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古诗词解析与训练

合集下载

沪教版小学1-5年级语文教材古诗汇总

沪教版小学1-5年级语文教材古诗汇总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画宋·佚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悯农两首(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登鹳鹊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悯农两首(其一)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秋浦歌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沪教版小学语文古诗(1-4)年级

沪教版小学语文古诗(1-4)年级

古诗一年级~四年级一年级上1. 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惊:吃惊,害怕。

2. 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⑴赋得:指定、限定的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

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3.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4.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最新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题

最新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题

最新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题最新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题一、基础知识回顾1、请写出五个以上的汉字拟声词,如“喵喵喵”、“咕噜咕噜”。

2、请列举出《游园不值》中的三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3、“桃李满天下”这一成语最初是形容什么场景?请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4、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古诗词中的意象: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5、请根据以下情境,用合适的拟声词描述场景: (1) 雨滴落在窗户上 ______ ,仿佛在弹奏一曲美妙的乐章。

(2) 夜深人静,突然听到一阵轻微的敲门声 ______ 。

(3) 妈妈在厨房里忙着炒菜,油锅里的油烧热了 ______ 。

二、阅读理解练习阅读以下短文,回答问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请问这段文字出自哪首诗?请简要介绍该诗的作者。

61、请解释“行人”在这首诗中的意思,并说明“欲断魂”表达了行人怎样的情绪。

611、根据诗中的描述,请画出一幅清明雨景图。

三、写作实践请以“我的校园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描述你在学校的一天生活,包括学习、活动和与同学的交往。

要求不少于600字。

四、总结复习通过本次复习,同学们要进一步掌握五年级上册语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拟声词、成语解释及运用、古诗词的理解和情境运用等。

在阅读理解方面,要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写作方面,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校园生活和情感。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也要珍惜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与同学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单元:高山上的花环•第二单元:异想天开的机器人•第三单元:读历史为明天而读•第四单元:爱在祖国上空飞翔•第五单元:小琴童和祖母参团每个单元都包含现代文、古诗文、新闻阅读、生字词、情感教育、新课标说课、考点解析等内容。

1.2 教材特点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材有以下特点:•课程设置科学、内容丰富,紧扣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要求•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注重情感体验和价值引导•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实用性•细节处设计考究,有利于学生细致观察、思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了解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内容•掌握教材中的基本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三、教学重点•精讲教材中关键词汇和结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四、教学难点•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五、教学方法本教案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六、教学流程本教案的教学活动流程如下:6.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并对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学生提前预习本课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6.2 导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6.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对教材中的文本、词汇、语法结构等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理解并牢记相关内容。

6.4 课堂讨论和互动在讲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式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沪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

沪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

沪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外类文阅读。

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卜算子·咏梅”中____________是词牌名,____________是题目。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的“她”指__________,赞颂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2.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匡衡苦学[汉]刘歆匡衡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

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③大姓④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⑦以书,遂⑧成大学⑨。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逮,及.达到。

②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③邑人:同县的人。

④大姓:大户人家。

⑤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⑥佣:做工。

⑦资给:资助,供给。

⑧遂:于是,就。

⑨大学:大学问家。

[1]下列词语中的“逮”与“邻居有烛而不逮”中的“逮”意思相同的是()A.私逮刑讯B.狗逮老鼠C.逮捕犯人D.力有不逮[2]“主人怪问衡”主人“怪”的原因是()A.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B.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C.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D.(匡衡)勒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3]结合上下文和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匡衡身上,你发现了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内阅读。

最新沪教版小学1-5年级语文教材古诗汇总

最新沪教版小学1-5年级语文教材古诗汇总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字诗
清·陈沆
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采莲曲(其二)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悯农两首(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已亥杂诗》是组诗。

将下面这首诗与本课中的进行对比,分析其感情上的异同。

已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两首诗讲的都是关于( )的问题。

A.朝廷B.人才C.天公[2]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于课文中表达的是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本诗表达的是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2. 古诗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2]解释下列词语。

解:____________ 供:___________傍:___________ 阴:___________[3]诗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

B.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男耕女织,昼夜忙碌,一派繁忙的景象。

C.这是一首送别诗。

D.“供”是多音字,在本诗中读音是“gōng”。

[5]诗的后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__________。

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解释下列词语。

(1)河:_________________ (2)岳:_________________(3)遗民:_________________ (4)王师:_________________[2]对下列诗句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B.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D.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3]本诗重在写“迎凉有感”,在入题前却极言山高水长,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手法在诗歌表现手法上称作_________________。

沪教版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全能专项练习

沪教版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全能专项练习

沪教版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全能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古诗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诗中写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分别在干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诗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一对反义词可以看出农民的辛劳。

[4]孩童勤劳可爱。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诗阅读。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才了蚕桑又插田。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描写的是________季的情景。

