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评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为了抢购牛奶、面包等食品,常常要排很长的队伍。

这种现象折射出苏联()①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②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④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2.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A. 对外扩张包袱过重B. 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经济结构严重失调C. 个人崇拜严重D. 高科技产业毫无进展【答案】B【解析】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消除,主要是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正确;对外扩张包袱过重、个人崇拜不是主要问题,A和C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高科技有所发展,D错误。

故选B。

3.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提出了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杠杆和加强经济核算等新的改革方向。

这一举措()A.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制约B. 冲击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C. 加速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D. 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基本国情【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杠杆和加强经济核算”可知,这些改革方向必然冲击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故B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排除C;4.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

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

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

据此可知当时()A. 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B. 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C. 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D. 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及第聂伯河水电站“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可知第聂伯河水电站受到国外技术专家的支援,有新经济政策的影子,故选C项;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是在二战期间,排除A项;1927年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奉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是在苏联完成二五计划后,即1937年,排除D项。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实行()A. 工业化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新经济政策D. 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C【解析】2.有学者认为,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政权生存”,那时的经济也许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但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经济发展”,那时的所谓计划则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

该学者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围绕保卫和巩固政权展开B. 具有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C. 为新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D. 推动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政权生存’,那时的经济也许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围绕保卫和巩固政权展开,不是为了促进经济本身的发展,故A正确;根据材料“所谓计划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具有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故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新经济政策,无法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新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故C错误;根据材料“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故D错误。

故选A。

3.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

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据此,戈尔巴乔夫()A.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B. 制定“加速发展战略”C. 加强执政党地位D.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代由于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导致苏联经济萧条,材料中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为改变这种局面,戈尔巴乔夫制定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故B项正确。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七单元 水平测试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七单元 水平测试

第七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C.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答案 A解析由题干中“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和“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可以得出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1922年3月,列宁指出,俄共要同从小农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得到小农经济支持的俄国资本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1923年,列宁则在《论合作社》中重新审视了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要让所有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这表明() A.改造农业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B.新经济政策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列宁已认识到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性D.农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答案 C解析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摆脱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巩固政权,A 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由“1923年,列宁则在《论合作社》中重新审视了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要让所有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可以看出,列宁已经认识到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性,故选C项;材料不能看出农业合作社的地位,D项排除。

3.1924年,吉诺维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答案 B解析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A项时间不符;从材料中许多领导人都表示“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可知,B项符合题意,而C项不符合这些人的看法,排除;正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才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①苏俄新经济政策 ①苏联斯大林模式 ①美国罗斯福新政 ①中国的改革开放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2.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具体是指其()A.没有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歧途D.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3.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

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5.“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说:“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含答案)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2.“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列宁的这一政策()A.在战争状态下推行B.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C.在苏联被长期贯彻D.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3.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利益4.列宁曾这样说道,“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①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要借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④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6.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A.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义务劳动制D.实行粮食税制7.1929年,苏联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建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参加建设的有苏联人、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1940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愤怒的葡萄》在苏联没有通过审查,原因是苏联的审查官无法理解为什么电影中最贫穷的一家人会拥有一辆卡车,他们认为这是对资本主义的美化。

这反映当时()A. 美国综合国力远超苏联B. 苏联工业化的结构性局限C. 美国电影缺乏现实基础D. 苏联遭到西方全方位封锁【答案】B【解析】苏联工业化在1937年已基本实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1940年时第三个五年计划正在大力推进。

苏联的工业、军事、政治等方面应该拥有相当实力,美国综合国力并非远超苏联,故A错误。

苏联工业化结构中,重工业突出,消费品生产滞后,所以苏联的审查官无法理解电影中美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方式,故选B。

当时的美国,汽车消费已经进入普通家庭,所以C错误。

D项缺乏相关历史依托,事实上在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对苏政策已经调整,材料也不能说明西方与苏联对立关系的存在,故D错误。

故选B。

2.苏联的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期间,首次将“采用科学劳动组织”写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强调要使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趋向合理化。

