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

合集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以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有着深入的分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经济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产权私有制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内在地导致了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即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则追求工资的增加和劳动条件的改善。

这种内在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使得生产力不断提高。

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的改进,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水平。

其次,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资本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施一系列措施,例如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等。

这些措施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1. 金融化的加剧: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向金融化发展,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增强。

金融业的膨胀导致了资本流动性的增加,资本更容易跨国界进行流动,加剧了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2. 超级垄断的形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不断扩大规模,形成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垄断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

同时,跨国公司对各国资源的控制也增加了贫富差距。

3. 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正经历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传统制造业逐渐衰退,而科技、金融、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蓬勃发展。

这一趋势增加了技术壁垒,使得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愈发强劲。

4. 环境问题的加剧: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资源消耗的增加,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忽视了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加速了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劳动价值初探——基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劳动价值初探——基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I 何 伯森 : 3 】 国际工 程合 同与合 同 管g[ .  ̄M1 北京 : 中国建. T3  ̄ -k L_ ,
出版 社 .2 0 09
【 4 】刘_ d:- 产投 资分 析[ . f i 4g地 - MI 大连 : 东北财经 大 学 出版社 ,
2 0 0 4
【 唐 著 : 建筑 工程施 工 项 目成 本 管理 【 . 京 :机械 _ , 5 】 M】 北 Tl -k
动的理 论 渊源 、主要 内容与 现 实意 义进 行 了初 步 的分析 和探讨 ,以
能够 为新 时期 的 劳动价值论 的发 展提供 新 的思路 。
制 目标 值之 间 的偏 差 ,对产 生的相 关原 因进 行分析 ,进 而采取 有效 措施加 以控 制 ,以保证 投资 控制 目标 的实现 。这是 施工企 业在 施工
参 考文献 :
社 , 2 0 08
来 基本 生活 条件满 足 的同时 ,也给 社会创 造 了财富 。在 劳动价值 的
[】 1 马 都 : 地 产项 目成本控 制 f . 京:中国建  ̄ z3 房 M1 北 k. , -k出版 研 究领 域 中 ,马克 思主 义者 和经济 学者 都留下 了相 关的论 述 。下面 展 开简要 回顾 ,来看 看劳动 价值 的理论 渊源 。 1 . 思主义 对劳 动价值 的论述 马克 l 2 】尹贻林 : 工程 造 价计 价与控 制【 . M】 北京 :中国计划 出版社 ,
2 0 0 3
劳 动价 值 论 直 接来 源 于 马克 思 的 经济 学 方 法 ,是 马 克思 经 济
学 方法 的科学体 现 。它体现 了马克思 经济 学方 法逻辑 和历 史统一 的 基本 要 求 ,坚持 马 克思 的经济 学方 法就必 须坚 持劳动 价值论 。 马克 思在 一 片文章 中 曾经谈过他 之 所 以从 价值 分析开 始其 经济分 析 的原

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模型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

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模型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
他进 一步 指 出 :这个 想象 的 财 富 ,按 照 它 的 “
原来 具有 一定 的名义 价值 的每个 组成 部分 的价值
租 这一 经济 学 概念来 探 讨 了土地 这 一典 型 的 不是 劳 动 产 品 自然 生 成 的 自然 资 源 的 天 然 成 分 的价 值, 在地 租理论 中对其 有充分 的说 明 。马克思 在级 差地 租 中所述 的“ 假 的社 会价 值” 类 同于 马克思 虚 ,

