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合纵连横的关键人物是谁 合纵连横内容介绍

合集下载

大秦帝国史七----合纵连横

大秦帝国史七----合纵连横

大秦帝国史七----合纵连横

商鞅远去,大秦犹在。法家商鞅以其铁的意志,留下了一个咄咄逼人的秦国。由于秦国国力逐渐强大,秦惠文公在处死商鞅13年后,由惠文公晋升为惠文王,共在位27年。这位小时候对商鞅大不敬的太子嬴驷,绝非头脑昏庸之人,当时他给商鞅变法添乱算是一个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而当他登上君位、思想逐渐成熟后,就清醒地意识到:商君之法,决不可废,新法与商鞅本人的荣辱其实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就这样秦惠文王在不动声色中,逐渐疏远了老世族,延续商鞅的各项变法政策,继续开疆拓土的大业。同时秦惠文王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不仅重用赢华、异母弟公子疾(樗里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诸如公孙衍、张仪、甘茂、魏章、司马错等人都能为秦国重用。

秦惠文王五年,秦国任命魏国人公孙衍(别名犀首)为大良造,在此期间公孙衍积极谋划,助秦攻魏,歼灭魏国数十万大军,收复整个河西这个战略要地,而且此时秦国正值商鞅变法成型之时,整个秦国国力异常强大,魏国由于国事衰微,还要面对齐、楚等国的压力,一时间没有抵抗之力。只好举投降旗,向秦国割地求和。之后魏王派人去寻公孙衍,并给予重金贿赂,公孙衍毕竟是魏国人,也许动了恻隐之心,他便向秦惠王提议,说现在魏国会老老实实的臣服,我们现在可以先去进攻别的国家。其实如果公孙衍当时真的为秦国考虑,应该要大举伐魏,因为魏国现在四面树敌,孤立无援,而且国力衰败,现在不攻打等他强大了就难对付了。但是公孙衍已经被收买,所以要保全魏国,出此下策其实是耽误了秦国的前程。就在这时,著名纵横家张仪来到了秦国。他告诉秦惠王,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灭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其他方向的国家甚至是游牧民族的义渠,实属误国之举。魏国原本就有霸主的根基,如果让它缓过劲来,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便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公孙衍因此而逐渐遭到排斥,到后来不得不离开秦国另谋出入。

“合纵”之祖——苏秦与“连横之父”——张仪

“合纵”之祖——苏秦与“连横之父”——张仪

“合纵”之祖——苏秦与“连横之父”——张仪

“合纵”之祖——苏秦与“连横之父”——张仪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风云激荡的时代。

这是一个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舞台。

它——就是战国。

其时,七雄并立,诸侯争霸;天下烽烟四起,中原战火连绵;矛盾错综复杂,形势瞬息万变。战国初期,列国势力互有消长,故基本上还能维持一个平衡之局。然而,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势日渐强盛;而魏国则在秦国接二连三的打击下,被迫放弃河西迁都大梁,势力大为削弱。此一强一弱、一消一长,遂成为战国形势的一大转捩点。

列国均势从此打破。西方强秦北控函谷、南据武关,其锋芒一步步进逼东方列国。

于是,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与军事上,不得不谋求种种新的战略。

原本默默无闻的两个小人物,就是在这时候,只身弛逐于万乘之间,立谈而致卿相,一举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两个人就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苏秦,一个是张仪。

苏秦倡“合纵”,张仪倡“连横”。

南北谓之纵,东西谓之横。

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消除南北矛盾,六国联合对抗强秦。

所谓“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消除东西矛盾,与秦国合作以图自保。

苏秦和张仪均为鬼谷先生之高足。据说孙膑与庞涓也是。这鬼谷子究竟是何方神圣?教出的学生都如此了得?

