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标本9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答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B.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内焰上加热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D.适当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B解析:BA.燃料本身也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而含有水分子,正确;B.酒精灯外焰与氧气接触充分,燃烧充分温度高,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外焰上加热,选项错误;C.氧气浓度越大,燃料燃烧越充分,故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使燃烧更充分,所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
故选:B。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能燃烧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B解析:BA、铜片上的红磷因未达到着火点,开始不燃烧。
错误。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会燃烧。
正确。
C、热水的作用有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
错误。
D、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且与空气接触才可燃烧。
错误。
故选B。
3.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解析:B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但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如过氧化氢与水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正确;故选项正确;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错误,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故选项错误;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电灯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向NaOH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放热B. 某化肥与熟石灰研磨,无刺激性气味,说明化肥一定不是氮肥C. 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铝箔熔化但不滴落,说明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D. 向黑色粉末中加入一种液体,立即产生大量气泡,说明该液体一定是双氧水2.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装置②③组合可用来制取氢气B. 装置①⑤组合可用来制取氧气C. 装置②可较好地控制反应速率D. 装置②④组合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加油站严禁烟火B. 高层楼房着火乘电梯逃生C. 燃气泄漏关闭阀门打开排气扇D. 灭火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4.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你认为错误的是(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 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C.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D. 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5.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 CO可用于冶炼金属C. 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D. 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6.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 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B. 一氧化碳从氧化铁中还原出铁,所以冶炼金属一定要用一氧化碳C.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所以隔絶氧气和水一定可以防止铁生锈D. 化学反应通常有能量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7.在汽车加油站见到的油罐车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图标是()A. AB. BC. CD. D8.煤炭燃烧排出的尾气中,能形成酸雨的是A. N2 B. CO2C. SO2D. H2O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用作燃料B.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C. 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因此有能量变化的都是化学反应D.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了物质的性质10.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A. 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 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C. 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D. 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1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A. 天然气B. 氢气C. 酒精D. 乙醇汽油12.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5月18日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1.(2021湖南株洲中考)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D.甲烷与乙醇的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两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答案:B2.(2021江苏盐城中考改编)我国建成了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装置,其原理是:①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②电解水获得H2,③H2与CO2反应合成绿色液态燃料CH3OH。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B.H2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C.电解水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该装置能捕获并资源化利用CO2答案:A3.(2020海南中考)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答案:D4.(2019成都中考)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A.扇灭隔绝氧气B.剪掉烛芯隔离可燃物C.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D.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答案:A5.(2019北京中考)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答案:D6.(2020四川攀枝花中考)“化学链燃烧”是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的燃烧,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在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
该过程具有无火焰、低污染、高效率等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及考点:7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及考点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内容概述】本单元包括两个课题。
课题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课题2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使用生活燃料都是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本单元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分析探究常以情景题出现,尤其是新科技中使用的燃料和能源,更是中考的热点。
【学习目标】重点:1. 物质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 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及其不可再生性。
4. 化石燃料的特点及用途。
5.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6. 化石燃料的利用及其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7. 使用和开发新能源。
难点:1. 物质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4.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命题分析】1. 本节考查内容主要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主要形式为实验探究题,也有选择题和填空题;燃烧条件的探究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往往与灭火的原理、反应的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综合出题,但在中考题中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灭火的原理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中考中将会出现利用燃烧条件、灭火的原理、安全常识、自救方法来设计灭火方案,或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这样既考查了知识,又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及思想。
