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地心引力形成原因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语文《地球爷爷的手》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地球爷爷的手》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地球爷爷的⼿》是⼀篇⼩学⽣喜爱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成熟的桃⼦⾃⼰落地的事,⽣动形象,深⼊浅出地向学⽣介绍了地⼼引⼒这⼀⽐较深奥的科学常识,启发学⽣留⼼⾝边的科学,从⽽爱科学,学科学。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地球爷爷的⼿》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地球爷爷的⼿》原⽂ ⼩猴和⼩兔是好朋友。

⼀天,他俩在树下玩,跳啊,唱啊,真⾼兴!玩了⼀会⼉,⼩猴说:“⼩兔,我请你吃桃⼦吧。

” 是啊,树上的桃⼦⼜⼤⼜红,⼀定很好吃。

⼩猴对正在树上的猴爸爸说:“爸爸,请您给我们摘⼏个桃⼦,好吗?” 猴爸爸还没有回答,也没有动⼿,只见⼏个桃⼦⾃⼰从树上掉了下来。

⼩兔说:“猴伯伯,谢谢您!” 猴爸爸笑着说:“别谢我,这是地球爷爷帮的忙。

” ⼩猴觉得很奇怪:“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啊?” ⼩兔也说:“是呀,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呢?他⼜没有⼿。

” 地球爷爷说话了:“不,我有⼿,⽽且有很⼤很⼤的⼒⽓,能让成熟的桃⼦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球掉下来……我的⼿,就是你们看不见的地⼼引⼒。

” 地球爷爷的话刚说完,⼏个桃⼦⼜从树上掉了下来。

【篇⼆】⼩学⼀年级语⽂《地球爷爷的⼿》教案 教材分析: 课⽂以⼉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出现,通过桃⼦落地的事,⽣动形象、深⼊浅出的向孩⼦们介绍了地⼼引⼒这⼀科学常识,引导学⽣留⼼⾝边的科学,从⽽培养⼉童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 ⼤部分学⽣(尤其是男孩⼦)对科普类读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知识⾯较宽,因此对本课充满好奇⼼。

另外本课和前⼀课《棉花姑娘》体裁相似,内容⽐较简单,学⽣可以通过⾃读感悟⾃学理解。

教学⽬标: 1、认识“俩、摘”等7个⽣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读好有请求语⽓的句⼦。

3、初步了解地⼼引⼒这⼀科学常识,培养学⽣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理解课⽂,读好有请求语⽓的句⼦;了解地⼼引⼒这⼀科学常识。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十一课地球爷爷的手知识点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十一课地球爷爷的手知识点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十一课地球爷爷的手知识点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十一课《地球爷爷的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

店铺在此整理了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十一课《地球爷爷的手》知识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十一课《地球爷爷的手》知识点课文梳理《地球爷爷的手》这是一篇一年级的语文课文,说的是有关“地心引力”这个颇深奥的问题。

由于陈老师教学设计的理念正确,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再加上教师娴熟的教学技巧,使课堂上不断出现教学的精彩场面,给人颇多启迪。

当孩子们读了几遍“地球爷爷”说的话,让他们说说读了以后知道了什么时,他们的小手个个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想说出自己阅读的收获。

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是我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

”有的说:“树上的桃子不是自己掉下来的,是地球爷爷的手把它们摘下来的。

”“踢到空中的足球,也是因为地心引力才会落下来的。

”还有的说:“我想,地球爷爷的手力气大得很。

”我们不禁为这些孩子自主阅读、探究所得出的的结果而感到欢欣鼓舞。

在拓展和巩固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提出了挑战性的启动学生思维的问题:“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也就是说地球没有地心引力了,我们身边的一切会发生什么变化?”孩子们这时展开推理和想象的翅膀,在一番交流和讨论后他们纷纷反馈:“那我们就不是走在地面上了,而是在空中飘来飘去了,那真好玩了。

”“小猴可能就吃不到桃子了,桃子不一定会掉来,也许是‘掉’到天上去了。

”“教室里的课桌椅会浮在空中的。

”说着说着,就有学生发现问题了:“如果地球爷爷的手没有了,也许地球上什么都没有了。

大楼、汽车,也许所有的东西都会在空中的,那就不好了。

”一个问题牵动了孩子们的思维,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如果说要寻找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那么朗读这方面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优质课学案1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优质课学案1

