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家长的自我成长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孩子是家长的自我成长之路
尊重
尊重是指用平等的心态及言行对待他人,是一切良好关系的基石。
为什么很多孩子会缺乏自尊、没有自信、丧失上进心?因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在很小的时候已经被打击型和保姆型家长摧毁了。
21世纪
的今天,依然有部分家长将孩子视为私人财产,不把孩子作为平等个体来对待。
虽然他们小时候曾经历过父母打骂的痛苦,却信奉上一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一片苦心下的打骂教育是有效的。
另一些家长虽然没有使用体罚的方式,却深受家长文化和耻感文化浸染,认为“我生了你,你就得听我的,骂你就是为你好!”他们对孩子也往往采用命令的语气,吹毛求疵、打击贬低、泼冷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姆型的父母。
他们往往打着爱的旗
帜,“越俎代庖”替孩子做主,从吃、穿、住、行样样包办,剥夺了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人进行选择的权利及尊严。
以上教育方式很容易抹杀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尊心。
我认为,尊重孩子重要的是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自我选择的权利,允许他们犯错,学会担当。
记得孩子在幼儿园进行跳蚤市场活动,用贵重的玩具在其他小朋友的地摊上换回了一个折纸,他玩得十分高兴;在小学执意参加折纸课外班,不参加英语、语文或者数学的课外兴趣班;在有资格竞选小学大队委员时,不论我怎么鼓励,他还是决定放弃。
我们成人为孩子做选择,是为了我们认为的“孩子将来会快乐”,孩子自己做的选择是为了他们内心真正的快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们往往能化繁为简,坚持“初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家长,我们只能扮演一个“引导者”而非管理者的角色。
理解理解是人们在同一层面上,以相互尊重的态度和同情心,和解双方关系的行为。
有一些成人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以父母的身份给孩子各种指令,经常站在权威的高度去实施自以为是的教育,如恐吓说“你
再……我就不要你啦!”“男孩子不许哭!”……这些所谓“逗孩子”或者“坚强教育”的情绪管理方式,实际是要求天生就情绪敏感的孩子抑制自己的情绪来
“体贴”成人。
负面情绪没有得到缓解的孩子不但没有得到理解和抚慰,反而体会到成人附加的孤立、处罚和无视。
长期下去,孩子长大后就容易压抑真实情感,没有安全感,认为自己的利益无人保护,不应该或者不值得保护,产生无能及“自我价值感低”的体验,并忽略别人的感受。
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没有对错,需要释放和消化,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并善于引导,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以及“推己及人”,并学会处理负面情绪,逐渐掌握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
儿子刚上三年级时,作业增加了不少,因此抱怨连连。
作为母亲,我先是默默地倾听,然后也承认作业的确增加了不少。
之后,我给他算了一道题,全班44名同学,每名同学做一道题目,老师就要批改44遍;额外增加20道题,老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多少?那么老师为什
么要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呢?再说到他怀孕的老师每天坚持站着上课,还要批改那么多的作业,孩子的眼眶红了,道理他已经明白。
信任信任是相信并敢于托付,是亲密关系的支柱。
回想一下,我们是否在不够客观和理性之时,不问青红皂白地责难孩子,最后事情反转,发现自己冤枉孩子?如果没有,那么你是否当着孩子面说过以下的内容:“不多吃一点,晚上肚子饿怎么办?”“天天玩电脑,眼睛近视了怎么办?”“不监督他写作业,作业完成不了怎么办?”“学习成绩差,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我们父母的担心和焦虑都成功地传递给了孩子。
而他们体会到的就是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不相信自己能吃饱穿暖,不相信自己能控制玩电脑的时间和频率,不相信自己能独立写完做作业,不相信自己能够上好大学找好工作。
家长因为不信任孩子,然后帮孩子做决定,“帮”孩子变得更好,久而久之,吃饭、上学、找工作这些事情就变成家长的事情了。
有段时问我玩微信上瘾,手不离机。
可是看到孩子玩‘idad,就
会对他严加管控,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俩就约定周一到周五回家后,谁也不能玩手机或者iDad。
他写作业时,我或者看书,或者工作。
家长只有言而有信,孩子才会敞开沟通的大门。
一旦由于我们自己的过错失去孩子的信任,却依旧要求孩子信任自己、理解自己,要求他们给予我们同样的爱,这样不合理的要求会进一步加大亲子关系中的裂缝。
作为个人,我们既不是父母的续集,也不是子女的前传;同样,子女也不是我们的续集。
教育孩子就是家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机遇。
要想改变孩子必须先改变自己,向孩子學习,与孩子携手并进,共创美好未来!封面人物风采
本期封面人物为广州市政协委员杨静和她的儿子Eric。
杨老师作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语言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长期从事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专注语言学习对个体神经系统的塑造作用。
她结合自己在心理学、神经科学及语言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在育儿方面的独特体会与心得,另辟蹊径,从孩子
教育带给家长成长契机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她对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对尊重、理解、信任的深刻体会和自我反思,强调了家长应该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
Eric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喜欢街舞、架子鼓、唱歌及足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