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政之的新闻职业伦理观及其实践
胡政之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胡政之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作者:张湛苹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05期摘要: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是胡政之新闻思想的灵魂之所在。
随着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化。
胡政之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也一度出现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其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演变的脉络和原因。
关键词:《大公报》自由主义“四不”方针胡政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他在长期、丰富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其中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是胡政之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探讨的是胡政之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演变脉络及原因。
自由主义报刊理念胡政之是一位自由主义者。
他既反对周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对共产党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抱有怀疑。
他的梦想是中国成为英美那样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作为自由主义的信奉者,胡政之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由主义报刊理念。
早在1924年在《国闻周报》的发刊辞中,胡政之就提出舆论的基础是事实,事实经过人们判断可以成为构成舆论的资料,体现出鲜明的自由主义色彩。
在《中国为什么没有舆论》一文中他反复强调“真正舆论之资料”对国民自由选择观点、自由判断观点的是非对错、自由批评的重要性,这和约翰·弥尔顿的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中“观点的自由市场”以及“观点的自我修正过程”相一致。
胡政之还认为舆论自由是一切自由和民主的起码前提。
他曾在《国民对于大局采取之态度》的时评中发表意见。
认为国家政治糟糕在于国民政治觉悟不高,原因在于当权者滥设牢笼,钳制舆论,致使民智不开。
虽然胡政之是自由主义的信奉者。
但是他对中国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民主的国家。
谈自由是很奢侈的,因此办报要认清所处的现实环境,谨慎应对。
他曾在对《大公报》同人的讲话中反复强调这一点。
新记《大公报》的三位创办人中,吴鼎昌欲把办报作为进入政界的途径,张季鸾的“报恩”、“国士”情结使他与蒋介石先疏后亲。
但胡政之与这二人不同。
胡政之曾屡次对张的政治态度表示不满,认为张太靠拢蒋,说“办报应该和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
胡政之
胡政之出生在内忧外患、政局动荡的清末,他自幼在私塾读书,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已经深入其骨髓,这为他日后文人论政,书生报国打下了思想基础。
还有他认为办报应该有史家精神,显然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后来胡政之进入安庆高等学堂读书,其间他喜欢读严复的《天演论》,经常阅读从长江下游传下来的《申报》、《苏报》、《新民丛报》,是梁启超的崇拜者。
这段求学生活使他接触了近代西方社会思潮和先进的自然科学观,并且通过严复、梁启超等人初步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特别是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报刊自由主义言论深深地影响了他一生的新闻思想。
自由主义并不是中国本土的产物,清代后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将其引进介绍到中国来,并进行了本上化的改造和表述。
张育仁先生在《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一书中谈到严复是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开山鼻祖,主要是因为他对自由主义有着系统的哲学观念和完整的建构,策动和推进了中国自由主义运动。
中国的报刊自由主义思想体系是从严复开始,才真正找到其本土化的哲学凭据和精神支撑的。
严复通过四个方面完成其哲学贡献:首先在哲学观念上他十分推崇实证主义,其次在伦理观上他十分推崇个体主义,这两点对中国进现代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所给予的伦理支持极为重要。
再次,在历史观上,严复十分推崇进化论,第四,在经济思想上严复是一个放任主义者。
胡政之认为新闻事业依社会进化而发达,要不断地求进步(见第一章第三节的“新闻事业要不断求进步”),显然是受严复进化论的影响。
而且他认为言论自由建立在经济独立之上,也可以追溯到严复的经济放任主义思想源头中去。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主持《清议报》、《新民丛报》期间,是其自由主义思想积累得最深厚、发挥得最出色的时期。
他在《新民丛报》上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政治经济学说,热情颂扬西方文明史中为争取自由和宪政而功垂史册的英雄人物,成为严复译介西学后的又一个高潮。
胡政之编辑《国闻周报》的思想和实践
民国时期著名新 闻周刊《国闻周报》创办于 1924年,终刊于 1937年 。其 间,总编辑胡政之撰写 了不少阐述其新闻观点和编辑思想的文章 ,如《国闻周报发刊辞》(1924年 )、《中国新闻事业》(1929 年)、《新闻记者最需要责任心》(1932年)、《中国为什 么没有舆论》(1934年 )、《作报与看报》(1935 年)等 ,标志着其新 闻思想已经成熟。这些思想 ,既是他前期新 闻思想的延续 ,也体现在《国闻周报》 的编辑之 中,更发扬于他 1926年接办新记《大公报》的新 闻实践之 中。本文结合《国闻周报》的编辑 实践 ,尝试 论述 胡 政之编 辑这 份新 闻周刊 的思 想 。
