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的增量模型

合集下载

常用软件开发模型比较分析

常用软件开发模型比较分析

常用软件开发模型比较分析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的软件开发模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运维等阶段,每个阶段的输出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

瀑布模型适用于项目需求稳定,技术风险较低的情况。

优点是开发流程清晰,可控性强,适合大型项目。

缺点是客户不能及时参与,需求变更困难,开发周期长。

2.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通过快速制作可演示的原型反馈给用户,收集用户的需求和意见,然后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迭代修改。

原型模型适用于需求不稳定,对用户参与度较高的项目。

优点是增加了用户参与度,减少了开发风险,缺点是迭代次数较多,迭代周期较长。

3.增量模型:增量模型将软件项目划分为多个可交付的增量,在每个增量中完成一部分功能的开发。

每个增量都是通过类似瀑布模型的开发流程完成的。

增量模型适用于需求变化频繁,紧急需求较多的项目。

优点是快速交付部分功能,缺点是需求变更对后续增量开发影响较大,需求变更困难。

4.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迭代、增量的风险驱动软件开发模型,将每个迭代的输出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开发计划。

螺旋模型适用于需求变更频繁,风险较高的项目。

优点是在项目开始时就考虑风险,迭代周期较短,缺点是较难确定项目的总体进度和成本。

5.敏捷开发模型:敏捷开发模型是一种迭代、增量的软件开发模型,强调团队合作,反馈及时,持续交付。

敏捷开发模型适用于团队规模较小,需求变化频繁的项目。

优点是迭代周期较短,灵活应对需求变化,缺点是对团队要求较高,需要高度的沟通和协作。

综上所述,不同的软件开发模型适用于不同的项目场景。

瀑布模型适合需求稳定的大型项目,原型模型适合需求不稳定、用户参与度高的项目。

增量模型适合需求变化频繁的项目,螺旋模型适合需求变化频繁、风险较高的项目。

敏捷开发模型适用于团队规模小、需求变化频繁的项目。

在选择开发模型时,需要考虑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变化的频率,以及团队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软件工程的十大模型

软件工程的十大模型

软件工程的十大模型软件工程是涉及规划、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软件系统的学科领域。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多种模型用于组织和管理项目的不同阶段。

以下是十大常见的软件工程模型:1.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这是最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依序执行阶段(需求、设计、实现、测试、部署和维护)。

每个阶段按顺序进行,前一阶段完成后才开始下一阶段。

2.原型模型(Prototyping Model):原型模型通过迭代构建原型来理解和确认用户需求。

在反复的原型构建和用户反馈中,逐步完善系统需求。

3.迭代模型(Iterative Model):迭代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分成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包括需求、设计、开发和测试等阶段。

每次迭代都会增加新功能或修复问题。

4.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增量模型将系统功能分成多个增量,在每个增量中逐步构建、测试和交付部分功能。

5.螺旋模型(Spiral Model):螺旋模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不断迭代的螺旋来完成软件的开发。

每个螺旋圈代表一个迭代周期,包括计划、风险评估、工程和评审等阶段。

6.敏捷开发模型(Agile Model):敏捷开发是一种迭代和增量开发方法,强调团队合作、快速交付、持续反馈和灵活响应变化。

7.V模型(V-Model):V模型将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与对应的测试阶段相对应。

每个开发阶段都有对应的验证和确认测试阶段,形成V形状的结构。

8.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喷泉模型强调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和复用,鼓励团队在开发中积累并共享知识。

9.融合模型(Hybrid Model):融合模型是将多种软件工程模型和方法结合使用,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特点来灵活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模型元素。

10.脚手架模型(Scaffold Model):脚手架模型强调在软件开发中使用现有的、可复用的组件或结构,以加速和简化开发过程。

每种模型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选择最合适的模型取决于项目的特点、需求和团队的工作方式。

软件开发方法有哪些

软件开发方法有哪些

软件开发方法有哪些软件开发方法主要有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迭代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敏捷开发方法等。

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的开发过程,按照顺序完成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等阶段,每个阶段的输出是下个阶段的输入,各个阶段的执行是串行的。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变化较少的项目,但缺点是无法适应需求变更,测试及修复缺陷耗时较长。

2. 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通过快速建立初步系统原型,进行用户反馈并交互改进的方法。

原型模型适用于不确定需求的场景,可以减少需求分析中的不确定性。

优点是可以更早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但缺点是原型可能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导致需求修改频繁。

3. 迭代模型迭代模型将软件开发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按照瀑布模型进行开发,每个迭代周期的输出是可交付的软件产品,可以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调整。

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变化频繁的项目。

迭代模型的优点是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快速调整,但缺点是需要进行良好的项目管理。

4.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将软件开发划分为多个增量,每个增量包含一部分功能,完成后将其交付给用户。

每个增量都是可用的软件版本,可以反馈用户需求和意见。

增量模型的优点是可以快速交付可用的软件版本,减少用户等待时间。

但需要设计良好的界面和架构,以便后续增量的集成。

5.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将软件开发划分为多个循环,每个循环包含需求确定、风险分析、开发和测试等阶段。

