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合纵连横的关键人物是谁 合纵连横内容介绍
“合纵”之祖——苏秦与“连横之父”——张仪
“合纵”之祖——苏秦与“连横之父”——张仪“合纵”之祖——苏秦与“连横之父”——张仪这是一个群雄逐鹿、风云激荡的时代。
这是一个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舞台。
它——就是战国。
其时,七雄并立,诸侯争霸;天下烽烟四起,中原战火连绵;矛盾错综复杂,形势瞬息万变。
战国初期,列国势力互有消长,故基本上还能维持一个平衡之局。
然而,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势日渐强盛;而魏国则在秦国接二连三的打击下,被迫放弃河西迁都大梁,势力大为削弱。
此一强一弱、一消一长,遂成为战国形势的一大转捩点。
列国均势从此打破。
西方强秦北控函谷、南据武关,其锋芒一步步进逼东方列国。
于是,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与军事上,不得不谋求种种新的战略。
原本默默无闻的两个小人物,就是在这时候,只身弛逐于万乘之间,立谈而致卿相,一举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两个人就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苏秦,一个是张仪。
苏秦倡“合纵”,张仪倡“连横”。
南北谓之纵,东西谓之横。
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消除南北矛盾,六国联合对抗强秦。
所谓“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消除东西矛盾,与秦国合作以图自保。
苏秦和张仪均为鬼谷先生之高足。
据说孙膑与庞涓也是。
这鬼谷子究竟是何方神圣?教出的学生都如此了得?他是齐国人,姓王名诩,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老先生肚子里头的东东可比孔孟的仁义道德实用多了,其所授者皆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相当于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便是鬼谷子学问之精髓。
老先生这套纵横捭阖的东东往大了说,运用在国际战略和外交战术上,可关系到国家之安危兴衰。
往小了说,在生意场上与对手竞争谈判,亦可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
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口才好坏也与一个人的立身处世干系甚大。
所以,苏秦学成毕业后马上踌躇满志地展开了实践,四处摇唇鼓舌游说了几年。
结果不但没捞到他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反而越说越穷。
大秦帝国史七----合纵连横
大秦帝国史七----合纵连横商鞅远去,大秦犹在。
法家商鞅以其铁的意志,留下了一个咄咄逼人的秦国。
由于秦国国力逐渐强大,秦惠文公在处死商鞅13年后,由惠文公晋升为惠文王,共在位27年。
这位小时候对商鞅大不敬的太子嬴驷,绝非头脑昏庸之人,当时他给商鞅变法添乱算是一个青少年的叛逆行为。
而当他登上君位、思想逐渐成熟后,就清醒地意识到:商君之法,决不可废,新法与商鞅本人的荣辱其实没有什么必然关系。
就这样秦惠文王在不动声色中,逐渐疏远了老世族,延续商鞅的各项变法政策,继续开疆拓土的大业。
同时秦惠文王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
不仅重用赢华、异母弟公子疾(樗里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
诸如公孙衍、张仪、甘茂、魏章、司马错等人都能为秦国重用。
秦惠文王五年,秦国任命魏国人公孙衍(别名犀首)为大良造,在此期间公孙衍积极谋划,助秦攻魏,歼灭魏国数十万大军,收复整个河西这个战略要地,而且此时秦国正值商鞅变法成型之时,整个秦国国力异常强大,魏国由于国事衰微,还要面对齐、楚等国的压力,一时间没有抵抗之力。
只好举投降旗,向秦国割地求和。
之后魏王派人去寻公孙衍,并给予重金贿赂,公孙衍毕竟是魏国人,也许动了恻隐之心,他便向秦惠王提议,说现在魏国会老老实实的臣服,我们现在可以先去进攻别的国家。
其实如果公孙衍当时真的为秦国考虑,应该要大举伐魏,因为魏国现在四面树敌,孤立无援,而且国力衰败,现在不攻打等他强大了就难对付了。
但是公孙衍已经被收买,所以要保全魏国,出此下策其实是耽误了秦国的前程。
就在这时,著名纵横家张仪来到了秦国。
他告诉秦惠王,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灭魏的良机。
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其他方向的国家甚至是游牧民族的义渠,实属误国之举。
魏国原本就有霸主的根基,如果让它缓过劲来,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
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便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
公孙衍因此而逐渐遭到排斥,到后来不得不离开秦国另谋出入。
合纵连横的典故
合纵连横的典故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大家清楚合纵连横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合纵连横的典故,供大家阅读!合纵连横的解释古时地域分布基本是秦在左边,其他各国一竖行的分布在右边,秦与其他国家联盟叫连横,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抗秦叫合纵。
合纵连横的典故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
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
”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
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
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
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
