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与城市(新教材 )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章末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章末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章末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聚落景观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聚落的分布特征是( )①聚落规模大②聚落规模小③呈团块状分布④呈带状沿河分布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该聚落最可能分布在( )A.塔里木盆地B.黄土高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华北平原1题,据图可知,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且呈带状沿河分布。

故选D项。

第2题,结合上题可判断,该聚落可能位于我国南方河流冲积平原地区。

故选C项。

2.C垛田是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

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垛田数量多,垛田星罗棋布,似千万小岛荡漾于水面之上,素称“千岛之乡”。

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入围全国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下图是垛田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垛田中的网状深沟的作用不包括( )A.交通B.防洪C.灌溉D.淋盐4.甲地垛田入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理由是( )A.人地关系协调B.自然环境优越C.机械化水平高D.推广价值大3题,读图,图中垛田中的网状深沟可以行小船,有交通作用;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利于排水、灌溉,有防洪、灌溉作用;该地位于淮河以南,属于湿润地区,很少有土壤盐渍化问题,网状深沟的作用不包括淋盐,选D项。

第4题,甲地垛田入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理由是因地制宜改造利用环境,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选A项。

4.A读某城镇略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A.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C.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D.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6.若甲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C.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D.视野开阔,俯瞰全城5题,②功能区位于市中心,应属于商业区;①功能区在最大风频风向的上风地带且面积最大,应为居住区;③功能区位于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地带,应为工业区。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标题:乡村与城市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特点和区别;2. 掌握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3. 分析乡村和城市的优缺点,并思量如何解决乡村和城市发展中的问题;4. 培养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尊重、理解和关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2. 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3. 乡村和城市的优缺点及问题分析;4. 乡村和城市的互动关系及合作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乡村和城市的景象,引起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思量和讨论。

2. 概念解释:讲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3. 发展历程:介绍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变化与发展。

4. 优缺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乡村和城市的优缺点,讨论乡村和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思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5. 互动关系:探讨乡村和城市的互动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乡村和城市的合作发展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

6. 总结归纳:匡助学生总结乡村和城市的特点、发展历程、优缺点以及互动关系,并思量如何平衡乡村和城市的发展。

7.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调查当地乡村和城市的发展情况,并撰写报告或者展示成果。

四、教学方法:1. 视频展示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和特点。

2. 讲授法:通过讲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知识点,匡助学生建立起相关概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思量,深入理解乡村和城市的问题和互动关系。

4. 研究法: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乡村和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调查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2. 相关书籍和资料。

六、教学评价:1. 参预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预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程、优缺点分析等,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标题:乡村与城市-教案引言概述:乡村与城市是人类社会中两种不同的居住环境,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探讨乡村与城市的不同之处,并分别详细阐述每个大点下的小点。

正文内容:1. 经济差异1.1 乡村经济- 农业产业:乡村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农民依靠耕种、养殖等方式维持生计。

- 产业结构:乡村地区产业结构相对简单,以农业、林业、渔业等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发展。

- 就业机会:乡村地区就业机会有限,主要以农民工外出打工为主。

1.2 城市经济- 工业产业:城市地区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各类工厂、企业集中,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 产业结构:城市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多个行业。

- 就业机会:城市地区就业机会丰富,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

2. 社会差异2.1 乡村社会- 人口结构:乡村地区人口多为农民,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人口密度较低。

- 社会关系:乡村社会关系相对亲密,邻里之间的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更加紧密。

- 社会服务:乡村社会服务设施相对不足,医疗、教育等资源相对匮乏。

2.2 城市社会- 人口结构:城市地区人口多元化,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口,社会结构复杂,人口密度较高。

- 社会关系:城市社会关系相对疏离,邻里之间的交往相对较少,人际关系相对松散。

- 社会服务:城市社会服务设施完善,医疗、教育等资源相对丰富。

3. 文化差异3.1 乡村文化- 传统习俗:乡村地区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文化活动,如农民节日、民俗表演等。

