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合纵连横:战国时的外交、军事手段
过秦论秦孝公对外政策
过秦论秦孝公对外政策秦孝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统治者,他在外交政策上具有很强的决策力和勇气。
在他的统治下,秦国的国力不断壮大,成为了强大的国家。
以下是我对秦孝公对外政策的认识和思考。
一、合纵连横合纵连横是秦孝公主张的对外政策。
秦孝公在当时的环境下,认识到国家的实力主要体现在外交上的平衡与协调,所以他提倡各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敌人。
他在外交官方往返中州,齐楚,韩魏等地,成功地联合了六国,形成了以秦国为中心的统一体制。
最终,秦国在战争中赢得了优势,开始逐渐崛起为霸主。
二、以武力缔结盟约秦孝公在处理外交事务时,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态度。
他认为武力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佳手段,同时具有强大的震慑力。
所以,在处理一些敌对的国家关系时,秦孝公总是首选武力,以强硬的姿态来缔结盟约。
比如,秦国曾经发动战争,消灭了蜀国和韩国,结果建立了联系,并缔结了盟约。
在这个过程中,秦孝公展现了强大的政治手腕和军事实力,同时也为秦国建立了令人震撼的声望和影响力。
三、吸收文化,广纳人才秦孝公对外政策中还有一点,就是吸收文化,广纳人才。
他非常重视文明和人才的交流,从而融入外国的文化与技术成就。
秦国不仅跟韩魏学习了其经济管理手段,还从齐国学习了草书,这些文化交流的结果,也为未来秦国的文明建设扫平了诸多障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秦孝公的对外政策堪称卓越,无愧于那个军事统治的辉煌时代。
他利用军事手段进行联合,积极进攻,吸收文化,广纳人才,这些决策,使得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稳定独立,也挑战了其他潜在威胁。
其崛起的兴盛与积累,也为后来的汉朝建国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纵横捭阖的典故
纵横捭阖的典故纵横捭阖指国际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斗争。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纵横捭阖的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纵横捭阖的典故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都想搪塞秦国,但是他们的态度分为两派,以张仪为首的一帮人随处游说听从秦的领导,支持秦国统一六国,这一派叫横;以苏秦为首的宣扬六国联合起来搪塞秦国的叫纵,但他们各自为政,最终被秦所灭。
纵横捭阖的解释[释义] 战国时策士为推行合纵或连横战略而进行游说的手段。
后形容在政治、外交上进行分化瓦解或拉拢的手段。
纵横:合纵与连横;捭:开;阖:合。
[语出] 宋·李文叔《书战国策后》:“战国策所载;简陋皆纵横捭阖谲诳相轻倾夺之说也。
”[正音] 横;不能读作“hènɡ”;捭;不能读作“bēi”;阖;不能读作“ɡài”。
[近义] 兵不厌诈远交近攻[用法] 含贬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纵横捭阖的造句举例1) 穿越成为败家纨绔,携大武尊系统逆天崛起,无穷世界,问谁可纵横捭阖,睥睨天下,书写永恒传说?唯我万古武尊!“大武尊系统”。
2) 之后又在三十年战争要害时刻坚决决定参战,四面出击,纵横捭阖,在牢固自身阵营的同时,分化瓦解了天主教同盟,并在荷兰和意大利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3) 在战国七雄之间纵横捭阖,和战国名将对决战场中,探索失落的中国古代机关术,掘客史前的超科技文明遗迹……4) 在班班刊中,同学们生动描绘:历史老师博闻强识,纵横捭阖;政治老师经世致用,注重实际;数学老师思维理性,脚踏实地;英语老师洋文飘洒,青春激扬……5) 五路雄师在徐达,常遇春,冯胜的领导下开始了对陈友谅士兵的轮番攻击,朱军骑兵纵横捭阖,所向披靡。
6) 但这样一头在商场上纵横捭阖的笑面虎,却在去年一起金额高达千亿美元的收购案中第一次遭遇了“滑铁卢”。
7) 二叔关平纵横捭阖,刀气如风,所过之处当者披靡,血光激射。
8) 世间万千变化,从粥衣醋茶,到纵横捭阖,离不了离合悲欢,兴亡成败。
9) 还要论三家分晋战国七雄五国相王将相和纵横捭阖……这些名词大事件么?……10) 呜呼哀哉!专恣卤夺,罔顾法条,公允秩序,由是遭坏,闻者岂不恚詈而讼之乎?然且奸佞巧伪之徒,自以为纵横捭阖,瞒天昧地,偷梁换柱,颠倒是非,无不如其意。
合纵和连横的区别
连横和合纵,是战国时期著名外交战略政策,是由著名的纵横家、谋论家鬼谷子的两个徒弟施行。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战国七雄为了争夺天下,成为天下之主,肆无忌惮的争夺地盘,可以说战国之所以能维持住局面,都是因为有连横和合纵两个的战略指导,但这两个策略有一定的区别。
第一:倡导者不同。
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
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现在也用来泛指结盟。
合纵又写作“合从”。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但后来被秦国范睢的远交近攻所打断。
俗话说得好,两军交战各为其主,张仪和苏秦虽然师出同门,但是并没有共扶一主,却在各自的阵营中都有大展身手的舞台,由于理想和抱负不同,必定会各奔东西。
第二:目的不一样。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目的是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联合由北至南的燕、赵、魏、韩、楚五个国家(当然也会争取东面的齐国的支持),共力抵御秦国。
苏秦一系致力于合纵。
