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文化”下的戏剧传承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餐文化”下的戏剧传承与发展
作者:王涛
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9期
摘要:人类文明的物质进步到底形成了怎样的一个文化格局形态?当今社会物质极大富足,人们追求一种快餐式的文化需求,往往忽视了传统的精神文化。
纵观中国整个戏剧市场,不论是戏曲的发展还是占据主流的话剧、音乐剧、舞剧的市场,一般都受到了各种“快餐文化”大潮的“袭击”。
关键词:快餐文化;戏剧;商业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皆有自己的文化传承,由于各民族受历史发展过程、经济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区域发展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最终使得文化的形态和传承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不同,而中国地方戏曲就是受到了区域民族文化重大影响,因此地方戏曲的形态和发展也就印上了各民族文化、民俗、区域特色的烙印,民族戏剧的发展和传承也就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民俗的传承发展。
一、民族戏剧衰落原因分析
纵观中国整个戏剧市场,不论是戏曲的发展还是占据主流的话剧、音乐剧、舞剧的市场,一般都受到了各种“快餐文化”大潮的“袭击”。
何为“快餐文化” ?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是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看名著只看精简版,想学东西只想报速成班。
快餐文化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名利过多追逐的产物,也是人们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表现。
快餐文化只能填饱肚子,但没有太多的营养,吃多了反而会坏了身子,食之无味,弃之不惜。
而我们就是受到了此种快餐式文化的侵袭,从而失去了传统价值体系的构建,丧失了传统民族的戏曲文化。
这种所谓的“袭击”源自于以下因素。
首先,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影视音像制品的迅速发展。
1893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卤化银方法,成就了照相术。
照相术的发明奠定了未来影视的迅速发展,电影技术传入中国,并于1905年诞生了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
在当时的社会电影的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戏剧的发展,但是电影在四十年代之前并未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化传播媒介,因此在当时的时代并不能替代主流的演出形式。
四十年代后,电影在中国迅速发展,也在当时产生了在名伶之外的另一种知名人物——电影明星,这也是当今电影明星制的鼻祖。
中国电影在发展之初的近四十年之间,并未造成戏剧舞台的巨大影响,仅仅于四十年代后,电影市场迅速“蔓延”,在中国刮起了新媒体时代的狂潮。
这种影视浪潮的发展不仅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都已逐步代替了传统戏剧演出形式而成为主流媒体。
在中国的近四十年里,影视剧不仅存在于电影院,并且逐步进入到各家各户,人民欣赏影视作品的成本也逐渐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戏曲舞台的演出,从而也限制了地方戏曲的演出。
但是这种影视作品的演出并非毫无用处,但是这种使用方式主要运用于先锋话剧的演出之中。
在一些,我们先锋话剧演出之中的影视音像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借用了影视来丰富自己的舞台,增加了表现形式。
可这也是近二十年来的一种非主流的戏剧表现方式,使用这种方式的导演也为数不多,这在戏剧发展的历程中仅仅是冰山一角。
这种演出形式褒贬不一,有的言说是这是对影视剧作品的妥协,另有类说这是对当代戏剧舞台的又一次革新。
其次,关于人类文明的物质进步到底形成了怎样的一个文化格局形态。
影视剧的发展鱼龙混杂,作品横生,良莠不齐,但是现代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往往会丧失对当代影视作品的辨别能力,一般都是全盘接受,因此也造成了一些不可逆的,甚至是消极的影响。
但是各种传统戏曲是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存活于今天,其艺术价值不容小视,但是这种传统文化无人问津,人民舍弃而不去过问。
在当代的戏曲演出舞台,观众一般分为三类人,第一种是年逾花甲,这类人主要是在成长环境中最早接触的娱乐欣赏形式就是传统戏曲。
第二种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人群,这类人群对于中国戏曲有着一种难以割裂的态势,这类人一般从戏曲中获得文化精髓,体味不同于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另一种文化。
第三类人是戏曲从业人员,此类人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习。
因此其他人主要是欣赏快餐文化的电视剧等,就是这类人追求一种快餐式的文化需求,往往忽视了传统的精神文化。
而坚守于这种精神层面的从业人员,往往已经被社会所边缘化,已然不能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仅仅遗留下一小波固守住这遗落的小小的阵地。
二、艺术与商业
个人以为,检验一个戏剧是否为大众认可的标准之一就是商业性。
目前中国许多的国家院团或者业余剧团每年都会推出一部或者几部新的剧目,有的剧目推入到市场反响平平,虽然有的戏剧剧目也能在业内引起小小的震动,但是要想达到一个新上映电影的那种七天之内达到数亿票房的效果是远远不可能的。
首先与戏剧本体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戏剧需要一个优秀的运营团队。
目前国内并未大举实行戏剧制作人制度,基本还是导演制,或者为数不多的明星制。
戏剧制作人制度,说白了就是用一种纯商业模式去运营一个艺术团队,实行艺术与商业的有机结合。
或许有的人不会认可这一种所谓偏颇的操作模式,但是在利益市场浪潮和艺术市场之下,这样的模式或许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众所周知,在国内的各大电视台,除了央视以外的四大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这四大卫视基本上占据了中国大多数的眼球。
第一,宣传。
第二,投观众所好。
这两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其实是一个强大的团队的支持。
电视台的运营和院团的运营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台运营的优势所在。
