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探源
论蒙古族文学生态主题及审美
论蒙古族文学生态主题及审美从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来看,文明与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促使其发展。
而依水草而居游牧的蒙古民族以其古朴、刚强、野蛮的草原文化震惊了世界文明。
蒙古族文学大多都是体现着生态主题,都崇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主要的创作内容,例如,中国当代文学名著《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与民间千古绝唱《敕勒歌》等作品都贯穿着蒙古族的生态主题。
蒙古族原本的草原游牧文明就是一种生态的生活理念,倡导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所以,在蒙古族文学中也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使得蒙古文学形成具有特色的大自然共生理念和生态的意识。
一蒙古族文学生态主题精髓:萨满教祭词和神歌蒙古族古代的传统文学中含有生态主题的作品多数是萨满教祭词和神歌。
而对于这些萨满教祭词、神歌作品中,多数是以长生天为民族的精神信仰。
在蒙古族历史中记载,“长生天”翻译成为蒙语就是“孟和腾格里”,是蒙古族的最高神明。
关于长生天的祭词和神歌有《汗霍尔穆斯塔天神祭词》是博?仁钦收录的,其中含有“九十九天”祭词的有《阿塔天神祭词》、《玛纳罕天神祭词》、《吉雅其天神祭词》等作品。
“玛纳罕”是狩猎天神,“吉雅其”是命运和牲畜保护神,而“阿塔天神”则为东方四十四天神的首领,在文学作品中是掌握主管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较为凶残的神灵。
蒙古族崇拜天体代表作有《太阳、月亮祷词》、《北斗七星祭词》等文学作品,并在族群中广为流传。
根据《史记?匈奴传》记载:“而单于朝于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
”这些文字表明了在古老的蒙古族群中是流传着敬日拜月的传统习俗的,例如,在作品《太阳、月亮祷词》中描述的祭祀太阳、月亮的场景,是代表着人们感慨与赞颂了赞颂月亮和太阳为族人所带来的光明与温暖,充满着敬畏之情。
蒙古族萨满教祭词、神歌,代表作有《纳其盖祭词》、《大地祭词》等作品,而关于蒙古高原山川河流景色描述的祭词、神歌的代表作有《宝格达山神祭词》、《达岩山神祭词》、《阿尔泰山神祭词》、《肯特山神祭词》等作品,流传于民间,经久不衰。
浅析蒙古族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特点与启示冯冀,王钰鑫,齐浩琪1白城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57号 137000;[摘要]蒙古族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极富特色的宗教信仰、法律法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蒙古族的生态文化即蕴含于此。
蒙古族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化思想,对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危机四伏等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生态文化;启示生态文化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体概括,包括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法律制度、风俗习惯等,从根本上讲生态文化是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体系,也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观念体系。
蒙古族,作为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蒙古草原上繁衍生息,造就了其独特的生产方式,也产生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俗,蒙古族的生态文化就孕育其中。
一、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特点1、宗教信仰中的生态文化宗教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
宗教信仰具有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同时也具有生态功能。
长期以来,宗教中的生态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蒙古族人民,久而久之便自然内化为少数民族根深蒂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
长期以来,大部分蒙古族人住在辽阔的草原、沙漠、森林、高原等复杂地形中,那里气候恶劣,变幻无常,人们时常面临着生存的危险。
加上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作出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因此,蒙古族人相信大自然是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主宰的,由此宗教信仰及其相应的生态哲学思想应运而生。
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认为上天主宰一切,大地养育万物,掌握万物生长,万物皆有灵。
萨满教认为天地具有化育万物的功能,而人间父母也有生育子女的能力,所以并形成了“天父地母”论的世界观。
他们把“苍茫大地”当做“众生灵之母”,把“上尊汗天”当做“万物之父”。
蒙古族传统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探索
农业与生态环境119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7.30.119蒙古族传统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探索①萨日娜(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摘 要:蒙古族的生态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蒙古族人把祖先的人与自然相统一,万物有灵、天父地母的思想传承至今,远古的文化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简述了蒙古族传统生态观念,并且论述了这种古老观念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 传统生态观念 现代价值探索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c)-0119-02古老的蒙古族一直以游牧和打猎为生。
天地似乎给了这个民族特殊的恩赐,蒙古民族流传着许多关于天父地母的传说故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根植在这个民族灵魂里的准则,而这些古老的思想应用到当代的建设中,依旧展现出科学的光芒。
1 蒙古族传统生态观蒙古族的传统生态观来源于蒙古族对于自然的信仰和依恋,其内涵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而和谐发展。
1.1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蒙古族传统的观念中,人是从属于自然的,人不能主宰自然,不能破坏自然,人和其他的动物、植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
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蒙古民族终年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热爱自然,把对自然的崇拜和感激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1.2 万物有灵的宗教理念蒙古民族崇拜草原,对于草原上的天地湖河,甚至飞禽走兽都有着敬畏之心,这是由于受到一种万物有灵论的思想的影响。
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宗教信仰,认为肆意的杀戮自然中的生灵,会受到保佑这一生灵的神的惩罚,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要与自然中其他的部分和谐相处。
