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分析摘要: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属于建筑结构设计中一种重要的形式。
文章通过对框架结构设计中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要点引言在现代建筑设计领域,框架结构设计无论是在保障建筑安全还是在保证建筑外观形态方面都占有重要位置。
设计框架结构,设计人员应首先判断结构方案的可行性,对可能碰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对所有计算结构认真分析、判断,准确无误后方可应用于实际工程,满足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一、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原则(一)一定要抓大放小,保全重要结构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有这么一种说法,那就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这不禁勾起了人们对这种说法产生疑问,问什么结构要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在我们的印象中强柱强梁肯定会比强剪强弯要更加结实,更加安全。
但是如果所有的结构构件都强了就不好了,将会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我们知道绝对安全的结构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无论哪种结构体系都不能在任何情况都可抵御各种外界的破坏。
每个构件的作用都不同,整个结构体系就是由这众多的构件协调组合而成,并依据其重要性来区分轻重。
每个结构构件共同抵抗外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遭遇强大的外界破坏力时,能够保住其中最重要的部件不受损坏或者至少是最后才遭遇摧毁,这就是要做出取舍的时候了。
所以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之初就先衡量孰轻孰重,哪部分是主要构件,哪部分是次要构件,当强大的破坏力来临时,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次要的构件,在设计中各个部件千万不可平均受力,那样将损失惨重。
我们知道在钢框架的结构设计中,如果柱不幸倒塌,梁也不可能存在,而如果梁倒了的话,柱依然可能存在,这也就说明了柱起到的作用要比梁大。
所以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柱免遭摧毁或者至少是最后才遭摧毁,这就要把梁放在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上,使其能够承受大部分外来破坏力,尽可能阻挡对柱的破坏,使损失降至最低。
而如果把梁和柱都设计在主要环节上,则有可能使梁和柱遭到同样的破坏。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原则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基本 概念和原则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由混凝土和钢筋为主要材料,通过一定的构造形式 将钢筋与混凝土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承载能 力和抗震性能,同时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防火性能。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 计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剪力墙的厚度和配筋应合理设计,以满足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
(3)对于高层建筑,剪力墙的数量和长度应适当增加,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2、楼板设计
楼板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水平承重构件,对于楼板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楼板的厚度和配筋应合理设计,以满足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
(2)楼板跨度较大时,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提高板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3)对于结构边缘和转角部位,应适当增加配筋和板厚,以提高结构的抗裂 性和延性。
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注 意事项
1、合理布置剪力墙
剪力墙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结构的侧向刚度和 整体性具有关键作用。在剪力墙布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剪力墙的位置应均匀分布,避免集中布置在某一轴线上,以减小结构的 扭转效应。
1、刚度适宜: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刚度直接影响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刚 度过大可能导致结构变形能力下降,而过小则可能导致结构失稳。因此,设计 时需对结构的刚度进行合理控制,以达到最佳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荷载合理:荷载是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时 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形式,合理确定作用于结构上的荷载类型和大 小,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结构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采取有效的抗震设计和构造措施,提高结 构的抗震烈度指标。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框架结构设计要点(供参考)⼀、框架结构的特点、适⽤范围1、框架结构的特点1)建筑平⾯布置灵活,使⽤空间⼤。
2)延性较好。
3)整体侧向刚度较⼩,⽔平⼒作⽤下侧向变形较⼤(呈剪切型)。
所以建筑⾼度受到限制。
4)⾮结构构件破坏⽐较严重。
(这是由于变形过⼤,⾮结构构件会破坏⽐较严重)2、框架结构的适⽤范围1)框架结构体系是介于砌体结构与框架-剪⼒墙结构之间的可选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设计应符合安全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便施⼯的原则(结构设计原则)。
2)⾮抗震设计时⽤于多层及⾼层建筑。
抗震设计时⼀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多⽤多层及⼩⾼层建筑(7度区以下)。
3)框架结构由于其抗侧刚度较差,因此在地震区不宜设计较⾼的框架结构。
在7度(0.15g)设防区,对于⼀般民⽤建筑,层数不宜超过7层,总⾼度不宜超过28⽶。
在8度(0.3g)设防区,层数不宜超过5层,总⾼度不宜超过20⽶。
超过以上数据时虽然计算指标均满⾜规范要求,但是不经济。
⼆、框架结构平、⽴⾯布置要点1、为了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刚度、稳定性、延性及耗能等性能。
设计中应合理地布置抗侧⼒构件,减少地震作⽤下的扭转效应;平⾯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构件的截⾯尺⼨和材料强度宜⾃下⽽上逐渐减⼩(不应在同⼀层同时改变构件的截⾯尺⼨和材料强度),避免抗侧⼒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突变。