这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A. 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B. 仍以斯大林模式为指导C. 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D. 突破了对公有制的迷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采用科学劳动组织”“强调要使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趋向合理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故C 正确;“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A;“仍以斯大林模式为指导”说法片面,故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对公有制进行改革,故排除D。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7单元 阶段质量检测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7单元  阶段质量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之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农业集体化方针解析:材料中“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选项中的政策只有A 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A2.列宁发现“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

使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实行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帝国主义对十月革命的破坏解析:材料中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起来反对苏维埃”是因为余粮收集制的实行,故选B。

答案:B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上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解析:结合两个政策中关于农业问题的规定,然后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余粮收集制和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都是先保证国家的需要,然后才是农民的需要。

答案:A4.“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则史料作为背景资料可用于研究()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据“需要有粮食和燃料”可判断此项政策实施的重点在农业方面。

故答案选B。

答案:B5.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千米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

这一时期应该是() A.沙皇统治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斯大林体制时期解析:本题考查苏联时期的经济。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提出,把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特别要提高工资低的那部分工人的工资。

这表明赫鲁晓夫()A. 注重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B. 借助市场发展经济C. 倡导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D. 主张变革集权体制【答案】A【解析】提高工人、职员和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故A项正确;材料未直接涉及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并未变革集权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2.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

据此可知,该战略()A. 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B. 旨在改变苏联传统经济模式C. 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D. 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可知,当时苏联仍然重视工业,并没有重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相关知识,故排除A;到苏联解体前,苏联传统经济模式仍未改变,故排除B;“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3.苏联的粮食收购率1927-1928年是14.7\% ,到1938-1940年达到41.2\% .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 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B.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C. 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D.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8-1940年达到41.2\% ”结合斯大林模式内容可知,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故C正确;A项指的是1919年实行的余粮收集制,排除;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废除,故B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7 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7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七)(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为了巩固政权,苏俄采取了非常措施。

这些非常措施被称为()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答案】 B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导学号:14330165】A.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 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题干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实施于1918年到1921年,这个时期正是苏俄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时期,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3.十月革命后某一时期列宁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

但和中世纪制度、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在()A.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B.认为建立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C.论述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D.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答案】 D4.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道:“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导学号:14330166】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选B项。

A、C、D 三项均无法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答案】 B5.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

