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徐州缘
苏轼在徐州探访时的小故事100字
苏轼在徐州探访时的小故事100字
摘要:
1.苏轼探访徐州背景介绍
2.苏轼在徐州的有趣经历
3.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正文:
一、苏轼探访徐州背景介绍
苏轼,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以其才情横溢、诗词书画俱佳而著称。
在苏轼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探访徐州,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次探访徐州,苏轼体验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二、苏轼在徐州的有趣经历
苏轼在徐州期间,有一次他去逛当地的市场,被一位卖饼的老太太吸引了。
老太太售卖的饼味道独特,深受当地人喜爱。
苏轼好奇心起,便上前与老太太交谈,希望学会制作饼的技艺。
在老太太的指导下,苏轼亲手尝试制作饼,虽然初次尝试并不成功,但他坚持不懈,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掌握了制作饼的技巧。
三、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高深造诣,还具有谦逊好学的品质。
他在探访徐州的过程中,不仅欣赏到了当地的美景,还积极地融入当地生活,与老百姓交流学习。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
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他在探访徐州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体验,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
徐州关于苏轼的景点
徐州与苏轼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苏轼在徐州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和纪念景点。
以下是徐州关于苏轼的一些著名景点:
1.云龙湖风景区:云龙湖是徐州最大的苏轼文化游览区,
湖区内有多处与苏轼相关的景点,如放鹤亭、苏公塔、苏堤等。
2.苏轼纪念馆:位于云龙湖畔,是一座展示苏轼生平事迹
和艺术成就的纪念馆,馆内有大量珍贵文物和文献。
3.黄楼:位于徐州市区中心,是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主持
修建的一座楼阁,如今已成为徐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4.快哉亭:位于徐州市区南部的快哉亭公园内,是苏轼在
徐州时常常前往的地方,亭内有苏轼的题词和诗文。
5.燕子楼:位于徐州市区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
与苏轼的诗词有着紧密的联系。
以上仅是徐州关于苏轼的一些著名景点,实际上在徐州还有许多与苏轼相关的景点和遗迹,如苏公岛、苏公桥、苏姑庙等,都是值得一游的地方。
苏轼在徐州(综述稿)(江苏徐州惠光启董治祥)
苏轼在徐州(综述稿)(江苏徐州惠光启董治祥)第一篇:苏轼在徐州(综述稿)(江苏徐州惠光启董治祥)苏轼在徐州(综述稿)(江苏徐州惠光启董治祥)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腊月上旬,京东路密州知州苏轼接到诏书,调任他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的知府。
在此之前,苏辙已被免去齐州掌书记的官职,带着要求废除新法的奏章先行入京了,而家眷仍留在济南。
苏轼依恋不舍地告别了“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的密州,告别了雩泉、超然台,风尘仆仆地来到距密州七十多里的潍州(今山东潍县)遇上大雪,于是停宿潍州,度过熙宁十年(1077年)除夕。
元旦清晨,雪霁天晴,苏轼一家又匆匆上路。
他在夫人王润芝、十六岁侍妾王朝云陪伴下,带着十九岁的长子苏迈、八岁次子苏迨、六岁的幼子苏过,沿着青州大道继续前行。
苏轼到济南,侄子苏迟、苏适(kuò括)、苏远已站在城外雪地上迎候了。
王夫人和史夫人妯娌俩亲密无间,老乳母任采莲和苏辙保姆杨金婵也亲热说笑。
她俩随兄弟两家走南闯北,甘苦与共,亲如一家,受到老老少少的敬重。
二月上旬,苏轼一行在澶(河南濮阳)濮(山西鄄城)之间,遇见前来迎接的苏辙,子由告诉子瞻:调往河中府的命令已经取消,改差彭城,任徐州知州。
熙宁十年(1077)四月二十一日,苏轼抵达徐州,当即受到京东提刑使李清臣、徐州通判江仲达等官员的迎接。
李清臣,字邦直,魏(河北大名)人,历任邢州司户,平江军判官。
后由海州通判升任京东提刑使,驻节徐州。
夏天,李邦直在徐州城东南角新建一亭落成,便请苏轼命名。
他欣然题名曰:快哉亭。
于是,快哉亭便成为徐州第一个“东坡遗迹”。
苏轼移知徐州后,既感到责任重大,又觉精神欣悦。
他在《徐州上皇帝书》中说:“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也。
”他在给司马光的信中也说:“彭城佳山水,鱼蟹侔江湖。
争讼寂然,盗贼衰少,聊可藏拙。
”从这些真实叙述,充分表明他对彭城的佳山秀水,淳朴民风,丰饶物产,有着良好印象和喜悦的感受。
苏轼与徐州的故事
苏轼与徐州的故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中国古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医学家,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精通经史,善文词,为中国文坛上一位卓越的文学巨匠。
