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析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标准手册【模板】
说课面试备课教案模板高中
---
一、说教材
1. 教材名称及版本:高中(年级)必修课程《教材名称》
2. 教材内容:本节课选取教材中的《单元名称》第《节课次》节内容。
3. 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对后续课程的影响,以及对学
生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二、说学情
1.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
2. 学生学习基础: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已有知识、学习
难点等。
3. 教学目标与学情的关系: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针
对性。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情感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
2. 教学难点:分析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提出解决策略。
五、说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2. 教学手段的应用:运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授:按照教学目标,讲解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解答疑问。
3.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1.掌握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工具;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3.了解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理论前沿和现实热点动态。
二、课程教学要求
1.通过大量的案例讨论,了解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运作规律;
2.引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投资学、货币金融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理性选择理论与理性建模、心理核算理论、损失厌恶的进化论解释、前景理论、跨期选择的标准模型、投资者情绪模型、协同博弈、信号显示模型、共同价值拍卖、纳什讨价还价解等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基本模型的数学表述以及运用这些模型分析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现实问题。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
2.穿插看《华尔街》、《货币》部分纪录片;
3.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理性、非理性和理性化(1学时)
1.教学内容
理性选择理论与理性建模、理性和需求曲线、有限理性和模型类型、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之间的特殊关系
2.重、难点提示
理性选择理论与理性建模、有限理性和模型类型
第二章交易效用和消费者定价(3学时)
1.教学内容
交易效用和有参照时的消费者偏好、理论与参照依赖型偏好、环境依赖型偏好的理性解释
2.重、难点提示
环境依赖型偏好的理性解释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
课程标准
撰写人:唐树伶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授课单位:财经系
学时:68 (理论44,实践24)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唐树伶
学分:3.5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要知识准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案例、实例、图表、微课、视频、动画等资源来讲授经济学基本原理,使学生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及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规律(尤其是微观经济)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懂得所学知识何时用、如何用、用在哪。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经济现象本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经济领域从业的基本职业意识和能力。
经济学基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先修课程,如《经济数学》。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课程主要有《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
实务》《金融市场》《市场营销学》等。我们在课程进度的安排中充分考虑了先导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使得课程之间衔接紧密,相得益彰。
1.2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结合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学生从经济学的纯理论教学分析和困难的数学模型设计中解脱出来,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联系,结合经济生活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做到“经济理论生活化”,减少繁琐的理论教学,以锻造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以必需、够用的基本经济理论,培养出学生“看”、“听”、“读”、“说”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大学实验报告模板经济
大学实验报告模板经济
实验概述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和实际应用。通过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供求关系以及价格形成等方面,深入了解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目的
1. 掌握经济学基础概念和分析方法。
2. 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
3. 分析供求关系以及价格形成的原理。
实验步骤
1. 研究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和分析方法。
2. 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
3. 研究供求关系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4. 分析价格形成的原理。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 市场经济是由买卖双方自由交易而形成的经济体制。供给和需求的交汇决定了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
2. 供求关系是指供应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数量与购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市场的平衡价格和数量。
3. 价格的形成是由供给和需求的双方博弈产生的。当供求平衡时,市场价格达到最优水平,并且交易量最大。
4. 市场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供给和需求的数量,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供求平衡点。
价格上涨会导致供给增加,需求减少;而价格下降则会导致供给减少,需求增加。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和实际应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供求关系以及价格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政策。
