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模拟天津卷37题_文明史观走进高考的典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综天津卷37题:文明史观走进高考的典型

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林桂平

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天津卷第37题(以下简称“中西文化交流题”)以明清以来书籍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问题为切入点,将时事热点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历史学科的相关内容隐性契合,将新课程标准着力描绘的“文明史观”充分渗透到高考历史命题之中,设计了一道32分的历史学科内综合题。

一、命制特征:文明史观走进高考的典型

其一、通过隐性介入的方式考查社会热点问题,切合课改精神。

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从来不回避考查社会热点问题,且考查方式是通过内涵领悟反映社会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即隐性介入,这已经成为同行的共识。近年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问题成为我国的重要时事热点。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指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中西文化交流题”的四个设问的立意来看,突出考查的是我们对待外来文明成果的态度,凸现了目前已经在全国部分地区推开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的史学范式——“文明史观”,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大块,本题属于对精神文明史的考查。因此本题的命制不仅隐性介入眼下的时事热点,而且切合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巧妙地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契合。

其二、立意凸显“现代化”。以现代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是近年来史学界的新理论、新观点。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交融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本题从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书籍翻译问题这一微观处着眼,通过要求考生概括不同时期翻译的内容和作用、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等设问,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现代化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典型的以现代化的角度进行命题。

其三,考核目标基础与能力并重。

从该题四个设问的考核目标来看,它巧妙地实现了基础考查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尤其是突出了运用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从具体的能力考查方式来看,除了第五问要求“说明菜布尼茨和伏尔秦为何推崇中国文化”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考核要求以外,第一问要求“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属于对材料蕴涵的历史信息解读的能力考查。第二问要求“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属于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此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其四、材料来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今年高考其他文综卷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来源比较单一,只有文字材料,而没有图片资料。而“中西文化交流题”的材料来源图文并茂,形式活泼流畅。本题的图片有文字注释,考生看后通俗易懂。另外三则材料的来源属于现代文,其中穿插有几句文言文,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解读材料的难度,有利于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二、几点启示。

通过对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的分析,笔者拟对高三备考复习注意的新问题提一些看法。

第一,如何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有机结合。

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从来没有回避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考查。于是在高考之前,社会上对热点问题的炒作几近疯狂的程度。有的刊物甚至把近年来国际国内生活中发生的大事都作为社会热点,能列出一两百个来。到头来只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可悲下场。笔者认为对待热点问题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要科学选择;二要综合思考。所谓科学选择要注意科学取舍,并不是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都是热点。一般而言,每年“两会”上反映的社会热点、历史上深远影响的在高考当年是周年事件的需要注意;一些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科技革命问题等长久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更需要重视。所谓综合思考就是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资源有机整合,寻找结合点、交叉点和渗透点,逐步形成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这是高三最后阶段进行热点问题复习、实现学科间资源有机整合的关键。例如精神文明史问题,我们需要对中国古代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对于各民族在发展中华文化上的贡献进行前后联系和反复比较。综合思考社会热

点问题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宜浅不宜深,近年来高考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渗透到历史学科,归根结底还是考查学科基础和基本能力。二要找准“切入点”,准确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科内综合意识。

第二,如何利用《考试大纲》指导复习。

一般而言,高三历史学科备考要先后进行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和热点问题复习三轮。前两轮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学科内综合。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平时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来说,第一轮单元复习十分重要,要根据《考试大纲》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地毯式轰炸”,深挖教材内容体系,在理解上深下工夫。需要注意的是,每年的《考试大纲》一般要到二月份才能出来,此时各学校的单元复习已经结束或者临近结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头看”,仔细研究《考试大纲》,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内容进行清理,以减轻最后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专题复习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注重学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可再生性,从而为最后阶段的跨学科综合服务。学生必须把复习的过程当成知识整理的过程,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抽象出结构、联系、体系、规律等,从而提高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学科能力。这是实现解答各类试题、科学应考的基本条件。

在利用《考试大纲》指导备考复习的过程中,还必须参考新课程标准进行复习,因为高考命题人不少参加了新课程标准的讨论和制订,同时也参加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他们的新视角、新观点在同样也渗透到了高考命题的切入角度。2006年的“中西文化交流题”很明显反映了新课标必修Ⅲ的相关内容,需要我们去探究。

第三,如何解答材料解析类的题型。

近年来,在高考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中,材料解析题是主要题型。这就给广大考生带来了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如何解答好材料解析题。许多考生由于没有科学的解答方法,导致在高考中失分惊人。

从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卷出现的材料解析题的设问类型来看,主要分为“内涵型设问”和“外延型设问”两种。所谓内涵型设问,是指依靠题目提供的材料进行解答。例如“中西文化交流题”的第一、二、四问。所谓外延型设问,是指既要依靠题目提供的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的材料解析题。例如“中华文明题”的第三、五、六问。不管解答何类设问,首先要剖解题后设问、获取问题信息,明确需要“回答什么”;然后要带着问题信息仔细研读材料,搜索有效信息,找到材料中“有什么”。内涵型设问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直接总结答案,外延型设问还要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最后总结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