- 价值观念:乡村地区价值观念相对保守,崇尚传统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

- 文化传承:乡村地区注重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

3.2 城市文化- 多元文化:城市地区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 开放观念:城市地区价值观念相对开放,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容忍度较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教案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城市与乡村的历史演变、城乡关系的变化等方面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此外,学生可能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等现实问题感到困惑。针对这些困难,老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解答心中的疑惑。
《乡村社会学》:该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乡村的发展、乡村社会结构以及乡村问题,适合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乡村与城市的未来发展:让学生思考乡村与城市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让学生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弘扬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内容: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乡村与城市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村与城市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作业反馈:
1.阅读材料: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乡村与城市的起源和古代城市的发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批改和反馈。
2.案例分析: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分析所熟悉的乡村或城市案例,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3.城乡差异调查: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进行城乡差异的调查,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批改和反馈,并给出改进建议。
4.保护乡村文化的建议: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提出关于如何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的建议,对学生的建议进行批改和反馈,并给出改进建议。
3.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涉及实验环节,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城乡调查的实践活动,准备调查问卷、录音设备等器材,保证学生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实验。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单元乡村与城镇第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单元乡村与城镇第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结合实例,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2.结合相关实例,理解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能说明城乡景观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3.结合我国特色民居等案例,理解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协调发展。

(人地协调观)1.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有哪些特点?2.地域文化特征在乡村景观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地域文化特征在城市景观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福建土楼体现出了地域文化的哪些特征?一、地域文化1.概念:是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2.主要特点(1)区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2)多样性:根据属性,地域文化可划分为有形地域文化和无形地域文化。

(3)独特性: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

(4)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

[名师点拨] (1)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从成因上来看,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对应的类型连线。

提示: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城乡景观空间尺度空间尺度举例大尺度聚落中尺度城市中轴线小尺度乡村的一座古建筑2.地域文化的体现地域文化体现地域文化典例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东北黑土地文化区的水稻田、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种植水稻的梯田城市建筑格局和景观杭州市和济南市的“山水风光城市”;意大利威尼斯的“水城”景观城乡传统建筑、历史街区及民间文化艺术广东、福建、海南的骑楼[名师点拨] (1)体现乡村地域特征的农耕文化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景观以及乡村聚落景观。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乡村与城市》精品公开课PPT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乡村与城市》精品公开课PPT

自然景观
道路状况
建筑情况
医疗卫生
一、乡 村 聚 落
1、定义(课文P9第一段)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 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形成聚落的条件: 土地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自 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乡 村 聚 落
云南傣族竹楼:
以竹木为建筑材料,悬离于地面,以减轻潮湿的程度
乡村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很大 因所处自然环境的差异 以及人们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方面 的差异,各地区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 筑在外观及建筑材料上各有特色。
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 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人们 的生活也各具特色。
结合课本P10 图1-21 来说一说不同乡村聚落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差异
经济功能
城 市 聚 落
文化功能
城 市 聚 落
交通功能
城市的功能
政治功能 科研功能 经济功能 交通功能 文化功能 对外交往功能
*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多 功能于一体。
谢谢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乡 村 聚 落
阿拉伯建筑: 具有墙体厚,窗户小,以适应昼夜温差大,风沙大的环境 起到防风防晒,隔热的效果
乡 村 聚 落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用冰雪造成,无窗户,用来保温
乡 村 聚 落
福建客家土楼: 以土作墙,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呈现团结御敌 的文化氛围
乡 村 聚 落
陕北窑洞: 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 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工业、服务业等
农村
鱼 伐木
二、城市聚落 问:先有乡村还是先有城市?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A.Ⅰ
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解析] 第(1)题,图甲反映的现象是逆城镇化。逆城镇化表现为中 心城市人口迁往郊区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其 原因主要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乡 间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第(2) 题,逆城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向郊区 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此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处在 后期阶段,即Ⅱ后期和Ⅲ阶段。
归纳拓展 1.内涵
2.标志
注意: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 例。
3.动力机制
方法技巧:
典例剖析
例题1 下图为某城市20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 题。
(1)从图中可直观看出的城市发展现象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该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B.城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 C.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D.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2.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人口、产业由
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乡村转
人口继续迁往
及郊区农业人
表 向城市,农村
小城镇和乡村,
口转化为非农
人口迁回市区
现 地域转化为城
大城市人口出
业人口,市中
镇地域
现负增长
心衰落,城镇
总人口增加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1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1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生 涯 规 划〕
项目
专业或高校(排名不分先后)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 城市管理专业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知名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
高校
东南大学、重庆大学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 课程标准
用城镇空间的意义。
1.理解合理规划聚落空间形态的意义,实现人与自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意义: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__人__地__关__系__、为生活提供便利、利 于文化传承,对于优化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推动__城__乡__一__体__化__ 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措施及目的 (1)通过发展_卫__星__城___、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 湖等_生__态__涵__养__空__间___,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2)通过合理安排_居__住___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 _土__地__资__源___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1)导致青岛西海岸新区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2)青岛西海岸新区中的十大功能区的规划布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什么? (3)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过程中也会出现高级住宅区,其主要的影响 因素是什么? 提示:(1)优惠的政策。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归纳拓展
1.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 间结构的影响
看人口 变化
——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 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 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区次之,工 物密度 —— 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 看分布 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 趋势 —— 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教案】乡村与城市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比较乡村和城市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1.2 掌握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程;1.3 理解乡村和城市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2. 能力目标:2.1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思量能力;2.2 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能力;2.3 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3.1 培养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尊重和理解;3.2 培养学生对乡村和城市发展的关注和思量;3.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课堂讲解)1.1 乡村的定义和特点:乡村是指人口较少、经济以农业为主、生活方式相对简单的地区。

