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论》--书家大师的谆谆教导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书法家书法艺术的卓越传承者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书法家书法艺术的卓越传承者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也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书法家,他们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卓越传承者。
一、王羲之(303年-361年)王羲之被誉为书法史上的“天才”,他的作品以雄浑秀丽、气势磅礴而闻名。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特,兼收并蓄了中国古代书法的精髓,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
二、颜真卿(709年-784年)颜真卿是唐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以“颜体”书法著称。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端庄大气,充满力量感和韵律美,他的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三、柳公权(778年-865年)柳公权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他以楷书为主要流派。
柳公权的楷书书风简练、秀丽,给人以舒适自然的感觉。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四、米芾(1051年-1107年)米芾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人,他以草书著称。
米芾的草书富有个人特色,线条纵横交错,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草书给人以奔放豪迈、自由奔放的感觉,成为后世草书的楷模。
五、赵孟頫(1254年-1322年)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擅长行、草两种字体。
赵孟頫的行书作品书风豪放、秀丽,草书作品则充满激情和张力。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审美价值,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六、文征明(1470年-1559年)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以隶书著称。
他的隶书作品刚劲有力、端庄典雅,给人以肃穆的感觉。
文征明的作品被后人称为“金石之宗”。
七、唐寅(1470年-1524年)唐寅是明代著名的文人书法家,他以行书和草书为主要流派。
唐寅的行书力度雄浑、笔势遒劲,草书则潇洒豪放。
他的作品充满个人风格,受到后世书法家的广泛影响。
八、文徵明(1590年-1645年)文徵明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的书法家,他以“文体”书法著称。
杨守敬《书学迩言》
杨守敬《书学迩言》《书学迩言》原文:绪论梁山舟答张芑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
此定论也。
尝见博通金石,终日临池,而笔迹钝稚,则天分限之也;又尝见下笔敏捷,而墨守一家,终少变化,则少见之蔽也;又尝见临摹古人,动合规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则学力之疏也。
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
三代古文尚矣,然高古绝伦变化无方,今不适用,又不能尽识,故自汉以来以此名家者鲜。
秦之小篆,汉之八分,各臻极则;魏晋以下,行草代兴,篆分遂微。
然右军之工草隶,所云隶者,即今之楷书,而世传乐毅论、黄庭经、东方象赞、曹娥碑等小楷书,结体与分书迥异。
今以晋之爨宝子、刘宋之爨龙颜、前秦之邓太尉、张产碑,明是由分变楷之渐,而与右军楷书则有古今之别。
故近来学者疑右军诸小楷为宋人伪作,但以六朝碑碣为凭。
然锺繇之宣示、贺捷,又似有分书遗意,则右军手迹当必有合,展转传摹遂至失真,未可尽嗤为伪也。
晋人虽工行草,然但用之简札,未有施之金石者。
南朝至齐、梁,北朝至魏、齐、周,所刻碑碣皆具体分书,或杂篆书而用之,若李仲璇、曹子建碑是也。
自今视之,颇为骇怪,不知当时固未尝判若鸿沟也。
有隋一代,遂渐归一体,若龙藏寺、宁贙碑、启法寺碑和元公姬氏、尉富娘等墓志,已开有唐之先声。
至若虞之庙堂、欧之醴泉、褚之圣教,遂为楷法极则。
颜、柳而后,不复能别出体裁。
宋、元以下,行草或能自立面目,而楷书之风格替矣。
故余所辑楷书,以唐人为断。
唐人分书以整齐为工,韩择木、卢藏用、蔡有邻诸作,如出一手。
惟李阳冰之篆书,推为直接李斯,然今所传三坟记、栖先莹诸刻,以视汉嵩山少室、开母诸碑,已有古今淳漓之辨,无论泰山、琅邪诸作也。
元、明两代,篆分寂然,唯吴炳淮源庙碑具体汉人,松雪之复斋钟鼎款识不愧少温,然已星凤一毛矣!明人大抵工行楷,解大绅、张东海、祝枝山所谓草书者,皆旭、素枝流,未足语晋人矩度也。
古代书法家的书法名言
古代书法家的书法名言1.古代书法家的书法名言1、苏轼认为“书无常法”,但不是没法可寻,而是不死守前人章法。
他还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书法才有进益,否则会徒劳无功。
他有句名言:“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意思是说:学习书法而无学识见解,专门摹仿,即使下的功夫再大,也不过徒有形式;只有读书万卷,心胸开阔,下笔才有神韵。
2、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州,道州人。
他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书法家。
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
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
”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
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