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
”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
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
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
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的接龙合纵连横→ 横见侧出→ 出位僭言→ 言事若神→ 神志不清→ 清汤寡水→ 水宽鱼大→ 大方之家→ 家传之学→ 学行修明→ 明公正道→ 道听涂说→ 说来话长→ 长春不老→ 老熊当道→ 道路指目→ 目交心通→ 通无共有→ 有触即发→ 发喊连天→ 天长地老→ 老成之见→ 见钱眼开→ 开国济民→ 民富国强→ 强聒不舍→ 舍身为国→ 国家大计→ 计日奏功→ 功败垂成→ 成一家言→ 言简意深→ 深中笃行→ 行所无事→ 事败垂成→ 成家立计→ 计出万死→ 死不回头→头昏眼花→ 花貎蓬心→ 心亿则乐→ 乐而忘死→ 死生啕气→ 气壮如牛→ 牛衣岁月→ 月下风前→ 前庭悬鱼→ 鱼尾雁行→ 行浊言清→ 清廉正直→ 直捣黄龙→ 龙马精神→ 神怒人弃→ 弃其余鱼→ 鱼贯而行→ 行满功成→ 成一家言→ 言为心声→ 声气相求→ 求死不得→ 得月较先→ 先言往行→ 行不逾方→ 方刚血气→ 气吞湖海→ 海涵地负→ 负才使气→ 气得志满→ 满面含春→ 春光如海→ 海阔天高→ 高躅大年→ 年谊世好→ 好梦难成→ 成人之善→ 善门难开→ 开国济民→ 民胞物与→ 与日俱积→ 积甲如山→ 山阴乘兴→ 兴致勃发→ 发愤忘食→ 食方于前→ 前庭悬鱼→ 鱼贯而进→ 进退裕如→ 如风过耳→ 耳鬓斯磨→ 磨砺自强→ 强兵富国→ 国泰民安→ 安心乐意→ 意在笔前→ 前功皆弃→ 弃逆归顺→ 顺天应人→ 人莫予毒→ 毒手尊前→ 前因后果→ 果于自信→ 信赏必罚→ 罚不当罪→ 罪恶昭彰→ 彰善瘅恶→ 恶贯满盈→ 盈科后进→ 进退两难→ 难分难解→ 解甲归田→ 田月桑时→ 时和年丰→ 丰取刻与→ 与世偃仰→ 仰人鼻息→ 息息相通→ 通权达变→ 变化无穷→ 穷途末路→ 路不拾遗→ 遗臭万年→ 年深日久→ 久悬不决→ 决一死战→ 战天斗地→ 地利人和→ 和而不唱→ 唱筹量沙→ 沙里淘金→ 金屋藏娇→ 娇生惯养→ 养精畜锐→ 锐不可当→ 当头棒喝→ 喝西北风→ 风雨同舟→ 舟中敌国→ 国色天香→ 香火因缘→ 缘木求鱼→ 鱼龙混杂→ 杂七杂八→ 八拜之交→ 交头接耳→ 耳鬓斯磨→ 磨砖成镜→ 镜花水月→ 月旦春秋→ 秋高气爽→ 爽然若失→ 失惊打怪→ 怪诞不经→ 经久不息→ 息事宁人→ 人言啧啧→ 啧有烦言→ 言必有中→ 中庸之道→ 道路以目→ 目瞪口呆→ 呆头呆脑→ 脑满肠肥→ 肥马轻裘→ 裘弊金尽→ 尽力而为→ 为富不仁→ 仁至义尽→ 尽心竭力→ 力透纸背→ 背道而驰→ 驰名中外→ 外合里差→ 差强人意→ 意在言外→ 外圆内方→ 方底圆盖→ 盖世无双→ 双管齐下→ 下车伊始→ 始终如一→ 一蹶不振→ 振臂一呼→ 呼风唤雨→ 雨沐风餐→ 餐风露宿→ 宿弊一清→ 清心寡欲→ 欲取姑予→ 予取予求→ 求神问卜→ 卜昼卜夜→ 夜不闭户→ 户枢不蠹→ 蠹众木折→ 折槁振落→ 落落大方→ 方寸已乱→ 乱琼碎玉→ 玉洁冰清→ 清风明月→ 月盈则食→ 食言而肥→ 肥遁鸣高→高朋满座→ 座无虚席→ 席卷天下→下不为例→ 例直禁简→ 简明扼要→ 要价还价→ 价值连城→ 城狐社鼠→ 鼠腹鸡肠→ 肠肥脑满→ 满腔热枕→ 枕石漱流→ 流离转徙→ 徙宅忘妻→ 妻儿老小→ 小本经营→ 营私舞弊→ 弊绝风清→ 清尘浊水→ 水磨工夫→ 夫唱妇随→ 随才器使→ 使贪使愚→ 愚昧无知→ 知书达礼→ 礼尚往来→ 来者不拒→ 拒谏饰非→ 非异人任→ 任人唯亲→ 亲密无间→ 间不容发→ 发指眦裂→ 裂土分茅→ 茅塞顿开→ 开路先锋→ 锋芒所向→ 向隅而泣→ 泣下如雨→ 雨丝风片→ 片言折狱→ 狱货非宝→ 宝山空回→ 回光返照→ 照本宣科→ 科班出身→ 身价百倍→ 倍日并行→ 行动坐卧→ 卧薪尝胆→ 胆破心寒→ 寒木春华→ 华不再扬→ 扬长而去→ 去粗取精→ 精诚团结→ 结党营私→ 私心杂念→ 念兹在兹→ 兹事体大→ 大势所趋→ 趋炎附势→ 势不两立→ 立此存照→ 照猫画虎→ 虎背熊腰→ 腰缠万贯→ 贯朽粟陈→ 陈词滥调→ 调嘴学舌→ 舌剑唇枪→ 枪林弹雨→ 雨过天青→ 青出于蓝→ 蓝田生玉→ 玉卮无当→ 当场出彩→ 彩凤随鸦→ 鸦雀无闻→ 闻风而起→ 起死回生→ 生拉硬扯→ 扯篷拉纤→ 纤芥之疾→ 疾风迅雷→ 雷打不动→ 动辄得咎→ 咎由自取→ 取辖投井→ 井井有条→ 条三窝四→ 四衢八街→ 街头巷尾→ 尾生之信→ 信口开河→ 河山带砺→ 砺山带河→ 河清难俟→ 俟河之清→ 清汤寡水→ 水滴石穿→ 穿云裂石→ 石沉大海→ 海立云垂→ 垂涎欲滴→ 滴水成冰→ 冰清玉洁→ 洁身自好→ 好肉剜疮→ 疮痍满目→ 目不识丁→ 丁公凿井→ 井中视星→ 星旗电戟→ 戟指怒目→ 目指气使→ 使羊将狼→ 狼心狗肺→ 肺石风清→ 清夜扪心→ 心织笔耕→ 耕当问奴→ 奴颜婢膝→ 膝痒搔背→ 背信弃义→ 义无反顾→ 顾全大局→ 局促不安→ 安步当车→ 车载斗量→ 量才而为→ 为渊驱鱼→ 鱼游釜中→ 中馈犹虚→ 虚有其表→ 表里如一→ 一呼百诺→ 诺诺连声→ 声罪致讨→ 讨价还价→ 价增一顾→ 顾盼自雄→ 雄心壮志→ 志美行厉→ 厉兵秣马→ 马工枚速→ 速战速决→ 决一雌雄→ 雄才大略→ 略见一斑→ 斑驳陆离→ 离弦走板→ 板上钉钉→ 钉嘴铁舌→ 舌桥不下→ 下马看花→ 花样翻新→ 新陈代谢→ 谢天谢地→ 地久天长→ 长枕大被→ 被山带河→ 河落海干→ 干柴烈火→火上浇油→ 油腔滑调→ 调兵遣将→ 将伯之助→ 助人为乐→ 乐而不淫→ 淫词艳曲→ 曲终奏雅→ 雅俗共赏→ 赏罚分明→ 明刑不戮→ 戮力同心→ 心心相印→ 印累绶若→ 若有所失→ 失张失智→ 智圆行方→ 方枘圆凿→ 凿凿有据。
历史趣谈战国公孙衍介绍 合纵创始人为何含冤而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战国公孙衍介绍合纵创始人为何含冤而死?
导语: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家、外交家,合纵的创始人。
也正因为公孙衍的合纵思想,让合纵不断地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接受,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家、外交家,合纵的创始人。
也正因为公孙衍的合纵思想,让合纵不断地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且能够和秦国抗衡。
公孙衍在秦国效力时,为秦国攻打魏国献计献策,并且得到了魏国重要的河西地带。
后来,公孙衍到了魏国效力。
但是,当时的魏国,因为秦国的攻打,已经千疮百孔了。
因此,公孙衍想要联合各国诸侯国,来对付强大的秦国,这正是公孙衍的合纵思想。
在公孙衍第一次想要采用合纵的时候,因为秦国在其中的破坏,让楚国和齐国不愿加入其中,所以第一次的合纵从一开始就没有形成。