连横,目的是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联合秦、齐两国联合起来,并争取联合秦、齐之间的韩、楚、魏等国,削弱和抵御其他国家。
张仪一派致力于连横。
第三:结果不一样。
连横和合纵都是伟大的战略部署,可是实行的结果却不怎么一样。
张仪实行连横,使得秦国日益强大,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得要害之郡,为秦国后来一统天下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而苏秦施行的合纵,把一些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抵制秦国,但是这几个国家地盘都很小,都是利益联盟,各怀鬼胎,安于现状,毫无远见,合纵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的不彻底,导致了秦国日益强大,最终逃不了灭亡的结局!以上就是合纵和连横的区别,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我们都不应把他们看作是一种军事联盟或同盟的关系,二者内部的联系相当地不稳固。
合纵连横的典故
合纵连横的典故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大家清楚合纵连横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合纵连横的典故,供大家阅读!合纵连横的解释古时地域分布基本是秦在左边,其他各国一竖行的分布在右边,秦与其他国家联盟叫连横,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抗秦叫合纵。
合纵连横的典故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
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
”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
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
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
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
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
”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
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
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
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的接龙合纵连横→ 横见侧出→ 出位僭言→ 言事若神→ 神志不清→ 清汤寡水→ 水宽鱼大→ 大方之家→ 家传之学→ 学行修明→ 明公正道→ 道听涂说→ 说来话长→ 长春不老→ 老熊当道→ 道路指目→ 目交心通→ 通无共有→ 有触即发→ 发喊连天→ 天长地老→ 老成之见→ 见钱眼开→ 开国济民→ 民富国强→ 强聒不舍→ 舍身为国→ 国家大计→ 计日奏功→ 功败垂成→ 成一家言→ 言简意深→ 深中笃行→ 行所无事→ 事败垂成→ 成家立计→ 计出万死→ 死不回头→头昏眼花→ 花貎蓬心→ 心亿则乐→ 乐而忘死→ 死生啕气→ 气壮如牛→ 牛衣岁月→ 月下风前→ 前庭悬鱼→ 鱼尾雁行→ 行浊言清→ 清廉正直→ 直捣黄龙→ 龙马精神→ 神怒人弃→ 弃其余鱼→ 鱼贯而行→ 行满功成→ 成一家言→ 言为心声→ 声气相求→ 求死不得→ 得月较先→ 先言往行→ 行不逾方→ 方刚血气→ 气吞湖海→ 海涵地负→ 负才使气→ 气得志满→ 满面含春→ 春光如海→ 海阔天高→ 高躅大年→ 年谊世好→ 好梦难成→ 成人之善→ 善门难开→ 开国济民→ 民胞物与→ 与日俱积→ 积甲如山→ 山阴乘兴→ 兴致勃发→ 发愤忘食→ 食方于前→ 前庭悬鱼→ 鱼贯而进→ 进退裕如→ 如风过耳→ 耳鬓斯磨→ 磨砺自强→ 强兵富国→ 国泰民安→ 安心乐意→ 意在笔前→ 前功皆弃→ 弃逆归顺→ 顺天应人→ 人莫予毒→ 毒手尊前→ 前因后果→ 果于自信→ 信赏必罚→ 罚不当罪→ 罪恶昭彰→ 彰善瘅恶→ 恶贯满盈→ 盈科后进→ 进退两难→ 难分难解→ 解甲归田→ 田月桑时→ 时和年丰→ 丰取刻与→ 与世偃仰→ 仰人鼻息→ 息息相通→ 通权达变→ 变化无穷→ 穷途末路→ 路不拾遗→ 遗臭万年→ 年深日久→ 久悬不决→ 决一死战→ 战天斗地→ 地利人和→ 和而不唱→ 唱筹量沙→ 沙里淘金→ 金屋藏娇→ 娇生惯养→ 养精畜锐→ 锐不可当→ 当头棒喝→ 喝西北风→ 风雨同舟→ 舟中敌国→ 国色天香→ 香火因缘→ 缘木求鱼→ 鱼龙混杂→ 杂七杂八→ 八拜之交→ 交头接耳→ 耳鬓斯磨→ 磨砖成镜→ 镜花水月→ 月旦春秋→ 秋高气爽→ 爽然若失→ 失惊打怪→ 怪诞不经→ 经久不息→ 息事宁人→ 人言啧啧→ 啧有烦言→ 言必有中→ 中庸之道→ 道路以目→ 目瞪口呆→ 呆头呆脑→ 脑满肠肥→ 肥马轻裘→ 裘弊金尽→ 尽力而为→ 为富不仁→ 仁至义尽→ 尽心竭力→ 力透纸背→ 背道而驰→ 驰名中外→ 外合里差→ 差强人意→ 意在言外→ 外圆内方→ 方底圆盖→ 盖世无双→ 双管齐下→ 下车伊始→ 始终如一→ 一蹶不振→ 振臂一呼→ 呼风唤雨→ 雨沐风餐→ 餐风露宿→ 宿弊一清→ 清心寡欲→ 欲取姑予→ 予取予求→ 求神问卜→ 卜昼卜夜→ 夜不闭户→ 户枢不蠹→ 蠹众木折→ 折槁振落→ 落落大方→ 方寸已乱→ 乱琼碎玉→ 玉洁冰清→ 清风明月→ 月盈则食→ 食言而肥→ 肥遁鸣高→高朋满座→ 座无虚席→ 席卷天下→下不为例→ 例直禁简→ 简明扼要→ 要价还价→ 价值连城→ 城狐社鼠→ 鼠腹鸡肠→ 肠肥脑满→ 满腔热枕→ 枕石漱流→ 流离转徙→ 徙宅忘妻→ 妻儿老小→ 小本经营→ 营私舞弊→ 弊绝风清→ 清尘浊水→ 水磨工夫→ 夫唱妇随→ 随才器使→ 使贪使愚→ 愚昧无知→ 知书达礼→ 礼尚往来→ 来者不拒→ 拒谏饰非→ 非异人任→ 任人唯亲→ 亲密无间→ 间不容发→ 发指眦裂→ 裂土分茅→ 茅塞顿开→ 开路先锋→ 锋芒所向→ 向隅而泣→ 泣下如雨→ 雨丝风片→ 片言折狱→ 狱货非宝→ 宝山空回→ 回光返照→ 