乡村地区的特点包括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社会关系相对稳定等。

1.2 城市的定义和特点:城市是指人口较多、经济以工商业为主、生活方式相对繁忙的地区。

城市地区的特点包括建造物密集、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等。

2. 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程(小组讨论)2.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程,并记录下来。

2.2 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探讨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程。

3. 乡村和城市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课堂讲解)3.1 乡村和城市的联系:乡村和城市是相互依存的,乡村提供农产品和自然资源,城市提供就业机会和市场需求,两者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

3.2 乡村和城市的相互影响: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受到相互影响,城市的发展会带动乡村的发展,乡村的发展也会影响城市的发展。

例如,城市需要大量的农产品供应,而乡村需要城市的市场和技术支持。

4. 实地考察乡村和城市(实地考察)4.1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乡村和一个城市进行考察,并记录下来所见所闻。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地理课件 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课件(44张PPT)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地理课件 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课件(44张PPT)

[归纳提升]
1.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
面。
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城 镇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
地区 城镇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从城镇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 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远离公路的地区
交通便捷程度 最高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的概念: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 非农业 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功能区的含义:城镇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
区。 3.功能区的形成:大部分城镇都有居住区、商业区 、工业区,一些大城市
还有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 、生态区等。
4.功能区的特征。
功能区 特征
地租 最高
对应地 租直线
很陡
中等 较平缓
最低 最平缓
区位选 接近最大消费人群,商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
择原因 业付租能力最高
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 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 内工业付租能力最高
[典型例题]
下图为我国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距城镇中心距离的关系图。读 图,完成下列各题。
(1)①区域常住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5.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有( ) ①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河湖等,可以 改善环境状况 ②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可以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③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 筑物、街区或村落,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 ④通过增加城镇商业、工 业用地,可以促进城镇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合理规划城乡空间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人地关系、为生活提供便 利、文化传承等。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引言概述:乡村和城市是人们居住的两种不同环境,每个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本教案将重点探讨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并提供一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乡村的特点1.1 自然环境- 乡村地区通常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 农田和农作物的种植是乡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

1.2 社区关系- 乡村地区通常有较小的人口规模,社区关系更加紧密。

- 人们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是乡村社区的重要特点。

1.3 生活方式- 乡村地区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更注重休闲和放松。

- 乡村地区的居民通常更接近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安静的环境。

二、城市的特点2.1 城市规模- 城市地区通常有较大的人口规模和更高的人口密度。

- 城市是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2 城市设施- 城市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网络、医疗设施和教育资源。

- 城市的商业中心和购物中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

2.3 多元文化- 城市地区有更多的人口流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

- 城市是文化多样性的集中地,有丰富的艺术、音乐和美食。

三、乡村和城市的比较3.1 生活成本- 乡村地区的生活成本通常较低,房价和食品价格相对较便宜。

- 城市地区的生活成本较高,房价和日常消费开支较高。

3.2 教育资源- 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 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较为有限,学生可能需要到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

3.3 就业机会- 城市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 乡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主要以农业和农村工作为主。

四、教学活动4.1 乡村生活体验- 组织学生到乡村地区进行观察和实地考察,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社区关系。

- 学生可以参与农田劳动,体验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过程。

4.2 城市探索活动- 带领学生参观城市的主要景点和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和购物中心。

- 学生可以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小组活动,了解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过程。

《乡村与城市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

《乡村与城市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

《乡村与城市》导学案《村落与城市》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村落和城市的区别与联系;2. 探讨村落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3. 分析村落和城市的优缺点;4. 思考村落和城市间的互补干系。