《地球爷爷的手》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

会写“球、玩”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知识,并在实践中理解“引力”一词。

二、学习重点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三、学习难点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四、导学问题1.比一比,再口头组词。

而——面且——具跳——桃拍——伯俩——两玩——完2.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 地球爷爷真有手吗?是什么样的手呢?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5.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6.想一想:在月球上为什么宇航员能跳这么高呢?五、参考资料1.视频:地球爷爷的手引发的思考(优酷网)音频:保卫地球(百度音乐)2.图片:地球、地心引力(百度图片)3.资料:(百度百科)地球的演化: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

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50亿年以前的太阳系50亿年以前的太阳系(2张)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

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

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

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

其时限距今4200-543Ma。

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

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

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

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最新《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最新《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成熟的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注重了以下几点:一、找准话题,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朗读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那就要找准一条教学的主线,由此切入。

课文的4-9自然段比较琐碎,教学时容易出现一问一答的局面,因此,我在课堂中始终围绕“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知道地球爷爷有手的呢?”这条主线展开,在引题时就提出这个话题,让学生回顾第10自然段,然后再次提出这个话题,让学生读文(4~9自然段)感悟,学生很快发现从小猴摘桃这件事中也能看出地球爷爷有手,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开始学习4~9自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充分发挥,我也显得不那么罗嗦了。

此外,课堂中小兔对猴伯伯说感谢的话,我用了一个句式:小兔()说:“猴伯伯,谢谢您!”让学生多元体验,能有自己不同的感悟,并把这种感悟融入朗读之中。

对于课文的难点——什么是“地心引力”,我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故事,并结合句式训练:“地球爷爷的手能让能让还能让。

”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感悟,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二、适度拓展,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

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

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在复习巩固的环节里,我设计了过词语河的游戏,让学生来复习词语。

一年级下《地球爷爷的手》教案

一年级下《地球爷爷的手》教案
动性。
课堂管理反思
评估课堂管理效果,思考如何 更好地维护课堂秩序,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
自身素质反思
反思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表现 ,提升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和
专业素养。
06
CHAPTER
教后反思
亮点回顾
01
02
03
课堂互动良好
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们积 极参与,对地球引力的现 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 堂氛围轻松愉快。
知识点拓展不足
对于地球引力的深入解释和拓展应用涉及较少,未能满足部分学生 的求知欲。
改进措施
增强学生参与度
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励 所有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合理安排时间
提前做好课堂时间规划, 确保所有内容都能完整呈 现,避免仓促结束。
知识点拓展
在后续教学中增加与地球 引力相关的科普知识,满 足学生对于知识拓展的需 求。
学习简单的科学实验
学生将通过实验的方式,观察和体验地心引力对物体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观察 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探究式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思考和讨论,自主探究地心引力 的存在和作用。
小组合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的 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科 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实验演示
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地球引力,如利用小球和斜坡演示自由 落体运动。
作业布置
阅读理解
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 解地球引力的原理和应用。
观察日记
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球引力现象 ,并记录下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 达能力。
03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识字831地球爷爷的手知识链接牛顿三大定律素材鲁教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识字831地球爷爷的手知识链接牛顿三大定律素材鲁教版

牛顿三大定律牛顿三大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定律,它是探讨经典力学的基础。

一、牛顿第肯定律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变更这种状态为止。

说明: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运动速度确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变更的。

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所以牛顿第肯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第肯定律也阐明白力的概念。

明确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力变更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因为加速度是描写物体运动状态的变更,所以力是和加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速度相联系的。

在日常生活中不留意这点,往往简单产生错觉。

留意:牛顿第肯定律并不是在全部的参照系里都成立,事实上它只在惯性参照系里才成立。

因此经常把牛顿第肯定律是否成立,作为一个参照系是否惯性参照系的判据。

二、牛顿其次定律内容:物体在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其次定律定量描述了力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物体的惯性大小。

它是矢量式,并且是瞬时关系。

要强调的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会产生加速度,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速度发生变更,但是这种变更是和物体本身的运动状态有关的。

