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上-电荷与电流 教案
《电荷与电流》名师教案(第1课时)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多媒体视频展示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过的气球吸引水流;摩擦过的梳子吸引纸屑;静电金属球实验,通过这些事例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教师讲解使物体带电的其他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
讲解接触带电和感应起电的现象。
3.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相互排斥。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知识拓展:带电体为什么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与讨论:1、油罐车后面为什么都有一条“尾巴”拖在地上
原来:该“尾巴”是一条导电橡胶,使油罐车运行时产生的静电及时导入地面,防止运输中因静电发生爆炸。
设计课堂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多媒体展示巩固提升练习题,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生动手操作,摩擦起电的小实验,思考讨论带电体的基本性质。
学生观察摩擦起电在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认真听教师分析感应起电和接触带电的知识。
学生动手完成实验。
学生听教师讲解原子结构,然后阅读教材。
小组之间合作讨论,并加以总结。
学生多次实验,归纳得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结论。
学生阅读教材,学生思考、回答雷电产生原因。
学生仔细观看
学生观察、思考、并实验。
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并分析原因。
小组之间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小组讨论、思考完成问题。
完成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
学生讨论完成。
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八年级科学上册4_1电荷与电流教案新版浙教版
课题:4.1电路图教学目标:一、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现象二、明白电路的大体组成,并明白得每一个元件的大体作用。
3、会画电路符号,能用电路符号画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
4、明白用开关操纵电路的方式。
重点难点:一、电路的大体组成、明白得各元件的作用二、判定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和不同的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3、电路图的连接方式(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4、电路图的画法(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进程:【引入】现代社会是一个电气化社会。
在生活中,电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电在你的家中有哪些用途呢?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地址要用电?电从哪里来,你明白吗?--家庭和工厂用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远距离输送过来的。
各类电池(熟悉各类电池:干电池、锂电池、铅蓄电池等)可供各类小电器用电。
一、电路【设问】电灯什么缘故会发光?如何才能使电灯发光呢?【实验】图4-3小灯泡发光实验: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
前后取走电路中任一元件,观看小灯泡是不是还能继续发光。
将小灯泡换成电铃,重复上面的实验。
【试探】通过观看实验,让同窗试探一个正确的电路都是由哪几部份组成的?一、电路的组成:①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途径叫做电路。
说明:一个正确的电路,不管何等复杂,也不管何等简单,都是由这几部份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一部份,电路都可不能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
②各部份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源的作用: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动身,回到电源的负极。
导线的作用: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的作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
在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开关的作用:操纵电路通、断。
【拓展】从能量的角度看,在电路中,电源的作用是提供持续电能的;用电器的作用是消耗电能;导线的作用是输送电能;开关的作用是操纵电能有无的。
二、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继续适才实验演示,咱们能够发觉,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章第1节-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
电荷和电流(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通过实验认识产生静电的原因。
通过阅读并讨论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电荷的种类,并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科学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培养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并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利用身边的器材动手做产生静电的实验,进一步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电学是初中科学课程中较难的内容之一,本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的第一节课,对激起同学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至关重要。
虽然,同学们在小学时接触过电学的一些内容,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的基本连接,但小学对电学的学习要求不高。
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打开同学们学习电学的大门。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电荷的作用规律教学难点:理解摩擦起电过程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四、教具准备静电实验盒、梳子、PPT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引入干燥的冬季,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产生“电”现象;薄膜保鲜袋也很容易吸附在一起。
为什么呢?这些常见的现象其实都是静电。
(即一些带电的物体会吸附轻小的物体)。
活动2【活动】新授接着老师用学生手里的水笔套与头发摩擦,然后去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活中也有许多静电现象,同学们能说一说有哪些吗?老师补充一些其他的静电现象。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提供的材料做出静电。
老师强调刚才同学们做静电的时候有什么动作?这时,老师就有疑问了:摩擦为什么能起电呢?是摩擦创造了电吗?带着这些疑问,通过阅读课本知识一步步解决摩擦起电的原因!(从物质的构成去了解)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原子中还有更小的带电的微粒。
一种叫质子,带正电荷,一种叫电子,带负电荷。
通常情况下原子中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呈现带电性(不带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电荷与电流》