导学内容:一、村落和城市的区别与联系1. 定义:村落是指人口相对较少,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地区;城市是指人口密集,以工业、商业和效劳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地区。

2. 区别:村落与城市在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

3. 联系:村落和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市需要村落提供粮食、水资源等生活必需品,而村落也需要城市提供工业品、效劳等。

二、村落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1.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对村落和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 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对村落和城市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3. 社会因素:人口规模、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等对村落和城市的发展有着深遥影响。

三、村落和城市的优缺点1. 村落的优点:自然环境漂亮、生活节奏缓、社会干系亲密等。

2. 村落的缺点: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效劳不足、人口外流等问题。

3. 城市的优点:经济发展快速、文化资源丰富、生活便利等。

4. 城市的缺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过密等问题。

四、村落和城市间的互补干系1. 村落和城市是互相依存、互相增进的干系。

2. 村落可以为城市提供绿色食品、休闲度假等资源,城市可以为村落提供市场、技术、资金等支持。

3. 村落和城市应该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村落和城市的优缺点,并展示讨论结果。

2.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村落和城市的发展现状。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村落和城市的实地考察,感受两者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4. 教室讨论:指挥学生进行教室讨论,探讨村落和城市间的互补干系,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导学评判:1.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进修,能够清晰地了解村落和城市的区别与联系;2. 学生能够分析村落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理解两者的发展规律;3. 学生能够客观地评判村落和城市的优缺点,深入思考两者间的互补干系;4. 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乡村与城市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

《乡村与城市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

《乡村与城市》导学案《村落与城市》导学案一、导言《村落与城市》是一部描写城乡干系的作品,通过对城市和村落生活的比照,展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本导学案将指挥学生深入了解这部作品,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导学目标1. 了解《村落与城市》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 理解作品中城乡生活的比照与联系;3. 探讨城市与村落的优缺点及发展方向。

三、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刘心武及其作品《村落与城市》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2. 作品解读:分析作品中城市和村落生活的比照,包括生活方式、人际干系、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别。

3. 城乡干系探讨:探讨城市与村落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增进城乡发展的互补和共赢。

四、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和村落的差别,并引出《村落与城市》这部作品。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刘心武的生平及其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3. 作品解读:分组讨论作品中城市和村落生活的比照,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作品想要传达的信息。

4. 城乡干系探讨:组织学生就城市与村落的优缺点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增进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共赢。

5. 总结:对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城市与村落的联系与互补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城乡发展。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城市与村落的实际情况,并撰写调研报告。

2. 设计城乡融合发展方案,让学生动手思考如何增进城乡发展的和谐与共赢。

六、作业安置1. 阅读《村落与城市》相关章节,撰写读后感;2. 就城市与村落的发展问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七、反馈评判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并给予及时反馈;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八、教室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城市与村落的干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匡助学生了解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他们对乡村和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掌握乡村和城市的特点、发展现状以及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掌握乡村和城市的发展现状;- 理解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

2. 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地图和图片等工具,描述乡村和城市的特点;- 能够分析乡村和城市的发展现状;- 能够通过讨论和思量,理解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尊重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量能力。

三、教学重点1. 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2. 乡村和城市的发展现状;3. 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课堂讲授,约30分钟)- 介绍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和联系;- 运用图片和地图等工具,展示乡村和城市的特点。

2. 乡村和城市的发展现状(小组讨论和展示,约4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发展现状;- 每一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3. 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小组活动和展示,约40分钟)- 将学生再次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思量和讨论,分析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 每一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

4. 总结和评价(课堂讨论,约20分钟)- 对乡村和城市的定义、特点、发展现状以及相互作用进行总结;- 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五、教学资源1. 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的图片和地图;2. 乡村和城市发展现状的相关资料和图表;3. 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分组材料。

六、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2. 学生的课堂参预度和表现;3. 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理解程度和思量能力。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1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1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第一节合格考达标练一、单项选择题通过智能电网数据实时展示的一个城市每个功能区的用电负荷曲线,可以推断其用地性质。

下图为某城市某功能区某日用电负荷曲线图。

读图完成1~2题。

1.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A )A.用地性质B.人口密度C.产业分布D.建筑密度2.图示反映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B )A.商业区B.居住区C.工业区D.绿化带[解析]第1题,城市功能区依据用地性质划分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绿化用地。

选项A正确。

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当日用电负荷最大的时段是18时~22时,该时间段是人们下班在家的时间,故该功能区最可能是居住区。

