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题库:实用类文本阅读(3份)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合集下载

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题库: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含答案

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题库: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含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辛阳何勇白天亮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

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

罗阳回家了。

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

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

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他很着急。

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

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

”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

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

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

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高考语文知识点精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知识点精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知识点精练实用类文本阅读(附答案及解析)高考方向:社会热点新闻报道,考察概括能力,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选题方面:中美贸易逆差,中国网络文学,热点文化IP影视剧,量子通讯,中国旅游,移动支付。

目标: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如果只看数字的话,中美之间存在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

比如2016年,中国统计的对美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540亿美元。

美国统计的对华逆差额更是高达3470亿美元,但是事情并不简单,要客观理解中美贸易逆差数据,有三方面的因素不能忽视。

一是在中美贸易中巨额的服务贸易逆差不能被无视。

根据中方的统计,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来源地;二是美方的统计数据误差过大;三是即便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吃亏了。

那么,万一中美启动贸易战谁的损失更大?对此有两方面需要澄清。

一方面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从未停止。

另一方面是,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也是巨大的。

美国出口的62%的大豆、14%的棉花、17%的汽车、15%的集成电路,以及波音飞机全球交付数量的25%都销往中国。

至于特朗普为什么会在这个时点在贸易问题上对华发难?除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因素作用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服务其当前国内政治的需要,尤其是他各项政策迟迟无法推进的情况下,对内需要跟各方势力有所妥协,对外则需要有所动作。

(摘编自《经济日报》刊文) 材料二:图表7:美国对中国贸易差额(摘编自《贸易失衡是美国的宿命?》) 材料三:美国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贸易赤字快速增长,达到了创记录的7260亿美元,其中以对中国贸易逆差最多,达到2016亿美元。

201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844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B3%……如果扣除这一部分,中国的贸易顺差仅为175亿美元。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专题十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专题十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一)【2014·开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 5分)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

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

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

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

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

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

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祁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

1884年1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

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

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

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

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

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

“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者所宜奉为金科玉律”,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

1897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

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

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

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等。

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

这年夏曾佑、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次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

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们在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

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生认真研读第一段文本,就会发现。 ⒊ 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 简要 分析。 【答案】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 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解析】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人物谈话心理的探析能力,能力层级分别为C级。第一问区 域在第二段,没有现成的答案,考生可根据文字叙述的信息从中概括整合。
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 见。赵景深在《文心背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有诚实 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 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
㈣ 对传记进行探究。
三、举例剖析(2008年广州一模)
舞者之歌
伊莎朵拉· 邓肯
小时候,我的母亲相当贫困,她无法为我们请仆人或家庭教师,这种情况便赋予我一种自然发 展的生命,使我能表露童稚之情且永保赤子之心。每次看见那些老是有保姆跟家庭教师随侍在侧, 一举一动都被保护、照顾的孩子们,就觉得他们十分可怜,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的确是肆无忌 惮、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激发了我的舞蹈创作灵感,即表现纯粹的、不受任何干扰的自由。 母亲出生于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原来是个虔敬的天主教徒。她离婚后,就抛弃了天主教信 仰,转为一个十足的无神论者。在我小时候,母亲就向我们揭发了圣诞老人的不存在。有次在学校 圣诞晚会上,老师边发蛋糕和糖果边说:“孩子们,你们看!圣诞老公公带什么东西给你们啊!”我 站起来很严肃地说: “我不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圣诞老公公!一切都是骗人的。”这下可把老师 给气坏了。她说: “只有相信圣诞老公公的同学才有糖果!”我说: “那我情愿不要你的糖果!” 我真正的教育是从晚上开始,母亲会为我们弹奏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大音乐家的作品,或 大声为我们朗读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的诗篇。这些时光总让我们心驰神往。在一次校庆上,6岁 的我当众朗读了威廉· 莱托的《安东尼致克娄巴特拉》,满座皆惊。 我6岁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回家,发现我聚集了一大帮连走路都还不太稳的邻居小孩儿坐在地 板上,而我则站在房间前面教他们做出各种舞蹈的姿势。母亲觉得很奇怪,我告诉她这是我开设的 舞蹈学校。她十分高兴,并坐在钢琴前为我们的舞蹈伴奏。学校就这样办了下来且大受欢迎。后来 邻近的小女孩也进了我的学校,我10岁的时候,这些舞蹈课已经排得满满的。 我们教舞的名气越传越远。一位曾住在维也纳的女长辈要母亲带我去跟旧金山一位著名的老师 学芭蕾舞,但是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教学。他要我踮起脚尖站着,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 说:“因为这姿态很美。”我认为这种姿态不但丑而且违反自然,在上到第三堂课时我就走了,再 也没有回去。他称之为舞蹈的那种僵硬陈腐的体操徒然破坏了我的梦想。我所梦想的是一种与之有 天壤之别的舞蹈。我当时还不知道那会是什么样子,只是摸索着向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前进,直觉告 诉我,只要找到了那把钥匙,我就能登堂入室。