1.3 天父地母的宗教信仰蒙古民族相信,天地生万物,万物都是天地的子女,人类对待自然要像孝顺父母一样毕恭毕敬。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蒙古族,这个古老而充满力量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生态保护观在草原上游牧生活。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深深地烙印在每一片草原,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森林,每一群生灵之中。
这种生态保护观不仅对古代的蒙古族社会至关重要,也为现代环境保护提供了深远的启示。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形成,源于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深深敬畏和尊重。
他们认识到,草原、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是有限的,必须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这些资源,才能保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因此,他们采取了轮牧、禁猎、禁伐等措施,以保护草原、森林和河流的生态环境。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核心是"和谐"。
他们认为,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的行为必须符合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自然的馈赠。
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也体现在他们与动物的共生关系中。
蒙古族对草原上的动物,如马、牛、羊等,都持有尊重和爱护的态度,他们相信这些动物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生态保护观的一部分。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对现代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尊重自然,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尊重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馈赠。
它教导我们要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过度消耗。
它启示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长期健康发展,而不仅仅是短期的经济利益。
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们更应该从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中汲取智慧。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和谐"理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可持续利用理念,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长远眼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长期健康发展。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是一种深深植根于自然环境的生活哲学。
它教导我们要尊重自然,以和谐的方式与自然共处,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要有长远的眼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长期健康发展。
蒙古族生态观之思想渊源
蒙古族生态观之思想渊源 佟德富[摘要]蒙古族是善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民族。
蒙古人认为天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养育者,心存敬畏,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他们早期的萨满教信仰是其朴素生态观念的基础;而藏传佛教教义极大丰富了他们的心灵,成为蒙古族生态观的重要思想渊源。
蒙古族著称于世的独具特色的法律制度,及其向社会习俗、生态文化的演化,成了环境保护的制度保证。
[关键词]蒙古族;生态观;思想渊源;藏传佛教;法律制度;萨满教;天人合一;民族习惯法;因果报应中图分类号:B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5)04—0072—06作者简介:佟德富(1938-),男,蒙古族,内蒙古突泉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哲学与宗教。
北京 100081 蒙古族是关爱生命、保护草原、不滥杀野生动物,善于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民族。
近年来,关于蒙古族生态伦理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喜人。
这使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蒙古族何以形成如此优秀的生态意识?蒙古社会的每个成员何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高度自觉的行为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爱护草原?于是,产生了寻根溯源的冲动,也就是我写这篇论文的缘起。
我认为,蒙古族生态观之思想渊源,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早期蒙古先民朴素生态观之理论指导;(2)宗教信仰是蒙古族生态观之思想源泉;(3)独具蒙古民族特色的法律制度是蒙古族生态意识与时俱进,常胜不衰的制度保证。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蒙古族是虔诚崇天敬地的民族,认为天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养育者,长生天既能以其万能的神威泽及草木、恩至水土、惠施人畜,也能以其圣怒给人类和万物带来灾难。
所以,先民对长生天总是心存敬畏之心,尊天亲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以求得人畜两旺,岁岁平安。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北魏时期用鲜卑语传唱的牧人之歌《敕勒歌》,抒发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勇武奔放、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热情、豪放、宽容、善良的意识品格。
论蒙古族民间法中的生态价值观
论蒙古族民间法中的生态价值观作者:梁琳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04期少数民族民间法是民族地区文化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传统,在民族意识中烙下了浓厚的习惯习俗,是具有强大的惯性力量的。
在民族地区立法时考虑民间法规范,是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的做法。
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产生了丰富的法文化传统,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习俗,习惯法等,本文对从蒙古族的生态民间法的视角开始,探讨蒙古族生态环境方面的民间法精神延续的意义和价值。
蒙古族在长期生活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蒙古高原上,游牧生活要依赖良好的自然环境,在与自然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风俗,禁忌,习惯,惯例,“约孙”,祖训,图腾、宗教规范和道德规范,古代法律等等,长期的经验积累,让蒙古族共同遵守的这些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在民族内部产生强烈的约束力,人们矢志遵从,世代口口相传,形成共同的环境保护方面民族心理意识。