{ { X 芏 Y
垒 对 篓
G 静
显然 , 在这里 , 马克 思所 分析 的 自然资 源 主要 是 自然力 。 同时 , 马克思 也看到 了作为 自然力作用 的产 物 ( 如处 女 地 、 始森 林 、 藏 等 )有 时 会 诸 原 矿 , 以商 品形式 的生产 要素 进人 到生产 过程 中 ,这时 这些 自然资 源虽 然没有 价值 , 是 , 但 他们 在商 品交
计算 ,把它 算 作是 按这 个利 息率 贷 出的资 本会 提
供 的 收入 , 样 就把 这个 收 入 资本 化 了 。”所 以 , 这 马 克思认 为 ,这些 能够 带来 一定 收 入 的所有 权 证
书诸 如 以股 票形 式存 在 的幻 想 的资 本 只能说 是 一 个幻 想 的 、 拟 的资 本 。显然 , 这里 马 克思 首先 虚 在 是将 虚拟 资本 作为一 种 虚拟 的价值 来对 待 的。
有限性 , 存在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 资本不能 自由转 移 ,这样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不是由中等的生产条 件, 而是由劣等生产条件决定。 由此决定了农产品 的社会价值总和就大于其个别价值总和 ,从而形
成 “ 假 的社会价 值” 虚 。
换 中又具有价值的某些特点 , 资本论》 马克 在《 中, 思实际将这类价值称为虚拟( 虚假) 价值 。

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基于《资本论》的研究视角

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基于《资本论》的研究视角

Ab ta t T ef u d ro a x s c n misc n en d a o t h c n mi d v l p e t i e” sKa i ” M a x ea o ae e s r c : h o n e f M r i e o o c o c r e b u ee o o c e e o m n ,n t t t h Da p ml , r lb r td t h
2 1 年第 1 00 期
第2卷( 0N & S TRATEGY
NO. ,0 0 12 1
( u ua vlN . 7 C m lie ,O 1 ) t y 9
马克思经济发展 思想
基 于《 资本论》 的研 究视 角
陆 昱
材料 。在其他方面 ,庸俗经济学则只限于
把 资产 阶级 生 产 当事 人 关 于他 们 自 己的 最 美 好 世 界 的 陈 腐 而 自负 的 看 法 加 以 系 统 化 ,赋 以学 究 气 味 ,并 且 宣 布 为 永 恒 的 真 理 。 在 凝 聚 着 他 全 部心 血 和 智 慧 、作 为 ” 他 “ 个 一 生 科 学 研 究 的成 果 ” 的煌 煌 巨 整 著 《 本 论 》 的序 言 中 ,马 克 思 宣布 : 资
d v l p i r p ri n e o o c d v l p n h u d f c so c l g c l r tc in a d e o o cd v l p n h u d h v ev le o e eo p o o t , c n mi e eo me t o l o u n e o o ia o e t , n c n mi e e o me t o l a et au f n o s p o s h

百年变局下的俄乌冲突与世界格局演变——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百年变局下的俄乌冲突与世界格局演变——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百年变局下的俄乌冲突与世界格局演变——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百年变局下的俄乌冲突与世界格局演变——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近百年来,国际社会一直面临着动荡与变革。

无论是二战后的冷战格局,还是苏联解体后的后冷战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俄乌冲突成为了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俄乌冲突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

首先,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根本决定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俄乌冲突的背后正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的生产力差异引起的。

乌克兰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在冷战时期曾经是苏联的工业中心之一,拥有发达的重工业和军工基地。

而俄罗斯则在独立后积极发展自身的工业与军事科技。

两国各自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它们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也强调生产资料与政治权力之间的联系。

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试图通过控制乌克兰的资源,特别是天然气和煤炭,来增加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乌克兰则希望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合作,特别是与欧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合作,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进一步实现政治经济独立。

两国的利益冲突与力量对比导致了冲突的升级。

再次,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过程中,阶级利益和矛盾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

俄乌冲突的背后也有着阶级利益的矛盾。

在乌克兰内部,乌克兰东部的工人阶级和俄语族群对俄罗斯更有认同感,而乌克兰西部的农民阶级和乌克兰语族群更倾向于与欧盟和美国合作。

这使得乌克兰内部的阶级矛盾成为冲突升级的源头之一。

最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将国际格局演变看作是世界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

