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与李光前经营企业和为人的比较(郑炳山)
陈嘉庚与李光前经营企业和为人的比较郑炳山
目录一.在经营企业方面 (3)二.在为人方面 (10)参考文献 (13)陈嘉庚与李光前经营企业和为人的比较郑炳山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人。
淸同治十三年(187年)出生,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赴新加坡随父经商。
两年后任其父开设的顺安米号经理。
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自立门户,先后开设米店、菠萝罐头厂、橡胶种植园和橡胶品制造厂,形成一个庞大的多元化家族跨国企业集团,被称为橡胶大王。
从1929年起,世界发生经济不景气,各类原产品价格大跌,胶园停产,百业肃条,其橡胶制品又遭日货贱价倾销的打击,工厂积货如山,收入不敷支出,施欠银行贷款百多万元。
在八大债权银行施压下,不得不于1931年将其所有业务改组为陈嘉庚有限公司,但改组后业务仍无起色,终于1934年自动收盘结营业。
陈嘉庚的企业停顿后,经济困难,仍千方百计、积极支持由他创办的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出击侵略中国。
陈嘉庚先后担任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款祖国伤兵。
难民委员会主席、南洋华侨筹款祖国伤兵难难民总会主席,积极发动南洋各展侨胞,筹款大量资金、物资和南洋机工回国,支援祖国的抗日,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谴责蒋介石“一党专政,一夫独裁”,“媚外卖国,消灭共已”,号召南洋华侨积极投入国内的和平民主运动。
1949年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等职,1961年病逝于北京,安葬于集美鳌园。
李光前,福建省泉州市的南安市梅山镇人。
清光绪十九年(1893)出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趁新加坡,在当地读小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回国入南京暨南学堂,毕业后入北京清华学堂,又转唐山路矿专门学校。
橡胶大王 李光前
橡胶大王李光前李光前是东南亚遐迩闻名的华人领袖、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的长女婿,马来西亚南益橡胶公司的创始人。
他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尤其是他所创立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业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有着“橡胶大王”之称。
李光前为人称道的不仅是他当代新马、以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数一数二大企业家的身份,同时他作为李氏基金会的创设者,更是深受国内外敬重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慈善家。
他一生热衷于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 恪守“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理念,慷慨解囊,慈悲济世。
今天,我们再一次重温李光前先生的人生掠影,走进他生活的酸甜苦辣,去体味在往昔峥嵘岁月里他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和人情温暖。
贫穷少年渡南洋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原名李玉昆。
李光前的父亲李国专(国候),诞生于中英鸦片战争之后。
据《芙蓉李氏族谱》称,李国专是个读书人,好学又能写出一手好字。
他原是乡里的一名塾师,因家境贫寒,为了生计到厦门先后经营裁缝、理发、小客栈。
《芙蓉李氏族谱》记载,李国专弱冠后,"初习缝纫,开业于厦门曾厝坟,嗣别合营胜栈于市区"。
也就是说李光前的父亲去厦门谋生以后,刚开始时学习裁缝,然后开成衣店,后经营合胜栈。
虽然李国专努力为生计奔波,但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李父的生意一直经营惨淡。
李光前本有兄弟3人,他排行第二,但兄弟及母亲均早年先后去世。
李国专利用厦门背靠内陆、东临大海的地理优势,他的合胜栈主要经营华侨出入国的住宿和卖给要出国华侨的船票。
可当时出国谋生的多是一些无产或破产的贫苦百姓,这些人连出国的船票都买不起,李国专为人又忠厚善良,就答应让他们先欠着,待他们到南洋有了营生后再将欠款寄回来。
但是这些人到南洋后生活并没有向预期的那样顺利,他们往往面对着找不到工作的困难,即使有了工作,也多是收入低微,无力还清债务,在这种情况下李国专的合胜栈经营不断亏损,最后不得不收盘歇业。
1893年,在生计的压迫下,李国专无奈地踏上了奔向南洋的轮船,亲自到新加坡讨还债务,但他到新加坡以后才知道这些欠户分散到新加坡、马来亚各矿山或种植园去当苦力,所以能够找到讨回的还不到所欠的百分之二十,因此他就滞留在新加坡经营小杂货店。
陈嘉庚精神指什么_陈嘉庚精神的精髓
陈嘉庚精神指什么_陈嘉庚精神的精髓陈嘉庚是近代爱国名人,他经历过战火纷飞的洗礼,在复杂的历史阶段中形成了可贵的精神品质,即“陈嘉庚精神”。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陈嘉庚精神指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陈嘉庚精神陈嘉庚精神的最突出之处是“诚”。
在“诚”的方面,陈嘉庚主张待人诚恳,童叟无欺,言出必践。
他的公司的规章上印有“招待乡人,妥诚实”“与同业竞争,要用优美之精神与诚恳之态度”等警句。
陈嘉庚不仅提倡诚信,而且在实际当中严格遵循。
创业之初,由于父亲的离世,陈嘉庚背上了一笔不小的债务,当对方以为他不会偿还这笔债务时,陈嘉庚却坚持“父债子偿”,这种诚信的行为他在商界赢得了信誉。
纵观陈嘉庚的一生,始终将“诚信“二字摆在前列,这是他经商成功的秘诀之一。
陈嘉庚精神的另一精髓是“毅”,他本人对“毅”的理解是“负责到底、凡事不半途而废、坚韧不拔”等等,提倡善始善终,不拍失败。
事实上,半生艰辛的陈嘉庚的毅力的确不同寻常,这表现在他经商、办学等各个方面。
早在经商之初,陈嘉庚曾多次面临“改行”,但他深信“世界无难事,唯在毅力与责任耳”,终于在残酷的商界立足并占有一席之地。
在兴学办校方面,陈嘉庚更是毅力惊人。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因实业日益艰难,他出资百万兴办的厦门大学因经费不足而不得已收归国有。
对此,陈嘉庚非常歉疚,认为“为善不终,贻累政府,抱歉无穷”。
他还表示:“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以上种种事迹,表明陈嘉庚为人处事以“诚信”为准则,以“毅力”为推动力,这种诚信为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品质,是陈嘉庚精神的精华所在。
陈嘉庚事迹说起陈嘉庚事迹,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但如果提起厦门大学,则几乎人人都知道,而陈嘉庚就是厦门大学的创办者,厦门大学的师生尊称他为“校主”。
事实上,陈嘉庚不只创办了厦门大学,他还是集美系列学校的创办者、“校主”。
陈嘉庚在中国的教育界建功颇多,但若如此来定性他的一生,实在是委屈了他。
事实上,陈嘉庚事迹远不止在教育上,毛泽东同志曾称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八个字足以概括他伟大的一生。
嘉庚办学的读后感
嘉庚办学的读后感嘉庚办学的读后感1陈嘉庚先生17岁离开故乡,赴南洋经商,以其优秀的品德、坚毅的个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经过艰苦创业,从一个渔村少年成长为东南亚华侨工商巨子。
陈嘉庚先生经营企业所赚得的钱数以亿计,但他说,“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
