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合集下载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XXX是一个3岁的男孩,他在班级中是个子最高,力气

最大的孩子。然而,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包括拍打肚子、拧耳朵、模仿武打片中的动作并打伤其他小朋友的眼睛和鼻子。这种行为被称为攻击性行为,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行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表现不同。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和大众传媒。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过于放任,这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此外,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也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针对这种行为,教师可以逐步培养幼儿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师可以告诉幼儿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并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这种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会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幼儿对自己的攻击行为感到羞愧,促进幼儿自觉地减少攻击行为。

因此,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干预策略,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角色游戏中,我们通常会让体型较大、力气较强的幼儿扮演强势角色,如“大灰狼”,而让文弱的幼儿扮演弱势群体,如“小羊”。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让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扮演弱小者,让他们体验被攻击的痛苦和无助;同时让弱小的幼儿扮演“大灰狼”,让他们感受到力量的魅力。这种角色换位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减少攻击性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培养孩子的爱怜之心,以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同时,家长也要转变教育观念,摆脱“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辱”的心态,不要以牙还牙,而是通过夸大后果的方式讲明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并表达对这种行为的反对态度。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措施

在我从事幼教这几年的工作中,经常遇到一类幼儿,对班里的幼儿发起攻击。有时甚至对几名幼儿发起攻击行为,常常惹的幼儿家长都来告状,教师们最感到头疼,仔细分析起来,造成一个孩子攻击性强的原因不外乎有这样几个方面:

1、孩子的年龄特点。3-6的幼儿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经验。当他与其他幼儿交往时,往往会依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行动,结果违反了社会交往规则还不自知。

2、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个性强,易冲动,蛮横,遇到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时,会因无法控制自己而与别的幼儿产生冲突与矛盾。

3、家庭教育与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攻击暴力或溺爱的家庭,或是通过电视,电影接受了太多的负面影响,或者老师教育手段过于消极甚至严肃,他就难免会去模仿自己熟悉的方式来待人接物。

4、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当幼儿被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幼儿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幼儿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做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幼儿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幼儿,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幼儿攻击性行为。

针对以上情况,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杜绝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一、对于那些个性强,易冲动,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孩子,我为他创造机会,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

1、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孩子们在操作区,认真投入地玩拼图,刘琪瑞“哗”一声,把拼图全都推撒到地上,双手使劲拍桌子,小伙伴赶紧帮他把拼图捡起来。原来他没有办法把拼图拼好,特别着急,就发生了刚才的一幕。我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耐心地对他说:“好孩子,没关系,慢慢来,你看小朋友,都在看着你呢!”我把平时表现好,能力强的郑寒月和王喆叫过来和他一起做,共同帮助他,拼插拼图。在他俩的帮助下,拼图很快拼好了,刘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出现在幼儿和其他同伴的交往中的行为,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会有此行为的发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小朋友也有不好的影,如没有安全感,对同伴的信任感等。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是困扰。因此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于解决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幼儿的侵犯行为不一定都有攻击动机所驱使,而且有些行为还未成固定习惯。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不当,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个性形成。所以要及时的正确处理这一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表现

在《社会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语言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消极冲突早在两岁时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期迅速增多。我过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1.0696%,男孩的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而且4至5岁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以后逐渐减少。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常生气,乱发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扔东西、大声的叫嚷、叫喊名字;破坏他人物品的攻击性行为如抢走别人的东西、甚至侵犯他人财物;充满敌意的社会交往行为,如稍有不如意,就用言语攻击人,在交往过程中显露不满、藐视、不悦等情绪,或者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幼小的儿童。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幼儿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问题,他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如果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频繁出现、强度增大,这种攻击性行为发展到成年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在实习一个月的时候曾看到这样的例子。佳佳2岁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佳佳,家里的大人都视她为掌上明珠,大家都很宠她,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特别是妈妈。佳佳是一个文静爱撒娇,不太爱说话的小女孩,每天都是由妈妈接送来幼儿园,每次妈妈来接的时候就跟妈妈撒娇。有一天早上妈妈突然问老师,昨天佳佳在是不是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老师想想昨天一整天下来都很好根本就没发生什么事情啊。当老师跟她妈妈聊起来的时候才知道原因。原来,昨天在吃午饭的时候老师叫她多吃点饭可她不怎么情愿吃,回去就跟妈妈说老师骂她。老师都已经跟妈妈说了原因,可妈妈一直在问;“真的没发生什么事吗?可是她回家一直哭说再也不去幼儿园。”有一次我在组织《大树妈妈找孩子》活动,当我给幼儿发树叶的时候佳佳看到身边的乐乐拿了一个与他不一样的树叶,他就跑过去,二话不说就想抢夺乐乐手里的树叶,这边的乐乐当然不乐意了,于是两人就争夺了起来,这时佳佳为了拿到树叶二话不说的就煽了一把掌,并把树叶抢到手。当我看到的情形,走过去要求佳佳向乐乐道歉,并将树叶还给乐乐,这时的佳佳才不情不愿地把树叶还给乐乐。当妈妈来接的时候,老师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妈妈却说:“不可能,我女儿从来不打人的啊,都很听话啊。在家里我说什么她就做什么,一直都很乖的啊,怎么会打人呢?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共5篇)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共5篇)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共5篇)

