引起的局部磁场的变化。(×)
地球科学概论(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课件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
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⑴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
⑵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资源严重短缺固体矿产,能源,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⑶人们从改造地球表层正反两方面的收益与教训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受到地球表层的遏制。人类无限制的发展,只能带来灾难,人类只有与地球表层环境相协调,才能持续发展。人类要向生物学习,顺应地球表层自然演变规律,与地球表层协同进化。
⑷21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
全球性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现实主义类比研究方法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
一、名词解释
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心约27000光年,距银河系边缘23000光年。约2亿年环绕银心一周太阳系以海王星的轨道为界。包括:1颗恒星,8颗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有利于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降水量小的地区出现干旱气候,物理风化作用显著;以降雪为主的寒冷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地形的影响:朝阳面温差大,风化强,而背阳面则相反;地形高的地段,一般来说水位低,生物稀少,以机械风化为主;地形低的地段水分充足,生物繁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为主。
岩性的影响:岩石的成分不同,风化速度不同,比如石英的抗风化能力最强,而基性的橄榄石最易风化;岩浆岩比变质岩、沉积岩易风化;非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易化学风化,难物理风化;不等粒或粗粒的晶质岩石易物理风化,而难于化学风化;节理或裂隙发育的岩石比块状的岩石更容易风化。
4、简述河漫滩形成过程。
答:在弯曲河段,流水由于惯性力的作用首先直接冲向凹岸,凹岸受到流水的冲刷和磨蚀,下部岩石被掏空,上部岩石因失去支撑而跨塌,于是凹岸便逐渐向下游方向后退;表层河水受到的摩擦力小、运动速度快,不断涌向凹岸,使凹岸水位升高,底部水流因受到摩擦力作用,流速低于表层,与此同时凸岸水位相对较低;在重力作用下,凹岸底部的水便携带着凹岸破坏的物质向凸岸运动,在凸岸的下游侧积起来,使凸岸不断前伸,从而形成边滩沉积。
边滩上在平水期无水,洪水期河水越过天然堤,在边滩上形成沉积,沉积物以细粒的粉沙、泥质物质为主。由于其下部为粗粒的边滩沉积,因而纵向剖面上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
5、简述河流的侵蚀作用。
答: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下蚀作用又分为地壳稳定期的地质作用和地壳抬升期的地质作用两种情况。地壳稳定期河流的下蚀作用形成V字形峡谷、瀑布,向源侵蚀作用造成河流的袭夺,形成断头河和袭夺湾;地壳活动期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增强,形成河流阶地、深切河谷、夷平面。
地球科学概论 习题 与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及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天体、星际物质、总星系、天球、潜水面、莫霍面、古登堡面、软流圈、地壳、地幔、地核、地温梯度、克拉克值、丰度值、矿物、岩石、结构、构造、表层地质作用、部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变质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成岩作用、正断层、逆断层、褶皱、震源、震中、震中距、平行不整、角度不整合、天文地质、陨击作用
12. 风的沉积作用产物主要有和。
13.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8元素依次为、、、、、、和,他们占据了98~99%的地壳重量。
14. 火山喷出物包括、和。
15.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和。
16. 风的搬运方式有、和三种。
三、判断题
1.太阳系行星可分为类地和类木两类,前者半径小、密度大,自转速度相对较慢;后者半径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
2. 相对于年代地层单位宙、代、纪、世的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
3. 出现在晚志留世后期的最早陆生植物是真蕨植物。()
4.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属逆断层。()
5. 冲积物的磨圆度比冰碛物高。()
7. 酸性岩浆的流动性大于基性岩浆。()
8. 花岗岩中常含橄榄石等次要矿物。()
9. 产状为315°∠60°的断层为北东向断层。()
10. 背斜总是形成山地,向斜总是形成谷地。()
11.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相同,都可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
12. 远处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是P波,其次是S波,这说明 P波传播速度比S波快。()
13. 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4. 海沟、岛弧都是聚敛运动的结果。()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
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
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
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
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
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
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
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
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答案
