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供求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合集下载

我国现阶段教育供求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现阶段教育供求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现阶段教育供求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本文通过了解我国现阶段教育供求矛盾产生的原因,来探讨改善当前教育供求矛盾的对策。

在此过程中,本文着重分析了教育供求矛盾的根源,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分配等,以及教育供求矛盾如何影响教育成果和发展潜力。

此外,本文还着重研究了可行的教育供求矛盾解决方案,包括调整各类教育政策,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基础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质量监督机制等。

一、我国现阶段教育供求矛盾产生的原因(一)经济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也反映在教育供求上:由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还是不足的,不仅仅体现在教育现金投入方面,还有在投入教育设施、教学设备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学校的物质条件不断恶化,这直接导致了教育供求矛盾的产生。

(二)社会结构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变化很大,特别是城市化发展,使得城郊的教育资源配置越来越不均衡,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而乡村地区却越来越欠缺,这给乡村和城市教育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三)教育政策尽管中央一直重视教育事业,但由于地方财政资源的有限,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支出仍然占全社会支出的比重不高,相应的政府可提供的教育资源也有限,大大制约了教育供求矛盾的解决。

(四)教育资源分配伴随着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受到了限制,先进的和先进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而贫困地区则总是遭受资源短缺,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的教育需求。

二、改善教育供求矛盾的对策(一)调整各类教育政策政府可以对现行的教育政策进行调整,提高学校的教育投入,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比如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收入水平,增加教育投入等。

(二)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完善各种教育资源的配置,特别是投入基础教育资源,如设施设备、教学资源等,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达到均衡分配。

我国现阶段教育供求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现阶段教育供求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现阶段教育供求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现阶段教育供求矛盾产生的原因
1、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对于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教育供求知识严重不平衡。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地域、性别等因素会引起教育质量上的差异,也会影响教育资源分配。

3、教育耗资大,国民经济收入有限。

大多数家庭无法支持子女接受优质教育,对受教育的学子造成了不平等的影响。

4、教育改革的不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是我国教育改革未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而造成教育供求矛盾。

1、提高政府力度教育投入。

政府应该采取大力推进教育投入,充分改善基础教育设施,可以通过政府倡导的税收政策等方式给予更多的经济补贴,以此来增加中低收入家庭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

2、督促各级教育部门完善教育制度。

应该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完善教学体制,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估机制,按照职能督促各级教育部门制定政策,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变化。

3、加快专业技能教育推广。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加快推广专业技能教育,以满足更多企业的人才需求,拓宽就业渠道,降低就业难度。

4、拓展国外教育资源。

可以通过国际教育交流,引入国外财政、师资等先进资源,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减少教育供求矛盾。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教育供求矛盾产生了许多客观原因,如高昂的教育支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政府应深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以期达到真正的教育公平,改善教育质量,使教育供求相互协调,为我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教育现状及反思

中国教育现状及反思

前沿视点QIAN YAN SHI DIAN中国教育现状及反思何国凤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22)摘 要:本文首先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认为中国教育目前存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家庭教育被忽视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根源探析,最后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 根源 原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重视教育,制定了促进教育行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比如:九年义务教育法。

让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中国教育取得重大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1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1.1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代中国,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十九大报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深入贯彻政策,这些政策大家也都耳熟能详。

但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仍然是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乡村学校的老师大多身兼多职,需求大于供给。

老师数量少,优秀数量少。

而城市的学生在校有各科老师,在家还有家庭教师;有些农村学生上学要翻山越岭,天不亮就开始走路上学。

城市学生可以乘坐各类交通工具上学;农村学生的教室一言难尽,有些学生甚至连电脑是什么都不知道,而城市的学生拥有了许多优秀的资源,家里有手机、电脑、iPad.因此,城市和乡村教育在教育环境、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有较大差距。

1.2 学习时间过长现在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采取利用晚自习延长学习时间,增加教育时间的办法,对于学生而言,许多学习错误的习惯难以纠正,为了快速提高学习成绩,为了超越其他人,增加学习时间是一个“明智之举”。