照本宣科→ 科班出身→ 身价百倍→ 倍日并行→ 行动坐卧→ 卧薪尝胆→ 胆破心寒→ 寒木春华→ 华不再扬→ 扬长而去→ 去粗取精→ 精诚团结→ 结党营私→ 私心杂念→ 念兹在兹→ 兹事体大→ 大势所趋→ 趋炎附势→ 势不两立→ 立此存照→ 照猫画虎→ 虎背熊腰→ 腰缠万贯→ 贯朽粟陈→ 陈词滥调→ 调嘴学舌→ 舌剑唇枪→ 枪林弹雨→ 雨过天青→ 青出于蓝→ 蓝田生玉→ 玉卮无当→ 当场出彩→ 彩凤随鸦→ 鸦雀无闻→ 闻风而起→ 起死回生→ 生拉硬扯→ 扯篷拉纤→ 纤芥之疾→ 疾风迅雷→ 雷打不动→ 动辄得咎→ 咎由自取→ 取辖投井→ 井井有条→ 条三窝四→ 四衢八街→ 街头巷尾→ 尾生之信→ 信口开河→ 河山带砺→ 砺山带河→ 河清难俟→ 俟河之清→ 清汤寡水→ 水滴石穿→ 穿云裂石→ 石沉大海→ 海立云垂→ 垂涎欲滴→ 滴水成冰→ 冰清玉洁→ 洁身自好→ 好肉剜疮→ 疮痍满目→ 目不识丁→ 丁公凿井→ 井中视星→ 星旗电戟→ 戟指怒目→ 目指气使→ 使羊将狼→ 狼心狗肺→ 肺石风清→ 清夜扪心→ 心织笔耕→ 耕当问奴→ 奴颜婢膝→ 膝痒搔背→ 背信弃义→ 义无反顾→ 顾全大局→ 局促不安→ 安步当车→ 车载斗量→ 量才而为→ 为渊驱鱼→ 鱼游釜中→ 中馈犹虚→ 虚有其表→ 表里如一→ 一呼百诺→ 诺诺连声→ 声罪致讨→ 讨价还价→ 价增一顾→ 顾盼自雄→ 雄心壮志→ 志美行厉→ 厉兵秣马→ 马工枚速→ 速战速决→ 决一雌雄→ 雄才大略→ 略见一斑→ 斑驳陆离→ 离弦走板→ 板上钉钉→ 钉嘴铁舌→ 舌桥不下→ 下马看花→ 花样翻新→ 新陈代谢→ 谢天谢地→ 地久天长→ 长枕大被→ 被山带河→ 河落海干→ 干柴烈火→火上浇油→ 油腔滑调→ 调兵遣将→ 将伯之助→ 助人为乐→ 乐而不淫→ 淫词艳曲→ 曲终奏雅→ 雅俗共赏→ 赏罚分明→ 明刑不戮→ 戮力同心→ 心心相印→ 印累绶若→ 若有所失→ 失张失智→ 智圆行方→ 方枘圆凿→ 凿凿有据。
战国七雄的合纵连横与中央集权体制萌芽
战国七雄的合纵连横与中央集权体制萌芽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七雄争霸的时代,其中“合纵连横”和“中央集权体制”的对比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在这个时期,七个诸侯国相互之间的联盟和斗争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政治格局。
本文将探讨战国七雄的合纵连横战略和中央集权体制的萌芽,以及这两种政治制度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战国七雄的合纵连横“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七雄中各个国家相互结盟、互相联络的一种政治和军事策略。
各个国家通过外交手段,建立了复杂而灵活的同盟关系,以对抗强敌,保护自身的利益。
七雄之间的联盟关系十分复杂,既有靠山相依的联盟,也有同盟关系灵活多变的情况。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其强大的实力和中立的立场成为了诸侯国结盟的重要力量。
他们与赵国联盟以对抗强大的燕国,与韩、魏两国联盟以抵御楚国的侵略。
这种“合纵连横”的战略使得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有效地抵御了强敌的威胁,维护了各自的安全。
“合纵连横”战略的成功离不开各个国家充分发挥外交手段的作用。
通过互派使者、互通消息等方式,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层面进行合作和交流。
这种互助合作不仅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还为解决矛盾和危机提供了渠道。
合纵连横战略的实施,不仅使得七雄之间的力量对比得以保持,也为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垂统奠定了基础。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萌芽与合纵连横相对应的是中央集权体制的萌芽。
战国时期,秦国作为势力最大的国家,不仅在战场上不断扩张自己的版图,同时也在边境地区建立起了完善的行政、军事和财政体系,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权。
秦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在政治方面,秦国设立了各级官署,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统一的行政机构。
其次,在经济方面,秦国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和商贸政策,加强了对财税的管理和控制。
最后,在军事方面,秦国建立了专职的军队,并掌握了武器制造和兵器装备的技术。
中央集权体制的萌芽与匈奴等外族的威胁也有关系。
齐国和赵国的关系四字成语
齐国和赵国的关系四字成语摘要:一、齐国和赵国的历史背景二、齐国和赵国的关系体现的四字成语三、四字成语的寓意及启示四、总结正文:齐国和赵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两个重要的国家,它们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还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智慧的成语。
在这里,我们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四字成语,以展示齐国和赵国之间的联系。
1.合纵连横: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和赵国之间的外交策略。
合纵连横是指各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这个成语体现了齐国和赵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能够积极寻求同盟,共同应对危机。
2.围魏救赵:这个成语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名将孙膑帮助赵国解围的故事。