2、框架结构宜设计成双向梁柱刚架体系以承受纵横两个⽅向的地震作⽤或风荷载。
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向为刚架,另⼀向为铰接排架的结构体系。
但在铰接排架⽅向应设置⽀撑或抗震墙,以保证结构的承载⼒、刚度和稳定。
3、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宜采⽤单跨框架。
如果不可避免的话,可设计为框架-剪⼒墙结构,多层建筑也可仅在单跨⽅向设置剪⼒墙。
后者框架结构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选⽤,⽽剪⼒墙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剪⼒墙结构选⽤。
框架结构设计与施工时的注意要点
框架结构设计与施工时的注意要点导言框架结构具有建筑平面布置灵活,使用空间大,便于分隔,延性较好等特点。
但若因施工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承载能力下降,易造成严重安全隐患。
今天我们整理了框架结构设计与施工时的注意要点,一起来看吧。
设计要点基础平面要点(1)在柱下扩展基础宽度较宽(大于4米)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柱下条基。
并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
(2)当基础下有防空洞或枯井等时,可做一大厚板将其跨过。
(3)混凝土基础下应做垫层。
当有防水层时,应考虑防水层厚度。
(4)地下室外墙为混凝土时,相应的楼层处梁和基础梁可取消。
(5)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6)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
如深于原有基础,其基础间的净距应不少于基础之间的高差的1.5至2倍,否则应打抗滑移桩,防止原有建筑的破坏。
建筑层数相差较大时,应在层数较低的基础方格中心的区域内垫焦碴来调整基底附加应力。
(7)独立基础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与相近的柱做成柱下条基。
柱下条形基础的底板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作成三面支承一面自由板(类似筏基中间开洞)两根柱的柱下条基的荷载重心和基础底版的形心宜重合,基础底板可做成梯形或台阶形,或调整挑梁两端的出挑长度。
(8)采用独立柱基时,独立基础受弯配筋不必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础非常重要,但配筋也不得过小。
独立基础是介于钢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之间的结构。
面积不大的独立基础宜采用锥型基础,方便施工。
(9)独立基础的拉梁宜通长配筋,其下应垫焦碴。
拉梁顶标高宜较高,否则底层墙体过高。
(10)底层内隔墙一般不用做基础,可将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局部加厚。
(11)考虑到一般建筑沉降为锅底形、结构的整体弯曲和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协同作用,顶、底板钢筋应拉通(多层的负筋可截断1/2或1/3),且纵向基础梁的底筋也应拉通。
(12)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0,一是没用,二是容易出现裂缝。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分析框架结构设计要点分析⼀、设计等级及控制指标(通常情况)1.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标准》GB50068—2001,⼯程结构设计使⽤年限为50年。
2.⼯程建筑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为⼆级,结构重要性系数γ。
=1.03.⼯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
4.根据《岩⼟⼯程地质勘察报告》,确定场地类别为类;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确定⼯程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设计地震分组,⽔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值,特征周期,阻尼⽐。
6.⼯程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为⼄类(《建筑⼯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新版规定);7.⼯程混凝⼟裂缝控制限值:与⽔、⼟直接接触的构件和露天环境构件允许裂缝宽度为0.2mm,室内环境构件允许裂缝宽度为0.3mm。
⼆、平⾯及竖向布置1.为了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刚度、稳定性、延性及耗能等性能。
结构平⾯形状和⽴⾯体型应尽可能简单、规则,使各部分刚度均匀对称,减少结构扭转的可能性。
2.框架结构应在纵横两个⽅向布置成双向刚接框架,也就是说,应尽量避免形成单跨框架。
3.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
框架结构中的楼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楼梯间、⽔箱间等,应采⽤框架承重,不应采⽤砌体墙承重。
4.在抗震设防地区,应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原则,以形成延性框架。
三、荷载1.楼⾯荷载楼⾯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以及《全国民⽤建筑⼯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篇)》(2003版)的相关规定取值。
单位:kN/m22.墙体荷载1)外墙单位⾼度线荷载:墙重度X墙厚+0.05X20;内墙单位⾼度线荷载:墙重度X墙厚+0.04X20;2)计算墙体线荷载时注意扣除梁⾼;3)墙体有⼤⾯积开洞时注意计算荷载时要扣除洞⼝重量。
3.荷载的输⼊要准确,不可偏⼩,也不可随意放⼤。
四、结构材料信息1.混凝⼟:⼩型的框架结构单体可考虑⽤C25级混凝⼟。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十二条
1、结构设计说明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抗渗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如混凝土的含碱量不得超过3kg/m3等等。
2、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
(3)关于过梁布置及轻隔墙。
(4)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
(5)楼梯布置。
采用X型斜线表示楼梯间,并注明楼梯间另详。
尽量用板式楼梯,方便设计及施工,也较美观。
(6)板顶标高。
可在图名下说明大多数的板厚及板顶标高,厨厕及其它特殊处在其房间上另外标明。
(7)梁布置及其编号,应按层编号,如L-1-XX,1指1层,XX为梁的编号。
柱布置及编号。
(8)板上开洞(厨、厕、电气及设备)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从洞边锚入La即可。
(9)屋面上人孔、通气孔位置及详图。
(10)在平面图上不能表达清楚的细节要加剖面,可在建筑墙体剖面做法的基础上,对应画结构详图。
3、基础平面图及详图(1)在柱下扩展基础宽度较宽(大于4米)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柱下条基。
并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
(2)当基础下有防空洞或枯井等时,可做一大厚板将其跨过。
(3)混凝土基础下应做垫层。
当有防水层时,应考虑防水层厚度。
(4)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