他认为经商赚钱只是手段,赚钱的目的是要将赚得的钱拿出来为社会办好事、办大事,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以便能建设一个能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的独立统一和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他指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从1894年在故乡集美创办“惕斋学塾”算起,陈嘉庚先生一生中兴学历史长达67年之久,创办和资助的学校多达118所,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按照当时黄金价格估算,超过一亿美元,在中国教育史上乃“千古一人”。
陈嘉庚先生的一生蕴育了伟大的嘉庚精神。
嘉庚精神的内涵集中反映在爱国主义精神,还体现在重义轻利、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嫉恶好善的重德精神,刚健果毅、坚韧不拔的自强的精神,艰苦朴素、勤勉节俭的清廉精神,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
而贯穿陈嘉庚先生一生的一条主线,就是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陈嘉庚先生以祖国的利益为人生的最高利益,以祖国的需要为人生的最大需要,以祖国的富强为人生的最终目标。
爱国主义是陈嘉庚先生一生恪守的信念,也是他一生行为的准则,更是嘉庚精神的核心。
嘉庚办学的读后感2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学习了《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我国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到故乡,发现家乡由于贫穷,连私塾都办不下去了。
他深为家乡的孩子们担忧,于是几十年如一日为家乡出资办学,而他自己却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
当我读到陈嘉庚要把自己下南洋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用来办学,并且十分坚决的时候,我明白了陈嘉庚爷爷是多么爱家乡,多么爱祖国!当我读到陈嘉庚那着急的心情,坚定的语气时,我深深地感动了!陈嘉庚爷爷,您用自己挣来的钱在家乡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水产学校、航海学校、农林学校、商科学校。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作者:陌桑来源:《华人时刊》2021年第07期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陳嘉庚(1874—1961),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
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清朝末年南渡新加坡,经营食品和橡胶业,由于经营得法,在同业中独占鳌头,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实业家,被誉为“橡胶大王”。
40岁时回乡创办集美系列学校和厦门大学,被师生们尊称为“校主”。
陈嘉庚一生为中国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全省图”,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
陈嘉庚虽身处南洋,但一直心系祖国,积极支持国内的革命活动。
对于文化事业,也积极参与。
他支援范长江、夏衍等人主办的“国际新闻社”和“华商报”,还汇款支持邹韬奋创办的《大众生活》周刊。
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南洋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陈嘉庚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积极筹款救济难民,还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0月10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标志着南洋华侨冲破传统的帮派地域观念,实现了建立在抗日救国基础上的大团结,从而使南洋华侨的抗日爱国救亡运动走上了新的道路。
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
他们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
仅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捐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四年半期间,共计捐款达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力量。
1938年底,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我国对外交通濒于瘫痪。
新修建的滇缅公路成为最主要的军运大动脉,不仅需要大批军运汽车,而且急需大批熟练的司机和汽车修理工。
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遂于1939年初迅速发出《征募汽车修理、司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他一方面号召华侨捐款捐物,购买大量汽车和军需物资,另一方面还亲自到南洋各埠演说动员,广大华侨青年热烈响应、纷纷报名参加。
嘉庚精神论文
嘉庚精神的精髓前言作为一位外市学子,来到厦门开始我的大学生活。
来到厦门我才渐渐了解到一位不平凡的老者,一位受厦门人民爱戴和敬仰的老者,他就是爱国华侨陈嘉庚。
在大一的下学期我们终于开了嘉庚精神一课,也给我了一个深刻认识和学习他的崇高精神的机会。
许多的感动与感触都是在课堂上听闻中获得的。
而通过他的事迹和他的思想及他做人做事的原则都足够表明他的伟大和无私,也使我受益匪浅。
一:陈嘉庚先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陈嘉庚少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
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保持十年如一日的奋斗精神,开始了陈嘉庚经商生涯。
当时,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他即用二千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一。
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
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一百多处。
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
鼎盛时期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三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
他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他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后来因日本胶制品在东南亚削价倾销,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他的企业如江河日落,终于在1934年全部结束,可是他艰苦创业的精神仍然还在,我们应该继承这种艰苦创业精神。
二:陈嘉庚先生的倾资兴学精神。
他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以尽国民天职,故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遗子孙财产。
陈嘉庚先生经营企业所赚得的钱数以亿计,但他从来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留给后人,他说,“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