“不同的社会组织,每个人类共同体都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规章制度(或为风俗、习惯、惯例、祖训族规)来调整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着一定的社会秩序。
在各民族中,即使是最原始的、人员不多的少数民族也有其特定的规范维护着本民族的共同利益,确定本民族成员间的权利义务以及本民族与外族的关系。
这种特定规范(或风俗、习惯、惯例、祖训族规)就是民族习惯。
蒙古族民间法是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源于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没有国家制定法的形式,但却又制定法的约束力。
因为蒙古族生产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紧密,人畜草的平衡关系决定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所以在蒙古族民间法中有着丰富的生态环境法律观念。
一、蒙古族生态民间法是草原人们的生存智慧蒙古族在生产实践所创造的草原游牧文化是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的经验总结,是草原牧民对草原生态的深入探索,掌握自然规律的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蒙古族草原保护民间法体现了“人畜草”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蒙古族牧民的衣食之源是草原,在蒙古族的民间谚语中“草原是牧民的母亲”认为“没有草埸就没有畜牧,没有畜牧就没有吃喝”,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在牧民心目中非常重要的。
蒙古族传统居住民俗生态化
浅析蒙古族传统居住民俗的生态化摘要:蒙古族传统居住民俗的生态研究,主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蕴含在蒙古包中朴素的、原始的生态观。
从蒙古包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以及蒙古包中处处蕴含的适应自然的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由此引导人们从“征服自然”转变成为“适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蒙古包民俗生态化自然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生态意识近些年来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这得益于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立时四年写就的一部著作——《寂静的春天》,书中以大量事实揭露了有机农药广泛应用给生物和人体带来的损失,以及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致使生机勃勃的春天寂静了。
《寂静的春天》出版后引起了人们极大的争议,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热爱,已经使整个地球都为之失衡。
在地球有史以来的所用生物群落中,还没有哪一种生物像人类这样恣意妄为。
《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人们开始思考,开始了由“控制自然”向“适应自然”的转变。
生态民俗学正是在这场生态革命中应运而生的,开始从生态学的视角,运用现代生态学的某些理论与原则,对民俗文化进行审视与研究;从民俗的视角考虑生态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在人类行为与活动的深广背景下探索人类与生态环境双向性的关系。
生态民俗学既研究生态环境在民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民俗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
当人们的目光再次关注到草原时,人们已经看不到骑着骏马手持套马杆的牧民了,但仍然能看到羊群以及蒙古包。
蒙古包这种由毛毡、架木、绳带组成的上半部呈钝锥形,下半部呈圆形的建筑,是一种最古老的装配式建筑,它是人类移居地面以后较早的建筑形式之一。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以后,大约在唐至五代时期回纥人在阴山的岩石上留下了一幅完整的蒙古包图形,也就是说蒙古包在唐至五代时期就已经成型,作为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最主要的居住形式至今已经历了至少1500年的历史,这一古老的居住形式能存留至今包含了许多蒙古人的生存哲学,这其中就包含了生态学的原则。
蒙古族传统文化里的生态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
蒙古族传统文化里的生态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蒙古族传统文化里的生态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摘要】本文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特征的含义,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来说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特征相关情况,试图在借鉴葛根高娃、鸟云巴图老师的著作下,更多的融入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文化生态特征形成的原因表现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相关介绍从文化本身的属性来看,宗教、哲学、政治和文学要素以及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生成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具体来说:(一)宗教要素。
主要包括萨满教和喇嘛教两部分内容,萨满教是一种原始自然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主要崇拜自然、天神和祖先。
(二)哲学要素。
蒙古族传统哲学从历史的纵向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以“长生天”为代表的天命论占主要影响阶段、汉族儒家思想影响阶段和喇嘛教哲学影响阶段。
(三)文学要素。
蒙古文学是草原传统文化形象而具体的表现,使草原文化拥有了生动的韵律。
在早期,蒙古族古典文学的主要领域是在民间,即表现为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的主要创作手法,无论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还是英雄史诗等,处处体现了一种激荡浪漫的风格。
(四)政治要素。
蒙古族古代政治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蒙古族古代政治思想有两点是最主要的: 第一,集权思想。
第二,征战思想。
(五)价值观和认知体系。
文化内涵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特征,是该民族的文化长期发展积淀的结果。
蒙古族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权力和价值方面都是肯定人的价值的。
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特征的含义文化的生态特征是指那些遵循自然规律的,备生态优势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一)物质层面。
以牧民、家畜和自然三要素构成的特殊的生业方式是文化生态特征的第一个主要内涵,也是文化质层面的基础。
