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_教案_高三物理_专题一 力和运动
高三物理必修一全套知识点
高三物理必修一全套知识点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定义与分类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物体的形状。
力的分类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将这些力合成一个等效的合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分力。
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若未受外力,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给出了力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F=ma。
第三定律表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直线路径的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恒定。
5. 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沿曲线路径的运动,如圆周运动。
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断变化,因此存在加速度。
二、功、能和功率1. 功的定义和计算功是力在物体上产生位移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
其计算公式为W=Fs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作用力,s表示位移,θ表示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2.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k=1/2mv^2,其中m 是物体质量,v是速度。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Ep=mgh,其中h是物体高度。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没有非保守力做功时,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4. 功率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计算公式为P=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时间。
三、动量与冲量1. 动量的定义和计算动量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是矢量量。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p=mv,其中p表示动量,m表示质量,v表示速度。
2. 冲量的定义和计算冲量是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也是矢量量。
冲量的计算公式为J=Ft,其中J表示冲量,F表示作用力,t表示作用时间。
3. 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力的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描述教案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算、力的性质
教学难点:力的平衡与合力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要求学生讲解自己对力的理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
存在和作用。
二、概念讲解:
1.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力是能够改变物体状态运动状态的原因。
2.力的计算: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3.力的性质:讲解力的作用线、作用点、作用面等性质,让学生理解力的不同形式和特点。
三、实例分析:
通过实例讲解力的计算和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应用方法。
四、练习训练:
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力的
理解。
五、总结归纳: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明确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六、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课外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力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物理力的基本概念展开,通过引入、概念讲解、实例分析、练
习训练等环节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培训,让学生对物理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力的学习。
运动和力的关系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单元名称:《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一学段学科:高中物理授课年级:高三《运动和力的关系》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运动和力的关系课时8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前面三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的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的变化,控制物体的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
为便于学生学习,本章只限于讨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问题。
在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在后续的学习中,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
本章先阐述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说明牛顿在前人,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一定律,明确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里概念:力和惯性。
本章在阐述牛顿第二定律前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有实验基础,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
二定律是定量的规律,教科书在介绍了力学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后,通过用牛顿运动定律类基本问题,深化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最后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超重、失重问题。
学情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
为便于学生理解,现阶段学习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只限于直线运动。
在学生基本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在后续的教学中,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单元内容要求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游乐活动等,体验失重与超重。
2.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单元结构图(牛三律、平衡问题除外)单元目标物理观念目标1:了解伽利略关于运动和力关系的认识,树立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3.了解力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难点:力的特点和作用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滑轮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先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用力推动一块物体时,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与力有什么关系?
二、讲解(10分钟)
1.力的概念:
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形状发生变化的原因。
2.力的分类:
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力等。
3.力的测量方法:
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进行力的测量。
三、实验(15分钟)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并让学生进行操作。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四、讨论(10分钟)