(5)地下室外墙为混凝土时,相应的楼层处梁和基础梁可取消。
(6)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7)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
(8)独立基础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与相近的柱做成柱下条基。
(9)采用独立柱基时,独立基础受弯配筋不必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础非常重要,但配筋也不得过小。
(10)独立基础的拉梁宜通长配筋,其下应垫焦碴。
【结构设计】框架结构优化设计要点分享
框架结构优化设计要点分享
不同的柱网、荷载、层高限制等,会有不同的结论。
由于影响因素很多,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非常准确、清晰的结论。
一般是在给定的前提条件下,再进一步优化是比较现实的,但以下几点是相对比较明确的:
1.跨度大的连续梁采用加腋一般是比较经济的;注意直接用SATWE计算时,由于板荷载传递方式改变,可能会偏不安全。
对大板影响较大,中间有次梁布置时则影响不大。
设计人应注意复核。
2.对于板厚和配筋从构造上有较高要求的(如作为嵌固的地下室顶板、转换层等)可以考虑采用大板(不覆土,荷载较小时),或加腋大板(荷载较大时)。
一般可以比十字梁布置方式节省10~20%。
3.荷载不大,板厚最小可取100的(如车库中间楼层、商业等),跨度在8~9m左右的采用单向双次梁较经济;一般可以比十字梁或井字梁布置方式节省5~10%。
4.荷载大的,根据不同的数值,分别采用十字次梁和井字次梁。
梁截面尽量高、窄(如350×800不如用300×900)。
5.对有条件的大屋面采用结构找坡,既容易保证防水质量,又能减轻荷载,对节约造价有好处,缺点是施工麻烦。
6.梁裂缝应算到柱边,注意与考虑刚域不同。
7.人防顶板用塑性计算。
板与梁整体现浇时,跨中截面的计算弯矩可乘0.7的折减系数;无梁楼盖可乘0.9的折减系数。
8.除承受动荷载及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外,现浇楼板均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按弹性计算的弯矩,中间跨可乘0.8的折减系数,边跨双向板可乘0.9的折减系数,角区格不折减。
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及其应用分析
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及其应用分析一、引言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它通过框架支撑和核心筒的加固实现了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
本文将从设计要点和应用分析两方面对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二、设计要点1. 结构稳定性在建筑框架-核心筒设计中,结构的稳定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框架结构应能够承受水平载荷和竖向荷载,而核心筒则需要具有足够的抗拉和抗压能力。
要考虑框架和核心筒之间的协同作用,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2. 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要能够有效地抵抗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需考虑不同方向上的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对结构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抗震和防风措施,以保证建筑的整体安全性。
3. 材料选用和连接方式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要考虑材料的选用和连接方式。
常见的材料有钢材、混凝土等,而连接方式则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设计者需根据具体建筑的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连接方式,确保结构的可靠性。
4. 结构的可维护性结构的可维护性也是建筑框架-核心筒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设计者要在结构设计中考虑到后续的维护和修缮工作,确保结构的持久稳定性和安全性。
5. 空间利用和美观性在设计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时,要考虑到空间的合理利用和设计美观性。
框架结构的布置和核心筒的设计应该能够满足建筑功能和美学要求,使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空间利用效率和美观的外观形态。
三、应用分析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优点在于结构稳定性好、空间利用率高、建筑外观美观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案例:1. 高层建筑高层建筑通常采用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以满足其高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核心筒作为建筑物的“脊梁”,承担着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的作用,而框架结构则为建筑提供了侧向支撑和结构稳定性。
这种结构形式能够满足高层建筑的功能和安全性要求,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结论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设计要点包括结构稳定性、风荷载和地震荷载、材料选用和连接方式等方面。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问题及要点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问题及要点一、建筑框架结构设计问题1.安全性:框架结构是支撑建筑物的结构元素,它决定了建筑物的安全性。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抗震、抗风、抗弯曲、抗压力和抗拉力等多种因素,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2.经济性:不同的结构材料具有不同的优点,在设计时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选择恰当的结构材料,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降低成本。
3.美观性:框架结构在建筑物的外观形态上具有决定性作用,结构设计者应结合建筑物的整体形态,采取合理的设计方法,以满足建筑物的美观性要求。
4.施工性:框架结构设计要考虑到施工难度,设计者应尽可能采用施工简便、易于操作的技术手段,以减少施工工作量和工期。
二、建筑框架结构设计要点1.材料选择:框架结构的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经济性,以保证结构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2.结构类型:框架结构的类型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位置、环境等因素确定,例如,框架结构可分为钢结构、钢混结构、混凝土结构等。
3.结构布置:结构布置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采用结构技术手段,分析结构的力学性能,确定结构的空间位置,以及结构的形式和尺寸,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4.分析计算:结构设计者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分析结构的力学性能,以确定结构的组成部分和尺寸,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