① 《国闻周报》第 1期 ,1924年 8月 3日。
79
份政治时事性 的综合性期刊。虽是杂志 ,并非报纸 ,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大公报》不 同,但是依然能从 中看 出胡政 之一 贯 的新 闻编辑 思想 。①
(一 )纂 辑 中外 新 闻 。记 录 当代历 史 《国闻周报》第一期刊登 了《发刊辞》,胡政之开篇即明 :“今之新 闻记者 ,其职即古之史官 ,而尽 职之难 则远 逾 于古昔 。” ̄1929年 ,他 又强 调 :“新 闻记者 为社 会史 官 ,责任 至大 ”。③ 1932年 ,他 提 出 : “做记者如当史官 ,须有才 、学 、识三长 ,而品格之修养 ,意志的锻炼 ,尤为重要”。④ 这种重视新闻 、纪 录历 史 的思想 反 映在 《国闻周报 》的版面 中 。 《国闻周报》有一个 由公展主持的栏 目“一周间国内外大事纪”,利用通信社 的优势,对本周内国 内外 所发 生 的大 事进行 记 载 。后 来发 展 为 “一周大 事 日记 ”,由心冷 主持 。⑤ 《国闻周报》有的新闻 ,是周报记者采访 的。如 1925年 7月 ,《国闻周报》说 :“自美上 院委员长 波拉 氏 主张 召集 国际会 议 后 ,此 问题 遂 引起 国人 之 注意 ,本 报 记者 ,特 访 唐少 川 氏 ,发 表其 对 于该 问 题 之 意见 ,揭 载 本期 ,幸读 者 细味其 言 ,深加 研究 。”⑥有 时 ,《国闻周报 》对各 报 消息进 行 汇总 。如第 6 期刊载的《东南战祸中之江苏人》,就是记者综合编辑 了《字林西报》《时报》《时事新报》《新 闻报》 《申报》《商报》、英文《泰晤士报》等“沪上最有信用之 中外各报汇纪江苏各地战前被害状况 ,以备采 参考”⑦,又采用 了《晶报》上的《拉夫篇》《江南 甲子谣》以及来 自《大陆报》的《黄渡车站内之浙军》 《浙军官率所部开赴前防》《苏军强拉苏常夫役运至昆山》等照片 ,构成了这期周报对江浙战役的全 面报 道 。之后 的多期 杂志 ,也是 这样来 报 道东 南 战事 的 。⑧ 周报对各种信息的汇总 ,并 非没有价值 。周报编辑对周刊 的性质有准确把握。1930年 1月 1 日,《国 闻周 报 》在《本 报 之 旨趣 》中认 为 :“盖 周 报性 质 ,在 报 纸 与 书籍 之 间 。其 系 统 记 载 及 专 门著 述 ,研读 保 存 ,两俱便 利 。 日报 贵 敏速 ,周报 则 尚正确 ;日报 惟 供 当 日浏 览 ,周 报则 可做 永久 参考 。”⑨ 周报 对 各种 信息 进行 汇总 ,不仅 是基 于周 刊 的特 性 ,还 有 自己 明确 的 目的。“五卅 运 动 ”后 ,《国 闻周报》对这一“民国史 中空前之外交事件 ”特别关注 ,“观于旬 日以来各方之声应 ,尤可知此举实为 民众伟大之奋斗。其中经过情形 ,虽经报纸揭载,但都散漫零落,检阅为难。本报 同人 特为排 比,作 系统 之记 载 ,凡认 为有保 留之价值 者 ,靡不 搜 罗刊 载 ,以供 各 界之 参考 。” ̄1925年 11月 ,《国闻周报 》
胡政之的新闻人才观及其实践
,
英敛之 、 张季 鸾 、 政之 、 胡 王芸生 、 长江等 1 范 2人作 为人
物辞条入选… 。从 1 8 9 2年开始出版 的《 中国新 闻年鉴》 设有
“ 中国新 闻界名人简介” , 陆续简介 了 6 栏 也 0多位杰 出 的大 公报人 。从这两个 事例 可 以看 出 , 在胡 政之 、 张季 鸾等人 的
陈 志 强
( 南昌大学 人文学院 新 闻与传播 学系, 江西 南昌 30 3 ) 30 1
摘
要 i 大公报 》 《 人才辈 出, 负责报 纸经营管理 工作 的胡政之贡 献 良多。胡政 之认 为, 突出的个人 能力、 闻 新
的职业操 守观和对新 闻业的热爱, 是新闻从 业者成 才的基本条 件。在具体 的人才养成 实践 中, 胡政之积极探 索了 不拘一格遴选人才、 放任和信任人 才、 制度管理和人性化执 行等做 法 , 效显著。基 于新闻理念和 竞争 的需要 , 成 胡
政 之 对 左 派人 士 也 比较 重 用 与 宽 容 。
关键词 i 胡政之 ; 人才培养 ; 兼容并 包; 左派人士 中图分类号 : 29 2 G 1.9—6 K 2 . 2 ;8 5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4 8 20 )6— 16— 6 10 04 (0 9 0 0 5 0
第 6期
陈 志 强 : 政 之 的 新 闻人 才 观 及 其 实 践 胡
・l7・ 5
般社会 , 大之可以挑动国际战争 , 破坏世界和平” 。对操 守 的强调 , 体现 了胡政之 的新闻理念 已经具有浓郁 的专业 主义 的色彩 , 也是胡政之和《 大公报》 在当时显得卓尔不群的主要
此, 胡政之特 别把 记者 的操 守 问题提 到一 个非 常重 要 的位
弘扬新闻职业精神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第三是“静” “静”就是甘于寂
追求, 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 风气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在媒体日益 寞,就责任 市场化的今天,媒体与媒体之间,都是 心守一不动。 “静”,不是要求大家都清
无异, 为承担责任而自觉地奉献与牺 竞争关系。 谁不说真话,谁就有可能失 心寡欲,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不为名
业道德失去它的规范作用 , 或者使其 二连三地发生违背职业精神和职业道 是人生的“常态”,忍耐种种不如意,继
约束功能弱化。
德的事件,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 续努力,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成绩。 “韧”
职业精神的核心是全力承担社会 重影响。 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新闻工作 还体现在对真实和真相的不懈追求上。
责任的生命境界, 是超越物欲的一种 者职业道德的滑坡, 已经对整个社会
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该时刻
德,不以权谋私;新闻机构之间和新闻 说,勤主要体现在:口勤多问、腿勤多 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自己 ,
工作者之间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跑、脑勤多想、手勤多写。 “勤”是新闻 增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观念, 提高道德
