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用典,是古典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一)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
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
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三、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 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 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等, 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 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感情。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 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 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 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 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运用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 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 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 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斩楼兰”是用作杀敌建功的典故,出自于《汉书·傅介子传》,又见于 《汉书·西域传》。 西汉时期,楼兰和车师两个小国,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汉武帝派 兵征服了这两个小国,楼兰国王去世后,新楼兰王受匈奴使者的指使, 背叛汉朝,多次杀死汉朝前往大宛的使臣。汉朝准备派人征服楼兰。这 时朝廷有个骏马监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奋勇,要求出使大宛。大将军霍 光见他如此有胆识,便让他率人马前往大宛。傅介子马到成功,不但使 楼兰王谢罪,而且趁着夜幕,率领士兵杀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达了大 宛。 汉昭帝以后,楼兰国仍反复无常。大将军霍光又派傅介子带 着大批珍贵礼品和精干的勇士,前往西域,宣称此行专程赏赐属国。楼 兰王十分贪财,一点防范也没有。傅介子在驿馆布下埋伏,再请楼兰王 赴宴。最后杀死了楼兰王,平定了楼兰,建立了战功。 唐代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运用了这个典故:'自然来月 窟,何用刺楼兰。" 而诗仙李白的名篇《塞下曲》也有:"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的诗句,同样也运用了这个典故。
古诗词鉴赏:8种抒情手法(附例句+练习)
几种常见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指的是抒发情感的方法,大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感。
#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①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
③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借景抒情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具体可分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碧蓝的天空和茫茫的江水,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情谊。
寓情于景常常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人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即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诗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笋,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虽暂时受到压抑仍保持昂扬的胸襟。
这正是欧阳修这种政治家的远见,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读之使人精神振奋。
诗歌鉴赏的抒情手法
了作者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采薇”运用伯夷、叔齐的典故,
表现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和伯夷、叔齐 那样的人交朋友。
12
10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 特征?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
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表达了作者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日暮松风萧萧枫林等意象渲染出凄怨悲凉的意境氛围烘托出屈子之怨的深重从而突出了怨的主题含蓄的表达了对屈子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古代诗歌鉴赏之
抒情手法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鉴赏常用抒情手法。 2、规范答题思路,提高运用能力。
2
常用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 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 古讽今等。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 爱憎情感。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 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如李白的“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直接抒发了 作者蔑视权贵之情。
11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
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从作者抒发感情的角度谈谈本诗的表现手法。 用典。“欲何依”化用曹操的《短歌行》中“何枝可依”,表现
答题步骤:①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一、诗歌的手法诗歌手法一共分为三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和描写角度。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通感、双关、借代、叠词、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角度:白描、渲染、衬托、动静、感官、方位、对比、虚实、细节。
(一)修辞手法1、比喻: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事物的特点或者化抽象为具体。
作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例句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例句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拟人: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特点,如神态动作和心理。
作用:富有人情味。
例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夸张:夸张除了可以夸大还可以缩小。
作用:突出特征,营造气势。
例句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例句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用典:包括化用古人、事件、诗句。
作用: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情感含蓄。
常见典故:桃源闻鸡5、通感:五感相互转换,多为化视觉为嗅觉、化听觉为视觉。
作用:形象生动。
例句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例句2: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6、双关:一个词语有两个含义,多出现在炼字题里面,一般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自然事物。
作用:深化内涵。
例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借代:借代包括以特征、部分、具体、专名、官职来代指事物,常见不常考,是理解诗句的关键。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8、叠词:两个一样的字连用。
作用:形象生动、拟声准确或突出情感。
例句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例句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例句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阶段练习: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3、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诗句直接抒情。
例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 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
• • • •
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
2.寓情于景 3 .触景生情 4.情景交融 5.以景结情
• 正-- 1.借景抒情
• 反-- 6以景衬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1、借景抒情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法)
四、借古抒情
借古讽(喻、鉴、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 的古人、古迹、古事来讽喻当朝。
台 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叙 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 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 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 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 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诗歌抒情手法 常见提问方式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某 联 (句 )。 (2)本诗某句抒情方式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 现的? (4)指出这首诗(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 情感。 (5)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 描写之中。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10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抒情
1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 借景抒情 莺恰恰啼。 12.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乐景写哀情 1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 雨入寒窗。 借景抒情
14.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 南《蝉》) 托物言志 15.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 乐景写哀情 雨下西楼。《谢亭送别》 16.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直接抒情
乐景衬哀情
3. 以景结情
诗歌的结尾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 (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山居即事》 王 维 (2008年天津卷) • 《春日即事》 李弥逊(2008年全国卷Ⅱ) • 《小斋即事》 刘一止(2007年海南、宁夏卷)
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 直接抒情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借景抒情 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触景生情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 直接抒情 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 5.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借事抒情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寓情于景 7.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 满乾坤(《墨梅》王冕) 托物言志 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 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 程万里’ 直接抒情 9.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 带血归。 用典抒情 触景生情
即景抒情诗中常用典故与手法详细解读
即景抒情诗中常用典故与手法详细解读1、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2、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3、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
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用典抒情课件
• A.上阕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宏伟气势。
• B.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 C.借用李德裕在滁州建怀嵩楼而最终回到故乡的典故,暗示自己的心境,含蓄深沉。
• D.这首词思路层次分明,步步深入,风格豪放,表现出作者胸有天下的襟怀气度。
记载:向秀与嵇康友善,嵇康因不满司马氏代魏而被杀。后来向秀
经过嵇康的故居,听到邻人吹笛,不胜感慨,于是作了一篇《思旧
赋》。后句引用了一个《述异记》中的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
遇到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一局棋末终,手中斧柄已腐烂
了。回到乡里,世上已过百年,同年代的人都已死去。本来山上碰
见的是两位仙人。诗人引用这两个故事,一方面表示对已故的旧友
柳宗元等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归来后,
看到事物变迁,内心所产生的隔世之感。
• 4.前人诗文
• 典故按来源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就是上文提到的引用历史 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语典就是在诗词中引用前人所写的 诗文。如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 吟至今。”这节诗的前两句直接援引《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 衿,悠悠我心,纵不我往,子宁不嗣音”中的前两句,表达了曹操 对贤才的思慕和礼遇之情。
• 辛弃疾在词中多次用典,“立刻琵琶关塞黑” 引用了昭君出塞的 史实。“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引用了陈皇后失宠,被贬居长门宫, 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的史事。“看燕燕,送归妾”用了庄姜送戴 妫归陈的史事。“将军百战身名裂”引用李陵典故。汉武帝时名将李 陵,身经百战,后因寡不敌众,势穷无援而降,导致身败名裂。辛 弃疾在词中还引用荆轲的典故,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出使秦国,临 去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易水萧萧西风冷” 这句词文正是从中化用而来。五个悲剧故事,倾诉了人间生离死别 的无限痛苦,暗讽南宋朝廷对敌妥协,寄寓自己壮志难酬的愁苦。