5.结构构造:结构构造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采用合理的构造形式,确定结构的组成部分,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并考虑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
6.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结构设计的要求,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完成施工任务。
7.质量监督:质量监督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对结构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供参考)一、框架结构的特点、适用范围1、框架结构的特点1)建筑平面布置灵活,使用空间大。
2)延性较好。
3)整体侧向刚度较小,水平力作用下侧向变形较大(呈剪切型)。
所以建筑高度受到限制。
4)非结构构件破坏比较严重。
(这是由于变形过大,非结构构件会破坏比较严重)2、框架结构的适用范围1)框架结构体系是介于砌体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之间的可选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设计应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的原则(结构设计原则)。
2)非抗震设计时用于多层及高层建筑。
抗震设计时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多用多层及小高层建筑(7度区以下)。
3)框架结构由于其抗侧刚度较差,因此在地震区不宜设计较高的框架结构。
在7度(0.15g)设防区,对于一般民用建筑,层数不宜超过7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8米。
在8度(0.3g)设防区,层数不宜超过5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0米。
超过以上数据时虽然计算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不经济。
二、框架结构平、立面布置要点1、为了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及耗能等性能。
设计中应合理地布置抗侧力构件,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不应在同一层同时改变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2、框架结构宜设计成双向梁柱刚架体系以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或风荷载。
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一向为刚架,另一向为铰接排架的结构体系。
但在铰接排架方向应设置支撑或抗震墙,以保证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
3、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
如果不可避免的话,可设计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多层建筑也可仅在单跨方向设置剪力墙。
后者框架结构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选用,而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选用。
4、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
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及其应用分析
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及其应用分析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在高层建筑中,核心筒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承担着支撑建筑、分担荷载和保障建筑安全的重要职责。
本文将从核心筒结构的定义、设计要点和应用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该结构的理解,并为建筑设计工作者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和建议。
一、核心筒结构的定义核心筒结构是指在建筑中心部分设置的一个或多个竖向刚性构件组成的结构系统。
它一般由混凝土及钢筋构成,承担了整栋建筑的整体稳定性构件。
在高层建筑中,其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因为核心筒结构不仅能够抵抗水平荷载,还能够承担垂直荷载,保障建筑的整体安全。
二、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1. 结构形式选择在进行核心筒结构设计时,首先要根据建筑的功能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核心筒结构形式有独立核心筒、外围核心筒、混合核心筒等。
不同的结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建筑类型,设计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2. 材料选择核心筒结构通常采用混凝土和钢筋构成,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需要考虑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钢筋的规格和数量等因素。
合理选择材料可以保障核心筒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3. 筒体布局核心筒结构的布局是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合理的筒体布局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整体性能。
在布局中,需要考虑建筑的平面布置、筒体的高度和厚度、核心筒与建筑其他部分的连接等因素。
4. 抗震设计在高层建筑中,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核心筒结构需要考虑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位移控制,以及钢筋的选用和布置等抗震设计要点,以保障建筑在地震发生时的整体稳定性。
5. 施工和监测在核心筒结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监测的重要性。
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保障结构的施工质量,监测可以为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1. 节约空间核心筒结构的设置使得建筑的外部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室内空间可以更加灵活丰富。
2. 提高建筑稳定性核心筒结构的竖向刚性构件能够有效地承担水平和垂直荷载,提高了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框架结构建筑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框架结构建筑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框架结构建筑是建筑学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形式,它以骨架结构为主体,强调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应用,具有经济、高效、美观、灵活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类型中。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框架结构建筑设计的要点和实施过程。
