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松涛课堂展示

合集下载

一缕春风扑面来——百色市那坡县教育局“参与式教学”培训显成效

一缕春风扑面来——百色市那坡县教育局“参与式教学”培训显成效
状况发生 了根本性 的变化 , 教师们逐 步加 深 了对新课程教学 理念 的理解 , 堂教学 课 模式 的转变尤为 明显 。以教 师为主 的全 班学 习 时间 比例 为 4 .8 以学生 自主 8 %, 6 参 与学 习为 主的 时间 比例达 到 5 .2 13 %,
的表 现如何呢?有 的像 机器 似的跟随老
划, 县教研 室 、 进修校 和电教站 3 之间 家 没 有形成 相互联 系 的组织机 构 、 具备 不
个 方面的积极性 , 营造 了师生之 间平 等 、 和谐、 愉快 、 康 的学习氛 围 , 健 是教 师教 学 方法 和学生 学 习方 法 的融合 和统 一 。
它 强 调 和 突 出 了学 生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的 主
法 。 这 一 方 法 充 分 调 动 了教 师 和 学 生 两
忆往昔 , 教育教学不容乐观
在“ 参与式教学 ” 没有进入那坡县 之 前 , 坡县 的教育 教学 状 况 不容 乐 观 。 那 以百省乡那布村水弄特少数 民族 学校李
查 , 果发 现情况 不容 乐观 。如全 县没 结
有建 立教 师发展 支持 和服务 体系 , 没有 统 一制 定 教 师专 业 发展 规 划 或年 度 计
效率 极低 。新课 程标 准颁布后 , 老师们 的教 学理念 从“ 自以为是 ” 渡到 “ 知 过 一 半解 ” 。他们 虽 已意识 到 以往 的教学 理 念是 错误 的 , 不能 再 以 自我为 中心地 全
借东风 , 开展参与式教学培训
2 0 年 1 月 , 中英 西 南 基 础 教 育 06 1 “
语说一遍 , 再用普通话说一 遍 , 学生鹦鹉
学舌似 的跟着他亦步亦趋 , 照葫芦画瓢 , 他 教得吃 力 , 学生 学得更 吃力 。李老 师 3 年 的课 堂一直这 样死气 沉沉 , 0 课堂 教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建构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建构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建构策略摘要:说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强化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意识的重要路径。

本文从小学数学构建说理课堂的意义出发,深入探讨说理课堂构建中的“说”与“理”这两大要素,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深入探索建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于数形结合说理、生活场景说理两个角度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者的策略优化与教学实践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借鉴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推理能力;建构策略前言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小学数学学科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层面的能力在学生个体上的内向凝缩;如何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以上需求,全面发挥小学数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奠基者的基石位置,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强化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意识,就成了广大小教学工作者面临的全新挑战与全新机遇。

一、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建构意义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构建的意义可整合为以下两个方面:(1)明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较于应用讲授式教学的传统课堂,说理课堂切实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明确了学生在小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旧有的被动僵局。

在说理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更多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思考问题、展开说理,既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完整的思考过程,也将思维外化成语言,从而让学生在说理过程中将实践与理论深入结合,形成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学科能力;同时,说理过程中学生需要基于自己的理论展开分析讨论与归纳总结,能够通过思维碰撞进一步提升其学习意愿与学习效能。

(2)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学科知识。

小学数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奠基学科,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后续的能力发展与价值实现;但因基础薄弱,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知识理解较慢、掌握较难、应用较缓的问题;而应用构建说理课堂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将知识直接进行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在应用过程中完成学科内容的渗透式吸收,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学科知识。

