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分析
作者:杨赵平
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8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推进,农业生产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农业经营形势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中出现了较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推进了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对农业生产质量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经营状况,发现各类经营主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主体发展的困境,影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出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考虑,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进行分析,并讨论其困境摆脱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问题。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困境;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8.29.043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是国家安全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我国在具体发展中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质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技术、理念的不断创新,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机械化、规范化和技术化特点也越来越显著。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城镇化率普遍的提升,大量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生活,于是出现了农田空置的局面。为了解决此问题,国家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由此出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从具体的分析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中有突出的作用,但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的困境影响了农业继续发展,所以结合困境摆脱和机制体制创新做分析讨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析
新型农业主体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所谓新型农业主体,指的是在农村新出现的生产模式,主要是指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和大规模经营、较高的集约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经营组织。当前,被认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4种,分别是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不同的经营主体具有各自的特点。所谓专业大户,其和一般的农户相比具有两方面的突出特点。1)专业大户的生产规模较大。一般的农户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中,其经營的土地多为十几亩或者是几十亩,而专业大户的经营规模一般都在百亩以上。2)专业大户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在实际生产中,技术利用等都要明显的优于一般的农户[2]。家庭农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另外一种主要形式,其和一般的农户相比,具有法人的性质,而且此种经营主体相比于专
业大户拥有更长的产业链条,生产的集约化和专业化程度也要高于专业大户。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家庭农场的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相比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是更为高级的农业经营主体。此种经营主体是农民通过自主缔结联合条约形成的具有集体性的生产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社由于是多农民的联合,所以土地利用面积更广,生产经营规模更大,而且由于实现了统一化的管理,其专业化、技术化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龙头企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产业链最完整,组织程度和专业程度最高的经营主体,其在实践中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企业+基地+农户”型、“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型,无论是哪种形式,其都能够起到带动区域农业发展的目的。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
2.1 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
土地制度不完善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主要困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需要掌握土地的经营权,但我国的农地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度,即农地有农村集体所有,农户拥有的仅仅是承包经营产权,是不完权产权。这种产权属性在土地流转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流出方和流入方在合法权益界定方面也存在着模糊性[3],所以土地成为了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扩大的障碍。当前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是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所以需要改变现有的土地管理制度。
2.2 农村金融和保险发展滞后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农村金融发展缓慢,这不利于经营主体的融资,资本量不够,经营的规模发展速度会放缓。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象灾害会给生产带来风险,风险的存在会影响经营者的经营决心和想法,这也会限制经营的规模化发展,所以要想让经营者对具体的经营要扩大的想法,需要构建保险等制度实现风险转嫁。
2.3 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
我国在近年来进行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大范围改革,也积极地推进了城镇养老、教育等的保障制度建设,但大中城市为农民进程安居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加之生活成本较高,虽然很多农民实现了进城居住,但其依然不愿意放弃土地。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土地长期流转效果低下,所以规模化的农业经营发展缓慢。
2.4 政府的支持政策不足
我国财政在农业支持资金划拨方面逐年递增,但这些资金大都用于民生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传统农户的支持也较为明显,这就导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不足。目前,一些规模较小的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获得资金上的支持,这导致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在地区带动方面的效果也不明显。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困境的摆脱和机制体制创新讨论
3.1 完善土地承包政策,加强土地流转服务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摆脱发展困境,1)要对土地承包政策进行完善,从而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对农民的土地权益进行明确,通过确权证对农民的用地预期进行稳定,使土地流转会进行的更加顺利避免,农业经营过度兼业化和副业化的情况。2)强化对土地的流转和管理。可以通过基层土地信托服务中心的建立来为土地流转创造更好的环境和平台,有效遏制耕地流转的“非农化”。3)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保障土地流出方和流入方的合法权益[4]。总而言之,基于现代化农业发展实践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对土地承包政策进行完善,对土地流转服务做加强现实价值巨大。
3.2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摆脱发展困境,需要做好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1)要加快发展农村中小金融体系,从而改善农村金融组织方面的结构性错位情况,进而将重点放到培育农村“内生”的金融组织上来。2)要创新农村的信贷担保方式。规范规模经营主体的准入标准以及条件,针对各类法人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因地制宜,从而有效提升金融支持规模经营的可行性。3)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参加农业保险[5]。农业保险的参与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这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热情调动有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提高农业发展的风险保障效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热情、积极性会有显著提升。
3.3 完善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要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摆脱困境,政府需要完善支农政策,加大对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完善支农政策,1)要建立土地流转农业项目优先制度,构建示范性基地等涉农的项目,并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做结合,这样可以实现对项目资金的优先安排。2)增加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接补贴,具体的补贴方式有两种,①在现有的补贴基础上增加新的向规模经营补贴的项目,②增加专门的针对规模经营的补贴种类。3)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开展支持[6]。总而言之,通过扶持政策的完善加大扶植的力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获得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3.4 统筹城乡发展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中,需要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就具体的统筹发展来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实施就業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尤其是要创造较多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专业的岗位。2)要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协调推进相关制度的建设。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要以中小城市为突破口对安居住房、教育、医疗等做公共服务的全覆盖,使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标可以更快地实现。3)深化改革农村的产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