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获奖

合集下载

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朱自清和其代表性作品《背影》,了解青年成长问题和亲情的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朱自清以及《背影》文本的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身边亲情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背影》。

这篇作品是朱自清作于1931年的一篇散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了父亲为儿子背影的羞辱,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父亲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体现了亲情之重要和青年成长问题。

通过本篇散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朱自清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风格,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青年时期的爱与亲情。

而对于青少年而言,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也同样可以得到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1. 听课法——通过听讲解、朗读句子等方式,使学生全面认知这篇文章。

2. 听说法——教师提问,让学生讨论,以此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看图法——通过图像教学或者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

4. 演示法——让学生分组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

5. 课堂互动法——让学生互相交流,采用小组讨论、班内比赛等形式进行互动,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流程1. 预习环节:预习《背影》的内容,以及朱自清的作品创作脉络。

2. 导入环节:以亲情故事或者朱自清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引出本篇课文《背影》。

3. 阅读环节:先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反复讲解,强化学生对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4. 分析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情节进行分析,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5. 思考环节:围绕文章中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最后一课》教案: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

《最后一课》教案: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

《最后一课》教案: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导语: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一直是教育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重点之一,而思辨与创新教学更是对传统课程的颠覆与改进。

本文将以《最后一课》教案为例,从思辨与创新教育的角度分析这种教育方式的优势和实现的方法。

一、<最后一课>教案1.教学背景:本案例主要教给初中生阅读一篇短篇小说,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以及对生命的珍视,体验老师教育方式的融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阅读理解,而是在于对文化、历史及传统的思考和研究。

如何保持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新思维,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在未来社会的变化。

3.教学方法:以《最后一课》为例,通过小说展示课堂,塑造校长人物形象,增加学生参与度和阅读理解深度。

学生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场景,营造出更真实的情境,以及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短篇小说的内涵,它应成为思考主题,让每个学生能够学习新的知识,自己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二、思辨与创新教育思辨与创新教育在传统教育中加入了活动、互动和交流的元素。

在思辨的基础上,教育者通过引导、交流推动创新,并积极探索教学优点,从而促进教育的变革。

1.实现方式:与传统教育不同,思辨与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参与,并从思维、表达和创新的角度来推动学习,并通过并融入教材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由于故事本身描述的是一名青年学生对校长最后一次的演讲,学生能够从各种角度思考此事件的意义,探索敬老爱人的意义,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价值,加强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2.优势:在如今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思辨与创新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从而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同时,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因为有机会思考和交流,使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学习过程中设置问题,鼓励学生探究真正的答案,扩大了学生思维的领域和广度。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小说的要素。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鲜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设想】1、收集有关作者和文中背景的资料,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消息。

2、分析人物,体会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背景。

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1部剧本。

1866年写了第一篇小说《磨房书简》,1868年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二、整体感知1、自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了解小说的要素: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郞士、镇上的人、普鲁士兵。

情节:小学路上、上课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社会:小说开头写普鲁士兵在操练和两年一直有坏消息、暗示时代背景、交代社会环境。

三、深入探究问题:小弗郎士尽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人?明确: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国的语言,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感情。

指名读:18~20。

四、讨论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

五、拓展与课外最后一课对比,说说异同。

六、小结学生从内容主题、手法等方面全面小结。

【课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例如:在交流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将所收集的资料全部都读出来,不会将相关的、有兴趣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

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欠缺,例如:在12~16段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表现,学生只能注意到贪权,对待老师的态度,未能注意到对待书本的态度这个方面,说明在提炼信息方面,视而不见的情况还存在。

《最后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后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一、教学背景在学生体验过疫情带来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之后,学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

小说《最后一课》作为法国作家阿隆·沙朗贝尔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一个小学教师在法国普鲁士战争时期最后一节法国文化课上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小说《最后一课》的内容、主题和背景,并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以及文学美感,使学生在情感和智力上得到提高。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反思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小说《最后一课》的核心内容,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2. 难点:挖掘小说中的隐含意义,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最后一课》,相关课文资料。