第一篇: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王俊尧今年3岁,是班级中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男孩。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有时自由活动时他双手一齐拍打他身边小朋友的肚子,把小朋友拍哭。有时,他有意拧其他小朋友的耳朵。有时他学着电视武打片里的动作,指手画脚,向其他的小朋友操练一番,把小朋友的衣服弄脏,撕破,甚至打伤小朋友的眼睛、鼻子等等。

明明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为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等,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点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

一、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一)遗传因素

(二)家庭教养方式

有一些家长非常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狠狠地揍他。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用手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如上述案例中的明明,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奶奶个性好强,文化素质低,外号是“死不讲理”。奶奶担心自己的孙子在学校吃亏,就经常这样教育孩子,致使孩子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护心理。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说一个孩子在偶然出现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三)大众传媒

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在幼儿园中,特别是年纪小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尤为明显,一般表现为咬伤其他小朋友,推搡或踢打其他小朋友。稍大一点的幼儿会采取语言上辱骂加行为上的攻击。另外,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更突出,男孩受到攻击后,会急切地去报复对方,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幼儿自身的原因

由于幼儿的身心发育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管控自己的情绪,也不会与人相处与交往,想得到某个东西或者自己认为是自己的东西被他人占有的时候,就会用攻击性行为去反抗。

2.家庭原因

在幼儿时期,家长的娇宠放纵,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三、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幼儿良好的性格养成

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危害,必须予以纠正,通过早期合理的教育预防或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正确看待,给予幼儿更多的包容与温暖,积极引导幼儿正确发泄情绪。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同时,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以此来引导幼儿通过从事此类活动来转移注意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与分享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让没带玩具的幼儿和带玩具的幼儿一起玩,体验分享的快乐,并合理分配材料和场地,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秩序。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采取有效解决方法,使幼儿能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外因素有很多,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学因素。

它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前提。目前一些研究表明,

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这就间接解释了为什么男孩的攻击性行

为会比女孩多。而一些科学家认为攻击性是人类天性中的一种本能,由此可以间

接说明儿童天生就具有攻击性行为。国外研究者认为,气质在儿童的攻击性倾向

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另一个解释儿童为何具有攻击性的说法是,他们通过观察别

人现出的攻击行为进行模仿,从而习得了这种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与大众传媒的影响。

家庭在儿童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国外研究表明,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造成

儿童以后的高攻击性。我国王益文等的研究也发现,对男孩而言,母亲的情感支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与对策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与对策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与对策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

1.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幼儿还没有完全发展出自我控制的能力,容易情绪失控。

2. 不良经历:家庭环境不稳定、暴力冲突、生活压力等不良经

历会引起幼儿攻击行为。

3. 学习成果不佳: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或者受到挑战时,无法获得解决方案,产生愤怒或抵抗情绪。

4. 不适当的激励:有些家长或教师为了控制幼儿,采用了非常

规的激励,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对策:

1. 营造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充足的爱和关注,减少幼

儿经历负面环境和不良经历的可能性。

2. 教育幼儿正确的行为规范和情绪管理方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 教育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避免攻击性行为。

4. 避免采用打骂惩罚等非常规激励方式,建立正确的教育方式。采用激励措施时,以正面激励为主,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值