他认为经商赚钱只是手段,赚钱的目的是要将赚得的钱拿出来为社会办好事、办大事,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以便能建设一个能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的独立统一和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他指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人文常识之中国历史概要(20)
930人文常识之中国历史概要(20)1998年,中国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先后爆发特大洪水,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洪救灾,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1999年5月8日我驻南联盟使馆遭美国轰炸。
1999年9月21日,中国台湾发生7级以上强烈地震,地震造成2000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世界华人及其他友好人士予以密切关注和大力救援。
新加坡是中国以外惟一的以华族为主体的国家。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过,他们的历史不是祖先们到新加坡才开始,而是从5000多年前中国文明创始时就已开始。
陈嘉庚先生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一生倾资办学,在中国创办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学校,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等,成为捐资办学的楷模,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对他捐资办学资助甚大,同时还在祖籍地泉州捐资兴办了梅山学村。
2000年2月21日至2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江泽民同志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深入高州等县(市)调查研究,并直接对县(市)领导干部进行“三讲”教育动员。
12月17日,全国“三讲”教育工作总结会议在北京举行,标志着历时两年的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三讲”集中教育基本结束。
中央决定从今冬明春开始,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
2000年9月15日至10月1日在悉尼举行的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8枚金牌,以总分第三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00年10月9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会指出,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卡塔尔多哈时间2001年11月10日18时34分(北京时间晚11月10日晚23时34分),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
对陈嘉庚的评价
八九十年代对陈嘉庚的题词与评价1981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胡耀邦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庆祝会上的讲话,定了陈嘉庚先生是"对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爱国人士"。
1983年10月18日,国家主席李先念到集美学村视察并题词:"学习陈嘉庚先生为发展祖国教育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1984年,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等四个单位为陈嘉庚先生诞辰110周年出版陈嘉庚画册,邓小平同志为该画册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1990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在厦门大学举行的"陈嘉庚奖第三次颁奖暨'陈嘉庚星'命名大会"上发表讲话说:"陈嘉庚先生对中华民族充满了深情挚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了终身奉献。
他以令人敬佩的勇气和赤诚,支持祖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努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当年毛泽东曾称赞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周恩来也对他'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苦辛'的精神予以高度评价。
陈嘉庚先生热爱祖国,富有远见,突出表现为他对于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卓著贡献。
他为兴办学校,特别是集美学村、厦门大学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培育了众多的人才,在海外侨胞中树立了为祖国、为家乡兴办教育的光辉榜样。
陈嘉庚奖的设立,既是对他遗志的继承,也是对他很好的纪念…?quot;199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同志为集美学校80周年校庆题词:"弘扬嘉庚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经济腾飞、教育发达和祖国统一大业。
"1994年6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到厦门视察时,接见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说:"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逝世33周年,他一生为祖国、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陈嘉庚先生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令人敬佩,他热心教育令人称颂、敬仰,厦门人民、福建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怀念他,学习他?quot;以上摘自《集美校友》,1994年第3期,第2页.199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福建省暨厦门市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20周年大会上讲话。
“侨商首领”李光前
“
粉
“
李 光前 曾任 马 来 亚 中华总商 会 主 席 新 加 坡 中华总商会 主 席 1 9 6 4 年 被 马 来 亚 最 高 元 首封为 P
。
、
,
M
N ( 意为
,
“
) 护 国将 军 "
3
,
.
危 前 拳
业 苗 芦 口
李 光前是 福 建 省南 安 县 芙蓉 乡人 学
,
。 , , 、 、 .
,
。
29
年秋 开 始 的世 界 性 经 济危 机 对东 南 亚 产 生 了 较 大 影 响
, , , ,
,
但 李光前勒 于 心 计 灵 活 善变 顺 利度过
,
危机
、
。
1 931 年
李 光 前 又 将 南 益公 司 改 组 为有 限公 司 吸 收股 份 增 加 资本 扩 大 经 营
, 、
,
.
格守信 用 皿大识才 用人不疑
市 场 形 势变化 多端 竞争激 烈 但 李 光 前 却能较长期 地保持 其称 猫东南亚 橡胶 业 的地 位 令 世 人 惊 叹
`
,
,
I
谈到 李 光 前 的 成功 要 诀 局 外 人 往往 归 结 为 他 嫩 于 心 计 灵 活 善 更
工
, ,
,
“
、
”
.