一、框架结构建筑设计理论框架结构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其中包括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美学和功能等方面。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多种分析和计算,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稳定性分析、热应力分析等,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此外,设计还需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性能,以及功能和美学的平衡。
1. 结构力学分析结构力学是框架结构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通过力学分析对建筑物所承受的力和变形进行研究的学科。
在框架结构建筑设计中,需要进行静力分析、动力分析、稳定性分析等各种力学分析。
其中静力分析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静力平衡原理和力学计算来分析建筑物的受力情况。
2. 材料力学分析在框架结构建筑设计中,材料力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建筑材料的性能和耐久性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寿命。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材料力学分析,包括材料的强度、刚度、疲劳性等方面的测试和计算。
这些分析将有助于设计师选择最适合的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性能和耐用性。
3. 美学和功能框架结构建筑的美学性和功能性同样重要,一般建筑师需要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设计师需要通过把握建筑的空间、比例、形式、色彩等方面的要素,创造出更具有美感和富有功能性的建筑设计。
此外,还需要考虑建筑的使用和环保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建筑的功能性和环保性。
二、框架结构建筑设计实践框架结构建筑的设计实践过程包括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材料选择和现场实施等多个阶段,需要设计师、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共同配合。
在实践中,还需要注意建筑物的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1. 方案设计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确定建筑物的风格、功能、结构类型和施工方法等基本要素。
框架结构设计的过程和要点
框架结构设计的过程和要点第一,需求分析。
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对系统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思考。
这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安全需求等等。
通过充分了解需求,我们可以确定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和组件,并明确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和依赖。
第二,模块划分。
在确定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和组件之后,我们需要对这些组件进行合理的划分和组织。
这包括确定组件之间的接口、定义模块的职责和功能,并划分模块的访问权限和可见性。
通过合理的模块划分,可以降低系统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第三,架构选择。
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我们面临着多种架构选择。
常见的架构包括分层架构、模块化架构、微服务架构等等。
我们需要根据系统的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架构。
在选择架构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点:系统的可伸缩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系统的安全性,系统的性能,以及系统的可测试性。
第四,接口设计。
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我们需要设计合理的接口,定义模块之间的协作方式和通信方式。
接口设计应该符合开放封闭原则,即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
良好的接口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复用性和可扩展性。
第五,错误处理。
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系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情况,并规定如何处理这些错误。
这包括异常处理、日志记录、报警机制等等。
良好的错误处理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健壮性。
第六,测试规划。
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测试。
测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系统的潜在问题和错误,并保证系统在各种情况下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因此,我们需要对系统进行详细的测试规划,并确定测试的覆盖范围和策略。
第七,性能优化。
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提高系统的性能。
这包括对系统的瓶颈进行分析和优化,合理利用系统资源,采用高效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等等。
性能优化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提高系统的用户体验。
第八,安全设计。
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用户权限等等。
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及其应用分析
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及其应用分析一、前言建筑框架结构是目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通过其稳定性、承重能力和灵活性,成为城市中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
而核心筒结构作为建筑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要点及应用分析对于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其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二、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1. 结构布局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要点之一是结构布局。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整体结构的布局是否合理,包括建筑主体框架的位置和构造,核心筒结构的位置和尺寸等。