[3]“子规”是一种什么鸟?()A.啄木鸟B.杜鹃鸟C.画眉鸟[4]诗中“______”“______”两个字反映了农事的紧张和繁忙的程度。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我想把小手___在桃树枝上。

___着一串花苞,___着万缕,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___在柳树根上。

___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啊,长___长成一座绿色的蓬帐。

(1)把下面五个字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伸牵安接带在桃树枝上。

着一串花苞,着万缕,悠啊,悠在柳树根上。

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啊,长(2)把下面的短语补充完整。

的歌唱的营养的土地的蓬帐(3)诗中“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上,把脚丫接着柳树上,表达了什么?(4)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沪教版小学1-5年级语文教材 古诗

沪教版小学1-5年级语文教材    古诗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
和, 潭面无风镜未
磨。 遥望洞庭山水
色, 白银盘里一青
螺。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
树, 个个花开淡墨
痕。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
裁, 芙蓉向脸两边
开。 乱入池中看不
见, 闻歌始觉有人
来。
百忧集行 唐·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
期, 包羞忍耻是男
溪上遇雨二首 (其二) 唐·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 雨,
喷洒前山此独 晴。
忽惊云雨在头 上,
却是山前晚照 明。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
空, 但悲不见九州
同。 王师北定中原
日, 家祭无忘告乃
翁。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 吴, 平明送客楚山
塘。 水晶帘动微风
起, 满架蔷薇一院
酒,
万金。
在,
西出阳关无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
不教胡马度阴
人。
胜簪。
山。
孤。 洛阳亲友如相
问, 一片冰心在玉
壶。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山, 烈火焚烧若等
闲。 粉骨碎身全不
怕, 要留青白在人
间。
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
长歌行(节
选)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宿新市徐公店
间,
舟,
尽,
用箭当用长。
千里江陵一日 一个渔翁一钓 山寺桃花始盛 射人先射马,
还。
钩,
开。
擒贼先擒王。
两岸猿声啼不 一俯一仰一场 长恨春归无觅
住,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愚公移山(有删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A.愚公年纪大了,时间很多,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

B.愚公家住在山区,北部很闭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很不方便。

C.愚公想证明智叟说的是错的。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A.完成B.于是,就[3]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河曲智叟亡以应()A.死亡B.没有[4]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A.愚公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B.愚公是一个不听从别人劝告、很固执的人。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对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儿竞走取之(跑)B.唯戎不动(只有)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问之”,你认为别人问王戎的会是什么问题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王戎从道边李树多子推断出这个李子树上结的果子是苦的,你在生活中观察过什么现象?又得出了什么推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课文,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解释古诗中重点字的字义。

暝:_________。

歇:__________。

[2]按要求作答。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下列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_)的写法。

A.动态描写 B.静态描写 C.动静结合(3)用此写法简单描写一个有太阳、草地、牛羊的画面: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空山”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山很大,很空旷,所以山间非常寂静。

B.跟《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有声衬无声。

C.山林树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D.“空山”是为了衬托诗人的空虚寂寞。

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兴奋B.振兴C.高兴D.兴盛[2]解释下列字词。

耘田:_______ 绩麻:_______ 解:_______供:_______ 傍:_______ 阴:_______[3]“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是()。

A.子女B.指青年男女C.哥哥和姐姐D.儿子和女儿[4]“童孙未解供耕织”中“耕”和上句诗中的“_____”相对应,“织”和上句诗中的“________”相对应,通过所填的这两个词语,我们体会到农家人(_____)的特点。

A.勤劳能干 B.悠闲自在 C.艰苦朴素 D.勤俭节约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xīng xìng)(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024年沪教版五年级语文秋季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2024年沪教版五年级语文秋季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2024年沪教版五年级语文秋季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

雪山:指祁连山。

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方盘城。

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1]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这四句诗描绘的是山间__(季节)__(时间)的景色。

其中“_”一句描绘的是静态的景物,“___”“___,___”三句描绘的是动态的景物。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写出这四句诗描绘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一)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题临安邸________________,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

(三)示儿死去元知________,但悲不见________。

王师北定________,家祭无忘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教胡马度阴山。

②,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③死去元知,但悲不见。

王师北定,家祭无忘。

(2)判断正误。

①“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飞将”指的是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②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市。

③“示儿”的意思是把事情摆出来或指出来给儿子看。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P 9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介绍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

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著有《西岩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苇碧轩集》,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

二集互有出入。

【注释】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②子规——杜鹃鸟。

③才——刚刚。

.④山原-----山坡原野⑤蚕桑--种桑养蚕。

⑥了——料理完⑦如——好像【译文】(1、2句)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4句)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川流。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沪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沪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沪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司马光幼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即了其大旨___________ (2)自是手不释书, ___________(3)众皆弃去 ___________ (4)光持石击瓮破之 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凛然如成人”中“如”是“如果”的意思。