他是齐国人,姓王名诩,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老先生肚子里头的东东可比孔孟的仁义道德实用多了,其所授者皆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相当于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便

是鬼谷子学问之精髓。老先生这套纵横捭阖的东东往大了说,运用在国际战略和外交战术上,可关系到国家之安危兴衰。往小了说,在生意场上与对手竞争谈判,亦可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口才好坏也与一个人的立身处世干系甚大。

苏秦合纵联六国的历史典故

苏秦合纵联六国的历史典故

苏秦合纵联六国的历史典故

苏秦合纵联六国的前史典故

战国七雄中,就数秦国最强盛。楚、齐、魏、赵、燕、韩六国诸侯联合起来,用“合纵”的方法结成南北联盟来反抗秦国呢,仍是联合西边的秦国,用“连横”的方法结成东西联盟来保存自己呢?在这种局势下,呈现了一批纵横家。他们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洛阳人苏秦,他建议合纵;另一个是魏国人张仪,他建议连横。他们俩是同学。

苏秦在洛阳时想去见周皇帝,只恨没有人向周皇帝引荐。他知道秦孝公身后,太子即位,便是秦惠文王。他跑到秦国去劝秦惠文王用连横的方法,把六国一个一个地消除。不想他等了一年多,旅费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用他。他只好回老家去研讨兵书,再作计划。他非常吃苦,念书非常吃苦。有时候念书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块儿怎样也睁不开。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来了。这一下子,精力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民间还传说,苏秦有时候太累了,就扑在案头上打瞌睡。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吊住自己的头发,假如他脑袋一往案头上扑,那根绳子就把他抓住。这么脑袋一顿,头发一揪,就把他揪醒了。他这么凿壁偷光,苦苦地熬了一年多时间,读熟了姜太公的兵书,记熟了各国的地势、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讨了诸侯的心思。

一年多今后,苏秦到燕国见燕文公,对他说:“燕国没遭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挡住秦国。但是赵国要来打燕国,早上出动军队,下午就能到。您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挺远的秦国,这种做法很欠好。要是主共用我的计谋,先跟附近的赵国缔结盟约,然后再去联络华夏诸侯一起反抗秦国,燕国才干安稳。”

合纵连横的典故

合纵连横的典故

合纵连横的典故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大家清楚合纵连横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合纵连横的典故,供大家阅读!

合纵连横的解释

古时地域分布基本是秦在左边,其他各国一竖行的分布在右边,秦与其他国家联盟叫连横,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抗秦叫合纵。

合纵连横的典故

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的接龙

合纵连横→ 横见侧出→ 出位僭言→ 言事若神→ 神志不清→ 清汤寡水→ 水宽鱼大→ 大方之家→ 家传之学→ 学行修明→ 明公正道→ 道听涂说→ 说来话长→ 长春不老→ 老熊当道→ 道路指目→ 目交心通→ 通无共有→ 有触即发→ 发喊连天→ 天长地老→ 老成之见→ 见钱眼开→ 开国济民→ 民富国强→ 强聒不舍→ 舍身为国→ 国家大计→ 计日奏功→ 功败垂成→ 成一家言→ 言简意深→ 深中笃行→ 行所无事→ 事败垂成→ 成家立计→ 计出万死→ 死不回头→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37、张仪破掉合纵实现连横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37、张仪破掉合纵实现连横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37、张仪破掉合纵实现连横

苏秦搞成了合纵,对秦国造成了很大威胁,秦国当然要想办法破解。于是,另一位著名纵横家张仪,同样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利用欺诈权变之术,或打或拉,或逼或骗,打破六国联盟,破掉了合纵,使六国纷纷与秦和好,实现了连横。

《史记》记载,张仪是魏国人,也是平民出身。他与苏秦一起,师奉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张仪学成之后,就去游说诸侯。他先去了楚国,投在楚国国相的门下。

在一次酒宴上,楚国国相丢了一块玉璧,怀疑是张仪偷的,把他打得遍体鳞伤。张仪回家以后,妻子又气又急,埋怨他说:“你如果不去游说,怎么会有这样的屈辱呢?”