2. 反应的放吸热问题主要记清课本中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燃烧反应及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化石燃料中天然气为清洁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在反应的吸放热方面经常与物质溶于水时的吸放热相联系,同时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的环境问题与新能与新能源知识,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3.熟记目前使用的新能源为氢气、乙醇等,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主要考查氢能的优缺点、及制备,在此基础上与环境污染相联系,举例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的种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1含答案
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45分钟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2012·兰州中考)在“甘肃省2012年科技活动周”活动中,由兰州分馆设计制作的“清洁绿色能源”专题展览引起各方关注。
下列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A.太阳能B.风能C.地热能D.石油2.下列图标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3.汽油属于易燃物,敞口放置一瓶汽油,虽然与空气接触,但并未燃烧,这是由于( )A.汽油具有挥发性B.汽油的着火点较低C.与汽油接触的氧气少D.周围环境温度低于汽油的着火点4.(2012·广州中考)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D.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5.氢气作为能源,目前还不能被广泛使用,分析其原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虽然制氢气的资源丰富,但制取成本高B.高效、经济的制取氢气的方法还在研究之中C.高效、价廉的贮氢材料还在研究之中D.氢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常温下就会发生爆炸6.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引起的,而缺氧窒息又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
下列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 )A.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B.发生火灾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生C.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D.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并同时拨打电话求救7.(2012·泸州中考)固体CO2又称干冰,易升华。
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
下列关于干冰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冰升华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CO2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C.CO2不能支持燃烧D.干冰升华后不污染档案资料8.最近“纸火锅”逐渐流行起来。
化学九上第七单元 答案详解〔人教版〕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化学九年级全一册参考答案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1. 2Mg+O2=====点燃2MgO 产生耀眼白光3Fe+2O2=====点燃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C+O2=====点燃CO2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并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S+O2=====点燃SO2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并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1)氧气发光放热氧化(2)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3)破坏三个燃烧条件中的任一个(4)有限的空间内热膨胀3.D 【解析】缺少燃烧条件中的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D 【解析】水蒸发时吸热,使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5.C 【解析】B、D没有通空气,A中水温达不到白磷的着火点。
6.C 【解析】物质的着火点是它的属性,一般不会改变。
7.A 【解析】大部分物质存放时会发生缓慢氧化,使温度慢慢升高,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会发生火灾,所以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通风良好,使热量及时散出。
8.(1)使温度达到了木头的着火点(2)清除了可燃物(3)充足的氧气9.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煤粉与氧气(或空气)有更大的接触面10.B 【解析】图a中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可以比较出红磷、白磷的着火点高低。
11.B 【解析】燃着的烟头温度较高,往往能达到某些可燃物的着火点。
12.D 【解析】除了化学变化之外,气压过高也能引起爆炸,如车爆胎等。
13.A 【解析】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在爆炸极限内,点燃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14.杯水车薪:虽然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也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釜底抽薪:使得炉内没有了可燃物,即可燃物与炉内助燃物分离,导致釜下之火熄灭15.(1)可燃物(2)开门使室内空气形成对流,使室内氧气更充足(3)A (4)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1课时1.(1)2H2+O2=====点燃2H2O (2)2CO+O2=====点燃2CO22.煤石油天然气不可(2)CH4(3)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热量资源CO 3.A4.B 【解析】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不能防止温室效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4分)1.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2.火的作用是( )A.提供可燃物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C.提供氧气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3.下列关于煤和石油综合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煤的综合利用措施主要是化学变化,从石油中分离出石油气,汽油、航空煤油等属于物理变化B.煤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因此煤只适宜作燃料C.人类必须节约使用能源,并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D.要重视煤和石油的合理开发和利用4.深海海底大量存在的天然气积冰丘(即甲烷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海底高压和低温环境下形成的固体.下面有关甲烷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B.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由植物残体分解生成的C.采煤矿井常有无色、无味的甲烷气体逸出,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D.实验室收集甲烷气体可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蜡烛火焰上方放一个瓷碟子,碟子底部有炭黑出现,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B.在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来引燃煤,是为了改变煤的着火点C.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放热反应D.做饭时,若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则需要调大灶具的进风口6.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
