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年人口曲线

合集下载

深圳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杯)

深圳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杯)
一、全市普查登记人口
全市按
2000年11月1日0时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为700.84万人[注3](以普查登记人口为基础,结合第四季度我市人口变动情况,按1999年可比口径计算,2000年深圳市人口统计年报的年末常住人口为
432.94万人)。
其中本市户籍人口121.48万人[注4],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一座仍然年轻的城市
“深圳仍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人口红利效应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市统计局人士说。
普查资料显示: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
101.88万人,占
9.84%;15-64岁人口为
915.64万人,占
88.40%;65岁及以上人口为
18.28万人,占
1.76%。
深圳仍属于年轻人城市,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市人口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深圳还处于旺盛的“人口红利”期,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
84.34万人,占12.03%。
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变化如下:
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4467人上升为8060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94人上升为22338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43528人上升为52170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1589人下降为12034人。
4、在户籍人口中,包括了户籍在本市,但已离开本市半年以上的人口和户口待定人口。
5、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
深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常住人口1035.79万昨日从深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新闻通报会上获悉,深圳常住人口为
1035.79万。记者同时了解到,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深圳10年间增加常住人口335万人,年均人口增长

西安市2000-2010年人口变化特征及问题浅析

西安市2000-2010年人口变化特征及问题浅析

西安市2000-2010年人口变化特征及问题浅析摘要:人口变化特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结合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陕西省图书馆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分析了西安市10年来人口变化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安市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西安人口特征人口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0 年来西安常住人口增加100 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作为大型城市的西安在人口特征上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特征易导致人口发展中面临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本文拟通过“六普数据”和“五普数据”进行对比,找出10 年来西安人口变化的特征,并着重分析西安人口问题,以期对相关部门决策有所裨益。

1西安市人口变化主要特征1.1西安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户籍人口增长缓慢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西安市常住人口为846.78 万人,户籍人口为739.61万人。

“六普”常住人口数与“五普”时的741.14万人相比,增加了105.64 万人,增长率为14.25%,年均增长率为1.34%。

而1990—2000 年10 年间常住人口共增加123.19万人,增长19.93%,年均增长 1.77%。

“五普”时户籍人口数为651.94 万人,近10 年来户籍人口数只增加了87.67 万人,增长率为13.45%,年均增长率为1.16% 由此可见与常住人口相比户籍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从全国范围来看,10 年来人口总数增加了近7390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7%。

[1] 西安常住人口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1.2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减少,郊区人口大量增加由于研究的学科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西安的地域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约定,本研究采用的是行政区划法中的地域范围。

由“六普”可知,西安市九区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如下:排名是长安区(98.08万),雁塔区(79.31万),碑林区(73.25万),临潼区(69.76万),莲湖区(64.09万),未央区(51.70万),灞桥区(50.86万),新城区(50.36万),阎良区(25.24万)。

深圳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杯)

深圳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杯)

深圳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01-4-17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4万多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全市普查登记人口全市按2000年11月1日0时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为700.84万人[注3](以普查登记人口为基础,结合第四季度我市人口变动情况,按1999年可比口径计算,2000年深圳市人口统计年报的年末常住人口为432.94万人)。

其中本市户籍人口121.48万人[注4],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64.3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57.10万人,增长88.69%。

平均每年增加5.53万人,年平均增长6.34%。

二、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全市人口在普查标准时间的地区间分布及人口密度如下:三、家庭户人口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共有家庭户11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11.31万人,占总人口的44.42%;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3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的3.50人下降了0.87人。

四、年龄构成全市按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9.57万人,占8.50%;15——64岁的人口为633.47万人,占90.3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8万人,占1.11%。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1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1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24个百分点。

五、性别构成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普查登记的人口中,男性为346.41万人,占49.43%;女性为354.43万人,占50.57%;全市人口性别比为97.74(女性=100),其中特区内为110.04,特区外为91.30。

2010年11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2010年11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1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2000年以来长三角人口分布变动研究

2000年以来长三角人口分布变动研究

2000年以来长三角人口分布变动研究吴文钰【摘要】从三个尺度上即圈层尺度、地级市尺度以及区县尺度利用第五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近10年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变动.10年间,长三角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密度进一步稠密,反映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不断增强的人口集聚能力.从圈层变动来看,人口向核心层集聚特征明显,圈层分异特征明显.从中级尺度来看,10年间除了上海的高速增长外,最主要的特征是苏州的高速增长,其年均增长甚至超过上海,此外,苏中三市人口减少形成了长三角北翼的人口塌陷区.从微观尺度而言,上海及其周边增长快速,人口增长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市构成的廊道上,各个城市核心区集聚效应明显,表明各城市仍处于向心城市化阶段.未来,根据长三角的发展特征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长三角的次核心城市将进一步发展,长三角人口分布的多中心趋势将会显现.【期刊名称】《西北人口》【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8页(P39-45,53)【关键词】长三角;人口分布变动【作者】吴文钰【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上海 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4.24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学术界,城市群人口空间格局相关研究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苏飞、张平宇,2010;孙铁山等,2009;封志明等,2013)。

