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

合集下载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一、广播剧的现状1. 传统广播剧的发展广播剧起源于20世纪初的无线电时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艺形式。

传统的广播剧以声音作为唯一的表现媒介,通过声音的表现和音效的加工,再加上剧本的精心编写,能够在听众的心中勾勒出极为丰富的场景和形象。

传统广播剧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单口播音剧、多声剧、双声带剧等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广播剧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除了传统的广播收音机以外,现在还有网络广播、手机广播等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

听众在享受广播剧作品的也可以更加方便地选择自己的收听方式,这为广播剧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广播剧的创新性研究1. 新兴的表现形式在广播剧的创新方面,除了传统的声音形式以外,现在还有许多新的表现方法。

比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可以让听众通过VR设备全方位地参与到广播剧中,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与视频、文字等形式的多媒体内容相结合,也可以为广播剧的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性。

在剧本创作方面,一些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尝试也让广播剧的艺术深度得到了提升。

2. 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上,广播剧也在积极地进行着交流和合作。

通过国际广播剧节、广播剧比赛等渠道,不同国家的广播剧作品可以相互借鉴、交流,这使得广播剧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与此国际合作也为广播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元素和新的观念,这对于推动广播剧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3. 心理学与创新在广播剧的创新中,心理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听众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为广播剧的创新提供方向和依据。

比如音频的声音效果、人物角色的设定等方面的创新,都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使广播剧的呈现更加贴近听众的心理需求。

4. 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5. 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在广播剧的创新研究中,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也至关重要。

艺术创新需要有市场认可和商业支持,而商业的成功也需要有艺术的创新和优质的内容。

互联网时代的广播剧发展路径探索

互联网时代的广播剧发展路径探索

传媒理论42导语广播剧是在历史发展过程逐步发展并完善的,其能够适应电台广播的需要,并因广播剧的欣赏方式简单便捷,配音、剧情等符合大众审美和精神文化需求而深受观众喜爱。

在互联网时代广播剧的剧种也得到了丰富,包括以小说、漫画为实体的专栏广播剧、情景喜剧式广播剧以及原创广播剧等多种形式。

新时期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使数据信息容量、加载平台和传播速度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时代背景下,观众更加关注媒体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互动性以及传播的时效性。

[1]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广播剧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融合,通过利用广播剧自身的传播优势,结合互联网信息加载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泛、受众群体多元化的特点,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领域,才能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把握机遇,改变当前广播剧发展疲软的态势,最终形成广播剧创新、创优热情高涨的发展局面。

1.简析广播剧广播剧发展历史悠久,结合了戏剧与广播两种艺术形式的特性,是以语言、音乐等声音为传播载体,通过配音员根据提前设定好的题材和内容所演出的戏剧形式经过机械录制而成的一种戏剧艺术表达形式,其具有人物集中、线索清晰等特点,能够充分适应电台广播的需要。

[2]广播剧广播的特性,决定了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新闻时效性,而广播剧的戏剧成分,又使广播剧内涵丰富、人物塑造饱满。

广播剧只有听觉手段,高质量的广播剧在播放过程中能够通过塑造人物、烘托环境、展现剧情等表达艺术而充分调动听众想象力,使其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发挥自身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幻想、回忆以及梦境等形式带动听众深入其中,使其达到情感共鸣,因此广播剧是“线性的想象的艺术”,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引导等功能价值。

2.互联网时代对广播剧发展带来的影响2.1 广播形式多样化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优势,在广播剧发展过程中有效融合互联网技术,可以转变传统广播剧受地方广播电视资源有限、传播速度慢、覆盖面积小的短板,真正发挥聚众效应的功能价值优势。

从剧作角度浅谈广播剧的发展之道

从剧作角度浅谈广播剧的发展之道
绪 变化 在 影 视 剧 中可 以通 过 面 部 表 情 、 行
广 播 剧 是 戏 剧 艺 术 与 声 音 艺 术 的 巧
曾经有过 的光芒 , 其受众群体在 网络等新 妙结合 。 这就意味着它不仅要担 负起讲故 事 的重大使命 , 更要依靠声音语言来讲好
故 事。 如何运用 好声音 语言 的特征 , 讲 一
j个 主 要 方 面 进 行 探讨 。