环环设问把握本质 步步探究提升素养——“无刻度直尺网格作图———垂直平分线”的课堂实录与思考

环环设问把握本质 步步探究提升素养——“无刻度直尺网格作图———垂直平分线”的课堂实录与思考

教学导航2022年7月下半月㊀㊀㊀环环设问把握本质㊀步步探究提升素养无刻度直尺网格作图 垂直平分线 的课堂实录与思考◉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二中学㊀李幽兰㊀尹姝畅◉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㊀万建光㊀㊀摘要:本文中记录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无刻度直尺网格作图 垂直平分线 这堂课的课堂实况,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循序渐进地探究无刻度直尺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几种作法,重视学生几何素养的培养,重建知识的架构和方法的生成.关键词:无刻度直尺网格作图;垂直平分线;旋转;平移1引言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 形缺数时难入微,数缺形时少直观.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无刻度直尺网格作图题,就是只能用无刻度的直尺在网格中取点㊁画直线㊁射线或线段,画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图形.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试题改革的不断发展,无刻度直尺作图题逐渐受到命题人关注,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2内容与地位无刻度直尺网格作图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几何知识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既考查学生的几何直观㊁推理能力,又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尺规作出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本节课是基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前三章内容的期中复习专题课,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㊁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有机融合,探究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识图与作图的能力.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掌握运用无刻度直尺作已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本方法;(2)解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图问题,增强学生几何直观及操作的能力;(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升学生几何综合素养.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运用无刻度直尺作已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本方法.4课堂实录4.1导思求学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无刻度直尺网格作图 垂直平分线 ,首先回顾一下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生1: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师:回答正确.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必须抓住两个要点:中点和垂直. 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学习如何作线段垂直平分线之前,我们先来弄清楚怎样在网格中作出线段的中点和垂线.基本作图1:作线段的中点.在正方形网格中,有如图所示(图1㊁图2)的线段A B ,请用无刻度直尺作出线段A B 的中点C .仅用无刻度的直尺在给定网格中完成画图,画图过程用虚线表示,画图结果用实线表示.图1㊀图2学生发现作法,教师点评:根据格线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取格点构造 8字形三角形全等是网格中作线0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022年7月下半月㊀教学导航㊀㊀㊀㊀段中点的基本方法.构造8字形的取点方式不唯一,作线段中点的方法也不唯一.基本作图2:过已知点作线段的垂线.请在图3㊁图4中用无刻度直尺分别过点B 和点C 作BD ʅA B ,CE ʅA B .图3㊀图4图5师:如图3,当线段A B 在格线上时,点B 所在的竖格线上的点都满足B D ʅA B ,点C 所在的竖格线上的点都满足C E ʅA B .如图4,当线段A B 不在格线上时,如何作垂线呢在作图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下,如图5,如果将矩形A G B F 绕点B逆时针旋转90ʎ,得到矩形DM B C ,则旋转前后的对角线A B 和B D 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易说明A B ʅB D ,直线B D 即为过点B 所求的垂线.追问:那么如何过线段外格点C 作C E ʅA B生2:可以将刚才得到的线段B D 平移,平移后的线段还是与A B 垂直,点B 向下移2格是点C ,所以点D 向下移2格就是点E ,连接C E ,直线C E 即为所求A B 的垂线C E .师:非常精彩!我们观察到线段A B 横2格,纵3格 ,它的垂直线段B D 和C E 都是 横3格,纵2格 ,所以我们可以归纳得出:线段 横a 纵b 的垂直线段为线段 横b 纵a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基本作图,学生掌握网格中线段在格线上㊁线段不在格线上的中点作法和过一点作其垂线的基本方法,为下一环节作线段垂直平分线做好准备.4.2共研释疑问题1㊀请作出线段A B 的垂直平分线C D .(见图1)生3:图6可以直接取A B 的中点C ,点C 所在的竖格线即为线段A B 的垂直平分线.师:回答非常棒!抓住垂直平分线定义中的两个关键要素:中点和垂直.这就是我们在网格中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方法(1):取中点作垂线.图6㊀图7追问:对于图7,线段A B 的长度为5个单位长度,它的垂直平分线怎么画呢?中点怎么取?垂线怎么画生4:(展示作图)可以构造8字形全等三角形来取中点,作垂线的话可以同样方式再取一个满足条件的点.图8师:活学活用不错哦!既然我们可以取出垂直平分线上(与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1个点,那么我们也可以取出2个这样的点,而且不限于在格线上,在方格内可以通过连小正方形对角线的方式找到其中心(如图8),因此得到方法(2):取2个到线段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再连线.问题2㊀当线段A B 不在格线上,如何作它的垂直平分线?师:我们可以很容易画出线段的中点和垂线,有什么方法使线段的垂线经过中点呢?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作法,然后展示(如图9G1,9G2).图9G1㊀图9G2教师对学生的作法给予正面评价,指出需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总结出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方法(3):平移已知垂线经过中点.注意找到线段平移前后对应点的对应关系.问题3㊀如果改变网格的行列数,又怎样作线段A B 的垂直平分线呢?图10G1㊀图10G21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教学导航2022年7月下半月㊀㊀㊀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展示作法.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总结的方法,作出线段A B 的一条垂线E F ,然后平移这条垂线经过中点C ,得到所要求的垂直平分线,如图10G1;进一步引导学生将әA C E 绕点C 顺时针旋转90ʎ得到әD C F ,确定点D 的位置,连C D 即可,如图10G2.这就是方法(4):旋转三角形作垂线.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2,3的作图,学生掌握在网格中用无刻度直尺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本方法,即主要是平移和旋转这两大图形变换的应用.其中图10G1和图10G2可转化为基本作图,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小组交流中感知无刻度直尺作图的解题特点,经历知识和方法的生成过程,从而探究发现和总结方法.图114.3拓展应用(2021武汉中考第20题)如图11是由小正方形组成的5ˑ7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矩形A B GC D 的四个顶点都是格点.仅用无刻度的直尺在给定网格中完成画图,画图过程用虚线表示.在图12中,先画әB C D 的高C G ,再在边A B 上画点H ,使B H =DH.图12师生活动:学生交流作法,展示作法,如图1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对学生的作法给予肯定评价,掌声鼓励,并做相关补充.设计意图:这道题目是2021年武汉中考第20题第(2)问,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本节课内容的铺垫和学习后,学生较易读懂题目的意图,明确解题思路,攻克中考题目,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 学习有用的数学 .4.4总结归纳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简单谈谈你的收获.师生活动:学生分享收获,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教师积极引导㊁评价.设计意图:回顾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5教学启示与思考5.1注重知识的生长点 与 延伸点 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关键.虽然学生熟悉线段垂直平分线,然而要在网格中用无刻度直尺作出线段垂直平分线还是存在较大难度.在设计这堂课时,教师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紧扣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分线段在网格的格线上和不在格线上两种情况探讨,最后减少网格数逐步增加难度,总结平移和旋转两大基本方法.让学生在环环递进的问题中体会图形的联系与变化,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㊁展现思考过程㊁交流收获体会㊁激发创造潜能.从低起点的问题先导㊁系统化地建构联系,到螺旋式上升的变式拓展,多维度的深度融合,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的生成习得与延伸拓展.5.2注重知识的理解生成与应用内化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对于尺规作图,学生不仅要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还要知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从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组织学生开展作图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运用知识判断不同情形的不同作法,总结概括方法,思考几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与数学知识生成过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印象深刻.5.3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总结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学生知识,不如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不如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方法[2].本节课的目的并不局限于教学内容,教师以知识为载体,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总结的习惯.6结语教师要善于将教师的 教 和学生的 学 结合起来,在环环设问和步步探究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几何素养,重视学生知识的架构和方法的生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考文献:[1]陶增元.无刻度直尺作图的解题思路分析[J ].初中数学教与学,2020(13):32G34.[2]曹磊.教会学生学会 主动 学习 浅谈中学生数学学习指导[J ].新智慧,2019(35):101.Z 2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清华附中第三十届教育教学论文年会