2.关于书法家的名言警句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黄庭坚再抄一些●书肇于自然(汉·蔡邕)●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刘熙载《艺概》●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项穆《书法雅言》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赵壹《非草书》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刘熙载《艺概》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项穆《书法雅言》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张彦远《法书要录》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虞世南《笔髓论》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或入碧海掣鲸鱼
或入碧海掣鲸鱼作者:刘世涛来源:《饮食科学》 2016年第2期刘世涛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有这样的观点:“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概》)。
而且还认为:“笔性墨情,皆经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晚刘熙载26 年的杨守敬说:“品高则下笔妍雅。
”书法家李德瑞先生研习书法六十年,下了极深的功夫,有真性情、大性情,且自成面貌、独铸高格,以书法享誉,非有大修为、真见识不能至也。
我追随德瑞先生研习书法二十余年,忝列门墙,深慕先生艺品与为人。
搞艺术讲求淡泊,德瑞先生于一切也都是自然随缘的,从不强求。
他还经常教诲我,“要夹着尾巴做人”,“诚实从艺,不要好高骛远”,“ 多向古人学习、多临帖,不要学我”…… 先生是性情中人,曾经酒量也很是了得。
都知道他喝酒喝伤了,肠胃不好,我们经常劝他不要喝酒,或者少喝,这个先生自己怎会不知道?他难道就没有不喝酒的借口?但是更多时候,先生依然豪饮自若,全然不顾此后也许会“受罪”。
我有个做生意的朋友,对于喝酒曾经说过:谁都知道酒喝多了难受,喝酒是一件痛苦的事,而为了朋友、为了这份感情,宁愿无视这种“痛苦”,这就是一种情谊、一种境界了。
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总会多一些圆滑,多一些世故,而许多年来,先生却一直不改耿直的脾气和真性情,当然也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因为真话也不是所有人都爱听的。
不过也正因了先生的性情,因了先生重感情、重情义,因了先生的耿直,先生也结交了很多的朋友,“德瑞三哥”的名字竟越喊越响。
每次笔会活动,因为先生的影响大,求者众多,更因为先生没有架子,他的字是写得最多的。
在市场经济的当下,先生完全可以做到少写或不写,可以说,德瑞先生在艺术融入社会和艺术服务于社会这两个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艺术家之一。
先生任沧州书协主席十七年,朱惠民先生曾有诗赠曰:“统领书坛二十年,双馨流于世人传。
喜看新秀冲天起,走马何辞为执鞭”—很多人都受过德瑞先生的点拨与指导,私淑先生的人也很多,他却从未居功,还经常跟大家说“千万别学我,学我就学死了!”沧州书坛振兴繁荣,他们这一代人功不可没。
2023年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职业技能自考真题(含答案)
2023年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职业技能自考真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50题)1.两刑警在追击某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租了一辆出租车。
出租车不幸被犯罪嫌疑人炸毁,司机被炸伤,犯罪嫌疑人被刑警击毙。
该司机正确的救济途径是下列哪一项?()A.请求两刑警给予民事赔偿B.请求两刑警所在的公安局给予国家赔偿C.请求两刑警所在的公安局给予国家补偿D.自认倒霉,因为两刑警的行为并未违法2.王某因为谎报警情,被公安机关作出了拘留五日的处罚;谢某因殴打他人致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二者行为分别属于()A.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D.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3.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文化轨迹,以下关于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著作《论语》,记录孔子本人及弟子言行B.孔子在教育学上的贡献是打破公学,创办私学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一跃成为当时名家D.孔子核心思想是“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观点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月亮B.姻缘C.美女5.中学生小敏在网上购买了一件衣服,穿了两天后发现有严重的质量问题。
小敏正确的维权方式是()A.息事宁人,自认倒霉B.辱骂商家,要求赔偿C.直接向人民法院投诉D.与商家协商解决6.感悟生命,我们会体会到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大自然的看护者。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有()A.捕杀果子狸等国家级保护动物B.积极宣传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C.每年植树节坚持与家人去植树D.积极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7.我国刑法规定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是指()。
A.受害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B.犯罪人居住在我国领域内C.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D.受害人与犯罪人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8.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中国书法理论精髓摘要