这种生态方式,对自然的适应程度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contents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背景与起源•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主要内容•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从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中学习现代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结论目录01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背景与起源古代蒙古族依赖于这些自然资源维持生计和游牧生活,同时他们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生态平衡蒙古高原的地理环境游牧文明的特点生态保护观与游牧文明游牧文明与生态保护观的关联宗教信仰与生态保护生存智慧与生态保护古代蒙古族生态保护观的起源02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主要内容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季节变化保护生态环境03020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节约资源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注重节约资源,包括水、土地、森林、草地等,认为这些都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应合理利用和保护。
保护生态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强调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认为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同时,注重生态平衡的维护,防止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失衡。
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生物多样性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应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护生态平衡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注重维护生态平衡,认为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破坏这种平衡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因此,他们注重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注重环境保护防止污染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03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持续发展蒙古族文化中注重平衡和协调,如草场利用、森林保护等,这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环境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平衡与协调传承与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优先蒙古族文化中强调生态环境的优先地位,现代环境保护应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动经济发展。
绿色发展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强调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这与现代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摘要蒙古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具有生态意识的民族。
古代蒙古族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以立法、习俗、道德、宗教等形式,融于蒙古族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之中。
它保障了蒙古族游牧文明的世代繁衍与传承。
蒙古族游牧文明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坚持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路,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启迪作用。
然而,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个日益严酷的现实危机就是环境恶化,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我们该抱以何种态度对待环境,又该如何制定治理措施?蒙古族古代草原生态观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本文以我的家乡包头为例,探析现代环保观念以及蒙古族生态环境观的影响。
、一、蒙古族古代生态环境保护观(一)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观草原传统游牧业是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和水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
草场资源和水资源是游牧文明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有了丰美的水草,才能养育出肥壮的牲畜,才能保证游牧民族和游牧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草场资源和水资源对游牧民族来说是其生死悠关的重要的两种资源。
古代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当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即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古代蒙古族信仰萨满教,敬畏生命、尊重自然。
这一宗教认为,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生命,都有神灵,人们都应当顶礼膜拜。
如果随意破坏,将是对神灵的不敬。
萨满教的教义里面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蒙古人的意识形态中,天堂为父亲,大地为母亲,他们祭天、祭火、祭山、祭敖包。
敖包山、罕山都是圣山,是禁地。
祭敖包的习俗来说,蒙古族在山岗、山顶、路旁等地用石块、沙土堆成圆形的土堆,称它为“敖包”(圣地),尊为神灵居住的地方,定时祭祀,祈求保佑牧业生产,禁止任何人在它附近放牧、动土、狩猎、河里倒赃物等,可以说,这是古代蒙古族的自然保护区。
人与自然和谐是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核心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是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核心理念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被视为核心理念,这种和谐在他们的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和牧民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中的居住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蒙古族人民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的传统住房——蒙古包,由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制成,如羊毛和木材。
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提供温暖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还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此外,蒙古包的结构使得其在草原上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迅速搭建和拆除,不对环境造成持久的破坏。
其次,蒙古族人民的饮食习惯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蒙古族是典型的牧民民族,他们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蒙古族人民依赖于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资源,采用可持续的利用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他们通常食用以牛、羊、马为主的肉类食品,这些食物不仅提供营养,还与草原的生态系统相协调。
