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青海省西宁四中、五中、十四中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青海省西宁四中、五中、十四中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文化程度不高的唐刚立志发扬跛鳖千里....的精神,不断自学,终在民间文学方面有所成就。

②家风建设,是道德建设从社会细微处抓起的具体而微....的措施,是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好方式。

③这所有名的中学将原来的冲锋号起床铃改为温柔的小步舞曲,学生们说新的音乐像晨钟暮鼓....,死气沉沉,让人提不起精神。

④京剧大师梅葆玖驾鹤西去,著名演员濮存昕呼吁京剧演员尤其是梅派传人,要将梅先生身上那股不受名利场沾染的“仙气”薪火相传....。

⑤秦武阳为人既无胆量,又少谋划,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终不能成就大业。

⑥他在史海中钩沉辑佚,于文物间爬罗剔抉....,可谓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若论嘉惠后学,金针度人,这三本书名副其实。

A. ①②③B. ②③⑤C. ④⑤⑥D. ①④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针对近年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发生,专家表示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难题,如何以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善意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家长、学校、媒体都还需认真思考。

B. 专家认为,是否把握好财政运作的“度”,在稳定增长与调整结构之间找平衡,是对地方政府能力的重大考验。

C.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各国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人民币近期对美元贬值主要原因是国际金融市场外部环境所致,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

D. 各级党组织只有当好选人用人的舵手,秉持公道正派的工作,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才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很多癌症致死者明明是手术治疗(包括化、放疗)导致的。

①有人却把这个责任推给所患的疾病--癌症,这是不公正的。

手术②切除可见的癌病灶。

却不能切除滋生癌症的土壤。

③这个土壤未除,癌症就随时可以复发,④复发时的身体条件更差。

⑤经过了手术的摧残,人体抗病能力大大减弱。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②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

(1)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

(2)尾联构思新颖,将感怀之情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明代胡应麟在《诗薮》称它为七律结句之妙者。

你对此如何理解?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⑴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⑵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_________3.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唐)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①(唐)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1)高诗前两句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

(2)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表达了怎样的共同主旨?_________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歌,回答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

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

黄华:菊花。

(1)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

西宁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西宁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西宁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 前两句的“绝”“灭”之无,与后两句的“舟”“翁”之有,对比强烈。

C. 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 “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答案】(1)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2)A【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

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

题目江雪点明地点和天气情况,此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但却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在江边享受钓鱼的乐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渔翁形象。

(2)A错在“前两句从近景入手”,前两句应该是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⑵ A【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⑵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丝绸之路,这条起始于2100多年前的商旅通道,作为连接亚欧贸易的桥梁和融汇东西文明的纽带,开拓了千古传诵的壮美篇章。

B.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整理、挖掘和认识,中国传统叙事将会迸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C.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不文明驾驶问题,建立与中国机动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交通秩序成为了当务之急。

D.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和总体部署,国家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雕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迄今为止,在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

( )。

虽然秦宫殿遗址发现过不少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但总的来说秦代建筑使用石构件的还不多。

而到了汉代,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考古学家就曾在南越王官署遗址发现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栏杆,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栏杆构件。

到了现代社会,石雕逐渐由过去的被民间建筑使用进入纯艺术创作。

但在艺术创作领域想要有一席之地其实很难,有些艺术家便以中国传统雕塑为根,融入现代审美,创作出了不少极具收藏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还进入了拍卖市场。

在中国的拍卖市场上,石雕起初一直与油画放在一块儿拍卖,长期处于的位置,市场表现。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

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

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 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

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

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

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

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

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

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 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

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

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

【专项300练】西宁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专项300练】西宁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⑴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⑴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

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

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 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

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

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

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

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

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

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 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

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

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点绛唇·高峡流云[清]王国维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

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 “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 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解析】【分析】(1)B项,“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是说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

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

故选B。

(2)“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三句诗意思是: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其中“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这样可看出深层含义是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

故答案为:⑴B;⑵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答案】(1)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2)①前五句借景抒情(意到即可),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意到即可);②“信劳生”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意到即可);③最后三句借典故抒情(意到即可),词人自比谢安,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的悲愤之情(意到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理解上阕画线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积累的素材,分析苏东坡笔下的内容。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突出谢石、谢玄的才能和他们少年豪杰的风采,同时也表现出胜利者特有的淡定自若。

与苏东坡笔下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题前五句借景抒情,抓住“无处问豪英”分析,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信劳生、空成今古”,谢氏子弟劳碌一生,他们建立的功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殒,如今只空余“孤城”、“长淮”、“八公山”,向人话说当年。

西宁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西宁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西宁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 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

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 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

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

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答案】(1)B(2)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或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

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解析】【分析】⑴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B项有误;结合内容可知,“点明酬答题意”应在尾联。

而非一、二句。

故选B。

⑵对诗句的赏析,注意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分析含义,也可以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句富含的哲理去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西宁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①驿(宋)蒋兴祖女②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今河北雄县。

②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

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

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驿:古代专供递送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渲染了作者北上时的氛围,也点明了出发的时间是在________,词的上阙主要用了________的抒情手法。

(2)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此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请结合下阙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2)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

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

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解析】【分析】(1)本题为填空题型,比较简单,从“朝云”可知是早晨。

第二问,考查对词的上阙抒情手法的理解,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

从“朝云横度,白草黄沙,月照孤村”可知用的是情融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2)本题“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就是结合下阙分析诗中蕴含的凄恻之情。