俄乌冲突无论在地缘政治、文化习俗或者历史渊源上都具有复杂性。

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者来说,对俄乌冲突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进行持续的、全面的建构与观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人类理性与制度选择——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人类理性与制度选择——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终究参与了社会制度的选择过程, 成为社会选择合力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 研究人类制度的变迁, 必
须研 究人 类理 性 的形 成与 发展 , 究 个 人 意 志 相 互 冲 突 、 互 妥 协 的机 制 和 规 律 , 建 人 类 理 性 发 展 的 研 相 构
模型。
许 卓云 : 华南 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 院
人 的期望。恰如恩格斯 (9 2 曾生动地描述过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 的相互 冲突 中产 17 ) “
生 出来 的 , 而其 中每一个 意 志 , 又是 由于许 多特 殊 的生 活条 件 , 成 为它 所 成为 的那样 。这 样 就 有无 数 互 才 相 交错 的力 量 , 有无 数个 力 的平行 四边 形 , 由此 就 产 生 出一 个 总 的 结果 , 历史 事 变 , 而 即 这个 结 果 又 可 以
南方经 济
20 0 9年第 3期
人 类 理 性 与 制度 选 择
基 于 马克 思经 济 学 的分 析 视 角
许 卓云
内容摘要 理性是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与制度 变迁的一个关键 词。什 么是理性?人 类理性包
含什 么 内容? 它是 怎样 形成 的 ?它如 何影 响人 的 行 为和 制 度选择 ? 本 文试 图 用马 克 思主 义 的观 点
广州
5 03 电子信箱 :uy d e.o .n 16 1 xz@gntcr c 。 n

7 — 3
人类理 性 与制 度选择 —— 基 于马 克 思经济 学 的分析 视 角
理 性 模 型
什么 是理 性 ?理性 本来 是哲 学上 的用语 。在哲 学 上 , 感性 和理 性 是 两 个 相 对 的 词语 , 们 被用 来 描 它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经济危机理论综述.pdf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经济危机理论综述.pdf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综述 马克思在其众多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危机理论。

马克思给经济危机下的定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且带有周期性,经济危机既是经济方面的矛盾,并且是各种矛盾的总爆发,马克思以此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消灭不了的,呼应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的著名观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过程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 19世纪40到50年代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标志着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周期,以及周期的几个环节,包括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

随后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环节作了调节为繁荣、生产、过剩、停滞、危机,反复循环。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通过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揭示了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首次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使经济危机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熟 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著作中,其中阐释了危机理论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指出简单商品流通中,危机就可能出现,当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时候,经济危机的就存在了出现可能性。

其次,马克思证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生产过剩是固有的,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使经济危机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19世纪60年代,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此时的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研究的重点放在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揭示并分析了这种可能性存在的两种形式;其次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这一问题,揭示了危机从可能变为现实的几个前提,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以及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中的GDP——兼论设立实体GDP和虚拟GDP账户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中的GDP——兼论设立实体GDP和虚拟GDP账户的设想
上 。该 理论 源于斯 密 、经过 萨伊 等学者 的发展 而形 成 。该 理论 认为 ,劳 动 、资 本 、土地三 种生产 要 素 共 同创 造 价 值 ,劳 动 者 获 得 工 资 ,资 本 家 获 得 利 润 ,土地所 有者获 得地 租 ,商 品的价值 由工 资 、利 润 、地 租这 三种 收入 构成 。 由于所有 的要素 都创 造 价值 ,所 以 ,在 G P的定 义 中 ,G P是 由所 有 常 D D
如何 理解 它 的核 算 方 法 ?该 如 何 合 理 地 发 挥 G P D
的作 用?改 革 G P核 算 的思 路是 什么 ? D
之 所 以 提 出 这 个 问 题 ,有 三 个 原 因 :一 是 进 一
步理 解 G P D 。现 在 人们 普遍 是从 西 方 宏 观 经 济 学 的角 度 理 解 G P 因此 ,换 一 种 角 度 看 问题 ,即 D , 从 马克思 主 义 经 济 学 的角 度 来 理 解 G P D ,对 于人
所 有 常 住 单 位 和 个 人 在 一 定 时 期 内 全 部 生 产 活 动
考 核各 级官 员政 绩优 劣 的重 要指 标 ,成为 国家之 间
进行 实力 比较 的重 要标 准 。教科 书对 G P的定义 、 D
核算 方 法 、作 用 和 局 限性 进 行 了 比较 详 细 的阐述 ,
都 没有 脱离 西方 宏观 经济 学 的分 析框 架 。本文 的 问 题 是 ,如果 换 一种分 析视 角 ,也 就是 从 马克思 主义
经 济 学 的 视 角 来 看 G P G P 的 本 质 是 什 么 ? 该 D , D
G P的定 义 是 建 立 在 生 产 要 素 价 值 论 的基 础 D
第3 5卷 第 4期 21 0 2年 8月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分析金融危机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分析金融危机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分析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向世界范围扩散,由发达国家传导至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而且迅速蔓延至全球,演变成为自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后波及最广、影响最深的国际金融危机。