在公孙衍第二次想要采用合纵的时候,张仪在魏国担任宰相的时候,公孙衍为了能够让与自己政治主张相反的张仪回到秦国,运用一些计谋,既让合纵顺利进行,又能将张仪从相位拉下来,自己登上宰相的位子。
最终,公孙衍利用自己的才能策略,联合了诸侯国,但是因为诸侯国的团结不够,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魏国实施合纵失败后,公孙衍被排斥,来到韩国担任宰相一职。
公孙衍在一次失败后,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
再次联合诸侯国攻打秦国,可能公孙衍没有考虑到各个诸侯国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战争,这次攻打秦国还是失败了。
虽然公孙衍的合纵都是失败的,但是公孙衍的历史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
公孙衍怎么死的
公孙衍,出生于阴晋,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一时期?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一时期?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导语: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
按照《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
苏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于是找到《阴符》,进行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
按照《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
苏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于是找到《阴符》,进行研究。
一年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洛阳,求见周显王。
但显王周围的大臣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并不信任他。
于是,苏秦西行至秦国。
时秦孝公已死。
就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
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未采纳他的建议。
苏秦离开秦国,向东,到达赵国。
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
而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苏秦游说燕文侯,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
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奉阳君赵成已死,便游说赵肃侯,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
……苏秦说服赵肃侯,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
苏秦找不到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派人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当时的张仪也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他得到邀请之后前往赵国,请求会见苏秦。
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生活常识分享。
春秋战国合纵连横介绍
[键入文字]春秋战国合纵连横介绍对于战国中后期,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问题。
过去有一种传统看法,把他俩说成是同时代人,张仪游说连横,苏秦主张合纵,相互斗智,同时奔走于各国之间,为君主们献计献策。
而且苏秦死于张仪之前。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有关记载大体也是这样。
可是,按当时各国情况、地理及与其相应的史实来看,这种说法不够正确。
就是司马迁也有过怀疑,他在《苏秦列传》后面写道:“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于苏秦。
”以后一些历史学家对这点作过考证,也发表了不同见解。
直到1973 年底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它保存了被埋没两千多年的关于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才校正和补充了这一段战国时代的历史记载,为我们了解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合纵连横”斗争发生在战国中后期。
那时地处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由于齐威王和商鞅较为彻底的改革,国势进一步强盛起来,造成了两国对峙,争相统一中国的局面。
战国初期最先强大起来的魏国在争霸中也跃跃欲试,其余国家,夹在齐秦中间,只求图存自保。
齐秦对它们却是或分化或拉拢。
这就产生了“强者兼人而弱者图存”的错综复杂形势,因此,“合纵连横”的政治活动也随之形成了。
“合纵连横”,在当时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即魏、赵、韩),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
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连齐。
连横(也叫合横或连衡),既可以连秦,也可以对齐。
合纵其实也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意在阻止强国进行兼并。
连横实为“事(仆从)一强以攻众弱”。
即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
后来,随着封建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的内容也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正是在合纵连横的战争中,各国君主把对外政策看得更为重要了。