每个循环迭代一次,以逐步明确需求和解决风险。

螺旋模型适用于大型复杂项目,能够灵活应对需求变化和风险管理。

但螺旋模型需要明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执行周期较长。

6. 敏捷开发方法敏捷开发方法是一种快速迭代、逐步交付的开发方式,强调团队协作、快速响应需求变化。

常见的敏捷开发方法有Scrum、XP、Lean等。

敏捷开发方法注重与用户的沟通和反馈,提倡多次迭代,快速交付可用软件版本。

但敏捷开发需要高度的团队合作和灵活变通能力。

总的来说,在选择软件开发方法时,需要根据项目的特点、需求变化程度、项目规模和团队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

软件工程开发模式

软件工程开发模式

软件工程开发模式软件工程开发模式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方法论或框架,用于组织和管理软件开发活动以及确保最终交付的软件具有高质量、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软件工程开发模式:1.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顺序的软件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测试、部署和维护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输出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开发模式。

2.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增量模型将软件开发划分为多个增量,每个增量都经历完整的开发周期,可以独立地进行设计、开发、测试和交付。

这种模型适合大型软件项目,可以降低风险和提高交付速度。

3. 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原型模型通过快速创建原型来收集用户需求和反馈,然后根据反馈不断改进原型,最终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

4. 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敏捷开发是一种迭代、增量的开发方法,强调快速响应变化、持续交付价值和团队协作。

常见的敏捷方法包括Scrum、XP、Kanban等。

5. 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喷泉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描述为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6.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螺旋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描述为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每个迭代都包括风险分析、规划、工程开发和评审等活动。

7. DevOps:DevOps 是一种将开发(Development)和运维(Operations)整合在一起的软件开发和交付方法,强调自动化、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

以上列举的软件工程开发模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劣势。

在实际项目中,通常会根据项目需求、团队能力和开发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

软件开发方法与模型

软件开发方法与模型

软件开发方法与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软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软件开发成为了当代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为了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模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软件开发方法与模型,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经典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按照严格的顺序进行。

这种方法适合开发规模较小、需求比较稳定的软件项目。

它的优点是结构清晰、易于管理,但缺点是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需求变化。

2.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采用逐步增加功能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每个增量都可以独立进行开发、测试和部署。

这种方法适合需求不太明确或需求经常变化的项目。

它的优点是开发周期短,可以快速响应需求变化,但缺点是每个增量都需要进行全面测试,测试工作量较大。

3. 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一种通过快速构建原型来获取用户反馈、明确需求的方法。

在软件开发开始之前,开发团队会制作一个简单的原型,让用户参与并提出改进意见。

根据用户反馈,团队不断迭代改进原型,直到满足用户需求。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及时了解用户需求,但缺点是对团队成员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灵活的沟通和协作。

4. 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是一种迭代、增量、自适应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强调团队成员的协作和交流,通过小规模、短期的迭代来不断交付软件产品。

敏捷开发方法包括Scrum、XP等,适合需求频繁变化、开发周期紧张的项目。

它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响应需求变化,但缺点是对团队的组织和管理要求较高。

在选择软件开发方法和模型时,需要根据具体项目的需求和特点做出合理的选择。

对于需求稳定、规模较小的项目,可以选择瀑布模型;对于需求不太明确、较大规模的项目,增量模型和原型模型更适合;而对于需求频繁变化、开发周期紧张的项目,敏捷开发方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之,软件开发方法与模型的选择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的项目。

软件开发增量模型

软件开发增量模型
3、演化型原型
这种原型主要用于及早向用户提交一个原型系统,该原型 系统或者包含系统的框架,或者包含系统的主要功能,在得 到用户的认可后,将原型系统不断扩充演变为最终的软件系 统。它将原型的思想扩展到软件开发的全过程。
9.2 渐增模型
9.2.1增量构造模型
➢ 增量模型也称为渐增模型,是Mills等于1980年 提出来的。
➢ 瀑布模型只适用于项目开始时需求已确定的情况。 ➢ 很难适应需求可变、模糊不定的软件系统的开发,
而且再开发过程中,用户很难参与进去,只有到 开发结束才能看到整个软件系统。
9.1 概述
9.1.2 增量模型的基本思想
• 增量模型属于非整体开发模型,它推迟某些阶段 或所有阶段的细节,从而较早的产生工作软件
(2)逐步增加产品的功能可以使用户有较充裕的时间学习和适 应新产品,从而减少一个全新的软件可能给用户组织带来 的冲击。
(3)项目失败的风险较低,虽然在某些增量构件中可能遇到一 些问题,但其他增量构件将能够成功地交付给客户。
(4)优先级最高的服务首先交付,然后再将其他增量构件逐次 集成进来。因此,最重要的系统服务将接受最多的测试。
• 瀑布模型的特点
➢ 质量保证的观点 ① 每个阶段都必须完成规定的文档,没有交出合格
的文档就是没有完成该阶段的任务。 ② 每个阶段结束前都要对所完成的文档进行评审,
以便尽早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9.1 概述
• 实际的瀑布模型
➢ 实际的瀑布模型是带 “反馈环”的,如图所 示。
9.1 概述
• 瀑布模型的优点
➢ 使用增量模型开发软件时,把软件产品作为一系 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编码、集成和测试。
➢ 每个构件由多个相互作用的模块构成,并且能够 完成特定的功能。

敏捷开发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式

敏捷开发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式

敏捷开发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式敏捷开发是一种高效、灵活的软件开发方法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频繁的迭代和持续的变化响应客户需求。

在敏捷开发中,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式是常见且重要的两个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式在敏捷开发中的应用。