古代诗歌常用艺术手法
比喻的手法,以一沙鸥自比,表 达了漂泊孤零的感慨。
独 不 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九月”句意思:寒风吹落木叶,妇 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 “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任 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
2.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 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月圆 杜甫 (唐)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写眼前
满月的清辉;而“故园松桂发,万里共 清辉”完全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用 来描写故园桂花开放。
1.人们在龙王庙前敲锣打鼓,鼓乐 齐鸣,举行祭祀仪式,以讨得龙王欢 心,祈盼上天普降甘霖。 2.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农民心急 如焚地求雨和达官贵人悠哉观赏歌舞 的场景并置,一方是心焦求雨以解决 旱灾,一方是唯恐下雨咽了管弦,寄 寓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达官贵人 的愤怒。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 的月光,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 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 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 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 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
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 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解释下列诗句的大意,体会其结构特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 理解: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
理解: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5、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 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 主人下马客在船 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理解: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 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 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4、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愁情是很抽象的,但在李煜
笔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在李清照笔下则 变得有体积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贺铸 笔下,则化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处不在,无 时不有。
注: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 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 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 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 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 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用事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3、 陶者 对比
[中吕]卖花声 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 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 一声长叹。
诗歌的十大表达技巧
十五夜望月
王 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请对这首诗的主要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 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 “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 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 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 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 这一诗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 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主要用什么表现手法的?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分析有关表达技巧: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 末句写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前三 句的“静”对比鲜明。这里是以动衬静。
技巧二: 以动衬静
品味下面的诗,分析有关表达技巧: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 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 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 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 包含着辩证法。
技巧一: 借景抒情
小结
技巧一: 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 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 的感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2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裴迪《送崔九》 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 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江汉》
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老当益壮 而又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3、借古讽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 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 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叙 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 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 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借古讽今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 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 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 有意味,颇显豪气。
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有何区别?
• 用典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 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 特定的含义。用典抒情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 前人的语句或事迹来表现出来。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 是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引 用典故以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 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
1、因事(叙事)缘情
通过截取生活片段、描述动作细节等叙事 来抒发感情
秋
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因事缘情,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 —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 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歧王斋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 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 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 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 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 那场大动乱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 心灵创伤。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 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 十八字中,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推荐3篇)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第1篇【关键词】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近几年常见的表现手法: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下面就其中的几点发表粗浅的见解。
(3)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xxx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又如xxx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4)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如“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xxx《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5)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xxx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xxx。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点仍是主流,即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1: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
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借景抒情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借古讽今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
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古典诗词的借事抒情手法
古典诗词的借事抒情手法展开全文借事抒情是指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来抒情(1)因事缘情(用现实之事)①叙事性作品:如《兵车行》《石壕吏》②抒情性作品:用行为举止(多为细节)来抒情。
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代张籍《秋思》)【析】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例2:“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析】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
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
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
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2)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例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析】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例2:“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析】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例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析】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点仍是主流,即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1: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
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
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5)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
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
①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地的理想。
②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③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
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谴责。
④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⑤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诗歌鉴赏常用典故篇3:古典诗歌常用典故
1.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2.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该节由此而来。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3.红豆
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豆”,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4.问鼎
春秋时,楚庄王伐陆浑戎,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
周定王使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
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今常用以比喻谋求夺取。
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5.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唐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点仍是主流,即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1: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