当时各国间的外交情况,也使靠游说获利禄、进仕途的游士、食客取得了发言的地位,他们十分讲究权变,积极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
他们的学说适于合纵的为纵说,便于连横的为横1。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合纵连横关联人物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合纵连横关联人物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政策。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合纵连横关联人物是谁合纵连横关联人物是苏秦。
苏秦,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
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
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合纵思想合纵论是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形势不断变化,特别是战国中后期七雄纷争导致当时“国际关系”(华夏文明圈内诸国)出现重大变化的产物。
战国早期,七雄并立,彼此旗鼓相当,相互制衡。
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厉行变法,锐意改革,兼并巴蜀,国强地险;而六国彼此消耗,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自此被打破。
苏秦正是洞悉到了这一客观现实,适时提出了以遏制秦国、维护七雄均势为宗旨的合纵战略。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是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
苏秦提出合纵战略的宗旨在于遏阻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大,以免力量失衡格局进一步加剧。
战国七雄之合纵连横
商鞅变法之后,魏国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群雄并起,进入了合纵连横的时代。
(合纵连横,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南北两个或者多个国家联合起来就叫合纵,东西两个或多个国家联合起来就叫连横)这时候出现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游走于各国之间,陈述利弊,晓以利害,被成为“策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仪、苏秦。
这批人又被成为纵横家,在张仪苏秦之前比较著名的有公孙衍,还有惠施,惠施主要是合纵家,惠施比公孙衍稍早,与庄子是好朋友,又是论敌。
有个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魏国马陵之战败于齐国之手,梁惠王想尽其全国之兵,与齐国决一雌雄。
惠施劝梁惠王:不如因便服折节而称臣。
意思就是让齐国称王,好让别的国家讨伐齐国,把齐国放在火上烤。
齐国果然称王,后楚国伐齐,在徐州(也叫舒州)把齐国打的打败。
这就是合纵家的威力。
公孙衍,与张仪同时,早期的合纵连横家以这两人最为出名。
景春问孟子:“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回道:“妾妇之道也”。
由此可见纵横家威力可见一斑。
公孙衍是魏国人,他在秦国惠公五年时来到了秦国,做大良造(武职),帮助秦国向东扩展,收拾自己的祖国。
几年后,张仪来秦,颇得秦惠公喜欢,公孙衍被迫回到了魏国,对付张仪和秦国。
两人斗智。
张仪向秦惠公进言,说你想天下宣布免去我的相位,然后我去魏国,说服魏国与秦国联合。
公孙衍知道张仪来魏,就去找韩国,给韩国君主说张仪来魏国,秦魏要联合,夺取韩国地盘。
公孙衍说:魏国君主就是想得点地,还不如你给魏国献上一点土地,别给秦国,给魏国,这样以来魏国就不会跟秦国一心联合攻打你们韩国了。
张仪无奈回秦。
秦攻打魏国,魏国败亏。
合纵连横战略战术的成功典范
合纵连横战略战术的成功典范合纵连横战略战术的成功典范1苏秦之所以能够合纵六国来对抗秦国,正是由于他善于根据实际情况,抓住核心要义,明白各自利益关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达到合纵联盟六国之目的,而对于我们国家目前外交来说,无不具有借鉴之现实意义。
2苏秦最初的目的是到秦国,提出兼并天下,统一中国的大战略,可惜秦王嬴驷不开眼,拒绝,于是,苏秦无奈,去了燕国,向燕国国君提出与在秦国王面前提出的战略恰恰相反的另外一个战略。
他对燕国君说:“燕国之所以一直没有卷入战火,是因为赵国在你们南方作为屏障的缘故,秦攻击燕,战场在秦国千里之外;赵如果攻击燕,战场却在赵国的百里之内。
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却担心千里之外的祸患,这是错误的想法。
我愿主上跟赵国结盟,和平共存,燕国就永远没有灾难。
”燕国君大喜,出大价钱(举全国之力)请苏秦帮忙,出使秦以外其他各国。
3随后,苏秦到了赵国,向赵国君说:“世界上,崤山以东,没有一个国家比赵国更强,秦国看做眼中钉的,也只有赵国了,然而,秦却不敢大举进攻赵,怕的是韩国和魏国在它背后下手。
如果秦进攻韩国和魏国,一望平原,没有巨大的山河阻挡,逐渐蚕食,大军可以直抵两国首都,两国不能支持时,必然被秦并吞。
一旦没有韩、魏,秦国下一步的暴行,将加到赵国头上。
现在,我们来看看地图,崤山以东各国的疆土,比秦国大五倍,估计各国武装部队,比秦国多十倍。
六个大国如果集中力量,向西攻击秦国,秦国一定破碎。
现在有些人,打头追求和平的招牌,拼命说服各国割让土地给秦国,达到目的后,他自己却享受荣华富贵,而国家所受的伤害,他却一点也不分担。
那些政客乐意夸大秦国军事力量的毁灭性,建议割让土地。
站在国君你的立场,我以为最高的谋略,莫过于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赵国,共同缔结联盟,抵制秦国。
安排各国统帅和宰相,在洹水附近城市,举行部长级会议,互相交换人质,签订盟约。
盟约规定:秦国攻击任何一国,其他五国同时派出援军,或骚扰它的后路,或增援被攻的城镇。
历史趣谈:公孙衍 合纵策略的倡始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公孙衍合纵策略的倡始者导语: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