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923—1925年期间苏联粮食产量基本能够养活本国居民但从1928年起苏联就已经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了这一变化()A. 反映出苏联主动加入世界市场体系B. 说明新经济政策尚未取得成效C. 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关系密切D. 体现出列宁对粮食安全的关注【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到 1928年起苏联开始从国外进口粮食这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关系密切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主动”说法与材料说法不符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因此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列宁已经去世因此D项说法错误故选C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说“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说明()A. 计划经济可以缓解经济危机B. 斯大林模式适用于世界各国C. 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计划经济模式D. 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充满希望【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引起关注”、“社会主义不再是…梦”、“发展中的事业”等信息可知作者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经济危机下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借鉴计划经济模式故C正确而A、B两项说法错误排除从题干的意思可以看出 D项未涉及到排除3.1921—1927年苏联本国生产的拖拉机(按功率计算)只占供应农业的全部拖拉机中的8.3% 从1933年起苏联不再进口拖拉机全部国产 1940年机械动力已占农业动力的77.7% 苏联粮食年平均产量在1925—1927年期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为7360万吨“二五”期间为7290万吨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 “斯大林模式”不利于技术转化B. 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工业化C. 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D. 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经济管理模式故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苏联的工业化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苏联1921—1940年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却下降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是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D4.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简表(年均增长率%)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苏联()A. 重工业总产值追平美国B. 改革成效大且持久C. 国民经济获得一定发展D.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答案】C【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可知题干涉及的相比增长率呈增长的趋势说明国民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故C正确A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效果并不明显故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相关知识故排除D故选C5.1918年列宁认为“大量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小私有者(农民)是垄断破坏者” 但到1921年后却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农民已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列宁这一认识的变化()A. 强调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B. 顺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C. 推动了苏俄经济政策转变D. 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列宁的观点从1918年的“大量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小私有者(农民)是垄断破坏者” 到1921年的“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农民已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说明列宁认识到俄国是落后的小农国家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这一认识的转变有利于推动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工农联盟排除A此时苏俄还没有进行工业化建设排除B此时还未进行农业集体化建设排除D故选C6.二战后苏联驻东欧的常备军超过60万人当南斯拉夫提出改革目标是建立不同于苏联的模式时苏联军队推进到南斯拉夫边界斯大林在1948年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信中说“低估苏联经验在政治上是极其危险的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是不允许的”材料表明苏联()A. 推行大国沙文主义B. 加强“华约”国家团结对抗西方C. 在东欧推行社会主义制度D. 协调经互会成员关系抵制美国【答案】A【解析】”苏联驻东欧的常备军超过60万人““低估苏联经验在政治上是极其危险的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是不允许的”表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对该改革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B. 政治领域改革失败后被迫转向经济领域改革C. 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原先的苏联D. 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措施有(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 (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3)经济上搞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军队建设上搞非党化、非政治化此为俄罗斯民主和反政变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 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B8.1962年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 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这观点()A. 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 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C. 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D. 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答案】B【解析】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叶·利别尔曼的观点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 意在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变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局限故选B项“彻底摆脱”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告终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生产发展并没有将苏联经济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排除D项故选B9.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 列宁所指的“退却”是()A. 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B. 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 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发展商品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这相对于没有私有制、商业和市场的社会主义来说是一种“退却” 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新经济政策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并非全部实行国有化D选项错误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是斯大林模式不是新经济政策故选C10.下列苏俄、苏联历史上的农业政策或举措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①余粮收集制②固定的粮食税③农业全盘集体化④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②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④不是超越当时生产力而是不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排除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③过急过快故①③正确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据材料一罗斯福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为此罗斯福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11.(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哪些?11.(3)材料三中的“经营方式”是指什么?与以前的经营方式相比有哪些优点?【答案】(1)背景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答案】(2)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长期执行计划指令(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重要性)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这种体制后来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这种体制后来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答案】(3)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点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解析】(3)第一小问由“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解析】(1)从材料一的“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结合所学从本质“国家资本主义”到表现“按劳分配”、“自由贸易” 从内容“多种所有制”到目的“恢复发展经济”等方面分析【答案】(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 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 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解析】(2)评价要结合所学辩证评价其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但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却是错误的通过《国营企业法》等立法手段是可行的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 面向市场是必要的但放弃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却是致命的错误1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革命的第一阶段”具体指什么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的性质?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列宁主张采取什么方式最终何种方式夺取政权?13.(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13.(3)根据材料三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答案】(1)“革命的第一阶段” 二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方式“和平过渡”的方式方式城市武装起义【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的第一阶段”具体指二月革命根据所学知识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列宁主张采取的方式和最终夺取政权的方式考生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列宁主张采取“和平过渡”的方式但最终是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答案】(2)内容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是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3)特点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解析】(3)根据材料三中的“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等信息即可归纳出“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4.(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一至图四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的时代这些农具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这一运动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由哪些?14.(3)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政府制定的具体的农业调整政策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3)材料四的讲话中涉及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它有何重大意义?【答案】时代图一农具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图二、图三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图四农具出现在唐代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回答“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也可得分)【解析】耒耜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出现的铁农具、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翔曲辕犁是唐代发明的影响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发展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答案】运动圈地运动影响形成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推动农业技术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回答“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可得分)【解析】结合所学知识 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所以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圈地运动有关积极影响英国的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积累了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形成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推动农业技术革命【答案】事件罗斯福新政政策农业减耕减产政府提供补贴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摆脱经济危机(1)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推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法案内容可知这是罗斯福新政农业调整政策根据材料“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 “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可知国家干预农业经济控制农业播种面积农业减耕减产政府提供补贴目的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摆脱经济危机(1)根据材料“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可知这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根据课本知识作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农民有了生产、分配、土地承包经营权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推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7单元检测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7单元检测

历史必修二专题7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下表改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

对表中这种经济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它源于新经济政策的继续推行B.它牺牲农民利益满足工业化的需求C.它是后来农业改革的主要依据D.它顺应了当时粮食市场的价值规律2.“它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想之策,其精髓和实质在于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对于经济落后国家实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文中的“它”指的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C.中国三大改造 D.中国改革开放3.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合的是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4.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5.《俄罗斯高中11年级历史教科书》(2008年)对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苏维埃社会做出了新的解释:“这乃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

