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主人说鲁迅与“三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推荐作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推荐作文全文共10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推荐作文字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一部佳作,《朝花夕拾》。
这本书大家应该也不陌生。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了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百草园里听着蝉的歌唱声,抓着蟋蟀,三味书屋是鲁迅学习的`地方,他在那里读书,练字。
他的老师对他十分严厉,正所谓严师出高徒。
读完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读懂了鲁迅学习为什么那么好,不是一味地学习,而是要多实践,他在百草园里学习了很多天然的东西,不会想我们现在那样在家里宅着。
大自然他本身就是一本书,只要读懂了他就好比走向了成功的大门。
在三味书屋里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这些都是只有实践才能学好的道理。
读书能使人懂得许多知识,让我们一起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翱翔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推荐作文字1这篇散文是鲁迅根据自己童年的经历而作的,收录在《朝花夕拾》中。
优美的文字然我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仿佛把我也带到了那个年代。
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铺叙,以纯真的笔调展现了孩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对束缚孩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做出了批判。
在作者的笔下,百草园中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和美味的`覆盆子;孩子们能在冬天的百草园堆雪人、捕鸟;更能听到隐在那一片荒芜的野草之中的美女蛇的故事。
文中关于百草园中景致的描写,由静到动,详略得当,显示出了身在其中的乐趣不会消失,只会在随着季节的流转而变得丰富多彩。
当作者关上百草园的大门后,视角随机又转入另一个世界——三味书屋。
在鲁迅眼里,这是“最严厉的书塾”,孩童来到这里便会受到束缚。
然而作者先抑后扬,随即写到书塾的后院的玩耍和课堂的偷乐,给学生时代的鲁迅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表现出了孩童追求快乐的天性是不可压制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快乐的童年。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回忆起童年的美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推荐作文字2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感受到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体会到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和枯燥。
“三味”与“三昧”
“三味”与“三昧”作者:刘明彰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8年第09期有这样一个句子:说起暑假的实践活动,个中三味,请听我慢慢道来。
这个句子中的“三味”一词用错了,应该是“三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有弄明白“三味”与“三昧”的基本意思,再加上这两个词词形上太相似,便将“三味”与“三昧”混同起来了。
那么,“三味”与“三昧”究竟有何区别呢?先说“三味”。
“三味”一词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三味书屋”,位于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的故居附近,是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
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历来说法不一,综述起来主要有下面五种基本说法。
第一种,三国时的学问家董遇曾说过,冬天是一年中多余的时间,夜晚是一天中多余的时间,阴雨天是晴天多余的时间,劝勉人们应当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来努力学习。
宋代文学家苏轼对董遇的这一说法极为赞赏,曾作诗说“此生有味在三余。
”后来,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认为,学习中就要凭借“三余”精神努力进取,并据此将“三余书屋”改为“三味书屋”。
第二种,《增广诗句题解汇编》卷四载李淑《邯郸书目》:“诗书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意思是说,经书如肉汤,史书如肉块,子书如肉酱,说读这三类书正如品尝这三种食物一样,各具特色,风味迥异,称之为“三味”,因而将书房取名为“三味书屋”,寓含博览群书之意。
第三种,古语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
”意思是说,读四书五经之类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如尝丰盛的菜饭;而读诸子百家学说,则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作料。
“三味”取名于此。
第四种,当年的房主人,鲁迅的塾师、清末秀才寿镜吾认为“读书有味”,加之书屋后园子里种了梅花和桂花两种树,称为“二味”,合起来便是“三味”。
第五种,寿镜吾的子孙对“三味”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一得论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探究教学一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描写童年生活的一篇散文,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究竟有什么意图?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了问题研讨的方法。
在立足教材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拓展研读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抓住教材文本,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首先回忆了百草园的儿童生活,说明在那曾经是“我的乐园”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