合理的结构布局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 材料选用在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中,材料选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适的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同时也能够降低建筑的自重和成本。
设计师需要仔细考虑材料的选用,选择合适的钢材、混凝土等材料,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系统设计结构系统的设计是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的核心。
设计师需要合理地设计结构的梁柱布局、连接方式、支撑系统等,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系统设计也需要考虑到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整体性,确保各个部分的相互配合和协同工作。
4. 抗震设计考虑到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抗震设计是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和地质条件,合理地安排结构的抗震构造和抗震设计,以提高建筑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
5. 建筑功能需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需求。
不同功能的建筑对于结构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办公楼、商业综合体、住宅等,都需要根据其功能特点合理地设计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以满足其使用需求。
1. 实际案例分析以北京国贸三期为例,其建筑采用了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
在设计中,国贸三期充分考虑了结构布局、材料选用、系统设计、抗震设计和建筑功能需求等要点。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能够满足各种复杂的荷载要求,具有结构承载能力强、稳定性好、施工方便等优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要点。
一、框架结构的荷载类型框架结构的荷载类型主要包括住宅楼的自重、楼层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荷载和其他荷载(如管道、设备、人员等)。
其中,自重和楼层荷载是常见的常规荷载,通过上下层板的承载能力、柱子的承载能力等来分担和传达。
而风荷载、雪荷载和地震荷载等是非常规荷载,需要根据不同的建筑环境和设计条件进行考虑和分析。
二、设计考虑因素在进行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结构安全性:混凝土框架结构要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2.施工方便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混凝土浇筑的方便性和施工的快捷性,使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和效率达到最佳状态。
3.经济性:在满足安全和施工方便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
4.美观性:在结构设计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建筑的美观性,包括外观、内部布局等方面。
三、设计注意事项1.柱子尺寸的确定:为了使混凝土框架结构能够承受荷载,并保证结构的稳定性,柱子的尺寸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柱子的尺寸可以通过密集排布,减轻单根柱子的承载荷载。
2.板材厚度的确定: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楼板,一般采用较厚的混凝土板材,以承受楼层荷载和其他荷载。
板材的厚度可以根据荷载的大小,和板材的应力强度进行计算和确定。
3.节点的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节点,是结构的关键部分。
在节点处,需要通过加强节点的梁柱的连接强度,提高节点的承受荷载能力。
4.抗震设计:在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时,需要考虑地震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地震区域和设计条件,采用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案,提高建筑的地震安全性。
5.预应力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中,采用预应力设计方案可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降低成本和材料的消耗。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建筑设计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具有承载力强、抗震性能好、施工工艺简单等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
在进行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结构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施工工艺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要点。
1. 结构的承载能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作用是承载建筑的重量和外部载荷,因此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结构的承载能力。
首先要确定建筑的荷载,包括自重荷载、活载和风载等,然后根据这些荷载确定结构的尺寸和材料。
结构的承载能力主要与混凝土的强度、配筋和构件的尺寸等有关,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确定这些参数。
2. 结构的抗震性能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其抗震性能,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建筑能够安全稳固。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所处的地震烈度区和场地条件确定结构的设计地震加速度,然后根据这一设计地震加速度确定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
在具体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的层间位移、变形能力和节点的抗震性能等,以保证结构在地震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抗震性能。
3. 结构的施工工艺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中,施工工艺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的施工性能,包括模板的支撑、混凝土的浇筑、配筋的绑扎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裂缝、变形等,以保证结构能够顺利施工并保持良好的质量。
4. 结构的耐久性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其耐久性,以确保结构能够在长期使用中保持良好的性能。