中国书法理论的精髓,建议收藏!1字如其人/立品为先•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清松年《颐园画论》•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清.王妤•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书法三味》•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清.刘熙载〈艺概〉•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艺概〉•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唐.孙过庭〈书谱〉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艺概〉•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VIP专享]感悟欧阳中石的书法观
感悟欧阳中石的书法观2013年11月21日16:44 中国书画报我有话说欧阳中石书作 □黄彬 近些年来,我时常带着一些学书方面的问题向欧阳中石先生请教。
作为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中石先生睿智、博学、亲和,书法对于他是那么美好、有趣。
他成果累累而又总在无尽地探索,活力依旧、不知疲倦。
听先生谈书法是一种享受。
每一次谈话后我都受益匪浅,让我有一种“写出来”的冲动。
后来读到中石先生的新作《文化漫谭》,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领悟、对当代书法许多问题的解读和独特的书法理念,使我获益颇深,思绪为之顿开。
于是写了这些文字,与广大书友共享。
一、中国书法当在时代变化中求发展 “书法是一种文化”,“现在比过去更需要书法”,“中国书法应该走向世界”……与中石先生谈话,你总会从他对书法的前瞻性观点中受到鼓舞。
上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手机普遍使用,传统书法的地位受到冲击,一时间议论颇多,有人疑惑,有人担心。
如何看待中国书法的现状?如何给书法定位?中石先生在很多场合力陈己见,为中国书法定调、打气、鼓劲。
“中国书法不会过时。
”中石先生认为,站在时代和文化的高度看,书法的实用性虽然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它的艺术价值仍然存在。
“书法有它存在的含意,不承认书法的作用是不行的……科技发展,电脑广泛普及可以解决‘书’的问题……但是,‘书’仍然有它的价值,因为,有一些问题不是电脑能够解决的,我们的手可以使汉字‘生姿’,可以赋予汉字以生机,让它有足够的生气,使没有生命的变成有生命的,还能有节奏的变化。
这种变化,只有人才能够完成。
”中石先生的观点是,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生命力无限广阔,它的功能是不会衰退的。
书法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今天这样的繁荣局面。
社会上喜欢写字的人比过去多得多了,“书协会员大军”上百万,书法成为了空前的热门,中国书法还“出口”到了海外。
书法的地位可以说比过去更高了。
“书法应随潮流而动。
”中石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是在漫长历史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毫无疑问必须坚持其传统,但同时要正视中国书法的新变化。
中国历代书法论著选译
中国历代书法论著选译一、《论书法》《论书法》是南朝梁代书法家颜真卿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
颜真卿在书中论述了书法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并提出了他独特的书法观点。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要注重笔墨的运用和结构的安排,同时要注重气韵的把握和神韵的表现。
这一观点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书法作品以行草字体书写,展现了王羲之独特的笔墨风格和艺术追求。
王羲之在序中表达了对兰亭的赞美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篇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虞世南兰亭序》《虞世南兰亭序》是唐代书法家虞世南的作品,是他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续篇。
虞世南在序中表达了对王羲之的敬仰和学习,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对书法的独特见解。
他强调了书法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提出了“书法即画法”和“书法即诗法”的观点,对中国书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书谱》《书谱》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著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董其昌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强调了书法的基本功和技法,提出了“书法以意为主,以法为辅”的观点,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谱》被誉为中国书法理论研究的权威之作,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研习书法品录》《研习书法品录》是清代书法家王铎的著作,是他对自己多年研习书法的总结和心得体会。
王铎在书中阐述了他的书法观点和实践经验,提出了“笔墨意足,结体丰满”的要求,并强调了书法与人生的关系。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研习书法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这一观点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国历代书法论著中的一部分,每一部著作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先秦书法:指秦代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的书法。
但由于文字的演变以及书法的发展,这个时期也可以包括秦代书法。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了笔画规整、比划简单的小篆,并将其作为官方字体。
隶书则在民间盛行。
在篆书和隶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著名的碑刻,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范本。
汉代书法:西汉末年,书法家张芝将篆书、草书结合,创造了草书的一种,后人称为“章草”。