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通过描写百草园的可玩、可爱之处,来表达儿童的无比快乐。
例如,作者写自家后院的一个园,园里无限生机,无限乐趣: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分句来看,作者采用了由高到低的描写顺序,借儿童观察生活的眼光,把百草园的无限趣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从作者涉及的自然界的事物来看,有“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以及“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在作者的眼里充满勃勃生机、无限情趣的小东西,给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
“光滑”的石井栏,是长年累月从井里汲水的缘故;“肥胖”的黄蜂,既表现出了黄蜂的肥大可爱,又说明了孩子喜欢的原因;“叫天子”的轻捷,是因为它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也与儿童想与鸟儿比翼齐飞的心理吻合。
而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通过拟人的手法表达出来,给人以热闹非凡的感受,等等。
因此,作者将百草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动静搭配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到百草园特别可爱。
接着,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则描写三味书屋的情形: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内容
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内容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主人公鲁迅的童年,他在屋子后面的百草园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并在私塾接受教育,称之为三味书屋。
文章通过美女蛇等故事展现了百草园的乐趣,并描述了主人公在三味书屋中的学习生活。
该文章记录了鲁迅从童年的快乐时光到严肃的学习生活的转变过程。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作者由自由自在、充满乐趣的百草园生活转变为沉闷、刻板的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束缚与压制。
同时,文章也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童年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
该作品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散文,记述了他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历程。
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详细描述了鲁迅先生在家乡绍兴的童年生活。
作者首先介绍了自家后面的一片荒地——“百草园”,这里是他童年的乐园,有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更有鸣蝉、黄蜂、叫天子等动植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然后又讲述了自己上学的经历,从私塾到新式学堂,再到后来的“三味书屋”,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自己的心境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整篇文章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温馨的家庭氛围,展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既缅怀了自己的过去,也表达了对未来人生的展望和思考,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以两个地方为线索,描写了他童年时代的快乐和读书生涯的起始。
百草园是他家后院的一个小花园,充满了各种自然奇观和乐趣。
他在这里抓蟋蟀、拔何首乌、摘覆盆子,观察鸟类、昆虫等生物,欣赏四季更迭的美景。
在百草园的生活给鲁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他对大自然美好印象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鲁迅不得不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进入三味书屋接受教育。
我眼中的三味书屋作文(通用32篇)
我眼中的三味书屋作文我眼中的三味书屋作文(通用32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三味书屋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眼中的三味书屋作文篇1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开办的。
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
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
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三味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树下。
我还了解到三味书屋的馆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今年夏天,天气很热,在家呆得无聊,我和小伙伴们乘车来到了绍兴的三味书屋。
其实我一直都不明白,“三味”是哪三味?后来,我们问了一下那位女导游,她跟我们说“三味” 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
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
走进三味书屋,我看到鲁迅先生曾经坐过的位置,桌上刻着一个“早”字,每当我看到这个字,就会想到鲁迅先生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困,父亲又成了有名的“药罐子”。
作为长子,鲁迅常常到当铺去当东西拿钱给父亲买药。
在这样困窘的生活面前,小小年纪的鲁迅早上上学也常常迟到。
有一次,鲁迅迟到了,先生严格地批评他,可没打他。
后来,他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勉励自己不再迟到。