但 李 光 前 自己将 其 归结 为
, , 。
,
学堂 ( 交 通 大 学前身 ) , 辛 亥 革命 后 路矿 学 堂 停 办 他 返 回 新 加 坡 不 久
后 考 入 新 加 坡 市 政府办 的测 盆专科 学校
辅 佐 陈鑫庚 经营能力迅速提高
李光前的经营之道
李光前的经营之道作者:来源:《名人传记·财富人物》2014年第10期李光前的南益集团是一个儒家典型的君子型企业集团。
李光前家族企业的成功是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华侨经济现代化的最好例子,也为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华侨经济史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综观李光前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经验,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稳扎稳打,量力而行1928年李光前创办南益树胶公司。
一般橡胶商要有一片橡胶园,建一座橡胶厂。
但李光前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向银行贷款,又怕像岳父陈嘉庚那样,一旦银行逼债,就会导致公司倒闭。
李光前权衡再三,决定量力而行,不打肿脸充胖子。
二、勤奋敬业,以身作则李光前曾说“成功的一半靠勤劳”。
公司初创阶段,李光前每天凌晨四时半就出现在橡胶厂,身上穿着一件背心与黄色斜纹布的短裤,脚上穿了长筒袜与运动鞋,亲自督导工人进行工作,有时还亲自动手。
李光前退休前几乎每月都要到马来亚巡视各地办事处与橡胶厂。
三、讲究信用,公平交易李光前初创南益树胶公司时,正是新加坡橡胶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李光前坚持有道得财、公平交易,在橡胶行业中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信誉与地位。
(1)采取现金交易:南益创办至今78年,从未欠过人家一分钱。
这是南益创业成功之举,也有人说这是南益的“银弹政策”、“银弹攻势”。
(2)奉行“八字真言”:李光前经常告诫公司的职工要“诚实、信用、严明、谨慎”,绝不可欺骗顾客,如果被发现有欺诈顾客或“吃秤头”的情况发生,公司除赔偿外,有关职员也会受到批评或处分。
四、中西结合,洋为中用李光前奉行华人传统的经营方法,也针对华人家族企业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吸收西方先进的一些管理,把拥有权与管理权分开,形成一种法治精神取向的家庭企业管理方法。
五、以人为本,善待职工李光前是儒家伦理的实践者,他将儒家伦理应用于其企业的人事管理。
因此,他非常爱护和关心职工。
在公司人事制度方面,制定了一套独树一帜的管理措施。
六、基本工资,奖金多多由于南益集团职工的工资高,花红多,福利好,职工们都视南益为归宿。
李光前:一名独具“商”眼、心系祖籍国的华人首富
李光前:一名独具“商”眼、心系祖籍国的华人首富作者:李敏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2020年第10期世人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万种愁肠。
李光前忙忙碌碌,富甲一方,只为世人解万种愁肠。
他倾其全部身家,捐助公益,惠泽至今;献血18次,直至70岁方休……宁可身受冻不要“改姓毯”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南安县梅山芙蓉乡(今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在家排行老二。
他幼年家境贫寒,但其父李国专对孩子们的教育相当重视,先后送他们去私塾读书。
后来李国专移居新加坡,1903年10岁的李光前也乘船前往。
开船不久,气温骤降,船上的人衣衫单薄,冻得直打哆嗦。
当时船上还有一人,就是“华侨旗帜”陈嘉庚,他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毛毯。
船上的旅客纷纷报名说姓陈,以此拿到毛毯御寒。
不久,陈嘉庚到各船舱查看,见到一个少年仍然穿着单衣,连忙问他为什么没去领毛毯。
少年说:“先生,刚才通知说姓陈的才可以领毛毯,我不姓陈,不能冒领。
”这位少年就是李光前。
他这种诚实的举动,让陈嘉庚深受触动,说道,“我再通知一次,不姓陈的也可以领毛毯,你去拿吧。
”1916年的一天,李光前偶遇冒雨买饭的陈嘉庚,便递上了一把雨伞,还阴差阳错,充当了陈嘉庚的临时翻译,帮陈嘉庚促成了一笔相当可观的生意。
当时陈嘉庚有意跟欧美商人直接进行橡胶买卖,但苦于无人会英文,李光前的出现让他喜出望外,遂收入麾下,主要负责中、英文函件及对外联络工作。
李光前办事干练、业务精通,不久就被升为橡胶贸易部经理。
李光前深得陈嘉庚赏识,陈嘉庚有意把长女许配给李光前,便请好友从中牵线搭桥。
1920年,李光前与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结为夫妻。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李光前成为陈嘉庚公司的强有力支柱,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光前准备独立创业。
1927年,李光前以10万元(叻币,下同)的价格,从一位英国种植家手上买下了1000多英亩橡胶园,但陈嘉庚却为之担心不已,原来,这块橡胶园如此便宜,是因为胶山上有老虎,传言曾吃掉割胶的工人。
陈嘉庚的经营风格及其经营目的论析
-9 -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1 年
公司的橡胶厂设有化学房、实验室等,雇佣有外 国技术专家进行产品研发与创新,因善于创新, 陈嘉庚公司拥有殖民地英政府授予的多项发明专 利,在南洋商界也有“发明家陈嘉庚” 一说。
从市场竞争理论看,陈嘉庚经营风格秉承的 乃是一种竞争性的经营理念,它构成了陈嘉庚经 营成功的重要因素,换言之,陈嘉庚的经营业绩 与其积极、入世的营商风格存在有某种关联,后 来的事实也给予了合理证明,凭借“险、先、 全、新”四字方针,至1925年,世界性的经济 大萧条之前,陈嘉庚缔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跨国 公司,彼时,陈嘉庚公司的“钟标”产品畅销
第2期
何金龙:陈嘉庚的经营风格及其经营目的论析
华人实业家李光前