让学生们讨论力的特点和作用,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举例,加深他们对力的理解。
五、小结(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复习力的概念、分类、测量方法以及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力的测量方法,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多样,结合实验和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基础概念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基础概念讲解教案
主题:力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引入:展示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的场景,引出力的概念。
二、讲解:
1.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物体之间作用的一种。
力的作用效果有推、拉、压等。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英制中力的单位是磅(lb)。
3.力的计算公式:力的计算公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三、实例演练: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练习力的计算方法。
四、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重要性及计算方法。
五、拓展:让学生思考力的应用场景,如何利用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力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他们对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他们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力的
基本概念。
高三物理力和运动知识点
高三物理力和运动知识点力和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掌握力和运动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三物理力和运动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一、力的概念和分类1. 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其大小用牛顿(N)表示。
2. 力的分类: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 接触力包括弹力、摩擦力、支持力等。
- 非接触力包括重力、电磁力、引力等。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合成力是这些力的矢量和。
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分力可以使物体保持平衡或者达到所需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作用效果1. 静力平衡: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动力学平衡: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合外力的合力矢量为零时,物体处于匀速曲线运动状态。
3. 加速度: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将会产生加速度。
4. 牛顿第一定律:质点在受力为零或合力为零的情况下,将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受力不为零的情况下,将产生加速度。
5.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其中F为合外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四、运动学1. 运动的类型: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运动位移:物体由起始位置到终点位置的位移,是一个矢量值。
3. 运动速度:物体运动中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是一个矢量值。
速度大小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是某一瞬间的瞬时速度。
5. 运动加速度: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是一个矢量值。
大小为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6. 牛顿第三定律:力的相互作用定律,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五、力和能量1. 功:力在物体上所做的作用,是标量量值。
高三物理一轮总复习知识点
高三物理一轮总复习知识点一、力和运动力和运动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力是引起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运动则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状态变化。
1. 力的定义和分类力是使物体产生形状变化或者改变运动状态的作用。
力的分类有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通过物体表面之间的接触传递的力,如摩擦力和压力。
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没有接触面而产生的力,如重力和电磁力。
2. 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运动定律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和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F=ma;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任何一个物体,它受到的力和它施加给其他物体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弹力和弹簧势能弹力是弹簧或者其他弹性物体由于被拉伸或者压缩而产生的力,其大小与形变的程度成正比。
弹簧势能则是由于形变而储存的能量,可以通过运动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计算。
4. 摩擦力摩擦力是接触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前者是使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的力,后者是使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减慢或者停止的力。
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二、机械能机械能是物体的运动能量和形变能量之和,描述了物体的能量状态。
1.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能可以通过动能定理计算,即动能的变化等于作用力乘以物体位移的积。
2. 重力势能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处在重力场中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高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重力势能可以通过重力势能定理计算,即重力势能的变化等于物体高度的差乘以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3. 弹性势能弹性势能是由于物体被拉伸或者压缩而储存的能量,与形变程度和弹簧系数有关。
弹性势能可以通过弹性势能定理计算,即弹性势能的变化等于弹簧度数的平方乘以形变的平方。
4. 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和摩擦损失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1.1 运动的描述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学案
1.1 运动的描述1.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的,知道不引入参考系就无法确定质点的位置和运动.2.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在研究物理问题过程中构建物理模型,再现物理情景.4.对参考系、质点只作Ⅰ级要求,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那么作Ⅱ级要求(1)热点预测:近年对直线运动单独命题逐渐增多,因为直线运动毕竟是基础运动形式,所以是永恒的热点。
预计以后的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仍将以图象问题和运动学规律的应用为主,题型延续选择题的形式,分值约为6分。
(2)趋势分析:将会越来越突出地考查运动规律和运动图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高考复习中应予以高度关注。
