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程抗震设防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 2002年1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2001]156 号根据我部《关于印发1997 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1997]108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1-2001,自2002 年1 月1 日起施行。
其中,1.0.2、1.0.4、3.1.1、3.1.3 3.3.1、3.3.2、3.4.1、3.5.2、3.7.1、3.8.1、3.9.1、3.9.2、4.1.6、4.1.9、4.2.2、4.3.2、4.4.5、5.1.1、5.1.3、5.1.4、5.1.6、5..5、 5.4.1、5.4.2、6.1.2、6.3.3、6.3.8、6.4.3、7.1.2、7.1.5、7.1.8、7..4、7.2.7、7.3.1、7.3.3、7.3.5、7.4.1、7.4.4、7.5.3、7.5.4、 8.1.3、8.3.1、8.3.6、8.4.2、8.5.1、10.1.3、10.2.5、10.3.3、12.1.2、12.1.5、12.2.1、12.2.9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及《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 号)于2002 年12 月31 日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1年7月20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1997]建标第108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进行修订而成。
修订过程中,开展了专题研究和部分试验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的经验教训,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和试设计,最后经审查定稿。
抗震设防要求与施工标准
抗震设防要求与施工标准地震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常见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破坏,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施工标准。
本文将从建筑物对地震的响应、相关标准的制定、施工过程中的要求等方面探讨抗震设防的知识。
一、建筑物对地震的响应地震波在穿越地壳的过程中会引发建筑物的振动,建筑物则会对地震波做出一定的响应。
建筑物对地震的响应主要体现在自振周期、位移响应和加速度响应等方面。
自振周期是建筑物在地震波作用下振动的周期,是建筑物抗震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自振周期越大,说明建筑物对地震的抵抗能力越强。
位移响应是指建筑物在地震波作用下发生的位移,与地震波的强度和建筑物的刚度有关。
加速度响应则是指建筑物在地震波作用下加速度的变化情况,也与地震波的强度和建筑物的刚度有关。
二、相关标准的制定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抗震设防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了建筑物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其中,我国的抗震设防标准主要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文件组成。
这些标准主要从地震波烈度、建筑物的设防烈度、地基的抗震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地震波烈度是衡量地震波强度的一个指标,根据地震波的烈度可以确定建筑物的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是指建筑物在地震波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位移和加速度值。
地基的抗震性能则是指地基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变形能力,对于地基的要求主要包括地基承载力、稳定性等方面。
三、设计要求与施工标准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防要求必须得到严格的遵循。
首先,建筑物的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刚度和抗震能力,可以通过增加结构物的截面尺寸、采用抗震墙等手段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抗震能力。
其次,在建筑物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作用,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计算方法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
此外,建筑物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也要符合抗震设防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抗震设防要求也是必须严格执行的。
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规范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条文前言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说明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建设部做出房屋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塌的设防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依据地震局修编的灾区地震动参数的第1号修改单,相应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并拟增加部分条文的修订,合计改动28~29条,其内容统计如下:1. 灾区设防烈度变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共3条。
2. 材料性能按产品标准修改,2条,其中有强制性条文1条。
3. 强制性条文15条。
原有条文的文字调整6条,主要涉及设防分类和建筑方案设计;删去关于隔震、减震适用范围限制的规定1条;新增涉及结构构件基本要求、预制装配式楼盖、山区场地、非结构构件、楼梯间、专门的施工要求8条。
4. 其他修改8~9条,涉及坡地、单跨框架、土木石民居构造措施,以及楼梯参与整体计算等。
本报批稿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3.1.1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3.1.2 (删除)3.1.3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要求。
[修订说明]划分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并采取不同的设计要求,是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对策之一。
本规范2001年版3.1.1条~3.1.3条的内容已经由分类标准GB50223予以规定,本次修订可直接引用,不再重复规定。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和设计地震动
第二 水准
中震可修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 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 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 水准
大震不倒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 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 命的严重破坏
• 实现方法:两阶段设计 20
两阶段设计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 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 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 求:
16
三水准地震作用的标定步骤(2)
(3)从概率意义上讲,“小震”就是多遇的地震,出 于我国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符合极值III型,极值分布 的众值为其概率密度函数上的峰点,在极值分布中此 值为众值,所以我们称此地震烈度为众值烈度。从地 震烈度的重现期来看,在设计基准限期50年的众值烈 度的超越核率为63.2%:
(虽然有隔震、控制等措施)
9
抗震设防的重要性
事例1 1976年7月26日在我国一个拥有150万人口的唐山市,
遭遇7.8级地震的袭击,顷刻间整座城市化为一片片瓦 砾,人员死亡高达近25万人,经济损失超百亿元;
1985年一个拥有100余万人口的智利瓦尔帕莱索市虽 遭受了同样7、8级地震的袭击,人员死亡却只有150人, 而且不到一周时间,整个城市就恢复原样。
不能精确的给出怎,必么须确以定概?率为基础进行预测,给
出今后若干年内不同强度地震发生可能性,使用寿
命期内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要求结构具有不
同的抵抗能力 。
三水准:“小震”“中震”“大震”
14
抗震设防标准的标定
建筑抗震规范提出了三个烈度水准的抗 震设防要求。
三个烈度水准是依据对我国华北、西北、 西南三个地区45个城镇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 果,运用概率的方法对 “小震”、“中震” 与“大震”的概率意义和取值进行了分析并 给出了相应的结果。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接着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引言:建筑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建筑工程呈现出阶梯式快速发展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保证质量和保证施工安全,才可以保证结构的稳定。
设计人员应做好全面的设计,在设计中重视抗震设计,将抗震设计放在重要位置,充分考虑建筑可能发生的地震危害,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效果,从而发挥结构的作用,减少地震产生的危害。
结构抗震赋予了建筑抗震性能。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分析1.1简化原则建筑结构设计的简单程度能够对结构抗震性能产生较大影响,通常来说,在建筑结构相对简单的条件下,受到这种结构形式在力传导方面优势性的影响,表现出的抗震性能也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实践中,需要切实参考建筑物现实情况,对抗震结构模型实施简化处理,促使结构构件传力途径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推动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增强的效果。
1.2整体性原则抗震结构设计所面向的是整个建筑物,而并非为建筑物内的某一部分。
所以,在实际的抗震结构设计期间,即便相关设计人员针对其中某一重点部位进行优化设计,也要在此过程中落实对局部构件与整体结构之间关系性的考量,具体来说,就是要切实考虑局部构件优化处理后会引发的建筑物整体结构变化情况,避免集中应力问题的发生,促使整个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抗震能力有所提高。
1.3规则性原则设计建筑物抗震结构时,需要尽可能保证沿竖向均匀布置建筑造型与结构,规避承载能力、刚度、传力路径等突然发生变化的现象出现;尽可能保证平面内不同结构实现均匀布局,规避结构刚度与质量之间“偏心”现象的出现。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析2.1考量构件的性能要求对于不同构件的刚度、稳定性以及承载能力要求落实全面性、综合性考量,并确保在实际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能够对上述要求进行切实满足,保证所有构件均能够达到预设的抗震标准要求与等级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及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建设部在2001年7月20 日公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规范 对上面标准作了修改。
设 甲类 防 乙类 分 丙类 类 丁类
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抗震次要建筑
较小乙类建筑:工矿企业的变电所、空压站以及城市供水水源的泵房等。 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指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
3.地震作用
甲类 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地 乙类 震 作 丙类 用
丁类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一般情况下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在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 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 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 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3.“三水准”抗震设防是对单一水准设防的改进, 是向“性能设计”发展的重要步骤
单一水准设防思想是我国《74规范》、《78规范》 和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设防思想。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7.2级),经济损失为1000亿美元。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7.3级),经济损失为94亿美元。
单一设防目标不适合当前现代化发展要求,应研究开 发下一代性能设计规范和抗震设计方法。
“性能设计”要点 (1).对抗震设计规定相应的地震作用标准
常遇地震 偶遇地震 少遇地震 罕遇地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2.1.1 场地土及场地覆盖层厚度——续
综合划分法使用范围: 对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10层和高度在30m以下的丙类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资料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下表规定划分土的类别。
土的类别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
2.1.1 场地土及场地覆盖层厚度——续
划分步骤:(1)由各层土的名称和性状,并根据经验,在表中的范围内估计各层土的剪切波速,如取中间值:
2.3.1 地基土的液化——续
3、液化的影响因素(1)土层的地质年代和组成 土的地质年代越古老,其基本性能越稳定。 (2)土层的相对密度 密实程度小则空隙比大,容易液化。 (3)土的组成与性状 细砂与粗砂比较,由于细砂的透水性较差,地震时容易产生空隙水的超压作用,故细砂比粗砂容易液化。土的粘性颗粒含量越高,则越不易液化。(4)土层的埋深和地下水位的深度 砂土层的埋深越大,地下水位越深,其饱和砂土层上的有效覆盖层压力越大,则砂土层越不容易发生液化。(5)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 地震烈度越高,地震持续时间越长,饱和的砂土越容易液化。
2.1 场地——续
地段划分 《抗震规范》按场地上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地段选择1.选择有利地段;2.宜尽量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3.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地段类别
地质、地形、地貌
2.3.2 液化的判别——续