华人实业家李光前1967年6月2日,狮城新加坡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倾城出动为一位老人送行。
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李光耀也在唁电中深表哀痛和惋惜。
这位老人就是声名远扬的华人实业家、慈善家、华人社团领袖李光前先生。
这位一生热心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橡胶大王的逝世,不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一大损失。
李光前原名李玉昆,1893年生于我国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
幼年时,他的家境十分贫寒。
他的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经济困难,手头拮据,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读书。
李光前兄弟从小念私塾,10岁以后,随家迁往新加坡,进入当地英印学堂就读。
他铭记父亲的教导,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时,每个周末,还要去养正学堂学习中文。
课余时间,他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名著,对祖国怀着深深的感情。
1909年,李光前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得当地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珍资助回国,于暨南学堂就读。
两年后,他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预科),之后转到唐山路矿专门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廷垮台。
由于时局动荡,学校也停办了。
李光前回到新加坡,在道南学校及崇正学校任教,同时兼任一家华文报纸的电讯翻译工作。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继续深造的念头,不久又考上当地政府办的测量专科学校,同时攻读美国一所大学的函授工程课。
3年后,因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再次中断学业,以谋生计。
李光前精通中文、英文,经友人介绍,他来到爱国华侨庄希泉创办的中华国货公司担任英文文书及涉外工作,由此便开始进入商界。
1916年,同样是爱国华侨巨商的陈嘉庚为了扩展其橡胶事业,叩开欧美市场的大门,需一名精通中、英文并有相当实际经验的人才,庄希泉等人推荐了李光前。
李光前来到陈嘉庚的谦益公司,负责处理中、英文函件及对外联络工作,这一次"跳槽"成为李光前商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机,从此他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
因为办事干练精明、业务熟练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荣升为谦益公司橡胶贸易部经理,甚得陈嘉庚器重。
李光前的机遇
李光前的机遇李光前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他所打造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业影响很大。
李光前10岁时,跟随父亲从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谋生。
开船不久,气温就变得特别低。
船上多是同去南洋谋生的福建人,而且很多都是来自穷乡僻壤,因此,缺衣少穿,冻得直打颤。
陈嘉庚当时也在船上,他是著名的爱国华侨。
他看到大家被冻成那样,就吩咐仓库保管员:“你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毛毯。
”船上旅客实在是被冻坏了,不管张三李四都报名说自己姓陈。
之后,陈嘉庚到各舱巡视,见大家都领到毛毯,就放心了。
当陈嘉庚走到船舱一个角落时,看到一个小孩在那里直打颤,觉得很奇怪,就问:“为什么没去领毛毯?”这个小孩说:“我不姓陈,不敢冒领。
”于是,陈嘉庚送了一条毛毯给他。
这个小孩子便是李光前,他这种诚实的举动,给陈嘉庚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13年后的一天,李光前下班后遇到了冒雨前行的陈嘉庚,忙递去一把雨伞。
陈嘉庚性子急,拿了雨伞头也不回地说:“明天到我的橡胶公司取回吧。
”第二天傍晚下班后,李光前便到陈嘉庚办公室取雨伞。
闲谈之中,李光前提到当年陈嘉庚赠毛毯御寒之事,至今感激不尽。
陈嘉庚这才想起来,了解李光前熟悉中英文,正好自己的公司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便请李光前到自己的公司上班。
李光前在工作期间,勤奋努力,很快就掌握了橡胶生意的知识,而且还大同欧美市场。
因为办事干练精明、业务熟练,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荣升为公司橡胶贸易部经理,甚得陈嘉庚器重。
之后,陈嘉庚把端庄贤淑的长女陈爱礼许配给他做妻子。
李光前事业爱情双丰收,纵然跟机遇分不开,不过重要的还是他诚实的品质,怀有一颗感恩和奋斗的心。
陈嘉庚的爱国故事
精心整理陈嘉庚的爱国故事陈嘉庚的爱国故事子小学、男子师范学校、男子中学、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等。
合称集美学校,又独资创办了厦门大学。
创办和资助了近百所学校,而且在海外也创办并赞助了许多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
因此,毛泽东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人们也将他视为“华侨爱国爱乡热心教育事业的楷模”。
首办集美学校陈嘉庚虽然在国外过上了优越的生活,但是他从小长于故土,对远在故里的母亲和乡亲十分想念。
1893年秋天,陈嘉庚按照母亲的意属返回家乡结婚。
结婚以后,他看到家乡儿童失学的情况,那些儿童因失学而结队成群,裸体游戏,成天在街上淘气惹事。
他想,那种情况,近则败坏风俗,远则贻误民族前途,怎么办?于是陈嘉庚决定用自己不多的积蓄创办一所学校。