清华附中第三十届教育教学论文年会

清华附中第三十届教育教学论文年会一、论文题目一览表数学组(初中16篇)化学组(19篇)政治组(9篇)历史组(2篇)地理组(10篇)体育组(10篇)技术组(6篇)美术组(1篇)教育职员组(9篇)二、论文评审结果一等奖(42篇)白沁文、王丽君、张彪、胡静、舒迟、向玉艳、邹明、张苏、毕嘉宇、刘建改/何晨丽/王太华/刘向军/张晓明/徐蓉、肖娜、郎春雨、尹粉玉、鲁碧珍、文轩、杨俊、熊学勤、赖婧灵、侯彩、陈子涵、罗雷生、丁光成、吴长虹、吴琼英、白建娥、袁劼、傅舒舒、吴丹丹、徐丹、吕宏娟、魏园园、邱磊、刘景奎/谷丰、安忠鑫/陈雄伟、张少利、王金峰、白文婷/李文平、雷乔英/李文平、孙振杰、申大山、谭晨/许菡、车晓佳二等奖(116篇)邱晓云、陈冬梅、徐利、张伟(语文)、宋美娜、龚卉、赵燕、武晓青、赵岩、王俊婷/王庆超、徐慧琳、唐洁、汤莉、许姗姗、唐中云、宫睿哲、陈媛媛、卢静、李娜、杨青明/卢静/张蕴达、张晓琼、张晓琼/刘文斌、向永红、王琨瑶、任星阳、刘向军、张钦、尹丽娜、张娜、刘庆/郭留杨、周建军/刘舒眉、孙星姬、彭玉梅、余绍江/张小英、方丹、易春丽、王文赞、刘海燕、陈彦竹、尹然、刘珏、李佳亮、刘威、周小熙、冯婧琨、黄丽梅、谢慧艳、孙晓芳、谢志爽、苗琳达、曹佩、毛雯、蒋中蓝、李冰清、杜婵/祁丽萍、潘天俊、赵洪英、蒋炜波、王伟芳/赵欣如、李玉国、郎君轶/王伟芳、白传江、胡芳瑜、张敏、宋兆爽、宋兆爽/武敬泉、鲍海林、李书霞、李奇、刘健、王旭、雷红娟、王星玮、李琳(生物)、冀朝辉、程春玲、梁姝頲、刘洋、赵爱军、岑逸飞、于洺、刘贝贝、谭晨、李琳(历史)、姚佳/王宝琴、刘景奎、高昕、姚佳、张伟、李光明、李泽亚、陈雄伟、张日月、王会玲、王佳妮、鞠红、吴琦、武慧君、刘洋洋、郑晓红、李京京、杜丽静、杨怡、王玥鑫、董文博/李文平、户莎莎、钱超、李文平/徐晓宾、李晟宇、谭洪政、张丽辉、张丽辉/李晟宇、赵然、张介玉、段晨、高鸿娟、许菡三等奖(48篇)丁戊辰、张锦、周小玲、姜明慧、张倩、谢玄、那妮、李良芳、赵利琼、齐亚超、王慧兴、尹政君、陈建荣、陈建荣/张倩、王歆、周村、朱莹、王君、赵胜、赵艳波、邱楠、张河桥、隋玲玲、武敬泉、蒋兆华、郑紫烟、陈建托、李明娟、陈新福、时萍萍、赵行星、房鹏、胡雷、黎颖、叶海波、段维维、谷丰、伊娜、唐秀梅、刘慧霞、刘志杰、赵兴华、朱迪、雷文、万军民、杨国兴。

情境创设三途径

情境创设三途径

情境创设三途径————————————————————————————————作者:————————————————————————————————日期:情境创设三途径-政治论文情境创设三途径刘为举(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岱山分校)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以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新课改以来,情境创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青睐,成为一道美丽的课堂教学风景线。

那么,情境创设的途径通常又有哪些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模块知识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生活展示情境杜威有过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因而,真实的社会生活是情境创设取之不尽的源泉。

这就需要教师选取学生在社会、自然中生活的典型场景,将其展现给学生。

在讲解辩证唯物论“意识的作用”时,我没有直接向学生讲解“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而是以我国于2004年正式开展的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为例,向学生介绍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的发射过程及取得的各项预期成果。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既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等理论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对我国航天科技人员所展示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产生由衷的敬佩。

二、以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就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由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利用实物直观演示,进行特定情境的创设。

实物演示情境的特点是直观性强,具体可感。

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间接知识,形成明确概念,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精讲点拨,展示探究

精讲点拨,展示探究

精讲点拨,展示探究发表时间:2018-05-29T15:43:21.06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作者:束红东[导读] “展示探究,精讲点拨”作为我校“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学生个体和合作小组学习信息的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形式。

黑龙江省农垦北兴农场场直小学束红东“展示探究,精讲点拨”作为我校“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学生个体和合作小组学习信息的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形式,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以及学生资源的挖掘。