在考虑结构的耐久性时,需要考虑混凝土的抗渗性、耐久性及结构的防水、保温等措施,以保证结构能够抵御外界环境的侵蚀。
5. 结构的节能性在当今节能环保的理念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其节能性。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的隔热、保温等措施,以减少建筑的能耗,并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
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计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结构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施工工艺、耐久性和节能性。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它具有承重能力强、稳定性好、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中。
在进行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诸多要点,包括结构的稳定性、承载能力、抗震性能等方面。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要点。
一、结构的稳定性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稳定性是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是否受到保证,如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性等。
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需要合理设计结构的外形尺寸、层间布置、构件布置等,并进行必要的稳定性分析。
还需要考虑结构的承载能力,确保结构在承受荷载时不会发生严重的屈曲或局部失稳等现象。
二、承载能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承载能力是指结构在受力状态下能够承受的最大荷载。
在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时,需要充分考虑结构的承载能力,确保结构在使用阶段能够承受设计荷载。
为了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可以通过增加构件的尺寸、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材料、合理布置钢筋等方式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还需要进行承载能力分析,确保结构在受力状态下不会发生过载现象。
三、抗震性能由于我国地处地震带,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采取增加结构的刚度和韧性、采用抗震构造、合理布置剪力墙等措施。
还需要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确保结构在遇到地震时能够保持稳定,并最大程度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四、施工工艺在进行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施工工艺的影响。
合理的施工工艺能够保证结构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设计。
还需要考虑施工工艺对结构的影响,如构件的浇筑顺序、钢筋的安装方式等,以确保结构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
五、材料选择在进行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需要合理选择材料,以保证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在选择混凝土材料时,需要考虑强度等性能指标,以保证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一、概述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结构类型之一,具有承载力强、耐久性好等优点。
本文就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要点进行详细阐述,其中包括了框架结构的荷载计算、构件设计、节点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
二、荷载计算1.设计荷载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荷载包括建筑物的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
其中,永久荷载包括建筑物自重、墙体、楼板、梁、柱等构件的重量,设备、管道等永久荷载。
可变荷载包括人员活动荷载、设备动态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荷载等。
2.荷载组合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要求,将设计荷载按照不同的组合进行计算。
常用的荷载组合包括基本组合、极限状态组合和耐久性组合。
3.荷载计算根据设计荷载和荷载组合,进行建筑物结构的强度计算。
在计算时,需考虑构件内力的影响,以保证整个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三、构件设计1.楼板设计楼板是承载建筑物荷载的重要构件。
在设计楼板时,需考虑其跨度、荷载、受力状态等因素。
通常采用双向板、单向板、薄板等形式设计楼板。
2.梁设计梁是相邻两个柱或墙之间的构件,承受楼板荷载并将其传递到柱或墙上。
在设计梁时,需考虑其受力状态、断面形状和尺寸等因素。
常用的梁型有矩形梁、T形梁、I形梁等。
3.柱设计柱是承受楼板和梁荷载的重要构件,其设计需考虑其受力状态、断面形状和尺寸等因素。
常用的柱型有矩形柱、圆形柱、多边形柱等。
四、节点设计节点是构件之间连接的关键部位,其设计直接影响整个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节点设计应考虑构件的受力状态、节点的刚度、节点的连接方式等因素。
常用的节点连接方式包括焊接、螺栓连接、钢筋穿孔连接等。
五、施工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一般包括预制构件制作、现场安装、混凝土浇筑等步骤。
在施工过程中,需保证施工质量,确保各构件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
六、验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验收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
验收内容包括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等方面。
验收前需进行充分的检查和试验,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一、设计等级及控制指标(通常情况)
1.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
2.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γ。
=1.0
3.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
4.根据《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确定场地类别为类;
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确定工程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
震加速度值,设计地震分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特征周期,阻尼比。