他很快便把这种想法变为行动。
1895年陈嘉庚出资两千元建起了“锡斋学塾”,这是他捐资办学的开始。
校舍该建在哪里呢,集美村内住宅疆密,找不到合适地点。
村外公私坟墓密布,加上当时人们迷信风水?不肯迁移坟墓,说那样动土会惊动祖先,使儿孙不得安宁。
也无法找到地方。
幸好陈嘉庚住宅附近的村外有一口大鱼池,面积数十亩,是早年从海滩围堤而成的。
于是他出资二千元向主人买下鱼池,作为集美小学的校产。
1913年夏天,可容七个班的教室和附属房屋的全部校舍竣工,集美小学迁入新址。
从此,陈嘉庚首办新学的事际在当地传为美谈。
陈嘉庚这次回国又有什么举动?一是决定把在新加坡的价值数百万元的不动资产全部捐作集美学校的永久基金;二是当时,福建连一所大学也没有,他想在厦门建一所大学。
那些年来陈嘉庚办学的实践表明,办学不是一个人的行为,也不是有了钱就能办好的,它是一个群众的、社会的行为,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参与才行。
于是他不惜巨资购置教学设备,请留学美国的林文庆博士担任校长,高薪聘请着名学者出任教授。
种主义的学术研究,邀请各流派的人物到学校进行演讲,如鲁迅、蔡元培、黄炎培、马寅初和杜威等国内外着名学者都在厦门大学作过讲演。
陈家庚创业经历
陈家庚创业经历1.早期经历:1890年,陈嘉庚17岁时奉父函召第一次出洋新加坡。
1891年,18岁时在其父所营顺安米店学商。
1892年,接管“顺安”号米店。
在经营米店期间,陈嘉庚通过观察父亲经营米店的方式,逐渐掌握了商业经营的规律和技巧。
2. 投资和经营领域:陈嘉庚的商业视野广阔,涉足多个领域。
他在1904年开始先后创办了新利川黄梨罐头厂和“日春”号黄梨厂,还购进500英亩空地,取名“福山园”,种植黄梨。
接着又涉足橡胶业,套种橡胶。
他的商业眼光和行动非常迅速,看到市场空白就迅速进入,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获取最大的利益。
3.国际市场的开拓:陈嘉庚非常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他在1911年专程到暹罗考察当地市场,开设第四家黄梨罐头厂。
同时间购进稻谷,开始经营熟米生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敏锐地看到了商机,果断决定运营航运业。
4.困境与挑战:在20世纪20年代,虽然国际市场萧条,橡胶价格连续三年下滑,但他认定橡胶是朝阳行业,一口气买下9家橡胶厂。
然而到了1926年欧美国家因橡胶制品获利丰厚而大量投入生产,日本大力推行“南进政策”,制造廉价胶片在东南亚市场压价倾销,陈嘉庚公司陷入困境。
5. 改革与创新:面对困境,陈嘉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他改进了橡胶的加工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并调整了销售策略,成功地挽回了公司的困境。
他还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公司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这些措施,陈嘉庚成功地将自己的公司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6. 教育和社会责任:陈嘉庚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他的商业成就,更在于他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他一生中赚来的资产几乎全部用于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
他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学校、图书馆、医院和博物馆等设施,为当地社会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陈嘉庚的创业经历充满了冒险、创新和拼搏精神。
他敢于尝试新领域、敢于面对挑战、敢于改革创新,并且始终秉持着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橡胶大王 李光前
橡胶大王李光前李光前是东南亚遐迩闻名的华人领袖、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的长女婿,马来西亚南益橡胶公司的创始人。
他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尤其是他所创立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业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有着“橡胶大王”之称。
李光前为人称道的不仅是他当代新马、以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数一数二大企业家的身份,同时他作为李氏基金会的创设者,更是深受国内外敬重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慈善家。
他一生热衷于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 恪守“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理念,慷慨解囊,慈悲济世。
今天,我们再一次重温李光前先生的人生掠影,走进他生活的酸甜苦辣,去体味在往昔峥嵘岁月里他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和人情温暖。
贫穷少年渡南洋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原名李玉昆。
李光前的父亲李国专(国候),诞生于中英鸦片战争之后。
据《芙蓉李氏族谱》称,李国专是个读书人,好学又能写出一手好字。
他原是乡里的一名塾师,因家境贫寒,为了生计到厦门先后经营裁缝、理发、小客栈。
《芙蓉李氏族谱》记载,李国专弱冠后,"初习缝纫,开业于厦门曾厝坟,嗣别合营胜栈于市区"。
也就是说李光前的父亲去厦门谋生以后,刚开始时学习裁缝,然后开成衣店,后经营合胜栈。
虽然李国专努力为生计奔波,但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李父的生意一直经营惨淡。
李光前本有兄弟3人,他排行第二,但兄弟及母亲均早年先后去世。