三.名词解释:地磁场倒转:是指地球磁场的方向发生180°的改变,也就是地磁两极的极性发生的倒转现象。莫霍面: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他指的内外层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幔和地壳。而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也就被称之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地壳::从地表到莫霍面,由各种岩石构成的圈层。在地理上,地壳是指有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化学方法将它与地幔区别开来。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岩石圈:定义1: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定义2: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定义3:固体地球的最外层,由地壳和上地幔的岩石所组成。软流层: 软流层(Asthenosphere)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Lithosohere)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简答题1: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2:从地壳厚度上看,陆壳一般要厚于洋壳,从岩层新老上看,洋壳一般要新于陆壳,因为形成新岩石的大洋中脊在洋壳上。 根据地震和重力研究,大洋型地壳与大陆型地壳有根本区别。它的结构总是比大陆型地壳更为均一,自上而下,系由沉积层和硅镁层(5—6km)组成,平均密度为3.0克/立方厘米,缺失硅铝层。地壳的化学组成以硅铝质为特点。3:四,地球及各圈层的物质组成第一节名词解释地壳元素的丰度:一种表示地壳中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的数值。主要元素:主要元素是指C、H、O、N、P、S,它们的含量大约分别占生物体原生质总量的0.3%以上,六种大约共占97%;微量元素:定义1:通常指生物有机体中含量小于0.01%的化学元素。 定义2: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极少量,为植物体重10 -8~10 -5的元素。如铁、铜、锌等。定义3:(1)广义微量元素泛指自然界或自然界的各种物体中含量很低的、或者很分散而不富集的那些元素。(2)狭义微量元素指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需要量很少的必需元素。 微量元素是相对主量元素(大量元素)来划分的,根据寄存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目前较受关注的
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试会从中选5题)
1.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是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六大基础学科之一。
2.重力: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叫做重力。
3.重力场:地球周围受重力影响的空间称为重力场。
4.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它有两个磁极,其S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N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但不重合。
5.磁倾角:磁针指北针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6.磁偏角: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7.纵波: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又称P波
8.横波: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横波,又称S波
9.地壳的重力异常:在地面某点用重力仪获得的实际重力观测值与该点的正常重力值常常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10.地壳的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称之为地壳的重力均衡。
11.地质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12.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13.晶体:晶质矿物在有利的条件下能生长成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外形,这种几何多面体称为晶体。
14.气压:从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
15.气压梯度力:它的方向是沿着垂直于等压面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其大小为这个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量。
16.锋:不同性质冷热气团的交界区。
17.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平均气温的综合指数。
地球科学概论答案
①答案
一、1.古生、中生、新生;2.大陆、山岳;3.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4.石炭纪;5.凹、凸;6.重力能、地热能、地球旋转能;7.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8.悬运、推运、跃运
二、1.地表以下一定环境中的岩石在固态下发生结构、构造或物质成分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2.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称为岩石圈;3.地表以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称为层间水;4.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形或变位所留下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5.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成岩石的全部地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6.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7.在日月引力下海(湖)水周期性涨落现象;8.在地表或近地表(微生物生存的下限)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过程;9.砂咀与砂坝的伸长,常常连接起来,构成滨海带的障壁,在其内侧形成一个与外海隔绝或联系较少的浅水域,称为泻湖;10.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巨大冰体。
三、1.地球物理学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下传播特征的变化情况,发现了不同的波速与密度界面,以此为基础推算了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状况,进而分析了地球内部的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的基本特征。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一级界面(波速不连续面),即莫霍面和古滕堡面。按照这两个界面,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慢和地核三大层圈。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地球部分,一般厚33km (大陆)或7km(海洋),平均厚度约33km。是地球表部的一层薄壳,进而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层,即花岗岩(硅铝)层和玄武岩(硅镁)层。地幔即地壳与地核(莫霍面与古滕面)之间的层圈。进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上地慢上部的软流圈(或低速带)。地核位于古滕堡面以下直至地心,根据波速的变化,进而划分为外核(液态)过渡层和内核(固态)。
地球科学概论考题答案整理
地球科学概论考题答案整理
一、地磁场有哪些基本特征和起源假说?
(一)基本特征
1.地球有两磁极(靠近地理两极);
22在两极处,I最大,Z最大,H=0;
33在赤道处,I最小,Z趋向于0, H最大;
4.4.H指向磁北,Z北半球向下,南半球向上;
5.5.磁轴与地球旋转轴不重合,夹角约为11.50;
6.6..地球磁场类似于一磁偏极子或均匀磁化球体的磁场;
7.7.偶极子磁矩的衰减,非偶极子磁场的西向漂移;
8.8.地磁的北极大致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约在地理北极附近;
9.地磁场的水平分量总是从地球南极指向地球北极,而竖直分量则南北相反,
南半球垂直地面向上,北半球垂直地面向下.