根本是讲故事 , 但并非所有 的故事都适合 仅 以声音 的形式来 表现。 如果故事过 于平 淡, 那么广播剧 的艺术欣赏性便会 大大降 低 。这就要求故 事情 节一定要引人人胜 , 跌 宕起伏 , 矛盾 冲突不 断 , 人物形 象鲜 明
展 的今天 , 广播剧作为传统媒体 中极具代
个 什 么样 的故 事 才 好 听 , 是 值 得 广 大编 剧 思 考 的 问题 。 缺 少 了 视 觉 语 言 的 参 与 , 故
为动作 等得到充分 的展现 , 但由于广播剧
广播剧 , 它的特点是以语言 、 音乐和音 响为手段 , 由机械 录制而成 的戏剧形式 。 剧
事讲起来也许 更动听。 这就像是盲 人的听
觉要 比正常人 强很多一样 ,看不到画面 ,
的局限性 , 讲述 事件 本身将 比描述人物情
绪的变化更易吸引受众 。 从故事和戏剧冲 突上人手 , 广播剧无疑将更具吸引力。
选 题角度的选择要新颖独特 。 考 虑 到
本为一剧之本 。故事讲得精彩 ,受众喜欢
听 ,广播剧也就找到了它所存活 的价值所 在。 在笔者看来 , 创作乃是广播剧发展的头 等大事 ,也是其想要更好地发展所应具备
受众的注 意力反 而更集 中在 了讲 述人 的
语 言上 ,并且 给观众 留下足够 的想象 空 间 ,更加 真切地 感受跌 宕起伏 的情节 发 展。这时动听的语言便担负起重大使命 ,

中国网络广播剧发展研究

中国网络广播剧发展研究

中国网络广播剧发展研究广播剧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被人们称为“广播文艺中一道精美的主菜”,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萌芽到七八十年代发展到顶峰,可以说给上一代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新媒体的兴起给广播剧带来了相当大的打击,甚至有人预测这种艺术形式会随着广播的消失而消失,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加上汽车时代的到来,广播和广播剧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传统的广播剧和网络结合后诞生了“网络广播剧”这种新的广播剧形式。

在研究网络广播剧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从2000年诞生初期到2017年初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网络广播剧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快,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里每天都有新的广播剧出现,当然也会有一些广播剧因为各种原因默默消失了,早期成立的广播剧社已经成为了中流砥柱,不但发展态势良好而且在原有基础上开始了转型,而新诞生的广播剧社又有着新的特点,这些新情况目前关注的人还比较少。

和传统的广播剧有着很多不同的网络广播剧正是因为圈子比较小众并且处在发展早期,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其良性发展。

发现问题之后如何解决问题也成为了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

本文遵循梳理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阐述。

在大量统计的基础上从网络广播剧的现状入手,梳理相关基本概念后从现状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尝试给出解决方法,希望对后人的研究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对目前稍显混乱的网络广播剧进行总结归类,对相关概念界定之后试着展示出目前网络广播剧的发展现状。

其次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将网络广播剧和传统广播剧放在一起研究,既然网络广播剧是广播剧和网络结合的产物,那么他们之间一定有着非常多的相同之处,而网络广播剧之所以发展势头良好肯定有自身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否可以被传统广播剧借鉴?再次是找出网络广播剧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创新度不高、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作品类型分布不均、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缺失等。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作者:李浩然王诗畅来源:《中国广播》2019年第03期【摘要】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追求的精品广播剧筑就了新时代广播文艺新高峰。

本文从坚定文化自信入手,针对如何守正和怎样创新展开论证思辨,强调了音频产品和市场培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不断扩大广播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广播剧; ;新时代; 守正创新; 广播剧+【中图分类号】G222; ; ;【文献标识码】A2018年9月,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同推进文艺创作研修班学员座谈时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守正创新融入贯穿到文艺创作实践全过程。

”这是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新标尺,自然也为广播剧创作提供了具体指导。

广播剧以其独有的方式参与、记录并书写着历史,但近年来由于创作团队匮乏、制作经费紧张、传播渠道乏力等原因,其影响力下降,市场逐渐萎缩。

新时代的广播剧应努力走出低谷。

一、守正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现置身新时代,传媒界正在历经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变革。

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显然,广播剧人必须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在守正创新中打造更自信的发展新格局。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影视创作中的守正,我认为是当务之急……第一是要守住作品的文化底线。

离开了文化两个字,就是背离了根本、失去了灵魂、丧失了意义。

”(一)守住广播剧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聚焦主题主线,真情讴歌伟大时代1947年8月1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广播剧《红军回来了》,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广播诞生的第一部广播剧。

1950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以纪念“二七”铁路大罢工。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广播剧是一种广泛传播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适合观众自由听取和自由选择的媒介。

在新媒体、网络、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探讨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

一、广播剧的现状广播剧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在国内很有一定的市场。

但与其他类型的媒体作品相比,广播剧的观众群不是很大。

对于不同层次的社会人群,广播剧的话语、情节和表演艺术都属于一定的审美和心理要求。

在传媒工业的发展下,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剧等都趋向于大片、高成本。

这一情况导致了广播剧的质量问题和观众选择的倾斜问题。

同时,广播剧的传播和推广渠道也有待于更多的创新,传媒工业发展初期,公共广播电台可以获得更多的传播空间和资金支持。

但在新媒体、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传媒的传播面临着挑战和变化。

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广播剧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提高自己的质量和市场影响力。

如下:1、增加内容创新由于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变得更加依赖互联网,更加愿意在网上搜索和浏览相关内容。