一、迭代开发模式迭代开发模式是指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短期的迭代周期。

每个迭代周期都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

与传统的瀑布模型不同,迭代开发模式的特点是快速、灵活,能够及时响应和适应需求的变化。

1. 迭代周期迭代周期一般为2至4周,根据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可适当调整。

通过将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可以确保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内交付高质量的软件。

2. 需求优先级每个迭代周期都会针对一部分需求进行开发。

这些需求通常按照优先级排序,迭代周期开始时选择优先级最高的需求进入开发,随后按照优先级逐步完成其他需求。

3. 反馈与调整每个迭代周期结束后,团队会与客户或用户进行沟通反馈,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种快速的反馈机制能够确保软件的需求符合客户的实际期望,减少后期修正工作。

二、增量开发模式增量开发模式是将软件系统拆分为多个功能模块,通过分阶段交付进行系统搭建的一种开发方式。

每个增量一般都包含完整的开发流程,可独立运行和验证。

随着每个增量的交付,软件系统逐步完善和扩展。

1. 模块化开发在增量开发模式中,软件系统被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关注不同的功能或特性。

通过模块化的开发方式,团队可以并行进行多个模块的开发工作,提高开发效率。

2. 增量交付每个增量都是完整系统的一部分,包含前端界面、后端逻辑、数据库等。

开发团队会根据项目进度,选择性地交付已完成的增量给客户或用户使用。

随着增量的交付,软件系统逐渐完善,同时也能够提前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3. 增量整合在增量开发过程中,各个增量必须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集成,确保不同模块之间的交互正常。

这种分阶段的整合方式有助于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集成测试的风险。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软件开发中最经典的模型之一。

其开发过程按照顺序依次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

这种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变动少、时间充裕的项目。

2·原型模型原型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变动频繁的项目。

在开始项目开发之前,开发团队会制作一个可以演示、试用的原型,以便用户参与并提供反馈意见。

根据反馈意见的调整,逐步完善系统。

3·增量模型增量模型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增量阶段,每个阶段一部分可用的功能。

在每个增量中,系统的一部分功能得以完成并发布,用户可以使用并提供反馈,继续进行下一个增量的开发。

4·螺旋模型螺旋模型以风险为导向,集成了原型模型和瀑布模型的特点。

通过先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和原型开发的循环过程,以实现风险控制和迭代开发。

5·敏捷开发模型敏捷开发模型强调迭代开发、用户参与和快速响应变化。

它采用小团队协作、面对面交流和可变的需求,以提高开发的灵活性和快速交付。

6·DevOps模型DevOps模型强调开发和运维团队之间的协作和集成,以加快软件工程的交付速度和质量,实现持续集成和自动化部署。

7·基于组件模型基于组件模型以组件为中心,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可独立开发、维护和替换的组件,以提高开发效率和系统复用性。

8·混合模型混合模型是根据特定项目需求和开发环境的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模型元素进行组合。

例如,可以结合瀑布模型和敏捷开发模型,在项目前期采用瀑布模型,后期采用敏捷开发模型。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对作品(包括软件)享有的拥有权,其授予作者或拥有者以独占的权利。

2·商标:指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识,其可以注册并享有保护。

3·隐私权:指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控制权,包括信息收集、使用和共享等方面。

软件工程三种模型的关系

软件工程三种模型的关系

软件工程三种模型的关系
软件工程的三种常见模型分别是瀑布模型、迭代模型和增量模型。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软件开发中最早也是最经典的模型之一,它是一种线性的开发模型,按照顺序依次完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在瀑布模型中,每个阶段都排斥返回上一阶段进行修改的可能性。

与其他模型相比,瀑布模型更强调阶段之间的严格顺序。

2. 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一种渐进式的开发模型,它将开发过程分解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发布等阶段。

与瀑布模型不同,迭代模型的每个迭代周期可以包含多次循环,允许在迭代周期之间进行反馈和修改。

迭代模型强调持续的需求变更和迭代周期中不断优化软件系统。

3.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将软件系统分解为多个可独立实现的增量部分,每个增量部分都是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的软件系统。

在增量模型中,每个增量部分依次开发、测试和发布,直到最终合并为一个完整的软件系统。

增量模型强调软件系统的快速交付和持续集成。

这三种模型在软件开发中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适用性。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稳定和明确的项目,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存在较大变动或较长开发周期的项目,增量模型适用于需要快速交付
和持续演化的项目。

在实际项目中,也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模型的组合或混合使用。

软件工程的十大模型 -回复

软件工程的十大模型 -回复

软件工程的十大模型-回复软件工程的十大模型,是指软件开发过程中常用的十种方法或流程模型,它们帮助开发团队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软件开发,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这十大模型的问题,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1.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瀑布模型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经典也是最早采用的模型之一。

它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输出是下一个阶段的输入。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稳定的项目,并具有良好的文档管理和控制。

2.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增量模型强调将软件开发过程分解为多个可执行的模块,每一次增量都增加了系统的功能。

开发人员可以在每个增量完成后对其进行测试和评估,从而提前发现和修复问题。

增量模型适用于需求可能变化较多的项目,能够快速交付可用的软件原型。

3. 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快速原型模型注重快速构建原型,以验证需求和设计的正确性。

它通过迅速创建原型,让用户和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需求。

快速原型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较为复杂的项目,能够提高开发的准确性。

4.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螺旋模型结合了瀑布模型和原型模型的特点,强调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循序渐进和迭代风险管理。