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认识和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疑惑和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展示,进一步探究,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通过实践证实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一、可行的自学指导课堂上,教师在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之后,还要告诉学什么,学多久,应达到什么要求。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这其间,巡视,进行个别答疑与个别询问,必要的板演与练习,进行调查,了解学情,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疑难问题、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为“后教”作好准备。

为指导学生汇报展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次备课)。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做好每一节课的导学案,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诱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和展示。

二、切实的展示探究展示探究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把学习内容设计成探究性的任务,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这个过程不能匆匆忙忙地走过场。

作为课堂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环节,它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效益:(一)展示交流促进了前置自学。

要想展示精彩,必须深入自学。

先自学后展示能有效地启动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机会受到关注。

綦江区送教下乡简报3(三角学区初中语文)

綦江区送教下乡简报3(三角学区初中语文)

“国培计划(2015)”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学习简报主办:重庆市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第期2015年12月16日“国培计划(2015)”—綦江区乡镇片区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三角学区初中语文)★新闻快递送教下乡—冬日里的暖阳●2015年12月15日上午8:30,“国培计划”(2015)——綦江区乡镇片区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三角学区初中语文)第二阶段的培训在三角中学阶梯教室如期举行。

15日上午,来自南州中学的区级名师——曾明老师作了题为《写作教学“四个一”策略》的报告。

曾老师声情并茂,结合案例与学员互动交流,让学员们明白了在写作教学时要做到“四个一”:唤醒一种意识、创设一个情境、设计一些支架、训练一种技能。

15日下午,同样来自南州中学的梅小洪老师作了《如何撰写教育叙事和教学案例》的专题讲座。

梅老师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让学员们明白了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16日上午,来自隆盛中学的王敏老师和来自三角中学的李昌斌老师给学员们以及远道而来的北碚区培训班的同行们展示了《皇帝的新装》同课异构教学。

两位老师风格迥异,教学设计巧妙而充满智慧,课堂精彩纷呈,掌声阵阵。

下午,学员分组对这两节课进行点评、诊断、打磨,两节凝聚大家智慧的教学设计大功告成。

学员表示,这样的磨课,让大家受益匪浅。

凛冽的朔风,并没有阻挡住学员们的培训之旅。

送教下乡,好似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位参训教师的心窝。

(三角学区初中语文班学员蒋家永)★培训动态研课磨课,让教学设计更出彩16日上午,王敏老师和李昌斌老师执教同课异构教学《皇帝的新装》。

两位老师充分体现了“文本细读,长文短教”,一个从“可笑可叹”切入,一个从“人物心理”切入,教学设计透射出智慧之光。

16日下午,全体学员对这两堂课进行集中点评、诊断、打磨。

学员们首先对这两堂课进行点评,在点评时既肯定优点更多的是找瑕疵提建议。

然后分成两个大组,第一组对王老师的课进行研究打磨,第二组对李老师的课进行研究打磨。

让翻转课堂实验研究落地生根———武汉市召开中小学“翻转课堂”

让翻转课堂实验研究落地生根———武汉市召开中小学“翻转课堂”

让翻转课堂实验研究落地生根———武汉市召开中小学“翻转课堂”实验交流展示会作者:郑占怡来源:《成才》 2017年第6期本刊讯5 月12 日上午,武汉市中小学“翻转课堂”实验交流展示会在硚口区井冈山小学举行。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碧武,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雷刚,硚口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靳远涛、局长郑学军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展示会。

来自武汉市各区的教研员、各科教师近400 人参加了展示会。

本次活动现场展示课均由井冈山小学的教师执教,另设3 个分会场进行直播。

现场首先展示的是晏小敏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课。

晏老师课前用平板推送学习资料,课上则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其间适时推送进阶练习。

课堂上,晏老师还利用平板APP 让学生一起玩数独游戏,通过“练中学、学中玩”达成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

随后,郭征老师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四年级的语文课《神奇的机器人》。

课堂上,郭老师合理地设置前置学习的资料,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同时,重视课上的读写练习,有效激发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翻转课堂上,两位老师用“教学助手”平台授课,学生用平板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互动环节中,与会嘉宾通过扫码,进入井冈山小学“微校”平台官网,参与实时互动评课,留下了近1000 多条评论。

其中,核心素养、翻转、E 学课堂等是评论中出现的高频词。

展示课后,井冈山小学教学副校长张燕作了《“翻转”前行,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的主题汇报,介绍了该校“E 学课堂”教学模式,并立体呈现了该校翻转课堂的研究历程,其中“微课的实用性”和“课堂的效能性”两项重点项目的研究,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井冈山小学的赵金雁、陈繇、吴琼、赵丽等七位老师还作了立体品课,深入诠释了该校“翻转课堂”实验的理念。

活动最后,市教科院的雷刚主任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学习资源匹配、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技术应用、教学反馈等6 个维度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的展示课。

聚集体之智慧燃教学之火花三塘联合学校星火校区(智慧课堂名师示范课数学篇)

聚集体之智慧燃教学之火花三塘联合学校星火校区(智慧课堂名师示范课数学篇)

聚集体之智慧燃教学之火花三塘联合学校星火校区(智慧课堂名师示范课数学篇)紫罗兰关注聚集体之智慧燃教学之火花三塘联合学校星火校区(智慧课堂名师示范课数学篇)昨天阅读410三塘联合学校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搭建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推出“智慧课堂、名师示范课团队教研”在全镇互交流。

金风送爽,秋色宜人的美好季节,星火校区数学组在教导处阳小勇主任、凌林主任的引领下,10月29日采用:二研二磨一展示的团队教研方式,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教研伊始,一切从团队开始,授课:谢娇琼、胡宇芳说课:蒋亚芬、陆蓉评课:周春霞、张艳梅电教及团队协作:周惠、蒋艳芬、黄蓝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出色的团队。