学生和老师普遍认为学习时间延长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我国教育供求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教育供求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和现实意义。

论 , 是 按 个 人 教 育 需 求 组 织 教 育 供 给 的 理 论 。上 述 理 论 尽 三 管 都 有 积 极 的借 鉴 意 义 , 由 于 各 国 的 具 体 国情 不 同 , 于 但 对 这 些 理 论 只能 有 分 析 地 加 以借 鉴 和 运 用 。 由 于 教 育 供 求 问 题是 在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产 生 的 现 实 问 题 , 足 于 现实 国 情 开 立 展 对 该 问 题 的 研 究 在 我 国 既 是 一 项 基 础 理 论 工 作 也 是 教 育
提 供 的教 育 机 会 ; 义 的 教 育 供 给 还 包 括 非 正 规 教 育 机 构 广
( 如成人教育 、 诸 职业 教 育 、 职 培 养 等 ) 提 供 的 教 育 机 会 。 在 所 教育需求是指 国家、 业 和个人对 教育有 支付 能力 的需要 。 企 教 育 需 求 代 表 着 个 人 、 人 单 位 和 国 家 的 支 付 能 力 。 表 现 用 还 为 受 教 育 者 为接 受 教育 所 失 去 的其 他 收入 , 就 是 教 育 机 会 也
是 我 们 继 续 深 入研 究 的 前 提 。
( ) 育供 求 的 基 本 概 念 一 教
的商业性活动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教育培养的各类熟练
劳 动 力 和 专 门人 才 是 具 有 商 品 属 性 的 。 因 而 教 育 同其 它 任 何 商 品 生 产部 门一 样 , 存 在 着供 给 与 需 求 问 题 。 都 随 着我 国社 会 主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建 立 和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完 善 , 育 在 劳动 者 个 人 的 就 业 、 益 的 获 得 和 自我 目标 教 收 的实 现等 方 面 已起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 而人 们 对 教 育 的 因 需求 必然 会 越 来 越 迫 切 。可 以这 样 说 , 教育 需求 膨 胀 在 相 当 程度 上反 映了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人 们 对 教 育 认 识 的飞 跃 , 我 是 国社 会 主义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的 必 然 产 物 。 由于 教 育 , 别 是 高 特 质量 、 层 次 的 教育 能 够 提 高 人 们 的 劳 动 能 力 , 变 人 们 的 高 改 社 会 地 位 , 来 各 种 经 济 和非 经 济 收 益 , 望 通 过 受 教 育 获 带 期 得较 高 的文 化 素 养 , 得 较 好 的 职 业 和 较 高 的 社 会 地 位 , 获 已

我国教育供给与需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教育供给与需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量 存在 矛盾。在 较 发达 地 区,教 育需 求规 模 大、层 次高,但
教育供给与需求基本概念
财政教 育投 资低于 欠发 达地 区,高等 教育 现行模 式与传统 教
教育供 给是指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各种 熟练劳动力和专门 育模式 存在矛盾 ;农业 劳动力转移 与传统办 学方 向存 在矛盾。 人 才'促 进 经济、社 会和个人 的发展 ,而 由各级各类 教育机构 在 欠发 达 地 区,教 育供给 与需 求都 处于不足 的状 态 ,教育基 提供给 学生的受 教育机会,包括正规教育机构,也包括非正规 础 差 ,投 资 不 足 。
按照社会 经济 的发达 程 度来 划分,可分 为发 达地 区、较 质教育资源的供求上 。今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 中指出要巩 固义
发达 地 区和 欠发 达地 区。 由于各地 区 的社会 经济发展 背景不 务教育 的质量 , 旨在提 高各 个 区域 的教育供 给水平,满足广大 ,
同,教育发展程度 的差异 ,造成 了三种地 区在教育供需矛盾上 人民群众 对高水平教育机会供给的需求。 有所差异。三种地 区的矛盾 主要表 现在教育的规模 、层次 、结
教育机 会的供 给和需求与教育 产品的供 给与需求 四个方面。吴 层次需 求与教育供给水平的有限上 ;农村教育主要是处 于基础 克 明指出 : 国内当前关于教育供给 和需求的界定实际上仅 指教 教育阶段 ,主要矛盾是教育规模 大,教育投 资不足 ;教育产品 “ 育机会供给与需求, 也就是指发生在教育过程的起 点或学 校 ‘ 人 的供 给不适应农村 经济发展 。 口’的教育供求。 但仔细分析 以范先佐为代表 的对 教育供求 ” 的定义范 围,虽然表面上 只存在吴克明指出的教育机 会的供求 ,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摘要】国学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学教育存在着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需进行改进和完善。