此外,蒙古族人还喜欢饮用马奶,并将其用于制作传统的奶酪和其他乳制品。
这些食物不仅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还保护了草原的资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蒙古族的牧民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蒙古族人民将牲畜视为自己的财富和生活的依靠,因此他们非常注重对牲畜的保护和管理。
他们遵循自然的规律,根据季节和草原的状况,进行牧畜的迁徙和放牧,以保证牲畜的饲养和草原的恢复。
他们还采用传统的牧羊和放牧方式,将牛羊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其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活动空间。
这种牧民生活方式不仅保护了草原的生态平衡,也使蒙古族人民能够生活在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中。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和谐是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核心理念。
蒙古族人民通过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和牧民生活等方面的传统实践,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这种和谐的生活方式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基本需求,也保护了草原的生态系统,促进了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正是这种核心理念的传承,使得蒙古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蒙古族传统生态民俗及其生态内涵的认识
对我国蒙古族传统生态民俗及其生态内涵的认识当前,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绿色发展、保护生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但是,人们生态意识的淡薄、不计后果的种种生产活动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本文通过探析蒙古游牧民族生产活动中生态民俗部分,分析我们当下环境问题,探索当代游牧生产活动中对维护两型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以进一步分析传统生态民俗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作用和启示。
一、游牧民族的生产习俗的生态环保内涵游牧生产习俗包括游牧的方式、放牧的习俗,对水资源、草场资源的保护禁忌以及对野生动物的禁忌规约。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游牧生产习俗中的生态环保思想。
(一)游牧方式和放牧习俗1.四季转场放牧游牧习俗最重要的表现是游牧的方式。
游牧即指在干旱地区随着季节变换更换宿营地的畜牧业。
这种畜牧业在公共的土地上,随着季节的变化定期移动,组合或分散牲畜,间隔某种周期反复利用牧草获得生活资源。
这种生产方式具有层次性多、类型多样的特点。
游牧民族的牧民在其生活的土地上较难改变其生活方式,面对有限的水、草场资源,游牧民族选择改变其生活地点,以更高效的利用水资源、草场资源、林地资源等。
“四季转场放牧”便是一种传统上的具有合理性的放牧方式。
游牧民为了防止有限的草场资源产生超载放牧、过度利用问题,便将可以用于放牧的草地按照季节划出有限区域用于放牧,此举降低了对于草原生态的破坏。
除此之外,也能更有效的利用广阔的草场资源,给予闲置草地一定的生态恢复期,这种游牧的方式是牧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也是其对所居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2.牲畜放牧习俗五畜合牧。
蒙古族传统的放牧习俗之一便是五畜合牧。
传统的五畜是指:蒙古马、蒙古骆驼、蒙古牛、绵羊、山羊。
将它们按一定比例合牧会提高草场利用效益。
例如,初春的时候,山羊会用腿翻出刚发芽的草根,破坏生态环境的程度最高。
所以一般情况下绵羊与山羊合群放养,发挥其领头作用。
一般情况下,羊群中绵羊比例高于山羊。
蒙古族传统文化里的生态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
蒙古族传统文化里的生态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蒙古族传统文化里的生态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摘要】本文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特征的含义,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来说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特征相关情况,试图在借鉴葛根高娃、鸟云巴图老师的著作下,更多的融入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文化生态特征形成的原因表现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相关介绍从文化本身的属性来看,宗教、哲学、政治和文学要素以及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生成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具体来说:(一)宗教要素。
主要包括萨满教和喇嘛教两部分内容,萨满教是一种原始自然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主要崇拜自然、天神和祖先。
(二)哲学要素。
蒙古族传统哲学从历史的纵向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以“长生天”为代表的天命论占主要影响阶段、汉族儒家思想影响阶段和喇嘛教哲学影响阶段。
(三)文学要素。
蒙古文学是草原传统文化形象而具体的表现,使草原文化拥有了生动的韵律。
在早期,蒙古族古典文学的主要领域是在民间,即表现为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的主要创作手法,无论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还是英雄史诗等,处处体现了一种激荡浪漫的风格。
(四)政治要素。
蒙古族古代政治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蒙古族古代政治思想有两点是最主要的:第一,集权思想。
第二,征战思想。
(五)价值观和认知体系。
文化内涵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特征,是该民族的文化长期发展积淀的结果。
蒙古族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权力和价值方面都是肯定人的价值的。
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特征的含义文化的生态特征是指那些遵循自然规律的,备生态优势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一)物质层面。
以牧民、家畜和自然三要素构成的特殊的生业方式是文化生态特征的第一个主要内涵,也是文化质层面的基础。
这种生态方式,对自然的适应程度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过程中,人、畜和环境三者构成了由社会和自然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蒙古族生态文化探源
t ^ 营
6 I 季
乏
莠
习乏 墨 乏 耋
主
罢 耄 口 、 ,
置 量 . 丢 口 Ⅳ至叁 戈 垂. a
_ ) 至 ( I 乏 . 丢蔓 萋 差 要 芝 毒 戈 。 童 :萋 萋
宇 巷 口 、 , 毫 m 爹
戈
萋 一 元: 妻 .
菱
乏 主
、 , 量 戈 要 耄 疋 . 重爿 萋 量 . 萎 口 、 , 争 m 爿 岙 。 算毫 仝 :萋 一 . 乏 研 ? 寸 之 、 垂
黑 睾 、 童 喜 垂 [ 4 u:f ~ 里 = 9 乏 3
多 要 . 。垂
司 u 垂 u 重 。 .
q 6 I
.
童
u 疋
.
垂 募 u %丰 之
重 卺
之
芝
罢
乏
.
.
.
童
垂
口 、 , ’ 口 叮 _ )
篁 主 :
戈 乏重
.
u 矛砉
q 可 善 。
萎 耋
宝 .
.
