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 辩证法的发展与特点
(1)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
(2)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2.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性质
(1)辩证法的反映论根据
(2)辩证法的本质和内涵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 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
(2)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
2.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2)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3. 联系规律
(1)联系规律的含义
(2)联系规律的普遍性
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
1. 实践是辩证法的出发点
(1)实践的历史地位
(2)实践的科学地位
2. 矛盾论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四、马列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 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性是无意识的基础
(2)世界的物质性是无穷尽的和不断发展的
2. 历史的发展规律
(1)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无意识的表现
(2)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条件和必然的统一
3. 世界的能动性
(1)世界的能动性是普遍的
(2)世界的能动性的根源
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1.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任务和前景
2. 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3. 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辩证法主义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价值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进步的基本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文化传承的基本意义。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便于记忆,可以将马原的核心知识点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决定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是马原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客观的存在。
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的发展是连续的、循环的和递进的。
辩证法是指认识世界的方法,强调对矛盾、变化和发展的全面把握。
辩证关系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量变质变三个方面。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核心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驱动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原的重要内容。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的、相互依存的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还强调,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意识只有在与物质世界相适应的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
四、实践的决定地位是马原的重要原则。
实践是人们对世界的改造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
马原认为,实践是辩证的、历史的和社会的,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改变自然和社会。
实践不仅决定着人的认识,更决定着人的存在。
五、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原的基本观点。
马原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阶级斗争的激化和消亡、社会形态的更替等方面的规律。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对马原的简答记忆口诀的1200字以上的回答。
马原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必背基础知识点: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由无数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辩证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矛盾斗争和统一斗争的过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革。
3.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立足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历史哲学,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3.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类别的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
三、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方法论。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类型和性质:辩证法将矛盾划分为质量矛盾和数量矛盾,质量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数量矛盾是事物之间的矛盾。
3.矛盾的互相转化和质变: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互相转化,矛盾的转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四、人的本质和价值1.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PPT
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1
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
了解事物发展趋势,预测未来走向。
3
分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运用辩证法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 性,推动事物发展。
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斗争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 定的属性。在事物发展中,斗争性推动 着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促使事物发生 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VS
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属性。在事物发展中,同一性维持着矛 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使事物保持 相对稳定和平衡。同时,同一性也包含着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 着条件。
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含义
适度原则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适度原则在辩证法中的体现
适度原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 “度”,防止“过”或“不及”的极端做法。
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即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同时,该规律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指导,即要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坚持发展的观点。
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过程
新事物产生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 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 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旧事物中积 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 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一、唯物论2 个核心、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 个核心、3 大规律、4 对范畴2 个核心:联系、发展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 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 个核心、3 大规律3 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 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 个核心、2 大规律2 个核心:社会、人2 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 个核心、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 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 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 3 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二、辩证法2 个核心、3 大规律、4 对范畴2 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 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 5 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着,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着、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 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 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 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 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 必须分清主次,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4 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 现象是多变的, 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 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 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 是深刻的, 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 本质是单纯的;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 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 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 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 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 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 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 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 即概率的大小;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 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三、认识论3 个核心、3 大规律3 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 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 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真理客观性、具体性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 既有原则区别, 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3 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指导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认识发展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1、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的任务;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 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PS1: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1、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 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2、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 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4、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PS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范畴;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与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 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 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PS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真理发展律真理发展过程中,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结1、相互区别:a、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绝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3、相互联结: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唯一、时间a、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具体、过程a、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c、因此, 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四、历史观2 个核心、2 大规律2 个核心:社会、人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核心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 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人本质、价值、自由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PS2:真理与价值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 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3、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自由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PS3:自由与必然1、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2、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4、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2 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社会发展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自发去服务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主动来干预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 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匹配是关键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 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PS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反之阻碍;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