真空中,由于没有空气阻力,各种物体因为只受到重力,则无论它们的质量如何,都具有的相同的加速度。

因此在作自由落体时,在相同的时间间隔中,它们的速度变更是相同的。

三、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说明:要变更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需有其它物体和它相互作用。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

并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必有反作用力。

它们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另须要留意:(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没有主次、先后之分。

同时产生、同时消逝。

(2)这一对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行能抵消。

【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以文代文:《地球爷爷的手》《兰兰过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爷爷的手》是一年级下册第31课。

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兰兰过桥》这是一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常识性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新奇美观的潜水桥和轻巧实用的塑料桥。

学生们几乎都见过桥,也走过桥。

但是他们见到的桥都是江河湖海之上的,但兰兰跟着爷爷一起却看到了一座架在水底的桥──潜水桥。

建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可能所有的水面上都架起桥,但兰兰却看见了爷爷随身携带的一座简易方便的桥──塑料桥。

本节课在认识这两种桥的特点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迅速发展的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18个生字,会写13个字。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2、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3、通过让学生读这篇科幻故事,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将来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和潜水桥和塑料桥的特点。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上课听写词语雪花星星姑姑请坐盼望成就帮忙湖南大雁归来眉毛北斗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八单元的两篇文章《地球爷爷的手》和《兰兰过桥》,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生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激活想象,开阔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读中生思,读中感悟1、在这棵大桃树下,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起去听听吧!(课件出示l~9节文字,并教师配音。

)2、听到了什么?3、小动物们都在说着话呢,可是没有声音,我们给他们配配音,好吗?这些小动物都说了什么?读读课文,找一找,用横线把他们的话划出来,并好好地读一读。

《地球爷爷的手》 _1

《地球爷爷的手》 _1

《地球爷爷的手》教材分析:《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孰桃子自已落地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学生分析: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一半,大多数学生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科普烊的读物十分感兴趣,爱读《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千百问》、《小哥白尼》等书刊。

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会写球、玩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地身边的一些科学现明探求的欲望更强。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课文教学时时:2课时教学媒体:生字卡片、录音机、教学媒体(《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地心引力摆脱

【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地心引力摆脱

地心引力拜托自古以来,人类就用种种美丽的飞天神话和传说来寄托遨游环宇的梦想。

人类为什么不能飞离地面呢?是缺少一对翅膀么?但是,许多勇敢者模仿鸟类用人造翅膀飞行的尝试都失败了。

理论研究证明,由于生理上的局限,人类永远不可能用肌肉的力量在空中支持自身的重量。

1686年,牛顿揭开了这团迷雾。

他在这年发表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任何两个物体间都有相互吸引力,由此创建了万有引力定律,即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由于人与地球质量相差太悬殊,所以人总是被地球强大的引力所束缚而不能离开地面。

现在问题已经明朗了,要离开地面,就要克服地球引力。

但如何才能克服地球引力呢?要使一个物体离开地球,必须沿着地球引力相反的方向(即向上)对它加力,使它作加速运动,当它达到一定速度时停止加力,它就能以惯性一直向前脱离地球。

这个速度可通过地球的质量和物体与地心的距离计算出来。

物体在地球表面上(即距离为地球的半径)飞行时,这个速度为11.2千米/秒,叫做脱离速度或逃逸速度——是速度战胜了引力。

物体达到11.2千米/秒的运动速度时能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在摆脱地球束缚的过程中,物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并不是直线飞离地球,而是按抛物线飞行。

脱离地球引力以后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行,若要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出太阳系,物体的运动速度必须达到16.7千米/秒。

那时将按双曲线轨迹飞离地球,而相对太阳来说它将沿抛物线飞离太阳。

人类的航天活动,并不是一味地要飞离地球,当前的应用航天器,需要绕地球飞行,即让航天器作圆周运动。

我们知道,物体作曲线运动时会产生离心力。

因此,要让航天器作圆周运动,必须始终有一个与离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航天器上。

在这里,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地球的引力。

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正好与物体作曲线运动的离心力方向相反。

经过计算,在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它所产生的离心力,正好与地球对它的引力相等。

【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地心引力简介

【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地心引力简介

地心引力简介由于月球的质量+地球的质量!加速度也与地球的转动速度有关!牛顿(Isaac Newton)最早发现了地球引力,且与万有引力有关。

艾萨克·牛顿,英国著名科学家。

(牛顿)FRS(Sir Isaac Newton,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31日)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在牛顿以前,天文学是最显赫的学科。