起源假说
1.永磁体假说:磁体在它的周围产生磁场,因而很早就有人设想,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大的永久磁体。但这种假设不能成立。从实验中知道,铁磁质的磁化
与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它的磁化能力将逐渐减小,当温度升到一定温度时, 铁磁性就完全消失了,这个温度被称为居里温度。这时铁磁质中的磁性将消失殆尽。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已知铁的居里温度是770!,而地核的温度在2200!以
上。如果地核曾有过磁性,那么由于地核内的温度升高并超过居里温度,这种磁性也早就消失了。而且有资料表明,地球磁场的南北极性至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的倒转。通过对各地岩石所属地质年代和它们化石磁性的精密测定可知,在距今约450 万年的时间里,地磁场的极性曾发生过9 次倒转,最晚的一次极性倒转发生在约60 万年前。利用永磁体学说是很难解释地磁场的倒转和其他观测到的一些长期变化特性现象的。
地球科学概论概论述题大题及答案
1. 论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8分)
答: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及其特征.地震波是由地震激发出来的弹性波,它分为体波和面波.其中,面波是沿地表面传播的,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意义不大。体波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又进一步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过程中,P波较S波快,S波在液体中不能传播.
从地表向下大陆平均约33km处P波从7。00km/s 突然增加到8。10km/s,横波也有突然的增加,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波速不连续面,即莫霍面。把莫霍面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
在大约2890km深处,P波从13。6km/s突然降到7。98km/s,S波向下消失了,这个面称为古登堡面,把古登堡面之上、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核。
根据地震波还可以把地球内部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次级圈层,如软流圈等.
2。论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构造运动意义。(7分)
答: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它可以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两大类,其中不整合接触可进一步分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地层之间不同的接触关系反映了不同的构造运动特点.
⑴整合接触是指新老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接触关系。它表明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是连续进行。
⑵平行不整合接触(又称假整合接触),其特点是新老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平行,但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它反映的是地壳下降接受沉积,接着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然后地壳再下降接受沉积。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地球科学概论(专升本)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
单选题
1. 下列哪种矿物不能在花岗岩中出现?_____(6分)
(A) 黑云母;
(B) 石英;
(C) 钾长石;
(D) 钙长石
参考答案:D
2. 安山岩主要是下列哪种作用的产物?_____(6分)
(A) 沉积物和超镁、铁质岩石在俯冲带的部分重熔;
(B) 沉积物和花岗岩的部分重熔;
(C) 玄武岩质熔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
(D) 花岗岩的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
参考答案:A
3. 高原玄武岩的形成是下列哪种作用的结果?_____(6分)
(A) 古海洋洋中脊的裂隙喷发;
(B) 是在大陆岩石圈板块内部的与热点有关的一种火山喷发;
(C) 与安山岩线类似的成因;
(D) 大陆山一般的火山喷发
参考答案:B
4. 下列哪种矿物是玄武岩的典型矿物成分?(6分)
(A) 石英;
(B) 白云母;
(C) 辉石;
(D) 钠长石
参考答案:C
多选题
5. 下列不符合随深度增加地热增温率变化规律的是_____。(6分)
(A) 不断增大;
(B) 不断变小;
(C) 先增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增大
判断题
6.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是相互有着密切联系的两个作用。(6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7. 溶解到岩浆中的挥发作用性物质实际上不是岩浆的物质组成部分。(6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8. 地球上玄武质岩浆占所有岩浆总合的80%。(6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9. 溶解到岩浆中的气体对岩浆的性质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_____(6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10. 火山喷出的气体大部分是水蒸气,但是,大多数岩浆原生水的含量不超过3%。____ _(6分)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历史比较法: 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2km/s突增到4.4km/s。
5。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洪积面:
8。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岩石的结构:
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分选性: 磨圆度: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一、试述地质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并分析其原因。