2. 教学媒体:投影仪,音乐播放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爱国主义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并进行简要讨论。

步骤二:预测(约10分钟)向学生介绍《最后一课》的背景,提问学生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和猜测。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并进行讨论。

步骤三:阅读理解(约30分钟)将《最后一课》的文本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默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

随后,进行整体理解的讨论,教师逐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步骤四:文学分析(约15分钟)通过教师的引导,向学生介绍小说《最后一课》在文学上的特点,并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

第二课时:步骤一:复述(约10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复述,让他们根据课文回忆和整理,将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给其他同学。

步骤二:思考与讨论(约20分钟)提问学生关于小说《最后一课》中的优秀品质和做出的牺牲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的讲演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的讲演教案
3.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深入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4.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品味课文中独特的语言艺术,学会欣赏和创作具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词汇和成语的掌握:如“殉国”、“忍辱负重”、“昂首挺胸”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在口语、书面语中的应用。
-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牺牲精神。
2.教学难点
-对讲演语气和情感的理解:学生需要通过朗读和讨论,把握讲演中的情感变化,理解演讲者的激情和决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讲演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讲演技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的讲演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的讲演》教案:
1.理解课文背景,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其贡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讲演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学习作者使用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4.掌握重点词汇和成语,如:“殉国”、“生提出疑问,发现他们对于讲演技巧的掌握还有待提高。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我打算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如撰写简短的讲演稿、模拟讲演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9教育目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防范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暑假。

教育重点:让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课前准备:1、搜集以往在暑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并画成图。

2、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

教育过程: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暑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

这一段时间时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

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

现在就请几位同学介绍一下你们搜集到的在这一期间曾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出示在以往暑假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并由画图学生介绍事例。

图一:几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

(略)图二:几名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

(略)图三:几名少年在河边玩耍时,一个小孩不幸溺水。

(略)图四: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

(略)图五: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

(略)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暑假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

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师生讨论:结合课前学生自拟的注意要点,共同制定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自己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煤气中毒。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的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科学,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

(二)户外游戏1、不到河边玩耍。

2、不到偏僻、危险处玩耍。

3、不攀登电线杆、树木或高墙等。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3 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3 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3 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斗争,最终牺牲的感人事迹。

本文通过讲述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对于叙事作文和议论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通过讨论和演讲,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和英勇牺牲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和英勇牺牲精神,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演讲法:教师学生进行演讲,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内容、历史背景、人物事迹等。

2.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引导。

3.教师准备演讲题目和评分标准,以便在演讲环节进行评价和反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演讲稿。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充满激情,表达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感受他的精神风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他们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生平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同时,学生可能对演讲稿这种文体的特点和结构不够熟悉,需要通过讲解和示例来帮助他们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演讲稿的特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陶行知先生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感受他的精神风貌。

2.辅助难点:演讲稿的特点和结构,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阐述他的教育理念。

2.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演讲稿的特点和结构。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理解演讲稿的特点和结构。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3、理解作品内涵,培养爱国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从小说中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2、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都德的资料和写作背景,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活兴趣,导入新课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板书:最后一课都德)二、出示活动任务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3、理解作品内涵,培养爱国情感。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1866年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扎》,186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它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背景介绍本文写的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2020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2020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3、理解作品内涵,培养爱国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从小说中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2、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都德的资料和写作背景,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活兴趣,导入新课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板书:最后一课都德)二、出示活动任务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3、理解作品内涵,培养爱国情感。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1866年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扎》,186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它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背景介绍本文写的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

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1、简介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三、再读、分析课文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上课前、上课中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六、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课时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讨论和书面表达。

教学内容:1. 导入: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询问学生对于“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并给出一些暗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可能内容。

2. 阅读理解:给学生分发《最后一课》的文本,并鼓励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迅速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用铅笔标记出关键词或有疑问的地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他们对于故事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例如:“故事的主要主题是什么?”、“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重要的变化?”、“你对小说中的教育方式有何看法?”等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论和观点。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深入分析故事的主题,如希望、教育和文化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让他们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信息和教训。