在他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优美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文学史上的“苏门四学士”之首。
苏轼一生多灾多难,但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故事之一,便是与徐州相关的。
自徐州“御史中丞”后苏轼在1042年应制举举人,之后历任中京县、和州主簿等职。
在一次为同乡办理家产继承时,苏轼为保护义兄而撰写了一篇“谏阁言事”文章,发表意见导致名不见经传,但在位御史植拔苑见后,认为苏轼有才干,辅佐吕夷简参与诗赋判词。
1086年,苏轼因连携杨亿攻讦欺君遭受连坐罚责。
同年后—听政余户事通判太常寺卿欧阳修钦点为盐业道,兼领山东统制使,江南西路关西制置使,检校商州野马储。
徐州的故事苏轼被贬谪到徐州期间,第三个春天的早晨,苏轼起得尤为早。
望着东方微微泛起的鱼肚白,喜欢起来。
这已是他在这里过的第三个春天。
当年,因为静懿皇后贪财积怨致祸,王安石辞相离京,而后苏轼被贬谪至徐州为知庐州郡事。
他被毁谤,信任被戳破。
至此,近五十岁的苏轼一生漂泊也无终处,全赖家人舍身赞成。
四年前,被带往徐州,他有家人随之而来,周旋在粉条的大街小巷之间,遂在苏轼的管理陈列之下,借着这空它谨慎振兴的机会,始终形容其诚人取一定之以待。
苏轼作人巧妙,吏事清明。
当地百姓,又有闲时人,一个个状貌情概,都在苏轼那睿智的目光之下游走,举手投足,俯仰皆记。
却时间飞逝,在这里似凝固的生活,却又缓缓地在苏轼面前展现了变迁。
徐州近年属天都郁陶边成,乡政化运停辑走结一惯飘摇。
县令李振乃吏部考功历为提团帅,而一心为百姓患者的苏轼,总督同归秋翰。
久未见知鞭之一,颇感感伟者,龚敷敷进太重领问题倡争行费行省事涉而起讼反词,工问题为修宁太重第属疒知令一。
苏轼闲话更是免不得再说一些他方便听到的徐州的片段:“人之相能,苟其如吾甫如何?”况人夫绕折之意,有填塞。
徐州与苏东坡有关的景点
徐州与苏东坡(苏轼)有关的景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 云龙湖: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期间,曾大力整治云龙湖,使之成为著名的风景区。
他还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诗中描绘了云龙湖的美景。
2. 彭园:彭园是苏轼在徐州时期的私家园林,也是他进行文学创作和交友的场所。
园内有苏轼题写的碑刻,是研究苏轼生平和文学的重要遗迹。
3. 九里山:苏轼在徐州任职时,曾游览九里山并留下诗作。
九里山不仅是自然风光旖旎的地方,也承载着苏轼的文化足迹。
4. 泗州窑博物馆:苏轼在徐州期间,对当地的泗州窑瓷器十分欣赏,并有诗文记载。
泗州窑博物馆展示了大量的泗州窑瓷器,其中不乏苏轼时代的作品。
这些景点都与苏轼在徐州的生活和创作紧密相关,是了解苏轼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苏轼在徐州的历史故事
苏轼在徐州的历史故事
苏轼在徐州的历史故事主要涉及到他在徐州担任知州时的事迹。
苏轼在徐州城西门修堤筑坝,把一部分的水引导排出去,同时他制止富民“争出避水”,安定民心。
他亲自去劝说并感动禁军长官,答应一起救险。
在此期间,苏轼与抗洪军民共进退,在大堤上住了几十天,一直活跃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
他表现出不俗的智慧,一方面加固徐州城墙,阻遏洪水灌城,另一方面带着士卒抓紧时间在徐州城东南角、向南山( 户部山)方向筑一高堤。
堤成之日,水自东南隅入,遇堤而止。
终于在十月初五洪水消退,徐州城的危机暂时解除了。
经过45天的奋战,大水退去,徐州城转危为安。
这些故事展示了苏轼的领导能力、智慧和勇气,以及他对徐州人民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
苏轼在徐州探访时的小故事
苏轼在徐州探访时的小故事当时,苏轼奉旨前往徐州,进行巡视和考察工作。
在他探访徐州期间,发生了一件小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据当地老百姓讲述,那天苏轼正在徐州城内巡视,他走到一家小酒馆前时,忽然闻到一阵香味飘来,使得他的饥肠辘辘。
于是,他便决定进去尝一尝。
小酒馆内并不起眼,装修简单朴实,里面的客人也都是普通百姓。
苏轼走进酒馆时,并没有揭示自己的身份,只是平静地坐在一张破旧的木桌前。
一个精神焕发的老板娘迎上前来,笑着问道:“客官,要点什么?我们这里特色的糖醋鲤鱼做得很出名哦!”苏轼点点头,点了一份糖醋鲤鱼和一碗热腾腾的米饭。
片刻后,鲜美的糖醋鲤鱼上桌。
苏轼用筷子夹起一块,咬了一口。
顿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就在这时,一位身穿破衣烂衫、面容憔悴的老人走了进来。
他看起来饥寒交迫,脸上透露出渴望和无奈。
老人忍不住向苏轼的桌子瞟了一眼。
苏轼立即注意到了老人的目光,他心生一股同情之情,并主动将自己的一半米饭和一块糖醋鲤鱼递给了老人。
老人激动地接过食物,泪水不禁滑落。
他拼命地道谢,却也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
苏轼望着老人,温和地说:“老兄,你我皆是人世间的过客,彼此相遇不容易。
人生在世,无论贵贱,互相帮助是最重要的,何必多言?好好享用这顿饭,愿你能重新站起来。
”老人听了苏轼的话,感动得几乎无法言喻。
他默默地点点头,开始品尝这份稀世珍餐。
此时,酒馆里的其他客人也注意到了苏轼与老人之间的温暖一幕。
他们纷纷鼓掌,向苏轼表示喝彩。
这个小故事虽然不起眼,却展现了苏轼宽宏大量和仁爱之心。
他不计较身份地位,没有把人分成上下等级,而是充满同情心地帮助那位老人。
这个小小的善举,体现了他对人类互相帮助和关爱的理念,也让人对他的人格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苏轼在徐州探访期间,用一碗米饭和一块糖醋鲤鱼,向世人传达出了一种无私和共情的深刻意义。