当时,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派出孙膑率领军队援救赵国。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即来源于此,它展示了齐国与赵国在战争中的互助关系。
3.田单火牛阵: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名将田单率领火牛阵击败燕国的故事。
当时,燕国侵犯齐国,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拯救了齐国。
这个成语传达了勇敢面对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齐国和赵国之间的战斗友谊。
4.孟尝君宾客:这个成语讲述了齐国孟尝君善待宾客的故事。
孟尝君是齐国的一位公子,他非常好客,广纳天下英才。
这个成语传达了重视人才、招贤纳士的理念,对赵国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四字成语不仅反映了齐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它们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懂得团结协作、勇敢创新、重视人才等道理。
在今天,这些成语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引导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齐国和赵国之间的四字成语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传承了两国间的友谊和智慧。
纵横捭阖的战国时代――合纵与连横
纵横捭阖的战国时代――合纵与连横古代中国的战国时代,体系内包含了众所周知的七个大国以及数个小国,尽管周王室还一度存在,但各国已经完全脱离了以周天子为帝这种观念的束缚。
因此,各大国皆表现出自助性质,并逐渐根据实力格局衍生出合纵与连横两种主流策略。
古时地理上南北向为“纵”,东西向为“横”。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秦在西方,而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说到底,合纵与连横都是结盟策略,只不过结盟对象有所不同。
可以说,在秦灭六国的百余年间,这两种战略贯穿始终。
战国中期各国形势秦自公元前4世纪中期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前后共计23年,国力日盛。
东乘魏国马陵之败尽收其河西之地,双方以黄河为界;又出函谷关开始骚扰韩魏与东周;东南筑商塞,夺武关,楚不得不东迁都城。
孝公既殁,子惠文王继位,商鞅死于车裂之刑,但是商鞅的新政却仍然延续了下来,于是秦逐渐成为体系内第一强国。
魏自马陵败于齐后,又为强秦掠夺河西之地,国势益弱,直到为秦所灭,始终未能再次振兴。
赵自三家分晋以来,初期以赵魏韩三国同盟为核心,随后为魏惠王所伐,围邯郸,经齐威王围魏救赵而续存。
直至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变法前,国家未能臻于强盛。
三晋之国中韩国最弱,一向惟魏马首是瞻。
后因魏惠王伐韩,形成马陵之战,虽然最终魏败,但韩国也因此疲惫不振。
一言以蔽之,韩赵魏三国因同盟而强,因魏野心吞并另外两家而弱。
楚自春秋以来便是一等强国,历次北进中原均被齐晋所阻。
后来魏相吴起受谮奔于楚,楚悼王用以为楚相,楚国开始摆脱与吴越相争以来的弱势。
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再次崛起。
至公元334年,楚威王灭越,尽取吴越之地。
楚遂有长江下游江淮之地,东部边境至于海,成南方惟一大国。
齐威王通过两次战争击破魏兵,称霸于东方。
燕则在战国大国之中最为僻远,在地理形势和国家能力上均无法参与中原各大国争霸。
由此可知,战国七雄至此,以秦齐楚为最强。
合纵连横,春秋战国时代最牛X的十大外交家
合纵连横,春秋战国时代最牛X的十大外交家展开全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十大纵横家,这些纵横家的才能,不光只表现在个个身为国相的高干身份上,他们更大的能力表现在积极处理国际关系,利用利益诱导调动国际力量,建立国际同盟上。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群为数众多外交家。
而这些外交技能更让他们成为名垂千古的政治家。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在春秋战国时期,适应了兼并斗争需要,提出“合纵”或“连横”的策略。
他们在已有的国力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
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纵横之士智能双全,虽不免欺诈,但也不乏仁义之辈。
然纵横家的缺点是:重视依靠外力,但不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纵横家鼻祖乃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著《鬼谷子》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
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鬼谷子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
习鬼谷纵横术者甚多,著名者十余人,如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丽食其、蒯通等……合纵连横家第十名:甘罗甘罗是甘茂的孙子。
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
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