湖北省各地2015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湖北省各地2015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湖北省各地2015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高三2013-02-08 12:45湖北省各地2015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黄冈市期末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缺陷者的鲜花秦牧有一件事情是许多人都知道的,被人称誉为乐圣的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完全聋了,他指挥着交响乐队在演奏,自己却没有听到什么。

听众向他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也不知道。

到了同伴向他示意的时候,他才猛醒地向听众致谢。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曾经在贝多芬面前演奏钢琴,李斯特接受了这位长者的命题,奏出了一串串美妙的乐音,但是贝多芬却一点也听不见,他只是从李斯特的表情和手指动作理解到他的造诣,并据此吻贺他罢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生理上存在如此严重缺陷、几乎完全听不到任何普通音响的人,却陆续写下了大量美妙的乐章。

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群众的耳朵!像这样的历史逸事,今天我们追想起来仍是很感动的。

在一个音乐大厅里面,美妙的乐音四溢,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甜蜜的艺术欣赏中,然而那个以全部生命活力舞动着他的仙笛般的指挥棒的音乐家,自己却一点声音也没有听到。

但是这位不幸的音乐大师,我想,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是当时那音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法体验到的。

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不是也时常可以见到吗?年前,有一个外国的芭蕾舞团到中国来演出。

那音乐指挥,是一位眼睛瞎了的七十岁的老者。

有一次演出时我刚好坐在第一排,看到这位老艺术家被人搀扶着走上指挥席,全神贯注地摆动着指挥棒的情景。

想到他原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却不愿休息,行程万里到国外来参加演奏活动,而当舞台上那些美妙的舞蹈在演出时,他却一点也没有见到。

我的视线不能专注于舞台上那群美丽如花的正在舞蹈着的姑娘们,而是集中于这位穿着庄严的礼服的老音乐家身上,特别是他强劲有力的双臂上。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三 重点题型一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三  重点题型一

重点题型一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题--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构建解答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题的知识体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里应包括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

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首先要弄清楚它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筛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做出选择和辨别.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说明需要对于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

筛选、整合信息看似只是找、整、写几个步骤,但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除要掌握基本的做题方法外,还需有:(1)统观意识。

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在所难免。

(2)结构意识。

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从领奖台上逃亡王波与年迈的瑞典国王握手之后,意大利人恩里科·费米从国王手里接过了那个属于自己的盒子。

盒子里装着三样东西:诺贝尔奖奖章、奖状和信封。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精练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精练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板块一传记阅读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俄罗斯之狼余杰①许广平在她的回忆录中曾写道:“他(鲁迅)有时,至少或者如他自己所说,像受伤的狼,跑到草地去舔干自己的伤口。

”在俄罗斯作家中也有这样一匹孤独的“狼”,他就是《大师和玛加丽塔》的作者布尔加科夫。

他于1931年给斯大林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在苏联俄罗斯文学的广阔原野上,我是唯一的一只文学之狼。

有人劝我在狼皮上涂点颜色,这是个愚不可及的劝告。

涂上颜色的狼也罢,剪去狼毛的狼也罢,怎么也不像一只狗。

”②布尔加科夫的面容消瘦、眼睛近视、文质彬彬、气态闲雅,从表面看怎么也不像一匹“狼”。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喜爱音乐、戏剧、小说,尤其嗜好阅读果戈理的作品,养成了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

1923年他开始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1924年脱稿。

然后,一直到42年以后这部作品才在俄罗斯本土出版。

这时,作家已逝世26年之久。

从普希金以来,俄罗斯知识分子就有从军的传统,但是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国际、国内战争频繁,军队由荣誉的象征变为血腥的代名词,加入军队,除了屠杀与被屠杀以外没有别的选择。

战争无所不在,战争已内化到参与者和他们亲人的精神生活中。

对于这些,布尔加科夫保持了外在于伟大历史之外的个人叙事。

所谓正义与邪恶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所有人都是被胁裹者。

③1926年,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突然搜查了布尔加科夫的住处,没收了小说《狗心》的手稿和他的日记。