广播剧可以凭借其特有的优势和功能,制作更具有原创性和趣味性的节目。

例如,针对年轻听众的一些栏目浓厚时尚、娱乐气息,增加音乐、情感、文化等多种元素,提升趣味性和观众的传播度。

2、增加传播渠道广播剧的观众群存在于广泛的群体之中,但由于其传播渠道有限,难以达到广大观众的需求。

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利用网络、综合传媒平台等多种形式,将广播剧的表演形式位移至图像、文本、网页等多种形式,实现新的传播方式。

同时,还需充分利用微信、QQ等社交平台的社区嵌入,增加互动、联动、分享,提升传播效果。

3、提高表演与制作质量广播剧的制作方式和电视剧类似,需要完善的剧本、优秀的演员、高超的音效等等。

因此,在生产制作环节上,要想办法有技巧地创造一些特效。

而且,还要优化组合使用不同的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音效、做到东西依大,做到合理的时间节奏掌握。

总之,广播剧要想立足于新媒体、移动互联网时代,就需要主动发展、创新和拓展自己的舞台。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播剧是一种通过声音、音效和演员表演来传达故事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无线电广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广播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广播剧不仅作为一种娱乐形式,还承载着文化、教育和社会意义。

在数字化时代,广播剧的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化,不仅可以通过广播电台传播,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手机应用等方式进行传播。

这为广播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观众基础。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广播剧与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产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

例如,广播剧可以与动画、影视作品结合,形成跨媒体创作,进一步拓展了广播剧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力。

总之,广播剧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广播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方向。

1.2 研究意义研究广播剧的创新性不仅可以促进广播剧产业的发展和推广,还可以提升广播剧的艺术品质和表现力。

探讨广播剧的创新方向和技术应用,有助于拓展广播剧的表现形式和受众群体,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广播剧,促进广播剧行业的蓬勃发展。

研究广播剧的创新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推动广播剧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广播剧的发展现状广播剧自问世以来,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广播剧在广播电台、互联网平台等多个渠道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受众认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众口味的变化,广播剧的制作水平和内容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广播剧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仍然受到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

首先,受众群体逐渐转向视听效果更加直观和立体的影视作品,对于只有声音作为媒介的广播剧产生了一定的冷漠态度。

其次,广播剧制作周期长,成本高,效益不明显,导致很多广播电台和制作公司对广播剧的投入不足,制作质量参差不齐。

中国网络广播剧发展研究

中国网络广播剧发展研究

3、内容创作
中国网络广播剧的内容涵盖了多种类型,如言情、悬疑、历史、科幻等。制 作团队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为网络广播剧注入了 新的活力。然而,也存在部分作品过于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导致质量下降的问 题。
4、商业化现状和问题
目前,中国网络广播剧的商业化模式主要包括版权销售、广告收入和粉丝经 济等。虽然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商业化程度仍然较低,盈利模式尚不够成熟。 此外,盗版问题也是困扰网络广播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2、成长阶段(2011-2015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广播剧开始受到更多人的。一些专 业的制作公司和团队开始涌现,制作质量和数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同时,移动互 联网的兴起也进一步扩大了网络广播剧的受众群体。
3、爆发阶段(2016年至今)
自2016年以来,中国网络广播剧进入爆发阶段。以《全职高手》、《魔道祖 师》等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作品引发了广泛,吸引了大量粉丝。网络广播剧的制 作水平、剧本质量和音效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行业规模也迅速扩大。
现状分析
1、市场规模
目前,中国网络广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十亿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加入到网络广播剧的制作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2、用户特征
网络广播剧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一代的听众,以90后和00后为主。他们倾向于 在移动设备上收听广播剧,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和交流。
谢谢观看
3、跨媒体融合
未来,网络广播剧将与影视、动漫、游戏等其他媒体形式进行更深入的融合。 通过联动推广、跨平台合作等方式,将网络广播剧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4、商业化模式创新
网络广播剧的商业化模式将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版权销售、广告收入和粉 丝经济,还将探索更多新的盈利途径。例如,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音频直 播购物等新型商业模式。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广播剧是指通过广播媒体传播的音频剧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受众群体。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广播剧在传播方式和内容创作上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广播剧的现状和创新性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当前广播剧行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广播剧在内容创作和传播方式上的创新,以期为广播剧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广播剧的现状1. 历史与传统2. 受众群体随着广播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广播剧的受众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传统广播剧主要受众为中老年人群,他们具有对声音剧和音频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传统的听众基础。

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关注和喜爱广播剧,尤其是在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上,广播剧受众也呈现出年轻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3. 行业现状目前,国内外的广播剧市场逐渐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国内外广播剧作品类型和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

一方面,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广播剧提供了更多传播的渠道,让越来越多的广播剧作品得以传播和推广;传统广播电台和节目也在进行广播剧内容的创新和改革,不断推出优质的广播剧作品,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

二、创新性研究1. 内容创新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广播剧在内容创作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传统的广播剧作品以声音和背景音效为主要表现手段,但在新媒体平台上,广播剧可以更加多元化地利用声音、音效、配乐、语音演技等元素,使得广播剧的呈现更具有张力和创意。