一对质点、参考系和位移的理解1.质点(1)用来代替物体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2)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质点.(3)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参考系(1)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都假定它是静止的.(2)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3)选取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3.位移(1)定义: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它是质点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2)与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抓住“三点〞理解质点、参考系和位移1.质点的模型化:建立模型.一是要明确题目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二是看所研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问题是否有影响.2.运动的相对性: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对同一运动的描述一般是不同的.3.位移的矢量性:一是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二是位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二 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速度(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状态量. (2)定义式:v =ΔxΔt.(3)决定因素:v 的大小由v 0、a 、Δt 决定. (4)方向:与位移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1)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ΔxΔt,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2)平均速度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与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相对应.3.瞬时速度(1)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是矢量.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2)瞬时速度能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它是在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对应.(3)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与平均速度的大小没有对应关系. 用极限思想理解两种速度关系 1.两种速度的关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2.关于用平均速度法求瞬时速度(1)方法概述:由平均速度公式v =ΔxΔt 可知,当Δx 、Δt 都非常小,趋向于极限时,这时的平均速度就可认为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2)选用思路:当物体在微小时间Δt 内发生的微小位移Δx 时,可由v =ΔxΔt 粗略地求出物体在该位置的瞬时速度.三 加速度与速度及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1.速度变化量(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改变的物理量,是过程量. (2)定义式:Δv =v -v 0.(3)决定因素:Δv 由v 与v 0进行矢量运算得到,由Δv =a Δt 知Δv 由a 与Δt 决定. (4)方向:由Δv 或a 的方向决定. 2.加速度(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状态量. (2)定义式:a =Δv Δt =v -v 0Δt.(3)决定因素:a 不是由v 、Δt 、Δv 来决定,而是由F m来决定.(4)方向:与Δv 的方向一致,由合外力的方向决定,而与v 0、v 的方向无关. 对速度与加速度关系的三点提醒1.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2.速度变化量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速度变化量的大小由加速度和速度变化的时间决定.3.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关键是看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不是看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加速度的大小只反映速度变化(增加或减小)的快慢.高频考点一 对质点和参考系的理解 1.对质点的理解科学抽象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的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真正的质点是不存在的可看做质点的条件一个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要看物体的大小、形状在所讨论的问题中是主要因素还是次要因素.假设是次要因素,即使物体很大,也能看做质点;相反,假设是主要因素,即使物体很小,也不能看做质点质点与几何“点〞质点是对实际物体进行科学抽象的模型,有质量,只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几何中的“点〞仅仅表示空间中的某一位置[特别提醒]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通常物体自身的大小忽略不计,可以看做质点;(3)物体有转动,但转动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如研究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运动).2.参考系的选取原那么选取参考系时,应以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那么.(1)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所在的系统来决定.例如研究地球公转的运动情况,一般选太阳作为参考系.(2)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如不特别说明,一般是以地球作为参考系.(3)当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参考系.例1、在“金星凌日〞的精彩天象中,观察到太阳表面上有颗小黑点缓慢走过,持续时间达六个半小时,那便是金星,这种天文现象称为“金星凌日〞,如图2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图2A.地球在金星与太阳之间B.观测“金星凌日〞时可将太阳看成质点C.以太阳为参考系,金星绕太阳一周位移不为零D.以太阳为参考系,可以认为金星是运动的答案 D解析金星通过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才看到金星没有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呈黑色,选项A错误;因为太阳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观测“金星凌日〞不能将太阳看成质点,选项B错误;金星绕太阳一周,起点与终点重合,位移为零,选项C错误;金星相对于太阳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太阳为参考系,金星是运动的,选项D正确。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
年级:高中
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
主题:力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力的作用方式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分类、力的作用方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力的计算方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力的作用,并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力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概念解释(10分钟)
1. 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种类的力如何作用。
2. 讲解力的作用方式,如推力、拉力、重力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计算方法(15分钟)
1. 讲解力的计算方法,如力的大小、方向和求和。
2. 演示利用力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并让学生跟随做练习。
四、实例分析(10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所学的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进行计算求解。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和分类、力的作用方式和计算方法。
2.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力的计算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讲解,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力的计算方法。