作为我国发育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也有不少研究聚焦于长三角的人口空间。

张善余(2002)根据五普数据分析了上海大都市圈的人口特征;盛广耀(2006,2007)比较了三大城市圈的人口结构;段学军、王书国、陈雯(2008)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的特征和规律;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2007)利用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长三角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毛新雅、王桂新(2006)分析了长三角的人口迁移及城市化特征;王磊、段学军、田方、秦贤宏(2009)分析了长三角的人口与经济分布变动特征。

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试题

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试题

课时跟踪检测(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选择题1.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 )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B.生产力水平的高低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D.自然灾害和战争解析:选B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类利用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的高低,从而影响人口发展特点。

下图为某某省2005~2014年人口变动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这一期间,某某省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A.波动下降B.增长加速C.增长减缓D.增长停止3.目前,某某省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 )A.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B.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C.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D.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解析:2.C 3.D 第2题,从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可以看出,某某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0.25左右,自然增长率低,因此人口低速增长,且呈减缓趋势。

第3题,某某省位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读某国自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4~5题。

4.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 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5.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B.②阶段农业产值大于工业产值C.③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大于第一、二产业的人口D.④阶段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突出解析:4.B 5.D 第4题,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程。

第5题,在人口增长的后期阶段,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老龄化。

下表为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对我国未来人口影响的预测值。

其中16~5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65岁及以上为老年人口。

据此回答6~7题。

A.经济发展水平最高B.就业压力最大C.老年人口数量最多D.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7.有专家推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实际出生的人口可能少于预期值,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育龄妇女年龄过大B.抚养孩子成本高C.人均耕地少,粮食不足D.政策支持力度小解析:6.D 7.B 第6题,表中显示全面二孩政策下2030年人口数量达到峰值,此时,我国经济仍然继续发展,A错误;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不是最高,就业压力也不会最大,B错误;老年人口数量=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人口总量,计算可知2050年最大,C错误;人口总量由增大到减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D对。

全国高三地理专题练习(2023年后半期)带答案与解析

全国高三地理专题练习(2023年后半期)带答案与解析

选择题我国人社部表示:将适时出台渐进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下图为我国2012—2017年人口增量变化情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反映出当前我国人口A. 处在高速增长的阶段B. 总数超过人口警戒线C. 15—59岁人口比重降低D. 总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我国出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利于A. 缓解人口老龄化B. 增加青壮年人口C. 推进养老产业发展D. 降低社会养老负担【答案】【1】C【2】D【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60岁及以上和0~14岁人口数量在增加,而15~59岁人口数量减少,反映出当前我国人口15-59岁人口比重降低,C正确;从图中看我中0~14岁人口增长数量较少,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图示不能反映出总数与人口警戒线的关系;从图中看人口总数并没有下降。

【2】我国出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利于降低社会养老负担,D正确;延迟退休年龄不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不会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增加青壮年人口;人口老龄化是推进养老产业发展主要原因,与延迟退休年龄无关。

选择题“婚姻贫困”是我国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400万,贫困地区该问题会更加突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不包括A. 生育率较低B. 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C. 年龄结构失衡D. “养儿防老”的思想【2】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A. 限制城乡人口流动B. 适度调整生育政策C. 严控城市人口增长D. 加强胎儿性别选择【答案】【1】C【2】B【解析】【1】从材料中可知,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有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以及尤其是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说明还有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因素等原因造成,不包括年龄结构失衡,C符合题意,故选C。

【2】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应促进城乡人口流动,A错误;适度调整生育政策,B正确;促进城市化发展,C错误;严格禁止胎儿性别选择,D错误。

2000年至2010年美国人口分布及增长报告

2000年至2010年美国人口分布及增长报告
(For information on confidentiality protection, nonsampling error, and definitions, see /prod/cen2010/doc/pl94-171.pdf) Area United States � � � � � � � � � REGION Northeast � � � � � � � � � � � � � � � � � � � � Midwest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t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es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ATE Alabama � � � � � � � � � � � � � � � � � � � � Alaska � � � � � � � � � � � � � � � � � � � � � � Arizona � � � � � � � � � � � � � � � � � � � � � Arkansas � � � � � � � � � � � � � � � � � � � � California � � � � � � � � � � � � � � � � � � � � Colorado � � � � � � � � � � � � � � � � � � � � Connecticut � � � � � � � � � � � � � � � � � � Delaware � � � � � � � � � � � � � � � � � � � � District of Columbia � � � � � � � � � � �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解决人口与城市问题含答案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解决人口与城市问题含答案

