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历史知识框架结构总结图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高中必修二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罗马帝国的兴亡
1.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古代罗马城市的建立、君主政体的形成、奴隶制对社会的影响等。
2.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军队的建立和战争征服、罗马的殖民
地和边疆政策、统一法律制度等。
3.罗马社会的特点: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奴隶制带来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等。
4.罗马帝国的衰亡:军事问题和边境的崩溃、经济问题和财政
危机、社会、文化和宗教因素等。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帝国和文化
1.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
和货币等。
2.西汉的兴起:刘邦的执政和中央集权、汉武帝的改革和刺史
制度等。
3.汉朝的繁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科技
和文化的进步等。
4.东汉的衰落:地方豪强和腐败官僚的出现、中央集权的动摇、黄巾军起义和社会动荡等。
5.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的兴盛、道家和墨家等其
他思想流派的影响、科技和文化的进步等。
第三单元:亚洲的对话
1.漠南和漠北的统一:蒙古帝国的建立和世界征服、蒙古文化
和宗教、丝绸之路的重要性等。
2.元朝的繁荣与衰落:元朝的统治制度和政策、元代文化和艺
术的发展、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和反抗等。
3.日本的军事化:封建时期的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武士阶
级的兴起和武士精神、日本对外扩张的原因和目标等。
4.朝鲜的独立与冲突:朝鲜半岛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中国和日
本对于朝鲜的争夺、李氏朝鲜的建立和传统文化等。
第四单元:欧洲的转型
1.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起因、基督教派系的分
离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冲突等。
高中历史 必修二各单元知识框架结构图课件
济
世界经济的 1993年成立
发
的
区域集团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展
全
1994年成立
过
球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渡
化
1989年成立
趋
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
世界经济的 全球化趋势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11.21) 的利与弊
义
经
新政内容:
济
罗斯福新政
政
新政的特点、影响
策
的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调
战后资本主义的 “福利国家”的建立
整
新变化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新经济”的兴起
初期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苏
联
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
社
斯大林模式
农业:农业集体化道路
会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洋务运 动兴起
清政
辛亥
国民政府
官僚
府放
革命
前期经济
资本
宽设
群众
改革及官
压榨
厂的
反帝
僚资本的
苛捐
限制
爱国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怎么总结知识点框架图
怎么总结知识点框架图
一、知识点框架图的基本结构
知识点框架图由中心主题、分支主题和具体知识点构成。中心主题位于图的中心,代表整
个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或主题。分支主题由中心主题向外辐射,代表与中心主题相关的次
要概念或主题。具体知识点则由分支主题延伸出来,代表具体的知识内容。知识点框架图
的绘制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关系,以确保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和层次性。
二、知识点框架图的使用方法
1. 确定中心主题
在绘制知识点框架图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中心主题。中心主题应该是整个知识体系的核心
概念或主题,是各个分支主题和具体知识点的归宿所在。确定中心主题需要对整个知识体
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思考,找出其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概念或主题。
2. 绘制分支主题
确定中心主题后,就可以开始绘制分支主题。分支主题应该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从不同
的角度对中心主题进行延伸和拓展,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分支主题的数量和层次应
该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来确定,需要遵循逻辑的顺序和层次,以确保各个分支主题之间的
关系和连接。
3. 延伸具体知识点
在绘制了分支主题之后,就可以开始延伸具体知识点。具体知识点应该围绕着分支主题展开,具体化、详细化各个分支主题的内容,以提供更具体和详细的知识信息。具体知识点
的数量和深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
层次性。
4. 连接知识点
在绘制了各个分支主题和具体知识点之后,就需要在知识点框架图中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
的连接。连接可以采用线条或箭头来表示,以显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连接的方式和形式应该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和关系来确定,需要清晰明了地展现各个知识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框架结构图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框架结构图
试卷讲评课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下面由为你提供的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框架结构图,希望大家喜欢。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框架结构图欣赏一.精耕细作的中国古代农业
一)农业的起源和产业结构
1.起源:从采集向种植发展而来
2:农耕经济的地域差别:北粟南稻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
二)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良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骨器
2.商周:青铜
3.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出现(牛耕西汉普及推广)
4.唐: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翻车(三国曹魏)、筒车(不用人力)
三)著名水利设施
1.春秋战国:都江堰(李冰父子)
2.西汉西域:坎儿井
四)小农经济(非常重要!!!)