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D.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家用电器着火,可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B.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C.发现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门窗通风D.面粉加工厂的照明设备应采用防爆型装置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是碳单质B.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C.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D.“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9.下列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B.夜晚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C.进入久未开店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可使用楼内电梯逃生10.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全部正确的是()A.A B.B C.C D.D1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室内放置一大盆水,就可以防止煤气中毒B.室内着火,应立即开窗通风C.开灯检查燃气是否泄漏D.久未开启的地窖、窖井,不可贸然进入,应先进行灯火实验12.推理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化合物中含不同种元素,所以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都是化合物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甲烷前一定要验纯C.木炭、活性炭可用手净化空气,所以碳单质都能净化空气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13.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A B.B C.C D.D14.关于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方法不正确的是()A.存放时要露天放置,紧密堆积B.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和撞击C.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D.生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二、填空题(16分)15.公交车上常悬挂一块警示牌“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上车!”。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经典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A.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不带电的微粒不是分子就是原子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为氧化物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发光放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解析:CA、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比如:中子不带电,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比如:高锰酸钾含有氧元素,但高锰酸钾不是氧化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发热的现象,所以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点灯发光,属于物理变化;答案:C。
2.水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有()①反应Ⅰ为分解反应,反应Ⅱ为化合反应②只有反应Ⅰ能说明水由氢和氧元素组成③整个转化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水④反应Ⅰ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反应Ⅱ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A.1B.2C.3D.4B解析:B①反应Ⅰ是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为分解反应,反应Ⅱ是氢气和氧气化合为水,为化合反应,故正确;②反应Ⅰ、反应Ⅱ都能说明水由氢和氧元素组成,故错误;③由转化图可知,该系统中水既可分解也可生成,是可以回收并循环使用的,故正确;④反应Ⅰ是电解水,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反应Ⅱ是氢气和氧气反应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错误;故选:B。
3.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都是催化剂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C解析:C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不一定是催化剂,还有可能是杂质,A错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_第七章_燃料及其利用_7.1_燃烧和灭火(有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 7.1 燃烧和灭火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2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36分,)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油清洗油污利用乳化原理B.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分子大,原子小C.鉴别羊毛与涤纶可采用点燃闻气味的方法D.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是因为氧气具有可燃性2. 为了让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正确合理的措施是()A.提高锅炉的耐热性B.粉碎煤块C.减少空气通入量D.增加煤的用量3. 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下列有关燃烧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A.硫在氧气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一样,这是因为氧气的含量不同B.烧木柴时将木柴架空,则燃烧会更旺,这是因为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蜡烛火一吹就灭,是因为空气流动而带走热量使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D.划火柴时火柴梗向上,则火焰会熄灭,这是因为它接触不到氧气4. 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B.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C.把木柴架空,可使木柴更充分接触空气而燃烧得更旺D.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5. 下列关于灭火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油着火,用水浇灭B.电器着火,直接用水浇灭C.熄灭酒精灯,用嘴吹灭D.扑灭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6. 小聪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通过用力上下振荡锥形瓶可以看到白磷燃烧水火相容的场景,停止振荡则火焰熄灭。
该实验直接说明的燃烧需要的条件是()A.必须用力上下振荡B.要有可燃物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与氧气(或空气)接触7. 月日,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腊子口林场和达拉林场相继发生森林火灾.消防人员可以用鼓风机扑灭森林大火的原理是()A.氧气过分充足,超过燃烧需要量B.大量空气带有热量,使可燃物达不到着火点C.鼓风机吹出的是不助燃的二氧化碳气体D.用大风使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8. 下列对意外事故的处理中,错误的是()A.家用电器着火时,应立即用水浇灭B.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C.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时,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D.发生火灾时,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9. 为了让煤充分燃烧,正确合理的措施是()A.增加煤的用量B.提高锅炉的耐热性C.粉碎煤块D.减少空气通入量10. 下列各组气体经充分混合后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A.氧气和氮气B.天然气和空气C.一氧化碳和氢气D.煤气和液化石油气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氢气与氧气混合后点燃一定会爆炸B.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使蜡烛火焰隔绝了氧气C.煤球制成蜂窝煤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D.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1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燃烧都放出热量B.红磷常温下在空气中能自燃C.炒菜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D.木材燃烧必须达到木材着火点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2分,)13. 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氮气B.液化石油气C.天然气D.水蒸气14. 奶奶年轻时用煤球煮饭,现在家庭用煤做成蜂窝状,这种变化是为了()A.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B.减少一氧化碳的产生C.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D.降低煤的着火点1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能灭火是由于水吸收了大量的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通常情况下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与空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着火,应该立即用水浇灭D.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16. 当地时间年月日,英国垃圾场发生大火,大约有万公吨的塑料和纸垃圾发生燃烧,浓烟升到高空英尺,有名消防员和辆消防车参与灭火.在该火灾中消防员用高压水枪进行灭火的原理是()A.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隔绝空气或氧气D.制造隔离带三、填空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2分,)17. 厨房天然气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原因是________.18. 根据以下一些变化,回答有关问题:①动物的呼吸;②长期堆放的受潮柴草堆突然从中间起火;③燃放鞭炮;④食物的腐败;⑤把浸透了液态氧的棉花封闭在石洞内点燃;⑥铁器在空气中锈蚀;⑦把木条带火星的一端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⑧给暴露在空气中的白磷加热至以上.上述变化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________(用序号回答,下同);属于自燃的是________;属于燃烧的是________;属于爆炸的是________.19. 