妻
妻 要
至 一
萤 u 妻
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彳
1 t n ~
巷
:
主
量
j u [ 萋 3 u: 骞 乏
( 量 萋
考
雪 . 墨
刁
6 l q 口
^ v 望 罢 差 要
丢菱 。垂 .萋 . 6 u I
乏
口 、 ,
季 §
、 、
】 _
u 壹
霎
芋
乏 寸
慕 菱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起源 •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主要内容 •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01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起源
游牧文明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保护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意识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游牧文明。在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自然环境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加强国际合作,共建全球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经验交流
02
分享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经验,与世界各地进行经验交流
。
全球行动
03
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
力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可持续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 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生态旅游资源
利用蒙古族地区的生态旅游资 源,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
展。
生态旅游管理
加强生态旅游管理,确保旅游活 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良性循环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 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保护自然资源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尤 其是水资源和草地资源。
3
生态文明理念
将自然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树立生态 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立健全的环保法规与管理体系
环保法规
建立和完善环保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行为的惩处力度。
管理体系
加强环保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环保监管水平,确 保环保法规的有效执行。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从文化根性上讲,蒙古族传统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其审美文化孕育于整体的生态文化圈之中,与其文化生态圈具有“同构性”。
蒙古族审美文化以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感受与歌颂为起点,逐渐繁育出丰富的蒙古族审美文化。
在蒙古族审美文化中,一些仪式、民俗事象,造型、色彩、图案纹饰等审美符号,往往隐喻着“生态”内涵,一个事物之所以“美”,主要是源于对象的生态功能。
例如,常见于蒙古袍、腰带、帽子、靴子等服饰上的图腾、图案以及各种象征符号、纹饰等,都并非某种单纯的形式美,而是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他们对自然与生命的认知与敬畏积淀为观念,由观念积淀为形式的结果,是在抽象形式中积淀着的蒙古族的生态伦理。
蒙古族审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曾经深受萨满教影响。
萨满教是在蒙古族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生存实践中产生的带有直观性、混沌性、类比性等特征的原始宗教体系。
萨满宗教仪式对蒙古族审美文化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从巫术仪式与艺术起源的角度考证,萨满文化孕育了蒙古族早期的一些艺术形式,使蒙古族人在其生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朦胧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变得更具有神圣性和仪式感,审美意识得到符号和仪式的固化。
当然,这里有一个复杂长期的积淀过程,对这一复杂的积淀转化过程,需要进行更为系统的艺术人类学考察,对一些祭祀仪式、图腾符号、造型艺术等审美事象、审美符号中所隐喻的生态向性、生态内涵进行发掘和阐释,连接起蒙古族审美文化的生态图谱。
在以往的蒙古族美学研究中,曾有学者以“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来表述蒙古族审美文化的特征,事实上,这尚不足以精准地描述蒙古族审美文化的特点和结构,因为这句话同样也可以描述汉民族道家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的审美文化。
蒙古族的审美文化建基于其从人、自然、宇宙的视角看待问题,萨满教的“万物有灵论”,以及日积月累形成的万物有灵、浑然一体的生命观,即“天、地、生、人”是“共生”的。
“共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也构成蒙古族生态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
论蒙古族传统生态观的形成
论蒙古族传统生态观的形成作者:萨日娜来源:《科技风》2017年第21期摘要:现如今社会的环境污染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影响到了社会的发展。
在远古时期,蒙古人为了保护大自然,努力找寻保护草原的办法。
蒙古族的生态观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英雄史诗等方面,这些方面对人类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也对蒙古人保护大自然的思想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生态观中国北方草原在亚洲大陆的东侧,其达到三千多公里的绿色草原,是需要重点保护的绿色生态。
蒙古草原上经典的地带是长期游牧和狩猎的地方,成为了游牧文化特色的发祥地。
蒙古族传统的生态观是从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中孕育出来的,其对民族信仰有很大的依赖,下文就对蒙古族传统生态观的形成进行详细的分析,仅供有此方面研究的学者参考。
一、英雄史诗和神话传说所孕育的生态观(一)神话传说的生态观蒙古族最古老的可以说是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在原始社会诞生的,是源自蒙古族的叙述文学,蒙古族的神话比较简单和淳朴,让人听到就会有美好的幻想。