张仪张开嘴问:“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呀?”妻子抢白他说:“当然在了,不然怎么会说话呢。”张仪笑着说:“只要有舌头在,那就足够了。”

这个时候,苏秦已经完成了合纵。张仪觉得,可以通过破坏合纵,为自己谋取功名,便去了秦国。秦惠王正在为合纵的事情犯愁,听了张仪破合纵、搞连横的一番宏论之后,喜笑颜开,连声说好。

张仪趁机献上一计,说:“破合纵,可以先从魏国入手。建议您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拿下它的蒲阳,然后再还给它。这样,我就可以从中作文章了。”秦惠王马上照办了。

魏国被搞懵了头,不知道秦国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时,张仪来到魏国,对魏王说:“您离强大的秦国这么近,一个早晨,秦国就能攻占您的城池,而东方各国离得那么远,根本来不及救援。所以,您与东方各国盟约,与秦国为敌,不是很危险吗?”魏王听着有道理。

张仪又说:“那些搞合纵的人,相约六国为兄弟。然而,即便是亲兄弟,还相互争权夺利呢,合纵哪里靠得住啊!现在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了您的蒲阳,然后又奉还给您,这明显是想与您和好。这可是个好机会啊,千万不要错过。”魏王被说动了,背弃合纵,与秦国和好。

历史趣谈: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一时期?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趣谈: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一时期?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一时期?二人的关系是怎样

导语: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按照《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苏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于是找到《阴符》,进行

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按照《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苏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于是找到《阴符》,进行研究。一年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洛阳,求见周显王。但显王周围的大臣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并不信任他。

于是,苏秦西行至秦国。时秦孝公已死。就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未采纳他的建议。

苏秦离开秦国,向东,到达赵国。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而奉阳君不喜欢苏秦。苏秦游说燕文侯,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奉阳君赵成已死,便游说赵肃侯,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

苏秦说服赵肃侯,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苏秦找不到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派人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当时的张仪也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他得到邀请之后前往赵国,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

生活常识分享

春秋战国合纵连横介绍

春秋战国合纵连横介绍

[键入文字]

春秋战国合纵连横介绍

对于战国中后期,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问题。过去有一种传统看法,把他俩

说成是同时代人,张仪游说连横,苏秦主张合纵,相互斗智,同时奔走于各国之间,为君主们献计献策。而且苏秦死于张仪之前。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有关记载大体也是这样。可是,按当时各国情况、地理及与其相应的史实来看,这种说法不够正确。就是司马迁也有过怀疑,他在《苏秦列传》后面写道:“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于苏秦。”以后一些历史学家对这点作过考证,也发表了不同见解。直到1973 年底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它保存了被埋没两千多年的关于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才校正和补充了这一段战国时代的历史记载,为我们了解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合纵连横”斗争发生在战国中后期。那时地处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由于齐威

王和商鞅较为彻底的改革,国势进一步强盛起来,造成了两国对峙,争相统一中国的局面。战国初期最先强大起来的魏国在争霸中也跃跃欲试,其余国家,夹在齐秦中间,只求图存自保。齐秦对它们却是或分化或拉拢。这就产生了“强者兼人而弱者图存”的错综复杂形势,因此,“合纵连横”的政治活动也随之形成了。

“合纵连横”,在当时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即魏、赵、韩),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连齐。连横(也叫合横或连衡),既可以连秦,也可以对齐。合纵其实也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意在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实

为“事(仆从)一强以攻众弱”。即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后来,随着封建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的内容也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

张仪与苏秦同受业于鬼谷子,在苏秦已经因为自己的合纵战略名显诸侯的时候,他还是楚相的一个普通门客。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天,楚相大会宾客,张仪也在邀请之列。但是在宴会结束以后,楚相身上佩带的玉壁不见了。当时很多人都对楚相说,张仪贫穷而没有品德,一定是张仪把玉壁偷走了。楚相让武士捉住张仪审问,张仪不承认偷了玉壁。楚相就命令打了张仪几百竹板,逼迫张仪承认。但是张仪坚决地说没有偷,拒绝承认。尽管没有审问出来,但是这件事之后也使张仪没有脸面再在楚相那里做门客了。他回到家里,妻子看到他被羞辱的样子对他说: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你那什么学说,在家里好好做普通百姓,怎么会遭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摇了摇头不以为然,他对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回答:舌头当然还在,不然你怎么吃饭呢。张仪说:舌头在就足够了,我的舌头不是用来吃饭的,是用来建功立业的。