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分别是(1)________;(2)________.20. 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燃烧时产生不同的现象与众多的因素有关.某物质着火点为,如图(1)图中该物质在点状态时是________(填“燃烧”或“不燃烧”),理由是________.(2)图四种状态中,燃烧最旺的点是________.(3)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内打上一些孔(如上图),优点是________.四、解答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21.(10分) 学校组织学生踏青野炊:(1)在野炊活动中亮亮直接用打火机去点木柴,没有成功,原因是什么?(2)若使木柴燃烧的更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30分,)22. 在燃烧和灭火实验中,我们曾经观察过如图所示的实验.(1)该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现象对比,说明了燃烧需要________的条件.(2)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填序号).A.作反应物B.隔绝空气C.升高温度(3)成语“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23. 请根据要求填空:(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2)在家中使用天然气时,为安全起见,应在厨房安装天然气泄漏报警器.报警器安装的正确位置应选择图中的________.(3)下列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________A.一氧化碳和空气B.氢气和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和氧气D.甲烷和氧气(4)符号中数字“”的意义是________.(5)科学家采用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如下反应:一定条件,则的化学式为________.(6)中____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氧分子,它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物.(7)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该反应中,生成的单质与化合物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 质量比为________.(8)长期存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常常有一层白色固体,形成该白色固体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若要将该试剂瓶清洗干净,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序号).自来水.热水.稀盐酸.白猫清洗精(9)有一种无色气体,可能是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组成,用此气体做以下实验①将此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②将此气体经尖嘴导管导出后点燃,气体燃烧,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推断:此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________.(10)某瓶气体中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则该气体可能是________.A.B.和的混合物C.D.和混合物E.和的混合物.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 7.1 燃烧和灭火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2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36分)1.【答案】C【考点】溶液的形成过程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解析】.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溶解原理;.根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考虑;.根据鉴别羊毛和化纤制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根据氧气的性质来分析。
人教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含有参考答案
人教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含有参考答案人教九上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一、选择题。
1、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A.Q点B.N点C.P点D.M点2、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乘电梯逃离火灾现场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D.火场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3、要让木柴燃烧得更旺,通常要架空些,这样做的目的是()A.加快散热的速度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5、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A.煤B.石油C.天然气D.氢气6、下图是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氢气的主要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A.甲:检查气密性B.乙:加入锌粒C.丙:产生氢气D.丁:收集氢气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除去CO中的CO2,可通过紫色石蕊溶液B.利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C.加热薄铜片的两侧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观察到滤纸碎片先燃烧D.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要调大炉具的进风口8、近几年我国勘探发现了庆城大油田和垦利6﹣1油田等,取得重大突破。
下列有关石油的叙述错误的是()A.石油的炼制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中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B.石油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一种液态纯净物C.石油的用途不只是作燃料,还有其它综合利用D.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可减少尾气污染9、如图所示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实验。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A.煤粉B.面粉C.镁粉D.大理石粉10、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下列做法符合这种精神的是()A.电视机只用遥控器关机而未断开电源B.洗手的时候,用洗手液搓手时水龙头不必关C.教室中使用电灯做到人走灯灭D.一次性筷子方便卫生,应大力推广使用11、以下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是()A.将一小块兵兵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B.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C.汽油、柴油失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D.将燃着的蜡烛用烧杯倒扣到桌面上12、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使着火的油井与空气隔绝B.设法阻止石油的喷射C.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D.设法降低石油进口的温度1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A.天然气B.氢气C.酒精D.乙醇汽油14、“倡导绿色出行,拒绝雾霾”,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A.出行提倡使用私家车B.不使用一次性筷子C.节约用水、用电D.提倡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二、填空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2含答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变化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C)A.沼气池中产生甲烷 B.煤和石油的形成C.石油分馏得到汽油 D.煤干馏得到焦炭2.(苏州中考)下列几种燃烧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煤油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焰并冒黑烟 B.浸透水的棉花球接触酒精灯火焰即燃C.硫在纯氧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D.甲烷与空气充分混合遇明火一定会爆炸3.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
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B)A.煤矿中因遇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4.(常州中考)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
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的是( A)A.太阳能 B.煤 C.石油 D.天然气5.(成都中考)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时,做法错误的是( B)A.拨打119火警电话B.室内电器着火,未切断电源,用水灭火C.不能逃生时,应沉着应对,等待救援D.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6.(8分)分别点燃下列物质后,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然后迅速将该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可推断该物质不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A)①一氧化碳②氢气③酒精④甲烷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7.(兰州中考)2013年4月2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发起“绿V客(Green Week)行动”,邀请公众从小事做起,践行环保。