在实际内容上,表现了蒙古人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大自然的理解,彰显了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征服自然的愿望,神话传说是比较古老的文化资产。
古老的蒙古族神话,是把萨满教作为基础,包括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生命的理解等,比如天鹅图腾、熊图腾和狼图腾等神话故事。
蒙古族关于天空的神话比较多,原始人类把自然现象人格化,把人类的思想贯彻到其中,用人们之间的关系来看待这现象。
由此能够体现原始人类对万物的信念[1]。
(二)英雄史诗中所表现的生态观在蒙古族长久的活动中,发展了英雄史诗文化,在英雄史诗中存在很多丰富的文化,比如珍惜自然、崇拜自然和保护生态等。
蒙古英雄史诗是蒙古人对审美的表现,也是蒙古民间理念的重要部分。
英雄史诗是赞美古代蒙古英雄的伟大功绩,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体现了古代蒙古人对理想生活的想象。
比如《江格尔》就是对其有这样的描述,故事讲述的是江格尔是一个充满幸福的地方,那里的人类都非常年轻,永远也不会老去,也不会有人死亡,在江格尔的土地上,一年四季都像春天一样,没有夏天那样炎热,也没有冬天那样寒冷,那个地方鸟语花香,就像人间天堂。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及当代启示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及当代启示(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张春梅)[内容提要]:蒙古族生态文化观是其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崇高精神境界,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实质和核心。
在蒙古族传统天人观、宗教思想、生产生活方式、习俗以及古代法规当中蕴意着蒙古民族古老而丰富的生态观念。
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筑新的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导向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生态文化启示生态文明民族文化是依靠民族群体一代代传承、保持和发展下来的,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对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
各民族由于生存空间的特点和生活方式不同,对其自然资源管理利用和文化传统也就具有各自特色传统。
蒙古族在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蕴意着丰富的传统生态理念的经济文化类型—游牧文化。
蒙古族生态文化观体现了其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崇高精神境界,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实质和核心。
蒙古族千百年来沿袭和传承的生态文化传统,对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所谓生态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的反映,是人们根据生态系统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生态文化还包括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采取的种种手段。
生态文化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萨满教有“ 春季大祭祀” 活动 , 这是蒙古 萨满教同游牧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祭祀活动 。 蒙 古族萨满教 认为 : 各种 牲畜就像 “ 众火神 ” 有其“ 汗
游 牧 与 农 耕
母” 一样的能力 , 而各种牲畜则是天神赋予的 。 如《骆神祭祷词》 :
[ 3 ]( P93)
当天鹅飞来时 , 当冰雪融化时 , 当白驼临产时 , 愿无边际之福禄 , 在此降临永存 。体魄巍然者 , 腰 背强坚者 , 声明宏然者 , 脚掌广阔者 , 驼群之福荫
[ 3] ( P93) 在此降临永存 。
这些诗句不仅表现了古代蒙古族萨满教在人与 畜群关系问题上的神秘世界观 , 而且也形象地展示 了蒙古民族对自然生物的深厚情感 。 蒙古族萨满教是在原始社会产生的以大自然崇 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宗教 。 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 系 。“ 万物有灵” 论是萨满教的基本理论思想 , 由此 产生了以敬天 、敬地为主要内容的蒙古族生态文化 思想 。 其中以萨满教为内容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蒙古 人对自然内化的 、根深蒂固的生态观 。 这种生态观 使早期蒙古大草原呈现出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 。 2.英雄史诗中的生态观 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 , 创造了丰富的英 雄史诗文化 。 在这些英雄史诗中蕴含了丰富的崇拜 自然 、珍惜自然 、保护生态的美德 。 蒙古族古代英雄 史诗文化 , 是古代蒙古人审美观的展示 , 也是蒙古族 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这些英雄史诗歌颂英雄 的古代蒙古人驱恶行善的伟大业绩 , 展现了人们对 自然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更表达了对早期 蒙古族理想生活的向往 。 如史诗《江格尔》 对理想国 就有这样的描述 : 江格尔的宝木巴地方 是幸福的人间天堂 。那里 人们永葆青春 永远像二十五岁的青年 不会衰老 、 不 会死亡 。江格尔的乐土 四季如春 没有炙人的酷暑 没有刺骨的严寒 清风飒飒吟唱 宝雨纷纷下降 百花 烂漫 百草芳芳 。
游 牧 与 农 耕
王 立 平 韩 广 富 蒙 古 族 传 统 生 态 文 化 观 探 源
中
典型草原地带是北方民族长期从事狩猎和游牧的地 区 , 成为游牧文化的发祥地 。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 是在蒙古族所从事的狩猎和游牧生产 、生活的实践 中产生的 , 并指导了这个民族的伟大实践 , 使蒙古族 得以在草原上生存和发展 。 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息繁 衍在北方广袤的大草原上 , 蒙古族人是草原文化的 主要传承者和载体 。 蒙古族同其他游牧民族一道共 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经济文化类型 — — —游牧生态文 化 , 其核心就是渗透于他们整个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生态文化观 。
33
古代蒙古人万物有灵的信念 。“ 如对天的崇拜 , 草原 的天( 腾格里) 这一概念 , 经历了由具体的 、自然的 、 物质的天 , 向天神( 腾格里神灵) 的转化过程 。 蒙古 族先民凡事都向天祈祷 , 祈求上天的保佑和帮助 , 驱 邪降幅 。 ”
[ 2] ( P117)
大自然与自身的认识和解释 , 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 力的愿望与能力及对草原生活的热爱 。 神话传说是 蒙古族最古老的文学遗产 。 有的神话描述了天地的 起源 , 如《麦德尔娘娘开天辟地的故事》 ; 有的神话讲 述了英雄与自然抗争的故事 , 如《射日英雄额日黑莫 日根》 , 其反映了蒙古族先民对宇宙万物包括自身的 探索精神 。 从 不同角度表现 了他们对 大自然的 厚 爱。 “蒙古族远古神话 , 是以蒙古族原始萨满教为基 础的 , 包括人对生命的认识 、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等 , 例如 , 狼图腾 神话 、熊图腾神 话 、天 鹅图腾神 话
