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主人说鲁迅与“三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味书屋主人说鲁迅与“三味”

关捷

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一个与鲁迅密切相关的地方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就是为鲁迅先生启蒙的三味书屋。这究竟是一什么样的所在?它的主人是什么样的人?它又有着怎样传奇而波折的经历?它是怎样为成就伟大的鲁迅进行启蒙教育的?除了鲁迅之外,它为什么还接着培养了周作人、周建人两位名人?近日,书屋的第五代主人寿宇娓娓道来——

关于三味书屋,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三味书屋,好一个钟灵毓秀的所在,好一个读书人的天地。

我从百草园出来,径直向三味书屋走去。1926年《莽原》第一卷第十九期那段优美而抒情的文字又浮现于脑际——“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拋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1893年的一个早晨,12岁的鲁迅被母亲牵着走进书屋,他那扭扭捏捏一百个不情愿的小模样,一定特别有趣。他是这

现在,那扇“黑油的竹门”“吱”的一声开了。所谓三味书屋,原是鲁迅启蒙老师寿镜吾的祖传私第东面的一排砖木结构的平房。它们坐东朝西,北临一条小河,清风将小河里书屋的倒影吹皱的时候,白墙乌瓦就在粼粼水波中微微颤动了,那景致真是美得悠然。这是典型的江南古民宅风貌。它始建于1830年,即使鲁迅没有在这里读书,而今它也应是一个颇有价值的文物了。三味书屋书香浓郁逼人。正书房上方悬挂着清末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的匾额“三味书屋”,字写得凝重内敛,很符合书屋主人的精神。鲁迅先生看到的那只肥大的梅花鹿,如今还伏在匾额下方的古画里面。三味书屋左右两侧的圆柱上挂有一副木质对联,绍兴人把这种对联叫作“抱对”,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意思是最好的音乐是无声的“孝”“悌”两种道德,而最美味的菜肴就是诗书了。也是梁同书所写:书屋的后面,有一个小巧的亭子,亭子上也悬有一匾,上书“自怡”二字,是标准的赵体(赵孟兆旁加页),这就是自怡亭。亭壁上有寿镜吾的父亲寿韵樵题的四言诗一首“栽花一年,看花十日。珠壁春光,岂容轻失。彼伯与师,煞景太烈。愿上绿章,飙霖屏绝”。亭子外面是桂花园,园内有两棵大桂花树,一棵腊梅,一棵天竹。自怡亭的对面有一道高墙,墙上有一块匾,上写“寄傲”二字,用的是郑板桥的字体,取的是陶渊明“倚南窗兮寄傲”的思想。天井临河的一面,有座小楼房,房门上有块匾,上面是“仿佛陶庐”四个字。在这匾的旁边有副铁线篆体的木质对联,上联是“四壁云烟张旭草”,下联是“一庭风露赵昌花”。下课了,鲁迅和他的同窗们到桂花园里“折腊梅花”“寻蝉蜕”,寿镜吾则要到小楼上小憩一会儿。

这些匾额和对联,鲜明地折射出了几代书屋主人乐得像陶渊明那样逍遥自在享受诗书之乐的心态。“三味书屋”实在是读书人的天地。周氏兄弟最后能走向中国新文学的顶峰,是与三味书屋浓烈的中国古典文化熏陶有着直接关系的。说到这里,就涉及到“三味”精神了。

此时,一个高而瘦的八旬老人笔直地站在书屋里。他的精神面貌,让人很容易联想起100多年前那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一问,他是寿镜吾的孙子,名叫寿宇。

何为“三味”?100多年来,众说纷纭。三味书屋的第五代主人寿宇予以澄清,“三味”终于有了公认的定论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篇文章里,并没有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是什么意思,而且,各种版本《鲁迅全集》注解里对此的解释也不一样。因此,即使读了这篇散文,一般读者也难解“三味”的真正含义。

寿宇老先生,5岁时就进入三味书屋和他的祖父寿镜吾学习,直到14岁时去上海。关于三味书屋,他无疑是一个很权威的专家。

他说:“我们家本是河南中州人,家谱中记载,当日尧的一个儿子封在一个叫铸的地方。后来,人们将‘铸’字的金字边去掉作为姓,于是,就有了我们寿家。不知过了多少年,我们家的一支人迁到绍兴,定居在偏门外的镜湖之畔,一直到我的高曾祖寿峰岚。”

清朝道光年间,为了子孙的出路,原想做大老板的寿峰岚决定进城办学。起初,他给自己的私塾馆取名为“三余书屋”。“三余”出自三国时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们应当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努力学习。“三余书屋”开业,寿峰岚特意请大书法家梁同书题写了牌匾。

有一天,他的儿子寿韵樵挥笔将匾上的“余”改为“味”。寿韵樵的书法造诣高深,改过后的匾额上的字竟也浑然一体,如同梁同书本人改的一样,据说一些书法家也没看出破绽。但是,为什么要这样改呢?对此,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说,这是从苏东坡那里化来的。苏东坡对董遇的“三余”之说颇为赞赏,曾做诗曰:“此生有味在三余”,寿宇对此不认同。

有人说,“三味”源自《李淑书目》。李淑说:“诗书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对此,寿宇也不认同。

寿宇的叔父寿洙邻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此说影响甚大,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倾向之。然而,寿宇还是不认同。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这也是后来人们主观臆测出来众多说法的主要原因。

寿宇对“三味”的解释曾发表在《鲁迅研究资料选刊》上,并且很快得到学术界许多人的认可。

光大“三味”精神的书屋主人,是为中国新文学立下大功的寿镜吾,独特的教育方针和方法是打造文学大师的秘密武器

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也是最有作为的主人。他从先人手里接过教鞭,一挥就是60年。仅仅从启蒙了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这一点来看,寿镜吾就为中国新文学创下了殊勋伟业。其实,他自己的子孙们也几乎个个是鸿儒,只是因为遵守祖训,一心在三味书屋教书,所以才默默无闻。20世纪30年代,寿镜吾的一个名叫寿孝天的侄子偶然走出书屋,一下子就轰动了中国文化界,他与人合作编写了《辞源》。

1893年,少年鲁迅看见寿镜吾的时候,是这个样子——“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