从此,他开始受到漫长的批判和封杀,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等待他的是“贫穷、流落街头和死亡”。

然而,他挺往了,像一只孤独的狼一样,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里,写下了19部作品。

其中有三部只要他按照当局的意思作修改,就能获得出版或上演。

但是他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

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们是无法理解:为何不作一点妥协呢?猫和狼是没有共同的逻辑的。

布尔加科夫的不被理解,正如鲁迅的不被理解一样。

江苏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6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

江苏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6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用时:45分钟满分:4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7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以道德视角谈贪污问题,认为要________贪污,必须提高官吏的道德水准,使他们有一种清澈如水的________,才可以一文不取。

这些都是道德性手段,而不是制度性手段,因此封建王朝才出现大家都说清廉,但人人都________的恶果。

A.防治节操口是心非B.防止节操阳奉阴违C.防止情操口是心非D.防治情操阳奉阴违答案 B解析防治:预防和治疗(疾病等);预防和治理(灾害等)。

防止:预先设法制止(坏事发生)。

节操:气节操守。

情操: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

口是心非: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

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会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B.中国正在经历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长沙市扶贫办的同志说,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D.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答案 B解析A项搭配不当,“学习”与“素养”不能搭配。

C项“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概念交叉,“看作”和“是”语意重复,应去掉“是”。

D项成分残缺,“那些环境……”前面应加上“对”。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A.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B.我们旅行社宾馆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

C.广大文学爱好者可将作品寄来,我会一一斧正。

D.老同学,自毕业后一直没有见面,今日一见,久仰久仰!答案 B解析A项“惠存”是敬称,用于对方。

2015-2017三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 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5-2017三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 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7年高考一、【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材料二: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

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

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

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材料四: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

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

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4)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4)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汇编1.(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15分)数不尽的萤火虫中国有悠久的萤火虫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

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

“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

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

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

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

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

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

水生血吸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

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

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

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

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

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实用类文本阅读同步训练(带答案2015高考语文一轮)

实用类文本阅读同步训练(带答案2015高考语文一轮)

实用类文本阅读同步训练(带答案2015高考语文一轮)《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考试说明》在“分析综合”层级为“实用类文本阅读”设置的三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侧重从文本具体内容角度作分析综合,要求能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侧重从文本篇章角度作分析综合,要求能够分析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理清行文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特点;概括文段的大意和文章的中心。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侧重从文体角度作分析和综合。

要求能够分析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的社会功用、基本要求、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分析文本中主要的表现手法、修辞技巧等。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考试说明》在“鉴赏评价”层级为“实用类文本阅读”设置的三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侧重从文本的思想观点角度作评价。

要求能评价作者所持的态度和主要观点;评价作者在记叙和议论中反映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06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课标Ⅰ版)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06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课标Ⅰ版)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06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2014届山西忻州一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郭沫若的“崛起”邹士方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女神》的诞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界的巨人,奠定了他在整个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女神》的诞生同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产婆”,这个人就是宗白华先生。

1918年11月,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宗白华就是在这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

《学灯》属于“学艺性副刊”,原来占据主要篇幅的是学术性讨论、报道、翻译、名人演讲录及编作者之间的通信。

宗白华到来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特别是新诗和戏剧)的血液输入《学灯》,使《学灯》大放异彩,成为遐迩闻名的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

在宗白华的建议下,1919年8月15日《学灯》开辟《新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

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热情而感动。

他没有因为上面陌生的作者名字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不久署名“沫若”的诗作《鹭鸶》与《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在9月11日《学灯》刊出。

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出于爱国热情,他集合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小团体“夏社”,出油印小报。

在编印小报过程中,他经常阅读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当他在8月29日《新文艺》栏上读到康白情的白话诗《送慕韩往巴黎》,唤起了自己的胆量,遂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不想很快刊出,惊喜若狂。

在此之前郭沫若虽有创作和翻译,但他知音难觅,寄回国内,屡屡碰壁。

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

闸门已经打开,诗人的才华之泉终于迸发奔流了!宗白华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看到一颗珍珠正在东洋岛国烁烁闪光,他以惊人的气魄将“无名小辈”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大量发表,9月下旬至11月下旬就陆续发表了《死的诱惑》《新月白云》《某礼拜日》等十几首。

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题库: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 含答案