广播剧的内容也在向更加现实和多元的方向发展,涵盖了更多元化的题材和人物,如都市生活、职场、情感等,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2. 传播方式创新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普及,广播剧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除了传统的广播电台播出外,现在广播剧通过互联网平台、手机APP等新媒体渠道得以更为广泛地传播,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收听广播剧。

一些广播剧作品也通过视频直播、互动直播等方式进行推广,加强了广播剧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和参与感。

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_毛阳南

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_毛阳南
影视与传媒
大舞台
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
毛阳南 (河南省新乡学院新闻与传媒系 453003)
摘要:广播剧是广播文艺中一种颇具感染力的重要艺术品 种,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广大听众所喜爱。然而 经过了几次兴衰起落之后,广播剧又走进了发展低谷。当前广 播剧面临着理论研究不足、创作队伍匮乏、资金严重短缺等问 题,为此,我们要把握广播剧的规律,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体 制,坚持市场化运作,努力打造精品节目,使广播剧能够与时 俱进,走出繁荣发展之路。
由当时的上海广播电台播出。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新华广播电 台1947年8月1日播出的第一部广播剧是《红军回来了》。 在此之前,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陕北的窑洞中播出过相当数 量的直播式的活报剧,以短平快的方式配合时事和前方的战 争,这当是人民广播剧的雏形。
50年代到70年代,是广播剧从初期走向成熟的阶段。在 此期间,广播剧从最初的简单直播向磁带录音合成的方向发 展,使广播剧的录制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广播剧也 从最初的舞台剧向具有广播特性的广播戏剧转变,从而确立 了广播剧以声音表现为主的基本形态。
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事业的迅猛兴起,多元化信息 传播和娱乐方式的出现,广播事业开始下滑;同时,经济体 制的转轨使得各电台由过去的完全依赖行政拨款转向自筹自
展,随着视觉创意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创 新化,怎样通过电视频道包装设计提高频道品牌知名度,创 造频道品牌价值、开创电视频道包装品牌设计的“蓝海”是 今后电视包装从业人员需要研究、探讨,并在实践去解决的 问题,这无疑是严峻的挑战,但更是难得的机遇。
186
影视与传媒
大舞台
剧有新的突破性发展。相信,广播剧这门独特的艺术一定 能找回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循着艺术创作和市场运作的规 律,走上振兴和发展的坦途。针对目前广播剧发展遇到的问 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

广播剧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一、广播剧的发展历程广播剧是一种借助声音来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广播传媒,具有丰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能够为听众展现丰富多彩的世界。

广播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广播媒体,当时主要以电波传播的方式向听众播放音频内容。

广播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广播剧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传统的广播剧大多依赖于广播电台和电台节目来进行播放,受众面相对较窄,传播范围较有限。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发展,广播剧的传播渠道变得愈加多样化,比如各种网络平台、手机APP、数字广播等,这为广播剧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广播剧的现状分析1. 传统广播剧的难题传统广播剧在当今社会面临一些困境,首先是制作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广播剧制作粗糙,剧本内容陈旧,声音效果单一,难以吸引观众。

其次是受众群体逐渐萎缩。

随着多媒体的兴起,年轻人对广播的依赖减少,传统广播剧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较弱。

再次是广播剧的内容创新不足。

部分广播剧内容缺乏新意,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难以与其他形式的娱乐内容竞争。

2. 新兴广播剧的机遇尽管传统广播剧面临一些挑战,但是新兴广播剧也在不断涌现,具有一定的发展机遇。

比如网络广播剧、有声阅读剧等新类型的广播剧,能够更好地结合当今社会的需求,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也为广播剧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

通过线上平台传播广播剧,能够更好地触达年轻人,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

三、创新广播剧形式的建议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和观众的需求,需要对广播剧形式进行创新和改进。

以下是一些创新广播剧形式的建议:1. 多元化的内容创作广播剧应当追求多元化的内容创作,涵盖不同的题材和风格,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可以尝试结合当下热门的IP文化,改编网络小说、影视剧等作品为广播剧,提高其观赏性和吸引力。

2. 注重声音效果声音是广播剧的核心元素,好的声音效果能够增强听众的观感体验。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的经营与发展途径研究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的经营与发展途径研究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的经营与发展途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经成为了媒体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广播剧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之一,在融媒体时代下的经营与发展途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结合目前广播剧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多个方面探讨广播剧在融媒体时代下的经营与发展途径。

1.从多媒体的角度出发,创新发展广播剧内容广播剧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声音资源,而电子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多媒体表现方式。

因此,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应该注重利用自身优势,结合电子新媒体的优势,将多媒体元素加入广播剧中,打造具有丰富表现形式的多媒体广播剧。