国学教育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需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让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相融合,使其更具现代意义和实用性。

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创设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学习氛围。

国学教育的未来发展应继续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为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国学教育、现状、反思、重要性、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作用、教学方法、融合、未来发展、价值、改进方向、现代意义1. 引言1.1 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知与尊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通过国学教育,学生能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尊重前人智慧,培养博大胸襟,增强文化自信。

国学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国学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塑造具有传统美德和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

1.2 国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国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学堂,这些学堂是培养学生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学教育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清时期,国学教育更加兴盛,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儒家经典,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国学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倡导和社会需求的增加,国学教育重新受到关注。

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郑日昌崔丽霞提要:本文通过对我国20年来教育研究方法及分析资料方法的研究,指出:近20年来,定性研究在整个教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定量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教育科研方法存在以下问题:不注重方法论,研究方法单一、落后。

教育科研要取得突破性进展,须做到以下几点: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普及系统科学方法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建立多元的方法体系。

一、研究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仍亟待完善和发展。

对近20年我国教育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分析资料的方法进行研究,了解我国20年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对于提高教育研究的科学水平,开创教育研究的新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对20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分析资料的方法进行了客观的回顾与评价,概述了我国教育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探索教育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为今后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研究方法我们将教育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一般指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

定性研究则是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取得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对这些资料作出定性的分析。

本研究中所说的定性研究比较宽泛,几乎所有非定量的研究均可纳入定性研究的范畴,如哲学思辨、个人见解、政策宣传和解释等,一些目前被称为质的研究的一些方法也被纳入其中。

我们具体的研究过程是:先从目前国内发行的教育类杂志中,选择较有代表性的5种杂志,即《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电视大学》、《课程、教材、教法》、《湖南教育》,检索的范围是1981-1998年。

然后从每种杂志每年刊登文章中,随机抽取24篇,这24篇文章平均分配在每期里,共检索文章2160篇。

然后,对这些文章从研究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类编码。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平研 究 的 主要 内容
教育 体制改革 , 鼓励 和提倡 高等教育
的多 种办学形 式 , 改革高 校招生 录取
( ) 一 高等 教 育 公 平 内涵 的研 究
不公 平 。还有学 者认 为 , 高等教育 不 公平问题还表现为区域 高等教育 间的
不公 平 。
1 利机会说 。大 多数学者持这 . 权 种观点。如杨东平 、 黎军 、 陈志忠 等认
J点 视
19 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 9 9
晶矗 盎高 量! 暑= _
口樊 万奎
对 高等 教 育 公 平 问题 的研 究 随 着
等 教育 的机会不一 样 , 男女接 受高等 教育的机会不平 等。从高等教育 的过
程 看 , 同 阶层 子 女 在 受 教 育 过 程 中 不 机 会 不 均 等 ; 校 连 续 扩 招 使 得 学 生 高 面 临教 育 质 量 的 不 公 平 , 在 着 课 程 存
原因是 :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不 平 衡 , 史 、 历 政 治 、 化 和 地 理 因 素 的 影的影 响 。 内部 原 因是 : 文 高
( 高等教育公平与 高等教育大 三)
众 化 、 本 分担 、 源 配置 的研 究 成 资
1关于 高等 教育 公平 与大众 化 。 . 研究者大都认为 ,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更 多的人提供 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 有
为 , 育 公 平 是 社 会 公 平 价 值 在 教 育 教
制度。也有学者认 为要 实现高等教育
公 平 , 应 建 立 高 等 教 育 校 内 公 平 机 就
2高 等教 育 不 公 平 的原 因 。从 主 、 . 客观 因素 出发 , 学者 认 为 , 国教 育 有 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反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段精彩历程,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反思和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将其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教育的地位得到提升,资源得到充分配置,教育体制也开始逐步改革。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学校数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学校资源严重不足,很多地区的孩子都难以上学。