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时,献计于公孙衍。
他说“魏相田需约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
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时,献计于公孙衍。
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
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
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
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
”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
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也派人以国事相托。
于是,公孙衍行三国相事,有了相当大的权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
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相魏。
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
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
这次进攻,没有取胜,军至函谷关而还。
但这次进攻,还是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
西戎义渠跟魏有往来。
有一次,义渠君朝魏。
公孙衍就趁这个机会,劝告义渠君加强对秦的警惕。
他说,如中原无事,秦就要对你们烧杀掠夺;如果中原有事,秦将轻使重币去同你们交好。
后来,五国攻秦。
恰巧这个时候,秦以文绣千纯,美女百人,遗义渠君。
义渠君集合群臣议论这件事。
义渠君说,这就是公孙衍当年所说的那话了。
于是起兵袭秦,大败秦人。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合纵与连横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合纵与连横一秦孝公与商鞅二十多年奋发图强,变法革新,秦国终于重现穆公时期的雄风,在与周围国家的数次战争中,均以绝对优势取胜。
秦国国力蒸蒸日上,秦孝公十九年,周天子送来了“霸主”称号,第二年,东方各国均派使臣前来祝贺,并由秦国公子带领,共同朝见周天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二十四年),四十四岁的秦孝公英年早逝,其子惠文君继位。
此时天下形势是秦国一国独大,其余六国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与秦国单独抗衡。
在这样的实力背景之下,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苏秦提出了合六国之力抗秦的策略。
因为六国均在函谷关外,南北方向一字排开,可用一条纵线连起来,所以称之为“合纵”策略,简称“纵”。
为了应对六国抗秦,苏秦的同学张仪又给秦国提出了“连横”策略,简称“横”,策略主要内容是秦国与东方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横着联合,再去进攻其他国家。
“合纵”与“连横”这两种对立的军事外交战略,相互斗争了近百年,其中以秦惠文王(秦惠文公14年,秦国国君改公称王)在位的27年最为激烈。
“合纵”策略最终以失败告终,深究原因,一是六国“合纵”各怀鬼胎,有好处都去抢,有困难都退后,难以真正凝聚合力。
二是“连横”本质是为统一大业服务,顺应了各国平民厌倦战争,渴望和平的历史发展洪流。
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逐步瓦解,奴隶脱离原有的贵族领主的人身依附后,大量出现了拥有自由身份的手工业者、经商者、自耕农等各类社会群体。
社会权贵与平民百姓阶层之间开始相互流动互换,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觉醒,社会主流精神崇尚功名富贵,平民中开始产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识萌动。
苏秦的故事能够反映当时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平民文化风貌。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拜齐国思想家鬼谷子为师,学有所成后到各国四处游历,但却一事无成。
穷困潦倒的回到家中,兄弟、嫂子、妻子、姐妹及全家人都瞧不起他,大家对他热潮冷讽:“放着种地、做生意的正道不走,非学着夸夸其谈、四处游荡,现在一事无成,真是活该。
周纪二11合纵连横
周纪二11合纵连横合众连横初,洛阳人苏秦说秦王以兼天下之术,秦王不用其言。
苏秦乃去,说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
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
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
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这时候天下的局面已经非常混乱,周天子被天下诸侯所抛弃,而强大的诸侯们开始有了兼并天下的野心,这时候苏秦看到了这种诸侯纷争的态势,开始游说亲王,结果亲王没有采纳他的策略。
于是苏秦离开秦国,到燕国游说燕文公说:燕国之所以能够免遭战乱,是因为有赵国在南边作为屏障,而且秦国要想攻打燕国,部队需要跨越千里,如果赵国来攻打燕国,不用百里就打到家门了。
现在您不担忧眼前的灾患,反倒顾虑千里之外,办事情没有比这更错的了。
我希望大王您能与赵国结为亲密友邦,两国一体,则燕国可以无忧无虑了。
如果从简单的周边关系来看,苏秦的建议没有错误,但是他没用弄明白一点,就是这时候的诸侯国已经没有信义一说,大家都在图谋一统天下,结盟这种方式只能解决燕国的一时安危,从长远来看,燕、赵两国是利益的直接对立面。
而且在这种竞争格局下,无论哪个国家,首先是提升自身的实力——招募人才、稳定百姓、提升国力,然后才会有外交上的主动权。
如此看,苏秦的建议只是一种权谋,而非争取的国策。
文公从之,资苏秦车马,以说赵肃侯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
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
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