1、初步判别《抗震规范》规定,对于饱和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的场地土:(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冲洪积形成的密实饱和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7~9 度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2)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百分率 (%)在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l0、l3 和16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地震可以划分为:诱发地震(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地震动的三要素: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
地震危险性分析:指用概率统计方法评价未来一定时间内,某工程场地遭受不同程度地震作用的可能性。
地震烈度: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可以有多个。
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
小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10%,大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2%。
基本烈度较多遇地震烈度约高1.55度,而较罕遇地震烈度约低1度。
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3。
第二阶段设计:在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5〜2倍。
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徐的重要性分: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
•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以地震动参数(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用强弱程度) 为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 件
抗震措施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 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 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需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 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 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 楼板局部不连续 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
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表 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侧向刚度不规则
竖向抗侧力构件 不连续
1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 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 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 的加强措施。
2 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 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 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 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 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 结构应完全分开。
•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 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 震设防目标。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的分析_4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的分析发布时间:2022-04-29T12:58:16.353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37卷第1月第1期作者:臧冬阳[导读] 当今时代,我国经济蓬勃高速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臧冬阳江苏镇淮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淮安市223001摘要:当今时代,我国经济蓬勃高速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底层墙体较少,或者某一侧纵向无墙体的建筑。
例如,底层为车库或者商铺的建筑,这些建筑存在相同的特点,即对底层的使用空间需求较大,需要大量开洞,导致纵向抗侧刚度分布不均匀,同时水平方向抗侧刚度也出现此类情况。
据统计,此类型建筑在地震中遭受破坏程度较大,本文针对此类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展开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引言地震对建筑工程的破坏可分为四大方向,地基破坏、结构体系破坏、刚度破坏、构件破坏。
若建筑整体处于柔弱土层上,则易发生地基破坏,这是由于地震中土体液化会导致基础沉降的发生,这会致使建筑上部出现倾斜、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现象,同时使建筑物产生裂缝。
而结构自身的结构周期与场地周期相一致时更会发生共振效应,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结构破坏状况发生。
1高层混凝土抗震结构设计特点高层混凝土抗震结构设计中,需充分控制结构刚度值的大小。
做到对建筑建设区域地形地质状况、建筑基本建材性能、主要设备运行参数、应用力学体系等基本情况的了解,从而确定建筑整体刚度及主要结构设施的建设刚度。
进而依托连接结构进行调解,以确保抗震能力的充分抬升,使建筑整体受力大小保持在地质支撑所能承载的范围内,即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允许建筑结构在地震中有小范围的偏转,并经过连接结构的调节使得建筑性能仍在可接受的运行范围内。
抗震结构设计展开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对建筑主体结构之外各关键部位及受力连接点的受力参数进行精确计算,并依照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比对,从而进一步开展建筑主辅结构的优化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习题与思考题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习题与思考题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2、试述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和宏观背景?3、试分析地震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震害现象4、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5、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6、地震基本烈度的含义是什么?7、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地震分组?8、试列出三座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9、什么是建筑抗震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10、我国规范根据重要性将抗震类别分为哪几类,不同类别的建筑对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11、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2、根据经验公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5×1024尔格,它对应的里氏震级是多少?