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循环,每个循环都包含需求分析、风险评估、原型构建和用户确认等阶段。

螺旋模型适用于需求高度变化或风险较高的项目,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

5. 敏捷模型(Agile Model):敏捷模型是常见的一种迭代开发模型,它强调通过协作和跨职能团队来应对变化。

敏捷方法注重灵活性和快速迭代,迅速交付可用的软件,并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迭代优化。

敏捷模型适用于需求变化频繁或增量交付的项目,能够提高团队的协同效率。

6. 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喷泉模型强调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的持续沟通和合作。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本文旨在比较软件工程中常用的各种模型,以帮助读者选择合适的模型来管理和开发软件项目。

本文按照不同的模型进行分类,并逐一比较它们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顺序型模型,将软件开发划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结果都是下一个阶段的输入。

瀑布模型适合需求稳定且非常明确的项目,但缺乏灵活性。

2.迭代模型迭代模型将软件开发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活动。

每个迭代周期都可以产生一个可交付的部分产品。

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不稳定或需要快速响应变化的项目。

3.增量模型增量模型将软件开发划分为多个增量,每个增量都是完整的功能子集,可以在之后进行扩展和改进。

增量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断变化的项目,可以更快地交付部分产品。

4.螺旋模型螺旋模型结合了瀑布模型和迭代模型的优点,并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概念。

螺旋模型迭代进行需求分析、设计、风险分析和验证等活动,以逐步降低项目风险并增加稳定性。

5.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迭代增量的开发方法,强调自组织团队、灵活响应变化和持续交付价值。

敏捷模型适用于较小规模、需求较不明确或变化频繁的项目。

6.融合模型融合模型是将不同模型的特点和优点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元素进行组合使用。

本文所涉及的附件:无。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瀑布模型:一种经典的软件开发模型,最早提出于1970年代。

●迭代模型:一种软件开发模型,强调持续反馈和逐步改进。

●增量模型:一种软件开发模型,通过多个增量逐步构建软件功能。

●螺旋模型:一种软件开发模型,强调风险管理和项目迭代。

●敏捷模型:一种软件开发模型,强调灵活响应变化和持续交付。

软件工程模型方法(一)

软件工程模型方法(一)

软件工程模型方法(一)引言概述软件工程模型方法是指在软件开发中采用的一种组织和管理开发过程的方法。

它们帮助开发团队在开发软件时更好地规划、设计、开发和测试软件系统。

本文将介绍五种常见的软件工程模型方法,并对每种方法的优势和适用场景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1. 瀑布模型- 顺序性:瀑布模型按照开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顺序进行,每个阶段完成后才进入下一个阶段。

- 明确需求:在瀑布模型中,需求被充分明确,避免过多的变更。

- 适用场景:适用于对需求明确的项目,如简单的小型软件系统开发。

2. 增量模型- 渐进式开发:增量模型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增量,每个增量有自己的功能集合,可独立开发与测试。

- 反馈循环:通过不断的迭代和反馈,逐步完善软件系统。

-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求可能变化的项目,如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开发。

3. 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原型模型通过快速构建一个用于演示或验证需求的原型,以便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

- 多迭代开发:每个原型通过多次迭代逐渐完善,直到满足用户需求。

-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求可能不明确或较为复杂的项目,如创新性软件系统的开发。

4. 敏捷模型- 灵活适应:敏捷模型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变更灵活地调整开发计划和进度。

- 持续集成:通过每天进行集成和测试,实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需求变动的项目,如创业公司的软件开发。

5. 螺旋模型- 风险驱动:螺旋模型通过不断评估和解决风险,控制项目的进展和开发方向。

- 增量开发:每个螺旋循环是一个增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继续开发或停止开发。

- 适用场景:适用于风险较高的项目,如军事、航天等领域的软件开发。

总结在软件工程中,选择适合的模型方法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规模较小的项目;增量模型适用于需求可能变化的大型项目;原型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较为复杂的项目;敏捷模型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需求变动的项目;螺旋模型适用于风险较高的项目。

软件工程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

软件工程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

软件工程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是软件工程中常用的开发流程模型,通过不断的迭代和增量来逐步开发软件产品。

本文将从概念、优点、缺点以及应用案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概念迭代开发是指软件开发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如几周或几个月)划分为若干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内完成软件的一部分功能,并经过测试和验证。

在每个迭代周期之后,可以得到一个可用的、功能完善度相对较低的产品版本。

增量开发是指软件开发过程中,按照功能模块的划分,逐步完成软件的设计、编码和测试,并将每个功能模块逐个集成到最终产品中。

通过不断添加新的功能模块,最终形成完整的软件产品。

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结合了迭代的循序渐进和增量的模块化特点,能够更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化和客户的反馈。

二、优点1. 更好地响应需求变化: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变化是常见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更加灵活,可以在每个迭代周期中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2. 增加软件质量:通过每个迭代周期的测试和验证,可以及早发现和修复软件中的问题,最终提高软件的质量。

3. 提高用户满意度:由于每个迭代周期都能够得到一个可用的产品版本,可以让用户及时使用并提供反馈,从而保证软件产品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

4. 减少风险:在迭代与增量开发过程中,软件开发团队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了项目的风险。

三、缺点1. 需要更多的沟通与协调: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需要开发团队与客户之间的密切合作与沟通,以确保设计和开发的方向能够与客户需求保持一致。

