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 辩证法的发展与特点
(1)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
(2)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2.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性质
(1)辩证法的反映论根据
(2)辩证法的本质和内涵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 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
(2)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
2.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2)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3. 联系规律
(1)联系规律的含义
(2)联系规律的普遍性
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
1. 实践是辩证法的出发点
(1)实践的历史地位
(2)实践的科学地位
2. 矛盾论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四、马列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 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性是无意识的基础
(2)世界的物质性是无穷尽的和不断发展的
2. 历史的发展规律
(1)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无意识的表现
(2)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条件和必然的统一
3. 世界的能动性
(1)世界的能动性是普遍的
(2)世界的能动性的根源
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1.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任务和前景
2. 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3. 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辩证法主义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价值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进步的基本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文化传承的基本意义。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绪论1.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两个理论发现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部分和三个思想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②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5.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1.哲学所研究的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⑴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怎样的根本属性:运动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4.怎样理解物质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的关系。
马原(课本)知识点
马原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1)社会根源: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首先是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社会一面是财富积累,另一面是贫困的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其次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思想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给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们求索时代课题提供基础。
2.如何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连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作用。
4.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本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18191《马原》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具体内容。
2.唯物主义的不同形态及唯心主义的不同形式3.物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2.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矛盾的定义及其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8.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内容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4.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定义及本性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别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革命的实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的本质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商品及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辩证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二重性4.货币的职能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6.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局限性。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7.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哲学范畴。
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0.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2.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的爆发的社会经济混乱和衰退,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3.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4.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5.新经济政策是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政策。
辨析题: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正确。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四.在信息社会里,......错误。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起了英国古典这个乃至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著作,《马原》总结了马克思的政治理论,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马原》的知识点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社会形态以及社会进步的原因与动力;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3.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以及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4.社会主义哲学: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和目标;5.阶级斗争理论:阶级的基础和形成,阶级斗争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二、经济学基本原理1.价值论:价值的本质、决定因素和表现形式;2.商品经济:商品的属性和交换原则;3.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4.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5.劳动力价值论: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因素和价值实现方式。
三、哲学基本原理2.历史观: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3.唯物辩证法: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4.空间和时间观: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相对性;5.意识形态: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和作用。
四、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的条件和基础: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和危机;2.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3.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和方向;4.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任务;5.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和途径。
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问题;2.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战略任务;3.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目标和策略;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组织。
六、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建设1.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2.党和群众关系的原则和方法;3.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民主;4.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工作方法;5.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马原部分知识点整理(重点)
1、资本主义萌芽途径: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竞争发生两极分化)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主要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罪恶的掠夺史)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并且实现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作为自然经济对立物产生发展起来: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列、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体力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理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和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在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的两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所反映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6、价值规律与价值量:价值的质规定回答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商品的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造成比例失调社会资源浪费)7、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产生:商品交换一货币为媒介、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
名词解释:1.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5.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6.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7.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8.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0.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1.发展:前进的向上的运动,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规律:事物联系和发现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3.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4.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从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到思维。
15.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16.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7.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命性的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场,观点和⽅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的两⼤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第⼀章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主义两个对⽴的派系;其⼆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主义和主观唯⼼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的关系?为什么⼈不能两次踏⼊同⼀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运动和静⽌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本原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二是关于人类思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虽然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整个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三章: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现象,具有共性、绝对性。
同时,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个性、相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第五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第六章: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Practice is the n that unites objective regularity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The Dialectical n Theory:Firstly。