所以,我眼中的三味书屋是严格的,不允许迟到的。
在那次去三味书屋中,我了解到,上学不要迟到!我眼中的三味书屋作文篇2昨天下午妈妈带我去书店买书了。
我们坐336到园岭医院站下了车,再走了一会儿路就到了一个书店。
哇,我头一次看到这么多书。
三味书屋的三味指什么意思范文
正如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
的确,能听油蛉低唱,听鸣蝉长吟,听蟋蟀弹琴,是多么享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事情啊。
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又是多么地有意思。
三味书屋的三味指什么意思范文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 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 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 “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 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鲁迅读书的“三味 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 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三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 samadhi 的音译, 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 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 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 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 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 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不过,如果当时的我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的话,就能和鲁迅先生 媲美一下了,题目就叫做《我·猫·老鼠》。
虽然我平时不太喜欢老鼠,但看了这篇文章,突然觉得其实有只 “隐鼠”也不错啊!可当我看到阿长踩死“隐鼠”的那一段时,感觉 真有点气愤,同时也为鲁迅失去“隐鼠”而感到惋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百草园是绍兴鲁迅故居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是鲁迅曾经读书的地方,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明了鲁迅在这两个地方的生活。
这篇__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12篇中的一篇。
三味书屋的“三味”指的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的乐园。
他喜爱蟋蟀和谐而美妙的叫声,喜爱大自然和充满好奇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心理,百草园在鲁迅笔下变得神秘了。
从描写覆盆子的形、色、味三个方面来写,透露出鲁迅对它的喜爱。
而“美女蛇”的故事更给百草园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丰富了鲁迅儿时乐园的情趣。
“扫”“支”“撒”“系”等一连串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表现了儿童的'活泼以及捕鸟时的兴奋与惊喜。
两个“Ade”和两个“我的”真切地表现了鲁迅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给我读的书渐渐增多”写出了鲁迅因为勤奋好学而博得了先生的好感。
“爬”“折”“寻”“捉”“喂”这一系列动词具体写出了园子里的乐趣,反衬了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单调和枯燥。
用戒尺打、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常用方式。
有规则而不常用,说明先生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了他对待学生的开明思想。
他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
大家放开喉咙读的内容没有加标点符号,说明他们并不理解所读的内容,只好乱读一气,表现了封建教育内容的陈腐。
从“微笑”“仰”“摇”“拗”可看出先生读书时自我陶醉的态度,既表现了他的迂腐可笑,又表现了可爱可敬。
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做戏”“画画从侧面说明儿童对封的封建教学的内容不感兴趣。
__的结尾不仅从时间上照应了开头,而且表现了三味书屋教育的失败,与开头写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暗中”暗中呼应,含蓄地称赞了儿童的天性,讽刺了封建教育制度,突出__中心。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懂得了许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__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得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在三味书屋“对课”
鲁迅在三味书屋“对课”作者:郑政阳来源:《初中生学习·七彩》2014年第03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这样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文中所提“对课”具体是怎样的,鲁迅并未详述。
关于他在三味书屋里的“对课”情况到底如何,张能耿编著的《鲁迅亲友谈鲁迅》中记载了这样几则故事,可以让我们有所了解。
鲁迅不但读书多,而且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比如每次“对课”,他都言必有据,对仗工整,立意新颖,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
有一次,寿镜吾先生出了“独角兽”这样一个三字题,让学生嘱对。
寿老的这个上联,直叙一物之名,无其他言辞成分,含义单调。
这类对联对得上不难,对得佳则不易。
寿老出联后,有人对“二头蛇”“三脚蟾”,也有人对“八脚虫”“九头鸟”。
还有一高姓同学竟对了个“四眼狗”,大家听了不禁哄堂大笑起来。
寿镜吾先生很是气愤,质问道:“‘独角兽”是麒麟,‘四眼狗’是什么?你有没有见到过?”唯独鲁迅根据学过的《尔雅》,对了个“比目鱼”,寿老听了十分赞赏,说:“‘独’不是数字,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但是有双的意思,可见是用心对出来的。