2. 时间和成本的控制:由于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需要多次迭代和集成,因此需要更好地进行时间和成本的控制,避免项目进度和预算超支。

3. 需求管理难度大:由于软件需求在迭代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需要更好地进行需求管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确保对需求的管理和控制。

四、应用案例1. 敏捷开发方法(Agile Development):敏捷开发方法是基于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通过短周期的迭代开发,不断响应和适应需求的变化,提高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软件工程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

软件工程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

软件工程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在软件开发领域,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旨在提高项目的灵活性和效率。

迭代开发是将项目分解为多个迭代周期,在每个迭代周期内逐步完成软件功能的开发和测试。

而增量开发是逐步地增加软件功能,每个增量都是一个可用的、完整的子系统。

本文将探讨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一、迭代开发模型迭代开发模型是软件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开发方式。

该模型将整个开发过程分为多个独立的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都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开发阶段。

迭代周期的长度可以根据项目需求和组织情况而定,通常在1至4周之间。

迭代开发的优势在于:1. 灵活性强:迭代开发允许在每个迭代周期内对需求进行调整和变更。

开发团队可以根据客户反馈和新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确保最终软件的功能符合客户的期望。

2. 风险控制:在迭代开发中,每个迭代周期都会进行软件功能的测试和验证。

这样可以在早期发现并解决问题,减少后期开发工作的风险。

3. 透明度高:迭代开发模型将整个开发过程分为多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结束时提交可工作的软件产品。

这种逐步演化的方式可以提高整个开发过程的透明度,使得项目进展对管理层和项目利益相关者可见。

二、增量开发模型增量开发模型是一种将软件系统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增量的开发方式。

每个增量都是一个可用的、完整的子系统,可以独立运行并满足一部分用户需求。

在完成当前增量的开发之后,团队可以根据需求优先级确定下一个增量的开发内容。

增量开发的优势在于:1. 快速交付:增量开发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交付部分的软件功能,使得项目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同时,用户可以尽早使用软件,并提供反馈,以指导后续增量的开发。

2. 降低风险:每个增量都是一个完整的子系统,具备独立的测试和验证机制。

这样可以在开发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整体项目风险。

3. 可定制性强:增量开发模型将软件系统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增量,每个增量都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定制。

增量模型和螺旋模型的异同点

增量模型和螺旋模型的异同点

增量模型和螺旋模型的异同点增量模型和螺旋模型是软件开发领域常见的两种开发方法,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和比较这两种模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异同点。

一、增量模型1. 定义增量模型,又称增量式开发模型,是一种系统开发过程,它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或部分,每个部分都经过设计、编码、测试和实施。

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功能子集,是对系统的增量式完善,直到整个系统完成。

2. 特点(1)迭代开发:增量模型采用逐步迭代的方式,每个迭代都会增加功能,逐步完善系统。

(2)灵活性:由于系统是逐步完善的,因此增量模型在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方面更加灵活。

(3)客户参与:客户可以在每个增量阶段参与到系统的开发和测试中,及时提出意见和反馈。

(4)便于控制:由于系统开发过程分解为多个部分,因此更容易对进度和成本进行控制。

3. 适用场景增量模型适合于那些项目需求较为不明确或者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情况,同时也适合于那些大型系统的开发进程。

二、螺旋模型1. 定义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它将项目的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循环,每个循环都包含四个主要步骤:计划、风险分析、工程实施和评审。

2. 特点(1)风险驱动:螺旋模型注重对项目风险的分析和管理,通过不断的迭代循环来降低风险。

(2)强调验证:螺旋模型每个阶段都会进行验证和确认,确保每个阶段的成果都是可靠的。

(3)适应性:螺旋模型可以根据项目需求和变化进行调整和适应,更加灵活。

(4)适合大型系统:螺旋模型适合于大型系统的开发,可以有效管理项目的风险和质量。

3. 适用场景螺旋模型适合于那些对风险管理和项目质量要求较高的项目,尤其是一些复杂的软件系统开发项目。

三、增量模型与螺旋模型的异同点1. 相同点(1)都是迭代式模型:增量模型和螺旋模型都是迭代式的开发模型,都可以允许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

(2)都注重风险管理:两种模型都注重对项目风险的分析和管理,都可以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根据风险情况进行调整。

敏捷开发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

敏捷开发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

敏捷开发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敏捷开发是一种以迭代和增量开发为核心的软件开发方法论。

迭代开发是指将整个开发过程分为若干个短期的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都能产生可交付的软件产品;而增量开发则是指通过每个迭代周期的交付物逐步增加软件产品的功能和价值。

敏捷开发通过迭代和增量开发模型,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并在不断的反馈和调整中实现项目目标。

下面将从迭代和增量两个方面对敏捷开发中的模型进行详细介绍。

一、迭代开发模型迭代开发模型是敏捷开发的核心之一。

在迭代开发中,整个项目被分为若干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通常为2到4周。

每个迭代周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生成可交付的软件产品。

在迭代开发模型中,每个迭代周期由下面几个阶段组成:1. 需求分析:与客户沟通,明确本次迭代周期的需求和目标。

2. 设计和规划:根据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规划,确定本次迭代周期的开发任务和计划。