如何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 工作者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 也是形 觉悟和恪守职业道德, 做一个合格的
下, 强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 对。 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利于私,必不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 业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利于公, 公与私不两胜, 利与害不两
德呢? 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是共产
第三,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 能。 ”。 “公”是一种操守、一种境界。 古
主义道德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体现。 德, 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职业道德是 今中外,凡成大器者,必有“先天下之
德?
成敏锐判断力的基础。 做好份内工作 新闻工作者。 笱
新闻史人物评价的三大规律及其深层次原因——以对胡政之的评价为例
以对 胡 政 之 的评 价 为 例 ,对 于 这
样 一 位 “ 国 新 闻 事 业 史 上 不 会 也 不 中
名新 闻史 人 物 的 主 要 优 点 都 是基 本
固定 的 , 什 么 “ 国啦 、 业 啦 、 像 爱 敬 正
直 啦 ” 不 管 多 少 人 以 怎 样 不 同 的 方 ,
我 们 。因此 , 作 的纪念 虽然 是 面 向 所
事 功及 身 后薪 火传 下来 的 精神 财 富 。 以纪 念 胡 政 之 逝 世 6 0周 年 为 例 , 稍
稍 回顾 过 去 展 望 未 来 便 知 : 不 是 我 这 们 第 一 次 纪 念 他 , 不 会 是 我 们 最 后 也
一
的 中 国记 者 ” 。胡 政 之 这 一 “ 特 ” 独 的
么起 劲 和频 繁 , 我们 都难 以获得对 逝
者 在 新 闻 史 上 所 留轨 迹 的 全 面 认 识 。
念 对 象 已 有 的 情 感 在 起 作 用 ,为 “ 亲 者 ” “ 者 ” 的 做 法 在 中 国 的 文 化 或 尊 讳 传 统 中 源 远 流 长 古 已 有 之 。亦 与 纪 念 者 的惯 性 思 维 有 关 :某 某 著 名 人 物 之 所 以 值 得 纪 念 ,那 一 定 是 因 为他 有 道 义 上 的 优 点 或 事 功 上 的 贡 献 或 两 者 兼 而 有 之 , 而 “ 理 成 章 ” 误 将 纪 念 因 顺 地 等 同于重 申纪念对 象 的优 点与 贡献 , 似 乎 舍 此 不 足 以表 达 对 纪 念 对 象 的 敬 意 、 无纪念之途 。 别 二 、“ 威 规 律 ” “ 着 说 ” 多 。 权 :照 者
“ 己说 ” 少 自 者
而 如 果 对 一 个 人 的 认 识 不 伞 面 , 我 那
《大公报》三巨子之胡政之
《大公报》三巨子之胡政之创办于1902年6月17日的《大公报》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大公报》真正辉煌的跋涉始于1926年,终于1949年,前后不足二十三年。
但历史永远无法忘记曾缔造了"新记《大公报》时代"的三巨子:胡政之、张季鸾和王芸生。
胡政之:开创百年报业"新路径"开创新记《大公报》三巨头中只有张季鸾以文章名世,但如果没有胡政之的经营管理、吴鼎昌的资本,《大公报》的成功也是无法想象的。
三个人中,胡政之主持《大公报》的时间最长,从1926年到1949年,如果再加上1916到1919年,先后达27年之久。
他和张季鸾等一起走出了一条百年报业的"新路径",创造了中国报业史上的一个高峰,一个至今难以跨越的高峰。
老大公报人陈纪滢说,文人办报往往鄙于求利,但是,不考虑从印刷到发行,从广告到旅费,从营业到销路,往往就会断送报纸的前途。
以经营为本,以办好报纸为目的,在经营管理上如此用心,并且创造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办报经验的,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恐怕就只有胡政之一人。
"外国报界对于胡霖的大名是以报界巨子看待",胡政之没有虚枉此誉。
他见识广博,洞明世事,一生有为有守,在动荡的乱世中始终保持着开明的态度和冷静的头脑。
1949年江山易主的前夜,他在上海黯然去世。
谢泳说:"在一定的意义上,胡政之的死,就是《大公报》的死"。
一、胡政之,名霖,1889年生于四川成都,幼年随做知县的父亲到安徽,在私塾读书,后进安庆省立高等学堂,接触到了《申报》、《苏报》、《新民丛报》等,对林译小说尤其迷恋,有人说他文章里的风骨文采可能受益于林纾。
1906年他父亲因病去世,他扶柩回川。
1907年,在嫂子的一副金镯资助下自费到日本勤工俭学,进东京帝国大学读法律,至少通晓三、四种外语。
四年后(1911年)他回到上海,一度曾开办过律师事务所,1912年进《大共和报》任日文翻译,参加过民立图书公司,还在江苏淮阴做过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的刑庭庭长。
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与新闻伦理
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与新闻伦理新闻行业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职能,它扮演着传递信息、监督权力和塑造公共舆论的角色。
在这个行业中,职业道德和新闻伦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和新闻伦理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如何应对现代新闻环境中的挑战。
1. 职业道德的定义和重要性职业道德是指在特定职业领域内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对于新闻行业而言,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遵循职业道德不仅是新闻从业者的责任,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保障。
在新闻行业中,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平衡和负责。
新闻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报道真实的信息,避免虚假、夸大和误导。