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

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

西宁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西宁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西宁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陵春①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

(1)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1)示例一: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

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2)示例一: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

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运思缜密独到。

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

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

青海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24年高三2月线上第一周周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青海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24年高三2月线上第一周周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青海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24年高三2月线上第一周周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示众鲁迅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

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

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

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

声音已经嘶嘎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

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慢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

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

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

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

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

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

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

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

2019-2020西宁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2019-2020西宁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2019-2020西宁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A.衡阳雁去B.四面边声C.长烟落日D.孤城紧闭(2)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答案】(1)A(2)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

这“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所以“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句子含义分析。

此词是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

当时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一篇之眼,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直接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与浓重乡思相矛盾的情感。

2.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单元测试及答案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单元测试及答案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测试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吟咏眼前景物。

B. 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

松茂鹤多,访者稀少,两相对照更显山居环境的幽静。

C.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

D. 诗中用“处处采菱归”来表达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手法相同,都是双关。

(2)颈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苏轼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释】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 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西宁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西宁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西宁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古诗词赏析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1)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故答案为:⑴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⑵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细雨春芜上林苑③,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释】①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

②《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毗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③上林苑: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官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卧”字刻画诗人隐居的情形,为下半句的抒情做铺垫,并起到衬托作用。

B. 苏武被困匈奴餐用毡毛也不变节,张巡欲气吞逆贼咬碎钢牙,诗人借此以明志。

C. “壮心未与年俱老”表现诗人年事已高,雄心壮志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D. 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运用了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相同的。

(2)诗的第三联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破的情景。

②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③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解析】【分析】(1)C项,错在“雄心壮志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壮心未与年俱老”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

所以,雄心壮志并未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故选C。

(2)答题时,先要用优美的语句简要描绘画面,然后用两个形容词来概括意境的特征,从结构和情感的角度分析意境的作用,“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描绘了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

根据诗句中的“草丛生、残壁颓垣”可以概括出荒芜、残破的特征。

看到洛阳宫残壁颓垣的景象,对于国土沦丧,诗人内心无比伤痛。

结构上,该联为下句“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直抒胸臆作铺垫。

故答案为:⑴C;⑵①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破的情景。

②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③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能力。

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

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内容。

其次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意象的色彩;②意象组合的特点,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③景物形象特点的常用术语,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肃杀荒凉、恬静闲适、生机勃勃、清新自然、雄浑壮阔、瑰丽雄壮、雄奇优美、繁华热闹等。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①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②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或氛围的特点;③根据意境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马戴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释】①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

【答案】(1)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2)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解析】【分析】(1)“列举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写景角度,“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写景的作用,即从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作答。

(2)此题概括“愁”的原因,根据诗中“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可知路途遥远;“蒹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路途艰难;题目“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客愁”可知,惜别友人。

故答案为:⑴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⑵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景物描写角度的分析理解能力。

描写景物的角度: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感官结合;虚实结合等。

本题中,颔联、颈联选取典型景物(意象)、视听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虚写)、俯仰结合来写景,注意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

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本题中,“客愁”的原因包括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对友人的惜别。

联系全诗,概括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曾国藩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答案】(1)C(2)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解析】【分析】(1)C项,“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纵观全诗,本诗是曾国藩通过“早发”二字,来表达奔波中的劳苦,对家中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宦路之苦的感叹。

诗歌通过“岁云暮”“天一方”这些时间、地点的词语,写出了自己“曰归”的无望;“何当吹我送君旁”,再次喟叹与弟弟团聚的渺茫,所以,“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故选C。

(2)曾国藩用“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在早行途中的喟叹,“曰归”“有弟”反复连用,用反复手法表达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另外,作者把这种思念家中亲人,想回家团圆的情愫直接表达出来,“曰归”“有弟”,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故答案为:⑴C;⑵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船户高翥尽将家具载轻舟,来往长江春复秋。

三世儿孙居柁尾,四方知识①会沙头。

老翁晓起占②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

自笑此生漂泊甚,爱渠生理③付浮悠。

【注释】①知识:相识的人。

②占:预测。

③生理:生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以老翁一家以船为家起笔,通过简练的笔墨,概述船户来往长江的生活状况。

B. 诗人既介绍了船家三代人共居船尾的和睦,也表现了船家人缘好、熟人多的欢洽。

C. 诗中写到了老翁和少妇的动作,晓起看天气,照水梳晓鬓,各具情态,宁静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老翁的自嘲,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与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相比,这两首诗的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1)D(2)示例:①柳宗元的《渔翁》,通过在山青水绿之处独往独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渔翁”形象的精心塑造,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②高翥的《船户》,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水上生活,是一幅真实感极强的剪影,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解析】【分析】(1)D项,“老翁的自嘲”和“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错误,依据尾联,作者是对自己漂泊生活的自嘲和感慨,并非老翁的自嘲,也不是表现船家生活的艰辛,而是表达诗人对船家自在浮游生活的羡慕。

“笑”和“爱”字是理解诗意的关键。

D项曲解诗意。

故选D。

(2)《渔翁》写一个“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的渔翁独来独往,自食其力而又洒脱飘逸的形象,寄托着作者自己于“山水绿”“岩上无心云相逐”的美丽幽静环境中过自然自由的生活的志向,是浪漫主义的风格。

《船户》这些作者看到的“三世儿孙居”“尽将家具载轻舟”“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的船户生活,简朴却其乐融融,来往自由,赞美了一种宁静朴实、洒脱自然的生,是写实主义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