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加练习,提高应用力的能力。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人教版一、考点回顾1.物体怎么运动,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和受力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关系如下表所示:2.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反过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反映出物体的受力情况。
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去推断物体运动情况,或从物体运动情况去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3.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①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④正确建立坐标系;⑤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列式求解。
4.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临界状态分析。
二、经典例题剖析1.长L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低点和最高点时所受的绳拉力分别为T1和T2(速度分别为v0和v)。
5求证:(1)T1-T2=6mg(2)v0≥gL证明:(1)由牛顿第二定律,在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有:T1-mg=mv02/L T2+mg=mv2/L由机械能守恒得:mv02/2=mv2/2+mg2L以上方程联立解得:T1-T2=6mg(2)由于绳拉力T2≥0,由T2+mg=mv2/L可得v≥gL5代入mv02/2=mv2/2+mg2L得:v0≥gL点评:质点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问题是牛顿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应用的综合题。
加之小球通过最高点有极值限制。
这就构成了主要考查点。
2.质量为M 的楔形木块静置在水平面上,其倾角为α的斜面上,一质量为m 的物体正以加速度a 下滑。
求水平面对楔形木块的弹力N 和摩擦力f 。
解析: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牛顿定律方程: N 1‘=mgcosα mgsinα-f 1’=ma ,得:f 1‘=m(gsinα-a) 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楔形木块有N 1=N 1’,f 1=f 1‘然后以楔形木块为研究对象,建立平衡方程:N =mg +N 1cosα+f 1sinα=Mg +mgcos 2α+mgsin 2α-masinα =(M +m)g -masinαf =N 1sinα-f 1cosα=mgcosαsinα-m(gsinα-a)cosα=macosα 点评:质点在直线运动问题中应用牛顿定律,高考热点是物体沿斜面的运动和运动形式发生变化两类问题。
高中物理力学基础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基础讲解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学的基础概念,掌握牛顿三大定律和相关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
2. 牛顿三大定律:
a. 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
b. 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c.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教学步骤:
1. 引入力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 讲解牛顿三大定律的概念及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定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3. 进行相关计算练习,教授计算物体受力情况下的加速度和速度变化。
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相关习题练习。
教学资源:
1. 教案PPT
2. 牛顿三大定律的实验器材
3. 相关教材和习题
评估方式:
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力学相关概念和定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相关问题讨论和解答。
3. 习题练习:布置相关习题作业,检验学生对课上内容的掌握程度。
拓展内容:
1. 进一步讲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2. 探讨力的合成、分解及受力分析的方法。
3. 分析多体系统的运动规律,理解引力和摩擦力等重要力的作用。
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专题 板块模型问题课件
解
解
14.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t=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 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及 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 木板上。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取10 m/s2,求: (1)物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解
解
题组 三 地面粗糙,给木板或滑块v0 4.[2022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一期末 ][多选]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B静止在粗糙 的水平面上,t=0时刻滑块A从木板的左端以速度v0水平向右滑行,木板与滑块间存在摩擦, 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在滑块A停止运动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 滑块A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木板B可能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C. 木板B对地面的摩擦力是水平向右的 D. A、B之间的摩擦力一定始终是滑动摩擦力 点题:由于B板受地面的摩擦力,板、块共速后做匀减速运动。
(2)从t=0时刻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的大小。
解
解
15.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放在足够长的木板B上,木板B静止于水平面上。已知A的质量 mA=2.0 kg,B的质量mB=3.0 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2,B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 因数μ2=0.1,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若t=0开始,木板 B受水平向右、大小为F1=18 N的恒力作用,t=1 s时将F1改为F2=3 N,方向不变,t=3 s时撤 去F2。 (1) 木板B受F1=18 N的水平恒力作用时,A、B 的加速度大小aA、aB各为多少? (2)从t=0开始,到A、B都停止运动,求A、B运动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一力和运动8k双面
专题研究一 力和运动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力与运动
一、 受力分析与物体平衡
技巧方法 处理共点力平 平衡问题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问题,一般可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成与第三个力等大 反向”的关系,即利用平衡条件的“等值、反向”原理解答。 【例 1】如图所示,一小球在纸面内来回振动,当绳 OA 和 OB 拉力相等时,摆线与 竖直方向的夹角 为 A. 15° B. 30° C. 45° D. 60° 变式 1、如图所示,一物体受到 1N、2N、3N、4N 四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沿 3N 力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现保持 1N、3N、4N 三个力的方向和大小不变,而将 2N 的力 绕 O 点旋转 600,此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大小为 A、2N,B、2√2N, C、3N, D、3√3N (2)应用正交分解法解决平衡问题 【例 2】图中重物的质量为 m,轻细线 AO 和 BO 的 A、B 端是固定的。平衡时 AO 是水 平的,BO 水平面的夹角为θ。AO 的拉力 FA 和 BO 的拉力 FB 的大小是 A. FA mg sin B. FA mg cot C. FB mg sin D. FB
mg sin
变式 2、如图所示,长为 5m 的细绳的两端分别系于竖立在地面上相距为 4m 的两杆的 顶端 A、B ,绳上挂一个光滑的轻质挂钩,其下连着一个重为 12N 的物体,平衡时,问: “活结”问题 ①绳中的张力 T 为多少? ②A 点向上移动少许,重新平衡后,绳与水平面夹角,绳中张力如何变化? 【例 3】如图所示,水平横梁一端 A 插在墙壁,另一端装有小滑轮 B,一轻绳一端 C 固定 于墙壁上,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为 m=10kg 的重物, ,则滑轮受到绳子作用力为 A.50N B.