得认可的。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解决小班幼儿攻 击性行为的策略
解决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1. 提供良好的环境
解决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和谐、温暖的环境,让他们感受 到被爱和被关注。减少环境中可能引发攻击的刺激,如 暴力玩具、图像等
解决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2. 家庭教育方式的调整
家长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既要给予关爱和支持,又要引导他们正确看 待和处理问题。避免使用暴力或侮辱性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家长还应多与孩子沟通,了解 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处理情绪问题
解决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3.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故事 讲述等方式,让幼儿 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 果和受害者的感受, 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 心和合作精神。同时 ,鼓励幼儿与同伴友 好相处,学会用语言 解决冲突
解决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4. 借助专业力量
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他人安全,那么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心 理咨询或治疗师的帮助。通过专业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幼儿理解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解决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5. 鼓励正面激励
对于表现出积极行为的幼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 值观念。同时,对于那些在面对攻击性行为时能够保持冷静、采取理智应对的幼儿,也要 给予赞扬和鼓励
3

从心理学上解释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从心理学上解释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从心理学上解释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从心理学上解释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这一直是许多儿童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从各自的研究立场出发,对这一问题提出各自不同的主张,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其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经验积聚的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其与周围的人或物交互作用的过程获得的,其中他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幼儿攻击另一个幼儿,抢他的东西,被欺负者哭着躲开,攻击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下一次就会对同一孩子或别的孩子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被欺负者的退缩谦让,鼓励了攻击者的攻击性行为。又如,性情温顺的幼儿,在一般生活情境中,往往被动地甚至忍辱负重地承受着富有攻击性的游戏伙伴的各种非礼待遇,并成为其发泄的对象或牺牲品,但在某些特殊场合下,当这些幼儿遭遇到攻击性强的幼儿的非礼时,他们也会奋起反抗,如果这些反抗意外地获得成功而使他们自己的尊严得到维护,那么,这种偶然的但却成功了的反抗经验,不仅增加了这些幼儿以自卫性的反攻击来应对非礼遭遇的倾向,而且也逐渐培养了他们在未遭受非礼的情况下主动地对别人施以非礼或攻击。

相反,如果攻击者在首次采取攻击性行为时就被还击者击败──不但没有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而且还受到被攻击方的痛击;或者那些被攻击的幼儿在试图进行反抗的过程中却失败了,那么,这两类主动攻击的幼儿都不可能从中获得攻击性行为。前者的攻击性行为会由此而明显地减少,或者此后他们在采取攻击性行动之前一般都要三思而行,而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地对他人进行攻击。而后者则可能继续保持着对攻击性幼儿的顺从和对攻击性幼儿各种形式的非礼与攻击的忍受。因此,对于那些幼儿在遭受攻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味忍让、消极躲避等消极应对行为,我们老师也不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否则,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行为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行为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行为

引言

幼儿是天真可爱的群体,但由于他们的个体发展和情绪控制能力尚不完善,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攻击行为。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正确的应对幼儿的攻击行为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准则,还可以提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了解攻击行为

幼儿的攻击行为可以包括推搡、咬人、打击等。了解攻击行为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生理、情绪和认知三个方面:

1.生理原因:例如疼痛、饥饿、疲劳等会导致幼儿情绪不稳定,更容易表现出

攻击行为;

2.情绪原因:幼儿可能因为失去玩具、与他人争夺物品等引起愤怒、失望等情

绪,从而出现攻击行为;

3.认知原因:幼儿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禁止攻击的概念,未能正确表达自己的

需求,而采取攻击行为来表达。

应对策略

针对幼儿的不同攻击行为,幼儿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以帮助幼儿控制情绪、建立良好的行为准则。

1. 创建安全环境

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是预防幼儿攻击行为的关键。幼儿园教师应该确保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整洁有序,玩具摆放合理,减少物品争夺的机会。此外,教师应该密切监控幼儿之间的互动,及时介入并提供帮助。

2. 提供合理的规则和期望

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规则,并与幼儿一起讨论和制定期望。例如,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制定“不准打人”、“不准咬人”等行为规范,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引导解决冲突

幼儿园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角色,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当发生争执时,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并通过探讨和提供解决方案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使用攻击行为。