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题库: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 含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打工族创造的无形资产陈耀明在四川、贵州等地的一些偏僻小镇上,很多小商店都挂着这样的牌子:“代办到东莞(长安、厚街)直通大巴,×日发车"、“代办到中山(经南海、顺德)直通车,×日入粤”……同时,这些小镇的店铺有不少打着“广式"招牌:“粤美发廊”、“穗雅时装店"、“深圳西饼屋"……由此不难发现打工大潮对内地的影响,沿海文化对内地的辐射.然而,“打工潮”的意义不仅于此。

人口流动是由种种落差造成的。

然而,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莽撞地闯进城市之后,却在不自觉地缩小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地区差别。

这些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中国城市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积累.同时,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在城市实现了巨大的商品价值,为中国农村发展第一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

以东莞为例,这里的打工仔打工妹去年汇往家乡的资金达86亿元,平均每天2300多万元。

四川省去年收到出省打工族汇款202亿元,相当于全省全年的财政总收入。

其中一些县的汇款数倍于全县的财政总收入。

事实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的历史跨越也已经清楚地表明: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不仅仅是解决了几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寄回了几百亿劳务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一代人!中国目前有流动人口8000万,其中青年人口为6000万,平均年龄是23.4岁。

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工潮”堪称又一次“青年大迁徙”。

中国的上一次青年大迁徙是发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迁徙总规模为1800万人。

然而,打工青年却比插队青年幸运得多,打工青年在发达的城市呼吸着商业文明的气息,感应着工业文明的熏陶,体验着竞争时代的冲击,接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

这几乎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最基本的原始积累。

四川人喜欢把珠江三角洲比作“中国市场经济学院”,他们根据打工的地点还分出“深圳分院”、“顺德分院”、“中山分院”……根据打工的工种又分出“电子专业”、“制衣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湖南人把80年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黄埔一期",把90年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黄埔二期"。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实用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一)、分层级赋分选择题突破要领明确各分项的设误形式▲有分值项各项特点1 分值项:(有小错误)①信息有偏差②信息有遗漏③以次充主2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概括②信息量比较少③难度较小)3 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精确②信息量比较多③难度较大)▲ 0 分项常见的陷阱主要在人物(主要是传主)、事件上设陷阱。

★人物:张冠李戴(对象)行为有偏差(行为)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事件:张冠李戴(对象)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以偏概全(范围)绝对化(程度)曲解原因、篡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总结: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选择题解题指导步骤:读原文——找原句——比原意不管是0分项、1分项,还是2分项,或3分项,我们都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到文本对应句子,细心比较,来确定选项内容原文意思是否相符。

策略:用排除法,先排除0分题选项,再排除 1分题选项,最后验证正确选项是否正确。

排除0分选项时,要特别留意人物(言行、观点等)、事物(时间、因果等)二、真题训练1、达尔文的拖延斯蒂芬·杰·古尔德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

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

多罗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

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5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

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

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

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

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

2015年各省市语文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

2015年各省市语文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

2015 新课标1语文: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陕西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朱东润自传一八九六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县一位失业店员的家庭,因此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二十一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

二十三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教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做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流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没这事是三百年前的砍伐,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起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根本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转。

别转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认识后人认为有别与正史,因此成为“别转”,有些简单一些,也可成为转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部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辛阳何勇白天亮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

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

罗阳回家了。

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

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

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

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

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

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

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

”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

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

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

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

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晴海试日轰鸣。

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

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

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

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

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

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

”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阴霾返航日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

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

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有执着的信念。

③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④无私奉献(或“爱岗敬业”),一丝不苟(或“认真负责”)。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罗阳的表现与庆祝的现场热烈构成对比,体现压力和病痛已使罗阳疲惫至极;②此时罗阳是冷静而客观的,这表现了他强烈的事业责任感。

3.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运用短句,简洁有力。

如“压力。

压得人喘不过气”突出强调了人物所面临的压力之巨大。

(分析“轰鸣。

震得人心中翻腾”“成功,离舰,鲜花”等亦可)②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语流贯通。

如“他向海军询问……向空军询问……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使用排比句式,表现了罗阳工作的紧张繁忙,体现他强烈的责任心。

(分析“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等亦可)③形象生动。

如“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压力之巨大。

(分析“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等亦可)4.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日记的形式,便于展开顺叙,使文章条理清晰。

②突出时间的紧迫性,渲染强调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巨大。

③回忆这一段时间中人物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便于更全面地表现罗阳,表达对他的追忆与缅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雁冰先生印象记吴组缃直到去年春间,才和雁冰先生识面。