高中物理力学的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2. 能够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3. 掌握力的计算公式和作用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2. 力的计算和作用原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复习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运动,如果外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2.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力成正比,反比于物体的质量。
3.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示例演练(20分钟)
1. 对几道应用牛顿三定律的例题进行讲解和练习。
2. 对几道求解力的计算题目进行讲解和练习。
四、讨论(10分钟)
与学生讨论牛顿三定律和力的应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牛顿三定律和力的计算展开,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第一课人教版教案
高中物理第一课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1. 理解物理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探索物理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课件和相关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物理学的应用场景引起学生兴趣,引入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二、讲授(30分钟)
1. 物理学的定义和意义;
2.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3. 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4. 物理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三、讨论(15分钟)
学生自由讨论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理学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到物理学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学知识,拓展应用领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一节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一节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及分类;2. 了解力的作用以及力的计算方法;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力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力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力的方向;2. 能够灵活运用力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辅助工具;2. 学生预先阅读教材相关知识;3. 教师准备相关实验和示范操作。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及分类(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和讲解方式,介绍力的定义和分类,并举例说明。
3. 实验操作(15分钟):教师进行力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力的大小。
4. 练习和讨论(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完成后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的内容。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学生的思路,强化学生的记忆。
【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作业;2. 思考力的应用场景,写一篇简短的文章。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分类:接触力、重力、弹簧力、摩擦力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力的概念,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继续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和思考问题,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力的备课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 掌握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难点:
1.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及意义;
2. 物体在受力和不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长型弹簧、轮轴、吊绳等;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的准备;
3. 课件及练习题目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二、讲解(15分钟)
1. 通过案例和实验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
2.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原理和含义;
3. 讲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步骤:将长型弹簧悬挂起来,使其保持静止状态,然后用轮轴挂轮上的绳子拉动弹簧进行实验;
3. 实验记录: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变化;
4. 实验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是否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四、总结(10分钟)
1. 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小结练习(10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力教案
高中物理力教案
课时:1节课(45分钟)
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力的作用及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力的概念及分类;
2.力的作用;
3.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实验器材等;