正如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所言,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飓风”,是一股强大的“腐蚀性”力量。

此次全球经济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体系的格局和走向,也引发了人们对现有经济理论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

现实面前,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再次显示出其强大的科学价值和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已有对金融危机的分析来看,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对危机有着不同的认识。

西方主流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视为天然的、理想的、“应当永远支配社会的永恒规律”,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的和理想的经济组织形式,否认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全面危机的可能性。

对于危机爆发的原因,则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金融创新过度和金融衍生品泛滥、政府金融监管缺位、消费过度透支、货币政策失误、道德和信用缺失等等。

虽然这些观点有各自的道理,但主要都是从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加以分析,并没有系统解释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危机的根源不能只是停留在现象层面,需要从本质上加以分析。

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即事物的本质,并深入分析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否认政策和行为的失误会引发经济危机,但是在对现象层面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并从中去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爆发的原因、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趋势。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野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暂时的阶段,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最终灭亡这一整个历史过程的根本动力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人民币汇率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人民币汇率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人民币汇率研究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汇率决定理论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原因,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标签:马克思经济学;汇率货币;货币的相对价值F83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人民币汇率问题从2002年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次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我国在2005年的汇率改革中,实行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

因此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决定。

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汇率理论1.1 货币层面上的汇率决定因素汇率首先从货币和价值层面上来看主要表现为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例,也被称作本币的外币“价格”或者外币的本币“价格”。

所以,这个“货币的价格”究竟如何决定,就成了一个格外复杂的问题。

因此,对于汇率的决定,首先从货币层面来说,应当考虑如下因素:(1)货币的实际价值。

马克思从货币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汇率决定的首要因素,即货币在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时,其实仍然是贵金属货币的职能。

“所有的货币都还原为它们的金或银的含量;同时,金和银这两种商品作为世界货币来流通时,又要归结为它们互相之间的不断变动的价值比率。

”而在当代世界经济的条件下,“金和银”这两种商品同时作为“货币本位”的现象大体说来可以认为已经不复存在。

所以,此时所剩下来的就只是各国货币的含金量之间的比例或代表的实际价值的比例及其变动。

(2)货币的相对价值。

在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中,有“x量商品A=y量商品B”这个公式,这就是“货币的相对价值”。

显然,从价值形式中可看出,在货币与商品交换中表现出的货币的相对价值,其变动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货币本身的实际价值的变动。

二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劳动生产率提高或减低使货币的相对价值发生变化,从而也导致商品的价值降低或升高。

与此同时,可以表现为某种或某几种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或者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商品生产领域的普遍应用使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些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就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一国国内范围来说,货币的相对价值也发生变动,即此时它表现为更多或更少的商品量。