下列行为中不符合“绿V客”环保活动主题的是( A)A.尽量开车上下班 B.少用或不用一次性木筷C.尽量使用环保购物袋 D.周末走出户外,亲近大自然8.卡拉OK歌厅的装修材料使用了许多吸音材料,如泡沫、海绵等。
它们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浓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B)A.泡沫、海绵是可燃物 B.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C.燃烧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 D.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撤向安全处9.餐厅服务员都用盖子熄灭酒精灯火锅,该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C)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隔绝空气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10.(龙东中考)“低碳生活”和“低碳技术”的基本理念是节能减排,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C)A.随手关灯 B.双面使用纸张 C.焚烧大量秸秆 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11.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C)A.石油的蕴藏量是无限的 B.石油是“清洁燃料”C.石油主要由多种物质组成 D.石油除了作燃料,不能再开发利用了12.我国“十二五”规划对“低碳经济”给予政策支持,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策略是节能。
2020秋九 年级上册人教化学九上第7单元 燃料及其应用练习含答案
2020秋九上人教化学九上第7单元燃料及其应用练习含答案第7单元燃料及其应用1、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内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B.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是因为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D.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答案】C[解析] 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内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使酒精与氧气隔绝;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
2、利用“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熄灭蜡烛的是()A. B. C. D.【答案】A3、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C.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可燃冰”,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是能源问题。
掌握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燃料的充分燃烧,是解题的关键。
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是粮食中的糖类发酵产生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所以A正确;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B错;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C正确;“可燃冰”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D正确。
4、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
分别点燃三种气体,将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Y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只有X和Y火焰上方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
则X、Y、Z分别是( )A.CH4H2CO B.CH4CO H2C.CO CH4H2D.H2CH4CO【答案】C5、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A.氢能B.太阳能C.生物质能D.石油【答案】D6、2017年我国海域可燃冰开采取得重大突破。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金属能导电,所以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B.二氧化碳能产生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C.点燃H2和O2的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则点燃CH4和O2的混合物也可能发生爆炸D.化学变化伴随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的现象,所以有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解析:CA、金属能导电,但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如石墨是非金属,也能导电,故错误;B、二氧化碳能产生温室效应,但是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一种成分,所以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错误;C、可燃物与助燃物的混合气在爆炸极限范围内可能发生爆炸,CH4为可燃物,O2为助燃物,在其爆炸极限范围之内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故正确;D、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无色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变成淡蓝色液体,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2.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氧气的体积分数(即氧气的浓度)对燃烧的影响。
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
如图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开始至t1时间段氧气含量的变化是因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B.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C.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物质的种类和总质量均不变D.t3时反应结束,集气瓶中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B解析:BA、从开始至 t1 时间段氧气含量的变化是因为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故A选项错误;B、在 t1至 t2时间段内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基本不变,说明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故B选项正确;C、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由于发生了化学变化,物质的种类发生改变,物质总质量不变,故C选项错误;D、根据图像可知,t3 时反应结束,集气瓶中的气体不仅有二氧化碳,还有少量氧气剩余,故D选项错误。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复习总结(含答案解析)
第七单元复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燃烧的性质和条件。
2.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3.理解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一、燃烧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响。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到达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那么不能燃烧〕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到达着火点;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一样点:都是氧化反响、都放热;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响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响缓慢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到达灭火的目的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细仪器等处的失火4.泡沫灭火器的反响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响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化学反响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三、常见灭火的方法1.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2. 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3.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翻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4.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5.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注意:(1)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2)室内起火,假如翻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响剧烈,燃烧更旺(3)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强化练习答案与解释.docx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强化练习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学好化学,就要学会归纳和总结,下列总结有错误的一组是()A.