2.学生自带笔记本及纸笔。
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力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
2.探究(25分钟)
(1)力的分类
教师向学生介绍力的分类,包括接触力、重力、弹力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
的力。
(2)力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展示不同力的作用,如拉力、压力等,让学生亲自体验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3.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计算方法。
4.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力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引入、探究、总结和作业布置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力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力的作用及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例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力和运动命题趋势力和运动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总结近年高考的命题趋势,一是考力和运动的综合题,重点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为使物体变为某一运动状态,应选择怎样的施力方案(如2000年全国卷,空间探测器变速问题);二是联系实际,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命题,如以交通、体育、人造卫星、天体物理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为背景,重点考查获取并处理信息,去粗取精,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学会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2.能够从实际问题中获取并处理信息,去粗取精,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体会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从实际问题中获取并处理信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提高从实际问题中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知识概要物体怎么运动,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和受力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关系如下表所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反过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反映出物体的受力情况。
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去推断物体运动情况;或从物体运动情况去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①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④正确建立坐标系;⑤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列式求解。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临界状态分析。
二、考题回顾1.(2004全国理综15)如图所示,ad 、bd 、cd 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 、b 、c 、d 位于同一圆周上,a 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 点为圆周的最低点。
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 、b 、c 处释放(初速为0),用t 1、 t 2、 t 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 所用的时间,则A .t 1< t 2<t 3B .t 1> t 2>t 3C . t 3> t 1>t 2D .t 1= t 2=t 32.(2004全国理综23题,16分)在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着陆的最后阶段,着陆器降落到火星表面上,再经过多次弹跳才停下来。
假设着陆器第一次落到火星表面弹起后,到达最高点时高度为h ,速度方向是水平的,速度大小为v 0,求它第二次落到火星表面时速度的大小,计算时不计火星大气阻力。
已知火星的一个卫星的圆轨道的半径为r ,周期为T 。
火星可视为半径为r 0的均匀球体。
3.(2004全国理综25题,20分)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面的中央。
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 边重合,如图。
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
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 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 边。
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 表示重力加速度)4.(2003全国理综24题,15分)中子星是恒星演化过程的一种可能结果,它的密度很大。
现有一中子星,观测到它的自转周期为T =301s 。
问该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应是多少才能维持该星的稳定,不致因自转而瓦解。
计算时星体可视为均匀球体。
(引力常数G =6.67⨯1011-m 3/kg.s 2)参考答案: 1.D2.以g '表示火星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M 表示火星的质量,m 表示火星的卫星的质量,m '表示火星表面出某一物体的质量,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g m r m M G''='20① r T m rMm G22)2(π= ② 设v 表示着陆器第二次落到火星表面时的速度,它的竖直分量为v 1,水平分量仍为v 0,有h g v '=221 ③2021v v v += ④由以上各式解得2022328v r T hr v +=π ⑤ 3.设圆盘的质量为m ,桌长为l ,在桌布从圆盘下抽出的过程中,盘的加速度为a 1,有11ma mg =μ ①桌布抽出后,盘在桌面上作匀减速运动,以a 2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有22ma mg =μ ②设盘刚离开桌布时的速度为v 1,移动的距离为x 1,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在运动距离x 2后便停下,有11212x a v = ③ 22212x a v = ④盘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是1221x l x -≤⑤ 设桌布从盘下抽出的时间为t ,在这段时间内桌布移动的距离为x ,有221at x =⑥ 21121t a x = ⑦而121x l x +=⑧ 由以上各式解得g a 12212μμμμ+≥⑨ 4.解析:设想中子星赤道处一小块物质,只有当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大于或等于它随星体所需的向心力时,中子星才不会瓦解。