他们应该尽量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尊重不同观点,并表达平衡的观点。
同时,他们还要对自己的报道负责,尽量避免错误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2. 新闻伦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新闻伦理是指新闻行业在实践中为了维护职业信誉和社会利益而制定的伦理规范。
与职业道德相比,新闻伦理更加关注新闻从业者在处理各种伦理困境和冲突时的行为准则。
它们涉及到隐私权、道德评判、诚信和利益冲突等方面的问题。
新闻伦理对于新闻行业的发展和健康至关重要。
它们帮助新闻从业者保持道德底线,避免越轨行为和不当自由。
新闻伦理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处理伦理困境的指南,例如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和隐私权、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估信息、以及如何防止利益冲突等。
3. 应对挑战:虚假新闻和利益冲突在现代新闻环境中,新闻行业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两个主要挑战是虚假新闻和利益冲突。
虚假新闻是指故意编造、夸大或歪曲事实的报道。
它们可能会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秩序以及损害新闻行业的公信力。
为了应对虚假新闻的挑战,新闻从业者应该加强事实核实的能力,引入多方验证机制,并提高公众对虚假新闻的辨识能力。
利益冲突是指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中面临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冲突。
例如,广告商的利益可能影响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或者记者的个人关系可能影响到对某些话题的报道公正性。
新闻行业中的职业道德与伦理困境
新闻行业中的职业道德与伦理困境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行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监督者。
然而,在追求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新闻从业者时常面临着职业道德与伦理的困境。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它涵盖了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独立等多个方面。
而伦理困境,则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当遵循一种道德原则可能会违反另一种道德原则时,所产生的两难选择。
首先,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行业的基石。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追求独家新闻或吸引眼球,一些新闻工作者可能会放松对真实性的坚守。
比如,未经充分核实就发布消息,或者对新闻事件进行片面的报道,甚至故意制造假新闻。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误导了公众,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准确性也是新闻报道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则。
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解读和后果。
但有时,由于时间紧迫、信息来源复杂等原因,新闻报道中可能会出现事实性的错误,如人物身份、事件发生时间和地点等。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要严谨细致,反复核实。
客观公正更是新闻报道的核心要求之一。
然而,在现实中,媒体可能会受到各种利益因素的影响,无法保持完全的客观公正。
比如,受到广告商、赞助商的压力,对某些企业或产品进行偏向性的报道;或者因为政治立场、个人情感等因素,对某些事件进行有失偏颇的评论。
独立性是新闻行业的重要原则之一。
新闻工作者应该独立于各种利益集团,不受其干扰和影响。
但在实际操作中,新闻媒体可能会因为经济利益而依赖于某些特定的利益集团,从而失去了独立判断和报道的能力。
这种情况在一些商业性媒体中尤为常见。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伦理困境。
比如,为了获取独家新闻,有些记者可能会采用隐蔽拍摄、窃听等不正当手段。
这种行为虽然可能会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但却侵犯了被采访者的隐私权和合法权益。
胡政之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出 来 的 几封 信 》 文 中 , 见 一段 记 载 , 一 看 与
“ 我初 到 图 书 馆 的 时候 , 国立 京 师 图 书 馆
3许 庆 龙 、 斌 : 李 四 光> 北 京 : . 劳 < , 团结 出版
提。 曾在《 他 国民 对 于大 局 采 取之 态 度 》 的
时评 中发 表 意 见 , 为 国 家政 治 糟 糕 在 于 认 国 民 政 治 觉悟 不 高 , 因 在 于 当权 者滥 设 原 牢 笼 , 制舆 论 , 使 民智 不 开 。 钳 致 虽然 胡 政 之 是 自 由主 义 的 信 奉 者 。 但
我 个 人 有关 系 。 以不 得 不 有 所 声 明 。我 所 答 应 到 国立 京 师图 书 馆 去供 职 以 前 。 曾经
所 以 在 前 信 的第 三段 中 , 又提 出 闲 话 … …
请你 替 我 删 去 罢 了 。 在 信 末 李 四光 言 道 , ” “ 于 一 切 的笑 骂 , 以后 决 不 答 一 辞 , 对 我 仅 守缄 默罢 了。 ” 2月 3 日,晨 报 副 刊》 以 < 又
参 考 文献 :
为英 美 那 样 的资 产 阶 级 民 主 国家 。 作 为 自 由主 义 的信 奉 者 。 政 之 新 闻 胡 水二百 五十 元 , 则确不 比在北 大时待 遇好 。 对 于 鲁 迅 所 言 。李 四 光 于 12 9 6年 1 月 3 日写 信 给 《 报 副 刊》 编 徐 志 摩 予 0 晨 主 以 回 应 :今 天 在 贵 报 副 刊 《 话 的 闲 话 引 “ 闲
浅析胡政之的新闻真实性原则