当代西方经济问题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当代西方经济问题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英国学者本 ・ 法因以及中 国学者褚葆一 、张幼文都认 为当代西 方经济处于资本主义发 展的第 三阶段 , 即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阶 段; 俄罗斯共 产党领 导人久加诺 夫认为 , 当前 的经济 全球 化是 帝国主义 的最高 阶段 ; 国学 者顾 海 良、 国平和范 新宇则认 中 刘 为当代 资本主义处于 国际垄断资本 主义 阶段。 另有一 些学 者根 据 当代 资本主义经济 中某些方面 的特 征提 出了不同观点 , 如比 利 时学者 曼德 尔提出 了晚期资本 主义理论 , 法国学者德罗奈提 出了金融资本 主 义理论 , 中国学 者于光远 、 高放 提出 了社 会资 本主义理论等 等。 ( ) 于当代 西方经济的性质问题研究 二 关
当代西方经济 问题研 究述评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的视 角
霍 艳 斌
( 海金 融学院 , 上 上海 2 10 ) 02 9
【 摘 要 】 二战以来, 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对当代西方经济的新变化和新情况进行 了科学的研究与探讨, 并
取 得 了卓有 成效 的理论 成果 , 主要体 现在 当代 西方经 济 的发 展 阶段 、 济性质 、 其 经 所有制 、 阶级关 系、 垄断 、 国际经济关
( l 于 当代 西 方 经 济 中的 所 有 制 问题 的 研 究 三 关
中外 马克思 主义经 济学者对 当代西 方经济 的所有 制结 构 的研 究主要聚焦在资本主义股权 问题上 。 奈德勒 总结 了美 国股 权 分散化发展 的特 点 ,并分析 了股权 分散化迅速发展 的原 因 ; 法国学者 阿格 利埃塔 和中 国学 者张继 承等进一 步分析 了股权 分散 化的本质 ; 日本学 者奥村宏总结 了法 人资本主义 的特征 ,
并对 法人 资本主义 进行 了批 判 ; 高峰 、 自力对 法人股份 资本 何 所有 制产 生的原 因、性 质和特点等问题进行 了深人 的分析 ; 高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为我们理解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问题。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以及国际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分析1. 帝国主义理论的更新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帝国主义理论的提出。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表现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寡头垄断资本控制着国际经济体系,通过对外扩张寻求更高的利润。

2. 国际化资本与国家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国际政治与经济的互动是由国际化资本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所驱动的。

国际化资本依赖于各国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来保障其利益,同时也通过跨国公司等形式来影响和操控国家政策。

但是,国家有时候会追求自身的利益,可能与国际化资本的利益发生冲突。

这种矛盾关系在国际政治经济中造成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3. 国际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帝国主义时期,国际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国际化资本的垄断性质使得资本家阶级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阶级集团,而劳动者阶级也面临着更复杂的斗争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劳动者阶级应当团结起来,与资本家阶级进行斗争,以争取自身的权益。

三、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方法1. 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材料主义方法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研究来揭示国际政治经济的规律和演变过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研究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广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下,贫富差距的产生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而又紧密相关的主题。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出发,探讨贫富差距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并提出促进社会公平的策略和措施。

一、贫富差距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贫富差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中的私有制和剥削。

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本与劳动的矛盾。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资本积累,获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权,而劳动者则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谋求生存。

因此,贫富差距的根源在于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益。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也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市场竞争使得资本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同时,常常以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为手段。

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导致了劳动力价格的下降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二、贫富差距对社会公平的影响贫富差距的存在对社会公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贫富差距严重的社会普遍存在着贫困与富裕两个极端存在并存的现象,这导致着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剥夺了一部分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机会,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原则。

其次,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安定。

此外,贫富差距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贫富差距扩大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均衡配置,限制了贫困人群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改善,从而阻碍了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发展,进而削弱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潜力。

因此,解决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不仅是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社会公平的策略和措施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解决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的视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对国际贸易问题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作为各国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其影响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国际贸易的独特视角。

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之间资源、产品和服务交换的重要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际贸易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展现了各国之间的分工合作,更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扩张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积累的需要和表现。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国际贸易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的研究还关注着世界市场和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的不平衡发展主要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导致的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市场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均,强大国家和弱小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不平等。