那是文艺协会的年会上,远远看见台上坐着的,左边一排是几位官儿;右边有一位穿咖啡色西服的。

这人我不认识。

请问了别人,别人诧异的说:“你们没有见过面吗?是老茅。

”台上光线较弱,那些座椅又堂皇得很,坐在那里的人们被这背景衬着,多少都显出些庄严法相的味儿。

这时候的老茅即雁冰先生,也有点这类神圣不可接近的样子。

我不喜欢听这种例会上的演讲,只好傻瞪瞪的端详那些台上的“法相”,望来望去。

眼睛还是落到这咖啡色西服身上。

我潜意识里给雁冰先生摄下一张照片:一个架子不小,神气十足,体格很魁梧,道貌很尊严的影子。

过了一会,雁冰先生也许是坐得不安起来了,他偷偷从台上的侧门溜了出来,溜到台下人群中,找了个旁边的空位子坐下了。

这时候咖啡色身影骤然小了许多,那端严法相也不见了,现出一个清癯的柔弱的脸。

他连连眨动着那似乎有点砂眼病的眼睛,从衣袋里摸出烟卷,点了火,轻松地,舒适地,但几乎是敛缩地,依在那位子角落里,吸着。

这天散会,以群①要我到会里去住宿,说雁冰先生也住在那里。

同路的大约有四五位,一路谈论着为老舍祝贺创作二十年的事。

有谁忽然想起来,说:“阿哈!我们早就该给沈先生做纪念了!他比老舍还早呢,岁数怕也要大些?”于是许多人应和着闹起来,有的查问他的年纪,有的计算他从事文艺工作和开始写作小说的年数。

雁冰先生现出着急的神气,笑着连说“没有,没有”,害羞的、快步抢到前面,躲开了。

当夜连我只有三个人在房里,雁冰先生把靠桌一张藤椅让给我坐,他自己坐在桌子侧面的小方凳上。

我们随便谈侃,他的谈锋很健,是一种抽丝似的,“娓娓”的谈法,声音文静柔和。

他老是眼睛含着仁慈的柔软的光,亲切的笑着,任你谈到什么问题,他都流露出浓厚的兴趣,要接过去说几句。

他没有一点架子,也毫无甚么锋芒和尊严。

而且,他那套咖啡色西服毫不庄严堂皇,虽然并不破,也很洁净,可是看去至少也是十年以上的旧物了。

回乡下的头天晚上,又谈起雁冰先生祝贺纪念的事来了。

他还是讳莫如深,誓不肯认,睡到床上,我慢慢回忆着,最先,我记起他发表三部曲和《子夜》,轰动了全国的时候,那时我也是为他的观点新颖气魄宏大的作品所动、而对他倾心钦慕的青年之一,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再往前想,记得当我十三四岁刚进中学时,《小说月报》革新,接恽铁樵先生的手作主编的,岂不就是雁冰先生?那至少也有二十四五年了。

如此一算,我吃惊的想,先生至少也应该有五十岁了。

我很想马上从床上跳起来,把这话告诉大家。

但是人都睡静了,我只好暗自兴会着,继续的想。

抗战发生后,先生编刊《文艺阵地》,以至最近以群负责的《青年文艺》和《文哨》,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先生所培植的现实主义文学,早就大大的繁茂起来了。

现在各地风,起云涌的文艺刊物,哪种不是现实主义的面目?谁能否认现实主义文学不是全国以至于全世界文学的主流?于是我又想到,文协的众多朋友,无论所谓“老作家”,或是“新作家”,他们优秀作品的刊登和推荐,没有经过先生之手的,恐怕还是占少数罢?直到现在,他还是一方面努力自己的创作与翻译,一方面热切的关注着创作方面的收获,从他的谈话里,我知道那些随时出刊的作品,很少他没有仔细读过的;而且,以一种似饥若渴的心情,甚至有点宽纵与溺爱的选拔着新人们的作品。

夜已经很深了,外面下着雨,雁冰先生没有声音的躺着,也不知道他醒着还是睡着。

我想对他说点什么,但是到底没敢惊动。

我深深叹息了一下,心里说:“他不是那庙堂之器,他也不要作那种俨然人师和泥胎偶像。

他只是个辛勤劳苦的,仁慈宽和的,中国新文学的老长年②和老保姆啊!”一九四五年六月十八日莲花滩(节选自《情侣名人美文》,有删节) 【注】①以群,指叶以群,1932年参加左联。

曾任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②长年,指长工。

5.简要概括雁冰先生的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