汉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篆书、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各类书法都得到了发展。
同时,汉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初步繁荣的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东晋书法:书法家王羲之将楷书规范化,使其成为日后楷书的标准,称为“今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王羲之、钟繇、王献之等著名的书法家。
隋唐五代书法:隋唐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类书法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唐太宗李世民提倡书法,其书法师承王羲之,尤其是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宋代书法:宋代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
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流派,如苏东坡、黄庭坚等。
同时,宋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元代书法:元代的书法以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赵孟颊、鲜于枢、康里巎巎、杨维桢,其中赵孟颊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
元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流派,如赵孟頫等。
同时,元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明代书法:明代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董其昌、文徵明、唐寅、祝允明、王铎等。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书论》是中国笔墨文字史上的一部极具价值的里程碑,是我国古代书法界最杰出的学者王羲之的杰作。
王羲之是隋末唐初著名的书法家,也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被认为是中国书法之父,他的著作《王羲之书论》,是中国书法史上唯一一部
书法理论著作,目前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书。
《王羲之书论》是王羲之于唐高宗时期完成的书法理论著作。
书中介绍了书体、书法理论、书法技法、毛笔字、墨法、书法史述等,将笔墨文字的艺术概念完整的反映出来,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根据当时书法风格的不同,王羲之将书法理论划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崇礼书”、“夔章书”和“交际书”。
其中崇礼书主要用
于礼仪用书,夔章书比较简洁,常用于书信,而交际书则介于两者之间,比较灵活,可用于各种书写需要。
《王羲之书论》还有许多其他独特的内容。
他把书法比做一种艺术,认为书法“须经四事:心、墨、纸、笔”,心指的是精神,此外,他还提出了以“流(笔走)、峭(字形)、穷(细腻)、挺(端正)、锐(锋利)”为书法创作的五大原则,把书法理论提高到新的高度,为
后人指明了书法创作的方向。
书论的笔墨文字也是其独特之处。
王羲之以自己磨砺出来的笔调,呈现出一种饱满活泼而又灵动细腻的笔触,使书论整个作品更加细致入微,被誉为“书论体”。
此外,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半边水”理论,将书法的审美精妙解读和表达的淋漓尽致。
《王羲之书论》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是书法发展的里程碑。
其中介绍的理论和技法,仍是书法家的重要参考,因此,《王羲之书论》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碑帖之宗”,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书法艺术不仅影响了数百年的中国书法发展,而且对世界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与他苦练书法、勤学苦练、尊师重道密不可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对篆书有着特别的偏爱。
后来王羲之参加州庠,开始真正正式的学习书法。
只要有时间,他就埋头苦练书法,甚至每天苦练十个时辰。
有一次他甚至苦练了三天三夜,直至晕倒在砚台旁。
他的手因为长时间的书写而被磨得皮开肉绽,难受的他经常愤怒地了解自己的不足,无法逃脱苦练的书法。
他苦练的日子还记载在他的《兰亭序》一文中,充分展示了他苦练书法的恒心和毅力。
王羲之早期的书法作品并不十分理想,虽然苦练,但还是多有不尽人意之处。
有一次,他抱着《二王庐山帖》仔细研究,立志要达到王献之、王僧虔二位大家的境界。
为此,他决定去寻访王茂先,想向王茂先学习更高超的书法技艺。
王茂先看到王羲之年轻有为,且苦练刻苦,于是决定为他传授一些书法技巧。
王羲之向王茂先学习书法,时常去拜访,且每次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王茂先为他指点迷津,传授他一些独到的技艺。
后来,王羲之成为了王茂先的得意门生。
王羲之对王茂先充满感激之情,经常想方设法报答王茂先的恩情。
王羲之通过王茂先的教导,书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的书法作品也逐渐附上节奏美、构造均衡的特点。
在25岁的时候,他写成了“初唐四王帖”,此帖立马广为传颂,名声大噪。
随着名气的提高,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传颂,一时之间,他成为当时的书法泰斗,被誉为“王家二圣”。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全凭他苦练的精神。
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在书法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没有苦练,便不可能有今日的成就。
王羲之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苦练才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
只有如此,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正如毛泽东所说:“爱好学习的人是幸福的。