1对1个性化教案学生学校年级初二教师授课日期授课时段课题电荷与电流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知道电流形成及其电流的方向的规定;3、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4、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征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一、课堂热身二、教学内容知识点一:摩擦起电①基础知识②例题讲解③巩固练习知识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①基础知识②例题讲解③巩固练习知识点三:电流与电路①基础知识②例题讲解③巩固练习知识点四:电路图①基础知识②例题讲解③巩固练习三、总结四、强化练习教导处签字:日期:年月日电荷与电流------讲义一、课堂热身二、教学内容知识点一:摩擦起电1、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称为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实质: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质子带正电;另一种电子带负电。
通常情况下,带电量相等,所以互相抵消,摩擦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正电。
3、这些物体所带的电荷叫静电。
4、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小物体的性质。
例:将塑料包扎绳撕裂成细丝状,用手捋几下,细丝就会向四周散开,这是因为()A.细丝很轻,受空气浮力作用所以向四周漂浮起来B.用手捋细丝,细丝变形了,所以向四周散开了C.用手摩擦细丝,使它们带上同种电荷从而相互排斥,所以向四周散开D.以上说法都不对知识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界的电荷:(1)正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可用“+”表示。
(2)负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可用“-”表示。
2、电荷的性质特征: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例:在晴朗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越梳越蓬松,主要原因是()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B.梳子对头发有吸引作用C.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D.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例:A、B、C、D四个带电的小球,已知:A吸引B,B排斥C,C排斥D,A带正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经典教案《电荷与电流》
第4章电路的探秘第1节电荷与电流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摩擦起电;2. 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感知生活中的现象,增强科学兴趣;4. 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5. 知道电源和用电器;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3.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用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
摩擦起电的形成原理;电流的形成;画电路图。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小纸屑、小灯泡、门铃、电源、导线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静电现象(一)摩擦起电生:【思考】你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你怎么知道物体带电?实验:用玻璃棒摩擦丝绸后,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
玻璃棒能吸引小纸屑,说明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会带上电荷。
师:问题:1.为什么摩擦之前物体不能吸引纸屑?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带正电荷,一种带负电荷。
通常情况下,两种电荷带电量相等,所以相互抵消。
2. 为什么摩擦以后物体能吸引纸屑?摩擦是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质得到电子带负电,物质失去电子带正电。
这些物体所带电荷不能定向移动叫静电。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材料:两根塑料吸管(提示: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荷)、毛皮、玻璃棒、丝绸、塑料轨道。
学生:【探究】1. 提出问题:两种电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 建立假设: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同时将玻璃棒和橡胶棒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二者之间相互吸引。
浙教版科学八上41电荷与电流一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上41 电荷与电流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电》的第一节“电荷与电流”。
详细内容包括: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的种类与性质;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规定;欧姆定律的引入与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荷的种类及性质。
2. 掌握电流的形成,了解电流方向的规定,理解电流大小与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流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电流的方向规定,欧姆定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荷测试仪,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灯泡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电荷测试仪,导线,灯泡,电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电荷测试仪检测物体带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概念。
2. 讲解电荷的基本概念,种类及性质,让学生了解电荷的相关知识。
3. 演示电流的形成过程,讲解电流方向的规定,让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
4. 引入欧姆定律,通过实验验证电流、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与电流电荷:带电体具有的性质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2. 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荷的概念及种类。
(2)解释电流的形成,并说明电流方向的规定。
电阻R=10Ω,电压U=20V电阻R=20Ω,电压U=10V电阻R=5Ω,电压U=15V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荷、电流、欧姆定律的理解程度,课堂实验操作是否熟练,学生对练习题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电的重要性。
浙教版科学八上41电荷与电流一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上41 电荷与电流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电》的第一节“电荷与电流”。
详细内容包括:电荷的概念、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流的形成及其作用。
具体涉及教材第41页的1.1至1.4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电荷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2. 了解电流的形成过程,理解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流的形成及作用。
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荷测试仪、电流表、电路实验器材。
2. 学具:电荷测试板、导线、电池、小灯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讲解电荷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相互作用规律。
a. 展示电荷测试仪,让学生观察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相互作用。
b. 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强调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电荷测试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电流的形成及作用:a. 讲解电流的概念,演示电流的形成过程。