加上元古宙末期伊迪卡拉动物群的突然消失,则一共有7次大规模绝灭事件。这7次集群绝灭事件发生在:元古宙末(650Ma)、寒武纪末(495Ma)、奥陶纪末(435Ma)、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末(365Ma)、二叠纪末(251Ma)、三叠纪末(203Ma)和白垩纪末(65Ma)。根据生物绝灭规模大小,显生宙以来最重大的绝灭事件发生在二叠-三叠纪之交和白垩-第三纪之交,正好相当于古生代-中生代和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史发展重大转折时期。
1、奥陶纪大灭绝:发生在奥陶纪末期,距今约4.4亿年前。据统计,当时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动物、苔藓虫、众多的珊瑚等海生无脊椎动物100多个科、600多个属绝灭。
分析其原因:认为在奥陶纪晚期全球气候明显分带,并发生了大规模的大陆冰盖和冰海沉积;此外,奥陶纪末期发生了大冰期,全球海平面大规模下降,出现了大规模的海退。也有人提出与古大西洋洋盆的扩张与收缩有关。
2、泥盆纪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距今约3.7-3.5亿年前。主要的造礁生物——造礁四射珊瑚和造礁海绵类动物完全消失,腕足类、鱼类、浮游藻类等物种大量灭绝。据统计,仅海生无脊椎动物共有100多科、约600个属灭绝。
分析其原因:认为由于造山运动、海平面变化、缺氧事件,遗迹可能的天体撞击,造成全球性生物事件在泥盆纪内反复发生。主要表现在生物的突然绝灭和大量辐射,它们又多余标志缺乏氧气而形成的黑色岩密切相关。
3、二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距今约2.5亿年前。是公认的迄今已知的真个显生宙6亿年演化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这次事件后,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的四射珊瑚全部成员灭绝了、床板珊瑚大部分成员消亡了;原生动物门筳类完全灭绝了;软体动物头足类大部分物种消亡了,仅剩几个少有的物种衍生到三叠纪。腕足类的有铰纲几乎武安不灭亡;棘皮动物门中海蕾纲和海百合纲的3个目全部灭绝。陆生植物在这次事件中亦有大量消亡。据统计,仅海洋动物有200多个科灭绝,仅海洋无脊椎动物就有700个属灭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套《地质学基础》试题
姓名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
1.新构造运动
2.风化壳
3.莫霍面
4.标准化石
5.岩石圈
6. 矿物
7. 向斜
8. 转换断层
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
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
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
B、K
C、T
D、Q
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
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
B、区域变质作用
C、埋藏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
B、晚古生代
C、早古生代
D、新生代
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翻卷褶皱
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
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
B、构造窗
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A、板状构造
B、千枚状构造
C、片状构造
D、片麻状构造
8、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__________。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9、如果在地层中找到了三叶虫,那么这个地层时代为________。
A、早奥陶世
B、第三纪
C、白垩纪
D、早寒武世
10、哪一种沉积建造反映了由海相到陆相的转换________。
A、复理石沉积
B、浊流沉积
C、磨拉石沉积
D、火山碎屑沉积
11、古登堡面与莫霍面之间属于地球的哪一部分_________。
A、上地壳
B、下地壳
C、地幔
D、地核
12、中生代裸子植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下列哪一种植物化石不属于裸子植物_____。
A、大羽羊齿
B、苏铁
C、松柏
D、银杏
13、界、系、统、阶是__________。
A.岩石地层单位 B.时间单位
C.生物分类单位 D.年代地层单位
14、石英在摩氏硬度计中属于哪一级别_________。
A、5
B、6
C、7
D、8
15、下列哪一类岩石属于动力变质岩________。
A、片岩
B、片麻岩
C、糜棱岩
D、大理岩
16、下列哪一种是单元素矿物____________。
A、石英
B、斜长石
C、黑云母
D、金刚石
17、细晶岩脉属于__________。
A、深成岩
B、浅成岩
C、沉积岩
D、次火山岩
18、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有矿物组是________。
A、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B、红柱石、角闪石、高岭石、磁铁矿
C、
绢云母、红柱石、硅灰石、石榴子石 D、辉石、蓝晶石、石墨、石榴子石
19、流纹构造一般出现于下列哪一种岩石类型_________。
A、玄武岩
B、安山岩
C、流纹岩
D、粗面岩
20、玄武岩属于_________。
A、超基性岩
B、基性岩
C、中性岩
D、酸性岩
四、简答题(共计13分)
1.地质年代表?(制表或文字均可)(6分)
2.简述海底扩张的证据?(7分)
五、论述题(15´)
试述如何识别沉积岩和火成岩及其主要岩石类型?
第一套《地质学基础》试题答案
一、答案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
1.新构造运动:一般是指晚第三纪及其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变动(2分),表现为垂直升降运动(1分)和水平运动两种表现形式(1分)。
2.风化壳:不整合的标志(2分),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残留难分解的物质,一般是铁和硅质物(2分)。
3.莫霍面:是一级的不连续的界面,在地下33公里处(1分),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3分)。
4.标准化石:演化速度最快,分布最广的化石(1分),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3分)的化石。
5.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统称为岩石圈。
6.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1分)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1分),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2分)。
7.向斜:两翼基本对称,核部地层较年轻(2分),两翼地层较老(2分)的褶皱。
8.转换断层:是指发生在大洋中脊处(2分)的一种特殊的平移断层(2分)。
二、填空(1´×20共计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