关于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的研究

关于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的研究

幼儿教育的案例研究

——关于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的研究主题与背景: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一种不为社会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开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小班幼儿发生打人、推人、踢人等“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在与研究对象的相处过程中,本人发现这种现象尤其突出,便决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尝试通过对小班一个幼儿具体案例的分析,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在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幼儿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其具体表现为抢人家的玩具或其它物品、争游戏角色、打人等等。带过小班的教师都有切身的体会,小班家长找老师告状的最多。更何况小班幼儿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若不及时加以矫正,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并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因此,创设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是帮助“攻击性”幼儿进行矫治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能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一、个案情境描述

(一)研究对象简介

我班阳阳小朋友今年4岁,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很强,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的不同与变化,反应快,能自信的对自己的发现做出肯定的判断,懂得关心比他小的小朋友,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父母离异,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习惯指挥他人,比较任性,脾气暴躁,容易生气。

(二)阳阳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研究及改善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研究及改善措施

TEACHING AND RESEARCH教研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研究及改善措施

文/余永娟 陕西省潼关县中心幼儿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不仅在西方国家,中国也受此问题的严重困扰。可以这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针对这一严峻问题而制定的。同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是证明社会认知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不仅极具迫切性,而且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攻击性行为,就是攻击,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对于攻击性行为这一概念,学术界对其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攻击性行为是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伤害。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一般表现为咬、打、踢、大声喊叫名字、暴力、骂人、抢走别人东西等等。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发展,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形成攻击型人格,这将严重影响其今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社

会交往,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生物性因素。

人类的社会性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幼儿的攻击

性行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即消极的社会行为。一些研究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幼儿园里存在很正常也很普遍的现象是:由于心理和行为的不成熟,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常常会发生争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在解决争执时容易表现出攻击倾向。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班幼儿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争抢,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少数幼儿会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为身体攻击和非身体攻击两种。身体攻击包括打、推、咬、踢或是从别的孩子那儿强夺物品等,非身体攻击主要指骂人。

攻击性行为会妨碍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性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性行为还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幼儿,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幼儿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正。

二、形成幼儿攻击性行为主要原因

(一)幼儿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同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二)不良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有的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幼儿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

引言: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于幼儿园的教育者来说,如何有效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将围绕一位小班幼儿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观察、与家长交流和专业评估,探讨其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一、背景信息

幼儿:小杰(化名)

性别:男

年龄:4岁

幼儿园班级:小班

研究时间:XXX年X月-XXX年X月

二、问题描述

小杰被教师反复反馈存在攻击性行为,包括推、打、咬等行为。他的攻击行为频繁出现,并且造成了其他幼儿的不适。

三、问题分析

通过观察和与小杰的家长交流,我得到了一些关于小杰攻击性行为的信息。小杰是家中独生子,父母对他宠爱有加,很少对他有严厉的要求或限制。父母相对宽容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了小杰的攻击性行为。此外,小

杰在幼儿园中也经历了一些挫折与困惑,他可能通过攻击来表达自己的情

绪或获得注意。

四、干预措施

1.提供积极的引导与支持:针对小杰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给予他积

极的引导与支持。通过与小杰配对玩耍,鼓励他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与分享,同时制定行为规则,帮助他逐渐了解攻击性行为的不可取之处。

2.引导情绪表达与沟通技巧:小杰缺乏合理的情绪表达与沟通技巧,

导致他以攻击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困惑。教师可以逐步教导小杰有效

的情绪表达方式,例如通过语言表达感受、使用绘画或玩具来表达情绪。

3.严格限制攻击行为:针对小杰的攻击行为,教师应制定明确的规则,并实施严格的限制措施。当小杰出现攻击行为时,教师应立即制止,并告

知他攻击行为的不正确性。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由于小班幼儿生理和心里发育都不完全,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若不及时矫正,不仅影响到他们良好的行为品德的发展,也会使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会引发犯罪的行为。本文从小班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而探究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因素及个体成长因素,并从幼儿园教育方面提出一些行而有效的敢于措施,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班幼儿幼儿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教育模仿