但是为什么行星一定按照一定规律围绕太阳运行?天文学家无法圆满解释这个问题。

万有引力的发现说明,天上星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运动都受到同样的规律——力学规律的支配。

早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严肃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

比如开普勒就认识到,要维持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必定有一种力在起作用,他认为这种力类似磁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

1659年,惠更斯从研究摆的运动中发现,保持物体沿圆周轨道运动需要一种向心力。

胡克等人认为是引力,并且试图推到引力和距离的关系。

1664年,胡克发现彗星靠近太阳时轨道弯曲是因为太阳引力作用的结果;1673年,惠更斯推导出向心力定律;1679年,胡克和哈雷从向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维持行星运动的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自己回忆,1666年前后,他在老家居住的时候已经考虑过万有引力的问题。

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在假期里,牛顿常常在花园里小坐片刻。

有一次,象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一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单元 识字8 31《地球爷爷的手》阅读 根不一定都向下生长素材 鲁教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单元 识字8 31《地球爷爷的手》阅读 根不一定都向下生长素材 鲁教版

根不一定都向下生长
19世纪,有人把一棵植物栽种在一个花盆中,等它生长一段时间,再把盆绑在小车的轮子上,让轮子绕着轮轴沿着水平方向不停地转动。

后来发现,盆中幼苗的根竟朝着轮子转动时的离心力方向生长。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植物的根之所以向下生长,是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

生物学家达尔文很早就发现,在根尖末端的1~2毫米处正是这种感应力的集中之处。

然而,不久之前,几位植物学家到南美洲的委内瑞拉考察,却在那里的丛林中发现了20多种根部朝天生长的植物。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当地的土壤所含的无机盐极少,植物被迫将根靠向周围的树干,从那些树干的树洞里摄取含矿物质的潴留雨水。

科学家为了证明自己的论断,故意将含有大量无机盐的溶液反复浇向树干,根部的朝上生长现象果然加剧了。

根部向上生长的植物,其实还真不少。

它们的根部由于种种原因,能克服地心引力伸向空中。

比如,生长在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的海桑,它们的根就能克服地心引力向上生长。

海桑又叫剪包树,属海桑科,高可达5米。

它生活在缺氧的淤泥中,经常受到海水的侵袭,因呼吸困难而长出了专供呼吸的呼吸根。

这种呼吸根的顶端有皮孔,内部是疏松的海绵状结构。

为了吸取到新鲜氧气,海桑的呼吸根拼命挣出淤泥,就像冒出地面的春笋一样。

《地球爷爷的手》教案((一年级下册))

《地球爷爷的手》教案((一年级下册))
重点词汇
磁场、引力、地心等。
重点句子
地球的磁场和引力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
知识点梳理
地球的磁场和引力是 如何影响生命的。
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区 别和联系。
地球对生命的重要性 。
03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01
总结词:通过实物或模型进行 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02
详细描述
03
04
使用地球仪模型,向学生展示 地球的构造和引力作用。
问答互动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 答,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游戏互动
设计一个与地球引力有关 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 中体验地球引力的作用。
巩固练习
选择题
实践题
给出一些选择题,让学生选择正确的 答案。
设计一个与地球引力有关的实验或小 制作,让学生动手实践。
简答题
给出一些简答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 回答。
04
创设地球引力对日常生活影响的场景,如 投掷物体、行走等。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01
02
03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与地球引力有关 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 趣,引出课题。
提问导入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地 球爷爷的手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课题 。
图片导入
展示一些与地球引力有关 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 考,引出课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
02
教学内容
课文内容解析
地球爷爷的手
描述地球的磁场和引力,以及它们对地球上生命 的影响。
重点词汇
如磁场、引力、地心等。
课文结构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优秀教案2(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优秀教案2(精品)

《地球爷爷的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

会写“球、玩”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知识,并在实践中理解“引力”一词。

二、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知识,并在实践中理解“引力”一词。

教学重点通过桃子落地的事,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让他们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地心引力”一词。