6.工程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为乙类(《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新版规定);
7.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限值:与水、土直接接触的构件和露天环境构件允许裂缝宽
度为0.2mm,室内环境构件允许裂缝宽度为0.3mm。
二、平面及竖向布置
1.为了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
及耗能等性能。
结构平面形状和立面体型应尽可能简单、规则,使各部分刚度均匀对称,减少结构扭转的可能性。
2.框架结构应在纵横两个方向布置成双向刚接框架,也就是说,应尽量避免形成单
跨框架。
3.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
框架结构中的
楼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
4.在抗震设防地区,应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原则,以形
成延性框架。
三、荷载
1.楼面荷载
楼面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以及《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篇)》(2003版)的相关规定取值。
单位:kN/m2
2.墙体荷载
1)外墙单位高度线荷载:墙重度X墙厚+0.05X20;
内墙单位高度线荷载:墙重度X墙厚+0.04X20;
2)计算墙体线荷载时注意扣除梁高;
3)墙体有大面积开洞时注意计算荷载时要扣除洞口重量。
3.荷载的输入要准确,不可偏小,也不可随意放大。
四、结构材料信息
1.混凝土:小型的框架结构单体可考虑用C25级混凝土。
2.钢筋的取用应遵循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通常如下:
1)板、梁、柱中的纵向钢筋宜用二、三级钢;分布钢筋及箍筋采用一级钢筋;
2)直径大于等于12的钢筋无一级钢。
五、截面尺寸的选择:
1.板厚
1)楼板的结构体系常用的有双向板和单向板两种。
通常单向板板厚可取h=1/35 ~
1/30 L,双向板板厚可取h=1/30~/40 L。
可根据荷载、跨数及边界条件等具体
情况取大者或小者。
一般来说,框架结构的楼板板厚不宜小于100mm,当板跨≥
4m时板厚不宜小于120mm。
2)若板跨度过大(例如≥5m),增加板厚不经济或板挠度难以控制时,可通过次梁
划分板块,这样可以减小板厚,降低配筋。
3)屋面板厚度不小于120mm。
2.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框架主梁的截面尺寸,截面高度h=1/10 ~1/14 L,截面宽度b=1/2 ~1/3 h,
其中L为梁的计算跨度。
可根据跨数、荷载、承重、非承重选取大者或小者,
一般可取h=L/10,b不宜小于200mm,也不宜小于h/4。
框架梁截面宽度不宜小
于250mm,次梁截面宽度不小于200mm;
2)次梁的截面高度h=1/12 ~1/16 L,应比框架主梁高度至少小50mm,可以的话,
最好比主梁小100mm。
次梁的截面最好比主梁宽度小50mm,一般可取200mm或
250mm,但不应小于150mm。
主次梁相交处应注意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的增设。
3.柱截面宜符合下列要求:
1)截面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
2)对于多层框架,考虑到粱柱节点的钢筋布置,柱截面的边长一般比同方向的粱
至少大50mm。
一般取柱截面宽度b不下于300mm,柱截面高度h=300~600。
3)柱截面需满足框架梁钢筋锚固长度的要求(0.4La)。
六、构件配筋
构件配筋需依据计算结果合理配置,不可随意加大或减小。
1.板配筋
1)板钢筋尽量采用二级钢;
2)板筋采用分离式配筋,间距可取200、180、160、150、140、130、120、110及
100。
双层双向拉通式配筋,板筋间距一般为200;也可取240、220、180及160,然后与附加短筋交错配置后,实际间距一般取100、 120、110、90及80。
当板厚h≤150时,板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200。
3)板筋宜采用大直径大间距,以方便施工。
4)板跨小于2m的板,上部钢筋可不必断开,直接拉通。
5)板负筋自梁边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1/4。
标注此长度
时,需再加上支座宽度(中间支座加1/2梁宽,边支座加一倍梁宽)。
6)当相邻板按连续考虑时,其支座板面筋两侧伸出的长度应一致。
伸出长度至少
450,取整数;
7)当柱角突出到板内(阳角)且尺寸较大时,宜沿柱边布置构造钢筋。
8)顶板及考虑抗裂的板的上部钢筋,可全部拉通,然后在配筋较大处采用附加钢筋。
9)按弹性板计算的板配筋已偏于保守不必再人为放大(考虑塑性重分布的除外);
10)外圈框架梁上的板负筋不宜过大(计算时建议选铰支座),否则将对梁产生过大
的附加扭矩,且与实际受力模型不符;
2.梁配筋
1)框架梁的配筋在设计中应掌握“适中”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其配筋率宜取
0.8%~1.5%,为经济配筋率。
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控制在0.3%,次梁的最小配筋
率控制在0.2%。
2)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Ф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
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Ф12;
3)粱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
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二级不应大于0.35.
4)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
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O.3.
5)梁中纵向钢筋种类不宜多于两种,且钢筋直径相差不宜大于两级;
6)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混凝土规范采用,当梁
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7)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
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当梁宽≧350时,需采用四肢箍)
8)梁裂缝宽度(与环境类别有关,0.2mm/0.3mm)不满足时,调整办法:配筋面积不
变,采用小直径钢筋;合理加大配筋;增大梁截面。
9)框架梁支座负筋不可随意放大,以免违背“强柱弱梁”的延性要求。
10)梁的构造腰筋除按计算配置外,可按下表配置(板厚为120mm时):
11)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箍
筋、吊筋)承担,优先采用在集中荷载旁附加箍筋承受。
附加箍筋在梁大样中
说明,在梁配筋平面图中一般可不标注。
如密箍不够时,另附加吊筋承担。
集中荷载处附加箍筋所能承担的集中荷载(KN):
12)悬挑梁箍筋宜全长加密。
3.柱配筋
1)宜对称配置。
2)原则上柱宜采用大直径、大间距,但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柱纵向钢筋的最大、最小配筋率,箍筋的直径、加密区长度、最小配箍率均需
满足混凝土规范要求。
4)尽量控制柱的纵向钢筋配筋率1%~3%以内;
5)框架柱的配筋可视具体情况放大1.2~1.6倍,通常角柱1.4倍,边柱1.3倍,中柱
1.2倍。
但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6)柱中纵向钢筋种类不宜多于两种,且钢筋直径相差不宜大于两级;
7)填充墙拉筋和预埋件等不应与框架梁、柱的纵向钢筋焊接,宜采用在柱内预留预
埋件,待砌筑填充墙时再将拉结筋与之焊接的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