当时张仪的同学苏秦已经做了燕国的宰相,正在赵国做赵王的工作,希望他赞成自己的主张,合纵抗秦。但是,苏秦又担心他做好了诸侯的工作,而诸侯又顶不住秦国的诱惑,使他前功尽弃。他想了一个办法,派一个自己的人到秦国去做内应,阻止秦国与其他国家结盟,帮助他完成合纵大业。他想到了才学远在他之上的张仪。他相信,以张仪的才学,如果现在到正当用人之际的秦国去,一定会得到重用。但是他又了解张仪的孤傲秉性,如果不用激将的办法,很难让他激发

自己。他就派人隐藏身份去找张仪说:你以前与苏秦是同学,他现在已经在赵国做了大官,你何苦还这样将自己埋没在乡野里,不去他那里谋取个一官半职,好实现自己的抱负。张仪听了来人的话觉得也有道理,自己与苏秦一向交好,苏秦现在闻名于诸侯,而且自己也不是不学无术之辈,相信张仪会重用自己的。他满怀希望与信心,前往赵国的都城邯郸,递上名贴求见苏秦。他相信苏秦见了名贴就会立即约见自己的,毕竟同窗好友多年不见了。不料,一晃几天过去了,苏秦一直没有约见张仪,几次问张仪的门人,都说是苏秦忙于公务,无暇会见他。又过了几天,张仪实在忍无可忍,心想,同窗好友来见竟然慢待如此,足见出自己在苏秦眼中的地位有多么卑贱了。将近十天以后,就在张仪心灰意冷要离开的时候,苏秦召见他了。更令他生气的是,他没有受到宾客的礼遇,而是让他坐在堂下,赏给他下人吃的饭食,苏秦并傲慢地训斥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竟然把自己弄到这种穷困潦倒的地步,我虽然能够举荐你做官而富贵,但是你能够做好吗?你到其他的国家去吧,我这里是不会收留你这样的人的。苏秦说完就拂袖而去了。

苏秦、张仪与合纵连横

苏秦、张仪与合纵连横

August,2019/QIANXIAN

85

RenWen ShiKong

人文时

苏秦、张仪与合纵连横

傅海燕

纵横家是战国时期以外交事业为主要活动的学术流派,相传由鬼谷子创立。《汉书·艺文志》中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所谓行人之官,是指周代官僚系统中掌管外交礼仪的官员。他们负责接待各国不同等级的使者和宾客,以维护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和睦。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威一落千丈,宗法封建制下国与国之间的秩序开始瓦解。各个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和争霸战争。原本隶属于周礼体系下的王官,在这一时期开始转型为多国争霸的国际秩序下的职业外交官。随着各国之间外交活动的日趋频繁,各诸侯国的外交关系日渐复杂,作为外交人员所需要掌握的辞令和技巧也越来越专业化。进入战国时期以后,一方面是大国之间政治军事冲突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则是王官下移与士的阶层的扩大,在这双重因素的作用下,纵横家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苏秦和张仪。他们提出了“合纵”和“连横”的主张。

“连横”就是说,中原诸侯应当跟秦国亲善,造成东西联盟的局面。从地理上看,东西连成一条横线,所以叫“连横”。“合纵”就是说,中原诸侯应当联合起来一同抵抗西方的秦国,造成南北联盟的局面。从地理上看,南北合成一条直线,所以叫“合纵”(“纵”就是“直”或“竖”的意思)。

苏秦合纵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早年因为家无产业而四处游历,拜师学习知识,曾到过齐国,在鬼谷

子门下学艺。然而外出游历多年,他也未能获得什么成就,最后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乡。回家后,家人都不给他好脸色看,在私下里讥笑他。苏秦知道后非常惭愧,从此闭门不出,躲在屋里遍观自己的藏书,感叹道:“读书人既然拜师受教,埋头读书,却不能以此获得荣华富贵,那么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他得到了一本叫做《周书阴符》的书,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埋头钻研,最终找到了谋求富贵、纵横诸国的诀窍,认为可以借此游说各国的君王了。于是他求见并游说当时东周的天子周显王。然而,显王周围的大臣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周显王也不信任他。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合纵连横关联人物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合纵连横关联人物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合纵连横关联人物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政策。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合纵连横关联人物是谁