课前准备磁铁、金属片、自制纸飞机、地球仪、立体模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猴子、小兔用手摘桃子吃,吃得可香啦。

可今天他们不用动手摘桃子了,地球爷爷已经用自己的大手替他们摘下来了。

地球爷爷的手什么样?请大家读课文,看水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二、新课学习(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划出生字,多读一读。

3.数一数共有几段,标出序号。

4.把各小节连起来读两遍,读熟。

5.可同齐桌读,互读。

6.指名分段读一读。

(二)学习理解课文1.地球爷爷有手吗?他的手什么样?小组讨论找出答案。

2.指名汇报,让学生说,不要提任何要求去约束学生。

教师引导出地球有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中的足球掉下来。

(1)齐读地球爷爷的话。

(2)想一想:如果没有地心引力,会是什么样?(3)展开想象。

(三)指导朗读1.小组分角色进行表演朗读。

2.练习读好小猴子的话,读的欢快、有礼貌、奇怪的态度。

3.练习读好小兔的话。

要有礼貌。

4.练习读好猴爸爸的话,要读出慈祥、和蔼的态度。

5.练习读好地球爷爷的话。

声音要缓慢、粗壮、有力。

(四)分析记忆生字1.认读生字卡,巩固字音2.板书生字,自行分析字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3.用比较的方法记忆生字4.如:跳——桃刚——网玩——元树——对5.口头组词练习三、结论总结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一一一也就是“地心引力”?(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地球爷爷的手(课件)

地球爷爷的手(课件)

地球爷爷的手(课件)汇报人:日期:•地球爷爷的手:地心引力•地球爷爷的手:地震与火山•地球爷爷的手:山脉与河流•地球爷爷的手:气候与生态目•地球爷爷的手:资源与环境•地球爷爷的手:我们怎么做?录地球爷爷的手:地心引力01CATALOGUE地球爷爷对周围物体的引力,使物体受到一个向地心方向的力。

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地球爷爷的引力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可以影响到地球上的所有物体。

吸引范围由于地球爷爷的引力,我们能够站立在地球表面,海洋潮汐、大气层和地球自转等自然现象也都与地心引力有关。

自然现象什么是地心引力?空间影响由于地球爷爷处于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宇宙背景辐射和宇宙尘埃等对地心引力的影响不可忽视。

质量作用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天体,具有强大的质量。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质量越大的物体产生的引力也越大。

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转和公转也会对地心引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相对于质量的作用来说,这种影响较小。

高空与宇宙随着离地球表面距离的增加,地心引力的作用逐渐减弱。

在太空中,物体受到的引力比在地球表面上小得多。

月球与太阳月球和太阳等天体也具有自己的引力,它们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地心引力的范围和强度。

近地轨道地心引力在近地轨道上最为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卫星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才能绕地球运行。

地球爷爷的手:地震与火山02CATALOGUE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处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地震时,人们会感受到上下颠簸和左右摇晃。

地震现象火山是指地球上的山脉和山脉中的开口,由地下岩浆或火山岩组成。

火山爆发时,会喷出熔岩、灰烬、气体和火山气体。

火山喷发可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火山现象地震与火山现象地震与火山的成因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下岩石的断裂和错位。

当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压力时,它们会断裂或错位,释放出能量并引起地震。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震成因的主要理论。

火山成因火山的形成与地下岩浆的活动有关。

最新整理一年级语文教案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教案.docx

最新整理一年级语文教案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教案.docx

最新整理一年级语文教案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教案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教案《地球爷爷的手》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通过熟透的桃子会自己落地这一现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地心引力”的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生字。

能读懂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并能举出与“地心引力”有关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说话的不同语气,培养阅读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阅读童话故事,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有探求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地心引力”。

难点:举出“地心引力”的实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花果山的桃子熟了,小猴子请他的好朋友小白兔一起吃桃子,可今天他们不用自己动手摘桃子了,地球爷爷已经用他的大手替他们把桃子摘下来了。

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样的?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认读生字“球”。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过渡:其实,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个好办法,那就是认真读书。

请大家读课文,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故事入手,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

2.画出生字宝宝,多读几遍。

过渡:课文里面的新朋友刚才已经跟同学们见过面了。

现在,老师把它们请出来,大家跟它们打打招呼吧!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4.谁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个好朋友。