‘独角兽’其形类似麒麟,乃传说中天上的吉祥之物。
‘比目鱼’是海中佳品,也是世上的稀罕之物。
两物体相对,确为恰切。
”又有一次,寿老出题“月中桂”,同学们便纷纷议论开来。
有的同学对“雪里梅”,有的同学对“风里柳”,而鲁迅则对了个“星里麻”。
“这‘星里麻’是什么意思呢?”寿老疑惑地问。
鲁迅回答说:“星有牛郎织女的分别,织女不是织麻的吗?”说得寿老点头称是。
还有一次,寿老出了一题为:“陷兽入阱中。
”同学们皆面面相觑,不知所对。
一向善于动脑筋的鲁迅,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他一连拟了几个对句,皆不中意,故未出口。
当他想起《尚书》上说的“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的句子时,便脱口道出下联:“放牛归林野。
三味书屋的意思
“三味书屋”是什么意思?“三味”应理解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既体现了封建的教育思想,又与匾下那幅《松鹿图》内容相协调,图画上是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谐音表意为:书下有福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
文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取名者是寿峰岚先生(寿镜吾的祖父。
寿镜吾是鲁迅先生12岁入私塾时“三味书屋”的主人,生于1849年,卒于1927年)。
名字取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述的董遇(三国时魏国人,一生著述丰富,他常教学生利用“三余”时间读书)的话:“为学者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
”意在告诫人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后来,寿峰岚先生在读书时又发现苏轼对董遇的“三余”也很感兴趣,并在诗中说“此生有味在三余”。
于是,就将“三余书屋”改名为“三味书屋”,并请当时著名书法家钱塘人梁同书写成横匾悬挂在屋内。
在它的两旁还悬挂着一副木刻对联:“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也是梁同书的手笔。
意思是:最快乐的事情是忠实遵从儒家伦理,最有味的事情是专心读书。
后人对“三味书屋”涵义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周作人认为,“三味”是指“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周芾堂认为,“三味”是指“经书如米谷,史书如蔬菜,子书如点心”。
而寿洙邻(寿镜吾的次子,生于1871年,卒于1961年)认为,“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的古语。
大意为:读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应如吃稻谷、高粱等主食,日日不绝,餐餐饱食,是为食之本;读历史书籍的感觉,就像吃有鱼有肉丰盛的饭菜一样香甜、愉悦,应兼而有之,适时补充,是为食之辅;而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则味如醋、酱等调味品,风味独具,各味皆有,会使食物增色提味,增进食欲,应依人定量,是为食之佐。
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句子从文中找句子
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句子从文中找句子在古代,三味书屋就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文学创作作出了贡献,也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也并不例外,他是个文学界有着一定声望的一位文豪,看到了三味书屋的喧闹景象,可以想象他有多激动。
他形容三味书屋,“一片书林树立,支离破碎,书架木箱,书把,山窗林椽,被搁满了,文字佳句无边,着有仙踪,仿佛来到仙境一般”。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三味书屋的盛大景象的美好感受。
此外,鲁迅还解释了三味书屋的功用,他说:“三味书屋的作用是发扬中国人的文化,宣传国学,培植中国人的思想”。
这句话也表明了鲁迅对传承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他也认同三味书屋的文化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此外,鲁迅还强调了三味书屋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他指出:“各地的三味书屋不但是书中的地方,也是中国社会中传承文化的地方;老店里有老师傅,有学生,有书籍,满足了中国传统文化面对世界的展示”。
从鲁迅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传承文明的熟悉,也清楚表明了三味书屋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要说起三味书屋,最后不能不提的就是三味书屋的一种情感。
与众不同的是,鲁迅将三味书屋比作一个家庭,他说:“三味书屋象家庭一样,老店里有老师傅,有学生,有书籍,有群集”。
他描述了在三味书屋里,学生们有着一种想家的感觉。
三味书屋正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基石,它是中华民族传承知识的营地,也是人们熟悉的家乡,每一位学子都可以在这里获取到智慧的结晶。
通过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深刻感受,我们深知三味书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味书屋不仅展示了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更让我们认识到文化传承的坚强,那么,不管是三味书屋还是中国文化,都将继续为我们展示更多耀眼的光芒,激发我们更多的思维与创作。
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
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一九二二年夏,鲁迅先生来到上海的三味书屋,被其精湛的书法技艺深深吸引。
坐在书屋的柴橹间,鲁迅开始记录他对三味书屋的感受,写下他与师傅们之间的美好谈话:“师傅们都是吟游诗人,口口相传把百家学术应用到书法技艺;他们谈吐随笔,从一家字开始,就仿佛在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观点”。
说到这,鲁迅不禁窃喜,他知道,在这里他可以获得一种新的书法体验,开启艺术的新的历程。
鲁迅的眼前将珍贵的书法作品一一呈现,他被师傅们的精湛艺术所折服,细看每一幅作品,他深刻体会到其成就的技艺的高超。
“师傅们的书法,颇有神韵,是传统文化的续篇,有久负盛名的笔墨,有智慧无穷的姿态,书面上,宛若春花秋月、苍劲磊落,总述尽一声长叹”。