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书法被视为一门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文人雅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
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教育形式独特而且深入人心。
通过书法的练习和教导,古代书法家不仅培养了自己的道德修养,更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精美的书法作品。
首先,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教育注重培养修身的品质。
古代书法家们深知,只有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书法创作中塑造真正有内涵的作品。
因此,他们不仅要研习书法技法,还要注重个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
例如,王羲之,作为东晋时期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在书法修炼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
他常说:“吾之为书,始终深感不心相到,而知其外名可以私扬者一事。
”可见,古代书法家在书法教育中,注重传授学生们道德伦理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素养。
其次,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教育力求使家庭和谐。
修身齐家是古代士人的重要任务之一,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可以借助于培养和谐家庭的目的。
古代书法家通过教导书法,让家人融入到书法创作中,推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有了书法的陪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这一点在宋代文丞相王安石的家庭中可以得到体现。
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让全家人都参与到书法的习作中,共同学习和创作。
通过书法的共同体验,王安石的家庭增强了互信和理解,成为了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
最后,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教育具有引导治国平天下的意义。
在古代的社会体系中,书法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书法不仅是名利的象征,更是一种表达思想和引领社会的方式。
古代书法家通过自己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书法作品,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们以自己的榜样,引导士人以书法之道,兼济天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代的王羲之和褚遂良。
他们作为当时的书法大家,不仅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的珍贵手迹,还以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深受后世拜读和学习。
总之,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教育在传承书法文化的同时,起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通过教导学生们培养道德修养、注重家庭和谐以及引导治国平天下,古代书法家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书法简史读后感2600字】
《中国书法简史》读后感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具有几千的年传统文化历史。
千百年来,这片神州大地孕育了无数的才俊,他们在不同的历史节点,绽放着璀璨的光芒,以自己的卓越才智点缀着中国文化。
中国书法更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也是中国文化宝库里重中之重。
最近阅读了一些书法上的著作,自身对书法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书法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中国书法简史》一书作者王镛便详细地解释了书法的源头,以及书法的发展过程,各大主流书法体系等。
中国书法通俗点来言,就是写字。
然而同一汉字不同地写法,给人不同的感受。
如同一位明星穿不同的衣服,会展现不同的气场风格,书法也是一样。
书法艺术作为汉字的基本书写艺术,发展了漫长的千年历史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艺术。
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导致电脑与手机的机械打字形势普遍化,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大大下降甚至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
并且多数人在对于书法展览作品的欣赏能力不高,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从仓颉造字到现代社会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这是世界历史文化中延续最长的传统文化并且时至今日依然在继续发展与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书法艺术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书法兴趣爱好者或是书法作品收藏家也是越来越多。
书法是一个历经了数千年文化传承与发展所传递下来的一个传统文化艺术,从古至今不断历练、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书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爱,更多的人迷恋上了书法甚至高价收购书法作品以做珍藏。
所以书法欣赏在现代社会形成了一股潮流,这种潮流是在传统与流行之间形成的相互结合的艺术,人们通过对书法作品的欣赏,不但可以更加了解中国书法文化,更能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效果。