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
秦无韩、魏之规则祸中于赵矣。
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
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
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秦成则其身富荣,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以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
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救之。
史记合纵连横读后感
史记合纵连横读后感先说苏秦搞的合纵吧。
这苏秦啊,就像一个超级推销员,到处跑着给各国国君洗脑。
他跟那些国君说:“你们单个儿都打不过秦国这个大恶霸,咱们得联合起来啊,手拉手,心连心。
”你看他多厉害,把六国联合起来了,自己也挂了六国相印,那威风的,简直就像现在的超级明星在巡回演出,所到之处都是众星捧月。
不过呢,这六国也像一群各怀心思的小伙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就像一伙临时拼凑起来的团队,表面上喊着合作,心里说不定都在想:“我可不能太吃亏,要是有好处我得先捞。
”所以这个合纵啊,看着挺强大,实际上就像个纸老虎,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摇摇欲坠。
再看张仪的连横。
张仪这小子可狡猾了,就像一个老狐狸。
他瞅准了六国合纵的弱点,跑去跟秦国说:“老大,你看啊,我有办法把他们这个联盟给拆了。
”然后他就跑到各个国家,对着那些国君一通忽悠。
他跟这个国家说:“你看你跟着那几个国家混,能有啥好处?他们都想占你便宜呢。
你要是跟秦国好,秦国给你糖吃。
”他又跟那个国家说:“你还怕秦国打你?你只要跟秦国结盟,秦国就罩着你,那些合纵的国家就不敢动你了。
”他这一套说辞啊,就像给那些国君灌了迷魂汤,不少国家就真的心动了,开始背叛合纵联盟,跟秦国眉来眼去的。
张仪这连横之计,那是把人性里的自私和贪婪都摸得透透的。
从这合纵连横里,我就感觉到啊,国际关系这东西从古到今都复杂得很。
就像现在的世界,各个国家之间也是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合纵就像现在的一些国际联盟,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凑在一起,但又很难做到完全同心同德。
连横呢,就有点像一些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强国结盟,哪怕这个强国可能有点霸道。
而且这合纵连横还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人要是没主见,光听别人忽悠,那可不行。
你看那些被苏秦和张仪忽悠的国君,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最后搞得国家也没个稳定的发展方向。
合众连横的寓言故事
合众连横的寓言故事
合众连横: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
在古代,有一位伟大的策士叫做苏秦。
他深谙合纵连横之术,凭借着智慧和谋略,游走于各国之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不已。
苏秦的合纵策略,旨在联合众多弱小国家,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
他深知,单凭一国之力,难以与秦国抗衡。
只有将各国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有可能抵挡秦国的扩张。
于是,他四处游说,耐心地为国家利益奔波,终于成功地说服了各国领导人,使他们意识到合纵的重要性。
在得到各国的支持后,苏秦进一步实施了连横策略。
他意识到,要想真正地对抗秦国,还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因此,他运用聪明才智,通过外交手段拉拢了齐、楚、燕、韩、赵等大国,形成了强大的联盟。
这些国家的加入,使得合纵策略更加牢固,共同抵御了秦国的侵略。
苏秦的合众连横策略,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取胜。
只有通过合作与联盟,将各方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该注重外交手段的运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避免战争和冲突的发生。
总之,合众连横的寓言故事是古老智慧的体现,它为我们揭示了永恒的真理:合作与联盟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连横合纵针锋相对的战国双雄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连横合纵针锋相对的战国双雄苏秦、张仪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经过变法改革,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
实力强大的战国七雄,为了兼并土地和人口,相互间进行着长期而激烈的战争。
在战争中,作战双方的损耗都相当惊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一些弱国为了求取一点生存的空间必须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而强国为了达到兼并的目的,就要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
因此,在各大国纷纷拉拢其它国家而开展的激烈斗争中,诸侯国的外交和军事就不断产生新的磨合。
合纵连横的运动,正是循着这种政治斗争的走向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一批纵横家的诞生,他们极力鼓吹合纵和连横的策略,来往于诸侯国之间,鼓励大国称霸,以此建成功业。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张仪和苏秦,可谓连横合纵的双雄。
连横强秦张仪本是魏国人,曾经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