b. 通过电路实验,让学生了解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电荷和电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电荷与电流2. 主要内容:a. 电荷的概念、种类、相互作用b. 电流的形成、作用c. 典型例题及解题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电荷的种类及相互作用规律。
b. 画出电流的形成过程,并说明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
c. 计算题:某电路中的电流为2A,电阻为10Ω,求电压。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荷与电流的概念掌握情况,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2. 拓展延伸:研究电荷与电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浙教版科学八上41电荷与电流一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上41 电荷与电流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41课《电荷与电流》。
具体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电学基础知识》中第一、二节,详细探讨电荷概念、性质、分类以及电流形成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概念、性质和分类。
2. 解电流形成和作用。
3. 学会使用验电器、电流表等工具进行实验操作。
4.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性质和电流形成。
2. 教学重点:电荷分类、电流方向及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验电器、电流表、导线、电池、小灯泡等。
2. 学具:每组一套验电器、导线、电池、小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验电器检测物体带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概念。
2. 例题讲解:(1)电荷概念、性质和分类。
(2)电流形成、方向和作用。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验电器检测物体带电现象,并判断电荷种类。
4. 知识讲解:(1)详细讲解电荷性质、分类及相互转化。
(2)通过实验演示电流形成和方向。
5. 学生实验: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大小和方向。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电荷与电流》2. 主要内容:(1)电荷概念、性质、分类。
(2)电流形成、方向、作用。
(3)验电器、电流表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是电荷?电荷有哪些性质和分类?(2)电流是如何形成?它方向和作用是什?(3)简述验电器和电流表使用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荷和电流概念有深入理解,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但在判断电荷种类方面还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解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2)深入学习电流大小、单位及计算方法。
(3)拓展电流微观解释,如电子定向移动等。
通过本节课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电荷与电流基本概念,为后续电学知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电荷和电流精品教案
电荷和电流的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电荷是物质的基本性质,能够描述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
(2)理解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移动所产生的现象。
(3)了解电流的单位安培,能够计算电流强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电荷和电流的现象。
(2)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产生的原因。
(3)通过思维导图、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关注电荷和电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在电磁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2)提问:“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电现象?”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列举出一些电现象,如灯泡发光、电风扇转动等。
2.输入新知:(1)展示一个实验装置,将两个带电体靠近,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引导学生总结:“这种相互作用叫做什么?”学生回答:“吸引和排斥。
”(3)提出问题:“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么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给出答案:“是由于带电体周围存在电场,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电场的作用。
”(4)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是物质的基本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5)讲解电流的概念:“电流是指电荷在导体中的移动所产生的现象。
”(6)通过实例与学生共同探讨电流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明白电流是电子在导体中的移动产生的。
3.梳理知识点:(1)讲解电流的单位安培,并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
(2)总结电荷和电流的关系。
4.拓展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如家用电器的工作、电路中的电流等。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究电荷和电流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5.实践探究:(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浙教版科学八上41电荷与电流一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上41 电荷与电流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41课“电荷与电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电荷”,详细阐述电荷的概念、性质、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第二章“电流”,介绍电流的形成、电流的计算以及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概念、性质、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掌握电流的形成、计算方法以及在电路中的作用。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电荷与电流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流的形成及计算方法。
重点:电荷的概念、性质、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荷演示器、电流表、导线、电池、小灯泡等。
学具:纸张、气球、导线、电池、小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电荷演示器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新课导入(1)介绍电荷的概念、性质、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讲解电流的形成、计算方法以及在电路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1)计算给定电路中的电流。
(2)分析电路中电荷的流动情况。
4. 随堂练习(1)判断电荷间的作用力。
(2)计算实际电路中的电流。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电荷与电流2. 板书内容:(1)电荷:概念、性质、种类、相互作用。
(2)电流:形成、计算方法、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荷的概念、性质、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根据给定电路图,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2. 答案:(1)电荷是物体带有的电性质,具有正负两种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根据欧姆定律,电流I = 电压U / 电阻R。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电荷与电流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计算电流时的掌握情况。
