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目的,了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分析魏晋的选官方式,使学生理解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归纳科举制创立的简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组织学生讨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认识科举制的创立在当时社会的进步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举制对社会进步,让学生认识制度的改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文化知识学习与自身素质提高的关系,培养热爱学习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历史意义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科举制创立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时间分配教师的教学行为(讲解、提问、板书等)教学技能要素学生学习行为从踏入校门开始,课室测验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那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历史上,考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古代的考试与今天我们学校的考试又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科举制?科举制是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她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清末废除。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考试在我国古代的隋朝就有了,是用来选拔官员的,而今天我们的学校的考试主要是考查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两者的目的和作用是大不同的。
导入提问讲解引入、板书产生好奇心理,引起求知欲望。
阅读教材、思考听讲、做笔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想想:在隋朝创立科举制之前,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呢,隋建立后又为什么废除以前的选官方式而创立科举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老师概述同学们的回答:魏晋以来,选官是由地方豪门贵族品评推荐的,标准是门第的高低。
这样,豪门子弟只凭出身就可做官,往往是不学无术之人,而真正富有才华却贫寒之人报国无门,埋没了人才。
而且,选官的权利掌握在豪门贵族手中,对皇帝的权利不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教学目标: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3、从科举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科举制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朗读“导入框”内容,唐太宗是一位虚心纳谏的开明君主。
那么他统治时期历史是怎样的一种局面?第二步:自主学习,建构知识(用15分钟时间依据下列表格自读课文,注意观察图片,填写重点知识,也可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填充: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第三步: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结合魏晋南北朝选官的制度,讨论“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
2、假设你自己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后,你会怎样做?第四步:拓展延伸学习了科举制后,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第五步:达标检测(10分钟)1、魏晋时期,选拔官员依据的主要标准是()A.才能和学识B.门第和出身 C.民族和地域 D.等级和财产2、为改变许多出身地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的弊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开始于()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C.隋炀帝时D.武则天时3、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A.隋炀帝——分科考试B.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C.武则天——殿试、武举D.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4、“武状元”这个词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太宗时期B.唐高宗时期C.武则天时期D.唐玄宗时期5、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七年级历史教案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
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
“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
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科举制的创立》,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沿用了1300多年,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封建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它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新”。
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顺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我对本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力争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图片、历史文献进行展示,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又为学生创造了生动的历史学习情境,体验历史学习的快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3、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
4、教学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说教法: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
1、采用尝试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把目标教学理论与尝试教学理论进行整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演示科举制度的诞生、完善,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尝试教学的效率。
七年级历史下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教案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⑶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学思路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
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隋唐扩展到后世,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
三、教学方法1.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科举制的创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
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并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归纳总结来培养学生分析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
“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
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教版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课题: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一课,学习时要把科举制的创立放到这一时期繁荣开放的大背景中去处理。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以及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人才和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得后来的历朝历代加以沿用、改革,使得中央对人才的掌控以及对人们的思想控制都进一步加强,影响至为深远。
二、课程标准了解科举制的创建。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影响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公务员考试现场照片教师:公务员的职业在就业难的今天更显出其夺目的光环。
公务员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其个人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行政系统的运转。
对于公务员的选拔,各国都是非常重视的。
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是1400多年前的中国科举制度,那么科举制度,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感知科举制度。
(设计意图:公务员考试与中国古代科举制有许多相同点,并且家喻户晓。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春的萌芽---科举制的诞生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份简历:王有富的简历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学识:写文章一塌糊涂,平庸之极李学才的简历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讨论:他们两人谁能做官呢?为什么?学生:王有富。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出身低微的人,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设计意图:用当时社会的两种阶层人作对比,更加直观,学生更易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目的,了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简述隋唐以后政府选拔官吏的基本过程。
知道三省六部制。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理解科举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归纳科举制从创立到完善的简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作用,认识科举制在当时的社会进步性,理解制度的改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的弊端,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举制对社会进步及对世界的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隋唐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先进地位,培养民族自豪感。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文化知识学习与自身素提高的关系,培养热爱学习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难点:隋朝创建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教学过程课前检测复习提问: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共同点?(注意任用贤才,选拔有才干、有道德的人当官。
)导入新课设问过渡:隋朝之前,怎样选拔官吏呢?原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能当高官。
(所谓“高门”就是“高等”的意思。
)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的人当上高官之后,就要“知恩图报”,往往利用职权来维护推荐者的特权,不利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所以,隋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实行有效的统治,废除了旧的选官制度,创建新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叫做科举制度。
讲授新课一、科举制的诞生学生阅读17页课文、插图和资料,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1.隋文帝开始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分科考试)2.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正式诞生?(隋炀帝)3.科举制度起了什么作用?(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过渡讲解:科举制建立之初的隋朝,选拔的人数不是很多。
后来,经过唐初几位皇帝的完善,通过科举制度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科举制产生、完善及影响。
2.能力: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2.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3.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对科举制的评价。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法、诗词辅助法、讨论法、讲述法和启发诱导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的科举制。
今天我们习惯上把考上大学称作“登龙门”,也常常把当年本地高考文理科第一名分别称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
那么,这些叫法都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你知道科举制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科举制诞生的背景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
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隋朝建立之初,还是沿袭前朝的选官制度,但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予以废除。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九品中正制到了隋代,除了读书人不满之外,还有哪些弊端最终导致了隋文帝下诏废除?大家可以分组讨论,派出代表发言。
一组: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来成为豪门大族控制政权的工具,选拔不到真实的人才。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3. 确定教学媒体使用:为辅助教学,本节课将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例如,播放与科举制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举制的实际情况;展示科举制的图片和图表,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和考试内容;利用电子白板等设备,展示学生的讨论成果和答案,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思考。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首先,我觉得导入部分很成功,通过展示古代科举考试的画卷,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对科举制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力突出重点,讲解清晰。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有些被动。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多的互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也许,我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更积极参与进来。
1. 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布置将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具体作业布置如下:
(1)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科举制的相关章节,加深对科举制起源、发展和影响的理解。
(2)思考题:布置一些与科举制相关的思考题,如“科举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科举制对现代考试制度有何启示?”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表达能力:在课堂讨论和发言环节,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合适的词汇和句式进行描述和论证。
4. 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科举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一、说教材[课程标准]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就重点讲述了科举制度的确立、健全和完善。