但是当代大部分人都对于书法欣赏的认知并不能达到标准水平,很多人对于一幅书法作品是无法欣赏其中的内涵于艺术特点的,所以我希望通过我的论文能让更多人对书法欣赏的方法能有更好的认识,也能更好的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书法文化。
名家谈论中国书法的美文
名家谈论中国书法的美文1) 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
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 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 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
”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 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5) 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
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6) 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
真至理名言也。
作书亦当知此意。
7)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书亦如之。
8) 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9) 心粗气浮,百事无成。
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0) 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2) 握笔之法,虚掌实指。
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13) 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
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14) 逆笔起,最得势。
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15) 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16) 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
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17) 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18) 笔须凌空,固也。
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
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19) 书贵熟,熟则乐。
书忌熟,熟则俗。
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20) 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
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
中国书法简史王镛读书笔记
中国书法简史王镛读书笔记中国书法可说是一项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人们学习文化(culture)、美观(aesthetics)和思想(ideology)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镛先生的《中国书法简史》一书,通过梳理历史文献讲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书法在文化传播、古代文物流传和文明交流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中国书法简史》一书以跌宕起伏的篇幅,从传统的“楷书”开始说起,梳理楷书之发展和普及,涉及了汉祖刘彝、汉初桓谭、两汉项羽等书法大家的作品欣赏,入出常用字体格局、技法表现等领域,探讨了历代书法家在楷书中传承、创新和改良书体的变化,贯彻至北宋努尔哈赤和明末曾国藩书体繁盛及流行之家。
此外,还涵盖了残书、隶书等曲折、繁杂的字体技法与发展进程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草书、行书和花书三大艺术流派及其演变历程。
在高校与高等教育层面,中国书法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美感,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理解思想。
比如,在学习法大师千古经典诗词文本时,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其书法技法的精湛度,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的思想。
而且,中国书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开拓思维,拓展视野,在大学课堂中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信息。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书法也在不断发展得更加精致和多样,更有利于实现文化的潮流与深度的结合,从而让普通人也可以体验到中国书法形式的钟爱与乐趣。
因此,高校或高等教育机构也可以利用中国书法传播核心文化,让不熟悉中国书法艺术、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人更加容易认识和欣赏中国书法艺术。
总之,王镛先生的《中国书法简史》一书,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全面反映了中国书法从传统楷书到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书。
书法家米芾隶书宗师经典语录
书法家米芾隶书宗师经典语录米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以隶书的功力而闻名,被誉为隶书宗师。
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写形式,以其方正、工整、秀美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米芾隶书宗师的经典语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习。