2014年4月湖南卫视新推出的节目《星剧社》,破天荒地把话剧搬上了电视屏幕,这是一次及其大胆的尝试,因
为在湖南卫视的黄金档播出的不论是电视剧还是综艺节目,毫无疑问必须是吸引观众眼球的黄金节目。
2014年4月24日晚《星剧社》首播的当晚,全国卫视收视率排名上面,《星剧社》以百分之零点五的收视率位列各大卫视第七名,在湖南卫视看来这不能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排名,因为湖南卫视的黄金档里,排进前五名的节目多得是,收视率达到百分之二点五以上的节目也同样存在,比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
此时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同样的平台还是出现了收视率相差如此之大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电视台,同样的黄金档,乃至于同样的明星,只是因为内容换了,观众就不买账了。
直接原因就是观众对于节目内容,没那么有兴趣!毫无疑问,随之全民娱乐消费的肆虐发展,人们的欣赏要求也逐步“提高”,而这种提高是否真的是一种发展就显得毫无力度了。
自2008年开始,以北京上海为首的中国民间小剧场戏剧开始大规模地生产,民间戏剧团体迅速崛起。
例如北京的戏逍堂,开心麻花,三拓旗等,此类团体看准市场动向,以商业为基准,发展艺术形态进剧场。
对于大量热爱戏剧的从业人员认为,想要去发展戏剧,在这样的社会里,只能把艺术当做买卖来做,才能发展下去,等挣着钱了,那我再去搞几个真的有艺术价值的东西。
但是绝对不能说现在做的戏,一点艺术性都没有,从某种方面来说,商业性就是她的艺术性,目前在我看来,商业就是艺术。
三、发展戏剧
我们国内的很多剧团目前处于一个尴尬的转型期,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单位,马上要走进市场,这给一大波从前只是单纯做艺术的从业人员一个强大的挑战。
因为他们不了解市场是什么。
目前全国很多院团纷纷成立自己的隶属公司,这种公司的性质,其实就是一种跨入影视的一种“妥协”。
此外,我们在妥协的同时,是否考虑过影视的发展可以带动戏剧的进步?不可否认,借助于影视的平台,我们完全可以推出戏剧作品,扩大戏剧的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做出一种设想,我们戏剧从业人员,是否可以吸取影视的一种运营模式去操作?
说到底,我们到底怎样才能说服观众进入剧场看戏?首先我认为的就是与电影电视“抢夺”观众。
根据笔者调查,一般情况下,不进影院看电影的人极少会去剧院看戏。
而进影院看电影的人,有四分之一有去剧院看戏的经历。
单纯只是去剧院看戏的人,有一大部分是戏剧从业人员。
而在此我们要谈的是进影院看电影的那一批人。
首先我们先聊聊电影观众的心态,为什么进影院?而不进剧院?第一,影院看自己喜欢的明星的最新作品。
第二,闲暇之时随时随地找个地方消遣。
第三,对戏剧没兴趣。
目前电影院遍布于整个城市的各个繁华地段,而剧院仅仅为数不多地存在着,观众到剧院的距离太远。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去构思,我们是否可以把剧团搬进影院?根据调查,目前大多数影院的荧幕到观众席的距离平均是10米,宽度大概是15米,这完全是可以当做一个舞台来演戏。
另外大部分的影院每个观影厅的观众席位是二百人左右,这同样满足了一个小剧场应有的观众坐席规模。
最后我们惊喜的发现影院里面上演戏剧,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样的戏剧宣传就有了一个定向的宣传,这也就是选择培养的观众的群体很重要。
对于戏剧市场是面对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但是前期我们必须有所侧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抢夺”电影观众。
目前为了丰富戏剧舞台,或者为了复兴戏剧舞台,各大院团纷纷请一些电影明星或者知名导演去做一些新的剧目,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盈利,但是这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我们要做的是培养话剧舞台上的知名导演和演员,而不是直接启用影视剧演员。
在目前的大潮之下,我们戏剧从业人员的到底是迎合大众口味还是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对于民族地方戏剧——地方戏曲,有很大的民族文化蕴含其中。
民族戏剧的发展就是民族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一种形而上的层面的东西,我们目前要展现给最广大的观众面前,到底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去展现,这是我们民族戏剧从业人员需要思考的。
民族戏剧舞台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观众看得懂,了解剧目中的故事。
因为民族戏剧很多时候用的是本地的方言,这就造成了外地人看不懂的情况,以至于不能很好地传播。
其次,我们的民族戏剧舞台缺少新编剧目,此类新编剧目恰恰是观众所需要的,太老的剧目往往对于培养新的观众是很困难的。
特别是对于年轻观众的培养,我们迫切需要与年轻观众对口味的新剧目。
另外,我认为改编一些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我们知道有很多的戏曲被改变成了电影电视剧,其实对于新的电影电视剧也可以改成民族戏剧,这也未尝不可。
我们的戏曲舞台的表现形式,是我们的瑰宝,但是对于并不懂唱、念、做、打的观众,这也就是一种遗憾了。
因此民族戏剧进校园也就尤为重要了。
民族戏剧的发展,不仅需要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还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自己,以全新的面貌去面对观众。
我们的戏剧从业人员的坚守,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去做戏剧,而是引导观众去看自己的戏。
或许如果我们从戏剧本身去彻底改变戏剧的内容或者形式,已经脱离了民族戏剧的初衷,因为民族戏剧的魅力之处就是她的优美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戏剧本身,而是去做市场营销,去引导观众走进剧院,去欣赏戏剧。
参考文献:
[1]乔治·贝克.戏剧技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3
[2]黑格尔.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7.1
[3]吴世常编著.美学资料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12.1
[4]布罗凯特.世界戏剧艺术欣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5]埃德·温威尔森.戏剧的故事[M].北京:后浪出版社,2013.3
[6]卢昂主编.国际导演大师班[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5
(作者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