一磨二磨进行篇集思广益,集体备课,深度研讨,听课、研课篇磨课出精品、教研出经典,展示课堂精彩篇教研共同体,我们共交流。

兄弟学校领导及同仁们参与我校课堂指导篇最美我校全体数学老师。

看,参与学习度浓厚、积极听课评课、议课中,各团队说课、评课代表纷纷阐述自己精彩发言及兄弟学校代表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数学分享篇有着二十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工作坊坊主尹仁爱,给全体数学老师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本次团队教研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及教研组的大力支持。

三塘联合学校校长肖家军同志及常务副校长夏海鸥同志对课堂教学作出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宝贵的意见,这对我们数学组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谢校长全程参与本次活动的听课,评课,议课。

同时也对本次活动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感谢名师工作室以谢永忠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人员及同仁们,对本次教研活动的大力支持。

我相信,在全体数学老师的积极配合下,星火校区数学组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一定是个灿烂的季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研芳华,沉香流年。

三塘教研,“智慧课堂名师示范课”为全镇教师之间的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通过本次活动,各位老师们在研讨中升华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反思中探索着前行之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政治课堂如何有效反馈

政治课堂如何有效反馈

舒智龙(江苏省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克和诺维尔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让学生又快又准确地练习减法,每次30秒,共练习75次。

在前50次练习中,让甲组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不断鼓励和督促他们继续努力,并对所犯错误进行分析,而对乙组学生不进行反馈。

结果甲组学生成绩比乙组学生好。

在后25次练习中,给予乙组充分的反馈信息,而甲组学生不知道练习结果,结果乙组学生成绩优于甲组学生。

此项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关注、有效运用教学反馈策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反馈呢?笔者从反馈类型和反馈举措两方面阐述如下。

1.课堂教学的反馈类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反馈的载体和方式,大致可以分成:言语反馈、书面反馈、情感反馈。

言语反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反馈方式。

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即时语言交流,实现信息的互通,即时检测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和思维层次、质量。

教师通常在这一模式中进行肯定性反馈与矫正性反馈,可以防止学生将错误储存到记忆中。

特别是矫正性反馈,越早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

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易混易错知识点,需要教师经常进行矫正反馈。

如: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经常将市场落下),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学生经常将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搞混),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等等。

书面反馈是指在课堂上通过书面检测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教”的效果。

这一反馈方式可以更好地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为学生终将面对高考,而最终成绩的评定毕竟是书面考试。

如果这一反馈再结合实物投影的方式效果会更好。

在学生书面训练结束后,我们可以选取几个学生的作业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全体学生,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相信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情感反馈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察言观色”。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路径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路径分析

-061-2021年第03期(总第255期)摘 要:通过分析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偏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数学游戏是小学数学教师渗透数学思想的主要路径。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须立足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发挥数学游戏的教学特点,这样才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从而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集合思想方法、归纳总结思想等。

文章主要从简易型游戏、观察型游戏以及动手型游戏三个方面分析上述三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游戏;渗透路径中图分类号:G623.5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3-0061-02基于新课改要求,游戏引导方法作为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小学数学教师在现代教育领域中面临的全新的研究课题。

新时代的游戏引导方法须以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为核心,它不仅能解决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问题,还能融合现代教育新思路和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想打开一扇新窗。

下面是笔者的详细分析,文中涉及的教学实例请参照人教版小学数学材料。

一、数学思想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一)降低学生的解题难度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些数学习题并不是他们努力想、努力做就能够做出来的。

有一些数学习题只有依靠数学思想才能解决,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实则是大幅度降低了学生的解题难度,从而保证解题思路的正确性。