n is the n of thing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things.Secondly。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的;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物质内在的矛盾性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基础。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实践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4. 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更替等规律。
5.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是根本的社会政治实体。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推动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它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过程、规律、方法和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研究。
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包括对道德、价值、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等问题的阐述。
5.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规律等问题的阐述。
专升本马原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马原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经验
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
二、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
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2.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
3.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启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观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
1.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 国家所有制经济
五、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 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问题
3. 社会主义伦理与基本道德规范
六、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主义
1. 人民代议制
2. 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人民监督制约(人民监督系统)
七、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1. 文化的辩证法
2. 文化的创造性改造
3. 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八、历史科学的基本原理
1. 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社会历史的分期
3、社会历史的动力
以上是专升本马原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马原》必背知识点
《马原》必背知识点
1.马列主义的世界观:马原强调了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世界观,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普遍性
等基本原理。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原中强调了中国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和
资产阶级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独特性。
4.战略防御:马原认为,在敌强我弱条件下,应采取战略防御的方针,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积蓄力量,以待一个有利机会。
5.十大战略原则:马原总结了十大战略原则,包括:以军事原则推动
政治,以军事原则指导外交,以军事原则改造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精神全心全意拥护党的政策,做到虚心学习实事求是,做到人人都是
军事家,做到以战养战,发展壮大人民战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根据地战争的光辉战例:马原通过总结根据地战争的经验,指出了
根据地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根据地战争中保持根据地和军队的生机
与活力。
7.三个阶段的战略:马原提出了三个阶段的战略,即战略决战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8.革命军队建设:马原中提出了革命军队建设的重要思想,重点包括
军队政治工作的领导地位,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军队的传统和纪律,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等。
以上仅是《马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问题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a)社会根源b)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本阶级的斗争中c)思想: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d)有关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神圣家族》●奠定了思想基础《德法年鉴》●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标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a)科学性b)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二、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a)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b)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可知论●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2.物质a)定义: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概念从这些总和中抽象出来●共性与个性、具体与抽象、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b)共同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人类无法改变其客观性c)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空●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空间特性:三维性、伸张性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物质是什么●意识是什么●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从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e)规律●定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规律——能动(目的)●必然——偶然●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社会历史趋向性——人的主体选择f)人工智能: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g)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h)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i)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在于它的物质性,基础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理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P29-P33)(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
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
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
(P42-P43)(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基础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4、为什么认识运动处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之中?(P71-P73)(1)人们在实践中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情况是很少的。
这是因为,从事变革显示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限制,不但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2)任何过程,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
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们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2)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获得的认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认识。
5、批驳胡适的“有用就是真理”观。
(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大的特性就是它的客观性。
真理是有用的,它赋予实践者信心和力量,指导实践沿正确方向发展。
但有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理,如谣言和诡辩对骗子有用,可谣言和诡辩却不是真理。
判定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惟一的标准就是通过实践检验,看它是否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有用即真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真理观。
从实质上讲,“有用即真理”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它把真理的本源问题和真理的作用混为一谈,从而否定客观真理,主张主观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杀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并会导致真理多元化。
按照这种观点,谎言也可以成为真理,因为它对骗子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不同的理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某一理论今天对我们有用,今天它是真理,明天对我们无用或者有害,明天它就是谬误。
(3)实用主义真理观的代表性观点“有用即真理”从真理的主观性角度说明了人的价值观念、心理需要等会对真理发生影响作用。
通过揭示实用主义真理观的特点,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P75-P77)(1)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而且,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这就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2)真理的绝对性也就是具有绝对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客观性使得它与谬误有着原则上的界限;人类认识就其本性而言,能正确的认识和接近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这两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在广度上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的限制,只能认识无限物质世界的某些方面;真理在深度、精确度上只能是对客观对象的相对正确的反映。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二者相互依存,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个面。
第二,二者相互包含。
真理的相对性中包含绝对性的颗粒;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第三,两种真理之间可以辩证转化。
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5)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7、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说说中国为什么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P113-P115)(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中国为什么要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有三大弊端:①在所有制方面,搞一大二公,单一化;②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高度集中,忽视经济规律;③在收入分配方面,搞平均主义,严重影响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其后果是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作为经济手段能有效激发生产力的迅速增长,由此而形成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又能实行强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因而很好地实现了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向。
8、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出发谈一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依据与意义。
(P118-P119)(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这种作用的后果有正反两种: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则成为消极力量。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依据与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属于上层建筑,其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个倡导”,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依据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尤其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理论。
②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观念层面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观念,使之成为人们内心的主导理念,从而在实践上能动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9、联系当今的环境污染,说一说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两重性。
(1)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