66学术探讨浅析胡政之的新闻真实性原则刘慧佳(天津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天津 300387)摘 要:胡政之认为的新闻真实即新闻“真确”“公正”,其笔下多处强调了新闻真实的重要性;对于虚假新闻,胡政之抱以厌恶态度,认为新闻造假是一种耻辱。
胡政之关于如何保障新闻真实的论述内容丰富,涉及媒介定位、经营理念、政治立场和业务要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胡政之;新闻;真实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3-0066-02胡政之(1889—1949)是著名的记者、出色的编辑、优秀的报社经营管理者,从1912年到1949年离世,他将自己近40年的光阴贡献给新闻界。
在此期间,与胡政之产生过联系的报纸主要有《大共和日报》《新社会报》《国闻周报》《大公报》。
除报纸外,他还成功创办了著名的国闻通讯社。
胡政之对新闻界的贡献不仅有他杰出的新闻业务能力,还有他的理论贡献。
在《本报之新希望》《外交新闻可假造耶》《国闻周报发刊辞》《中国新闻事业》等多篇演讲稿和文章中,胡政之都论及新闻的“真确”“公正”。
他反感新闻造假,认为“若不辨其为假造者……新闻界之大耻也”。
[1]胡政之对于“新闻真实”的相关论述散落在其笔下各处,细致梳理可见体系。
一、胡政之对“新闻真实”的基本认识(一)何为“新闻真实”在胡政之看来,新闻真实即新闻“真确”“公正”,胡政之曾在多篇文章中强调过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胡政之在《本报之新希望》中谈道,“新闻事业之天职有二:一在报道真确公正之新闻,一在铸造稳健切实之舆论”;[1]在《读梁任公对京师报界演说感言》中,胡政之认同梁任公在演说中对中央报界弱点的批评,再次强调“夫新闻之天职,一须报道明确,一须态度公正”;[1]在《国闻通讯社开办预告》的说明中,胡政之提出要“搜求各地各界确实新闻汇集发表,藉供全国新闻家之取择,俾真正舆论得以表现”;[1]胡政之在《缘起》一文中还表示,将用自己多年积攒的经验“访真确之消息,以社会服务之微忱,助海内同志之宏业”。
为一个时代的新闻事业鞠躬尽瘁
为一个时代的新闻事业鞠躬尽瘁作者:张红军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9期120年前的6月25日,是胡政之的生日;60年前的4月14日,是胡政之的忌日。
生前60年。
拥有近40年的报业生涯。
既是一名杰出的新闻记者,更是一位卓越的报业家。
更为重要的,为一个时代的新闻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仅此一人!我们怀着虔诚来纪念他,重温他所创造的新闻业绩,缅怀他独立报人的思想和精神。
一、新闻事业的开创者杰出的新闻记者、编辑和政论家。
作为一个杰出的记者。
胡政之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捕捉战机的能力。
他通晓日、英、法、意等多国语言,能够亲自用电码发消息。
写通讯,拍照片。
他曾经参加过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又以中国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参加了1945年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成立大会。
他还是一位熟练的编辑工作者。
报纸编辑的各个环节。
他都十分在行。
各版新闻的编排调度,副刊和专论的组织策划等各项工作,他都做得十分优秀。
他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报纸政论家,其文笔力雄健,言简意赅,条分缕析,鞭辟人里,《大共和日报》、《新社会报》和《国闻周报》上的很多社评和专论都出自他之手。
接办新记公司《大公报》以后,仍然笔耕不辍,时时有评论文章见诸报端。
新闻版面与内容的革新者。
那个时期的报纸普遍只重视军事、政治新闻以及花边社会新闻,较少做一些名人访谈的专题及教育、经济方面的新闻。
胡政之于1917年1月在《大公报》开创了“特别记载”栏目,每期亲自采访一位名流,配发照片,谈论的话题从政治、外交、财政到社会、文化、教育、思想,无所不包,采访对象中外名流皆有。
这在中国报业史上具有示范意义。
胡政之还推出“实业专纪”,介绍商界的经营之道;推出“教育专纪”,刊登教育类消息:刊登“今日银元行情”及“各地股市”。
报道经济信息。
这一系列的改革大大丰富了报纸的版面和内容。
独特的新闻思想。
(1)报业是促进国家民主宪政的事业。
胡政之非常重视报业对社会的作用。
他认为绝不能把办报视为一种职业,而必须将其视为有益社会人生进步、有助于民主自由前行的事业。
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布的,用于规范新闻工作者行为的准则。
该准则包括七个方面,共31款内容,分别从政治立场、舆论引导、新闻真实性、采访报道、文风规范、廉洁自律和职业责任等角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做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同时,准则还强调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要求他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履行社会公共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禁止虚构或制造新闻等。
总之,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是中国新闻行业的重要规范,旨在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1916-1926年胡政之政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1916-1926年胡政之政论研究的开题报告胡政之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其思想影响广泛,对民主、科学、自由等议题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拟以胡政之1916年到1926年间的政论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政治主张和思想演变,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风起云涌、思想多元的时期,其中胡政之以其独到的政治洞见和博大的文化格局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胡政之的思想和政治主张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针对胡政之在1916年到1926年间发表的政论进行研究,可为深入探讨中国近代思想和政治史发展脉络提供重要素材。