这个小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善良的行为和温暖的心灵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先有“苏徐州”,再有“苏东坡”|方志江苏
先有“苏徐州”,再有“苏东坡”|方志江苏古都徐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龙飞之地,将相之乡”。
自古苏轼与徐州有着不解之情。
秦少游曾有著名诗句:“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这里的“苏徐州”指的是苏东坡。
1077-1079年苏东坡在徐州当太守约两年左右,不仅留下很多德政、善政和美政,还留下了300多篇诗文,相当于每两天写一篇,可谓文思如涌、诗兴大发。
1082年他才自称东坡,后世也叫他苏东坡居多,而苏徐州,是在他自称东坡之前另一个最典型的代称。
与民众同甘共苦的仁爱之美对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而言,“仁”这一儒家精神是烛照人生的信念,也是持之以恒的追求。
熙宁十年到元丰二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在苏轼的为官生涯中几乎短暂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从个人成长到文学成就的角度来看,却又是极为重要的。
太守工作的开始可谓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苏轼极其果敢冷静地带领徐州百姓成功抵抗了一场罕见的洪涝灾害。
之后,徐州便修筑了一座“黄楼”,既是取“土能克水”之意;又是对苏轼于危急中挺身而出、无私勇敢地拯救古城壮举的感谢。
元丰元年九月,当黄楼建成之日,苏轼登楼欢饮并作《九日黄楼诗》一首。
在诗中,苏轼面对新筑的黄楼充满无限感慨,一面回忆起前年洪水袭城时可怖的景象以及自己和众人忙于抗灾无暇赏花饮酒的紧张情形;一面表达了自己为刚刚落成的黄楼成为古城新景而异常欢快的兴奋之情。
除了抗洪,苏轼还在元丰元年的春夏之交率领徐州百姓抗击了一场极为严重的旱灾。
“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面对严峻的旱情,苏轼忧心忡忡,却又无计可施,率属下同去徐州城东的石潭祈雨。
许是被苏轼的诚意所感,徐州普降甘霖。
在面对同僚道贺时,苏轼不仅没有贪功,反而保持了一如既往地淡然:“君看大熟岁,风雨占十五。
天地本无功,祈禳何足数”。
旱情得到缓解后,苏轼又一次前往石潭谢雨,并在沿途深入乡间考察民情,由此创作出五首脍炙人口的《浣溪沙ˑ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
这一组词不仅是苏轼继密州词作后的又一次大胆创新,也真切地表达了苏轼对于底层民众最直接最诚恳的关爱之情。
话苏轼与徐州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话苏轼与徐州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古彭徐州,历史悠久,地杰人灵、龙飞之地、帝王之乡。
历来风土清嘉、物阜民丰、人才蔚然、英豪辈出。
千百年间,从徐州人民群众中脱颖而出的各界贤达,业已成为人民群众景仰追随的楷模典范,凝铸出青史留名的巍巍群像,积淀成独特的文化风姿。
历史上,孔子、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堪称一代词宗南唐后主李煜、一代文豪苏轼等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无数风流人物,群星荟萃。
今天我们就先来说一说,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徐州这座历史古城,留下了哪些源远流长的故事... ...江城子·别徐州苏轼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这首词,是将近一千年前宋代大文豪苏轼离开徐州时的挥泪绝唱。
抒发了苏轼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的留恋之情。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两千余年的历史岁月中做过徐州“父母官”的人不计其数,然而能像苏轼一样以民为本,视民如子,爱民如伤的官员乏陈可数。
苏轼虽然只做了短短两年的知州,却深受徐州人民爱戴。
无论是云龙山、云龙湖还是故黄河... ...无处不鲜活着苏轼的影子,从表面看,是建筑和石刻在昭显着苏轼在徐州的人望,但只有在听到徐州人都以“我们老知州”来亲切地称呼苏轼时,你才能真正了解苏轼其实早已融入了徐州人的情感血脉。
在苏轼离开徐州937年之际,让我们共同穿越岁月的长河,重温这位文化巨擘带给这座城市的温暖和荣光。
“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宋史苏轼徙知徐州原文:(苏轼)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
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遂筑东南长堤。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①以守,卒全其城。
(《宋史•苏轼传》)【注释】①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译文:苏轼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
”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