后来他到各国游说,一次跟楚国令尹一起喝酒,席间,令尹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道:“张仪贫穷,又没有德行,一定是他偷了令尹的玉璧。
”大家一同捉住张仪,拷打了几百下,他不服,门客们只得放了他。
当他鼻青脸肿地回家时,妻子责备他说:“唉!你要是不去读书游说,哪会遭受这样的侮辱呢?”张仪不以为然,对妻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呢。
”张仪长嘘了一口气,说道:“这就够了。
”第二天一早,张仪又整顿行装,又出门游说去了。
不久,他经人引荐,终于得以会见秦惠王,秦惠王见他有才识,用他作客卿,与他商议进攻各国的事。
秦惠王十年(公元前328年),秦惠王派公子华和张仪率兵包围蒲阳,降服了它。
张仪乘机建议秦王把它归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
张仪随即到魏国游说魏惠王:“秦国对待魏国很宽厚,魏国不可以失礼。
”迫使魏国将上郡十五县献给秦国,以感谢秦惠王。
秦王闻讯大喜,于是任用张仪为相。
张仪为相后,建议秦惠王实施连横策略,使用这种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魏国归附秦国,去进攻楚国。
纵横捭阖的战国时代――合纵与连横
纵横捭阖的战国时代――合纵与连横古代中国的战国时代,体系内包含了众所周知的七个大国以及数个小国,尽管周王室还一度存在,但各国已经完全脱离了以周天子为帝这种观念的束缚。
因此,各大国皆表现出自助性质,并逐渐根据实力格局衍生出合纵与连横两种主流策略。
古时地理上南北向为“纵”,东西向为“横”。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秦在西方,而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说到底,合纵与连横都是结盟策略,只不过结盟对象有所不同。
可以说,在秦灭六国的百余年间,这两种战略贯穿始终。
战国中期各国形势秦自公元前4世纪中期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前后共计23年,国力日盛。
东乘魏国马陵之败尽收其河西之地,双方以黄河为界;又出函谷关开始骚扰韩魏与东周;东南筑商塞,夺武关,楚不得不东迁都城。
孝公既殁,子惠文王继位,商鞅死于车裂之刑,但是商鞅的新政却仍然延续了下来,于是秦逐渐成为体系内第一强国。
魏自马陵败于齐后,又为强秦掠夺河西之地,国势益弱,直到为秦所灭,始终未能再次振兴。
赵自三家分晋以来,初期以赵魏韩三国同盟为核心,随后为魏惠王所伐,围邯郸,经齐威王围魏救赵而续存。
直至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变法前,国家未能臻于强盛。
三晋之国中韩国最弱,一向惟魏马首是瞻。
后因魏惠王伐韩,形成马陵之战,虽然最终魏败,但韩国也因此疲惫不振。
一言以蔽之,韩赵魏三国因同盟而强,因魏野心吞并另外两家而弱。
楚自春秋以来便是一等强国,历次北进中原均被齐晋所阻。
后来魏相吴起受谮奔于楚,楚悼王用以为楚相,楚国开始摆脱与吴越相争以来的弱势。
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再次崛起。
至公元334年,楚威王灭越,尽取吴越之地。
楚遂有长江下游江淮之地,东部边境至于海,成南方惟一大国。
齐威王通过两次战争击破魏兵,称霸于东方。
燕则在战国大国之中最为僻远,在地理形势和国家能力上均无法参与中原各大国争霸。
由此可知,战国七雄至此,以秦齐楚为最强。
合纵连横是苏秦张仪下的一盘大棋
合纵连横是苏秦张仪下的一盘大棋战国中后期,围绕着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之间,两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全新的、最为实用的外交、军事思想应运而生并付诸实践,一曰合众,一曰连横,这就是“合纵连横”一词的最早历史沿革。
所谓合纵,是指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地跨南北的国家结成战略同盟,合力西向,抵御暴秦,这种外交思想的始作俑者是著名策士苏秦;而连横,则是西北的秦国与东方的齐国建立盟约,战端一开,由秦国攻伐三晋(赵、魏、韩三国的旧称)以及南方强大的楚国,而齐国则负责攻击燕国、赵国,无事时则东西连横自保。
这种外交战略思维的创始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舌辩之士、史上最著名的外交家张仪。
苏秦、张仪本是同窗好友,二人年轻时同拜那位神秘的世外高人鬼谷子为师,学成后一同出山,准备在战国争雄的烽火硝烟中一展胸中抱负,如此方不负平生所学。
二人相继来到了正招贤纳士的秦国。
张仪很幸运,才辩无双的他很快就获得了秦王的亲睐与信任,并放手让他去实施自己的理想。
张仪在六国间穿梭往来,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逐渐构筑起筹谋已久的连横之策,并将最早由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付诸实践。
他巧舌如簧,以精湛的辩术加奇招迭出的阴谋、阳谋彻底瓦解了齐、楚联盟,然后对齐国恩威并施,建立了秦、齐联盟,也即常说的连横。
随后他殚精竭虑,无所不用其极的削弱了秦之劲敌楚国的实力,为秦国最终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官拜秦相。
出身草根的张仪胸藏韬略且能言善辩,在杀伐不断的战国乱世中上下逢源、游刃有余,也算功德圆满、名利双收了。
苏秦的命运相对坎坷一些,但最终成就的掀天事业,比张仪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苏秦家中饶富,因而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加上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精于纵横捭阖之术,是鬼谷子的得意弟子之一。
他出山后也来到渴求贤才的秦国游说,向秦王兜售自己满肚子的神机妙算与宏大构想。
谁料秦惠文王赢驷刚刚车裂力促变法的商鞅,因此对客卿有些反感,所以对他的那一套并不感兴趣,被冷落一旁的他盘缠用尽,只好怏怏离开秦国。
关于苏秦合纵的故事
苏秦合纵的故事关于苏秦合纵的故事战国时的谋略家苏秦,东汉洛阳人,年轻时曾四处游说各国君主,希望能够得到一官半职.然而,他得不到任何一个君主的赏识,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苏秦合纵联六国的历史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苏秦简介】苏秦(?-前284年),字季子,东周雒阳(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