B.司马光小时候非常喜欢《左氏春秋》。

C.“破瓮救友”一事发生在司马光七岁时。

[4]这则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①壳入口。

或②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A我非不知,并壳者,欲③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B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④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连同。

②有的人。

③想要。

④因为、由于。

[1]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对你的启发,可以用《论语》中的句子来说明。

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柄柄芰①荷枯,叶叶梧桐坠。

蛩②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

不是路行人,怎谙秋滋味。

注:这是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时(四更之后),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首诗。

①芰(jì):古书上指菱。

②蛩(qióng):这里指蟋蟀。

[1]请描绘出首联中展现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诗中运用反衬手法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请你品味“秋滋味”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三万里河”指的是________,“五千仞岳”指的是________。

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_____和很______。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A.比喻B.夸张C.拟人D.对比[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

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

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4]如果把本诗第三句的“尽”字换成“滴”字或“流”字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外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语文(第一学期)古诗词解析与训练1.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参考译文】山坡、原野间草木茂盛,一片葱茏,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闲着的人很少。

他们刚忙完了采桑养蚕的事又要开始插秧了。

【学习提示】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有“乡村诗人”之名,作品以精致优美的七言绝句见长。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四月特有的景象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平实的用词,充分地衬托出“乡村四月”农民劳动的紧张、繁忙。

全诗动静结合,绘声绘色,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和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

2.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参考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纺线织布,农家男女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学习提示】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

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致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

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后两句通过细节描绘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烂漫,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

3.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就身在庐山之中啊!【学习提示】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造诣。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观庐山后的总结,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前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充满了哲理,为人们广为传诵。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4.溪上遇雨二首(其二)唐·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我独自坐在山间的岩石上,看见前面浓密的乌云饱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起伏的山峦上,而此地却依然阳光灿烂。

我正悠然欣赏大自然这一奇观时,忽然大吃一惊——滚滚的乌云挟带着狂风骤雨,已泻到了我的头上!不过我却意外地发现:前山青翠的山峰上,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学习提示】崔道融,自号东瓯散人,晚唐诗人。

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

它是咏夏天的骤雨,你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

因为它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

全诗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骤。

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像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浇注感。

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

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意料。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独自一人在远离故乡的地方生活,每逢遇到佳节良辰就更加想念亲人。

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当他们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学习提示】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

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要插上茱萸。

本诗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

“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重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6.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参考译文】老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做客。

幽美的村庄,四周绿树环抱,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圃,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告别时就又盼望着快到重阳佳节,那时我还要再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

【学习提示】孟浩然,唐代诗人。

其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

诗风清淡,多反映隐逸生活。

这首五言律诗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

首句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意;接着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美;继而描写在故人家的生活场景: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情不自禁谈起农桑之事;最后描写了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在临走时向故人直率表达了重阳节再次造访的愿望。

7.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参考译文】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孤零零的玉门关耸峙在群山峻岭之间,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去埋怨春光迟迟呢,要知道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学习提示】王之涣,字季凌,唐代著名诗人。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隋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本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既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行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

8.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参考译文】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待到大宋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学习提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这些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了他诗歌创作最显著的特色。

《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诗人悲的是国土的沦陷,念念不忘的是国家的统一。

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热烈、真挚!这种爱国情怀,融入了整首诗中。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表现其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9.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柳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参考译文】炎热的夏天,绿树枝叶繁茂,树阴浓密;水平如镜的池塘,倒映着山上的亭台楼阁。

微风吹来,水晶帘子轻轻飘动;满架的蔷薇正在盛开,整个庭院都弥漫着醉人的芳香。

【学习提示】高骈,字千里,唐末大将。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绿树阴浓夏日长”,诗人是从感官着笔写夏日;“楼台倒影入池塘”,诗人是从视觉写夏日,写看到的景观;“水晶帘动微风起”,这句是从触觉角度写夏日;“满架蔷薇一院香”,诗人又从嗅觉角度来写夏日。

诗人捕捉了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在炎夏读来倍感清凉安详。

全诗流露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10.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参考译文】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激荡。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边驶来。

【学习提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全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诗中有山有水,有远有近,如同一幅山水画卷。

11.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参考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学习提示】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这首诗依据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诗中暗寓讽刺之意。

12.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参考译文】寒冷的夜雨与江面连成一片流入江南,清晨送你走后,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请告诉他们我的心像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透明。

【学习提示】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1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参考译文】渭城清晨的细雨湿润了飞扬的尘土,旅店周围的嫩柳格外青翠清新。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向西出了阳关后就可能再也遇不到老朋友了。

【学习提示】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

这首乐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仅是由于短短四行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

诗的前两行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后两行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