鲁迅深深惊叹师傅们的杰出水平,书法让他被一种独特的艺术世界所吸引,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美丽情愫,“书法在那里,把枯燥的技术融于感情,融进心,触及灵魂。
”书屋里更有师傅们丰富多彩的故事,有励志的传说,有磊落的境界,有精神的力量,表达着他们的艺术心灵,书屋里传出艺术气息:书法是神秘的文字,犹如灵魂的哀歌。
鲁迅坐在三味书屋里,他开始了对书法的进一步思考,他把书法当作一种艺术来对待,偶然回忆起他在中国学习时曾是什么样的心情,他认为书法可以唤起一个人的共情心,超越文字的限制,一句话就可以诠释一个世界,书写出一种美妙的诗句,一个特别的感受:“书法是一种超越文字的艺术,而它的艺术精髓在于表达者的激情、思维和情感,它的神秘在于给观者以一种特殊的心灵感受”。
书法把鲁迅带入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他从中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了他对书法艺术的兴趣,熟悉书法艺术,美化他的精神家园,正如鲁迅所说,“书法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不仅可以触及灵魂,而且可以把传统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
今天,鲁迅先生早已离开我们,然而,他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书法正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它用书法笔墨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明历史,将传统文化折射到现代的生活中。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趣事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趣事鲁迅在三味书屋的趣事,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想想鲁迅小时候,在那儿读书,真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
他那时候可不是什么严肃的大文豪,反而是个爱开玩笑、爱捣乱的小男孩。
三味书屋就是他的“游乐场”,里面的书籍、老师,还有同学,简直就是一出精彩的戏。
说到三味书屋,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严肃的教育环境,可鲁迅在那儿可没少搞笑。
记得鲁迅有一次上课,老师在讲课文,讲得可认真了。
鲁迅当时坐在最后一排,心里想着,这老师真是个“认真鬼”。
突然,鲁迅觉得无聊了,就把旁边同学的笔拿过来,在桌子上画起了画。
结果一不小心,画成了一只丑得不能再丑的鸡。
没想到,这个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本来脸色铁青,结果看到那只丑鸡,忍不住笑了出来,课堂气氛瞬间轻松了。
鲁迅心里美滋滋,想着自己真是个“幽默大师”,不知不觉就把课堂变成了自己的秀场。
还有一次,鲁迅跟同学一起在书屋里玩游戏。
他们在角落里悄悄地玩“打纸团”,那种纸团飞来飞去的场面,简直像是战场上的小士兵。
一个纸团飞得特别远,正好砸到了正在认真讲课的老师头上。
哎呀,老师一脸懵逼,大家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
鲁迅心里想着,真是“冤屈”,自己可没参与,结果还是被波及了。
老师虽然生气,但也无奈,只能用“你们这群小鬼”来形容他们。
鲁迅就这样用自己的调皮捣蛋,给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不少欢乐。
有一天,鲁迅突发奇想,决定给同学们讲个故事。
他站在桌子上,像个小小的讲述者,眼睛闪闪发光,手舞足蹈,描述着一个勇敢的英雄打败恶龙的故事。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有的同学还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鲁迅这小子,真是个天生的故事讲述者,他的表达力和幽默感,连老师都不禁点头称赞。
这个小插曲让同学们更加喜欢鲁迅,他不再是个捣蛋鬼,而是个让人心服口服的小英雄。
还有更搞笑的事。
有一次,鲁迅跟几个同学讨论作文,结果大家意见不合,争得不可开交。
鲁迅灵机一动,提议用“写一篇关于老师的作文”,这下子大家都笑了,瞬间气氛就变得轻松多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童年鲁迅与成年鲁迅的对话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童年鲁迅与成年鲁迅
的对话内容
童年鲁迅与成年鲁迅的对话内容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看到童年鲁迅与成年鲁迅之间的对话。
这个对话是鲁迅先生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和思考,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触动和批判。
让我们来看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内容。
童年鲁迅:成年的我,你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成年鲁迅:这个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经历和思考的积累所致。
童年鲁迅:那你的童年时光是怎样度过的呢?
成年鲁迅:在百草园的日子里,我无忧无虑地玩耍、捕捉昆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奇妙。
童年鲁迅:可是,你后来为什么变得如此沉默和深思熟虑?
成年鲁迅:我的成年经历让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和原因。
童年鲁迅:你为什么要写那些揭示社会阴暗的作品?
成年鲁迅:我希望通过文字揭示社会的问题,呼唤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唤起他们对于社会改变的追求和行动。
童年鲁迅:那你觉得我们能改变这个社会吗?
成年鲁迅: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只要每个人都能思考并付诸行动,社会的变革就是可能的。
童年鲁迅:你觉得写作对于改变社会有何作用?
成年鲁迅:通过文字的力量,我可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引起读者的共鸣
和思考,从而带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这样的对话,让我们更加了解鲁迅先生的成长和他坚持写作的动力。
他对于社
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使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通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思想,我们也能够在当今社会中找到对于人性、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启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物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我”在童年时期的生活和成长。