(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小学数学知识难度虽小,但对小学生来说依旧有不小难度,而且某些数学题有特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基于小学数学题目所总结的解题利器,如果学生能充分理解并应用好这些数学思想,在解题时就会得心应手,久而久之就能大幅度提升解题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基础(一)转变教学要求首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思维分析、逻辑推导、想象创造等核心素养,以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刘悦来源:《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2024年第07期[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科教学,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它的切入点主要有数学审美观、科学素养、个性品质、思政素养与辩证唯物主义等. 研究者以“集合的概念”教学为例,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展开具体分析.[关键词]课程思政;集合;切入点;立德树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数学教学可通过对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渗透学科课程思政思想,营造良好的文化场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资源丰富的课堂中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借助数学课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可满足学生长期发展的需求,两课同行可形成协同促进的教学成效.構建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高中数学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将马克思主义观与数学精神有机地融合于一体,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关注数学思维的训练与伦理教育,将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作为教学的内在使命. 如图1所示,数学课程思想元素可从数学审美观、科学素养、个性品质、思政素养与唯物辩证观等方面切入.切入点一:数学审美观数学本身就具有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特点,课程思政的渗透可将数学美作为切入点,通过一定的手段,让学生在数学美的影响下陶冶情操、启发思维、提升审美观. 张奠宙认为:数学美可以用美好来形容,实际教学可践行该观点. 研究发现,数学的“美好”意境能让人领略到数学独有的魅力,感知数学学习的愉悦感,从而乐学、善学.切入点二:个性品质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拥有共性品质,比如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协作共进、追求真理等. 学生的个性品质内涵比较广泛,除了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外,还涵盖通过学习获得的价值观与数学素养等. 如数学史上优秀的数学家,他们竭尽全力追求真理,面对困难勇往直前,这些都是个性品质的表现,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切入点三:科学素养这里所说的科学素养涵盖实践创新与科学精神等,数学学科本身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有一定优势,将科学素养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实属天时地利.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不随波逐流,不迷信权威,具有据理判断、坚持真理等特点. 如数学思维的解难性、真理的可靠性、演算的精准性等都是科学素养的体现.切入点四:唯物辩证观理学类课程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教学中,此为学科唯物辩证观的教育.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讲究理据的说理学科,它具有客观性,教学过程切忌“想当然”,而应秉承唯物主义理论渗透课程思政. 如分类讨论就是一分为二地客观看待问题,再如函数可描述事物量变过程,等等. 这些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切入点五:思政素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决定他的价值观,是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 思政素养包括爱国、爱党,拥有家国情怀等. 在教学设计时,可将与此相关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 事实证明,数学学科对科技、国防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师可将我国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对祖国的卓越贡献带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笔者以“集合的概念”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数学课堂中.例谈实施措施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本节课是高中阶段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有着非凡意义. 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结合学生当时的心境,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师:各位同学从不同的学校聚集到这个班集体,即将开启一段崭新的学习时光,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新的目标. 大家有缘坐在同一个班级内,今后咱们就是一个集体. 本节课我们应景一个新的学习内容——集合.教师说完这段话,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要求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初步浏览教材,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认识.《爱我中华》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歌曲充满了正能量,“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刚好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集合”相呼应. 基于教师的言语引导与歌曲的渲染,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也不由自主地对“集合”产生了别样感情. 此时,教师可趁机提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努力奋斗,我们从今往后要拼搏,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分析此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 学生熟悉的歌曲不仅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系,还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借此作为课堂引入情境,恰当、合理,这种引入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发展学生的团结意识与集体荣誉感.2. 实例探索,概念形成借助多媒体展示如下实例:①10以内的偶数;②育才中学的高一学生;③我国的四大发明;④方程4x2-3x+2=0的实数根;⑤与直线距离为定长的所有点;⑥四大洋.师:这6个实例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共同点吗?学生思考并合作交流,初步提炼出集合的关键要素. 教师要求学生对集合的概念进行初步描述,同伴给予补充. 教师适当点拨并加以完善,强调将所有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师:请大家各自列举一些与集合相关的例子,分别指出其中存在哪些元素.生1:咱们班的学生就可以组成一个集合,老师和同学都是这个集合内的元素.生2:我们家也可以视为一个集合,家里的每一名成员都是这个集合内的元素.……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环节涉及思政素养与个性品质两个方面. 教师展示的实例中,四大发明不仅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叹中华文明之源远流长,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了民族自豪感,这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契机. 观察教师所提出的实例,这些都是源于生活、数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内容,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博大精深. 每一个学生通过对各个实例的分析,不仅充分感知到了数学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还学会了从不同视角观察与分析问题,有效提升了个性品质.3. 积极互动,深化概念(1)集合元素基本性质的探索师:咱们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咱们班的女生、接近100的数,三者是否可组成一个集合?说明理由.设计意图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探索集合中元素的基本性质. 将不同类别的元素罗列在一起,一方面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互动提供素材,为揭露元素性质,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做铺垫.①确定性. 师生、生生通过积极互动,探索出集合元素具有确定性,即一个确定的集合,一个对象是否能成为该集合内的元素是确定的. 该特性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与周密性,也要求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时刻保持严谨、理性,此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前提.②互异性. 解释元素的互异性,可拿班级这个集合来做比喻: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这个集合内的元素,是独立的个体,各具特色. 想要让班集体变得强大,最好的方法就是所有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并将各自的优点发挥出来.③无序性. 处于同一个集合内的各个元素是无序的,如处于班集体内的人员,不论怎么调动位置,并不会影响这个集合的存在. 从表面上看,各个元素都在活动,但活动范围并没有离开这个班集体,因此集合的性质未改变.课程思政切入点的分析此过程涉及科学元素、个性品质与辩证唯物主义. 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让学生从科学、严谨的角度认识数学这门基础学科;互异性促使学生萌生出集体主义观,这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无序性让学生明确不论在教室内如何竞争,但出了教室门,个人则代表着班级的形象,这是催生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过程.(2)集合与元素之间关系的探索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明确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经讨论,获得了如下结论:大写字母A,B,C,…表示集合,小写字母a,b,c,…表示元素,若a为集合A的元素,则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反之,a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读作a 不属于A.(3)数集及记法依然采取互动交流的方式与学生一起确定各个数集及其记录方法,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全体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N或N*;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记作Z;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记作Q;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实数集,记作R.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为发展学生数学审美观的过程. 师生、生生的积极互动,不仅让学生对集合元素的性质产生了深刻理解,还进一步夯实了学生对集合概念的认识. 尤其是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的探索以及数集的记录,凸显了数学语言独有的简洁美.4. 精选例题,灵活应用师:通过前面的探索,我们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一个集合.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集合呢?(学生交流)(1)列举法:将集合内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置于花括号“{}”内.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小于8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②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当学生顺利解题后,教师提出一些用列举法不方便表达的问题,以引出描述法.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为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过程,即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求学生学会变通,探寻新的解题路径,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学生的处理能力的关键.(2)描述法:设A为一个集合,把集合A中所有具有共同特性P(x)的元素x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AP(x)}.例2 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①方程x2-4=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②小于20却大于10的整数组成的集合.设计意图提出上述两个例题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列举法与描述法的适用范围.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环节涉及科学素质与数学审美观两个切入点,集合的两种表示方式不论是读法还是写法都要严谨、规范,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做人做事都具有重要意义. 集合的表示方式体现了数学符号语言独特的简约美,这对陶冶学生的美学情操具有重要价值.5. 课堂检测,总结提升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三种集合表示方式的特点,并完成相应的配套练习. 同时,引导学生从如下几点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①集合中的元素具备哪些性质;②集合表示方式的适用范围.此环节,教师趁机渗透数学史,具体内容为:19世纪末,康托尔“解决无限量问题—超越数集的限制—创设集合的概念”的过程,被希尔伯特赞誉为“是人类纯粹智力活动的最高成就之一”. 以此激发学生课后自主研究“集合”的发展史,让學生感知集合的伟大之处,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数学精神.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数学史的应用,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使学生从数学家身上感悟数学精神,从而坚定信念,在数学道路上勇往直前、开拓创新.总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课程思政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具体措施.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从导向性、过程性、自然性与情感性等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明确并坚定政治立场与方向,按照时代发展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多媒体教学“三不要”