解决人口与城市问题2018年是“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的第四年,但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 523万人,出生人口较上年减少约200万,连续第二年下降。

从出生率来看,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0.94 %,西部边疆省份、华南、山东出生率较高;东北、华北和华东的沪苏地区出生率较低。

下图为“2012-2018年我国三个人口大省的出生人口数量变化图”。

据此完成1、2题。

1.2018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出现明显的地区差异,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出生率高B 华南地区医疗水平高,人口出生率较高C.沪苏地区养育成本高,人口出生率较低D.东北地区净流入人口多,人口出生率低2.表中数据表明,2012-2018年( )A. 山东省出生人口数量变化表现最为平稳B.广东省人口总数量在2017年达最大值C.河南省人口迁移量在2017年后出现减少D.三省人口出生率受政策影响并不明显【解析】1选C,2选D。

第1题,东北大部分地区也属于地广人稀,但出生率较低,故地广人稀与出生率无关。

我国华北、华东的沪苏地区经济发达,医疗水平也很高,出生率仍然较低,故医疗水平对出生率的影响目前已不大。

沪苏地区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多,物价水平高,儿童的养育成本较高,会降低生育意愿,从而降低出生率。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口以净流出为主。

第2题,图中显示2012-2018年山东省出生人口变化幅度较大,并不平稳。

广东省2018年较2017年又增长了120万人,故在2017年没有达到最大值。

该图只能反映出生人口数,无法体现人口迁移量。

我国2014年起开放全面二孩政策,据图示意政策放开后人口并没有呈现明显增长态势,甚至在2018年还有所减少,故受政策影响并不明显。

人口的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

济南某中学地理小组通过查阅文献,绘制了山东省农村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乡村就业人口、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统计表(下表)。

据此完成3、4题。

上海人口变化及结构变化分析

上海人口变化及结构变化分析

历年上海市人口数目变化情况(参考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史年份1953年(一普)1964年(二普)1982年(三普)1990年(四普)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人口数量6204417人620.44万10816458人1081.65万11859748人1185.97万13341896人1334.19万16407734人1640.77万23019196人2301.92万一、人口性别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

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

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

人口数量变化

人口数量变化

发 人口增
达 长缓慢
国 家
人口老 龄化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上用于 老人的养老、退休等费用增加 等。社会经济问题突出 。
鼓励 生育, 接纳 移民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数量 ;②农村人口 主要人 比重大,人口素质较低 质量 ;③人口结构 口问题 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凸
人口年龄构成异常变化的原因
1 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 如右图①处 。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 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由于重大灾害等原因导致死亡率 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32 男某女年比龄例段的男明女显比失例调突然 如增右加图如③右处图。②可处能。是其战变争 导化致可的能大是量由男于性就死业亡、,升也学可 能等是原钢因铁导、致纺的织人等口对大职量工迁 性入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 设导致。
2.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倒退会带来 那些社会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倒退会带来 那些社会问题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 ④劳动力不足; 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
材料一 现金津贴 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
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 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 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 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
人口 增长
特点
增长缓慢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 原因 和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因素影响
增长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讨论:1.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 社会问题

人口的变化及模式图解读(课件)

人口的变化及模式图解读(课件)

民工荒
时间
2004年初开始
迁移 方向
迁出地 “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
等加工制造业
迁回地 中西部
主要 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 产业转入,农业比较效益提升;
原因 、工作环境差等
国家政策倾斜;产业扶贫

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产 业转移
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农业发展

劳动力不足,影响 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使农民的非农化受阻、推迟, 不利于“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
A.③②①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②③
6.折线①在2000年以后呈上升趋势的
原因是( A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上升
C.迁出人口增多 D.迁入人口增多
(2021·湖南高考真题)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 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 下图示意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 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 与分区占比数据
2000和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跨 省流入人口数量统计表
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 数量
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 迁移
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及分 布
宁夏中南部的“生态移民”
2019年海南卷-22
10 人口增长及其影响 综合题 东盟人口变化与汽车产业发展
现代型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变化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原 死亡率的下降 传 出生率的下降 现
始 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 统 生育观念转变,社会 代

人口地域分析—辽宁省的人口与经济变动情况(2000-2010)

人口地域分析—辽宁省的人口与经济变动情况(2000-2010)