通过对国际贸易不平衡发展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解和寻求解决全球经济不平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思路。

此外,在国际贸易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特别关注着资本输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在这一理论视角下,国际贸易不再是简单的商品和服务交换,而是资本输出和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强大国家将资本和生产能力输出到弱小国家,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和资源。

在全球范围内,这种资本输出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范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不平等。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不仅深刻理解了国际贸易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我们揭示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深层次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数字劳动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数字劳动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数字劳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数字劳动研究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数字技术的出现对劳动过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劳动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变化,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数字化时代下的劳动问题。

一、数字化劳动的特点数字化劳动是指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的劳动形式。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拟化:数字化劳动是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的,劳动者不再局限于实际物理场景,而是通过网络与其他劳动者进行协同工作。

这种虚拟化的特点使得劳动的地域限制大大减弱,劳动者可以在线上跨越时空进行协作。

2. 灵活性:数字化劳动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灵活地安排工作时间和地点,远程办公成为可能。

这样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也为雇主降低了空间成本。

3. 知识化:数字化劳动对劳动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

知识成为了劳动者参与数字化劳动的关键要素。

二、数字劳动的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是社会价值的来源,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

那么,在数字化劳动中,数字劳动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哪里呢?1. 价值创造: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数字劳动通过互联网等平台为社会创造了新的价值。

通过数字渠道,人们可以进行线上购物、线上交流、线上办公等一系列经济活动,这些活动均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2. 劳动再分配:数字劳动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变革。

随着部分传统产业的淡出,新兴的数字产业不断涌现,为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创收渠道。

3. 社会变革:数字化劳动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可用性。

同时,数字化劳动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了重构。

三、数字劳动中的问题与挑战与数字劳动的发展相对应,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商品经济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商品经济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商品经济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种深刻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对商品经济具有独特的分析观点和方法论。

在这个思想体系中,对商品经济的分析深刻影响了当代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思路。

本文将从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的社会性和商品生产关系的本质等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商品经济的分析进行探讨。

商品的交换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商品经济的分析首先集中在商品的交换价值上。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中,商品不仅仅是满足个体消费需求的产品,更是一种价值的承载体。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这一理论观点。

他认为,商品交换的背后是劳动时间的交换。

这种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经济规律和内在机理。

商品的使用价值除了交换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的重要对象。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具体物质需要的特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

特定社会形态下,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将会产生重要的经济学影响,这一分析给当代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商品生产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商品经济的分析强调了商品生产的社会性。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

这种社会性质使得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再是简单的私人经济行为,而转化为了一种社会经济行为。

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商品经济中的社会化生产和社会分工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对于理解当代经济结构的变化意义重大。

商品生产关系的本质最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商品经济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商品生产关系的本质问题。

他认为,商品生产关系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这一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本质特征,对当代社会经济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商品经济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深刻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经济结构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市场机制与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市场机制与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市场机制与经济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对市场机制和经济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市场机制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种基本运行方式,而经济发展则被视为历史的必然趋势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市场机制的理解是批判性的。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市场机制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市场作为商品交换和资本流通的场所,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实现和再生产的关键环节。

然而,马克思对市场的批判并不仅限于此,他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例如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的生产关系紧张、经济周期性危机等。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市场机制的态度是辩证的,既承认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又揭示其固有的问题和局限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也是深远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经济发展理解为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的辩证统一,强调经济发展是由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市场机制与经济发展理论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对理解和指导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和贡献。

一、提供批判性的视角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资本积累、剥削和阶级分化等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问题。

这种批判性的分析视角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经济学家们不再局限于表面现象,而能够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二、助力宏观经济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关注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认为经济形态的演变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紧密相关。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尤为重要,它使经济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开展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探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剩余价值理论描述了利润的来源和剥削的本质,对于理解经济体系中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经济学家在研究和扩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价值理论和经济分配理论,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考和启示。

四、推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注重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这种综合性的理论思考方法推动着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形成了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如政治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等。