在这个故事中,鲁迅以自己为原型,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童真和乐趣的童年。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其中包括“我”、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寿镜吾先生等。
首先,“我”是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孩子。
在百草园里,他喜欢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寻找各种花草树木、鸟兽虫鱼。
这些自然元素让他的童年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和乐趣。
同时,“我”也是一个懂事、有毅力的孩子。
在三味书屋的学习中,他虽然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并且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其次,长妈妈是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她是一个善良、纯朴的妇女,对“我”非常疼爱,并且经常给“我”讲故事。
她的形象让人们感受到了家庭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同时,长妈妈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她给“我”讲了很多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再次,闰土的父亲也是故事中一个重要的人物。
他是一个捕鸟能手,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教给“我”很多关于自然的知识。
他的形象让人们感受到了父辈的智慧和经验,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最后,寿镜吾先生是故事中的老师,他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他对“我”非常严格,但也非常关心和照顾。
“我”一开始有些怕他,但后来逐渐对他产生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他的形象让人们感受到了教育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总体来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真实、生动,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鲁迅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同时,这些人物形象也展现了鲁迅对于自然、家庭、教育等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鲁迅与三味书屋的故事作文【小学六年级600字】
鲁迅与三味书屋的故事
六年级的语文课,有好几篇与鲁迅相关的课文,例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这些文章文笔优美,语言精简,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鲁迅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家来到了位于绍兴的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就在自家院子旁,叫“三味书屋”,鲁迅每天都和几位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还请了一位叫寿镜吾的先生教书。
寿先生为人正直,教书有方,在当地小有名气。
书屋里面共有五张桌子和一张茶几,中间的一张桌子是老师寿镜吾的,上面摆着一把戒尺;其余四套桌椅则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散布在教室的四个角落;而那张茶几,则摆在老师桌子的后方,上面有一幅山水画。
左上角的一张木桌就是鲁迅曾经学习的地方。
据说以前鲁迅的位置是靠近大门的,但是一下课就有几位同学在门旁跑来跑去,非常顽皮,他觉得太吵,影响了他的学习和休息,于是他就要求换座位。
在鲁迅书桌的右下方刻了个“早”字,这个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原来有一次,鲁迅因为贪睡迟到了,被先生用戒尺打了手掌心。
这滋味可不好受啊!于是,鲁迅就吸取教训,在桌子的右下方刻了一个醒目的“早”字(虽然现在不能在桌子上乱画乱刻,但以前好像没那么讲究),来时刻提醒自己别再迟到了。
鲁迅还做了一个“三到”书签,夹在自己的书中。
书签上写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他时刻告诫自己,读书时心、眼、口要一起用,这样效果才会好。
原来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成长过程中也有这么多平凡的小故事,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不是很有启发吗?
六年级:马晓天。
鲁迅故居·三味书屋
• “都昌坊周家新台门西首”:West entry, Xintai Men,Zhoujia,Duchang Fang
• “西首”:the west first/ Xi Shou
• “坊”:绍兴因酒坊而出名,故得此名。
• “辛亥革命前夕”:on the eve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befor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
“三味”即“三昧”
• 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 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 个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 昧”,是梵 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 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 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
醢(hǎi)。”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 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 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 (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堂屋匾额上的