参考文献
1. Mankiw, N. G. (2014).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Cengage Learning.
2. Samuelson, P. A., & Nordhaus, W. D. (2010). Economics. Tata McGraw-Hill Education.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2课第二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2课第二框《更好发挥
政府作用》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的第2课第二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2课讲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两框展开:第一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二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框的逻辑关系是:第一框阐述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二框阐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离不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离不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因此两框是互相衔接,互相联系的。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究为什么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什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理解这些问题,就会明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何能够成就中国经济的奇迹。本框承载着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内容要求1.2评析市场机制的优点与局限性,辨析经济运行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解析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二、教材分析。
本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由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讲述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从而让学生更深入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辨析经济运行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解析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包括两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政府的经济职能”。第一目阐述四层意思: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第二目阐述三层意思: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宏观调控的含义及其主要目标;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提高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本课程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
2. 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1. 微观经济学部分
(1)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价格理论,掌握市场机制的作用。
(2) 消费者行为理论,理解需求与效用的关系。
(3) 生产者行为理论,了解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4) 弹性理论,掌握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应用。
(5) 成本理论,了解生产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
(6) 市场结构理论,了解不同市场类型及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 宏观经济学部分
(1)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
(2) 货币与银行体系,了解货币流通和银行体系的作用。
(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4) 通货膨胀与失业,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5)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了解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6) 国际经济学,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
一、课程地位与教学目标
(一)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的入门课程和基础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全部课程中,《经济学原理》处于基础的地位,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的图表来分析说明这些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并能对一些经济政策有所了解。
2、能力:具有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释经济问题的能力
3、素质: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设计
1、知识单元一:导言
教学要求:掌握经济学十大原理,掌握贸易的好处
教学内容:
(1)◎了解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是什么
(2)掌握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
(3)♦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教学方法
基本概念学生自学,重难点课堂教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思想实验多运用课堂提问方式督促学生上课思考,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2、知识单元二:供给与需求(I):市场如何运行
教学要求:掌握供给、需求的基本概念,影响供给、需求的因素,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了解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及其应用,并能运用供求原理来考察各种政府政策的效应。。
教学内容:
(1)♦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2)♦弹性及其应用
(3)◎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教学方法与手段: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3、知识单元三:供给与需求(H):市场和福利
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应用
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
教学研究与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围绕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展开研究和讨论。在首先介绍了课题的背景和现状,然后阐述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在详细探讨了课程的设定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究、课程评估与效果分析以及教学改进与优化。在对本文进行了思考与展望,并总结了研究结论,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也对于实践教学模式的推广和优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学基础、实践导向、课程研究、教学应用、课程设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践探究、课程评估、教学效果、教学改进、优化、思考展望、结论总结、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专业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会计专业的教学
也逐渐得到重视。《经济学基础》作为会计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对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关键。通过注重案例分析、实践探究和教学改进,不仅可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知识,还可以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
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挑战。
开展对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市场机制、价格形成、资源配置、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授课对象:本课程适合经济管理类学生及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学生。
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市场机制、价格形成、资源配置、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失灵、公共经济学等。
要求:学生应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能够独立撰写经济分析报告。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我们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并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案例素材。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我们将按照正确率、逻辑性、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以确保公平公正。
五、课程资源与支持
教学资源:我们将提供完整的课件、案例素材、习题库等教学资源,并定期更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技术支持:我们将提供在线答疑、课程论坛、学习小组等技术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课程评估与改进
课程评估:我们将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以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下《基本经济制度》说课稿(预习案) (5)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下《基本经济制度》说课稿(预习案)(5)
一. 教材分析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下《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作用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社会常识,对经济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理解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经济制度。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
公有制经济的特点、作用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情
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重要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激发学
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
质量。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我国经济发展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经济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详细完整最新标准版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经济学