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1、什么是场地,怎样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2、简述选择建筑场地的相关规定3、如何确定地基抗震承载力?简述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的验算方法4、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资料见下表,试计算该场地土层的自振周期,并按《抗震规范》的规定来确定该建筑场地的类别土层资料5、什么是砂土液化?液化会造成哪些危害?影响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怎样判别地基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地基土液化的危害程度?7、简述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第三章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1、什么是地震作用?如何确定结构的地震作用?2、地震系数和动力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确定这两个系数?3、 影响地震反应谱形状的因素有哪些?设计用反应谱如何反映这些因素影响的?4、简述确定结构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5、何谓求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平方和开方法(SRSS ),写出其表达式,说明其基本假定和适用范围6、简述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7、什么叫鞭端效应?设计时如何考虑这种效应?8、什么叫结构的刚心和质心?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是如何产生的?9、哪些结构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如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10、 什么是结构或构件恢复力特征曲线,反映了结构或构件的什么性能?11、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采用时程分析法选取地震波时如何考虑这三要素?12、 抗震设计中如何考虑结构的地震作用?依据的原则是什么?13、什么是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为什么要引入这一系数?14、什么是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怎样确定结构薄弱层或部位?15、一单层单跨框架如图1所示。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第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第1.0.5条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第1.0.6条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1 术语第2.1.1条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第2.1.2条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完整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33-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2008.7.30发布2008.7.30实施1 总则1.0.1 为明确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设防类别和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以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分类。
1.0.3抗震设防区的所有建筑工程应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1.0.4制定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的行业标准,应遵守本标准的划分原则。
本标准未列出的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按专门规定执行。
2 术语2.0.1抗震设防分类Seismic fortification category for structures根据建筑遭遇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对各类建筑所做的设防类别划分。
2.0.2 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2.0.3 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3 基本规定3.0.1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1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大小。
2 城镇的大小、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3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恢复的难易程度。
4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
下部区段的类别不应低于上部区段。
5不同行业的相同建筑,当所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同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注:区段指由防震缝分开的结构单元、平面内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或上下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
青海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青海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青海省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如下:
1.一般建设工程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经审定的地震小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2.幼儿园、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大型商场、大型娱乐中心、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
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当地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的基础上提高一档进行抗震设防。
3.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和其他重要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工程场地地震
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4.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分界线两侧各四公里区域和地震研究程度及资料详细程度达不到要求的建
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动参数复核,并根据地震动参数复核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5.市(州)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镇规划区由市(州)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
国家规定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小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请注意,具体的抗震设防烈度可能因地区而异,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查询。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分析方法