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使得学校数量快速增加。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遍布城乡各地,基本满足了全体学生的接受教育的需求。

其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加,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教师职业的地位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也逐渐改善,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教育事业中。

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教师培训和教育学专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推动,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提高。

再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不断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教育从以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从教科书的编写、学科设置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都加强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然而,虽然中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

虽然学校数量增加了,但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还存在着差距。

一些城市的名校师资强大,学校条件优越,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学校则存在较大的资源匮乏问题。

这导致了城乡教育差异拉大的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其次,教育过于应试化。

由于教育改革还没有达到全面深入的程度,中国的基础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过度应试化。

这使得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问题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需求也
越来越大。

然而,通过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高等
教育供给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高等教育资源缺乏严重。

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初期,实现了大规模扩张,但是这也导致了高校
的建设质量下降、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

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的
经费投入相对较低,而且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也主要靠学费收入,这使得
高校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面临很大的困境。

二、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学历层次结构都不够合理,例如,在一些
热门专业的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仍然有大量的学生选择这些专业,而在一些有前途的专业却缺乏人才。

此外,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结构也相对
不合理,学士学位人数过多,而硕士和博士的比例相对较低。

三、高等教育质量不稳定。

高等教育质量学生就业的重要指标。

但是过多的高等院校和学生保障
底下,资金和教学手段是容易出现不足的问题,面对直接的经济诱惑,教
师和学校也有可能会缺乏必要的素质保障。

结论:我国高等教育供给问题严重,不仅仅是数量上的问题,更是质量、结构和投入环节的问题。

政府、高校和企业都应该共同努力,推进高
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质水平,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我
国高等教育的需求。

教育行业反思与总结

教育行业反思与总结

教育行业反思与总结近年来,教育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教育的认知也在不断演进。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对教育行业进行反思与总结。

本文将对当前教育形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的基石,而教育行业的发展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教育行业普遍存在注重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过分追求分数和排名,对于实际应用能力缺乏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教育行业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的问题。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以及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给了一些学生失去公平竞争机会的局面。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此外,教育行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教师是教育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无法有效地传授知识给学生。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另外,当前教育行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还不够科学有效。

传统的分数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更多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例如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协作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劣势。

最后,教育行业需要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环境,但是在现实中,家校合作的意识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

学校可以定期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总结起来,教育行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教育行业供需状况与未来趋势分析

教育行业供需状况与未来趋势分析

教育行业供需状况与未来趋势分析一、现状分析教育行业是一个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其供需状况对社会稳定和人力资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我国的教育供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教育供给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层次。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学校教育的供给已经难以满足全社会的需求。

其次,教育行业的供给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各类教育机构纷纷涌现,包括培训机构、在线教育平台等,为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选择。

二、供需矛盾分析尽管教育供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教育行业仍然存在供需矛盾。

首先,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一部分人口无法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加剧了教育供需矛盾。

其次,教育供给仍然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

有些教育机构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重视商业化运作,而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种低质量的教育供给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加剧了供需矛盾。

三、未来趋势分析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首先,教育供给将进一步多元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教育将成为重要的教育供给方式。

在线教育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其次,教育服务将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未来的教育供给将更加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服务。