李国专利用厦门背靠内陆、东临大海的地理优势,他的合胜栈主要经营华侨出入国的住宿和卖给要出国华侨的船票。
可当时出国谋生的多是一些无产或破产的贫苦百姓,这些人连出国的船票都买不起,李国专为人又忠厚善良,就答应让他们先欠着,待他们到南洋有了营生后再将欠款寄回来。
但是这些人到南洋后生活并没有向预期的那样顺利,他们往往面对着找不到工作的困难,即使有了工作,也多是收入低微,无力还清债务,在这种情况下李国专的合胜栈经营不断亏损,最后不得不收盘歇业。
1893年,在生计的压迫下,李国专无奈地踏上了奔向南洋的轮船,亲自到新加坡讨还债务,但他到新加坡以后才知道这些欠户分散到新加坡、马来亚各矿山或种植园去当苦力,所以能够找到讨回的还不到所欠的百分之二十,因此他就滞留在新加坡经营小杂货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在经营企业方面 (3)二.在为人方面 (10)参考文献 (13)陈嘉庚与李光前经营企业和为人的比较郑炳山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人。
淸同治十三年(187年)出生,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赴新加坡随父经商。
两年后任其父开设的顺安米号经理。
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自立门户,先后开设米店、菠萝罐头厂、橡胶种植园和橡胶品制造厂,形成一个庞大的多元化家族跨国企业集团,被称为橡胶大王。
从1929年起,世界发生经济不景气,各类原产品价格大跌,胶园停产,百业肃条,其橡胶制品又遭日货贱价倾销的打击,工厂积货如山,收入不敷支出,施欠银行贷款百多万元。
在八大债权银行施压下,不得不于1931年将其所有业务改组为陈嘉庚有限公司,但改组后业务仍无起色,终于1934年自动收盘结营业。
陈嘉庚的企业停顿后,经济困难,仍千方百计、积极支持由他创办的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出击侵略中国。
陈嘉庚先后担任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款祖国伤兵。
难民委员会主席、南洋华侨筹款祖国伤兵难难民总会主席,积极发动南洋各展侨胞,筹款大量资金、物资和南洋机工回国,支援祖国的抗日,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谴责蒋介石“一党专政,一夫独裁”,“媚外卖国,消灭共已”,号召南洋华侨积极投入国内的和平民主运动。
1949年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等职,1961年病逝于北京,安葬于集美鳌园。
李光前,福建省泉州市的南安市梅山镇人。
清光绪十九年(1893)出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趁新加坡,在当地读小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回国入南京暨南学堂,毕业后入北京清华学堂,又转唐山路矿专门学校。
1912年返回新加坡,当小学教员兼《叻报》的电讯翻译。
1916年起在陈嘉庚的联益橡胶公司任职,1920年与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结婚,称为陈嘉庚的乘龙快婿。
1927年,与一友人在马来亚的麻坡合伙经营一间小烟房,向附近的橡胶小园主收购橡胶,制成胶皮出售给当地或新加坡的橡胶商。
翌年增添资本与其襟兄林忠国(林义顺之子)合作,创建南益树(橡)胶公司,1931年改组为南益树胶有限公司。
由于善于经营,业务逐步拓至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暹罗(今泰国)等地。
同时兼营菠萝种植园和菠萝罐头厂。
此外,还开设火锯厂、椰油厂、饼干厂等,也投资于银行、保险和房地产行业。
曾任华侨银行副主席、主席等职。
二十世纪50年代,南益业务蒸蒸日上,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这两大世界橡胶市场中心均设有代理处,产品直接运销欧美各国。
1954年李光前退休,由其丧子李成义继承南益集团总裁职位。
次子李成智、三子李成伟参加集团董事部,分管菠萝、银行、等业务。
南益集团至今仍很兴旺发达,是海外华人家族企业成功的典型。
陈嘉庚和李光前翁婿二人都是新加坡华人著名的君子型企业家,都是热心公益事业、造福人类的大慈善家和教育家。
在经营企业上,他们都继承华人经商的传统美德,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公平交易,有道得财。
而在个人生活上,则洁身自爱,勤俭节约,不染不良习惯。
因此,翁婿两人在经营企业和为人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也有一些差异。
现在就他们二人在这两方面的某些差异,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是否有当?敬请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批评指正。
一.在经营企业方面1.李光前是1928年自立门户,创办南益树胶公司。
当时,李光前初出茅庐,羽翼未丰,资金短缺,困难不少。
一般橡胶商要办一个橡胶公司,都要有一片橡胶园,作为原料的来源;要建一个橡胶厂,进行橡胶加工和生产。
但是,李光前一开始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李光前考虑再三,决定采取谨慎从事,稳扎稳打,困陋就简、逐步发展的方针。
企业开始经营时,不以规模取胜,而以诚信取胜。
因此,公司所需的橡胶原料,全部向橡胶小园主购买,而且采取现金购买的办法,不拖欠小园主的货款。
有时,橡胶小园主急需一些现款时,公司还会先借他们,以解决其燃眉之急。
橡胶原料和产品,是按等论价的。
李光前经常告诫公司的职工要“诚实、信用、严明、谨慎”(南益职工称之为“八字真言”),告诫公司职员绝不可欺骗顾客,任何一位收购橡胶原料的职员,如果被发现有压等压价或“吃称头”的情况发生,公司除赔偿顾客损失外,有关职员也会受到批评或处分。
因此,许多橡胶小园主都乐意与南益做生意,甚至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南益,南益则不愁原料中断或短缺之处。
南益树胶公司创办时,没有足够的资金建买厂房,李光前就向他的股东林忠国的父亲林义顺,租用他已停业的通益橡胶厂,易名为南益橡胶厂。
等公司业务发展,有了盈利,有了充足的资金后,才逐步购买橡胶园和新建橡胶厂。