例如,在广播剧中加入音乐、音效、图片、动画等元素,增强广播剧的视听感受和表现力,使得广播剧更加生动、形象和有趣。

2.注重品牌建设和推广,提高广播剧的社会影响力在融媒体时代下,品牌已成为所有行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广播剧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之一,在品牌建设和推广方面应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作。

首先,广播剧要有自己的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使得听众和市场能够认可和接受品牌。

其次,注重广告代言和活动推广,提高广播剧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最后,加强社交媒体的营销,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渠道,将广播剧推广给更多的听众,增加广播剧与用户的互动与沟通。

3.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提升广播剧的制作水平广播剧的制作是决定品质和魅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制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注重精细化和专业化。

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要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不仅要追求作品的质量和效果,还要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制作和发行。

制作过程中,应注重团队建设,聚集优秀的演员、编剧、导演、后期制作等人才,团队应该充分配合,保证制作的质量。

同时,应注重更新和创新,引入新颖的故事题材、表现方式和声音设计等元素,为广播剧注入新的活力。

4.构建新型广播剧生态系统,增强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需要构建全新的生态系统,强化自身的发展壮大内生动力。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作者:周微来源:《中国广播》2019年第10期广播剧,过去又称“播音剧”“播音话剧”,是通过广播来传播声音的戏剧。

它以音塑形,激发听众的想象力,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故又被称为“用耳朵听的戏”和“看不见的戏”。

我国最早的广播剧是1933年上海电台播出的《恐怖的回忆》,仅比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危险》(又译《煤矿之中》,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编创)晚不到10年。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剧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样式,受到大众的喜爱。

自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创的《一万块夹板》算起,新中国的广播剧发展至今已近70载。

回顾这段历史,广播剧前进道路与广播媒介发展一脉相承,历经风雨变化、跌宕起伏,主要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又各具特色的阶段:广播剧独立发展的时期(1950~1978年),广播剧多题材、多风格、多机遇的黄金年代(1979~2000年),“互联网+广播剧”的新时代(2000年以后)。

一、独立之路——广播剧的发展时代(1950〜1978年)此时电视机尚未在我国普及,广播仍是空中璀璨之星。

早期广播剧主要采用的是直播形式,即播音室演播与听众收听同步进行,演播人员大多为舞台剧或话剧演员,题材也多是由小说、舞台剧等改编而成。

因此,业界与学界将此时的广播剧视为“一种特殊的戏剧”。

②1950年2月7日,由蜡片录制的报道性广播剧《一万块夹板》(为纪念“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创作,由陈开编剧、胡旭导演)播出,该剧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个新中国广播剧。

1952年,我国引进磁带录音技术,通过编、导、演、录、剪,实现了各种声音素材的自由组合,这一具有开创性的录音制作新方式,为广播剧独立于舞台剧、成为一门特定的艺术样式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直播走向录播,是广播剧史上极其重要的转折。

不仅声音质量有了巨大的飞跃,更重要的是摆脱了舞台剧的时空限制。

前期录音、后期合成与“蒙太奇”剪辑,打破了戏剧传统结构模式。

广播剧发展的前景初探

广播剧发展的前景初探

广播剧发展的前景初探作者:张梅莲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5期广播剧是适应广播发展和宣传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独特的听觉艺术,是广播领域重要的节目形式。

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录制播出的《危险》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

十年之后,《恐怖的回忆》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广播剧的诞生。

至今,不足百年历史的广播剧曾历经兴衰,如今渐趋式微。

如何使广播剧这一广播文艺奇葩重现光彩,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从常态化、多样化、市场化三个方面加以探讨和分析。

常态化。

我国广播剧的制播起始于上世纪30年代,兴盛于50年代,到了六七十年代便处于几近停滞的状态。

1996年,中宣部将广播剧列入“五个一工程”评奖范围,给广播剧的制播注入了强心剂,使拥有大批听众但又趋于衰落的广播剧重新获得了生命,各级政府纷纷出资支持电台录制广播剧参与评奖,广播剧呈现出暂时的繁荣。

但这种依靠政府扶持支撑的繁荣,是背离了广播剧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繁荣。

大多数电台因为没有安排专门的播出时间,没有专业的编创人员,所生产制作的广播剧在捧回一个大奖之后,便进入带库,从此“藏在深闺无人知”。

因此,广播剧必须走出为评奖而生产这一误区,要开设专门的播出时段,要有常态的固定栏目和持续的播出时间。

实践证明,广播的周播节目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小,广播剧栏目必须做成日播节目才会拥有受众,才会有影响力。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广播剧专业编创人员,从剧本创作、演员演播到后期制作、宣传等都要有专业的队伍。

走常态化之路,还要讲求成本。

既要有高投入、大制作的主旋律精品,更要有低投入、小制作的娱乐性强的通俗类广播剧。

多样化。

传统广播剧内容多以凝重的说教为主,形式手段相对单一,这也是广播剧难以为受众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