“三味书屋”四个楷体字,一说为杭州人梁同舒 所书。梁同舒为清代书法家,性耿介,工书,晚 年名满天下。他终年93岁,著有《频罗庵遗集》。 其为三味书屋题写的不仅这块匾额,还有堂屋中 的抱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鲁迅故居·三味书屋
←
“三味”指什么?
“三味书屋”原题“三余书屋”,取《三国 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为学当以之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 之余。”意示人们应把握时间,努力学习。 书屋易主寿氏后,书屋主人兼塾师寿镜吾 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又引苏轼“此生有味在 三余”的诗句,将“余”字改为“味”字。 但未见其解释,后人诠释甚多,对“三味” 的取义有争议。
概括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词语
概括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词语
【最新版】
目录
1.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背景
2.鲁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经历
3.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状态
4.鲁迅在三味书屋的感悟
正文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与他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故乡绍兴的一家著名书屋,这里曾经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经历是他在文学道路上的重要起点。
在书屋中,鲁迅广泛阅读了古典文学名著,学习了传统的文化知识,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鲁迅在书屋中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探讨文学,交流思想,这也对鲁迅的文学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状态则是他文学创作的另一重要方面。
书屋中的宁静与和谐,让鲁迅能够全心投入到文学的创作中。
他在书屋中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如《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等,这些作品
都深深地烙印着三味书屋的痕迹。
然而,鲁迅在三味书屋的感悟却是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在书屋中,鲁迅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病态与丑恶。
因此,他的文学作品中,充满着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充满着对于人性的深刻剖析与揭示。
总的来说,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经历,不仅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味书屋主人说鲁迅与“三味”关捷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一个与鲁迅密切相关的地方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就是为鲁迅先生启蒙的三味书屋。
这究竟是一什么样的所在?它的主人是什么样的人?它又有着怎样传奇而波折的经历?它是怎样为成就伟大的鲁迅进行启蒙教育的?除了鲁迅之外,它为什么还接着培养了周作人、周建人两位名人?近日,书屋的第五代主人寿宇娓娓道来——关于三味书屋,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三味书屋,好一个钟灵毓秀的所在,好一个读书人的天地。
我从百草园出来,径直向三味书屋走去。
1926年《莽原》第一卷第十九期那段优美而抒情的文字又浮现于脑际——“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拋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1893年的一个早晨,12岁的鲁迅被母亲牵着走进书屋,他那扭扭捏捏一百个不情愿的小模样,一定特别有趣。
他是这现在,那扇“黑油的竹门”“吱”的一声开了。
所谓三味书屋,原是鲁迅启蒙老师寿镜吾的祖传私第东面的一排砖木结构的平房。
它们坐东朝西,北临一条小河,清风将小河里书屋的倒影吹皱的时候,白墙乌瓦就在粼粼水波中微微颤动了,那景致真是美得悠然。
这是典型的江南古民宅风貌。
它始建于1830年,即使鲁迅没有在这里读书,而今它也应是一个颇有价值的文物了。
三味书屋书香浓郁逼人。
正书房上方悬挂着清末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的匾额“三味书屋”,字写得凝重内敛,很符合书屋主人的精神。
鲁迅先生看到的那只肥大的梅花鹿,如今还伏在匾额下方的古画里面。
三味书屋左右两侧的圆柱上挂有一副木质对联,绍兴人把这种对联叫作“抱对”,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意思是最好的音乐是无声的“孝”“悌”两种道德,而最美味的菜肴就是诗书了。
也是梁同书所写:书屋的后面,有一个小巧的亭子,亭子上也悬有一匾,上书“自怡”二字,是标准的赵体(赵孟兆旁加页),这就是自怡亭。
亭壁上有寿镜吾的父亲寿韵樵题的四言诗一首“栽花一年,看花十日。
珠壁春光,岂容轻失。
彼伯与师,煞景太烈。
愿上绿章,飙霖屏绝”。
亭子外面是桂花园,园内有两棵大桂花树,一棵腊梅,一棵天竹。
自怡亭的对面有一道高墙,墙上有一块匾,上写“寄傲”二字,用的是郑板桥的字体,取的是陶渊明“倚南窗兮寄傲”的思想。
天井临河的一面,有座小楼房,房门上有块匾,上面是“仿佛陶庐”四个字。
在这匾的旁边有副铁线篆体的木质对联,上联是“四壁云烟张旭草”,下联是“一庭风露赵昌花”。
下课了,鲁迅和他的同窗们到桂花园里“折腊梅花”“寻蝉蜕”,寿镜吾则要到小楼上小憩一会儿。
这些匾额和对联,鲜明地折射出了几代书屋主人乐得像陶渊明那样逍遥自在享受诗书之乐的心态。
“三味书屋”实在是读书人的天地。
周氏兄弟最后能走向中国新文学的顶峰,是与三味书屋浓烈的中国古典文化熏陶有着直接关系的。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三味”精神了。
此时,一个高而瘦的八旬老人笔直地站在书屋里。
他的精神面貌,让人很容易联想起100多年前那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一问,他是寿镜吾的孙子,名叫寿宇。
何为“三味”?100多年来,众说纷纭。
三味书屋的第五代主人寿宇予以澄清,“三味”终于有了公认的定论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篇文章里,并没有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是什么意思,而且,各种版本《鲁迅全集》注解里对此的解释也不一样。
因此,即使读了这篇散文,一般读者也难解“三味”的真正含义。
寿宇老先生,5岁时就进入三味书屋和他的祖父寿镜吾学习,直到14岁时去上海。