二、研究内容:(一)胡政之政治思想的演变本文将主要探讨胡政之在1916年到1926年间的政治思想演变及其原因。
在这十年间,中国面临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也促使了胡政之的思想与实践的转变。
本文将分析胡政之思想演变的内在机制,并将其分为如下阶段:民族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阶段、民主主义阶段以及自由主义阶段。
(二)胡政之的政治主张本文将主要探讨胡政之在1916年到1926年间的政治主张。
在这十年间,胡政之积极探索民主政治道路,不断尝试各种政治实践,并在政论中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观点和建议。
本文将以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其政治主张:民主政治、教育问题和文化传承。
(三)胡政之对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影响胡政之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人物,其独到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分析胡政之的思想对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贡献,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胡政之思想的理论贡献;第二,胡政之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前期准备: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
先在图书馆、网络等地数库中搜集,分类整理1916年到1926年间的胡政之政论,了解胡政之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然后,对胡政之在不同阶段的思想和政治主张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演变的轨迹以及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浅析胡政之的事业观及其经营管理之道
浅析胡政之的事业观及其经营管理之道作者:李娜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0期【摘要】作为《大公报》“三驾马车”之一的胡政之,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新闻记者,更是一位卓越的报人。
人称“胡老板”,作为一个报业家,既善经营,又善采访,有着丰富的采访经验,可以说是报界不可多得的全才人物。
然而,当人们将目光投向《大公报》,谈论吴鼎昌、张季鸾时却鲜少有人提及胡政之,他即将被人们所淡忘。
对于胡政之的了解近年来除了《大公报》以及其他报人的研究史料中知道一些只言片语外,《胡政之全集》、《回忆胡政之》的出版无疑填补了对他的研究空白。
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到胡政之在进行《大公报》的经营管理时倾尽了一生的心血,为这份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关键词】大公报;经营;人才录用;奖金制度;内外互调胡政之拥有一套自己的新闻思想,在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主要有自由主义、报纸的管理思想、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器、新闻的两大责任、新闻和社会关系,以及现代记者的职业素养等。
胡政之曾留学日本学习法律,通晓日、英、法、意等多国语言,并多次考察过欧美国家,受到西方新闻思想的影响,这也使得他的思想更开阔,更独特。
正是这些经历使他十分注重报社管理制度的实施,像人才录用培养制度、奖励制度、编辑与经理的人才互用制度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划。
本文就从几个小点出发探寻胡政之的经营发展之路。
1 胡政之的新闻事业观胡政之称赞“商业新闻和经营理念”,坚持以“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器”的观念,使报纸为社会谋福利,发挥社会引导作用。
1917年,胡政之曾撰文指出:“新闻者天下之公器,非记者一二人所可和,亦非一党一派所可得而和,不慧自入报界,以不攻击私德,不偏袒一党自誓,更不愿以过激之言辞,欺世而盗名,故本报向来报道多主张少,今后亦当如此。
”[1]在此言论中,胡政之正式提出了“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器”的观点。
报纸是公众发表言论的平台,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党派,它维护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福于人民。
三论胡锦涛新闻观
新闻知识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任务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着眼点的论述做思想政治工作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去教育人新闻知识不断克服天灾人祸依赖的就是民众的支持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人民群众新闻宣传要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和真正落实全面引导干部群众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营造解放思想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寻找当今的精神和时代精神敏锐捕捉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造成一种鼓舞人心使人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营造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大局意识着力优化两种环境大局意识新闻宣传要围绕这一中