多媒体教学“三不要”

多媒体教学“三不要”马玉顺(山东省临朐一中)前段时间,笔者应邀参与某地思想政治课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并担任评委工作。

在两天时间里共听了16位教师的新授课(其中高中8节、初中8节),这些教师无一例外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普遍精美,课件展示流程顺畅,从技术上说似乎是完美的,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缺少了些什么。

后来慢慢回味,才发现其中的一些课堂固然气氛活跃,堪称精彩,但只是完成了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整堂课教师忙碌于操作微机,多媒体轰炸与动画渲染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大打折扣。

事实上,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用与不用,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即使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应该做到恰切、适度、高效。

在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上,应力争做到“三不要”。

一是不要忘了学生。

课堂教学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应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课堂上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学生顺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核心,决不能由教师唱主角,学生沦为配角。

具体到课件制作,从材料选取、情境设置,到问题提出、材料解读,都要首先考虑学情。

课件的使用更要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跟进,破除那种教师预设好的“一问一答”“答案唯一”模式,将材料的解读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总结。

在这次优质课评选中,16位参赛教师中有三分之一整节课都是站在讲台电脑屏幕前按部就班地操作微机,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中,缺乏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和情感沟通,更别提育人的榜样作用。

在全部16堂课中,每位教师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多个教学情境,但一些教师设计情境时没能突出主题,没有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和难点,造成了教学结构失衡,虽然花了很多力气,但却是无用功。

不仅如此,教师们设计的教学问题也存在脱离学情的弊端。

16位教师中只有1人关注到课堂生成,依据课堂上学生的疑问,脱离课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师生合作、生生探究。

另外15位教师只是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一枚棋子,按照教师的要求解答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学生的自主思维并没有得到启发和锻炼。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家乡人物(风物)志选题指导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家乡人物(风物)志选题指导教案教学设计

家乡人物(风物)志选题指导教材分析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它是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提到:“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通过开放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参与传播建设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材安排的三个学习活动分别采取访谈、调查、建议的形式展开。

由于学生此前少有对文化生活的深度访谈、调查与研究,教师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方法的指导,关注教材中学习资源的阅读与运用;要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机会,完成选题论证、访谈与调查的设计;要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通过以上活动来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在阅读、实践与表达中拓展视野,提高对家乡文化生活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为此,我们可以确定如下学习目标和课时安排。

学习目标:1. 通过关注与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

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2. 学习访谈、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技能,关注访谈问题的设计和访谈对象的选择。

以“人物志”或“风物志”的形式为家乡留一段记忆。

3. 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在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学习调查材料收集、处理与分析,能合理地制订调查大纲或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并撰写调查报告。

4. 在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并了解建议书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课时安排第1课时:“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的选题确定、访谈设计第2课时:“家乡人物(风物)志”的写作指导第3课时:“家乡人物(风物)志”的分享与评价第4课时:“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调查准备、方法指导第5~6课时:调查报告写作第7课时: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互评与修改第8课时:“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书的写作指导第9课时:建议书反馈交流及活动反思交流学情分析放假之前,我们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任务:了解浏阳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参考《学法大视野》第四单元的相关知识,试着为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做好选题。

讲述学生自己故事的课堂

讲述学生自己故事的课堂

讲述学生自己故事的课堂-政治论文讲述学生自己故事的课堂——例谈思品课学生主体性资源的开发王芳摘要:课堂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学生主体性资源,教师应当多选用学生自己经历的事情,亦即“讲述学生自己的故事”。

讲述“学生和自己之间的故事”,可以帮助学他们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情感心灵上的困惑、行为习惯上的偏差、思维意识上的薄弱等问题;讲述“学生与同学之间的故事”,有助于催生、深化彼此间的情谊;讲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故事”,有助于达成师生心灵的契合与共鸣;讲述“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懂得自身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体性资源故事作者简介:王芳,女,江苏省金湖县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学生在生命成长中的欣喜与困顿、庆幸与沮丧、欢笑与泪水,都是教育的宝贵资源,引领学生从自己成长的最真实的经验中学习,是教育最为重要的路径。

的确,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思品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多选用学生自己经历的事情,亦即“讲述学生自己的故事”,这样既突出主体性,又增加体验性;既避免选材时的舍近求远、舍本逐木,又能使课堂教学接地气、显实效。

一、讲述和自己之间的故事——体会嬗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情感心灵上的困惑、行为习惯上的偏差、思维意识上的薄弱等。

课堂上多讲述“学生和自己之间的故事”,可以帮助他们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所谓“学生和自己之间的故事”,就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情境、活动、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亦即“自知”,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在连续反复的“自我对话”中体会自身的嬗变,感受自我成长的力量和美好。