安全常识B.生活知识电器着火──切断电源酒精灯失火──湿布盖灭硬水──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含量高蜂窝煤易于燃烧──与空气充分接触C.物质的性质与用途D.物质分类O2支持燃烧──气割气焊He密度很小、很稳定──填充气球空气──混合物河水──氧化物【答案】D【解析】A、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自然界中的水通电,可切断电源;酒精灯失火,可用湿布盖灭,隔绝氧气,故A正确;B、硬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量高,蜂窝煤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B正确;C、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用于气割气焊,He密度小、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作气球的填充气,故C正确;D、空气中含有多种成分,河水中含有多种成分,都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故选D.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硬水与软水;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性质与用途.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基础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2.学校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在学校图书馆内不需要张贴的标志是()【答案】C【解析】图书属于易燃物品.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学校图书馆内需要张贴.B、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火灾---易燃物质标志,学校图书馆内需要张贴.C、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学校图书馆内不需要张贴.D、图中所示标志是灭火器标志,学校图书馆内需要张贴.故选C.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3.氢气是高效清洁的新能源。
但近来有研究表明,氢气的大量使用可能大面积破坏臭氧层。
针对此研究成果,下列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A.停止氢能源的研究,禁止使用氢能源,研究其他新能源B.氢能源虽然有害,但臭氧多,无关大局C.还是只使用矿物燃料,通过加强勘探,争取开采更多的矿物燃料D.氢能源好处多,其使用后的环境问题是可以通过研究,优先加以解决的【答案】D【解析】A、氢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开发前景良好,应加强氢能源的研究,故选项错误;B、虽然臭氧多,也不能忽略了对臭氧层的破坏,故选项错误;C、矿物燃料在地壳中的含量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用完的,故选项错误;D、氢能源好处多,其使用后的环境问题是可以通过研究优先加以解决的,故选项正确.考点: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制取氢气的理想方法和能量转化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检测(答案解析)(3)
一、选择题1.(0分)[ID:133048]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金属能导电,所以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B.二氧化碳能产生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C.点燃H2和O2的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则点燃CH4和O2的混合物也可能发生爆炸D.化学变化伴随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的现象,所以有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2.(0分)[ID:133045]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A.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B.硫在氧气中燃烧C.对比空气与呼出气体中CO2含量大小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3.(0分)[ID:133044]下图是同学们学习化学后,对部分实验的再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探究甲烷中含有碳元素D.探究分子在不停的运动4.(0分)[ID:133027]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5.(0分)[ID:133026]下列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的宏观变化,本质上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与变化的结果B.外界条件是导致物质变化的决定性因素C.物质发生变化时,微粒之间一定发生了相互作用,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之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D.凡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6.(0分)[ID:1330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油站严禁烟火B.高层楼房着火乘电梯逃生C.燃气泄漏关闭阀门打开排气扇D.灭火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7.(0分)[ID:133016]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和乒乐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可燃性B.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产生了碳C.实验过程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D.该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是有氧气参与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8.(0分)[ID:132996]如图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A.探究二氧化碳的含量B.配制氯化钠溶液C.区分硬水和软水D.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9.(0分)[ID:132979]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可做保护气的一定是稀有气体D.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所以凡是伴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10.(0分)[ID:132969]下列公共标志中,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⑤11.(0分)[ID:132964]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油锅着火,用菜扑灭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C.室内起火,开窗通风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12.(0分)[ID:132957]下列实验设计不是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是()A.探究铁生锈的条件B.探究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C.探究条形磁铁周围磁场的分布D.探究液体压强特点二、填空题13.(0分)[ID:13309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属于最清洁的能源是 ( )A.煤B.氢气C.可燃冰D.石油2.2017年我国在可燃冰开采技术上取得了世界性的突破。
可燃冰分解出的甲烷属于()A.混合物B.单质C.氧化物D.有机物3.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天然气B.太阳能C.石油D.煤4.有些燃料的燃烧在产生能量的同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下列燃料中,被认为是最清洁燃料的是()A.煤B.石油C.乙醇D.氢气5.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A.清除可燃物B.降低酒精的着火点C.隔绝空气D.降低温度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6.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7.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D.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8. 2012年5月18日开始,伦敦奥运圣火只在英国境内传递。
采集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在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前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来引燃火种。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阳光为火种的燃烧提供了热量,使其达到着火点B.火炬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C.强风和大雨下火炬仍可以保持燃烧,是因为火炬燃料的燃烧不受燃烧的条件影响D.火炬内装的燃料丙烷(C3H8)属于有机物9.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
其原理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0.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D.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11.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B.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存放时要露天放置,紧密堆积C.棉花和涤纶,前者是天然纤维,后者是合成纤维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13.近年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