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苏轼徙知徐州》2、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以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苏轼在徐州的文章
苏轼在徐州的文章
苏轼在徐州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放鹤亭记》。
这篇文章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应隐士张天骥之邀,为放鹤亭所写。
文章中,苏轼以优美流畅的文笔,描述了他在徐州期间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自然的向往和人生的思考。
此外,苏轼在徐州期间还创作了《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五首》、《游云龙山》、《登云龙山》等诗文,这些作品都充分展现了苏轼在文学上的才华和艺术上的造诣。
总之,苏轼在徐州的创作丰富多样,不仅反映了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
苏轼在徐州的故事
苏轼在徐州的故事“哎呀呀,你们知道吗?那个大名鼎鼎的苏轼曾经在咱们徐州待过呢!”我兴奋地和小伙伴们说道。
记得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城里玩耍,跑着跑着就来到了黄河边上。
那黄河水可真是汹涌澎湃啊,就像一条巨龙在奔腾。
我们正玩得起劲呢,就听到大人们在谈论苏轼。
“苏轼大人可真是厉害啊,治理黄河有一套呢!”一个大叔赞叹道。
“是啊是啊,他还建了黄楼呢,可壮观啦!”另一个人也跟着说。
我们一听,好奇心顿时被勾了起来,就缠着大人们给我们讲讲苏轼在徐州的故事。
大人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
原来,苏轼当年来到徐州当知州,正好赶上黄河发大水。
那水涨得可高啦,都快淹到城里来了。
苏轼大人那叫一个着急啊,他带着大家一起抗洪抢险,没日没夜地忙乎。
“苏轼大人肯定累坏了吧?”我忍不住问道。
“那当然啦,可他一点儿也不退缩,一直冲在前面呢!”一个伯伯说道。
后来啊,洪水终于退去了,苏轼大人又带领大家重建家园。
他还建了那座黄楼,说是为了纪念抗洪的胜利。
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看到了苏轼大人在黄河边上忙碌的身影。
“哇,苏轼大人真了不起!”我由衷地感叹道。
“可不是嘛,他不仅会治理地方,还会写诗作画呢!”一个大哥哥说道。
“他写的诗可好听啦!”我接着说,“就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多有意思呀!”“哈哈,你还知道这首诗呢!”小伙伴们都笑了起来。
从那以后,苏轼在徐州的故事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我常常想,要是能回到那个时候,亲眼看看苏轼大人该多好啊!他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徐州的天空。
我觉得,苏轼大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退缩,要勇敢地去面对,就像他抗洪那样。
而且,他还那么有才华,让我们知道了知识的力量。
我也要好好学习,像苏轼大人一样,做一个有本事又勇敢的人!。
苏轼治理徐州人生经历作文素材
苏轼治理徐州人生经历作文素材《说说苏轼治理徐州那些事儿》提到苏轼,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那些文采飞扬的诗词。
但咱今儿个不说诗词,来说说苏轼治理徐州的那段人生经历,那可真是相当精彩,充满了传奇色彩呢!苏轼来到徐州的时候,这儿可是面临着大麻烦呀。
黄河发大水,那水就跟发狂了似的,直往徐州城涌来,这可把大家吓得够呛。
苏轼呢,一点儿也没慌,反而撸起袖子就开始干。
他带领着大家抗洪抢险,那场面,简直就跟打仗似的。
你能想象苏轼亲自在城墙上跑来跑去,指挥大家堵水筑堤吗?他一点儿官架子都没有,和老百姓一起吃苦受累。
而且啊,他还很聪明,想出了好多妙招来抵御洪水。
据说有一次,眼看水就要漫过堤坝了,苏轼急中生智,让人赶紧去搬来好多柴草,扔到水里去减缓水势。
嘿,你还别说,这招还真管用,最后终于把洪水给挡住了。
洪水退去后,苏轼也没闲着。
他知道徐州这地方容易遭水灾,得想个长久的办法。
于是,他就开始组织大家修建堤坝,这就是后来的苏堤啦。
这苏堤修好后,可不光是能防洪,还成了徐州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呢。
老百姓那是对苏轼感激涕零啊,都把他当作大英雄一样崇拜。
苏轼在徐州可不仅仅是治理洪水哟,他还关心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他看到徐州的街头巷尾有很多穷人吃不饱饭,心里就难受得很。
于是乎,他又想办法弄来粮食,救济这些穷苦的百姓。
大家都说,苏轼真是个好官儿,心里装着老百姓呢。
说到这儿,我就忍不住感慨,苏轼这个人真是太有意思了。
他既能写诗作词,又能治理地方,简直就是全能型人才啊!他在徐州的这段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轼,一个接地气、有担当、有智慧的苏轼。
我想,如果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一定要去徐州看看苏轼治理下的徐州城是多么的热闹繁华。
然后再去跟苏轼合个影,要个签名什么的,哈哈!虽然这只能是我的幻想,但苏轼治理徐州的故事却会一直流传下去,让我们这些后人敬仰和学习。
苏轼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心怀百姓,勇于担当,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受人尊敬的人。
苏轼在徐州的诗词
苏轼在徐州的诗词
嘿,朋友!你知道苏轼在徐州那段日子里写出的诗词有多精彩吗?