合纵连横关联人物是苏秦。

苏秦,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合纵思想

合纵论是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形势不断变化,特别是战国中后期七雄纷争导致当时“国际关系”(华夏文明圈内诸国)出现重大变化的产物。

战国早期,七雄并立,彼此旗鼓相当,相互制衡。到了战国中期,

秦国厉行变法,锐意改革,兼并巴蜀,国强地险;而六国彼此消耗,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自此被打破。苏秦正是洞悉到了这一客观现实,适时提出了以遏制秦国、维护七雄均势为宗旨的合纵战略。

战国七雄之合纵连横

战国七雄之合纵连横

商鞅变法之后,魏国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群雄并起,进入了合纵连横的时代。(合纵连横,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南北两个或者多个国家联合起来就叫合纵,东西两个或多个国家联合起来就叫连横)

这时候出现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游走于各国之间,陈述利弊,晓以利害,被成为“策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仪、苏秦。这批人又被成为纵横家,在张仪苏秦之前比较著名的有公孙衍,还有惠施,惠施主要是合纵家,惠施比公孙衍稍早,与庄子是好朋友,又是论敌。有个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魏国马陵之战败于齐国之手,梁惠王想尽其全国之兵,与齐国决一雌雄。惠施劝梁惠王:不如因便服折节而称臣。意思就是让齐国称王,好让别的国家讨伐齐国,把齐国放在火上烤。齐国果然称王,后楚国伐齐,在徐州(也叫舒州)把齐国打的打败。这就是合纵家的威力。

公孙衍,与张仪同时,早期的合纵连横家以这两人最为出名。景春问孟子:“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回道:“妾妇之道也”。由此可见纵横家威力可见一斑。

公孙衍是魏国人,他在秦国惠公五年时来到了秦国,做大良造(武职),帮助秦国向东扩展,收拾自己的祖国。几年后,张仪来秦,颇得秦惠公喜欢,公孙衍被迫回到了魏国,对付张仪和秦国。两人斗智。张仪向秦惠公进言,说你想天下宣布免去我的相位,然后我去魏国,说服魏国与秦国联合。公孙衍知道张仪来魏,就去找韩国,给韩国君主说张仪来魏国,秦魏要联合,夺取韩国地盘。公孙衍说:魏国君主就是想得点地,还不如你给魏国献上一点土地,别给秦国,给魏国,这样以来魏国就不会跟秦国一心联合攻打你们韩国了。张仪无奈回秦。秦攻打魏国,魏国败亏。秦惠公称王,为秦惠文王。而公孙衍联合其余五个国家韩赵魏燕中山国互相称王,是为“五国相王”。西边抗秦,东边抗齐。五国相王有个特点:中山国小。

古之“合纵”与“连横”

古之“合纵”与“连横”

龙源期刊网

古之“合纵”与“连横”

作者:刘玉清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2年第08期

诸侯谋秦,“合纵缔交,相与为一”,四君子“约纵离衡”,《过秦论》以寥寥数语道出了战国纷繁的外交和军事策略,即“合纵”与“连横”。

一、新政“合纵”“连横”应时生

战国中期,诸侯先后称王,国力与周王室相当。他们在不断吞并周围小国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万乘”之国,其中实力强大者欲削弱并逐步吞并弱势国家,弱势国家为求自保,相互联合起来达成同盟,共同抵抗强国侵犯。抵抗一经失败,弱国又转向强国以图自保,“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策略及“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策略就应时而生。

二、苏秦首创“合纵”连六国

“合纵”就是联合弱国共同抵抗强国的策略,谋划者苏秦。《史记》曾记载,苏秦见秦王,游说秦王夺取天下,恰秦国商鞅变法刚刚失败,秦王不重视谋略之士,故未接受苏秦。而他却得到燕国的支持,燕文侯让他游说赵肃侯,联合韩、魏、齐、楚以抗秦。由此,苏秦往来于六国之间,极力主张从燕到楚,合成南北一线,形成“合纵”之势,用以对抗秦国。苏秦被任命为“纵约长”,佩带六国的相印,谋划抗秦。