选项B正确。

(2021·贵州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期末)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镇空间发展方向模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从城镇功能区的合理布局考虑,图中甲、乙、丙三地分别是( C )A.商贸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B.轻工业区、商贸区、重工业区C.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商贸区D.重工业区、商贸区、轻工业区4.图中居住区的区位优势是( B )A.土地价格低B.环境条件优越C.对外交通便利D.位于城镇中心区[解析]第3题,重工业区因污染严重,应远离居民区,轻工业区有一定污染,但相对重工业区要差些,商贸区应建在距离城区较近的地方,故甲、乙、丙的布局分别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商贸区,C正确。

第4题,图中居住区离城镇中心区较远,但周边是沿海风景线、旅游区,说明环境条件优越,B对。

紧邻沿海风景线、旅游区,土地价格不会太低,A错;对外交通便利从图中看不出,C错;图中居住区没有位于城镇中心区,D错。

图1为2016年的348路公交车运营线路示意图,图2为1995年的348路公交车站牌。

读图回答5~7题。

5.目前348路公交车途经的城市功能区主要是( A )A.住宅区B.文化区C.工业区D.中心商务区6.目前348路公交车沿线( A )A.站点1附近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B.站点3附近适合建大型批发市场C.站点14附近适合开发高级住宅区D.站点15周边高楼林立,建筑密集7.与1995年相比,目前348路部分站名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图示地区( B )A.交通通达程度的提高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C.地域分化程度的降低D.土地地租水平的提升解析:第5题,由图1可知目前348路公交车途经的主要是人口密集的住宅区,从而满足城市人口出行的需要。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和城市的特点和区别。

2. 掌握乡村和城市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3. 培养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理解和认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2. 乡村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

3. 乡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

4. 乡村和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者视频,引起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思量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包括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展示,让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差异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乡村和城市的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4. 案例分析(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乡村和城市发展的案例,让他们通过分析这些案例,了解乡村和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总结乡村和城市的特点和区别,并对乡村和城市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6.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与乡村和城市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量和回答,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7. 课堂展示(10分钟)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堂练习成果,通过互相评价和讨论,增加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预度和表达能力。

2. 采集学生完成的课堂练习,评价他们对乡村和城市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3. 赋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匡助他们提高对乡村和城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乡村和城市发展的案例资料。

3. 乡村和城市相关的图表和数据资料。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乡村和城市的生活和文化。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和联系。

3. 培养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兴趣和热爱。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2. 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和联系。

3. 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特点和区别。

然后提问:“你们住在乡村还是城市?你们对乡村和城市有什么了解和认识?”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2. 学习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和联系(3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乡村和城市的不同场景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汇报给全班。

3. 学习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和变化(4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教师可以讲解乡村和城市的历史演变、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量乡村和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

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对乡村和城市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量乡村和城市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自己对乡村和城市发展的建议。

四、教学资源1. 乡村和城市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乡村和城市的案例分析资料。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是否提高。

2. 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理解是否准确和全面。

3. 学生对乡村和城市发展的思量和建议是否合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特点、区别和联系,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预和思量,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增加更多的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乡村与城市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乡村与城市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乡村与城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乡村与城市》作为一门关于乡村与城市关系的研究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探讨乡村和城市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发展现状,思考未来乡村与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二、课程目标1. 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定义、特点和关系;2. 分析乡村与城市的发展现状和问题;3. 探讨乡村与城市发展的策略和对策;4. 讨论乡村振兴与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5.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乡村与城市的概念和特点;2. 乡村与城市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3. 乡村振兴与城市规划的关系;4. 乡村与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5. 乡村与城市的发展策略。

四、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学生可选择一个乡村或城市进行深入调研,撰写一份2000字左右的研究报告,分析该地区的乡村城市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乡村与城市关系进行讨论,撰写一份小组研讨报告,探讨乡村振兴与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并进行展示。

3.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进行乡村与城市实地考察,了解乡城发展的真实情况,撰写实地调研报告,将考察结果与课堂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4. 课堂演讲:学生可选定一个关于乡村与城市的话题,进行10分钟的课堂演讲,展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五、评价方式1. 个人作业占总成绩的30%;评分标准包括资料收集的全面性、结论的逻辑性、文字的表达清晰度等。