就说那首吧,“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你想想看,这场景是不是像一场激烈的战斗,波涛汹涌,小舟在浪中飞速穿梭,那场面多惊险!
还有,“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这不就像咱们和朋友一起郊游,尽情放松,开怀畅饮,肆意洒脱的场景吗?
苏轼在徐州的时候,面对徐州的山水人情,那灵感简直像泉水一样不停地往外冒。
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融入到诗词里。
这难道不像我们在心情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的时候,总想找个方式倾诉一样吗?
他的诗词,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又细腻柔情。
难道你不想深入了解一下,感受一下苏轼在徐州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吗?
在我看来,苏轼在徐州的诗词,就是他人生中的璀璨明珠,让我们看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卓越的才华。
苏轼在徐探访时的小故事
苏轼在徐探访时的小故事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故事中的苏轼在徐州探访期间发生了一件小故事,下面是描述这个故事的文章:在苏轼探访徐州期间,他遇到了一位名叫李德裕的好友。
这是苏轼第一次来到徐州,他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心。
一天,苏轼和李德裕一起漫步在徐州的街道上。
这时,他们听到了一阵琴声。
跟着声音寻找,他们来到一家小酒馆。
一个年轻人正在那里弹奏着琴,琴声清脆悠扬。
苏轼被琴声深深吸引,他停下脚步,静静地欣赏着。
过了一会儿,琴声停了下来。
苏轼走上前去,与年轻人交谈起来。
他问道:“你的琴技非常高超,能否与我探讨一下琴艺?”年轻人有些惊讶地看着苏轼,却很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苏轼和年轻人坐下来开始交流。
他们谈论了琴艺、音律以及音乐之美。
苏轼不仅分享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还向年轻人传授了一些琴艺上的心得。
时光如梭,两个小时的交流很快过去了。
苏轼满意地点点头,鼓励年轻人继续努力。
年轻人被苏轼的言传身教所感动,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
这次在徐州的小故事,展现了苏轼平易近人的一面。
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也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他的心胸开阔、谦虚好学的品质令人钦佩。
这个小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无论成就多大的人,都应保持谦逊和对他人的关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与他人真诚相待,共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徐州与苏东坡有关的景点
徐州与苏东坡有关的景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徐州与苏东坡之间的联系源远流长,苏东坡曾在徐州任职过一段时间,留下了不少足迹和故事。
如今在徐州市内,可以找到多处与苏东坡有关的景点,让游客领略这位文人的风采。
苏东坡曾在徐州城内的文峰塔留下了他的题词“早发白帝城,凭栏万里江山”的痕迹。
这座古塔建于宋代,高耸入云,是徐州城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游客可以登上文峰塔,俯瞰整个徐州城,感受苏东坡当年的心境。
苏东坡在徐州还留下了一个园林,即苏轼樱园。
这片园林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是苏轼晚年修建的私家园林,以种植樱花而闻名。
每年春季樱花盛开时,园内的景致格外美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
徐州还有苏轼纪念馆,是专门展示苏东坡生平和成就的地方。
馆内陈列着苏轼的书信、画作、诗稿等珍贵文物,让游客深入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
苏轼纪念馆也定期举办苏东坡文化展览和讲座,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徐州市内还有一座苏东坡雕像,是为了纪念苏东坡对这座城市的贡献而修建的。
雕像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苏东坡的形象和风采,成为徐州市内的一处景点。
徐州市内的苏东坡景点丰富多样,每一处都能让游客感受到这位文人的影响和魅力。
希望更多的游客能前来徐州,探寻苏东坡的足迹,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和魅力。
【2000字】第二篇示例:徐州位于江苏省的中部偏北,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两者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徐州与苏东坡有关的景点,也是很多游客向往的地方。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著名景点吧。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徐州市区内的云龙山。
云龙山是徐州市的标志性景点,也是徐州历史文化的代表。
云龙山位于市区西南,山势险峻,景色宜人。
相传苏东坡在任泰州知府时曾经游览过云龙山,留下了不少诗篇。
在山上有苏东坡纪念馆,馆内陈列有大量苏东坡的生平事迹及文物,吸引了许多文友前来瞻仰。
另外一个与苏东坡有关的景点是徐州市区内的泉山森林公园。
苏轼在徐州一连写下五首同名词,成为词史上的里程碑,原因却与一场“人工降雨”有关
苏轼在徐州一连写下五首同名词,成为词史上的里程碑,原因却与一场“人工降雨”有关苏轼一生为官,足迹遍布全国,从定州、密州到北方的惠州、儋州。
梅州是苏轼的故乡,杭州是苏轼两次担任地方官的地方。