关于三味书屋,他无疑是一个很权威的专家。
他说:“我们家本是河南中州人,家谱中记载,当日尧的一个儿子封在一个叫铸的地方。
后来,人们将‘铸’字的金字边去掉作为姓,于是,就有了我们寿家。
不知过了多少年,我们家的一支人迁到绍兴,定居在偏门外的镜湖之畔,一直到我的高曾祖寿峰岚。
”清朝道光年间,为了子孙的出路,原想做大老板的寿峰岚决定进城办学。
起初,他给自己的私塾馆取名为“三余书屋”。
“三余”出自三国时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们应当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努力学习。
“三余书屋”开业,寿峰岚特意请大书法家梁同书题写了牌匾。
有一天,他的儿子寿韵樵挥笔将匾上的“余”改为“味”。
寿韵樵的书法造诣高深,改过后的匾额上的字竟也浑然一体,如同梁同书本人改的一样,据说一些书法家也没看出破绽。
但是,为什么要这样改呢?对此,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说,这是从苏东坡那里化来的。
苏东坡对董遇的“三余”之说颇为赞赏,曾做诗曰:“此生有味在三余”,寿宇对此不认同。
有人说,“三味”源自《李淑书目》。
李淑说:“诗书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对此,寿宇也不认同。
寿宇的叔父寿洙邻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
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
”此说影响甚大,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倾向之。
然而,寿宇还是不认同。
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
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
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
”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
”这也是后来人们主观臆测出来众多说法的主要原因。
寿宇对“三味”的解释曾发表在《鲁迅研究资料选刊》上,并且很快得到学术界许多人的认可。
光大“三味”精神的书屋主人,是为中国新文学立下大功的寿镜吾,独特的教育方针和方法是打造文学大师的秘密武器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也是最有作为的主人。
他从先人手里接过教鞭,一挥就是60年。
仅仅从启蒙了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这一点来看,寿镜吾就为中国新文学创下了殊勋伟业。
其实,他自己的子孙们也几乎个个是鸿儒,只是因为遵守祖训,一心在三味书屋教书,所以才默默无闻。
20世纪30年代,寿镜吾的一个名叫寿孝天的侄子偶然走出书屋,一下子就轰动了中国文化界,他与人合作编写了《辞源》。
1893年,少年鲁迅看见寿镜吾的时候,是这个样子——“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其实,那年,他不过是44岁而已。
寿镜吾的性格特点是正直、倔强、嫉恶如仇。
他所处的时代是丧权辱国的清末,因此,骂世成了老先生的一大快事。
当时,外国人在绍兴城建了真神堂,他们所豢养的教徒中的败类,经常霸占百姓的土地、房产,绍兴城被洋鬼子及其走狗闹得鸡犬不宁。
寿镜吾救国无门,教书之余,每日在家里咒骂洋鬼子。
为了拒绝洋人来三味书屋“拜访”,他特意在院里修了一个空坟,以示誓死不合作的态度。
他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从无怨言,他甘于“菜根香”。
他只骂洋鬼子,骂仗势欺人的假洋鬼子。
有时他会冲出书屋,去为那些被假洋鬼子欺侮的长工鸣不平。
鲁迅后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或许可以在这位启蒙先生身上找到源头。
寿镜吾的办学方针之一就是传授知识,培养有文化的国民,坚决不讲八股文和试帖诗,不为封建王朝培养鹰犬和奴才。
甚至,他还公开讲,我的学生会写信就行,去商店当伙计就行。
因此,他对“学苗”十分挑剔,他只收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和书香子弟,鲁迅三兄弟是他亲自到周家选的,在反复端详了3个孩子之后,他才慢慢地说了句“行”。
至于豪门子弟,给多少钱他也不收。
这样做,在19世纪末绍兴的私塾馆当中,三味书屋是惟一的一家,这需要思想,更需要胆气。
在课程安排上,他虽然还是以《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但他讲授这些典籍的时候,只是为了锤炼学生们的古文功底。
鲁迅后来之所以能在与国学大家诸如章士钊们的论战中屡屡获胜,而周作人的散文之所以会那么博大精深古色古香,这和寿镜吾当年的精心打造是分不开的。
他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十分痛恨,切盼能有人站出来推翻它。
因此,他更多的是给学生们讲除暴安良的侠客,他充满豪情地讲荆柯、聂政、虬髯客等人的传记和演义。
课堂上,他那双近视的眼睛时不时向下搜寻着,看看学生当中哪个像荆柯、聂政。
他讨厌刘邦,却非常热爱项羽,兴之所至,他要高诵“力拔山兮气盖世”,那情形和鲁迅描写的“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应该是一样的。
书房的东北角上,有一张硬木书桌,鲁迅当年背着小手坐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听寿先生讲书。
桌面上右边有一个刀刻的“早”字,这是他自己刻的,因为有一天迟到,他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从那天以后,他终于发现了“三味书屋”不同于百草园的另一番魅力。
从12岁到17岁,鲁迅在这里学习了5年。
这期间,他学习成绩优异,经常得到寿镜吾表扬,他学习了许多富有反抗精神和爱国思想的野史笔记以及古典文学作品,这为他后来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少年鲁迅和寿镜吾的思想是相通的,至少在反对科举制度上是一致的。
鲁迅受“三味”精神的影响很大,他的身上也不时晃动着寿镜吾的影子。
遗憾的是,绍兴城在20世纪20年代比较封闭,寿镜吾直到1929年逝世,也不知道周树人“变成”了鲁迅,他只知道这个学生在外做事。
他曾对寿宇讲,他的学生当中周树人是最聪明的,不是一般的聪明,他读书读得深刻,作文更深刻,他可能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鲁迅非常敬重他的这位启蒙老师,每次回老家都要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启蒙老师。
如果回不来,他一定要在春节前,用大红八行笺给寿镜吾写拜年信,用的是恭恭敬敬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态度十分恭敬。
然而,他却从来不说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只是说自己在外面教书。
或许,这是他对启蒙老师表现的一种谦卑吧。
《中华文化报》2001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