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播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催人向上的舆论环境和激励机制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第二十六期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说越是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统一认识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方针政策新闻事业是社会的雷达不能堵分散的正确的片面的谣言蛊惑的影响而形成的澄清模糊认识特别要在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中加强舆论的引导新闻事业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胡锦涛针对当时互相攀比16移风易俗人民内部矛盾呼声12发挥大众传播工具的传播服务功能强化舆论监督作用反对官僚资本主义17优化国内环境新闻事业通过开放的新局面尊重知识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不断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及时准确地宣传我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张逐步形成同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宣传舆论力量让中国更快地走向世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新闻知识新闻宣传工作的着眼点品味这种影响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来达到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有道德并作了更为深化细致的阐述既要坚持教育人鞭策人关心人21新闻事业的魅力就在于迅速广泛全面地反映生活只有了解外界的环境与他人精神保持密切联系和交往才可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以日新月异的节奏发展变化着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了社会镜像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发展又是社会财富的享受者科学发展观中国正在建构的和谐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内在素质思维方法情感意志等主体状态跟上时代的步伐胡锦涛在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讲政治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政治文明维护好从而构建和谐社会人民拥护不拥护23是衡量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人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新气象四有要反映弱势群体的生活及他们的愿望敢于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等等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通讯社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2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3日电解放军报记者徐生报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人民日报越是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日报郑宏范报道唱响主旋律人民日报坚持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光明日报胡锦涛在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9第141页101985年10月23日第一版人民日报以新的姿态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胡锦涛人民日报群众议论的热点贵州日报第三版中国新闻年鉴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作者。
胡政之:稳健切实,不私不盲
胡政之:稳健切实,不私不盲
高明勇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5(0)28
【摘要】即便在抗战期间,《大公报》的经营依然可圈可点,所有的后勤保障少出意外。
这一切,都和“经营达人”胡政之有莫大关系。
【总页数】1页(P94)
【作者】高明勇
【作者单位】凤凰网资讯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征税不阿私理财不徇情——从赵奢依法办税说起 [J], 百鸣;
2.“盲式茶文化”的真实含义是眼盲心不盲 [J], 朱晓良
3.怎样理“尽职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切实而不表面” [J], 陈庭煊
4.“不私”“不卖”珍惜声誉 [J], 刘镇彬
5.“不市私恩”与“谢恩私门” [J], 华金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装工程理念【以“社会公器”理念实现“营业与事业并行”】
公装工程理念【以“社会公器”理念实现“营业与事业并行”】摘要:胡政之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全才和多面手,在新闻工作的诸多领域均有建树。
他一生坚持“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器”的观点,努力使报纸为社会谋福利,成为公众的代言人,尤其在主持“新记”《大公报》期间,其“营业与事业并行”的办报理想与经营理念更是得到了体现与实践。
关键词:大公报胡政之“社会公器”办报理想作为中国新闻史上杰出的记者、报刊政论家和报业企业家,胡政之可谓是新闻工作上不可多得的全才。
从1913年他应聘担任章太炎主办的《大共和日报》的总编辑,直至1949年为《大公报》香港版的复刊工作积劳成疾而最终病逝,胡政之在旧中国的新闻界拼搏了37年之久。