科举制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从创立到清朝末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介绍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情况的基础上,推出了这一专题课,为后面课程中理解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以及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通过讨论科举制度给人才选拔方式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讨论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时,通过古今对比、中外联系,培养学生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科举制的完善与影响分析,认识隋唐时期政治开明、开放的特点。
难点: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分析。
二、说教法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
①开放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大胆探索。
教师放手让学生去争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又课堂引向深入。
②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为四组,让他们极积参与讨论,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③师生互动教学法: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教学目标。
历史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学习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注意提示学生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方法,言之有据地分析问题。
2、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一、科举制度的创立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2、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与理解“省试”合格后录取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科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三、科举制度的影响教学反思通过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有关科举制的有关内容,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阔知识面。
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讨论:如果你是皇帝,你将如何选拔人才为你所用?(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1、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2、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3、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工作?4、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重要?5、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6、科举制的影响(三)组织学生自学:(学生标注知识要素)(四)检测:1.基础知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
(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2、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五)探究新课:1、看p16页《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及太宗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2、看p16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3、我们现在学习了这么多,请大家讨论一下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及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阅读下列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设计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山东省潍坊市经济开发区锦程中学杨俊【课型】新知探索【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历史【内容分析】主要讲述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建全和完善。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它从创立到清末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本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本课放在隋唐政治经济繁荣的内容之后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为后面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本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一提到科举,学生们会联想到“状元”“榜眼”“探花”这些词,大部分学生知道科举制度,但只停留在知道它是选拔官员的制度这个层面,对于科举制度产生的时间、产生的原因以及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学生知道不多。
同时对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办法也不太了解,本课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有点难度,但是也有他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深入去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兴盛的原因之一,体会当时科举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正确认识我国当今考试制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2.学习方法上突出寻找、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从教材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活动,充分运用教学媒体,增加课堂容量增强本课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3. 能够较为具体的说出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并能用自己的理解谈谈科举制在隋唐时期所产生的影响。
【评价设计】一、.通过“自学释疑、印象科举”环节,完成学习目标3.二、通过“图说历史、感知科举”提供相关图片和史料,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科举制度,同时对科举的现实意义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完成学习目标1、2、3.三、通过“你说我说,体悟科举”让学生时行思想的升华。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教案课题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时安排1 第 1 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重点教学重点为: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关键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地图册、科举制度相关多媒体、图片时间教学过程(主要教学环节、教法、学法)教师学生活动修改批注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1、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
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
2、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
例如: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
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2).doc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入新课】高考制度是我国现在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时候诞生的?谁对它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有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隋唐,看看当时是通过什么制度选拔人才的?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结合现实、教材和导学案中的内容,预习、讨论后冋答。
学生应该能够冋答出来。
教师总结:高考作为今天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一项基本制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才选拔。
因此, 对于高考,国家是非常重视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制度,或者说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中I'可断裂,现在又重新实行,可谓千年大轮回。
当然, 是更高一级的轮冋。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学,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用高考这一话题导入新课,自然而有效,既能烘托课堂气氛,更能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巧妙衔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今及古,明确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讲授新课】一、科举制的诞生[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科举制的背景。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一一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乂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吋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乂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儿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Z权。
于是在屮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來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提出问题]隋朝之前,我国怎样选拔官吏呢?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科学吗?为什么?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生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
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4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13)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历史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地图册,科举制度相关多媒体、图片,准备《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小说片段,预习课文课前预习了解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二、教学课题了解:魏晋选官制度、隋文帝的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掌握: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完善科举制,科举制的影响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重点讲解《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中国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从隋朝开始,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它从隋朝开始创立,到唐朝逐渐完善,再到清朝末年(1905年)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科举制的创立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安排学习这一专题课,不但能使学生了解这一制度诞生的社会背景,也为后面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创立、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和科举制的影响。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科举制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范进中举》的视频,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在百度网上搜索几个科举状元名单,下载国家一级文物——状元卷等图片,分析当时的形势,让学生加强了解。
做成PPT让学生对当时形势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4 科举制的创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
制度是中华化中“最显凸的创发”。
本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
“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
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人物贡献
隋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①隋帝:隋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九品官人的制度。
开皇三年(公元83年)正月,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公元98年)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才秀美、才堪将略、臂力骁壮等,其中才秀美科,当即进士科。
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叫试策。
提问:九品中正制与科举考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
开科考试录取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绩,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学和能力。
③唐太宗: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
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
由于就举的人多,而录取的名额少,
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是很年轻的了,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人居多数。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正因如此,进士及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
一旦考中就飞黄腾达,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④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
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
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⑤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试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联系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提示学生思考)
①某单位招聘职员,有一百人要参加,而只能录取十个人,如果你是考官,你会考试哪些因素,进行哪些测试?——科举考试也是贯彻“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行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
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如果没有考试,你会不会认真读书?——科举制把“读书-科举-做官”连为一体,所以要做官就得读书,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如果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么做?——科举制十分重视读书人的基本功,特别是书法和采。
读书人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就得在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举制促进了学艺术(特别是书法和学)的发展。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学艺术的发展。
出示两组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讨论:这里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从这两则材料能反映出什么问题?
作业: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