“合纵”与“连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合纵”与“连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期七国间两种对立的军事外交战略,分别由苏秦和张仪提出。
提出合纵的苏秦是东周洛阳人。
他曾拜齐国鬼谷子为师,学有所成后四处游说。
数年过去了,仍没捞到一官半职,便回到家里,闭门苦读。
一年后,苏秦根据《阴符》,和自己的学习心得,写出了《揣摩》,他自信地说:“凭《揣摩》术可以说服那些国君了!”苏秦先后去游说周显王、赵国,没得到任用。
苏秦便离开赵国来到燕国,在燕国等了一年多,才受到燕文侯的召见。
苏秦向燕文侯献计说:“燕在北,赵在南,同处南北纵向的地理位置,希望大王能与赵国结成纵向联盟,即合纵,如果东方各国都能合纵联为一体,燕国就没有什么隐患了。
”燕文侯赞成苏秦南北诸国合纵结盟的主张,说:“先生决定南北诸国的合纵,安定燕国,燕国就参加合纵。
”于是燕文侯为苏秦备好全套车马,并拿出大批金帛,资助他到赵国去联系合纵宜事。
苏秦对赵肃侯说:“我诚心为大王着想,任何计谋都没有南北诸国合纵结盟好。
如果韩、魏、齐、楚、燕、赵合纵结盟,共同对抗秦国,秦国必定不敢进攻关东各国。
”赵肃侯说:“贵客有意保全天下各国,安定诸侯,我们赵国愿意参加合纵的联盟。
”他也将一百辆车子装饰一新,拿出一千镒黄金,一百双白玉璧和一千段锦绸,一并交给苏秦,让他去联络诸侯。
就这样,苏秦依次说服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使他们都加入了合纵联盟。
他们一致请苏秦担任合纵联盟的主持人,同时兼任六国之相。
苏秦实现了合纵联盟后,唯恐秦国出兵攻击东方各国而破坏了合纵联盟。
他想派人到秦国去阻止秦国动武,可是没有合适的人选。
想来想去,想到了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早年曾与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学生。
苏秦觉得张仪有这个能力,就暗中派人去说动张仪:“你先前和苏秦关系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大权在握,你何不去见他,请他帮你实现你的志向?”于是,张仪来到赵国苏秦的府第,递上名帖,求见苏秦。
苏秦却嘱咐门前侍卫不为他通报,但又不让他绝望,拖住他几天,然后才见他。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与战争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与战争智慧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为特殊且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的社会和政治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许多大国之间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战争,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和战争智慧也变得非常重要。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一些重要的兵法和战争智慧吧!1. 合纵连横合纵连横是由战国时期的齐国大夫孟尝君首先提出的。
这个战术的主要思路是,在战争之前与各国建立联盟,把敌国分化,以达到战争胜利的目的。
这个思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许多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当时的战争中,很少有单打独斗的情况发生。
2. 以少胜多在春秋战国时期,军队的数量是很有限的。
因此,如何用少量的军队战胜敌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以少胜多的思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换句话说,这就是指,利用一些熟练的战术和战略,用少量的部队击败敌人的更大数量的军队。
用少胜多的战术,最终齐国和赵国成功地战胜了占优势的秦国。
3. 截长补短截长补短是一种很好的战争智慧。
这个思路认为,如果你自己有一些优势,那么就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而如果你自己有一些弱点,那么就要尽量避免暴露自己的弱点。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战争智慧被广泛应用,而表现最为明显的则是楚国和南方的吴国。
楚国虽然有很强大的兵力,但是却没有很好的管理能力,吴国则是相反,吴国虽然兵力不足,但是非常擅长布局和谋略。
4. 夾擊夹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战术,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使用的战争智慧之一。
这个思路认为,在战争中,可以将多支兵力错落有致地布置在敌人的两侧,并用日间、夜间进攻的方法,让敌人感到无从应对,以取胜利。
这个战术在许多国家的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5.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思路也被称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强国的国君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经常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独霸天下。
其中一种表现就是利用其他国家的国君,使他们受到控制。
战国时期的盟约合纵连横与同盟关系的建立
战国时期的盟约合纵连横与同盟关系的建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诸多诸侯国彼此间争霸、割据,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