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杭州市长,杭州相当于苏轼的第二故乡。
黄州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是苏轼第一次贬谪后来的地方。
黄州虽是苏轼人生的低谷,却使他的诗歌艺术有了井喷式的发展;儋州和徽州是苏轼最后的流放地,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
苏轼在晚年的诗歌《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曾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都是苏轼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苏轼在徐州其实,在苏轼工作过的许多地方中,徐州也是苏轼人生旅途中重要的心灵驿站。
徐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苏轼来到徐州后,他曾对这里的山川河流、风俗民情,做过详细考察。
苏轼有一套治理徐州的方略。
他曾蓑衣草鞋、舍家忘身,和徐州人民一起在雨季抗洪抢险,他组织有方,且经常奋击在第一线,与徐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徐州时期的苏轼,不仅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而且他的诗词风格也为之一变。
苏轼在徐州的词作,可以说无一不是因人、因事、因景而作。
苏轼热爱徐州,热爱徐州的百姓,流连徐州的山水人情,他用真情赞美徐州的山水风景与人物风情。
白发老翁、顽皮孩童、采桑女子、络丝姑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节日习俗甚至各种农作物,都成了苏轼诗词取材的对象,也成为了他寄托思念,抒发情感的素材。
在徐州任职的两年时光里,苏轼一首首纸短情长的词作,不仅是对徐州的赞美,更是对徐州的眷恋,他的诗词,被徐州人民广为传颂。
苏轼在徐州任职时间虽然不长,只有两年左右,但在徐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深入田间地头,考察农业和桑树,发展生产。
当徐州天旱影响农业生产的时候,作为一州之长的苏轼忧心忡忡。
他心系百姓生活,亲自前往石潭为民求雨。
甘霖普降之后,徐州的旱情及时得到了缓解,这真的是一场及时雨,人们带着雨水到来的喜悦和热情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田间耕种中。
苏东坡为何泪洒徐州
苏东坡为何泪洒徐州一代文豪别情泪千年犹忆苏徐州徐州古称彭城,具有四千多年的光辉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来就是钟灵毓秀、藏龙卧虎之地。
1077年至1079年,是徐州文化史上光彩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徐州生活着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大师:苏轼(苏东坡)。
苏东坡26岁走上北宋政治舞台,从此开始了他充满曲折坎坷的仕途和辉煌宏大的艺术人生。
他为官16地,主政8个州,尽管一贬再贬,但他始终亲民爱民,不改初衷。
苏东坡雕像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7年)二月,苏东坡奉昭离开密州(今山东诸城),赴任徐州知州。
苏东坡虽然只做了短短的两年知州,却深受徐州人民的爱戴,宋代婉约派大词人秦观有诗云: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苏徐州也就成了苏东坡的别称,千余年来,徐州人民也始终这样称呼这位爱民亲民的“父母官”。
一徐州市区庆云桥东,故黄河南岸大堤上,矗立着一座双层飞檐的黄色高楼,歇山抱厦,光彩熠熠,这便是新修复的黄楼。
历史上的黄楼,徐州知州苏东坡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的。
黄楼外景北宋熙宁十年(1077)七月十七日,苏轼到徐州任知州不久,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汹涌不可阻遏,淹没45个县,冲毁田地30万顷。
八月二十一日,洪水侵到徐州,大水围城,水深九米多,高出城内陆面三米有余。
目睹洪水咆哮、庐舍坍塌的惨状,苏东坡穿着草鞋拿着木杖,亲率全城军民昼夜苦战,抢救灾民,并筑成一道长948丈、高10丈、宽2丈的东南防洪长堤,同时将城墙加高,墙基加厚,全城百姓生命财产赖以保全。
水退后,苏东坡一方面请求朝廷免去徐州赋税,一方面增筑“外小城”,顺便在城东门城墙上建造两层高楼,起名“黄楼”。
“黄楼”表层,用黄土涂色,取“土实胜水”之意。
黄楼临黄河而立,表示了苏东坡对黄河洪水的警觉。
黄楼于元丰元年完成。
在当年的重阳节,苏东坡主持隆重庆典,庆贺黄楼落成。
庆典会上,苏东坡很兴奋,当场写下《九日黄楼作》一诗,追怀治水经过。
略论苏轼的徐州词
略论苏轼的徐州词
《徐州词》是苏轼最著名的诗篇之一,集中展现了苏轼复杂而精巧的情愫与心态。
《徐州词》分五言绝句,以散文形式结尾,行文清绝,抒发了苏轼的士人生涯以及爱国情怀。
诗中,苏轼回忆起徐州时光,叹惜自己那么多的英明才智无法为国谋求破财;此外,上层贪污腐败,大臣抛媚,用了大量的夸张语言,抒发自己的不满和愤慨。
此外,苏轼以伤感的口吻,唱出了城里无人问津的荒凉景象,也可以看出,他对集团政治和社会不公正的氛围非常抵触。
诗中,苏轼以运用简练而富有文采的词句,把个人焦虑与政治幻梦相结合,以精致的意境把他的真情实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因此触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苏轼的《徐州词》分析,让我们重新审视这首诗作,探究苏轼心中的人生思想与追求,加深对英雄文学精神内涵的认识,更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爱国之心是完全以自我牺牲为根本,不断超越自我为爱国而奋斗。
品读苏东坡之徐州: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品读苏东坡之徐州: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徐州: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别徐州》读了这首《江城子·别徐州》,蓦然想到了被誉为“现代柳永”——李健的一首歌《假如爱有天意》:当天边那颗星出现/你可知我又开始想念/有多少爱恋只能遥遥相望/就像月光洒向海面/年少的我们曾以为/相爱的人就能到永远/当我们相信情到深处在一起/听不见风中的叹息/谁知道爱是什么/短暂的相遇却念念不忘/用尽一生的时间/竟学不会遗忘/……这首歌是李健在“我是歌手”第三季突围赛中演唱的,他翻唱的是韩国电影《假如爱有天意》的主题曲,并且亲自动笔填写中文歌词。