3. 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电荷与电流现象,如静电、雷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
4.1电荷与电流(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生产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②知道电荷间的排斥与吸引作用③知道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②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③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摩擦起电现象及原因;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4、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法、启发式教学5、教学准备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旋转支架、纸屑、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6、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公益广告:节约用电。
师:电在我们日常生活、现代化社会中还有哪些应用?多媒体投影:电在我们日常生活、现代化社会中的应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电的知识。
(板书:第四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电荷与电流)二:新课教学师:如果老师说我们同学自己身上也会产生电,你信吗?下面我们来体验一下电的魔力。
活动一1.先用塑料尺靠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2.然后用头发摩擦后,再靠近小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后分组汇报要求:汇报员汇报完后,同组内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进行质疑。
(下同)师: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是一种物质属性)(板书:一、电荷)师:你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生:师: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板书:1. 摩擦起电)师: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生:冬天脱衣服时会有电尤其是晴天。
生:下雨天时没有电生:闪电师:大家说的很好,这些都是摩擦起电现象。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上4 电荷与电流一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上4电荷与电流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区别。
2.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理解电荷的转移和中和现象。
3.认识电流的形成,理解电流的方向和大小。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守恒定律,电流的形成。
2.难点:电荷的转移和中和现象,电流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准备1.教具:气球、塑料棒、丝绸布、毛皮、验电器、电流表、导线等。
2.课件:电荷与电流的相关图片、动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气球和塑料棒进行摩擦,让学生观察气球吸附塑料棒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电荷与电流的知识。
二、电荷的基本概念1.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示例:用丝绸布摩擦过的塑料棒带有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带有负电荷。
3.演示:用验电器检测物体是否带电,让学生观察验电器指针的变化。
三、电荷守恒定律1.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能被创造或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示例:用丝绸布摩擦过的塑料棒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接触,观察电荷的转移和中和现象。
3.讨论: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吗?四、电流的形成1.讲解电流的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讲解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3.讲解电流的大小:电流的大小取决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4.演示:用电流表测量导线中的电流,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
五、课堂实验1.实验一:用导线连接电流表和电源,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
2.实验二:用导线连接电流表和电阻,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守恒定律和电流的形成。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上41电荷与电流一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上41 电荷与电流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电与磁》的第一节“电荷与电流”。
详细内容包括:电荷的概念、电荷的分类、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以及电流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电荷的分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2. 了解电流的形成,理解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学会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概念、电荷的分类、电流的形成及测量。
难点: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电流方向的规定,电流表的正确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荷实验装置、电流表、导线、电源等。
学具:电荷实验盒、电流表、导线、小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荷实验,让学生观察带电体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概念。
2. 讲解电荷的概念、分类和相互作用规律,举例说明电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介绍电流的形成,讲解电流的方向规定,演示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电荷和电流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电荷和电流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电荷与电流2. 主要内容:电荷的概念、分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电流的形成、方向和测量电荷和电流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电荷?电荷有哪些分类?(2)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3)简述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荷向负电荷流动。
(3)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电荷和电流的基本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八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教案4.1电荷与电流