在这个时期,盟约合纵和连横外交策略成为一种重要手段,被用来建立同盟关系以维护自身利益。
本文将重点探讨战国时期盟约合纵与同盟关系的建立。
一、合纵的概念和背景合纵是指多个弱小的诸侯国通过签订盟约,共同抵制强势的敌对势力。
战国时期,强国纷争不断,小国常受欺压,因此联合起来对抗敌对势力成为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合纵,小国能够在面对强国的进攻时,得到其他小国的支持,形成联合抵抗的态势。
二、建立盟约的重要性建立盟约是联合小国共同对抗强势敌对势力的基础。
唯有通过签订正式的盟约,各国才能确保其他国家诚信,在敌对势力入侵时提供帮助。
盟约的建立不仅对于维护各自独立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于保障长期的同盟关系发展至关重要。
三、盟约合纵的实施方法在战国时期,盟约合纵有多种实施方法。
其一,通过正式的条约形式签订盟约。
各国可以商定共同的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立相互间的同盟关系。
其二,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
由于盟约合纵是在相对弱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各国需要通过互相合作,逐渐建立起互信,以确保盟约的稳固执行。
四、同盟关系的建立同盟关系的建立是盟约合纵的根本目标。
通过签订盟约,各国将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对抗敌对势力。
除了盟约合纵,战国时期的同盟关系还可以通过婚姻联姻、政治联盟等方式建立。
这些合作形式既可以加强国家间的互相信任,也可以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外部威胁。
五、盟约合纵与同盟关系的意义战国时期的盟约合纵和同盟关系的建立对于维护各国利益、平衡势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任一个诸侯国都面对强国侵扰的背景下,通过盟约合纵和同盟关系可以增加自身的安全感,提高抵御外敌的能力。
同时,战国时期的盟约合纵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六、战国时期盟约合纵的影响战国时期的盟约合纵是中国历史上合纵连横的重要体现。
战国争雄——公孙衍、张仪的合纵、连横
战国争雄——公孙衍、张仪的合纵、连横合纵、连横运动是战国中期产生的一种外交策略。
战国中期,诸侯都先后称了王,但这些称王的国家,除宋和中山两国外,都是万乘的大国,其国力与西周时的周王室相当。
这些大国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诸侯,有的甚至是诸侯国中的卿大夫(如三晋的韩、赵、魏)。
它们发展成为"万乘"的大国,是在不断吞并周围小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小国的消失,大国间的斗争,已不是争夺对小国的领导权,而是关系到大国本身的存亡。
较强大的国家力图削弱并逐步吞并较弱一些的国家,较弱一些的国家为自身的生存计,就互相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国家来侵。
抵抗一经失败,又纷纷转向强国以图自保,于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策略及"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策略就应时而提出,合纵、连横政策的实施,就取代了大国的争霸斗争。
合纵、连横的名称出现较晚,但这一政策的实施始于魏国马陵战败之后。
马陵之战魏军大败,实力已不敌齐国。
魏惠王为避免遭齐、秦夹击的危险,于是接受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的策略,于是有徐州相王之举。
魏国与齐国的关系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缓和,但秦国在西边却连续向魏国发起进攻,西边的西河、上郡相继落入秦国之手。
魏国感到只靠本国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国进攻的,于是有公孙衍发动的"五国相王"之举,企图联合三晋与燕、中山国,来抵御大国的进攻。
就在"五国相王"的当年(公元前323年),楚国就向魏国发起进攻,楚将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去8个邑。
"五国相王"可称为公孙衍的一次"合纵"运动,但仍敌不过楚国,因此魏惠王对"合纵"政策动摇,接受了张仪"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的政策,任命张仪为相。
主张联合齐、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国,后又到宋国。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合纵连横关联人物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合纵连横关联人物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政策。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合纵连横关联人物是谁合纵连横关联人物是苏秦。
苏秦,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
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
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合纵思想合纵论是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形势不断变化,特别是战国中后期七雄纷争导致当时“国际关系”(华夏文明圈内诸国)出现重大变化的产物。
战国早期,七雄并立,彼此旗鼓相当,相互制衡。