”改变了过去“(这是)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独裁、专制体制”的表述。

新解释回答了俄罗斯社会关于A.斯大林体制的评价标准问题B.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渊源问题C.斯大林体制的功过是非问题D.斯大林体制的性质争论问题6. 1921年至1 922年,苏联市场上纷纷涌现出一批私商,而且呈迅速发展之势。

他们开始仅仅局限于市场和集市上的小宗交易,后来慢慢地经营范围也就扩大了。

从事私商的人也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有工人、知识分子、退伍军人、旧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以及大量的家庭主妇。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 苏俄的社会性质B. 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C. 苏俄生产力水平D.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答案】C【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国家控制经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运用商品、货币的作用发展社会经济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农民的态度都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他们只能是国家政策调整的其中一方面因素而不是全部故BD错误联系教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合和平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才进行政策调整故C项正确故选C2.1921年列宁认为“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这表明()A. 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B.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C. 新经济政策内容不断调整完善D. 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答案】B【解析】“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故B正确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内容材料未体现故AC错误合作社的性质未发生变化依然是公有制故D错误3.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B.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C.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送上工业化大道”“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说明材料强调了斯大林模式在达到工业化道路的作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故A正确材料评述的是斯大林模式工业化不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赫鲁晓夫改革故BCD错误故选A4.1920年12月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就有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这说明苏俄()A. 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B. 集中全国力量发展工业C.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D. 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工作【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列宁察觉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危机准备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并非集中全国力量发展工业 B项未区别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列宁对苏俄工业模式的思考与农民积极性提高无关排除C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是1925年题干的时间为1920年排除D项故选A5.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如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A.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B. 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C. 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D. 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答案】B【解析】6.如表为1913~1928年苏(俄)联西伯利亚粮食生产情况表(单位万吨)表中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B.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 国家工业化建设的促进【答案】A【解析】7.“在苏联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面只要最高领导一停止施加压力使社会实现非斯大林主义化的种种努力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几乎无需下达新的补充指示就会自动恢复原状就像被按倒的不倒翁一样只要手一松开它马上便直立起来所以正如有人指出的‘断言我们似乎告别了斯大林主义此话说早了太早了’”这说明()A. 斯大林主义仍然充满活力B. 苏联的改革没有触及深层次问题C. 斯大林主义得到广泛拥护D. 改革成败取决于最高领导的态度【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这种现象是在苏联改革的过程当中出现的直接而言说明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但根深蒂固并不等于没法撼动主要是改革不深入、不彻底从而使得斯大林模式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社会机制中得不到彻底消除致使一有机会就出现反弹并最终使苏联的改革失败故选B8.苏俄国内革命战争基本结束后苏俄并没有立即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观原因是()A.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B. 严重的经济困难C. 余粮收集制减轻了经济困难D. 苏俄一些领导人曾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D【解析】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是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故A错误严重的经济危机是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故B错误余粮收集制加剧了农民的经济困难故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而苏俄领导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故D正确故选D9.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豆腐票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主要归结于()A. 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B. 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提出与实施C.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与发展D.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出【答案】B【解析】“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表现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B正确故选B10.经济学家吴敬琏这样评价苏联某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没有实质性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不仅如此还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加剧了地方割据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而使经济出现混乱他评价了()A. 斯大林改革B. 赫鲁晓夫改革C. 勃列日涅夫改革D. 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失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据此依据材料“还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加剧了地方割据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而使经济出现混乱”等可知D正确ABC项均没有导致经济出现混乱排除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联)、美国、中国改革调整机遇的表现及特点11.(2)依据材料一、二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二的观点【答案】机遇的表现及特点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与完善【解析】所谓“机遇” 应该指非常好的机会对于苏、美、中三国而言材料中提到的非常好的机会指的是利用市场和货币来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开始开创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模式的罗斯福新政或者探索坚持干预与自由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的出现、坚持社会主义自我调整和完善的中国改革开放【答案】观点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的设计有指导意义或违背经济学常识的政策设计必然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论述从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的影响加以论证从苏俄(苏联)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述等【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要重视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如果违背经济常识就会早到惩罚因此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论证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优秀经济政策也要去找违背经济常识的经济政策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论证时要坚持史论结合!12.(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实施对美国的主要影响12.(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列宁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答案】(1)退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准许农民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存在是指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经济的“制高点”【解析】(1)根据材料“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答案【答案】(2)影响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等【解析】(2)根据材料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答案】(3)共同点背景都是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局面都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内容都在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都是对传统做法的创新影响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政权的巩固【解析】(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13.(1)图一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哪一年确定的?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化取得哪些成就?13.(2)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二分析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原因及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3.(3)图三反映苏联经济出现了什么新气象?分析导致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答案】(1)1925年成就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1925年确定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答案】(2)原因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落后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适应工业迅速发展需要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解析】(2)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到1937年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也出现了以下的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答案】(3)新气象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解析】(3)如图可知苏联士兵吃上了美国食品体现了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这来自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的实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什么?该政策有什么特点?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发生的“改变”14.(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的结果【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1年”可知“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答案】(2)改变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2)根据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可知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3)评价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措施苏联快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并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德国积蓄了力量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社会日益失去生机与活力日益僵化的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解析】(3)根据材料三“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可知实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的结果是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措施苏联快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并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德国积蓄了力量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社会日益失去生机与活力日益僵化的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单元质量评估7