(扩词练习。

)5.跟同桌的小朋友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生字宝宝,是怎么记住的;哪些生字记不住,需要大家帮帮忙。

(同桌同学交流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识字、合作识字,既提高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使他们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心引力形成原因
假如地球表面完全为自由流动的液态水所覆盖,那么这种液体水的表
面呈现一个扁球体,在两极稍平,而在赤道膨胀,这在前边已经作了简要的叙述。

这个理想的形状,称为地球体,它将完美地同全部的重力、转动力相平衡。

牛顿定律对于引力的表达是重力遵循的基础。

众所周知,该定律的基本表述为:m1与m2这两个质点之间的引力,正比于二者质量的乘积,反比于这两个质点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如果说此处的F为作用在m2上的力,那么R1为从m1指向m2的单位向量,r是m1与m2之间的距离,而A是万物有引力常数。

加上负号表示着力是互相吸引的。

很明显,引力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强度最小的相互作用力。

最近还发现,A的数值也不是常数,而是随着时间有缓慢的减少。

它的这种变化,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被认为是由于地球半径随着时间而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必将对地球的发展历史带来深刻的影响。

可是,所得出的A值变化速率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它在整个地球演化过程中,即在几十亿年的时间内,其变化速率只大约为1%,所以在实际应用上并无什么真正的价值。

由于地球(假定为m1)这个巨大质量的存在,使得m2所产生的加速度,称做重力加速度。

它最早是被伽利略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上测定的。

在地球表面上这个数值一般定为980厘米/秒2,通常又将1
厘米/秒2称为“伽”(gal),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重力场是守恒的,也就是说在重力场中,移动一个物体所做的功,独立于它所经过的路径,而仅仅取决于它的终点。

事实上,假如该质量最终转到它原来出发时所处的位置时,其净能量的消耗等于0,而不管它在其间所走过的道路是什么。

这在自然地理面中,是可以很轻易得到证明的。

寻常所见的水分循环,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重力守恒的例子。

一滴水从海洋面上被蒸发,克服重力,进入大气,这是外界做功的结果。

待它由空中重新回归到海洋时(而不管它是直接落入海洋,还是被运送到几千公里之外,又随着河川迳流回到海洋来的),放出了原先克服重力时的那部分功,遵循着重力守恒,使得净能量的消耗等于0。

类似的例子,在地表面是很多的。

另外一种对重力守恒的表达方式就是:动能和势能之和在一个封闭体系中为一常数,这涉及到动能与势能的互相转化,也是我们要经常使用的一个规律。

同时要记住引力是一个向量,它的方向是沿着地球的质量中心与另外一个物体质量中心的连线,这在进行向量分析时,是极为有用的。

地球表面的重力大小,一般来说与五个因素有关,它们是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周围地体的地形、地球潮汐与地表以下物质的密度。

这最后一个因子,仅仅在进行重力测量中才有价值,一般情况下它对重力变化的影响,要比前四个因子的联合效应小的多。

例如,从赤道到两极,重力随着纬度变化的数量大约为5伽,而油田勘探中的较大重力异常是10毫伽,只相当于上述数字的1/500。

在1930年,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采用了一个公式,给出了在地球这个椭球体上任意一点的重力加速度
为:
g=g0(1+αsin2Φ+βsin22Φ) (5.9) g——重力加速度;g0——在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它等于978.0490厘米/秒2;Φ——纬度,常数α及β分别是0.0052884和-0.0000059。

自从1930年以来,由于在重力测量中获取了大量的资料,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准确测定,上式中的常数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改动。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着眼点不在于寻求计算重力或进行订正的准确公式,而在于利用这种重力分析的基本原理,阐述物质在进入自然地理面和输出到环境时的受力状况,在这些受力当中,重力是特别应当考虑的一项。

举凡地形的改变、物质的搬运和堆积、气团的运动、水分的循环、生物的生长,甚至于地球物质的调整等,离开了重力的分析,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前面已
经讲过,重力最为明显的表达,一般都在地球固体表面之上。

在其下并非重力消失了,只是不容易有如固体表面之上那样明显地看出来罢了,此外作为研究的对象来说,我们亦不去特别关注地层深处的重力状况,而只接受它所带来的对地表造成的后果。