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厉行变法,锐意改革,兼并巴蜀,国强地险;而六国彼此消耗,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自此被打破。
苏秦正是洞悉到了这一客观现实,适时提出了以遏制秦国、维护七雄均势为宗旨的合纵战略。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是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
苏秦提出合纵战略的宗旨在于遏阻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大,以免力量失衡格局进一步加剧。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分析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分析概述:战国时期,群雄逐鹿。
在大国角逐博弈之间,一批纵横家穿梭其间。
他们运用合纵连横策略为各自君主服务,替他们博取最大利益。
合纵策略的横空问世催生了连横策略,使得战国外交异常频繁。
合纵连横策略以外交为主,辅以军事、经济手段;二者俱是诉诸于恐怖诉求,以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
本文从合纵连横策略的兴起、高潮、衰落三个阶段分析,力求揭示其全貌。
一、兴起苏秦向赵肃侯提出合纵的基本策略是:韩、魏、齐、楚、燕、赵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救之。
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从亲以摒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此一联盟的目的,便是利用各国对秦的害怕,联盟以抗秦的一种策略。
合纵策略使得六国达成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虚势’,秦国时刻处在六国的包围和威胁之中,使得秦惠王坐立不安。
在这种情景下,张仪出现在秦王面前,面对顽固守旧的秦国本土派大臣,口若悬河地阐述连横策略:远则交,近则攻。
这种‘远交近攻’策略精髓是:与远方的楚和齐结盟,攻击邻近的三晋。
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所谓合纵和连横,指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中以韩、赵、魏等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形成一条纵线,称为"合纵"。
合纵有"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思,主要针对的是强秦对弱国的兼并。
而韩、赵、魏等国东连齐或西连秦,形成一条横线,称为"连横"。
连横则有"事一强以攻众弱"之意,它是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强弱分明的情况下,弱国一方面被迫帮助强国进行兼并战争,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机追随强国而从其它弱国谋利。
这两种策略是针尖对麦芒,带有兼并和反兼并的意味。
这一策略一经提出,便改变了当时的外交格局:起初混战的三晋变得团结,齐燕关系也稍微亲密些;秦国内部,国际主义势力抬头,外来说客涌入秦国,为秦国出谋划策,试图摆脱合纵带来的危境。
合纵连横发生在什么时候?合纵连横主要是为了什么?
合纵连横发生在什么时候?合纵连横主要是为了什么?秦、齐两大强国东西对峙,缓冲地带的小国大量消失,大国之间直接冲突更加剧烈。
燕、韩、赵、魏、楚纵向居于中间,"巧舌如簧"、"三寸不烂之舌"的辞辩之士,往来大国之间,展开了合纵连横的活动。
竟然出现士人怒而诸侯惧的局面。
以史为鉴,可知得失。
古人的这段经历对今天的局势难道没有一点启迪吗?"合纵连横"的斗争发生在战国中后期。
所谓"合纵"是指那些弱国以三晋(即韩、赵、魏)为主,北连燕,南结楚,从地域上看,为南北五国,故而称为纵;"连横"是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为横。
合纵西可以抗秦,东可以对齐,其实也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的策略。
连横也叫合横或连衡,既可以结秦,又可以连齐,连横实际是"事(从属)一强以攻众弱"。
即强国迫使弱国帮举它进行兼并战争的策略。
后来,随着封建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内容也有了一些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战国中后期,秦经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强,经济基础雄厚,兵源充足,作战有素,一跃成为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日夜东击六国,掠城占地,声威振动了山东诸国。
地处东方的齐国,由于齐威王时也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国势进一步强盛起来。
秦、齐两强国不断发动战争,造成了两国对峙,争相统一中原的局势。
战国初期最先强大起来的魏国在争霸斗争中也跃跃欲试,想统一天下。
其余的国家,夹在齐秦中间,只求自保图存。
在此形式下,为了争取在兼并战争中获胜,齐国和秦国都展开了争取盟国,孤立敌国的斗争,对夹在中间的国家或是分化或是拉拢。
而魏、赵、韩等国内部也分化成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两派。
各国之间相互结约联盟,却也不断变更,盟约已没有什么信用可言了。
各国既没有稳固的朋友,也没有世代的仇敌,只是以当时的利害关系为转移。
这就产生了强者兼人而弱者图存的错综复杂形势,也就产生了这种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政治结约活动,即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