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单元质量评估7

单元质量评估(七)(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背景。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知,此时苏俄正处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为保障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了余粮收集制。

答案:B2.(2015·广东文综·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时间“1920年”进行分析。

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给国家,故C项正确。

A、B两项发生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故排除。

农业集体化运动发生在1929年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C3.在某一阶段里,列宁形成了“直接过渡”的思想,也就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达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

在这一阶段实施的措施是()A.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恢复商品流通C.实行粮食税D.废除实物配给制解析:从题干信息“直接过渡”“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可判断其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选项中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是A项。

答案:A4.1921年的五一劳动节,正巧与基督教复活节同日。

正在苏俄考察的瞿秋白,当晚写道:“今天在我们这里吃过节饭……肉是市场上买的,新鲜哟。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七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七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七单元综合测评(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两个国家成为对手的根本原因是()A.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B.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C.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D.德国的潜水艇战伤害了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德矛盾尖锐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是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故C项符合题意。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威尔逊的话来说:“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源于人类的本性,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这句话直接反映出()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大多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参战D.各个参战国家都是为了各自国家人民的利益而战,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都是为各自利益而战,答案为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还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但是与题干内容不符,B项错误;各参战国都是为各自利益而战,不是为了国家人民利益而战,D项错误。

3.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与有效的公正行动。

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B.借此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C.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美国采取中立立场的主要目的是借此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故B项正确;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史实来看,美国更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和世界霸权,而并非殖民地本身,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主要在欧洲大陆,不会蔓延到美洲和破坏美国经济,排除C、D两项。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第七单元的历史课程是高中必修二中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

为了确保学生对于这一单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老师会安排一次单元测试。

本文将以《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为标题,探讨这次测试的内容和重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第七单元所涵盖的主题。

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

这个时期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包括刘宋、南斯楚和北朝等。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一些可能会在这次测试中出现的问题。

测试的问题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南北朝时期的起源和背景:这个问题要求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的起源和产生的背景。

学生需要了解此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并解释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和政权:这个问题涉及到南北朝时期的各个国家和政权。

学生需要知道各个国家和其统治者的重要信息,如刘宋和南斯楚等。

3. 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回顾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他们需要了解以刘宋为例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了解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这个问题涉及到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学生需要了解此时期的重要经济和文化发展,如农业、手工业、文学、美术等。

5.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这个问题要求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

学生需要知道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等级、家庭、婚姻等方面的信息。

在准备这次测试时,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完整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一、选择题1.1922年2月20日,列宁要求“加紧惩治苏维埃政治敌人和资产阶级代理人,由革命法庭和人民法院采取最迅速、最符合革命要求的方式加以惩治”,还要求“对共产党员的惩办应比非党人员加倍严厉”.这表明( )A.列宁对新经济政策进行理性反思B.新形式下经济领域腐败问题凸显C.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相溶性D.新政初期共产党内腐败问题严重2.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列宁(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3.1921年10月,列宁在一次集会上指出: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转向实施新经济政策,是一场巨大的政治变革。