这首歌词写的是两个深爱的人被迫天各一方,尽管他们各有彼此的生活,却仍然念念难忘。
我之所以将这首歌和《江城子·别徐州》联系起来,是因为苏轼临别徐州时所产生的情愫,与这首《假如爱有天意》无二。
苏轼对徐州是有深厚感情的,尽管他在徐州任上只有两年,但在这短短的两年中,他为徐州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原本宋朝官员是三年一任,但苏轼三年任期还没满,就出乎意料地被调往湖州任太守。
苏轼对徐州付出了心血和情感,换来了徐州民众的安居乐业。
眼下,刚看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就要离别,奔赴下一个人生渡口,如此他怎能舍得分离?离别前的那一刻,苏轼的内心是百感交集的,所以他说:“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是呀,人生既然相逢了,又为什么会有离别,而且还是这般的匆匆?我们刚因邂逅相逢充满喜悦,却又要骤然分别,以致我流落天涯也难忘相逢的这番情意。
苏轼在外做官多年,常常是马不停蹄地换任,形同浮萍,所以他自视天涯流落之人。
苏轼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之际,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
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他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也有对徐州人士的依依惜别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别徐州①苏轼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②,清泗③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选自《全宋词》)【注释】①此词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
其时苏轼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调任途中,词人作此词抒发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②彭城:即徐州。
③清泗:清澈的泗水,泗水流经徐州。
(1)“思无穷”,即无穷无尽之情。
上阕中天涯流落人的“思无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请对下阕中的句子“背归鸿,去吴中”进行赏析。
(3)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下阕写景抒情的特色。
参考答案1.(1)①与徐州刚刚相逢又匆匆离别,词人依恋之情无穷无尽;②与徐州的友人含泪携手分别,词人愁苦之情无穷无尽;③离别徐州正是暮春时节,即使春光犹在,但无人共赏,词人孤寂之情无穷无尽。
(2)此句写途中之景,以景衬托离别徐州的痛惜之情。
春意阑珊,鸿雁北归故居,词人却与大雁背道而行,离开徐州故地,南去吴中湖州。
词人是把徐州当做故乡,自叹不如归鸿,对徐州的眷恋感人至深。
(3)实写所见之景,如“隋堤”“水溶溶”“归鸿”“彭城”、清澈的“泗水”等,词人即景抒情,依恋之情融于景中;结尾三句是虚写,词人在想象中把相思之泪寄给徐州,但却流不到楚江的东面。
如此虚写,使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
【赏析】公元1079年暮春(史料记载为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
其时,词人在徐州任职仅两年。
他长年在外为官,南北辗转,踪迹不定,飘如浮萍。
这种颠沛流离的官宦生涯,使他很是伤感,自视为天涯流落之人。
这次奉命调往湖州,天涯流落之感更加深重。
赴任途中,苏轼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江城子·别徐州》。
词人抒发了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徐州的景物之中,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
词的上片首句以深沉的感慨发端,直抒天涯流落的伤感之情——我这个“天涯流落”之人愁思茫茫,无穷无尽。
接下来切入题旨,抒写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
“既相逢,却匆匆”,与徐州刚刚相逢,却又匆匆离别。
句中饱含对徐州依恋难舍之情——遗憾、哀怨、痛惜,百味杂陈。
词人难舍徐州,实际上是难舍徐州的友人。
故词人将“佳人”引入。
这一人物形象,表面看来是热恋之中的情人,实则是徐州友人乃至徐州的化身。
词人借与热恋情人乍逢又别的情景——“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极言离别徐州的感触。
即将离别的情侣,两手相牵,泣下沾襟,折落红相赠,睹物伤怀,情思愈发缠绵,辗转不忍离去。
这种情侣之间痛彻肺腑的离别,正是词人离别徐州的生动写照,同时巧妙点出词人离别徐州启程到湖州上任的时间。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末三句由残红联想到残春,因离别之难,词人试问春风还剩下多少?即使春光仍在,我只身离开徐州,有谁与我共赏春色呢!词人用委婉抑郁的笔触,表现了离别徐州后的孤单落寞,对徐州的无比依恋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将上片之情具象化,纵深化,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
首句“隋堤三月水溶溶”,是“物中有我”之景——暮春三月,隋堤之中,春水溶溶,悠然东去。
而词人绵绵的悲思离愁与春水相融,浩茫无涯。
“背归鸿,去吴中”,是“我中有物”之景——词人离开徐州故土,南去吴中湖州。
而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词人却与雁阵反向而行,人不如鸿之叹跃然纸上,意极沉痛。
后五句,则是“物我相融”之景——词人不忍离去,虽去程已远,仍频频回首,北望彭城(徐州),只见清澈的泗水脉脉流去,通向徐州;词人顿生奇想,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怅然若失。