再次,教育供给将更加注重素质教育。

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更加强烈,教育供给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最后,教育供给将更加注重职业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未来教育供给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总结教育行业是一个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

目前,教育供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仍存在供需矛盾。

需求:教育供需关系分析及政策建议

需求:教育供需关系分析及政策建议

需求:教育供需关系分析及政策建议2023年,将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教育快速发展,但也遭遇了一系列挑战。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教育供需关系也变得愈加复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现实状况以及未来趋势三方面来探讨中国教育供需关系,提出合理务实的政策建议。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教育体系经历了多次大浪淘沙的历史。

从古至今,遇到了许多政治、经济及社会变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教育的供需关系经历了很多的演变。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中国的教育供给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愈加迫切。

因此,中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大规模开展高等教育改革,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

另外,经过多年的培育,中职教育和技工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于现代修炼人才的需求。

二、现实状况1、教育供给端当前,中国的教育供给端处于一个发展的大环境下,细分领域也各自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基础教育方面,中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已基本普及。

但在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更是突出,需要进一步提供差异化的教育供给。

中职以及技工教育在近几年也得到了重视,国家对知名度低的中职学校全面提升已是势在必行。

然而,缺乏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校企合作的依然不够紧密,成为了现阶段的瓶颈。

高等教育是近些年教育供给方面的发展热点,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了924万人次,是1998年的近五倍。

但随着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教育需求端在教育需求方面,未来十年内,中国将迎来教育需求高峰期。

伴随国家的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高。

这意味着大量的人才要求从教育系统中走出来。

另外,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逐步提高,教育消费也将成为一大趋势。

我国教育供求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教育供求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教育供求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摘要:教育供求不仅是一项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热点问题。

本文简要回顾了教育经济学对教育供求研究的进展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并指出未来教育供求研究应更加关注教育供求的特殊性和教育供给方式的多元化,同时教育供求的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教育供求;回顾;反思教育供求问题一直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回顾教育供求问题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教育供求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重大问题,展望教育供求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无疑对教育经济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教育供求研究的社会背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从其本身来看,确实有别于纯粹的商业性活动。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培养的各类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是具有商品属性的。

因而教育同其它任何商品生产部门一样,都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教育在劳动者个人的就业、收益的获得和自我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迫切。

可以这样说,教育需求膨胀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教育认识的飞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由于教育,特别是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改变人们的社会地位,带来各种经济和非经济收益,期望通过受教育获得较高的文化素养,获得较好的职业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家庭的共识。

但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层次教育需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客观条件和政策上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质量和高层次的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矛盾日益尖锐。

关于教育供求问题的研究,国外曾有多种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供求理论有三种:一是按国家人力需求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二是按教育投资收益率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三是按个人教育需求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

教育调研报告反思

教育调研报告反思

教育调研报告反思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育
调研是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
我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下面是我的反思。

首先,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进一步保障。

在与受访者交流
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受访者的回答并不是完全真实,这会对后期分
析造成一定的困难。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受访者的信任和建立起相
互信任的关系,保证调研数据的真实和可靠。

其次,合理的问卷设计非常重要。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
问题的表述不够清晰,容易引导受访者回答偏差。

因此,我们需要认
真思考问卷的设计方式,在口头交流时能够让受访者更好的理解问题,并且不影响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最后,调研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需要提高。

在数据的处理和分
析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一些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不够熟悉,导致
结果并不是很准确。

因此,我需要加强对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的
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确保调研结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总之,调研是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的重要方式,但也需要我们慎
重对待。

我们需要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合理设计问卷,提高数
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调研的科学性。

这样才能为我国教
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和反思

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和反思

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和反思2013年11月12日10:29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作者:杨东平分享到:129人参与0 4条评论0本文摘自《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教育公平不但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它之所以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还由于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社会功能。

因而,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建国以来,在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教育公平问题有过不同的认识和实践。

1990年代以来建国以来,在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教育公平问题有过不同的认识和实践。