1. 书以行草为基,笔法勤勉,融贯自如,方能写出俊逸美观的字体。
2. 书法的境界在于超然,字体的艺术在于自由,只有用心悟道,才能迸发出真正的书法魅力。
3.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古老、最复杂的一种字体,需要耐心和毅力去掌握,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4. 一支笔,把握在手中,如神驭使,顺势而为,纵黑纵白,始终保持强烈的笔墨张力。
5. 隶书中的每一笔都需要精心调整,力度要合适,结构要稳定,才能让字体展现出醇厚的气韵。
6. 临帖是提高隶书技艺的重要方法,通过临摹名家字帖,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7. 隶书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只有真心投入,才能写出有灵魂的字。
8. 学习隶书需要调整好心态,虚怀若谷,敢于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批评,并且持之以恒地努力。
9. 隶书宗师并不是靠天赋,而是积累和不断的练习,只有刻苦钻研,勤于反思,才能成就自己。
10. 隶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源于生活,只有用心观察,才能把生活中的美好转化为书写上的线条。
11. 隶书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字体中蕴含着书写者的个性和思想,要让自己的字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12. 书法是一种修行,需要持之以恒地钻研和练习,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求突破。
13. 隶书需要有耐心,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只有不断坚持下去,才能看到进步和提高。
14. 在书写隶书时,气韵与结构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要素,要保持二者的平衡,才能写出整体美。
15. 隶书的魅力不仅在于笔画的变化,也在于情感的传递,要善于用笔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悟。
以上就是书法家米芾隶书宗师的一些经典语录。
通过他的言论,我们可以感受到米芾对隶书的热爱和对艺术追求的坚持。
隶书的美在于其古朴的风韵和浓郁的书法气息,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书法教育名言名句
书法教育名言名句书法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正是因为这种追求,书法教育中产生了很多有着深刻意义的名言和名句。
下面是一些脍炙人口的书法教育名言名句,它们不仅传达了对书法的独特眼光,还敦促人们在书法教育中保持谦逊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一、名言1. 书法以心为师,以墨为友。
这句名言强调了书法创作的内在力量和外在材料的重要性。
书法艺术需要用心去体悟,用墨去表达。
2. 笔墨纸砚,皆有字之器。
这句名言表达了书法作品创作的基本要素,它们都是书法艺术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 书法非知识,学问在其外。
这句名言意味着书法不仅仅是技术和技巧的积累,还有一个更为深邃的内涵,即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
4. 书法如斯,心晴墨长。
这句名言强调了书法需要用平静的心态去创作,只有在内心清晰的状态下,才能写出意境深远的作品。
二、名句1. 举笔犹如万马奔腾。
这句名句形容了书法创作时的激情与气势,提醒人们要充满热情地面对书法艺术。
2. 墨香如远,书意如深。
这句名句表达了书法艺术所能带来的意境和感受,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3. 一笔一刹,化繁为简。
这句名句强调了书法艺术对于节俭和简洁的追求,书法作品中每一笔都要经过精心斟酌,力求简约而精致。
4. 字由心生,笔就自然。
这句名句强调了书法作品要发自内心才能流露出真正的美感,笔触也会自然地洋溢着艺术之美。
三、名言与名句的意义这些书法教育名言名句不仅在书法创作中提供了指导,而且还蕴含着深层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们敦促人们在书法教育中坚持并追求卓越,坚守起码的底线,注重内在积累和文化修养。
最后,这些名言名句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书法教育领域,它们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以及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在书法教育中学习和传承这些名言名句,让它们成为我们对待艺术和生活的指南。
通过书法教育,人们的心胸将得到升华,对于文化的传承和演化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书法教育名言名句是书法艺术中的精华,它们深刻表达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内在价值。
中国书法读后感
中国书法读后感中国书法读后感(一)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历程。
整本书由前言,十一章介绍书法史发展历程的内容和赘语、跋、修订后记以及书法名碑的附图组成。
前言就已经向我们阐述了中国书法史“世界唯一”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审美的独特辉煌,向我们述说了整本书的大概轮廓。
在这本书的背后还有赘语、王春南先生所写的跋以及作者本人的修订后记,并且,还有众多的书法附图。
从小到大,在亲人的耳濡目染下,就对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读书时代中,老师们更是满怀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名家在书法当中的伟大成就,让我更是对中国古代名家们顶礼膜拜。
近日抽空读了《中国书法简史》后,对中国的书法发展的历史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更是产生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前言中就已说明中国书法是世界“唯一的”艺术,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汉字在世界文化上的特殊地位。
从原始图画中产生象形文字开始,就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