3. 开发和测试:根据设计和规划,进行软件开发和测试。

开发团队通常采用短期迭代的方式,每个迭代周期内完成一部分功能,然后进行测试。

4. 验收和反馈:当本次迭代周期的开发和测试完成后,将交付的软件产品进行验收。

客户对软件进行评审和反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根据客户的反馈和评审结果,开发团队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然后进入下一个迭代周期,重复上述的开发流程。

迭代开发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及时调整开发方向。

通过每个迭代周期的交付物,客户可以及时了解软件产品的进度和质量,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迭代开发模型能够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客户的满意度。

二、增量开发模型增量开发是敏捷开发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在增量开发中,软件产品的开发被分为多个增量阶段,每个增量阶段都会生成一个完整可用的软件产品。

在增量开发模型中,每个增量阶段都有独立的目标和交付物。

增量的内容可以是软件产品的功能增加、性能优化或者修复bug等。

每个增量阶段都需要进行集成和测试,确保增量的质量和可用性。

增量模型:反应式设计的创新

增量模型:反应式设计的创新

增量模型:反应式设计的创新在软件开发领域,增量模型是一种创新的反应式设计方法。

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的深入推进,软件开发的周期越来越短,要求开发速度快、质量高、成本低,这为软件开发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而增量模型就是一种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方法。

什么是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软件开发中的一种迭代式开发模型,从最初的简易版本开始,通过不断的开发和测试,不断完善软件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软件产品。

增量模型的开发过程通常分为多个增量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完成一些特定的功能或功能组合,并经过测试和验证,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与传统的瀑布模型不同,增量模型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在开发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随时调整和修改软件功能,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增量模型的优点1.提高开发效率增量模型将整个开发过程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独立开发和测试,这样可以增加开发的效率和速度。

同时,开发人员可以在过程中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不断调整和修改软件功能,让软件更符合客户的需求,提高软件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2.降低成本增量模型可以将开发的重心放在首要的功能上,在完成这些重要功能后,再一步步完善其他的功能,这样可以降低开发的成本,并控制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风险。

3.降低风险增量模型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及时发现和修复软件中的问题,在不断地迭代开发过程中,可以降低软件的错误率和风险,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增量模型的适用场景增量模型通常适用于大型软件项目和长期开发的项目,特别是那些需要不断提高和更新的软件产品,比如游戏软件、移动应用程序和电子商务平台等。

在这些项目中,客户和市场需求不断变化,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软件功能,而增量模型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

总结增量模型是一种创新的反应式设计方法,适用于大型软件项目和长期开发的项目。

增量模型具有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的优点。

与传统的瀑布模型不同,增量模型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可以随时根据需求调整和修改软件功能,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

软件工程之软件开发模型

软件工程之软件开发模型
⑶ 运营和评价原型 在试用中能亲自参加和面对一种实在旳模型,能
较为直观和明确地进一步提出需求,提出修改意见。 经过运营原型对软件需求规格阐明进行评价和确认。 评价要有顾客参加,注意来自顾客旳反馈信息。
原型模型旳内容
⑷ 修改和完善原型 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以得到新旳系统原型,然后
再进行试用和评价,这么经过有限次旳循环反复,逐渐提升 和完善,直到得到一种顾客满意旳系统模型为止。根据原型 实现旳特点和环境,能够把原型作为试验旳工具,用完就丢 弃之(大部分原型都废弃不用,主要因为原型太慢、太大、 构造不合理等原因);也能够使原型全部或部分地成为最终 系统旳构成部分。
2.5 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将瀑布模型与原型模型结合起来, 加入了两种模型均忽视了旳风险分析,弥补 了这两种模型旳不足。
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旳模型。 螺旋模型将开发过程分为几种螺旋周期,每
个螺旋周期大致和瀑布模型相符合。 螺旋模型适合于大型软件旳开发。
制定计划
螺旋模型
风险分析
客户评估
完整旳螺旋模型图
原型模型旳内容
第一最终系统是软件需求全部功能旳实现,而原型只 实现所选择旳部分功能。 第二最终系统对每个软件需求都要求详细实现,而原 型仅仅是为了试验和演示用旳,部分功能需求能够忽 视,或者模拟实现。
原型模型旳内容
⑵ 构造原型 根据顾客初步需求,开发出一种能够应用旳系统,
它应满足上述旳由顾客提出旳基本要求。在构造一 种原型时,应该强调着眼于预期旳评估,而不是为 了正规旳长久使用。
因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措施能够处理软件危机中旳全 部问题,所以在软件开发旳各个阶段采用综合治理旳措 施。
软件开发模型直接影响软件开发旳周期和软件质量,是 软件开发旳组织管理形式,是软件工程最主要旳内容之 一。

软件工程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式

软件工程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式

软件工程中的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式软件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阶段才能完成。

传统的开发模式是瀑布模型,即将软件开发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交付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序进行,并且一旦完成就不会返回前一个阶段进行修改。

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需求变更时难以进行调整,测试时间短,发现问题难以解决等。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团队开始采用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式。

迭代开发模式是指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多个迭代,每个迭代中都涵盖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交付这些步骤,每个迭代都会产生一个可用的产品版本。

而增量开发模式是指将软件开发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增加部分功能,同时也涵盖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交付这些步骤。