19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试对我国不同时期教育公平的实践进行简要的讨论,以求教于各方。

一.五六十年代我国教育公平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教育的否定和改变,突出体现在向工农大众开放教育,用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工农大众学习文化,接受教育,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但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教育的发展不仅受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支配,并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状况所制约。

在新的政治理论指导下,以迅速实现工业化为目标,新中国的教育发展面对一些基本的矛盾,必须作出艰难的选择。

1.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权利。

为人民大众的教育,是当时教育政策的基点。

1950年代掀起大规模扫除文盲的全国性热潮,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在工农速成中学、各种业余学校、夜校、工农速成学校、政治学校、干部培训学校之中,许多无缘接受教育的成人获得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

但是,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起点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开始产生,主要表现在两个不同方面。

一是一些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开始呈现,其典型如享有某种特权的干部子弟学校的普遍设置。

教育服务供给与需求调研报告

教育服务供给与需求调研报告

教育服务供给与需求调研报告一、引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对于培养人才、提高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为了了解当前教育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状况,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探究教育服务供给的特点和需求的变化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教育服务供给的特点1. 教育资源优势我国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学校、教师和教材等。

这些资源能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2. 教育供给结构不平衡尽管我国教育资源丰富,但仍存在供给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服务供给则相对不足。

3. 教育服务质量亟待提高随着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和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成为关注焦点。

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需要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三、教育需求的变化趋势1. 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教育需求逐渐多元化。

传统的基础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教育,例如艺术、体育、创新等领域的教育需求也逐渐增长。

2. 教育培训需求的增长随着职业竞争的激烈化,教育培训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从职业技能培训到终身学习,人们对于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越来越高。

3. 教育公平的追求教育公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教育需求方面,人们更加期望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希望教育服务供给更加公正合理。

四、教育服务供给与需求的问题与建议1.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为了解决教育供给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

2. 改进教育服务质量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设施条件、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育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共同努力,倾听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3. 推动教育创新和个性化需求应充分发挥教育科技的作用,推动教育创新,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内容回顾成绩与不足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内容回顾成绩与不足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内容回顾成绩与不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领域的内容备受关注。

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领域的回顾总结成绩与不足,无疑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教育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公平和职业教育四个方面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内容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的成绩与不足。

一、教育投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国家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进一步提升。

这一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教育投入方面存在的不足。

尽管教育经费占比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教育经费仍然偏低。

此外,教育投入不平衡现象严重,城乡教育差距、地区教育差距仍然存在,这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支持和资源投入,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的发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过去一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包括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职称评聘等。

然而,师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一些短板。

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优秀教师短缺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教师素质与教育需求不够匹配的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加大对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育人才选拔机制等方面的投入,将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教育公平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决打好教育公平这一硬仗。

在过去一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为每个孩子提供更加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机会。

然而,教育公平问题依然突出。

一方面,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学校设施、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而农村学校则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完善等问题;另一方面,教育发展与贫困地区的差距依然较大,这使得贫困地区的学生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行业供需情况汇报

教育行业供需情况汇报

教育行业供需情况汇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的供需情况也在不断变化。

在当前形势下,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下面就教育行业的供需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从教育供给的角度来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

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设备也在不断更新。

同时,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这些都为教育行业的供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从教育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同时,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再次,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情况也在不断改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些都为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最后,教育行业的供需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依然存在,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仍然偏少,教育质量也存在差距。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匹配仍然需要不断加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教育行业的供需情况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供给和需求的匹配也在不断改善。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优化,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024年我国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效率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效率研究》范文

《我国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效率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公共服务供给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其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国民的整体素质。

因此,本文将对我国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效率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1. 供给水平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硬件设施来看,各级学校的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图书馆资源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从软件资源来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投入,使得我国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 供给效率尽管我国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在供给效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浪费现象严重、服务响应速度慢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影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效率的因素1. 政府投入政府投入是影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效率的关键因素。

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师待遇,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才。