在这几句中,词人徘徊不前的行踪、依恋徐州的情感,徐州望而不见的幻影、泗水东流难寄的无情,相互交融,物我难分。
这种艺术手法,意象丰富,虚实相间,把抽象的离愁别恨转化成触手可及的具象,显得格外深痛、哀婉。
词人千滴相思之泪,楚江浩荡东去之水,交织成悠长的叹息,在读者心头久久萦绕,令人肝肠寸断。
永遇乐作者:苏轼年代:宋代(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dǎn)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秋天的夜景清幽无限。
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看见。
三更鼓声,声声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把我的梦惊断。
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来后我把小园处处寻遍。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早已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
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盼盼已经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
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
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这首词于元丰元年作于徐州。
上片先写燕子楼小园夜景。
明月皎洁如霜,好风凉爽如水,清澄澄夜景美无限。
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天地寂寞无人见。
接着写梦觉。
三更鼓响砰然,飘零一叶铿然,以声响衬夜之寂静,且抖出一“惊”字,形容梦醒恍惚之状。
“夜茫茫”三句,反接开端夜景,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怅然。
上片写梦后所感,融入一己身世情悰。
客游天涯已感到厌倦,欲寻山林路径找个归宿,费尽心思也望不见故园。
一发乡国之思。
古往今来如梦幻,何人曾梦中醒来,只因有旧欢新怨缠绵不断。
一发今昔之慨,他年后人面对着黄楼的清夜景观,也会像“我”面对着燕子楼感慨怅然,发出人事变迁的浩然长叹,由今日凭吊昔人,设想后人凭吊自己,感悟人生,喟叹古今。
上片写梦醒,深夜寂静,明月如霜,在弯弯曲曲的池子里,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滚下了晶莹的露珠。
三更时分,夜深人静,一片树叶落地都铿然有声,自己从梦中惊醒,夜色茫茫,踏遍小园寻找旧梦,却无处可得。
写夜景,以夜间轻微的声响衬托夜间的寂静,写梦仅用“梦云惊断”一笔带过,无处寻梦,不禁黯然神伤。
下片写自己这个“天涯倦客”在清幽的深夜被秋声惊醒后惟见“燕子楼空”,感到无限惆怅。
接着便由张与关盼盼的故事引出对整个人类历史无限深沉的感慨,昔日燕子楼中的旧事,已如梦一般地逝去,而古往今来无数代人的欢乐、怨恨,又何尝不像它一样也如一连串连续的梦境?世人不明此理,固如大梦未醒。
而大梦已醒的词人自己,此时此地所感发的人生感叹,在后人看来,难道不也是一场梦!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显示了苏轼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会进程的忧患情绪。
结合现实处境,表达了自己盼归难归,触景伤情,怀古伤今的感伤。
语言高度凝练概括,仅“燕子楼空”三句,便说尽张建封(当为张)事,写景如画,感情浓郁,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低沉而感伤的情绪正是词人厌倦官场的心绪在词作中的艺术折射。
词境的开阔,题材的阔大,又是词人把社会、历史以及对人生哲理性思考引入词作的豪爽表现。
[3]词人莅临徐州,宿于唐代名妓关盼盼的燕子楼。
是夜,明月皎洁如霜,好风清凉如水,此为大景,以静衬托夜之深。
鱼跳曲港,露泻圆荷,此为小景,以动反衬夜之静。
如此静夜,自能梦遇佳人。
然三更鼓响,一片叶落,忽然惊醒,于是怅然若失,起而寻梦上征融情入景,若梦若醒,亦真亦幻,给人以惝恍迷离之感。
下片由人亡楼空,直抒感慨,把故园之思,今昔这感、人生如梦之叹,打成一片。
他从自己今日凭吊燕子楼,推想到他日后人又将凭吊自己所建的黄楼,一种人生须臾、荣枯无常的感慨袭上心头,使他深有"古今如梦,何尝梦觉"之慨。
看来,这燕子楼的一梦,也不特是艳遇而已,更暴光坡心境的一次澄化。
▲上阕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
起三句总写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风,并小结以“清景无限”,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
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
“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
“下阕乃醒后述怀,语意沉郁而超然独悟。
换头三句是实写心境,写在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
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
杜甫曾有云:“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
”苏轼此处当是化用杜诗,写登楼后的思家心理。
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层层生发。
景为燕子楼之景,情则是燕子楼惊梦后的缠绵情思,理则是由燕子楼关盼盼情事所生发的“人生如梦如幻”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永恒追问。
全词融情入景,情理交融,境界清幽,风格在和婉中不失清旷,用典体认著题,融化不涩,幽逸之怀与清幽之境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苏轼造意行文的卓越不凡。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