1.原始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2.小农经济
1)产生时间:春秋
2)产生原因:①铁农具、牛耕②私有土地出现
3)特点:①拥有部分土地②以家庭为单位③与家庭手工结合,“男耕女织”
④勉强自给自足⑤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对社会经济有一定阻碍
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2.夏商西周(奴隶社会):井田制
1)实质:名义国有,实际贵族所有
2)内容:“公田”,实际贵族占有;
“私田”,劳动者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崩溃、瓦解:由于铁农具使用,
“公田大量抛荒”,“私田”大量开垦并私有
3.土地私有的确立: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
4.土地私有形式:
1)土地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农私有土地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结构图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结构图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了解历史知识对于我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以及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必
修二作为一门重要的历史课程,涵盖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历史知
识点。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梳理这些知识点,本文将以结构图
的形式呈现必修二历史知识点,让同学们能够清晰地掌握其内在
的逻辑关系。
一、中世纪欧洲
1. 罗马帝国的衰亡与中世纪的开始
-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 东罗马帝国的存续
- 清明会战的意义
2. 封建制度与领主经济
- 封建主义的兴起
- 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 三项农民生产技术的推广
3. 教会的权力与传播
- 教会在中世纪的权力
-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 十字军东征与观念传播
二、亚洲古代国家
1. 印度与佛教的兴起
- 印度古代国家的特点
- 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 阿育王的统一与推广
2.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3. 东亚古代国家的交流与影响
- 中原文化的东传
- 经济交流的兴盛
- 思想文化的交融
三、欧亚非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1. 古代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的起点与终点
- 丝绸之路对经济的影响
- 文化交流在丝绸之路中的作用
2. 汉武帝与亚欧交流
- 汉武帝的开拓意识与行动
- 罗马帝国与汉朝的交流
- 世界文明史上的汉武帝
3. 亚欧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 河套汉墓中的亚欧文化融合
- 古代东亚文明的影响力
- 西方文明在东方的传播
四、南亚与东南亚古代国家
1. 高棉文明与吴哥窟
- 高棉文明的兴起与特点
- 吴哥窟的建设与风格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思路 课件(共130张PPT)
•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 世界经济的发展 •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 每个单元聚焦一个主题,可以进行单元教 学设计。
(二)教材的体例结构
1.知识结构 2.栏目设计
(二)栏目设计
选择性必修按照专题设立单元内容,单元下 设课、目。每课以正文为主体,辅助一些功能性 栏目,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 养。
专题内容是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每项内 容的要求分两个方面:
一、知道或了解具体史实; 二、知道、了解或认识该史实的意义或影响。
2.学业要求 学业要求概述了通过本模块学习要实现的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生产、劳
作方式、居住环境、交通运输等的变迁历程,以及人 类为改善生活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科技发明、医疗防 疫等方面的努力(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一)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
1.内容要求 2.学业要求
1.内容要求
课程标准对该模块的总体要求是:
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 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
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
专题1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
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 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 其历史影响;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 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 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1-3知识框架思维导图
政
治 格
背
美苏实力的相对下降
局
景 西欧、日、中及第三世界力量的上升
的 多
表 欧洲共同体成立,经济一体化加快。
极
现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化
不结盟运动发展。
趋 多级化趋 势 势的出现
中国经济的振兴。
影 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
响 足鼎立的局面;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多级化趋 当 势的出现 今 世 界 政 治 格 多级化趋 局 势的加强 的 多 极 化 趋 势
正确 曲折
中共八大 国民经济的调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色
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
社 会
失误
“大跃进”
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主
人民公社化运动
义
建 设 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革”十 年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道
走进新
改革
路
时代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有利因素:共同愿望、成功 实践、国力增强、交流频繁
不利因素:岛内台独势力、 国际反华势力
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新中国 初期
表现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另起炉灶 一边倒
(完整版)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历史复习要建立知识框架结构图
历史复习要建立知识框架结构图
历史基础知识可分为三类: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在复习三类知识时应做到三个联系:1、纵横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有纵横两大坐标。纵,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特点,具有连贯性;横,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特点。复习中作分析、归纳和综合时要注意横向和纵向联系。2、中外联系。教材中中国史和世界史是分别编写的,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复习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的中外历史知识相结合,相互呼应对照,做到复习中国史时,把历史现象、事件置于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学习世界史时要联系到中国。把整个教材中历史知识融为一体,答题时就能触类旁通。3、知识与理论联系。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都是彼此相联系的,历史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复习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一些基本理论去理解分析如用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发展、偶然性与必然性、因果关系等去理解分析、解释历史现象。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国家、政党等理论去揭示社会规律。做到了这三联系,就能准确再现知识、组合知识、迁移知识。
另外,历史复习还要关心国际国内热点、焦点,如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美国侦察机撞机事件、日本教科书、东帝汶问题、车臣问题等;关注和我们生活相关的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教育问题、科技创新问题等,并注意这些问题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了解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注意把这些问题和学科知识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做到能多方位、多层次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一、中华文明的发展
1.考古发现与原始社会
-中国的考古发现与文明起源
-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2.夏商周三代的兴起与发展
-夏朝的建立和衰亡
-商朝的兴起和发展
-周朝的建立和统一
3.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变迁
-战国时期的分裂和战争
-孔子和墨子的思想传播
4.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
-秦始皇的统一和变革
-汉朝的兴起和统治
-汉武帝的与开放
5.魏晋南北朝的动荡
-三国时期的政治争斗
-魏晋南北朝的兴起和衰落
-佛教的传入和流行
6.隋唐五代的繁荣与衰落
-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和繁荣
-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和分裂
-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
7.宋元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变革
-宋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元朝的政治统治和文化融合
-明清时期的与开放
二、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
1.东地中海文明的兴起与辉煌
-古埃及文明的崛起和发展
-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和传播