34
特征是蒙古族游牧生活对自然界完整统一的对象性 的产物 , 也是蒙古族文化“ 以自然为主导的人与自然 的和谐统一” 价值观指导下的产物 。 如民歌《十三匹 骏马》 所表现出的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 牧人爱惜宇宙 , 宇宙赐给我们幸福 , 牧人保护 宇宙 , 苍天交给我们任务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Phi losophy and S oci al S cien ce Edit ion)
第 32 卷第 4 期 ◆ 2010 年 7 月
VOL . 32 NO. 4 ◆ JU L . 2010
P36 ~ 37) 样崇拜天宇 、 爱护大地 、 善待自然 。 ”[ 8] ( 大自然被
再如谚语“苍天就是牧民眼中的活佛 , 草原就是 牧民心中的母亲” , 所体现的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 崇敬 ; 还有蒙古族长调民歌中那种让人荡气回肠 , 似 歌者本人已经彻底融化到蓝天白云 、茫茫草原之中 的辽远意境 , 无不具体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 生态价值观 。
[ 4] ( P365 ~ 366)
这首祭祀词歌颂了英雄勇猛斗兽 、保护美好家 园的精神 。 英雄史诗的一切 , 包括时空概念 , 对自然 界的神奇山河和凶禽猛兽的描写 , 也有老翁 、 仙女 、 占卜者 、 巨人 、 妖婆等形象 , 尤其是对英雄反抗蟒古 斯 , 形象地塑造战马 、猎狗 、猎鹰等 , 并赋予它们以智 慧和行动 , 甚至没有生命的弓箭和刀枪也赋予其神 力等等描述 , 也无一不渗透着萨满教观念 。 这些英 雄史诗充分表达了古代蒙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拜 。 3.蒙古族文学艺术 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的 生态审美观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是蒙古文学艺术所追 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 蒙古族文学艺术 , 就其内容而 言 , 是以形象的方式展示草原民族对自然和社会关 系的和谐观 。 蒙古族文学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再到表 现手法 , 都是在游牧文化的土壤上萌生 、 成长 、发展 、 结果的 , 都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成熟的漫长过程 , 都 有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生态文化特色 。 然而更为重 要的是蒙古文学的内在精神和审美特征 , 在更深的 层面上表现出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 。 在蒙古族文学中 , 寄情山水 、崇尚自然 、赞美自然的 作品比比皆是 。 就其内容而言 , 它们以形象的方式 展示了草原民族对自然的热爱 。 在蒙古族的英雄史 诗中 , 人与自然的统一特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得到 了体现 : 创造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理想的第二自然 ; 创造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的拟人化自然 ; 用敬畏的 心情虚构创造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幻想性自然 。 而且 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 , 自然往往给人以力量和智慧 , 人给自然以灵魂和情感 。 蒙古人不但对自然表达着 欣赏和赞美 , 而且还转化为对自然的崇敬和眷恋 , 进 而将这种情感转化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审美 观。 人与自然自由完美的统一 , 是蒙古族文学艺术 最显著 、 本质的特征 。 蒙古族文学艺术的这一根本
The origin of Mongolian tradition ecology cultural WA N G Li-ping , H A N G uang-fu
( Mar xi sm Insti tute J i l in Uni ver si ty , J i li n Changchun 130012 , China) Abstract : M ongo lian ecolog ically-co nscious culture is mo ving about i n search of past ure w hich w as engaged f rom t he ancient time s M ongo li an pro duces w it h t he hunting productio n and in the life practice develops . In t he lo ng-term productio n life practice , has taken v ario us and the eff ectiv e pro tective measures to t heir livelihood prai rie eco logical enviro nment , f rom thei rs my t h fable , t he religio us belief , the prevai ling cust om leg al reg ime to t he production life sty le , is m anifesting t o living envi ro nment sho wing loving co nce rn . Key Words : M ongolian ; Ecolo gically-conscious cul ture ;T he eco logy obse rve s
雄看作神 。 因此 , 他们把史诗演唱的功能与萨满祭 祀一样看待 。 在萨满祭祀诗歌中 , 请诸位神灵来临 , 一方面以酒肉祭祀 ; 另一方面向神灵表达民众的思 想愿望和要求 , 请神灵保佑和满足 。 萨满教的世界 观渗透到英雄史诗中 , 当 “ 布尔杜克夫认为 , 当古代 社会分化 , 以萨满教方式祭祀祖先的现象发生的时 候 , 英雄史诗与萨满祭祀诗歌相互丰富 , 出现了有密 切联系的两种艺术样式 。 ” [ 5] 确实 , 蒙古英雄 史诗是 在萨满教世界观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而且在 某种程度上借用了萨满祭祀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 如 祭祀词里就有这样的诗句来赞美英雄 : 笔直坚硬的四蹄 , 牢牢地在大地上 。犀利的双 角 , 傲然伸向天际 。不惧严寒泥泞者 , 雄健的不花
王 立 平 韩 广 富 蒙 古 族 传 统 生 态 文 化 观 探 源
宝木巴的令人向往之处 , 在于它的宁静 、和谐 、 适宜生存 。 对这一理想之地的着力刻画 , 表明了人 们对大自然美好生态的向往 。 追求优美的生态环境 思想境界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迪 。 萨满教观念和萨 满祖先祭祀诗歌在蒙古英雄史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 到了重要作用 。 古代蒙古人认为 , 萨满教的神是英 雄史诗的创作者和传授者 , 史诗英雄是神的化身 , 史 诗演唱给人们带来了幸福 。 古代蒙古人把史诗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