精选课件
4
• 合纵—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中以 韩、赵、魏等为主,北连燕、南连楚, 形成一条纵线。
• 连横—韩、赵、魏等国东连齐 或西连秦,形成一条横线。 • 这两种策略是针尖对麦芒,带有兼并
和反兼并的意味。这一策略一经提出, 便改变了当时的外交格局:起初混战 的三晋变得团结,齐燕关系也稍微亲 密些;秦国内部,国际主义势力抬头, 外来说客涌入秦国,为秦国出谋划策, 试图摆脱合纵带来的危境。
本次总结从合纵连横策略的兴起、高潮、衰落三个阶段分 析,希望我们一起学习。
精选课件
2
一、兴 起
• 苏秦向赵肃侯提出合纵。 基本策略:韩、魏、齐、楚、燕、赵 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 水之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 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 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 诸侯从亲以摒秦,秦甲必不敢出于 函谷以害山东矣!‛
精选课件
5
二、高潮
合纵:
苏秦能言善辩,切入六国要害,有效地 利用‘恐秦症’,说服了六国君王。待 到他身挂六国相印,成为六国‘合纵 长’,合纵策略也达到了顶点。
标志事件:公元前288年,秦昭王与齐湣 王决定同时称东、西帝,并准备联合五 国攻赵,三分赵国,约定了出兵日期。 但这一计划被苏秦破坏,苏秦劝齐主动 去帝号,用以孤立秦,拉各国反秦,以 便乘机灭宋。齐湣王采纳了这一建议, 联名燕、韩、赵、魏等国西攻秦,迫使 秦昭王废帝请服,退还所攻占的赵、魏 部分土地。
目的:便是利用各国对秦的害怕,联 盟以抗秦的一种策略。
效果:合纵策略使得六国达成了表面 上的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虚 势’,秦国时刻处在六国的包围和 威胁之中,使得秦惠王坐立不安。
精选课件
3
在这种形势下,张仪 出现在秦王面前,面 对顽固守旧的秦国本 土派大臣,口若悬河 地阐述连横策略:远 则交,近则攻。这种 ‘远交近攻’策略精 髓是:与远方的楚和 齐结盟,攻击邻近的 三晋。分化瓦解,各 个击破。
合纵连横
五国伐齐:“合纵”战略的经典运用
于涌泉五国伐齐:“合纵”战略的经典运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在争霸、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采用了一系列外交策略和手段,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合纵”与“连横”。
“合纵”战略是相对弱势的诸侯国通过结盟抗衡强国的威胁,其最成功的运用便是公元前284年爆发的五国伐齐之役。
这场战争几乎灭亡齐国,仅靠齐将田单的出奇制胜,齐国才得以起死回生。
但除此之外,各诸侯国在“合纵”抗秦方面却鲜有成效。
这一针对齐国的“合纵”联盟何以形成?齐国在战略运用方面有何失当之处?各国“合纵”攻秦与“合纵”攻齐结果缘何如此天差地别?这些都值得为上将军,联合秦、赵、魏、韩四国共同讨伐齐国,齐湣王急命触子为将,达子为副将,集合全国军队,在济水以西迎击五国联军。
然而在战争期间,刚愎残暴的齐湣王昏招迭出,他先是派人申斥力主坚守的主将触子,之后更是威胁如再不出战则立即斩首。
在这种情况下,士气低落的齐军在五国军队的猛攻下大败,主力丧失殆尽,齐湣王被迫退守临淄。
此战获胜后,乐毅认为齐国已经遭到毁灭性打击,仅靠燕国一国之力已足以完成灭齐的任务,因此他先是遣返了秦、韩两国军队,并使魏军攻取故宋地,使赵军攻取河间地,乐毅自德。
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并一举攻下临淄城,齐湣王逃奔莒县,派人向楚国求救。
在乐毅率五国军队伐齐之时,楚王也派将军淖齿率兵在齐楚边境驻防,一方面防备五国军队在破齐后挥军南下,另一方面也想要趁机占领淮、泗一代的土地。
当接到齐湣王的求救信后,淖齿率军进入莒县,杀死齐湣王,但其后淖齿本人又被齐国大臣杀死,在莒县的齐国军民拥立齐湣王之子法章为齐王,是为齐襄公。
乐毅在攻占临淄后,分兵夺取齐国剩余土地,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内连续攻下齐国70余城,仅五国伐齐之役正是“合纵”的成功实践。
虽然济西之战后秦、韩两国军队即已撤军,魏、赵两国则分兵攻占齐地,只剩燕国独自长驱直入,但正是五国联军摧毁了齐军主大战中击败当时的霸主魏国。
于公元前344年,齐魏徐州相王,此后齐国开始取代魏国成为中原霸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纵连横:战国时的外交、军事手段
三家分晋后便进入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中齐、秦两国最为强大,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
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
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
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一般人都认为,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
但事实上,苏秦比张仪小,是张仪的政敌,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这么说。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却死于公元前310年,苏比张迟死26年。
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是个年轻的游说者,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说的倡始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