此外,政府还需要关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服务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影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效率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3.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与政策对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教育制度与政策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效率。

反之,不合理的制度与政策则会导致教育资源浪费、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教育供求不仅是一项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热点问题。

本文简要回顾了教育经济学对教育供求研究的进展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并指出未来教育供求研究应更加关注教育供求的特殊性和教育供给方式的多元化,同时教育供求的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教育供求;回顾;反思教育供求问题一直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回顾教育供求问题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教育供求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重大问题,展望教育供求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无疑对教育经济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教育供求研究的社会背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从其本身来看,确实有别于纯粹的商业性活动。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培养的各类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是具有商品属性的。

因而教育同其它任何商品生产部门一样,都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教育在劳动者个人的就业、收益的获得和自我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迫切。

可以这样说,教育需求膨胀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教育认识的飞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由于教育,特别是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改变人们的社会地位,带来各种经济和非经济收益,期望通过受教育获得较高的文化素养,获得较好的职业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家庭的共识。

但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层次教育需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客观条件和政策上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质量和高层次的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矛盾日益尖锐。

关于教育供求问题的研究,国外曾有多种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供求理论有三种:一是按国家人力需求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二是按教育投资收益率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三是按个人教育需求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

上述理论尽管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对于这些理论只能有分析地加以借鉴和运用。

由于教育供求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现实问题,立足于现实国情开展对该问题的研究在我国既是一项基础理论工作也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教育供求研究的回顾回顾我国教育供求研究,析我国教育供求研究的现状,找出当前供求领域的热点问题,反思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是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前提。

(一)教育供求的基本概念国内研究对教育供求的基本概念表述如下:教育供求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教育机会的供给和需求。

教育供给是指一定社会为了培养各种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而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给学生的受教育机会,狭义的教育供给是指各级普通学校提供的教育机会;广义的教育供给还包括非正规教育机构(诸如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养等)所提供的教育机会。

教育需求是指国家、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教育需求代表着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的支付能力,还表现为受教育者为接受教育所失去的其他收入,也就是教育机会成本。

教育供求研究的视角不仅关注学校提供的教育机会的供求,也重视学校提供的教育“产品”的供求问题。

有人认为教育产品供给是各级各类教育毕业生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教育产品(人力资本)的数量。

教育产品供给的主体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毕业生,供给的对象是教育产品(人力资本),教育产品有效供给具体表现为毕业生被用人单位所接纳。

教育产品需求为社会各用人单位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各级各类教育产品(人力资本)的数量。

教育产品的需求主体是社会用人单位。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2003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人,而就业率只有70%,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就是教育产品供求问题。

然而,由于教育需求不是纯经济学的范畴,它除了经济意义之外还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内涵,要准确理解教育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也困难得多。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混淆了需求与需要。

如有人认为“人们对教育需求是无限的,但社会对个人教育供给则是有限的”、“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从而产生供求之间的矛盾。

”教育需求究竟是不是无限的呢?很明显,个人的支付能力不可能是无限的,对于收入低下的弱势群体而言更是如此。

因此,理清教育需求的内部结构和供求关系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二是当个人的教育需要成为社会民主、进步的要求时,个人的某些教育需求则变成了国家的公共需求。

无论个人有无支付能力,国家都会保障这种基本的受教育权利。

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个人没有选择不接受教育的权利,只能接受强制性的义务教育。

(二)教育供求矛盾的产生与调节教育供求矛盾也就是指教育供求失衡,是指教育处于供给小于需求或是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

这种失衡既可能是供给不足所致,也可能是需求膨胀所造成,还可能是供求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前我国教育供求失衡之顽症正是需求日益膨胀与供给不足所共同酿成的。

教育供求,从静态的角度看,存在着平衡问题。

但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由于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是由不同的主体来承担的,教育的供给和需求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

对教育供求矛盾的调节,最典型的有两种,即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教育供给与需求愈来愈多地受到市场的影响。