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
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
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马原考点清单之辩证法
辩证法——联系、发展两大总特征:联系: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
3、联系的特征:①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③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④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①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5、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1、内容与形式①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②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③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马原-辩证法知识梳理
马原-辩证法知识梳理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1.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性有三层含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的。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发展的永恒性与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与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与趋势。
有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种把握对立。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是: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马原二知识点总结
马原二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导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原则和指南,是指导人民大众为创造美好社会的灯塔和武器。
以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变革规律的理论教导为核心的,是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运动方向。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我们常用的马原二知识点进行总结:一、唯物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发展和变化。
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质的变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新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增加,而是在矛盾的性质基础上实现的,是对过去事物的否定和肯定的统一。
2、辩证法的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运用原则有:辩证分析的原则、辩证推理的原则、辩证方法的原则。
在实践中应运用辩证法去分析问题、推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历史唯物主义1、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决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人民的革命实践。
唯物史观是指在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唯意识主义、唯心史观和历史上帝观。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是指规律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发展历程的规律,以及唯物史观的运用。
三、政治经济学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体。
上层建筑是指政治制度、法律、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科学等国家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作为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劳动操作客观物质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世界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反映论、发展论、矛盾论和对立统一规律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阶级关系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所决定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3.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三、阶级斗争和革命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2. 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决定了它必然的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2.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变革,是为了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3. 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社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和规律性,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实践的结果2. 社会历史观中强调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自由的关键2.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以改造世界的实践为基础,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为奋斗目标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帮助。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以下是对马原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一、唯物论和辩证法1.唯物论基本观点: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2.辩证法基本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具有矛盾和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包括质和量的辩证关系、正反面关系、矛盾关系等。
2.事物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是指事物在质和量的相互作用下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稳定向不稳定的过程。
3.质变和量变:质变是指事物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量变是指事物其中一种属性的数量增加或减少。
4.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否定,但同时旧事物的一些优点和成果又被新事物肯定。
三、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方式演变的历史。
2.基本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3.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原动力。
4.社会形态演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四、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1.人的认识的特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真理性相统一的过程。
2.认识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的发展具有先验性和后验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群众性和个人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4.革命的认识:革命的认识是指在革命斗争中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要求1.觉悟:觉悟是指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坚定立场。
2.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PPT
培养和发扬革命批判精神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辩证法,掌握革命批判精神的理 论基础和思想武器。
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实和问题,增强对旧事物、旧观念 的批判意识和对新事物、新观念的追求精神。
勇于自我革新
通过勇于自我革新,不断超越自身,追求真理,推动个人和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
辩证法起源
辩证法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由苏格拉 底、柏拉图等哲学家提出,后经黑格 尔、马克思等哲学家的发展和完善, 成为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系
形而上学定义
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本身及其本质、结构、属性和变化规律的哲学学科。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系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它们在对待世界、自然、社会等 问题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性、联系和发展,而形而上学 则强调事物的静止、孤立和片面。
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矛盾
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矛盾的特殊性会有所变化。如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 会,其矛盾的特殊性在不断变化。
同一矛盾在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即使是同一矛盾,其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如人民内部矛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都有不同的表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探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依存
04
发展过程:量变、质变及其相互 关系
量变定义、原因和过程描述
01
量变定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
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02
量变原因
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或者外部环境对事
马原的原理知识
马原的原理知识
1.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3. 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4. 事物的永恒发展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6. 质量互变规律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7.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这些原理知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和把握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唯物辩证法要点
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关键: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运动和静止(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3)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5.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划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这是因为,唯物主义本身正是人类全部实践所提供的普遍的必然的结论,不以实践为基础来确立的唯物主义不可能是真正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原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
马原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包括:
1.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而且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种联系和发展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 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 质量互变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积累和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前进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这些观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法论,它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复习和总结,以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辩证法的核心思想。