学生自身会因这些“亲历”与“成功的体验”而更加自信,对于其他同学而言,来自同伴的经验和身边的榜样更加可亲可感、可信可行。

浅议如何有效地课堂提问让小学数学学习不再“沉闷”

浅议如何有效地课堂提问让小学数学学习不再“沉闷”

浅议如何有效地课堂提问让小学数学学习不再“沉闷”
罗杨康
【期刊名称】《东西南北》
【年(卷),期】2018(000)023
【摘要】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当、课堂生成把握欠缺等诸多问题。

教师要如何深入教学一线并勇于实践,大胆革新,如何关注并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认真研究多样化的数学教学策略,如何探索更多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文简单地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措施,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总页数】1页(P1-1)
【作者】罗杨康
【作者单位】四川省大竹县蒲包乡中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让小学语文课堂气氛变得不再沉闷 [J], 谭成辉
2.让小学英语课堂不再沉闷 [J], 王婷婷
3.如何让小学英语课堂不再沉闷 [J], 李莉
4.让小学语文课堂气氛变得不再沉闷 [J], 谭成辉;
5.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不再沉闷 [J], 韦世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放飞思维“风筝”成就精彩课堂--对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

放飞思维“风筝”成就精彩课堂--对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

放飞思维“风筝”成就精彩课堂--对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闫建锋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教学)》
【年(卷),期】2013(000)007
【总页数】1页(P73-73)
【作者】闫建锋
【作者单位】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多媒体——成就精彩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 [J], 周锋;
2.善用课堂导入成就精彩语文课堂探究 [J], 张明华
3.关注细节成就课堂精彩——评特级教师丁雪飞执教《理想的风筝》 [J], 郭仕红
4.问题探究使课堂精彩起来——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与推广 [J], 江中伟
5.有效互动成就精彩课堂——小学数学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探究 [J], 曾蓥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我是来自古代文学专业的韦昕楠。

当我拿到“异化”这个主题时,浮现在我眼前的那个人就是祥林嫂,我觉得没有什么比“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更能形容一个人的异化了。

我想大家在中学课堂上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谁杀死了祥林嫂”,其答案往往都是旧社会的封建礼教制度。

今天我们在人的实现和发展的论域下重新审视这个主题,我想从祥林嫂自身这个角度来谈,谁杀死了祥林嫂。

换言之,在座的我们何以逃脱“活物”的命运。

我先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第一,在生理需要层,她从最开始对温饱的缺乏到直接沦为乞丐;第二,在安全需要层,她有对做稳了奴隶而不得的反抗和对死后的恐惧;第三,在爱与归属层,她有着对来世能否寄托恩爱和母爱的疑惑;第四,在尊重需要层,她有对再嫁而失去贞节名誉的抗争和读失去奴仆体面的难堪;第五,在自我实现需要层,她有着抗婚的失败和儿子阿毛的夭折。

两个问题,祥林嫂满足的时候在满足于什么?她这一生有两段幸福时光。

一是在刚到鲁镇的鲁四老爷家里做工时,她拼命地做活,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取众人的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洗刷自己身为寡妇的耻辱,这满足了她对归属感和尊重的需求。

第二段是她在接纳贺老六并且有了阿毛后,让她感受到了家庭与亲情的温暖,让她实现了对爱的期待。

然而我们仔细思考,鲁四家并没有接纳祥林嫂,更谈不上尊重她,只是把她当做牛马工具利用和压榨;贺老六与祥林嫂的婚姻生活幸福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祥林嫂再嫁的初衷是去生儿育女,是把女性看做繁殖工具的逼迫和买卖。

祥林嫂以为她得到的尊重、归属和爱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才会轻而易举地被结束了她人生里最满足的时光。

第二个问题,祥林嫂不满足的时候在不满足什么?我们发现虽然祥林嫂的发展和实现需求很低微,但同其他奴隶相比,她有着微弱和自发的生命意识,也就是说她有自发的做“人”的向往。

但是,这种反抗并非某些人所鼓吹的觉醒,而是只是迫于封建礼教带来的耻辱感的反抗。

祥林嫂开始反抗的原因是周围人实用主义文化和封建迷信带来的精神世界荒芜,寡妇、再嫁这些不干净的身份是他者对祥林嫂的贴标签,但祥林嫂本身是勤劳、朴实、善良的。

祥林嫂不能清醒的定位和评价自我,而是失去了自觉,这直接导致了她的反抗愿望不能达成,因为她的反抗,其实是在顺从把她推向深渊的封建礼教;她的争取,其实是在争取立足在这个毁灭她的社会中的机会;她的倾诉,其实是一次又一次通过自虐而完成的自我惩罚。

她之所以逃到鲁镇,是因为她还残存着最后的尊严感,她第一次感到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是因为她终于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祥林嫂此时的满足其实也是可悲的,因为一个人的归属感和价值,竟是靠着一个大户人家的承认和施舍才能达成。

所以当她彻底失去了爱,失去了尊重,失去了自我存在的意义时,在这无爱的人间,她不得不死亡!
所以我得出来的结论是,如果一个人,她的满足与不幸都是建立在一个被异化的的世界里,那么她的满足不会持久,也不会给予她真正的爱、归属和尊重;她的不幸却会长存,因为她反抗的出发点和预设目标并不是清醒和理智,所以永远也不可能在这个异化世界里达成。

我们何以逃脱活物的命运,在我看来,就是走出被工具化的人与人关系的世界,才能有真正的人的发展和实现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