第1节电荷与电流备课老师:学科:科学教学内容电荷与电流总课时数第课时设计人备课日期年月日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2,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感知生活中的现象,增强科学兴趣教学重点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用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摩擦起电的形成原理课前准备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小纸屑,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摩擦起电思考:你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你怎么知道物体带电?实验:用玻璃棒摩擦丝绸后,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玻璃棒能吸引小纸屑,说明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会使物体带上电荷。
问题:为什么摩擦之前物体不能吸引纸屑?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带正电荷,一种带负电荷。
通常情况下,带电量相等,所以相互抵消。
为什么摩擦以后物体能吸引纸屑?摩擦是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质得到电子带负电,物质失去电子带正电。
这些物体所带电荷不能定向移动叫静电。
同步尝试1.自然界中只有_____种电荷。
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_____上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_____上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2.请你从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材料:两根塑料吸管(提示: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荷),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已知的知识之上,该实验在小学教学中已经涉及。
毛皮,玻璃棒,丝绸,塑料轨道。
探究(1)提出问题:两种电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建立假设: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实验设计,进行实验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用_____摩擦_____(使物体带正电),另一位用_____摩擦_____(使物体带负电),同时将两者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两者之间_____; 2,两位同学都用_____摩擦_____(使物体都带负电),同时将两物体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两者之间_____; 3,如果两个物体都带正电,那么同时将两者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两者之间_____;结论:同种电荷__________;异种电荷__________。
《4.1电荷与电流》(2)电流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4.1电荷与电流》(2)电流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与水流大小的类比了解电流大小的概念。
(2)知道电流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了解常见电流值。
(3)认识电流表,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值。
(4)通过对电流表使用说明书的阅读,提高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1)用类比法学习电流的概念。
(2)通过测量小灯泡灯丝中电流值,练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中体会成功,培养学习兴趣。
(2)学会团队协作,养成科学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难点:电流表的使用。
教学器材:教师示教器材:电源(若干电池)、小灯泡、开关、电流表、导线。
学生器材:电源(2或3节电池)、小灯泡、开关、3个学生电流表、导线。
教学设计:课件展示大上海的城市夜景,让学生在领略城市夜景魅力的同时,感受伟大祖国发展的迅速;同时也不要忘记其中的电流的功劳,引入本节新课,第四章第一节电流(板书)(一)课前回顾回顾我们目前对电流相关问题的掌握情况1、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中规定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极出发,经用电器流回极(选填“正”、“负”);(二)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小瀑布视频水流大小的课件教师:一条条水注顺势而下,我们发现不同的水注相同时间内流过的水流大小不一样。
引出水流大小的概念:相同时间内流过的水量的多少不一样,即表示水流的大小。
(三)新授1.认识电流(1)通过与水流类比形成电流大小的初步概念。
观察课件:电荷的定向移动。
类比水流大小的概念总结电流大小的概念:物理学中用每秒钟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荷的多少来表示电流的大小。
(板书:定义)电流的大小用字母I表示。
1.先明确所选量程及对应分度值;2.闭合开关待指针稳定后在读数;3.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特殊示例展示,指针偏转角度一样,但是电流表读数不一样。
强调电流表读数确认量程、分度值的关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摩擦起电
原因
实质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已知的知识之上,该实验在小学教学中已经涉及。
教学
反思
内容比较少,使学生开始接触“电”的引入性教学,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比较浓厚。
为什么摩擦以后物体能吸引纸屑?
摩擦是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物质得到电子带负电,物质失去电子带正电。这些物体所带电荷不能定向移动叫静电。
同步尝试
1.自然界中只有_____种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_____上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_____上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2.请你从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提供材料:两根塑料吸管(提示: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荷)毛皮,玻璃棒,丝绸,塑料轨道。
探究
(1)提出问题:两种电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建立假设: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用_____摩擦_____(使物体带正电),另一位用_____摩擦_____(使物体带负电),同时将两者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两者之间_____;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摩擦起电
思考:你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
你怎么知道物体带电?
实验:用玻璃棒摩擦丝绸后,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玻璃棒能吸引小纸屑,说明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会使物体带上电荷。
问题:为什么摩擦之前物体不能吸引纸屑?
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带正电荷,一种带负电荷。通常情况下,带电量相等,所以相互抵消。
电子备课纸
主备老师:二次备课老师:学科:科学
教学
内容
电荷与电流
总课时数41
第(1)课时
设计人
备课
日期
教学
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
2,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感知生活中的现象,增强科学兴趣
教学
重点
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用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
摩擦起电的形成原理
课前
准备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小纸屑,课件、导学案
2,两位同学都用_____摩擦_____(使物体都带负电),同时将两物体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两者之间_____;
3,如果两个物体都带正电,那么同时将两者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两者之间_____;
结论:同种电荷__________;异种电荷__________。
同步尝试
甲、乙两种物体相互摩擦后都带上电荷,若甲物体与所带负电荷的丙物体相排斥,则乙物体必定能__________丙物体,乙物体一定带_____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