5. 书面表达: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观点和理解。

鼓励学生在文章中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来表达。

6. 总结和反思: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活动,并提供一些反思的问题,如“你对小说中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吗?”、“你通过小组和整体讨论的方式学到了哪些东西?”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是一节围绕《最后一课》展开的教学设计。

通过故事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书面表达中。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继续写1500字7. 拓展阅读:在课堂结束后,鼓励学生继续阅读与《最后一课》相关的材料,如其他有关二战时期的小说、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3、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

《最后一课》语文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最后一课》语文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一课》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人物形象的把握与欣赏。

3.课文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主题的挖掘与理解。

2.课文表达方式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法国作家都德的其他作品,如《小东西》,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2.简要介绍《一课》的背景。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分析小弗朗士的形象,体会其性格特点。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感受其爱国情怀。

3.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如对比、讽刺等手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就课文主题进行讨论,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等。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结尾部分。

二、分析课文结尾1.学生讨论课文结尾的作用和意义。

三、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2.教师点评学生作业,指导学生写作技巧。

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爱国情怀的作文。

2.阅读都德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七、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但在写作方面,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小弗朗士在上课前后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这反映了什么?”2.人物形象的把握与欣赏教师引导:“请大家找出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最后一课》优秀获奖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获奖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爱国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3、感悟文中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的爱国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知识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1、积累词语投影出示生字词2、检查预习。

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三要素——情节)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第一个阶段:上学路上(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上课之前(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第三个阶段:上课之中(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第四个阶段:宣布散学(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联系时代背景,深刻体会作者情感.联系生活,关注十九大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幻灯片设计
学生准备: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教师导入语:一个淳朴的法国小镇一位普通的教师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用最后一课来向他们的祖国告别。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作者)
学生结合注解了解作者,老师介绍时代背景多媒体显示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出示活动任务多媒体显示
复述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心理。

四、课堂活动
活动一:复述课文理清思路
初步感知把握内容
速读:以小弗朗士的口吻复述“最后一课”的所见所感。

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再展示。

(温馨提示:可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的相关语句)
活动二:评人物体会感情
可以看出,这篇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示给大家的,那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贪玩、不爱学习),对,这是之前的小弗朗士,大家想啊,对于这样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来说,这最后一课不就意味着一切的结束吗?可以告别严厉的老师,可以告别讨厌的课本,可以告别所有这些他不爱学习的东西了,他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呀,可是小弗朗士高兴吗?(对,不高兴,)那他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请同学们
1|、跳读:用直线勾画出小弗朗士在这“最后一课”上心理活动的语句,思考:小弗朗士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生互动,讨论明确:
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认真学法语
怕老师→理解同情敬爱留恋老师
幼稚不懂事→祖国恨热爱敌人
过渡语:小弗朗士变化如此之大,有一个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是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影响了他。

2、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曲线划出韩麦尔先生所说所做中最打动你的语句来,用心地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这其中蕴含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把你的感悟批注在书上。

先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学习成果。

小组内成员先相互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在班内展示本小组交流成果。

发言时采用诵读时点评的方式,即先朗读你标记的句子,然后诵读你的点评。

很多同学都特别受触动与“散学”这一情景:
精段品析:请同学们齐读“祈祷钟声响起后”这一部分,即课文24—29小节。

思考: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

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活动三:续写片段体悟深情
过渡语:在最后这堂课上,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影响了小弗朗士,唤醒了他懵懂无知的爱国心,他懂事了,爱法语了,能学习了。

我们相信,小弗朗士感觉今天学得很容易,他明天还会付诸行动,更努力地学习。

因为韩麦尔先生让他知道:爱母语就是爱祖国,不忘母语,终能复兴祖国。

假如你是小弗郎士,请以“散学以后”为题续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要求根据课文结尾,展开合理想象。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

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三最后一课
2、配套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小弗朗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认真学法语
怕老师→理解同情敬爱留恋老师
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恨敌人
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