设中子星的密度为ρ,质量为M ,半径为R ,自转角速度为ω,位于赤道处的小物块质量为m ,则有R m R GMm 22ω= T πω2= ρπ334R M =由以上各式得23GT πρ=,代入数据解得:314/1027.1m kg ⨯=ρ。
评注: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题时,经常需要像本题一样先假设某处存在一个物体再分析求解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题惯用的一种方法。
三、典题例析【例题1】 如图,风洞实验室中可产生水平方向的、大小可调节的风力.现将一套有小球的细直杆放入风洞实验室.小球孔径略大于细杆直径.(1)当杆在水平方向上固定时,调节风力的大小,使小球在杆上做匀速运动,这时小球所受的风力为小球所受重力的0.5倍,求小球与杆间的滑动摩擦因数.(2)保持小球所受风力不变,使杆与水平方向间夹角为37°,并固定,则小球从静止出发在细杆上滑下距离s 所需时间为多少?(sin37°=0.6 cos37°=0.8)解题方法与技巧:(1)设小球所受的风力为F ,支持力为F N ,摩擦力为F f ,小球质量为m ,作小球受力图,如图,当杆水平固定,即θ=0时,由题意得: F =μmg ① ∴μ=F /mg =0.5 mg /mg =0.5 ② (2)沿杆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cos θ+mg sin θ-F f =ma ③ 垂直于杆方向,由共点力平衡条件得: F N +F sin θ-mg cos θ=0 ④ 又 F f =μN ⑤ 联立③④⑤式得:风a =mF mg F f-+θθsin cos =mmg F )cos sin ()sin cos (θμθθμθ-++将F =0.5 mg 代入上式得a =43g ⑥ 由运动学公式得:s =21at 2 ⑦ 所以 t =4/32g s =gs38 ⑧ 【例题2】 (2000年全国卷)如图所示为一空间探测器的示意图,P 1、P 2、P 3、P 4是四个喷气发动机,P 1、P 3的连线与空间一固定坐标系的x 轴平行,P 2、P 4的连线与y 轴平行,每台发动机开动时,都能向探测器提供推力,但不会使探测器转动。
开始时,探测器以恒定的速率v 0向x 方向平动,要使探测器改为向正x 偏负y 60°方向以原速率v 0平动,则可A .先开动P 1适当时间,再开动P 4适当时间B .先开动P 3适当时间,再开动P 2适当时间C .开动P 4适当时间D .先开动P 3适当时间,再开动P 4适当时间解题方法与技巧:该题实际上是要校正探测器的飞行状态,这在航天活动中,是很常见的工作,因为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一道题。
最后要达到的状态是向正x 偏负y 60°方向平动,速率仍为v 0。
如图所示,这个运动可分解为速率为v 0cos 60°的沿正x 方向的平动和速率为v 0sin 60°的沿负y 方向的平动,与原状态相比,我们应使正x 方向的速率减小,负y 方向的速率增大。
因此应开动P 1以施加一负x 方向的反冲力来减小正x 方向的速率;然后开动P 4以施加一负y 方向的反冲力来产生负y 方向的速率。
所以选项A 正确。
点评:建立坐标系,在两个坐标轴的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是研究动力学问题的常用方法。
该题一入手,就在沿坐标轴的两个方向上对两个状态进行比较,很快就使问题变得清晰。
因此要熟练掌握这种分析方法。
【例题3】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箱放在水平面上,木箱中的立杆上套着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开始时小球在杆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后,小球沿杆下滑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21,即a =21g ,则小球在下滑的过程中,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少?解题方法与技巧: 解法一:(隔离法)木箱与小球没有共同加速度,所以须用隔离法取小球m 为研究对象,受重力mg 、摩擦力F f ,如图所示,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 -F f =ma①取木箱M 为研究对象,受重力Mg 、地面支持力F N 及小球给予的摩擦力F f ′如图据物体平衡条件得: F N -F f ′-Mg =0② 且F f =F f ′③由①②③式得F N =22mM +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 F N ′=F N =22mM +g . 解法二:(整体法)对于“一动一静”连接体,也可选取整体为研究对象,依牛顿第二定律列式: (mg +Mg )-F N =ma +M ×0 故木箱所受支持力:F N =22mM +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 木箱对地面压力F N ′=F N =22mM +g .点评:考查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运用能力及灵活选取研究对象的能力。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
学生常见错误有:(1)部分考生习惯于具有相同加速度连接体问题演练,对于“一动一静”连续体问题难以对其隔离,列出正确方程.(2)思维缺乏创新,对整体法列出的方程感到疑惑。
【例题4】一个质量为0.2 kg 的小球用细线吊在倾角θ=53°的斜面顶端,如图,斜面静止时,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行,不计摩擦,当斜面以10 m/s 2的加速度向右做加速运动时,求绳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
解题方法与技巧:当加速度a 较小时,小球与斜面体一起运动,此时小球受重力、绳拉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作用,绳平行于斜面,当加速度a 足够大时,小球将“飞离”斜面,此时小球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未知,题目中要求a =10 m/s 2时绳的拉力及斜面的支持力,必须先求出小球离开斜面的临界加速度a 0.(此时,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恰好为零)由mg cot θ=ma 0 所以a 0=g cot θ=7.5 m/s 2因为a =10 m/s 2>a 0所以小球离开斜面N =0,小球受力情况如图,则Tc os α=ma , T sin α=mg所以T =22)()(mg ma +=2.83 N ,N =0.点评:考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应用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临界条件的挖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