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对教育供求产生一定影响,关键在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它性。

从经济学角度看,在消费上具有排它性而又无外在效益的产品被称为私人产品,应当由市场来提供。

而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虽然在消费上具有排它性,但同时它也具有外部社会效益。

这种产品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它可由政府提供也可由市场或私人主办、政府资助的方式提供。

但是,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如明确的教育价格、较大的教育需求弹性等,而且,即使这些条件都具备,教育供求的均衡也不能仅靠市场的调节就能形成。

这是因为,首先,市场机制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调节不力即“市场失灵”的情况。

其次,教育市场只是相对独立的市场,教育市场的均衡只是一种局部均衡,这种局部均衡会因某些外生变量(如经济体制)的影响而破坏。

因此,市场在调节教育供求时是存在局限性的。

如果仅靠市场来调节教育的供求,可能会造成教育投资不足、投资方向错误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等后果,而这些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充分利用和不合理的配置。

为了弥补市场对教育供求调节的不足,政府就有必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对教育市场上的供求施加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对教育供求进行宏观调控,主要采用行政、法律、经济和信息等手段。

(三)教育供求均衡与教育有效供给教育供求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教育供求能否实现完全的均衡,教育供求均衡有何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缓解教育供求矛盾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教育供求均衡是指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机会数量、质量和结构在总体上与个人、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基本一致。

现实的教育供求矛盾中,教育供求状况呈现三种类型,即教育供求的“点平衡”、“域平衡”和“不平衡”。

教育供求的“点平衡”是指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严格相等,它是一种绝对平衡。

教育供求的“域平衡”指教育供给略大于教育需求或教育需求略大于教育供给时的状态,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相对的、可接受的平衡,又可称之为教育供求的“准平衡”。

教育供求的“不平衡”或“失衡”是教育供求差异超过一定的比率,教育活动运行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受到较大的冲击,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称之为教育供求的严重不平衡。

“域平衡”和“不平衡”是教育供求关系的常态,绝对的教育供求平衡无法实现。

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教育是处于资源约束型状态,由此造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这种矛盾不仅仅表现在教育机会的数量上,教育质量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的情况同样突出。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状况下,增加教育有效供给是缓解供求矛盾的关键。

有效的教育供给应当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最大限度地满足、适应与引导各种教育需求的教育供给。

衡量判断教育供给是否有效的客观标志应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层面来考察。

在数量上,个人对教育的需求表现为入学机会的需求,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表现为学校培养和提供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各级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需求。

判断教育供给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教育供给是否满足了个人对入学机会的需求,是否满足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

在质量上,衡量教育供给是否有效,还要考察其是否满足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

质量好,社会及用人单位满意,接受教育的个人感到满意,这样的教育供给在质量方面便是有效的。

反之则是无效或低效的。

在结构上,教育有效供给的形成就是要使得教育供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专业结构的需求,适应人们对教育多种自主选择的需求。

总之,教育有效供给的形成不仅要在数量、质量上满足、适应教育需求,还要在结构上满足、适应教育需求。

这是因为,教育的供求问题不单是要求受教育和社会能提供多少的问题,还包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问题。

三、教育供求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教育供求研究在教育供求的概念、供求矛盾运动规律、调节方式等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方向从理论方面和实践问题方面同时并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未取得共识,存在较大的争议,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细致的研究。

(一)教育供求的特殊性教育供求研究是从经济学的供求研究中借鉴而来的,由于教育事业与企业性质不同,教育供求的特征必然不同于经济学中的供求。

与一般商品供求不同,从人们接受教育的完整过程来看,教育机构首先要提供一定的教育机会,然后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将教育机会分配给受教育者,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接受教育。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所采取的教育机会分配方式是不同的。

我国目前教育供求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仅有一部分人享有稀缺教育机会的情况将长期存在,如何分配稀缺的教育机会则成为实现教育供给相对公平的关键。

而已往只关注于教育机会和教育产品的供求,对于教育机会的分配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