2. 小组讨论占总成绩的20%;评分标准包括团队合作的能力、讨论主题的深度和广度、报告的整体质量等。

3. 实地调研占总成绩的20%;评分标准包括调研主题的选择与深度、调研报告的完整性与观察分析等。

4. 课堂演讲占总成绩的30%;评分标准包括演讲内容的创意性、表达的流畅性和理论深度等。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和发展现状,提升自己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聚落:
即村落, 是乡村地区人 们的居住场所, 也是人们进行 生产和社会活 动的场所。
房屋建立在高山上是为了。。。。。。
房屋建立在水边是为了。。。。。。
乡村聚落的特点: (1)分布和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村落分布特点 洪涝区 高地上 自然环境特点 避免洪涝威胁
干旱地 水源充足且供水方便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 区 的地方 资源不足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社区是每个人感受日常生活的地方,而每个 社区都处于一定的区域中。这些区域,有的是乡 村,有的是城市。乡村和城市,有截然不同的景 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差异。
依山傍水,有大面积的农田和 旱地,生长着许多农作物
高楼大厦密集分布,交通网 络纵横交错。。。。。。
请同学们谈谈两幅图各自的景观特点。
问题与思考:对比图1—17和图1—18,分析平原和山谷村 落的形态有什么不同?
平原地区村落密集多呈组团状, 山谷中村落多呈条带状 。
(2)房屋建筑(传统),往往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房屋建筑特点
云南傣 族民居 沙特阿 拉伯乡 村民居 竹木搭建而成, 往往悬离地面 具有墙厚、 窗小的特点
自然环境特点
精神生活
购物、旅游、在外就餐、听音乐会
在校读书、上网。。。。。。
总结: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乡村 自然景观 以农田为主, 房屋稀疏 城市 高楼林立, 交通网络纵横交错 高,密集 类型多、 数量多、 非常便利
建筑物(高度、 低,稀疏 密度等)
公共实施(类 型、数量、便 利程度等)
类型少、 数量少、 不够便利
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的形成
城市聚落的特点:
(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有很大不同。 (2)城市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特色与功能各异。
(3)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都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问题与思考:据图1—24,分析北京市拥有哪些功能区,分别给它们命名。 A: 大学和高科技园区 ,B: 商业区 ,C: 居民区 。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就不同。为了 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 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提问:区域之间的联系是否仅限于 物产?还包括哪些方面? 不是。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 技术和人才等方面
下面是四人的谈话,分别表示区域之间哪方面的联系?
• (1)“下个月是我们艺术团要去新疆演出” • (2)“喂,李老板吗?我们这里需要20吨 烟台苹果,请问什么是到货” • (3)“喂!是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吗?我们 这里有一个会议在这儿,我想预定一个房 间” • (4)“今年上半年,我要到四川的绵阳去 支教”
利用各种通信手段,很 容易查询某一区域的信 息,利于区域之间的交 流。
一到夏收的季节,我们 河南的收割机要开到河 北,帮助别人抢收小麦。
1 城市乡村之间的交往: 城 市
乡 村
经济
信息
物资
技术
文化……
2 交流的区域可以包括:
a城市----乡村
b乡村----乡村
c城市----城市 d国家----国家
人口(人口数 人口数量少、 量、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小、 职业等) 农民
人口数量多、 人口密度大、 工人
二、往来在区域之间
想一想:
1.你经常逛超市吗?你最喜欢买 什么商品?这些商品是Fra bibliotek里出产的 呢?
山 东 花 生
山 西 陈 醋
杭 州 茶 叶
2、我们在超市里能买到各地生产的商品,这个现象说明 了什么问题?
降水丰富, 地面潮湿 白天炎热, 昼夜温差大
(3)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 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生活也各具特色。 △问题与思考: 观察图1-21乡村生活照片,说一说不同乡村聚 落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差异,并给每幅图片拟一个 标题。
A图人们从事耕种耕作,是农村; B图人们从事捕鱼工作,是渔村; C图人们从事植树造林工作,是林场; D图人们从事放牧工作,是牧村。
小结:
区域间有差异,才有交流的必 要。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弥 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 应该进行城乡社区交流,优势互补, 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
讨论:瓯北镇应在哪些方面加强与外地的合作?
“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和 火坑,窗小和有双层窗,而且屋顶大 而高耸”,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什么 地区( B ) A、炎热多雨区 B、寒冷多雨雪区 C、温暖干燥区 D、温暖多雨雪区
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 是( B ) A、水源充足 B、山地崎岖 C、资源丰富 D、交通便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