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式的优势在于:1. 提高了软件开发的灵活性。

由于每个迭代或阶段只需要关注一部分功能模块,因此可以非常灵活地进行调整和修改,响应项目客户的需求。

2. 提高了交付速度。

由于迭代或阶段之间的开发结果可以立即进行交付,因此可以快速提供产品版本,并且每个版本都可以添加新的功能。

3. 提高了软件质量。

由于每个迭代或阶段都有测试和交付的步骤,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项目后期的风险。

4. 提高了团队协作。

由于每个迭代或阶段都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可以增强整个团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性。

然而,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 可能导致重复工作。

由于每个迭代或阶段都需要覆盖软件开发的多个方面,可能会导致在多个迭代或阶段中进行相同的工作。

2. 可能导致开发延期。

由于每个迭代或阶段都需要完成特定的任务,因此如果任务完成时间延长,整个项目的进度也会受到影响。

3. 可能会导致组件不兼容。

由于每个迭代或阶段都可以独立完成,因此如果没有考虑到各个组件之间的兼容性,可能会导致整个软件产品并不兼容。

总之,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式是一种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式,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远远超过传统的瀑布模式。

软件开发模型之增量模型

软件开发模型之增量模型

软件开发模型之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称演化模型。

与建造⼤厦相同,软件也是⼀步⼀步建造起来的。

在增量模型中,软件被作为⼀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实现、集成和测试,每⼀个构件是由多种相互作⽤的模块所形成的提供特定功能的代码⽚段构成. 增量模型在各个阶段并不交付⼀个可运⾏的完整产品,⽽是交付满⾜客户需求的⼀个⼦集的可运⾏产品。

整个产品被分解成若⼲个构件,开发⼈员逐个构件地交付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软件开发可以较好地适应变化,客户可以不断地看到所开发的软件,从⽽降低开发风险。

但是,增量模型也存在以下缺陷:
(1)由于各个构件是逐渐并⼊已有的中的,所以加⼊构件必须不破坏已构造好的系统部分,这需要软件具备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2)在开发过程中,需求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增量模型的灵活性可以使其适应这种变化的能⼒⼤⼤优于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但也很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型,从⽽是的控制失去整体性。

在使⽤增量模型时,第⼀个增量往往是实现基本需求的核⼼产品。

核⼼产品交付⽤户使⽤后,经过评价形成下⼀个增量的开发计划,它包括对核⼼产品的修改和⼀些新功能的发布。

这个过程在每个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最终的完善产品。

例如,使⽤增量模型开发字处理软件。

可以考虑,第⼀个增量发布基本的、编辑和⽂档⽣成功能,第⼆个增量发布更加完善的编辑和⽂档⽣成功能,第三个增量实现拼写和⽂法检查功能,第四个增量完成⾼级的页⾯布局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工程学”(成高学士学位专业课)考试大纲软件工程学是成人高等教育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重点要求学生学习与软件开发和维护有关的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模型、方法与技术、工具与环境、标准与规范等。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应考者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用的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各领域的发展动向;如何用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项目,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等。

本考试大纲主要由课程要求、考核要点、参考教材和样卷四部分组成。

一、课程要求通过软件工程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切实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能够应用相应的图形表示工具进行小型项目的开发,特别是实用方法与技术的应用。

具体要求如下:1.从总体上了解软件工程的产生、软件生产发展史、软件生存周期、各种方法和生存周期模型、软件工程面临的问题。

2.系统掌握软件开发最基本的内容:可行性研究和软件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系统掌握这些阶段的目标、任务、特点、步骤和文档。

3.掌握增量模型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运行机制、开发过程和步骤。

4.掌握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开发过程和步骤,应遵循的原则和准则,能够应用相应的图形表示工具开发小型软件项目。

5.初步掌握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基本模型,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实现的任务、内容和步骤,能够应用相应的图形工具。

6.了解Jackson方法的基本思想、开发过程和步骤、能够应用相应的图形表示工具。

7.了解软件工程的质量保证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软件工程管理中的思想和方法,了解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

二、考核要点(一)第1章绪论本章总体要求是:从总体上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软件工程过程和生存期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软件开发的各种方法和生存周期模型等。

本章考核要求如下:(1)软件工程的产生①软件的特点,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软件生产的发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③软件危机的产生、表现、原因,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④软件工程的定义、性质、目标、内容、面临的问题,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2)软件工程过程和软件生存周期①软件工程过程概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软件生存周期概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方法和工具①软件生存周期模型的定义、重要性、作用和准则,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瀑布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变换模型、基于知识的模型等,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③软件开发目标、软件开发方法的作用和重要性,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④结构化方法、Jackson方法、维也纳方法、面向对象方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⑤软件开发工具的重要性、软件开发环境和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二)第2章软件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开发计划本章总体要求是:深刻理解可行性研究的必要性、掌握可行性研究的任务及可行性研究均具体步骤、了解系统流程图的作用及符号表示、理解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开发计划的内容等。

本章考核要求如下:(1)可行性研究①可行性研究的任务,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可行性研究的具体步骤,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2)系统流程图①系统流程图中的各步骤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成本——效益分析①投资回收率、回收期和纯收入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4)项目开发计划①项目开发计划包含的内容要求达到识记层次(三)第3章软件需求分析本章总体要求是:深刻理解需求分析阶段的概念及任务、熟练掌握面向数据流的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深刻理解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的作用及应用、掌握几种加工逻辑的描述方法。