一、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它强调矛盾和斗争的普遍存在,承认发展是一种内在的必然和客观规律。
1. 矛盾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体,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这种矛盾关系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特点。
矛盾的两个方面经过斗争、冲突和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正是矛盾的斗争性,使得事物从旧的状态转变为新的状态,推动历史的进步。
3. 发展的内在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必然和客观规律,它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事物的发展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特点,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
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和基础,它强调物质的无限性和运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强调自然界中存在着普遍的矛盾和斗争。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在具体实践中,运用辩证法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03709马原知识点总结
03709马原知识点总结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
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1.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矛盾、否定、否定之否定。
(1)矛盾。
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有对立统一的特点,有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之分,有绝对的矛盾和相对的矛盾之别。
(2)否定。
否定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式之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之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3)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
它是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否定不断地进行,并从否定中产生新的肯定。
2.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渊源。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两大派别:一个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辩证法,代表人物是赫拉克利特;一个是苏格拉底以后的形而上学,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7世纪以来,欧洲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兴起,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唯物辩证法的四项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四项基本原理是物质辩证法、运动辩证法、无限辩证法和实践辩证法。
(1)物质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具体表现。
它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元对立规律。
(2)运动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具体表现。
它的核心是质量互变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
(3)无限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无限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它的核心是无限性规律和对立性规律。
(4)实践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具体表现。
它的核心是实践基础规律和实践决定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方面,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生产力为基础,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统一为核心,以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为动力,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支配,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复习和讨论,以加深对其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一、物质世界的发展和运动是矛盾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运动的统一体。
其中,矛盾是事物内部发展和变化的根本推动力。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这些矛盾通过斗争和冲突的形式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二、事物的质量互相转化的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质量是相对的,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是因为事物的本质是由矛盾的抵触面决定的,当事物内部的矛盾得到解决时,事物的质量也会发生转变。
三、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否定和超越来实现。
这种发展过程中,旧事物会被新事物所否定和取代,但同时也会保留并继承旧事物的一些成果和经验。
四、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共性和个性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两个方面。
共性是事物同类之间的共同特点和规律,而个性则是事物具有的独特特点和差异。
共性和个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事物的全面发展和存在。
五、认识的辩证性和发展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经过实践的积累和思维的反思,才能逐渐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深化是一个不断辩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与实践相结合,与旧的观念相对抗和辩证的思考。
六、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历史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冲突推动的,同时也是通过人类的实践和创造来推动的。
历史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在矛盾斗争的推动下被替代和取代。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原则。
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复习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发展。
马原知识点
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统一的。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由此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个问题是世界是否是可以被认识的,由此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学说。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意识从其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运动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8.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世界,使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虽然受到意识的指导,但若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9.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第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前提条件,又是使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到要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和谐人,不单单是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我们要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
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
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
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
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发展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
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注意: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过程就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
在这里要尤其注意新事物的判断标准。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以出现的时间先后、拥护人数多少、力量强大与否来判断是否是新事物,都是错误的!
2.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辩证否定规律
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2011年、2012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4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
2014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对立统一规律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原因:
①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是贯彻另两个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它提供了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着矛盾的规律,矛盾,也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
其次,对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理解尤为重要。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共处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指矛盾对立面相互排斥、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基础。
矛盾的同一性作用表现在:①它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②它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它规定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作用表现在:①一个统一体内,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不同的统一体间,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法还包括"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考研帮提醒:
历年考研真题频繁考到这部分内容,尤其是最后的分析题部分,多数情况是出一则小故事让你用相关原理分析,因此,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相关内容不能只是机械的背诵还要加以理解,否则很难取得高分。
▶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即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和质变是相
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
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③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辩证否定规律
辩证的否定观:
①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③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
方法论:
②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②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
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总趋
势是前进上升的。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3.五对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可能性和现实性
这个考点在2010年、2013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3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
▶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含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形式和内容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含义: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含义: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含义:可能性是指事
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含义: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
4.四大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到具体、逻辑与历史。
▶归纳和演绎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的结论、概念的思维方法。
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比归纳与演绎更加深刻的认识方法。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到事物的本质。
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抽象与具体: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逻辑思维中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逻辑思维中的具体是许多规定性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作为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与感性具体不同,后者是客观事物表面的、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事物的具体性。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由作为逻辑起点的抽象经由逻辑中介上升到作为逻辑终点的具体,这只是完成了辩证思维永恒运动的一个周期,人类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遵循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