在第一章中记述了美学家宗白华所说的一句话:“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
”对于宗白华先生所说的原因,我是比较赞同的。
正是因为象形所具有的独特的图形,才赋予了他独特的意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字,也才吸引了众人。
不过我认为,中国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不仅仅是因为起始于象形,还应该包括它本身所具有以后继续发展的独特的其他五种造字方法,即形声、指示、会意、假借、转注。
几种因素结合起来,才构成了他的独特的魅力。
第二,关于他所说的中国人的笔,我想这是无可争议的,是值得国外友人赞赏的,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自豪的。
因为中国人练书法所用的笔是用柔软的动物的毛所制成的,但是非常的讲究腕力、笔力。
外国人曾评论柳公权的字:“中国人造出了世界上最柔软的笔,却写出了世界上最硬的字。
”这也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通读全书,了解了中国书法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辉煌及遭遇,但它却延绵不断地发展起来了,而且还生生不息,在书法史上显示了它的灿烂辉煌。
书法教育故事13褚遂良写字“如锥画沙”
书法教育故事13 褚遂良写字“如锥画沙”褚遂良(公元596——658)字登善,唐朝书法家。
因他曾经被封为河南郡公,所以又被人称为褚河南。
褚遂良的先世原是河南阳翟人,晋室南迁时,徙居江南钱塘(今浙江杭州)。
其父褚亮博学能文,曾任隋朝太常博士,后来被唐太宗招为文学侍从。
褚遂良青少年时即受到文史、书法的教育。
褚遂良入唐后先为起居郎一类的小官,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虞世南去世,唐太宗叹息道:“自从虞世南死后,再没有人能够同我一起讨论书法了。
”魏征听了,立即上前推荐道:“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笔意。
”于是,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书,当天就把褚遂良召进宫里,封为侍书。
唐太宗极爱王羲之的书法,不惜一字千金的代价收购了大批王羲之墨迹,其中有真有假,一般人难以分辨。
唐太宗将王羲之的墨迹交给褚遂良鉴别真伪。
褚遂良分得一清二楚,无一错误,可见褚遂良对于书法的研究是多么精到。
褚遂良因擅长书法得以侍从太宗左右,这只不过是一条引线。
魏征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褚遂良为人忠厚正直,可任大事,他将褚遂良推荐给唐太宗,口头上是荐其书,实际是荐其人。
魏征是很有头脑和眼光的人,后来褚遂良在朝廷所起的作用证实了这一点。
唐太宗在位的后十年中,褚遂良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他从起居郎逐步擢升为谏议大夫、黄门侍郎,进而参与朝政,为宰相之一。
在不少重大问题上,他都竭智尽忠,向太宗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太宗晚年骄傲自喜,有些臣下也就竭力歌功颂德,有人还多次上表请他封泰山,太宗也下诏准备封禅,褚遂良对这种无益有损、劳民伤财的事极力劝阻,太宗虽然心中不悦,也不得不接受他的意见。
太宗把一些年幼无知的皇子皇孙放出去任都督、刺史等重要地方长官,真如纵虎下山,与民百害无益。
褚遂良对于这一做法又坚决反对,建议将年幼的皇子留在京城加强教育培养,待到成年之后,有了从政能力再派出去,这个建议也得到太宗采纳。
唐太宗扩张领土的野心很强,处心积虑地要征服高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 议沦也 样 可看 做是 埘书 法的 见解 。既然 是 非 常 罕 『 见 或 被 人 忽 视 的 文 物 珍 品 , 难 得
“ 求 知 于 世 , 是 执 途 人 而 告 之 ” 为 不 叮 , 而 供 人 欣 赏 。 例 如 原 始 会 陶 器 上 刻 划 的 符
i l I = 家 ,父亲 叶嶙趾 先生 是著 古陶瓷学 者 ,
碑额 与日本来唐留学的空海和尚的 “ 飞白
现 代陶 瓷 1 二 业的 重要 创建 者 。叶船 民先生 早 书 ” 七讯像 赞》 ,宋 人吴悦 ( 说 )的 “ 游 年 牛业 于 北 大 文 学 院 , 曾 从徐 悲鸿 、 罗复 丝 书”墨 迹等 ,更 是久 已闻名 而难 得一 见的 堪 、溥心 俞i位 大师学 习书 画 ,住碑帖 、 稀 行字体 。其 他文 人书法 如唐 代的 李 白、柳
法 史、古 诗词 等 方面造 诣极深 ;曾于2 0 世纪 宗 元 ,宋 代的 朱熹 、陆游 、张 即之 等 人的 题
八 几十年 代 曾存北 京大 学 、中 央工艺 美术学 诗 、 信 札 或 傍 。 s 火 字 ,和 坐 化 在 华 l I I 、 刻
院、中央荚术学院阱授 “ 中国 { 6 法 电” 程。 字 在龙 的道 士陈搏 书法 器迹 ,均 吉光 片
“ 唯 恐 人之 己知 ”更 人可 不必 。其 灾 , 占 号 ,商周 时期 甲骨 、铜 器之外 的陶 器戏 留文 人 [书 者 , 多埋 没 不传 。 比 如 说 , 代诗 字 ;战 国陶 文与秦汉 著 碑刻 和竹 、木 简以
外 的 陶 俑 、陶 量 、 陶 壶 、 陶 帆 、 瓦 当 , , ,
中 国书法 史论
导 一
"
清 代 书 画 家 华翼 纶 的 画 个部分 。 第一 部分按 照 历 史发展阶 段 ,将 历代 文
番耐 人寻味 的话 : “ 俗 t眼 必俗 ,断 可 与
论 画。世 间能 画者 寥寥 ,故 知 I 田 j 者 少,但 以 字 、法 书 3 0 0 0  ̄依次 分 期排 列 、 系统集 中 , 自娱 可耳 。必 为求 矢 ¨ 于 ,是执途 人而告之 图随 文出 ,可 以使读 者对 我同 文字书 法的 产 也。 画本 一艺 H = ,人 即不 知 何害 ? ”他这 生 、 发 展 过 程
人 多有 擅 长书 法 而 为 诗 名 、 文 名 所掩 曹 ,
李 门 、杜 甫 、 白胼 易 、杜 牧 、韩 愈 、 铆 宗 刑 徒砖 面的 篆 、隶书法 与_ _ 三 同 ( 吴 )青瓷 元 …… 无不 如此 。 由河 北美 术 出} ; 反 社 出版 的 铭 文的隶 、惜 书法 ;魏 晋南北 朗时 期 各种碑
中国 书法 史论 一书 的作者 I I 十 占 占 民_ 先生 便 刻 、墓志 、摩 崖 、造像以 及流 失 国外的早 年
是这样 一位被 “ 埋没不 传”的 家学 者。 西域 出土 的 李柏 、王洽行 书残 纸 与文 书、写
听说 过 叶先 生的 人 ,多半 只知道 他是搞 经 等 与造 像精 { = f i = ,乃至地 处东 北边 境的 《 奄 f 古 陶瓷研 究 的 ,却鲜 有 人知 其 在书法 方面 的 大 王 陴 》 _ j . 现 已 无 存 的 积 桥 字 。 此 造 诣 。 叶 先叶 三 1 9 2 4 年 出 生 于北 京一 个书 香 外 ,如唐 代武则 天的 一 白= ” 舁 仙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