采用静力法
注:桥梁上、下部结构连接构造含支座、伸缩缝、防止落梁、抗震挡块等措施。
结构形式 简支 重要桥梁 连续
钢筋混凝土桥梁 跨度 >= 48 m 主跨 >= 84 m 墩高 >= 40 m 其它技术复杂、修复困难的铁路桥梁
钢结构桥梁 跨度 >= 64 m 主跨 >= 96 m
铁路工程一般情况下可不计竖向地震的作用(3.0.4条)。
说明:对重要桥梁,在多遇地震作用下,表中数值应乘重要性系数1.4
抗震设防烈度(度)
6
7
8
9
多遇地震
19.6
39.2
49.0
68.6
98
137.2
设计地震
49
98
147
196
294
392
罕遇地震
107.8
205.8
313.6
372.4
558.6
627.2
说明:g取980 cm/sec^2, 单位cm/sec^2
程序中延性比的输出:
5. 反应谱法水平地震力 新规范: FijE=α•βj•γj•xij•mi
旧规范:FijE=ηc•Kh•βj•γj•xij•mi•g ,ηc一般为0.2~0.5,Kh在7、8、9度时分别为0.1、0.2、0.4
6. 振型组合采用SRSS方法(7.2.5-4),振型取前三阶。
钢筋混凝土桥墩的延性设计:
顺桥向 桥台
桥台端为固定,桥墩端为简支时, 梁体质量按一孔梁计。其它情况 按静力法计算 按半孔梁计。 同桥墩 同桥墩 按静力法计算 按静力法计算
横桥向 竖向
注:作用于桥台的土压力应该考虑动土压力,即考虑地震角,破坏棱体上的列车荷载的土压力不计地震角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简答题
简答题1.什么是地基液化现象?影响地基液化的因素?答:饱和的粉土和砂土,在地震时由于颗粒之间的孔隙水不可压缩而无法排出,使得孔隙水压力增大,土体颗粒的有效垂直压应力减小,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接近于零,呈现出液态化的现象。
影响因素:土层的地质年代:地质年代越古老,越不易液化土的组成:级配良好的砂土不易液化粉土中粘粒含量超过一定限值时,不易液化土层的相对密度:土层的相对密度越大,越不易液化土层的埋深:埋深越大,越不易液化地下水位的深度:地下水位越深,越不易液化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烈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越易液化1、如何进行抗震设计中的二阶段设计?(1)第一阶段设计对绝大多数建筑结构,应满足第一、二水准的设计要求,即按照第一水准(多遇地震)的地震参数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结构分析和构件内力计算,按规范进行截面设计,然后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要求.(2)第二阶段设计对特别重要的建筑和地震时容易倒塌的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薄弱层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和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使薄弱层的水平位移不超过允许的弹塑性位移,实现第三水准的要求。
2.简述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并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保证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满足第二水准烈度的设防要求(损坏可修),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对于少数结构,如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还要进行第二阶段设计,即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进行结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以保证其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1、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是什么?如何通过两阶段设计方法来实现?3、简述我国抗震规范的抗震设防目标以及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6分)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1分)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1分)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1分)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工程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承载力和弹性变形计算。
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抗震设计标准
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抗震设计标准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设备的安装工程也越来越重要。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通信设备安装工程的抗震设计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抗震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通信设备的安装工程造成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通信设备安装工程需要进行抗震设计,以保障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二、地震状况分析在进行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抗震设计之前,需要对地震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包括地震的频率、强度、地质条件等因素。
通过分析地震状况,可以得出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所需的抗震设防烈度。
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参数。
根据地震状况分析结果,结合相关标准,确定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所需的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抗震设计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抗震性能。
四、结构设计在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抗震设计中,结构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
通信设备安装工程的结构设计应符合相关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结构设计要考虑地震荷载、地基条件、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等因素,以确保通信设备安装工程在地震中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五、设备固定和支撑设计通信设备在地震中往往容易受到振动和冲击,因此固定和支撑设计是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设备固定应采用可靠的固定方式,确保设备在地震中不会脱离固定位置。
支撑设计要考虑地震作用下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采用合适的支撑结构和材料。
六、电力系统设计通信设备安装工程的电力系统设计也是抗震设计的一部分。
电力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地震时电力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采用合适的电力设备和保护措施。
同时,还应考虑电力系统的备用供电和自动切换等功能,以确保通信设备在地震中的正常运行。
七、防护设计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抗震设计中的防护设计是为了减小地震对设备的冲击和破坏。
防护设计可以包括设备外壳的加固和防震装置的安装等措施。
通过合理的防护设计,可以提高通信设备的抗震性能,减小地震对设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