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典故】战国七雄中,就数秦国最强盛。
楚、齐、魏、赵、燕、韩六国诸侯联合起来,用“合纵”的办法结成南北联盟来抵抗秦国呢,还是联合西边的秦国,用“连横”的办法结成东西联盟来保存自己呢?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纵横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洛阳人苏秦,他主张合纵;另一个是魏国人张仪,他主张连横。
他们俩是同学。
苏秦在洛阳时想去见周天子,只恨没有人向周天子推荐。
他知道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
他跑到秦国去劝秦惠文王用连横的办法,把六国一个一个地消灭。
不想他等了一年多,盘缠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用他。
他只好回老家去研究兵法,再作打算。
他非常用功,念书十分刻苦。
有时候念书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
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来了。
这一下子,精神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
民间还传说,苏秦有时候太累了,就扑在案头上打瞌睡。
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吊住自己的头发,如果他脑袋一往案头上扑,那根绳子就把他揪住。
这么脑袋一顿,头发一揪,就把他揪醒了。
他这么悬梁刺股,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
张仪连横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张仪连横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苏秦提出了合众的方针,于是张仪就提出了连横的计策。
那么张仪连横的计策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张仪连横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吧!张仪连横张仪是魏国人,他跟苏秦一样,原来也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政客。
张仪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学成之后,开始在各诸侯国之间游说。
他曾求见过魏惠王,可魏惠王没有见他,于是,他又来到楚国,可是,楚国也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而且,楚国相国的门客们怀疑他偷走了相国的玉璧,把他抓起来,打了几百板子。
他回到家里,妻子见他被打成这个样子,眼泪不由流了下来,心疼地说:“你如果不去学游说之术,会受到这样的耻辱吗?”张仪张开嘴,问:“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说:“舌头还在。
”张仪自信地说:“舌头在,这就足够了。
”张仪得知苏秦在赵国为相,就去投奔他。
原以为苏秦会看在同窗好友的分上,给他一份差事,谁知,苏秦不但不帮他,反而讥讽他:“你那么有才能,居然落到如此地步,我有权向大王推举你,可是,你不值得收留啊。
”张仪一气之下去了秦国。
他去秦国的时候,有一个朋友一直跟着他,与他同吃同住,还给了他马车和金钱,资助他去见秦惠公。
秦惠公听说张仪来了,十分高兴,很快召见了他,并拜他为客卿。
张仪得到重用,他的那位朋友却要回赵国去了。
到这时,张仪才知道,这个朋友其实是苏秦的门客,而暗中帮助他的人正是好友苏秦。
原来,苏秦怕张仪贪图小利而磨损斗志,特意用激将法激发他前往秦国。
另外,苏秦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让张仪暗中帮他,不使秦国拆散六国刚刚建立的联盟。
张仪非常感激苏秦。
后来,苏秦被人害死,他的“合纵”谋略渐渐不被六国采用,六国互相攻击,给秦国创造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公元前313年,秦惠公准备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结成了一个新的联盟,这两个大国联合在一起,对秦国极为不利。
秦惠公找来已是丞相的张仪商量对策。
张仪说:“只要我去一趟楚国,一定可以拆散齐楚联盟。
”秦惠公一听,十分高兴,马上派他出使楚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合纵连横的关键人物是谁合纵连横内容介绍
导语:战国是个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的一个鱼肉强食的时代,倘若你没有能力,那么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即便是弱的国家,也不愿意坐以待毙
战国是个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的一个鱼肉强食的时代,倘若你没有能力,那么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即便是弱的国家,也不愿意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当时应运而生的合纵之术。
联合众多弱国,共同抵抗一个强大的大国。
正所谓一物降一物,自然有针对合纵之术的方法,那就是连横。
弱国通过依附于一个强大的国家,消灭其他的弱国。
不过合纵和连横更像是太极八卦里的阴阳,双方是时常相互转化的。
而战国时期运用合纵和连横之术最为出名的两个人就是苏秦和张仪。
虽然讲过考古学家对古墓出土的文物经过分析后发现,苏秦年龄要远远小于张仪,所以就不会像后来史书上说的那样二人是同一时期游说各国的。
不过二人在合纵连横上的较量,即便是隔越了时空,也能碰撞出火花,为后人津津乐道。
对于张仪最为成功的一次连横战略,就是他拆散了齐国和楚国之间的合纵之势。
张仪收买了楚国贵族,从而成功用巧言骗取了楚怀王的信任,只是楚怀王被秦国许诺的六百里土地诱惑,而同齐国断绝关系。
后发现中计后的楚怀王发动了对秦国的战争,然而敌不过秦国,反被侵占了汉中。
后来齐国也加入了秦国的联盟中,攻占了楚国的大都,楚国自此一蹶不振。
苏秦最为成功的一次合纵,是成功联合东面五国,共同攻打秦国。
当时齐国和秦国在东西各自称帝,天下诸侯无不被这两国震慑。
不过苏秦劝齐王主动去掉帝王,齐闵王采纳了。
如此天下的矛头直指秦国,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