-古罗马文明的统一和繁荣
2.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和特点
-阿育王的统一和繁荣
-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3.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巴比伦和亚述帝国的崛起与衰亡
-波斯帝国的统一与扩张
4.华夏文明与他国的互动
-希腊罗马和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影响
5.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古代文明
-美洲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非洲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影响
-大洋洲古代文明的发现和传承
三、各种政治制度与文明的变迁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兴盛
-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实施和影响
2.世界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制度的兴起和传播
高二历史知识归纳结构框架图
高二历史知识归纳结构框架图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历史知识归纳结构框架图》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虐我千百遍,我待历史如初恋。如何摆脱考试焦虑,实现高效记忆,做到各朝代历史知识无缝衔接?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希望大家喜欢。欣赏12345 ...
历史虐我千百遍,我待历史如初恋。如何摆脱考试焦虑,实现高效记忆,做到各朝代历史知识无缝衔接?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希望大家喜欢。
欣赏
1
2
3
4
5
高二历史知识点一
1.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分封制: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同性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利:政治上,设置官吏,军事上,建立武装,经济上,征派赋役,有较大独立性。
宗法制:
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
分封制: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②有利于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色彩。
宗法制: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特点(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3.始皇帝的来历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由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皇帝制度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4. 秦朝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三公:丞相-处理政事;御史大夫-奏章、诏令、监察;太尉-军事)(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向丞相负责)
高一历史必修2教材(第一至第四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2教材(第一至第四单元)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内容标准要求从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并从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的角度,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一学习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重点:农具的变革及耕作方式的演变
知识结构:
1. 农业的起源(时间、特点)
2.劳动对象: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地域格局:南稻北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3.生产工具与技术:
(1)生产工具:农具的变革(翻土工具、灌溉工具)
材质变化:石骨木(原始)—青铜(商周)—铁(春秋战国)
动力变革:人力—畜力(牛耕)—自然力(唐朝筒车)
耕作工具:耒耜(原始)——战国铁犁用于牛耕——西汉犁壁——唐朝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
(2)生产技术:刀耕火种——铁力牛耕,精耕细作
4.劳动者: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5.小农经济:
形成:生产力进步,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特点: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手工业结合,自然经济。
评价:积极: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巩固政权;消极:落后性,生产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发展,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力的因素。脆弱性:承受风险能力差,不稳定,统治者过度剥削、天灾战乱,苛政造成自耕农破产,影响国家赋税徭役。
5.农业经济的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必修2历史知识点框架归纳结构图
必修2历史知识点框架归纳结构图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高中历史的特定问题为载体,以类似历史研究的方式获取材料、解决问题,主动地、探究式地认知历史。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的必修2历史知识点框架归纳结构图,希望大家喜欢。
必修2历史知识点框架归纳结构图欣赏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
历史结构知识点总结
历史结构知识点总结
一、历史结构概述
历史结构是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指的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的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所形成的一种有机的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
基本框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历史结构的研究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
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变革的重要途径。
二、经济结构
1.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劳动分配关系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始社会的部落共产制到封建社会的封
建制度,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
会的发展轨迹。
2.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能运用的技术手段和物质资源的总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从原始社会的简单生产方式到现代社
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生产方式,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政治结构
1.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所采用的治理组织和管理机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
的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代的君主制、封建制到现代的民
主制度和专政制度,政治结构的转变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力量的博弈和政治权力的再分配。
2. 政治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在政治活动中所追求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
政治意识形态如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马克思主义等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
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往往会引起社会的政治变革,从而影响社会的整体结构。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框架图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框架图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但由于时间关系复杂,尤其到了近现代史部分,各种政治势力轮番登上历史舞台,使得同学们面对复杂的历史关系时往往会犯晕,下面由本人为你提供的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框架图,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框架图欣赏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框架图1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框架图2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框架图3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框架图4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框架图5
高三历史知识点一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
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
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
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
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历史知识框架结构总结图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必修二历史知识框架结构总结图》的内容,具体内容: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希...
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希望大家喜欢。
欣赏
1
2
3
4
5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一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
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必修二历史知识点二
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