橡胶业的基础打好后,就逐步向黄梨(菠萝)、银行、椰油、饼干、房地产、建筑等行业进军,逐步将南益发展为一个多元化的跨国的大企业集团。
事实证明,李光前这种谨慎行事、稳扎稳打、量力而行、逐步发展的方针是正确和成功的。
在这方面,陈嘉庚与李光前对比,就比较冒进,不够谨慎,结果吃了大亏,导致企业最后破产。
2.陈嘉庚的企业投资兴趣非常广泛,农业、制造工业、转口贸易和报业均有。
1904年至1916年,他的投业重点是米和黄梨(菠萝)业,这主要是继承其父亲陈杞柏的老本行。
1915年至1918年,开始投资于航运业,曾有货运输船4艘,从船运中获利100多万元。
1907年至1934年,陈嘉庚的投资兴趣则转移至橡胶业和其他工业。
他以华人经商的传统美德和儒家的忠、孝、仁、义等思想来经营这些企业。
尤其令世人敬仰的是他那“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崇高精神,把企业盈利的钱用来办学。
陈嘉庚在他所著的《南桥回忆录》中说:“余自三十一岁春(即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经营商业及工厂,种植黄梨(菠萝)树胶(橡胶),计前后设商店百余处,各项工厂三十余所,垦树植胶及黄梨园万余英亩,雇佣职员工人常达数万人,对于居当地政府及侨胞,各有相当裨益。
五十余年间牺牲教育费;坡币(新加坡币)八百余万元”。
陈嘉庚想办许多商店、工厂,想购置更多的橡胶园、菠萝园,以便赚更多的钱,拿更多的钱去办公益、办学校、这个雄心壮志是好的。
但是,为什么事与愿违,到1934年,其庞大的企业就迅速倒闭了呢?造成陈嘉庚企业倒闭的原因许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银行的逼债。
陈嘉庚想创办这么多商店、工厂、想购置这么多橡胶园、菠萝园、其实其资本是不够的。
陈嘉庚的心太急了,他不是等待自己资金充足后再逐步发展,而是依靠企业融资,向银行信贷大量资金来解决自己企业发展的困难,并将这些借来的资金大量用于购置不动产。
结果造成外债累累,内部流动资金不足之恶果。
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惨跌,美国经营陷入大混乱局面,很快波及世界各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美国是新加坡、马来亚橡胶的最大买主,影响所及,橡胶价格猛跌。
陈嘉庚公司橡胶制造厂新出产的胶鞋,过去每双可卖2元以上,这时只值2角。
公司各厂、各分行、分店的原料和产品大量积压,营业一蹶不振,损失惨重。
1930年4月29日凌晨2时许,新加坡三巴哇街37号陈嘉庚公司橡胶制造厂(旧厂)失火,脚车外轮(即外胎)部、玩品部、粘胶部、杂料部、鞋面部,变成一片焦土,损失约40余万元,这无疑是给陈嘉庚公司雪上加霜。
自1928年以来,陈嘉庚曾多次通过集美学校叶渊向南京国民政府交涉,要求减免其公司货物进口税,但均不被理睬。
1930年7月,陈嘉庚又致电南京国民政府,祈求援助电文说:三年来橡胶事业失败,损失至巨………自关税加赠,银价降落,厂货远销国内,已难获利,近复重与日本货到处竞争,亏损日甚。
影响所及,两胶(指陈嘉庚创办和支持的厦门大学、集美学校,下同)势必同归于尽。
爰请厦集两校校长林文庆、叶渊赴京,吁求设法维持两校命运,或按年助费,或减免入口税,俾得与日货竞争,以期于教育、实业均有俾益。
不久,南京政府批复,认为情况属实,但减免入口税不能办到,可按月助两校五千元。
在企业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陈嘉庚的长子陈济民曾劝说减少逐月汇给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经费。
陈嘉庚回答:“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过日子,何必为此担心。
”其乡亲陈延谦等也好意劝他停止校费以经营业之急需。
陈嘉庚坚决不肯地说;“余不忍放弃义务”,“盖两校如关门,自己误青年之罪少,影响社会之罪大”。
陈嘉庚这种倾资办公益、办教育的崇高精神,令人感动,令人钦佩!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越演越烈,胶市大跌,一度跌至每磅6分,胶园停割,工人失业,百业肃条,制造厂内所有产品堆积如山,跌价不下百余万元,各胶厂,饼干厂及火钜厂业务亦差。
但陈嘉庚仍坚持维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经费,使他每年入不付出,拖欠各银行一百多万元。
1931年8月6日,在以汇丰银行为首的8间债权银行的压力下,陈嘉庚不得不同意把公司改组成陈嘉庚有限公司,并限他每个月只能拨五千元作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经费。
陈嘉庚有限公司成立后,还于同年11月10日成立一董事部,八大债权银行还委任喜罗士(CGLHerose)等人作为董事部董事。
陈嘉庚有限公司成立后,营业缩小,米厂已停闭,种植和黄梨(菠萝)罐头厂也无力经营,而橡胶制造厂却受银行团监督,陈嘉庚个人的资产实际上已转入他人之手。
1934年3月,清理员宣布:陈嘉庚有限公司债款积达3088000余元,银行复利75000元,资本亏失净尽,清还已不能。
工人已全部遣散,旧欠工资,待公司机器各物拍卖后始能分摊。
同年2月19日,陈嘉庚仍忍痛召开股东特别大会,议决自动结束营业。
收盘时,陈嘉庚有限公司的债务高达1290万余元,其中欠汇丰银行、纽约国民银行、渣打银行、有利银行、大英银行、华侨银行等8家债权银行贷款加利息104万余元。
由此可见,导致陈嘉庚公司倒闭的原因虽多,但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向银行贷款太多,遭受债权银行逼债所致。
李光前是陈嘉庚的女婿,长期在陈嘉庚的谦益胶厂担任经理。
1928年离开陈嘉庚公司去独自创办南益树(像)胶公司,但1931年又受八大债权银行委任为陈嘉庚有限公司董事部董事之一。
因此他深知陈嘉庚企业的发展和倒闭的全过程,并将陈嘉庚企业的经验教训作为自己的借鉴。
为人,办事本来就很谨慎的李光前,接受其岳父经营企业的经验教训后,在经营企业时更加谨慎,稳扎稳打、量力而行,不敢冒进,逐步发展,终于获得巨大成功,尤其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更加小心。
李光前也是银行界人士,他曾任华商银行董事,华商、和丰、华侨3家银行合并为华侨银行后,又是华侨银行的董事副主席、主席,深知向银行贷款之利弊。
陈嘉庚因向银行贷款而兴衰的明显反差过差,更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