三、张仪巧用“连横”事强秦

“连横”就是联合强国制衡第三国,献策者张仪。《史记》记载,张仪曾经游说六国共事奉秦。秦在西,六国在东,东西相连,故称连横。他先游说楚王,利诱楚王,楚王中计,与齐绝交,成功瓦解合纵联盟。后张仪又用同样策略说服其他诸侯臣服于秦。这样,六国都向秦国称臣以求自保。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秦“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

历史趣谈:苏秦张仪 合纵连横成为战国时期“中国合伙人”

历史趣谈:苏秦张仪 合纵连横成为战国时期“中国合伙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秦张仪合纵连横成为战国时期“中国合伙人”

导语:苏秦用来混饭吃的品牌是“合纵”,即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而张仪用来混饭吃的品牌

苏秦用来混饭吃的品牌是“合纵”,即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而张仪用来混饭吃的品牌是“连横”,侍奉一个强国(即秦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张土地的目的。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中国合伙人》可谓一部创业励志片,三个穷小子组成一个团队,逆袭成功,转变为高富帅。而逆袭成功的关键词在于“合伙”,也就是组合。

在这种组合当中,既有正面的团结协力,也有反面的攻击反制,凝聚一切积极因素,摒弃一切不利因素,反复磨合,在打造最成功的团体的同时,也塑造最成功的个体。

因此,合伙未必全是正面的合作,有时候,看似互相攻击,其实骨子里却是合伙共赢。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就是这样的合伙人疑惑:为何将同门师弟推向对立面

苏秦用来混饭吃的品牌是“合纵”,即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而张仪用来混饭吃的品牌是“连横”,侍奉一个强国(即秦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张土地的目的。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两套方案,一横一纵,非此即彼,充满了互斥性,怎么能说这两位哥们是合伙人呢?其实,是不是合伙,不只是看方案,更要看方案背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公孙衍 合纵策略的倡始者

历史趣谈:公孙衍 合纵策略的倡始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公孙衍合纵策略的倡始者

导语: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时,献计于公孙衍。他说“魏相田需约

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时,献计于公孙衍。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也派人以国事相托。于是,公孙衍行三国相事,有了相当大的权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相魏。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这次进攻,没有取胜,军至函谷关而还。但这次进攻,还是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

西戎义渠跟魏有往来。有一次,义渠君朝魏。公孙衍就趁这个机会,劝告义渠君加强对秦的警惕。他说,如中原无事,秦就要对你们烧杀掠夺;如果中原有事,秦将轻使重币去同你们交好。后来,五国攻秦。恰巧这个时候,秦以文绣千纯,美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集合群臣议论这件事。义渠君说,这就是公孙衍当年所说的那话了。于是起兵袭秦,大败秦人。

合纵连横名词解释

合纵连横名词解释

合纵连横名词解释

合纵连横,是指秦、齐、楚、燕、赵、魏、韩,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抗西方强秦。

合纵连横,在我国春秋时期,大体已经形成了。如前381年,秦军围攻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欲趁机灭宋,又恐他国乘虚而入,乃向东攻打鲁、向南进攻宋,迫使楚国发兵来救。楚在齐援军到达前,击败了宋国,迫使宋向齐求和。后来齐、楚各派使者往来,密谋共同对付秦国。公元前318年,秦出兵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救,齐便约韩、赵、魏共同进攻秦国,大败秦军于岸门,斩首24万,俘虏秦将蒙骜。

“秦不威而诸侯离,可谓善利者不立,善胜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这是说秦之所以屡次战败,在于它没有正确认识战争的规律,因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于借助外部力量,调动敌人,控制其发展,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公元前287年,秦国以出兵护送韩国公子质于齐国为名,出兵进攻魏国。魏以主力抵抗,秦师便进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公元前286年,秦乘魏新败之机,再度进攻,魏被迫求和,将上郡15县割让给秦。韩也在危急关头请齐出兵相救。这样,齐、韩、魏三国结盟,共同抗秦。于是,秦、齐、韩、魏在黄河之西订立了联盟,秦派将军蒙骜带兵攻韩,齐国也发兵配合作战。秦国又发兵攻魏,魏国不支,韩国乘机收复了上郡的全部失地。秦虽不得逞,但合纵成功。