进而看到,在海平面之上陆地面积约占全球总表面积的29%,以雨和雪降下来的水,必然经受重力的作用回归到海洋中去。

这样,每一次落到地表上的降水,都具有比例于本身质量和海平面以上高度的乘积,这样数值的能量,这就是它所具的势能。

在陆地地表,亦有个别的点低于海平面,例如我国的吐鲁番盆地,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死谷等,它们之所以能在陆面上保持这种例外的情况,一是由于其面积小,二是由于这些盆地
均处于干旱区,很少有降水发生。

假如把它们移到湿润地区,这种低于海平面的状况决不会保持很久,在重力的参与下,很快就要被水充满或被水所带来的风化物质填注,以补足海平面在全球延伸中的“漏洞”。

重力在自然地理面中的表现,既平常又深刻,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现粗略地讨论一下重力在改造地表形态上的作用。

陆地表面由于风化作用而造成的松散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力的作用是要移动的。

无论是从高处到低处的滚动、滑落、崩塌,还是通过河流的输运,风的挟带等,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就是重力的参与。

我们以一个在坡面上运动的岩块为例,简要分析一下重力的作用。

由分析得知,重力的一个分力,即岩块向下滑动的力,比例于所处坡度的正弦,当然还取决于这个坡面的摩擦系数。

一克重的岩块在坡度为45°时,向下滑动的分力为0.7克;而当该坡度等于60°时,这个分力将增加到0.87克(如图5.5)。

由于摩擦系数很少有大于1的状况,因此单凭摩擦系数的阻抗,在坡度大于45°时,将支持不住重力所引起的向下滑动的分力。

事实上,比40°更为陡峭的自然坡度在全球是很少见的,因为如果有超出40°的角度时,重力作用将比较迅速地对此加以改变,由此可以看出重力改变地表形态的作用来。

在讨论地球重力的同时,我们对于其它星体产生的类似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力,也要加以必要的重视。

最主要的就是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

月亮和地球的距离很近,约等于三十个地球的直径,根据万有引
力定律,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而尽管月球的质量不算太大,但对于地球上各个质点的引力却相对的要大一些。

太阳的质量很大,约等于二千亿亿亿吨,是地球质量的三十三万倍,但由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太远,是月球—地球之间距离的四百倍,因此,它对地球的引力,只是月球对地球引力的46%。

所以,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是太阳和月亮二者作用力的合成,这里我们只需了解月亮的引力作用比太阳更大这一点就够了。

地球的质量是月球的81.5倍,因此月—地系统的公共质量中心,必然大大地偏向于地球一侧,大约在距地心0.73倍地球半径的地方,两个球体每月绕着这个共同的质量中心转动。

月球对于地球的引潮力固然重要,但这个引潮力的数量值却并不太大,只相当于地球重力的千万分之一。

对于地球上一个10吨重的物体来说(即重力等于10吨),其引潮力仅有1克。

这样小的力,人通常是感觉不出来的。

但地球对
这种不大的引潮力,反应却十分明显。

很早以前,就发现海水在一日内有规律的涨落(潮汐)与月球有密切关系。

此外,地球不是一个刚体,一般都认为它是一个具有弹性的球体,对于具这样一种特性的球体,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的固体岩石地壳也会产生“潮汐”现象,叫做固体潮,每天都要升降达30厘米左右。

当然地球对月球的引潮力更大,它使得月壳突起和下落的幅度达到3公里左右。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大气,也因为这种引潮力,每天都产生着“大气潮汐”。

至于海洋这个庞大的水体,其上的潮汐现象就更为明显了,加拿大东海岸的芬地湾蒙克顿港,最大潮差达19.6米,堪称世界前茅。

我国
钱塘江口的最大潮差记录为8.9米,当然各个地方由于所处位置及周围环境的不同,潮差也是不相同的。

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在塑造陆地表面的地形方面,也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因素。

康德在1775年,曾率先提出把涨潮作为改变地球旋转速度的一个因素。

近年来,在探讨关于地震的预测预报中,也有人把潮汐力作为一个对地震起因的触发因子。

此外,对于自然地理来说,更为明显的则是潮汐对于海陆交界处地形的变更作用,对于岸线的影响作用,以及对于波浪运动的作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