本章考核要求如下:(1)需求分析的任务①需求分析的概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2)结构化分析方法①结构化分析方法中的分析步骤,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3)数据流图①数据流图中的符号、画数据流图注意的事项,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②分层的数据流图,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4)数据字典①数据字典的作用、数据字典中的条目,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数据字典的定义,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5)加工逻辑的描述①结构化语言、判定表(树)的构成,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②结构化语言、判定表(树)描述,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6)IDEF方法①IDEF0的图形表示,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②建立功能模型的基本方法,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四)第4章软件概要设计本章总体要求是:深刻理解软件设计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结构化设计方法;深刻理解模块化、抽象、信息隐敝、模块独立性等概念;明确度量模块独立性的标准——耦合性与内聚性。

本章考核要求如下:(1)软件概要设计的基本任务①软件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软件设计的基本任务,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2)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①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蔽、模块独立性、内聚性和耦合性等概念,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②内聚性、耦合性的划分,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3)软件结构优化准则①软件结构、模块的影响范围、模块的控制范围,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②软件结构设计的优化准则,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4)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①变换流和事务流,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将变换流或事务流类型的数据流图,转换成软件结构,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5)基于IDEF0图的设计方法①IDEF0图的设计方法,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6)HIPO图表示软件结构①HIPO图,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五)第5章软件详细设计本章总体要求是:能熟练地使用详细设计描述方法来设计模块中的算法及程序的逻辑结构、理解Jackson方法的概念,学会使用Jackson方法设计输入输出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

本章的考核要求如下:(1)详细设计的基本任务①详细设计的基本任务,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2)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①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要点,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详细设计描述法①流程图、PAD图及过程设计语言,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4)Jackson方法①Jackson方法,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六)第6章软件编码本章总体要求是:掌握几种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领会程序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注重培养良好的编程风格。

本章的考核要求如下:(1)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及选择①几种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

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程序设计风格①程序设计风格,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七)第7章软件测试本章总体要求是:掌握测试阶段的任务、测试方法及测试步骤;深刻理解白盒、黑盒测试技术;深刻理解测试过程中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的任务及采用的方法;掌握调试程序的方法。

本章的考核要求如下:(1)软件测试的目的及原则①软件测试的目的,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测试方法①白盒法、黑盒法,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3)测试用例的设计①逻辑覆盖、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因果图,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逻辑覆盖中各种覆盖之间的区别,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③用白盒法、黑盒法设计测试用例,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4)测试过程①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渐增式、非渐增式,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单元测试的内容及方法、集成测试的方法、渐增式及非渐增式测试的区别、自顶向下及自底向上结合模块的步骤、三种测试与软件开发各阶段之间的关系,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5)调试①调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归纳法和演绎法,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八)第8章软件维护本章总体要求是:要掌握软件维护的内容、特点、方法、技术、文档;了解软件维护的各种困难、软件维护的特点、软件维护的文挡;理解软件维护的内容、维护任务的实施、维护的副作用;深刻理解如何提高软件可维护性。

本章的考核要求如下:(1)软件维护的内容①校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2)软件维护的特点①结构化维护与非结构化维护、维护的困难性和软件维护的费用,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软件维护任务的实施①软件维护的组织、维护的流程、维护的技术及维护的副作用,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4)软件可维护性①可维护性的定义,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②可维护性的度量,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③提高可维护性的方法,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九)第9章软件开发的增量模型本章的总体要求是:了解增量模型的基本思想、特点;了解模型的分类和各种模型的表示;了解快速原型的基本原理;理解快速原型的开发技术、构造原型的建议和开发环境;深刻理解快速原型开发过程和步骤。

本章的考核要求如下:(1)概述①瀑布模型的局限性,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增量模型的基本思想、分类,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渐增模型①增量构造模型,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②演化提交模型,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3)快速原型模型①快速原型模型的基本思想,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快速原型模型表示,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4)快速原型开发技术和开发环境①构造原型的建议和开发环境,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5)增量模型的评价①原型的作用、原型使用建议、原型的优点及原型存在的问题,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十)第10章面向对象的方法本章总体要求是: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三种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构造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的分析、面向对象的设计、面向对象的实现的过程;了解传统开发方法的各种局限性;了解面向对象语言、面向对象技术、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发展过程;理解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实现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深刻理解对象、类、类的层次结构、方法和消息的实质,深刻理解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的元素、结构和构造方法。

本章的考核要求如下:(1)面向对象概述①传统开发方法存在的问题,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面向对象的概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③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面向对象的模型①对象模型中对象和类、关联、类的层次结构,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②对象图,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③动态模型中的事件、状态、行为等概念,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④状态图,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⑤功能模型,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3)面向对象的分析①面向对象分析过程,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②建立对象模型,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③建立动态模型,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④建立功能模型,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4)面向对象的设计①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②面向对象设计的启发规则,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③系统设计,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④对象设计,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5)面向对象实现①程序设计语言,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②类的实现,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④面向对象的测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十一)第11章软件质量与质量保证本章总体要求是了解软件质量的定义;理解软件质量的度量与评价、软件质量保证的基本概念;理解软件质量度量模型、软件复杂性、软件可靠性、设计质量的评审和程序质量评审的具体内容和软件容错技术的概念;理解软件复杂性的几种常用度量方法,以及软件质量度量模型;了解实现容错软件的一般方法和容错软件的实现过程;理解使用软件质量度量模型、软件复杂性度量模型、软件可靠性模型、容错软件设计过程与软件评审的方法对保证软件质量所起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