该论断( )A.指明了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B.阐明了经济发展对巩同政权的重要性C.评估了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政治意义D.表明新经济政策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4.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写到:“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当时的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5.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6.列宁评价某制度时说:“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该制度在当时( )A.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B.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暴动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7.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8.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特定历史条件”是指①俄国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经过一战,物质极为匮乏②当时布尔什维克的主 要任务是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③苏俄人民拥护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 迫切希望在它的领导下打败国内外的反动敌人④十月革命后苏俄具备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A. 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 B •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 •产品分配方案3、 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 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

……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过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理 解不正确的是( )。

A 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列宁彻底否定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 “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 功的。

”这是因为()。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 •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5、 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一一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 了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6、赫鲁晓夫回忆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

”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重商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该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B.德国法西斯正大举入侵苏联C.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D.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余粮收集制,题目提供的传单反映了这一政策。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1923年,列宁提出:“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参加合作社,还须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

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

”此后苏联的历史发展表明()A.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列宁的设想体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C.斯大林与列宁在过渡速度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D.斯大林坚持了列宁的建设方针,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要“一二十年”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胜利。

但是,斯大林执政时期通过实施计划经济加快了建设的步伐,缩短了过渡的时间。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年,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5.导学号34224062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实施并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胜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这些都足以说明“斯大林模式”()A.优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B.具有实用和高效的特色C.适应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D.自身能克服各种弊端,“斯大林模式”不仅促进了社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发展,而且在保障卫国战争所需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2018湖北咸宁联考)“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

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

”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集体农庄”可判断属于斯大林时期,故A项错误;由“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可得出集体农庄已经建立,但保留有私人土地,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由“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可得出集体农庄体制有弊端,故C项正确;由“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可知集体农庄是有严格的制度规定的,无法体现其自主权,故D项错误。

7.“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

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多种所有制并存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8.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苏联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资产阶级和地主从占少数比例到消亡;工人比重明显增加;个体农户数量急剧减少;集体农庄农户数量激增。

由此可知这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苏联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斯大林体制,故C项符合题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期间,苏联均没有集体农庄,故A、B两项均可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没有资产阶级和地主,故D项也可排除。

9.“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继续这种尝试的主要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特别是重工业,以此全力支持军事工业的发展。

在后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的做法最符合上述特点,故选B项。

10.赫鲁晓夫在改革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改善苏联的生活,他创造了生动形象的“土豆烧牛肉”一词来解释他要达到的目的。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A.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B.扭转了苏联的发展方向C.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D.一定程度上关注了民生,力图改善人民的生活,但其改革是在坚持“斯大林模式”下进行的,不可能扭转苏联的发展方向和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经济结构。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1.“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

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

”“这项事业”应该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运动D.五年计划的实行,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五年计划使得苏联的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二位,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都没有使苏联实现工业化,不可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直接贡献,排除A、B两项。

农业集体化也服务于工业化,是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D项是最佳答案。

1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

”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A.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B.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C.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D.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赫鲁晓夫改革仅仅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废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在不改变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

由此可见,两者的局限性在于都没有彻底改变原有旧体制。

1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实际上是在不断后退,不但与美国和西欧国家相比,就是与日本、韩国相比也是如此。

事实上,苏联除了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之外,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地滑向第三世界国家”。

苏联“不断后退”的根源是()A.苏联领导人改革失败B.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了严重失调C.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美国推行针对苏联的“冷战”政策,是苏联“不断后退”的根源。

斯大林后历任领导人改革失败,以及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等都是苏联“不断后退”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根源。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现象并非原因。

故选C项。

14.《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判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与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直接相关,因为这一思想已经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故C项正确。

15.导学号34224063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因为“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折腾,就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

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

苏联共产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主要是因为戈尔巴乔夫()A.经济改革成效不佳B.放弃与美国争霸所取得的成果C.结束对东欧的控制D.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苏联推行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引发了苏联社会长期积聚的各种矛盾,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编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摘编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编自《斯大林选集》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共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6分)(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材料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6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

(4分)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