综观他的一生,除了担任《大共和日报》的总编辑之外,他还先后担任过王郅隆时期《大公报》的经理兼总编辑(1916年~1920年),《新社会报》的总编辑(1920年~1921年),并成功创办了“国闻通信社”(1921年9月)和《国闻周报》(1924年8月),尤其是1926年,他与吴鼎昌、张季鸾合作组成了新记公司。
正式接办了天津《大公报》,从而开启了这份百年老报的最辉煌的一个时代。
从1926年至1949年,新记《大公报》的发行数量,“由1926年初办时的几千份,增加到1949年的20万份”,“报社的资产,由初创时的5万元,增加到1949年的6亿元(相当于65万美元)”。
这当然不是胡政之一人的功劳。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担任新记《大公报》的总经理兼副总编辑期间,为这份事业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热情与心血。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胡政之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这其中既有因他留学日本。
之后又多次考察过欧美而受到的西方新闻思想的影响,又更多地源于对当时中国动荡复杂的社会现实的考虑。
从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新闻人才的培养以及报纸的经营管理方面都做了详尽的阐述。
本文主要从胡政之对新闻事业的认识人手,探讨其“营业与事业并行”的办报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守 的。
不过 , 同历 史 时期 和媒 介 环境 下新 闻职 业伦 不
理 的诉求 重点 往往 各有 侧重 。 比如 12 90年代 , 清末 以来 报刊 言论 在强 权 压 制 下 日渐 衰微 , 闻业 E趋 新 l 堕落 以致 自贬 报格 , 闻从 业 者 也 渐 失 进 取 之 心 有 新 的甚 至人 格 沦 丧 。对 于 这 一 颓 势 , 季 鸾 在 《 公 张 大
南 昌大学 学报 ( 人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21 0 1年
新 闻 职业 中不 符 合伦 理 、 德诸 现 象 的治 理—— 不 道 仅 以身作则 率先 垂 范 , 且 严 格要 求 报 社 同人 遵 守 而
职业 道 德规 范 。
一
的职业价值取 向和道德规范。具体而言 , 涉及虚假
新 闻 、 偿新 闻 、 假广 告 、 守 国家 机 密 、 护 消息 有 虚 保 保
陈 志 强
( 昌大 学 人 文 学 院 新 闻 与传 播 学 系 , 南 江西 南 昌 30 3 ) 30 1
摘
要 : 政 之 的新 闻职 业伦 理观 , 新 闻报 道 方 面 具 体 表 现 为 公 开 地 获 得 新 闻 、 实 地报 道 新 闻 , 新 闻评 胡 在 真 在
论 方面表现 为“ 不媚 强 梁” 不媚世俗” 自主地发表建设性 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主 张 , 中反 映 了民国以后新 闻 和“ , 集 界 对新闻职业伦理的积极探 索, 表明 当时新 闻界一部 分优 秀的从业 者 , 也 已经能 够 自觉地 在新 闻实践 中遵循 新 闻
加 记者 采访 活 动 的透 明度 ; 而公 开透 明 的采访要 求 ,
察 民国 以来 新 闻事业 失 败之 历史 , 其原 于环境 者半 , 原于 己身者 亦 半 。报 业 天 职 , 绝 对 拥 护 国 民公 共 应
之利益, 随时为 国 民贡 献正 确实用 之 知识 , 以裨 益 国 家 。业 言论 者 , 宜不 媚强 御 , 亦不 阿群 众 。而事 实上
报》 的复 刊辞 《 本报 同人 之 志趣 》 文 中严厉 地 批评 一
道 : 清末 以来 , 论 衰 微 , 有 今 日之 甚 者 也 。 然 “ 言 未
公 开地 采 访 , 确 地 报 道 真
胡 政之 认 为 , 开地 采访 、 公 真确 地报道 是新 闻职 业 伦理 最基 本 的素 养 。公 开地 采 写新 闻 , 助 于 增 有
职 业伦 理 的基 本要 求 。
关键 词 : 政 之 ; 闻 职 业 观 ; 胡 新 不媚 强 梁 ; 不媚 世 俗 中 图分 类 号 :2 4 B 2 . 8 G 1 ; 82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4 8 2 1 )4— 19~ 6 10 04 (0 1 O 0 1 0
对 于新 闻职 业 的业务 专业 化与规 范化 发展 和新 闻报 道 的真 实 准确 , 具有重 要 的意义 。
1 以公 开 的、 当的 手段获 得新 闻 . 正
国际新 闻记 者联 合会 15 9 4年通 过 的《 记者 行为
的基本 原则 宣 言》 4条 规定 , 闻记 者 “ 能使 用 第 新 只
收 稿 日期 :0 1— 3一l 21 0 8
当” 就 是指 在绝 大 多数 情 况 下 , 闻采 访 至少 应 该 , 新
以公 开 的 、 适 的方式 进行 ; 闻业 的威信 和新 闻职 合 新
基金 项 目 : 西 省 社 会 科 学 “ 一 五 ” 划 项 目“ 国近 代 新 闻 事业 的 职业 化 探 索 ” 0 T 6 。 江 十 规 中 (8 W0 ) 作 者 简 介 : 志 强 (9 2一) 男 , 西 井 冈 山 人 , 授 , 闻 学 博 士 , 事 中外 新 闻 传 播 史 研 究 。 陈 17 , 江 教 新 从
第4 2卷 第 4期 2 1 年 7月 01
南 昌大 学学报 ( 文社会 科学版 ) 人
J 0URN AL 0F NANC HANG UNI RS T VE I Y
Vo . . 142 No 4
J职 业 伦 理 观 及 其 实 践
“ 职业伦 理是 关 于 从 事某 种 职 业 的 群体 或 个 人
理 的不尽人 意 , 分 地 导 致 了新 闻业 的 “ 败 之 历 部 失
的一 些 总 体性 的价值 要 求 。 … 因此 , 究 新 闻职 业 ” 研 的伦理 问题 , 应该 重 点 探 讨 有 关新 闻从 业 者 总体 性
史” 。新记 《 大公 报》 期 的很 多社 评 及其 主 张是 张 早
季鸾 、 胡政之和吴鼎 昌商讨的结 晶,本报 同人之志 《 趣》 反映的观点因此可 以视为是胡政之的主张。的 确 , 为 民国新 闻业 职 业 化 发展 历 程 的参 与 者 和见 作 证人 , 胡政 之对 职业化 发 展之初 新 闻业虚 假新 闻 、 有 偿 新 闻泛滥 等种 种 不 道 德 现象 的危 害 , 切身 的体 有 会 。也 正 因如此 , 才 会 积 极参 与和 努 力 推进 当时 他
正 当 的方 式 获 取 新 闻 、 片 和 文 献 ” 。所 谓 “ 图 正
能之 者几 何 ? 胡政 之 也认 为 , ” 当时 的新 闻报道 没 有 做 到“ 确 实 用 ” 新 闻评 论 也 谈 不 上 独 立 自主 ; 正 , 究 其原 因 , 是 “ 于 己身 者 亦 半 ” 即 新 闻职 业 伦 就 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