因此,要打破传统广播剧模式,在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体现多样化。

首先是内容的多样化,广播电视节目强调以内容为王,广播剧在内容上要更多关注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社会生活、民生百态,植根于百姓生活的沃土,要既有展示时代主旋律的大部头,又有反映市井生活的小敲打;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的经营与发展途径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的经营与发展途径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的经营与发展途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的运营方式也在逐渐变化。

广播剧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一种,也在不断地适应新的时代变革,走向融合媒体运营的道路。

融媒体时代下的广播剧,如何进行经营和发展?本文将从内容创作、营销推广、品牌价值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探索多元化内容创作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的内容创作应当更加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广播剧通常限于声音以及演员的表演,而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可以结合其他媒体进行创作和发行。

例如将广播剧和漫画、动画、小说、电影等形式结合,形成多媒体的故事体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同时,广播剧的内容还应注重创新。

传统的广播剧往往固化在有限的剧本类型上,缺少新鲜有趣的创意。

应引入更多新潮元素如网络用语、脱口秀语言等,挖掘社交、文化、历史等新玩意儿。

二、以社交媒体为主要营销渠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社交媒体日益成为广播剧的营销渠道。

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政策和算法升级,相比于其他广告渠道,社交媒体广告更具功效。

我推荐和小红书都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渠道,甚至可以将广播剧的预告片、片段等进行推广。

此外,粉丝运营也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方式,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与粉丝进行交流,增加粉丝互动性及用户粘性。

另一方面,广播剧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社群属性,拓宽与受众之间的联系。

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带动互动,如进行线上听筒、问答活动等,拓宽社交媒体兼容用户、消费者、听众的多元化属性,增强社交媒体的粘性,提升用户分享、传播和消费潜力。

三、打造丰富多彩的品牌形象对于广播剧来说,品牌形象的打造尤为重要。

品牌形象建立基本要素包括品牌口号、核心价值、风格特点、品牌标志等。

建立品牌形象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将多个元素整合在一起。

例如,在大量脱口秀的内容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有个性的“话呗”品牌形象,进行反差分析,进一步联系线下用户体验,提升品牌形象的品质感和用户认可度。

此外,用户还可体验个性化的广播剧听觉技术,让听众在低功耗条件下享受更好的听觉体验,让品牌形象进一步升华。

广播剧的兴起:探索播出服务的影响因素

广播剧的兴起:探索播出服务的影响因素

广播剧的兴起:探索播出服务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广播剧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近年来再次兴起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爱和追捧。

广播剧的兴起可以归因于多个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内容创新和观众需求的变化。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探讨广播剧的兴起,并分析播出服务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技术进步是广播剧兴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传输速度的提高,广播剧可以更加方便地传播和获取。

如今,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收听广播剧,而不再受限于传统广播电台的播放时间和地点。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为广播剧的创作和制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数字技术可以使得广播剧的制作更加灵活高效,同时还可以加入更多视听效果和音频特效,提升观众的听觉体验。

其次,内容创新是推动广播剧兴起的重要驱动力。

传统广播剧以叙事为主,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剧情发展相对较为简单。

然而,随着观众对于剧集质量和创意要求的提高,广播剧开始进行内容创新,加入更多元素和故事情节。

比如,一些广播剧开始采用多线剧情,以增加悬疑和紧张感。

同时,还有一些广播剧将科幻、历史、推理等元素融入到剧情当中,扩大了受众群体。

这些内容的创新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也提高了广播剧的整体质量。

最后,观众需求的变化也是广播剧兴起的重要原因。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观众对于娱乐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广播剧作为一种声音娱乐产品,与观众的生活方式和需求相契合。

一方面,广播剧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如通勤、做家务等,使观众在短暂时间内获得愉悦感。

另一方面,广播剧的声音娱乐形式,能够在观众的想象力中激发出更大的空间,与观众产生更为亲密的情感连接。

这种与观众需求的契合,使得广播剧成为一种备受追捧的娱乐形式。

在广播剧兴起的过程中,播出服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播出服务提供了便捷的广播剧获取途径。

通过互联网平台,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广播剧作品进行收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以上海广播剧的兴起发展为例摘要:广播剧是无线电广播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广播制作者以电波为传播载体,以声音为表现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一种戏剧艺术传播活动。

[1]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普遍认为是1924年1月伦敦广播电台播出的20分钟广播剧《危险》。

中国广播剧发展与外国相比起步较晚,中国第一部广播剧史1933年7月上海广播电台播出的《恐怖的回忆》。

上海曾是广播剧的制作重地,然而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受到冷落,广播剧步入艰难的发展瓶颈期。

因此,本文主要以上海广播剧兴起和发展为脉络,研究中国广播剧兴衰过程并分析其原因,促进广播剧与时俱进,成功转型,走向繁荣发展之路。

关键词:广播剧上海广播剧兴衰转型发展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广播剧是魅力女神,像诗、像梦,在声音世界中,使人享受一切美妙”。

[2]广播剧在大众媒介匮乏的年代,曾经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创造过广播的辉煌时代。