战国末期,由于诸侯割据,交通阻塞,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地区的

相对稳定,为战国局势的转变提供了条件。六国中除秦国外,其余各国之间均保持着不同程度的矛盾,谁都想称雄。但一山难容二虎,只要一国实力稍增强,即会受到另一国的遏制,处境十分不利。为摆脱困境,东方六国不得不暂时结成反秦的联盟。这种联盟,历史上称为“合纵”。

合纵连横战略战术的成功典范

合纵连横战略战术的成功典范

合纵连横战略战术的成功典范

合纵连横战略战术的成功典范

1

苏秦之所以能够合纵六国来对抗秦国,正是由于他善于根据实际情况,抓住核心要义,明白各自利益关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达到合纵联盟六国之目的,而对于我们国家目前外交来说,无不具有借鉴之现实意义。

2

苏秦最初的目的是到秦国,提出兼并天下,统一中国的大战略,可惜秦王嬴驷不开眼,拒绝,于是,苏秦无奈,去了燕国,向燕国国君提出与在秦国王面前提出的战略恰恰相反的另外一个战略。

他对燕国君说:“燕国之所以一直没有卷入战火,是因为赵国在你们南方作为屏障的缘故,秦攻击燕,战场在秦国千里之外;赵如果攻击燕,战场却在赵国的百里之内。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却担心千里之外的祸患,这是错误的想法。我愿主上跟赵国结盟,和平共存,燕国就永远没有灾难。”燕国君大喜,出大价钱(举全国之力)请苏秦帮忙,出使秦以外其他各国。

3

随后,苏秦到了赵国,向赵国君说:“世界上,崤山以东,没有一个国家比赵国更强,秦国看做眼中钉的,也只有赵国了,然而,秦却不敢大举进攻赵,怕的是韩国和魏国在它背后下手。如果秦进攻韩国和魏国,一望平原,没有巨大的山河阻挡,逐渐蚕食,大军可以直抵两国首都,两国不能支持时,必然被秦并吞。一旦没有韩、魏,秦国下一步的暴行,将加到赵国头上。

现在,我们来看看地图,崤山以东各国的疆土,比秦国大五倍,估计各国武装部队,比秦国多十倍。六个大国如果集中力量,向西攻击秦国,秦国一定破碎。现在有些人,打头追求和平的招牌,拼命说服各国割让土地给秦国,达到目的后,他自己却享受荣华富贵,而国家所受的伤害,他却一点也不分担。那些政客乐意夸大秦国军事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合纵连横的关键人物是谁合纵连横内容介绍

导语:战国是个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的一个鱼肉强食的时代,倘若你没有能力,那么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不过即便是弱的国家,也不愿意坐以待毙

战国是个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的一个鱼肉强食的时代,倘若你没有能力,那么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不过即便是弱的国家,也不愿意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当时应运而生的合纵之术。联合众多弱国,共同抵抗一个强大的大国。正所谓一物降一物,自然有针对合纵之术的方法,那就是连横。弱国通过依附于一个强大的国家,消灭其他的弱国。不过合纵和连横更像是太极八卦里的阴阳,双方是时常相互转化的。

而战国时期运用合纵和连横之术最为出名的两个人就是苏秦和张仪。虽然讲过考古学家对古墓出土的文物经过分析后发现,苏秦年龄要远远小于张仪,所以就不会像后来史书上说的那样二人是同一时期游说各国的。不过二人在合纵连横上的较量,即便是隔越了时空,也能碰撞出火花,为后人津津乐道。

对于张仪最为成功的一次连横战略,就是他拆散了齐国和楚国之间的合纵之势。张仪收买了楚国贵族,从而成功用巧言骗取了楚怀王的信任,只是楚怀王被秦国许诺的六百里土地诱惑,而同齐国断绝关系。后发现中计后的楚怀王发动了对秦国的战争,然而敌不过秦国,反被侵占了汉中。后来齐国也加入了秦国的联盟中,攻占了楚国的大都,楚国自此一蹶不振。

苏秦最为成功的一次合纵,是成功联合东面五国,共同攻打秦国。当时齐国和秦国在东西各自称帝,天下诸侯无不被这两国震慑。不过苏秦劝齐王主动去掉帝王,齐闵王采纳了。如此天下的矛头直指秦国,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