引言:甲甲今年3岁,在小班中个子较矮,但他力气很大。他经常突然跑过去把别的小朋友推倒在地,有时有意去拧其他小朋友的脸,有时也会因为争夺玩具而大打出手。甲甲的这种行为使的其他的小朋友都不敢和他玩,因此影响了他的正常人际交往,长期这样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他的这种行为。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正文: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语言的攻击。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例如: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夺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打他。另一类是故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他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例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小女孩,惹她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由于小班幼儿生理和心里发育都不完全,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若不及时矫正,不仅影响到他们良好的行为品德的发展,也会使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会引发犯罪的行为。本文从小班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而探究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因素及个体成长因素,并从幼儿园教育方面提出一些行而有效的敢于措施,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班幼儿幼儿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教育模仿

引言:甲甲今年3岁,在小班中个子较矮,但他力气很大。他经常突然跑过去把别的小朋友推倒在地,有时有意去拧其他小朋友的脸,有时也会因为争夺玩具而大打出手。甲甲的这种行为使的其他的小朋友都不敢和他玩,因此影响了他的正常人际交往,长期这样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他的这种行为。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正文: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语言的攻击。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例如: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夺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打他。另一类是故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他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例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小女孩,惹她哭。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甲甲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像甲甲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完全,且模仿力极强很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

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中,大班的孩子差很多,因此小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也比中,大班的孩子越明显。有资料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因事而起,很少以人为指向,所以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为工具性的攻击,中班幼儿则两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参半,而大班幼儿多以言语攻击为主。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小班幼儿的攻击占全部攻击性行为的50%,而中,大班幼儿则更多的攻击性行是以反击同伴攻击,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为主。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孩多以暴力攻击为主,女孩多以言语攻击为主。

三、影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大众传媒素

小班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很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但是模仿能力很强。不良的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是接触的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动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等等都会给幼儿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小班的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看动画片《奥特曼》,学者片中的暴力动作,口中喊着:“奥特曼变身,消灭怪兽。”之类的话,对周围的小朋友发起攻击,弄得别的小朋友哭泣,有的小朋友就再也不敢靠近他们。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经常看暴力性的电视,动画片,玩暴力性的游戏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增强。案例中的子豪就是一个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孩子。长期以来,父母给买的动画片中都是《奥特曼》,他一边看片子,一边学着动作,攻击陪伴他看电视的人或者是靠近他的人,攻击性行为就越来越严重了。这种影响因素是值得注意和引起重视的因素之一。

2. 家庭教育因素:

如果一个幼儿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儒目染,学会了一些攻击性行为。另一个方面,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家中的老人,孩子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见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让小班幼儿养成了这种攻击性行为的习惯。如有一个小班的幼儿在偶然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就会有所增强,若在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方式不当,甚至树立一些负面的榜样示范,那么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将会越来越严重,让孩子变成一个好斗的人,当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也会被他视为自己的攻击,从而进行攻击,有的甚至会为此铸成大错。

3. 遗传因素:

近期的心里学家研究表明,在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百分之五十,其余的百分之五十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所谓的遗传并不是父母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自然特征。这些具体的自然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方面,有坏脾气的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4. 个体成长的阶段性因素:

小班幼儿大都在3—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语言发展虽快,但多数语句表达不够清楚,很多的时候是用动作来代替的,所以有些孩子会无意识的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模仿力极强,因模仿而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也很多。由于每个幼儿的个体气质不同,加之个体发展不完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3—4岁的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且多愿玩相同的玩具,如果相同数量的玩具较少时,小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往往会出现工具性的攻击行为。小班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刚刚开始发展,不能较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幼儿园教育矫正措施:

小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频率很高,加之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也会增多。因此幼儿园的教育矫正工作很重要。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任何不良的行为都是可以改正。

1、幼儿园要创设宽松的环境。

幼儿心理学家认为,在实际引起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环境提供的刺激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幼儿园要为小班幼儿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室内外活动空间要大,避免小班幼儿因身体的碰触而引起攻性行为。其次为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活动材料要与中大班有所不同,小班幼儿相同数量的玩具,材料一定要充足,而中大班则以多种不同玩具,材料为主。另外还要注意在为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时,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2、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

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行为,也是消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种好办法。例如:甲甲将不小心摔到在地的斌斌拉起来,并和他一起玩自己的玩具。老师发现后在小班幼儿面前说:“甲甲真是好孩子,他真的很棒,今天帮助小斌斌站起来,还和他玩自己的玩具,我们都喜欢甲甲,都愿和他玩,对不对。”几周之后你会发现甲甲的攻击性行为减少很多。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强,如果在幼儿园里采用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