这种融合为经济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路。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助力宏观经济分析,开展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探讨,并推动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让我们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为我们对现代经济问题的把握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考方式。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和运用摘要: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方法,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使经济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为各种唯心意识和阶级偏见所左右。

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关于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启示,对于促进本专业的学习、提高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存在决定意识,质与量辩证统一、对立统一、看待事物要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等,对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重点谈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经济学的价值和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价值和运用The value and use of Marxism Scientific Methodology inEconomics ResearchAbstract: Marxism is the guiding method of statistical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methods, Marx'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conomics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ngs and analyze things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Marxist philosophy makes economics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established on a scientific basis, rather than on the left for a variety of Spiritual consciousness and class prejudice. Marx seriously study and understand the revelation about economic theory and method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statistical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Determines consciousness exists i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dialectical unity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opposites, things look to use sports point of view,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research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is article focus on the valu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in economics and use.Key words: Marxism; Economic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 value and use;1.引言众所周知,大家现在所谈论的“经济”,其含义已经演变为如何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的“本体论”姿态一种批判性拒绝

马克思的“本体论”姿态一种批判性拒绝

马克思的“本体论”姿态一种批判性拒绝摘要:马克思有没有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一直存有争议。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资本论》及手稿)时期,马克思从批判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出发并向批判大工业生产与工业资本的转变,其理论立场一直对本体论进行批判,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内置了本体论的批判话语,即对国民经济学的“异化劳动本体论”批判,并作为一种拒绝性姿态一直延伸至《资本论》中。

马克思并未构建任何意义上的本体论,他在否定意义上拒绝了那些构建本体论的企图。

关键词:本体论;异化劳动;批判性拒绝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5-0116-06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本体论的争议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很主流的观点值得我们关注,即马克思的本体论内容随着研究视角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与完善①。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故试图另辟蹊径来思考马克思的本体论研究,并试图化解仅仅用“实践”“物质”“社会”“情欲”等框定本体论的语言暴力。

假如把马克思本体论的宣示或批判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之中,问题可能就明朗起来;再假如把《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批判逻辑”与《资本论》的“资本批判逻辑”进行有益地勾连,问题同样留有转机。

这牵涉到在国民经济学家那里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它是什么样的本体论,马克思对这种本体论的态度是什么。

关于这些问题的澄清有助于我们重新把握马克思之本体论的思考。

一、关于本体论来历的交代首先需要阐明的是国民经济学有没有本体论。

从经济学思想史看,重商主义从直观性的商业交往中获得并创造财富,到重农主义把财富的本质规定为农业劳动的转变来看,经济学本身也在试图寻求一种能保证财富增值的内在动因,即有本体论需求的冲动,但由于时代条件的制约,还无法有清晰指向。

到了斯密时代,他开始将复杂多样的具体劳动部门直接抽象为能涵盖各个劳动部分的劳动,此时这种劳动本身成了可以离人之外的抽象,劳动成为本体在经济学中初步确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密认为,在社会的“原始状态”里,劳动者的工资 等于他的全部劳动生产物,但自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 有发生之后,劳动者就必须和资本家、地主分享劳动 产品,工资只是劳动产品中的一部分,其他部分要作 为利润、地租被资本家和地主占有;
斯密的研究中引入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方法。 斯密设想,英国在18世纪后半叶的主要阶级关系, 就是地主、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关系。 其理论在解释了剩余产品是怎样被生产资料所 有者占有,并作为地租、利润和工资三方面的收 入进行分配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这种制度特有 的阶级利益冲突,以及剩余价值产生、分配和积 累过程中所萌发的种种矛盾;
调,唯物主义地认定市民社会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的形成和确立
主要讲授内容:
三.马克思“经济利益关系”研究视角的最终确立 《哲学的贫困》《雇佣资本与劳动》《共产党宣 言》 四、以经济利益关系为主线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 体系 1、经济范畴是经济利益关系的理论抽象 2、经济规律是经济利益关系必然性的理论概括 五、关注当前我国利益关系研究和协调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形成和确立
引言:
马克思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广义的经 济制度 )的科学,其核心是经济利益关系(物质利 益关系)
重农学