进入90年代,中国广播剧却逐步销声匿迹。

当前广播剧面临着理论研究不足、创作队伍匮乏、资金严重短缺等问题,其直接成为了阻碍广播剧发展的必要因素。

为了恢复广播剧的历史地位,重振广播剧的辉煌,同时对广播剧如何走出困境在广播媒体中占据应有地位提出建设性意见。

特以上海广播剧的发展为例,从广播剧史论的研究基础上,以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广播剧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广播剧初创(诞生——20世纪40年代末)(一)上海广播剧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广播电台与外国相比发展较晚,虽然1923年上海已经有了广播电台,但都是外国人开办的,而且寿命不长。

1926年中国才有了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

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为了推销自己制造的矿石收音机,开办了我国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

虽然中国广播电台在这一时期纷纷建立,但播放的内容主要是钱粮行情、新闻、戏曲演艺等等,还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剧作节目。

1933年7月,上海广播电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广播剧《恐怖的回忆》,广播剧作为年轻的剧种,开始登上中国广播文艺的舞台。

中国广播剧的初创阶段,上海无疑是广播剧制作的先行者。

这与其历史因素息息相关。

1937年8月,日本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上海作为旧中国中国广播电台的最大集中地,广播成为了抗日救亡的宣传载体。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洪深的《开船啰》、孙瑜的《最后一课》、丁玲的《以身许国》等。

1949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一成立,就有广播剧播出。

为了适应广播剧播出之需,同年11月建立了广播剧团。

(二)、初期上海广播剧特点及原因分析特点:(1)、具有时代感的题材单一题材的时代感强不强,时代精神体现得怎么样,常常是衡量一部作品思想性的标准。

从这一时期的剧作题材来看,时代感较强,但具有一定的单一性。

作品内容大多呈现激发抗日救国的精神,激励人民革命热情,歌颂人民爱国感情的特点,而其他非革命题材的剧目却少之又少。

例如《恐怖的回忆》就是上海亚美广播公司组织募捐支援抗日前线将士的活动中播出的,对激发广大上海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斗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舞台话剧的痕迹较重初创时期的广播剧从形式上来看,更接近舞台话剧,主要是单一的剧作场景。

例如《开船啰》主要戏份是在船上进行的,这种形式基本上就是“舞台话剧”的音频版本。

另外在场景转换上也沿用了舞台剧的手法。

例如《恐怖的回忆》的转场采用的是铃声提示,音响运用初见端倪。

[3]原因:(1)、背景原因,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内战全面爆发,以上海为例,广播剧多是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革命”题材剧。

(2)、广播技术落后,这时期广播技术不发达,多处于直播,声音运用上容易受到限制。

二、发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50年代——1966年)(一)上海广播剧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广播剧事业越来越兴旺。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电台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广播剧编创队伍,积累了一批有一定艺术质量的保留剧目,为广播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央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广播电台,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广播网。

(二)、特点及原因分析特点:(1)剧本创作丰富,思想艺术性较高,出现了大量原创作品。

(2)、题材形式上有突破,题材上继承了新中国的延安精神,形式上不在拘泥于传统的戏剧结构。

(3)、艺术个性凸显,从最初的简单直播像磁带录音的合成上发展,确立以声音表现为主的节目形态。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播剧的创作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歌颂新中国倡导的新精神;现代录音技术的发展,为广播剧走向成熟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兴旺繁荣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一)上海广播剧的兴旺繁荣随着“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中国广播事业的蒸蒸日上,也促进上海广播剧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从80年代开始,上海电台广播剧的编创制作不论艺术质量还是数量,在全国都名列全茅。

上海电台从1980年起,创办了《广播连续剧》专栏,每天2~3档,每档30分钟。

在广播剧录制工作中形成两条生产线,实行流水作业,开展友谊竞赛。

每天在固定时间专辟广播连续剧的播出栏目,上海电台属首创。

1988年,上海电台主办了第一届全国“白玉兰”杯广播连续剧奖,共收到全国28家电台的36部共217集广播连续剧。

“白玉兰”杯评奖共举办了3届,促进了广播剧节目的交流,在全国首创评奖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办法,为广播剧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创造了条件。

(二)、特点及原因分析特点:(1)、创作剧目递增,形式日臻完善。

由过去的单本剧多到逐渐出现了连续剧,短剧。

(2)、题目涉猎广泛,反映内容深刻。

这一时期的广播剧在题材上不仅延续了革命抗争题材,还涌现了诸多历史题材剧、儿童题材剧等。

(3)、广播剧所需的编辑、导演、配乐、音响效果等配备齐全。

原因:全国性、国际性的广播剧交流活动纷纷开展起来;广播技术日臻完善,立体声广播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拓展了广播剧的制作空间,加快了广播剧繁荣兴盛时期的步伐。

四、广播剧进入发展瓶颈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一)上海广播剧停滞现状随着电视事业的迅猛兴起,多元化信息传播和娱乐方式的出现,上海广播事业开始下滑。