适用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
学时:48。其中讲授48。
学分:3
开设学期:第3学期
大纲执笔人:XX
大纲审核人:XX
制定时间:20XX年XX月
一、课程简介: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内容要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客观解释政府的经济调控。其对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同理解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两大理论流派。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个量分析为方法来证明市场机制的作用。宏观经济学则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来验证政府干预的价值。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管理学
后续课程: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经济学》课程理论部分(48课时)
四、课程考核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X40%+期末成绩X60%。
其中:平时成绩(100分);出勤X15%+课后作业X25%+课堂表现X20%+调研报告X40机
期末成绩(100分):试卷。
五、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1.张瑞民:《经济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年5月
2.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六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
(二)参考资料:
1.戴维・R.,哈克斯:《经济学原理》(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8月
《基础会计》课程标准
《基础会计》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基础会计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熟悉会计实务操作,为后续的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等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方法,了解基本的会计实务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基础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等。具体要求如下:
1. 会计基础理论: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了解会计的产生、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2. 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要求学生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方法,能够根据企业实际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
3. 会计实务操作: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包括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
4. 会计报表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能够根据财务报表数据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估和预测。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小组讨论等。具体如下:
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案例分析: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教学:通过模拟企业实际经济业务,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财务经济分析思路与方法分析
财务经济分析思路与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24T16:44:25.9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作者:李强
[导读] 只有这样,信息可能发挥出最大的参考价值,企业可以在正确的方向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工作。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企业管理部陕西榆林 719315
摘要:企业的管理和财务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营管控和经济分析。使用经营管控和经济分析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可以扮演它的角色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需要的信息资源。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筹措和下降,营运资金的分配和成本,由此产生的收入和其分布是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财务分析的观察和控制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令人信服的数据诊断和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为了掌握企业经济运行的脉搏。在决算完成后,如何收集数据,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本文主要是对金融在经济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并讨论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在企业中,如何使企业实现良好的性能,因此,企业可以学习更多关于财务分析,从中获得经验。
关键词:财务经济;分析思路;方法分析
1 绪论
随着经济的转型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企业早已风光不再,不少企业处于不正常的运作当中。虽然,我们可以提出很多原因,为不同层次的分析,但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公司都缺乏创新能力。创新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主题。实现企业经营和管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与外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设备、技术差距正在缩小,但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迅速促进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关乎着相关企业的兴衰生存。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最基本的战略调整和重组,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为了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经济体制和运作模式,财务管理的概念、目标、内容和方式将产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一转变,企业管理目标从追求规模转变到追求利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从速度效益型,从商品的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经济效率和资本资产经济转型。资本增值的基本目标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因此,振兴资本存量,具有良好的增量资本,优化资本配置,做好资本收益的分布,已成为企业融资的基本内容。提高股本、资本增值,资本配置和资本管理、企业重组、合并、兼并、收购等资本扩张,和剥离,部门销售、破产、资本等合同管理,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经济与社会》分析教案
《经济与社会》分析教案
教案概述:
本教案旨在通过《经济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全面理
解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社会
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逻辑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了解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认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掌握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如供需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培养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
方案。
二、教学内容
1. 经济与社会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1.1 经济与社会的定义
1.2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影响
2. 经济分析方法
2.1 供需分析:市场均衡及价格形成
2.2 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决策和资源配置
2.3 限制性因素分析:供给不足和需求超出
3. 社会问题的解决思路
3.1 问题的定义与定位
3.2 解决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4. 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4.1 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4.2 提出解决方案及实施
三、教学步骤与安排
1. 导入与激发兴趣(10分钟)
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激发学生对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兴趣,并展开讨论。
2. 知识点讲解与案例分析(30分钟)
通过讲解经济与社会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介绍经济分析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
3. 学生参与互动(20分钟)
设置小组活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一个相关的社会
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向全班汇报。
4. 延伸拓展与归纳总结(20分钟)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社会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和解决方案,
教学大纲格式
教学大纲格式
一、课程基本情况(中英文对照)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课程总学时: (其中,讲课,实验,上机,实习,课外学时 )
课程学分:
课程分类:(填必修或选修)
开课学期:(填秋或春或夏)
开课单位:(学院系教研室)
适用专业:
所需先修课:
课程负责人:
二、课程内容简介(中英文对照)
(包括课程性质、任务、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等,字数约300-500字)
三、各部分教学纲要
1、课堂讲授部分教学内容要点、基本要求及学时数等。
2、实验、实习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各实验名称、实验类型(演示、验证、综合、设计)、学时数、内容提要、实验室是否开放;实习内容要点、实习天数、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等。
四、使用教材的名称、主编人、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及主要参考书名称。
执笔人:
审定人:
年月日制定(修订)
范例:
《水利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水利工程经济学
课程编号:
课程总学时:32 (其中,讲课32,实验0,上机0,实习0 )
课程学分:2
课程分类:(填必修或选修)选修
开课学期:(填秋或春或夏)秋
开课单位:(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工程系)
适用专业: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所需先修课:无
课程负责人:杜太生
Course: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economics
Course No.