魁奈 1758
亚当·斯 密
1776
大卫·李
嘉图
马克思 1817
1867,列
宁1917
前苏联
中国
和东欧
转轨经济学
重商主义
17世纪和 18世纪
T·R·马尔 萨斯
1.机制分析的基本特征:经济活动是由市场 机制 “Invisible Hand”来调节的。依靠市场 机制 “Invisible Hand”的自发调节作用来解 决 经济问题是最有效率的。
引言
2.数量分析的基本特征:把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 关系用函数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精确地发现 在一定条件下,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怎样才能实现效用最大 化、利润最大化、收入最大化的决策依据和过程。 例如需求函数: 表达式:Qd=f(P)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 主流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对立的两大理论体系,各自遵 循不同的研究规范。
马克思经济学出发点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尤其是资 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制度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特定制度 下经济利益矛盾和矛盾运行趋势与结果的分析,阐述了制 度对经济变量和经济运行的决定性作用。
新古典学派概述
A.斯密、D.李嘉图直至19世纪中叶的J.S.穆勒的经济学, 统称为古典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学叫新古典经济学 剑桥学派由于其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论”既 继承了这个时期的经济学传统以生产费用解释价值决定, 又融合了19世纪70年代后以边际效用解释价值决定的学说, 故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 值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改变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引进数学中 的边际分析方法。
引言
经济问题实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 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生产力是人们获得经济利益 的手段。 利益关系是现代经济学的轴心(魏勋:现代经济学论纲,山
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
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建立规范的制度处理利益关系,使 各个经济主体具有充分的动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代表 柳欣教授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的形成和确立
主要讲授内容:
一.思想渊源 1、斯密对社会关系的关注与研究 2、李嘉图以收入分配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学
二.马克思 对“经济利益关系”的最初关注和研究 1、研究林木盗窃问题,提出物质利益是国家和法的
根源 2、研究摩塞尔河农民处境,提出经济物质利益在社
会中的决定性作用, 3、批判黑格尔关于国家是理性和自由的体现者的论Leabharlann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引言:
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 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恩格斯:“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 “在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关系对于整个经济学的 意义”。 列宁:“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 和衰落,就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
1、斯密对社会关系的关注
斯密在论述各种基本经济过程时非常重视生产 关系,将生产、分配和积累三个相互联系的基 本经济过程,同他在当时社会所观察到的新型 阶级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 斯密:“构成社会的三大基本阶级”对社会经 济资源保持着一定的关系,从而他们相互之间 也保持着一定的关系;而且只有充分考虑到这 些社会关系的性质,才能够对基本经济过程给 予充分的说明。
1798 J·S·穆勒
1848 马歇尔,
J·M·凯 恩斯
18801910
1936 现代主流 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 主流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对立的两大理论体系,各自遵 循不同的研究规范。
新古典理论讨论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技术关系, 对所有现 实问题的揭示完全从技术关系的分析入手,完全抽象掉了 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或社会关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派 之一柳 欣教授:我们今天面临的或经济学要研究的 主要现实问题究竟是由技术关系决定的还是 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以技术关系分析为基础的西方主流经济 学的新古典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使人们误 入歧途。
引言
现代经济学三大分析体系 复旦大学顾钰民:
机制分析、数量分析、制度分析。
Qd=F(P,I,T,Pr,Pf ,Ps …) P——商品的价格 I——消费者的货币收入 T——消费者偏好 Pr——相关商品的价格 Pf——该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Ps——人口结构和数量
3.制度分析的基本特征: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必然要 发生的各种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分析不同 的制度安排对经济活动效率产生的不同影响,揭示 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们选 择不同的制度安排的决策依据和决策过程。 马克思:制度的内涵--生产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 即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 更广泛的含义:得到社会认可的存在于各个方面 的一系列规则。 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指出:马克思经济学是对长期 制度变革最有力的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