许多电台已经出现了减产甚至停产广播剧的制作。

[4]1996年“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才逐步提高广播剧在社会上的地位,代表作有上海电台的《纸月亮》、《刑警803》等,尽管如此,广播剧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转机的背后仍隐藏巨大危机。

(二)、广播剧困顿的深层原因(1)、创作人员匮乏,剧本来源枯竭广播剧本的来源枯竭,是导致广播剧进入瓶颈期的主要原因。

剧本的主要来源有:作家、剧作家创作、编辑改编和编辑自己创作。

而在电视电影高薪资的对比下,很少有剧作家愿意为广播剧写稿。

同时,由于创作人员自身能力有限,创作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降低导致剧本的优劣程度差距大。

(2)、媒体竞争激烈,市场不完善八十年代中后期,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电视剧通过综合性的视听艺术,使人们更钟情于直观感受。

有线电视的普及和频道的激增,导致观众分流严重。

另外,广播剧市场难以建立,电台买回的广播剧成本高,听众少,不能带来新的经济收入。

(3)、演员队伍单一,录制设备落后(4)、广播事业本身机制问题(5)、新媒体的冲击六、关于广播剧走出困境的几点建议(一)、注重广播剧的内容和创新目前广播剧有三种类型:精品广播剧、泛情景广播剧、商业类的娱乐剧。

无论哪种类型,都是靠故事情节吸引人,以内容为主。

广播剧应面对大众,在“短、平、快”上做文章。

当传统媒体的广播优势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上海广播剧人却用一次又一次创新之举化解了广播剧的颓势。

[5]例如1987年上海电台推出的滑稽广播系列剧《滑稽王小毛》,受到听众的吹捧。

该剧是一档贴近生活、接近群众,风格活跃幽默,情节生动抓人。

从1998年5月起,该剧走进了国际互联网,这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广播剧应对新媒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着力打造广播剧的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精心策划和打造而成的,讲究的创意的是创意和策略。

品牌的影响越大,与听众的互动效果越好。

例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90年首播的品牌刑侦剧《刑警803》,在品牌建设上,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803的名字取自当地刑侦总队的所在地——中山北一路803号,首先栏目取名就非常贴近当地听众的生活。

其次为了增强明星效应,还专程上北京请刘欢录制了主题歌。

该剧播出的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均创下中国广播剧之最,其另辟蹊径地走出一条通俗广播剧的道路。

(三)、坚持广播剧的常态化目前我国的广播剧基本上是为了评奖而制作,功利性太重,少数电台无广播剧的播出时间,制作出了的精品广播剧只用于评奖。

周播节目对广播而言,无论市场占有率和经营方面意义都不大,因此要使广播剧常态化,应将广播栏目剧做成日播和其他方面的转型。

例如,1994年6月开始,上海东方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放直播广播剧《太太学堂》,每周一、三、五播出,每次30分钟,共播出了380多集。

它大多数由本台的主持人演播。

在广播剧直播过程时,可接听众电话,达到剧中人物与听众互动的目的,有时听众也成了剧中的一个人物。

得到了听众的广泛认可。

(四)探索广播剧的市场经营模式为了改变电台因成本效益收不回来,制作低产广播剧的现状。

就应该建立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建立专业化的制作队伍和良好的销售渠道,开发广播剧衍生产品。

在内容、形式、题材、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适应市场化的需要。

例如2008年元旦,上海故事广播推出了小说剧《三七撞上二十一》,这是上海广播界生产的第一部小说剧。

随后又推出一部广播情景喜剧《新空气六人行》,在创新上有很大的突破。

在广播剧走向市场上,上海广播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例如《刑警803》部分故事还被拍成了电视剧,出版了剧本选和连环图画册其中,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2年将其中广播剧中的8个故事编辑成册,并出版发行,共印1万册,一上市即告售罄。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则将《刑警803》中的20个故事改编成连环画出版,共出版20本,造成较大影响。

(五)、突破广播剧运营机制广播剧要借鉴直播分离的发展模式,改变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鼓励社会上专业公司制作广播剧,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打开思路,实现转型。

结语: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的繁荣衰败的过程,都有其深层原因。

本文在中国广播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上海广播剧的不断发展、创新为例,分析广播剧停滞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方案。

广播剧是众多艺术种类中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艺术奇葩,她的成长发展,她的成功辉煌,她的挫折彷徨,无不体现文艺方针的实施。

因此,在新媒体的日益冲击下,坚持党的方针,实现广播剧的转型发展,需要每一个热爱广播剧的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1] 朱宝贺.广播剧编剧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2] 王国臣.广播影视文学脚本创作[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 王雪梅.广播剧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4] 刘晓洁.广播剧进入发展瓶颈期[N].解放日报,2008,(011).[5] 王小云.广播剧如何走出低谷?[J].山海艺术家,1998,(05).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以上海广播剧的兴起发展为例题目:《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学生姓名:黄燕伟所在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编导)5班学号: 11101640507任课老师:吴瑜2013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