Total period: 32
Credit hour: 2
Course type: Elective
Semester: Autumn
Course Unit: Depart of water resource engineering,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 Civil engineer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分析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标准手册
一、基本信息
1.序号:********
2.课程代码:********
3.课程名称:经济分析方法
4.课程总学时:36
5.实验(实训)学时:36
6.开课院(部):经济学院
7.适用专业:经济学、投资学、国民经济管理
二、课程信息:
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2.先修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统计学等
3.教材资料:《SPSS 16实用教程》,宋志刚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10月。
三、实验(实训、实习)要求
本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上机实验,使学生熟练SPSS 分析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数据生成、数据处理以及图表等经济分析基本手段。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运用SPSS 进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经济分析原理与方法。
四、实验(实训、实习)内容
经济分析方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在采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主要是运用上机实验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强调应用,内容繁多,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每章的难点、重点内容的同时,特别要注重训练学生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能使学生熟练SPSS
分析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数据生成、数据处理以及图表等经济分析基本手段。使学生能系统掌握并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经济分析原理与方法。
五、教师组织
由经济分析实验室兼职实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六、学生组织
按照“经济学”、“投资学”、“国民经济管理”各专业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计划。七、实验实训考核与成绩评定
要求完成平时课堂上机练习,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八、实验(实训、实习)目录
1.建立SPSS数据文件
2.整理数据资料
3.数据统计描述
4.参数检验
5.非参数检验
6.方差分析
7.相关分析
8.回归分析
9.聚类分析
10.因子分析
11.综合实验
九、各实验项目说明(对应八)
实验一建立SPSS数据文件
1.项目编号:JJFXFF-01
2.大纲指引:要求学生熟练SPSS中的基本操作,会定义变量并录入数据。(1)建立本班学生课程学习成绩数据文件。
(2)定义变量名。
(3)录入相应数据。
(4)以自己的学号作为文件名保存文件。
3.项目类别:基础、验证
4.条件准备:台式电脑、SPSS统计分析软件等。
5.学时:2
实验二整理数据资料
1.项目编号:JJFXFF-02
2.大纲指引:掌握对数据进行排序、拆分以及检索等基本整理方法。
(1)对本班学生课程学习成绩文件中的英语成绩按降序排序。
(2)按学号对本班学生课程学习成绩文件进行拆分。
(3)对生成的数据文件进行初步的整理和进一步的编辑,为数据的统计描述实验做准备。
(4)用新的文件名保存实验结果。
3.项目类别:基础、验证
4.条件准备:台式电脑、SPSS统计分析软件等。
5.学时:2
实验三数据统计描述
1.项目编号:JJFXFF-03
2.大纲指引: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统计量的具体意义。会用SPSS初步分析样
本数据中个案出现的频数以及样本均值和标准离差等统计值,并能解释这些量所包含的数据特征的含义。
(1)在已建立的本班学生课程学习成绩文件中选择一个变量进行频数分析。(2)对已建立的本班学生课程学习成绩文件中数学成绩进行集中程度和离散趋势分析。
(3)用新的文件名保存分析结果。
3.项目类别:基础、验证
4.条件准备:台式电脑、SPSS统计分析软件等。
5.学时:2
实验四参数检验
1.项目编号:JJFXFF-04
2.大纲指引:要求学生了解参数检验的意义。掌握均值比较、单个样本T检验的操
作方法与结果阅读。
(1)建立一个数据文件。
(2)对已建立数据文件进行总体均值分析。
(3)对已建立数据文件进行单样本T检验。
(4)对结果进行分析。
(5)用新的文件名保存分析结果。
3.项目类别:基础、验证
4.条件准备:台式电脑、数据库、SPSS统计分析软件等。
5.学时:4
实验五非参数检验
1.项目编号:JJFXFF-05
2.大纲指引:要求学生了解非参数检验的意义。掌握卡方检验、单个样本K—S检验
的操作方法与结果阅读。
(1)新建立一个数据文件。
(2)对已建立的数据文件进行卡方检验。
(3)对已建立的数据文件进行单个样本的K—S检验。
(4)对结果进行分析。
(5)用新的文件名保存数据分析结果。
3.项目类别:基础、验证
4.条件准备:台式电脑、数据库、SPSS统计分析软件等。
5.学时:2
实验六方差分析
1.项目编号:JJFXFF-06
2.大纲指引:要求学生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数据格式、操作方法与结果阅读,熟
悉方差分析中各种两两比较方法的选择、操作和结果阅读。
(1)新建立一个数据文件。
(2)对已建立的数据文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3)对已建立的数据文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4)用新的文件名保存分析结果。
3.项目类别:基础、验证
4.条件准备:台式电脑、数据库、SPSS统计分析软件等。
5.学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