人口密度 2010 人口(万人)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 总数差值 100.00% 283. 50 总计 4258 100. 00% 288. 62 76 17.22% 556. 62 沈阳市 715 16. 79% 552. 46 -5 14.09% 445. 21 大连市 584 13. 72% 441. 15 -5 8.57% 387. 51 鞍山市 352 8. 27% 380. 58 -6 5.40% 200. 54 抚顺市 223 5. 24% 197. 85 -3 3.75% 185. 82 本溪市 155 3. 64% 183. 76 -2 5.72% 159. 05 丹东市 244 5. 73% 162. 34 5 7.36% 306. 26 锦州市 310 7. 28% 308. 58 2 5.49% 462. 08 营口市 236 5. 54% 474. 85 6 4.52% 180. 93 阜新市 192 4. 51% 183. 82 3 4.31% 379. 92 辽阳市 184 4. 32% 388. 10 4 6.75% 217. 74 铁岭市 306 7. 19% 236. 00 24 7.64% 161. 88 朝阳市 344 8. 08% 174. 30 25 3.02% 308. 95 盘锦市 131 3. 08% 320. 76 5 6.17% 248. 74 葫芦岛市 282 6. 62% 271. 81 24
2000年辽宁 省人口比例 (区县级)
2010年辽宁 省人口比例 (区县级)
2000 总计 沈阳市 大连市 鞍山市 抚顺市 本溪市 丹东市 锦州市 营口市 阜新市 辽阳市 铁岭市 朝阳市 盘锦市 葫芦岛市
人口(万人) 4182 720 589 358 226 157 239 308 230 189 180 282 319 126 258

_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_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消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1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2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3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4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5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 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 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

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

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

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

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

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

“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

人文地理作业-2000年以来北京市人口重心分布变化

人文地理作业-2000年以来北京市人口重心分布变化

2000年以来北京市人口重心分布变化2012.11摘要:通过文献查找和数据分析,根据从期刊文献中搜集的数据,研究了北京市2000年以来人口重心分布变化。

研究表明,2000年北京市的人口重心位于朝阳区, 并距离海淀区很近。

自2000年以来,人口重心向海淀和昌平方向移动。

城市中心区和远郊区的人口比重减少,外围区和近郊区的人口比重增加。

关键词:人口重心分布人口比重正文:人口分布和人口移动是人口过程最基本的空间表现形式。

随着人口过程及其制约因素的发展变化,人口的地域分布状况也在不断变动。

变动的结果是改变了人口分布的格局,并深刻影响了特定区域人口数量变动的进程。

通过文献查找和数据分析,研究北京市2000年以来人口重心分布变化,有助于了解北京城市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对于人口再分布和区域性人口控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城市化建设提供辅助参考价值。

1、数据根据从期刊文献中搜集的数据,绘制北京市各区县常住人口数及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表,见表一。

2、 人口重心的移动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一点就是人口分布重心。

对于较小的行政区,可以取其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坐标作为其人口分布重心。

实测一地区人口分布重心的公式为:∑∑=jjj PX P X ∑∑=jjj YY P Y式中:X,Y 为人口重心座标;X j ,y j 为第j (j =l ,2,…, n )小区代表地点的座标;P j 为第j 小区的人口数。

2000年北京市的人口重心位于朝阳区, 并距离海淀区很近, 说明北京市近些年的人口分布偏北。

这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缓慢, 所占北京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北部朝阳、海淀、昌平和顺义四区近些年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很快, 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所以导致全市的人口重心偏北。

从表1 可见, 四区人口增长率很快, 其中2006-2010年昌平区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达25%,海淀、朝阳和顺义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超过了5%。

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联考高一(下)期中地理模拟试卷-学生用卷

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联考高一(下)期中地理模拟试卷-学生用卷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广大附中、铁一中学、广外三校联考高一(下)期中地理试卷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如图为中国2000年和2010年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了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正相关。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A. 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B. 北方升高,东部降幅小C. 西北地区升高,东西差异缩小D. 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2.推测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迁入B. 放开二胎C. 出生率持续较低D. 城市化水平提高通过对广东东莞手机长途通讯行为数据的分析,发现东莞各街镇与全国各省份之间的联系存在一定差异。

作为东莞重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长安镇,其联系比率居东莞32个下辖街镇之首。

如表为东莞与全国部分省市的联系强度对比。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省市湖南广西湖北四川河南江西贵州重庆浙江福建联系比率/%20.0215.828.989.237.88 6.99 4.97 3.88 3.48 2.853.长安镇对外联系比率大的主要原因是当地()①生活水平高②外来务工人员多③手机拥有量大④与外省经济联系多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4.造成全国各省份与东莞联系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地理位置B. 自然条件C. 国家政策D. 科技水平如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

累积频率(或称对频率的累计)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重要,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A. 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B. 3550-3650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C. 距河8~10km分布人口最多D. 高程45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6.该流域很可能位于()A. 巴西高原B. 南部非洲C. 藏南谷地D. 北美大草原以每年人均消费粮食200、300、400公斤分别作为温饱、小康、富裕的生活水准指标衡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