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板块构造与地壳演化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1. 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上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证据和主要内容。

2. 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相对运动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包括板块、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2.1 板块板块是指被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岩石块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地球上的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由厚度较大的地壳组成,主要位于大陆地区;海洋板块由厚度较薄的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主要位于海洋地区。

2.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构造边界、转换型构造边界和隐没型构造边界。

边缘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边界,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转换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边界,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隐没型构造边界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沉的边界,主要形成火山和地震。

2.3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的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板块运动、挤压型板块运动和滑动型板块运动。

扩张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分离运动,主要形成海洋中脊和地震;挤压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碰撞运动,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滑动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

3. 证据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

3.1 地震和地震带地震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3.2 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板块边界附近常常伴随着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重力异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磁异常则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中的磁性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3.3 岩石和化石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不同板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地球的地质历史和构造演化

地球的地质历史和构造演化

地球的地质历史和构造演化地球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奇迹的行星,它的演化经历了亿万年的时间。

地球的地质历史可以通过不同的岩石记录和化石化石来追溯,这些迹象揭示了地球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地球的地质历史和构造演化,并探讨其中的重要事件和过程。

1、地球的形成和早期演化地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6亿年前,当时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坍缩形成了一个原始的行星。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形态和构造演化。

最初的几百万年里,地球表面被熔岩所覆盖,这些熔岩源自于地球内部的火山喷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的温度下降,表面开始结晶,并形成了地壳。

2、地球的地壳演化及板块构造理论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的演化主要包括克拉通、造山带形成以及板块构造的产生。

地球上最古老的地壳构成了大陆核心部分,被称为克拉通。

而造山带形成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挤压作用,形成了山脉和地震带。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上地壳演化的重要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几个大型板块,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板块构造理论为解释地球地壳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3、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地球不仅在地壳上具有复杂的构造,它的内部也有着不同的层次和结构。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地核、外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核心,由铁和镍组成,是地球内部最热的部分。

外核是地核外部的一层,主要由液态金属组成。

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壳层。

4、地球的构造演化过程地球的构造演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主要由内部热传导和地壳板块运动驱动。

热传导是指地球内部的热量通过传导和对流的方式向外传递。

地壳板块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壳板块在不断移动、碰撞和分离。

这些过程不仅导致了山脉的形成,还引发了地震和火山活动。

在地球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有一系列重要事件的发生。

例如,古老的大陆核心形成是地球构造演化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地质学理论,是用来解释陆地及海洋地壳的结构特征以及它们背
后的形成机制的理论。

按照该理论,地壳由一系列板块组成,每一片板块都是独立漂浮在
地幔之上的硬质件。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上有三种运动:地块的波动、辐射和反弹,
这三种运动的联合作用主要控制著地质特征的演化,特别是洋壳的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板块的碰撞乃至分裂主要由洋壳的热对流驱动,地壳的板
块可能本质上由下面这些部分组成:洋层、洋块、洋底及洋壳边界层。

当板块碰撞时,洋
壳会被推向陆壳,大量的岩浆会被板块和陆壳之间的摩擦力释放出来,这些岩浆会经过地
表流到它们周围的地区,或者再次入侵地下,造成构造变化。

通过观察地表导出板块及其相互之间的运动,科学家们发现了构成地壳的体系,主要
包括板块碰撞、劈裂或扭曲,形成的构造变形和单位原准则地质时代的更新形成中的作用。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壳上的洋壳不断的碰撞、剪切或压缩,而这些碰撞、剪切或压缩都
会导致新的地表作用,从而改变陆地及洋壳的形态和局部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成为研究地球结构和动力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地幔漂移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两个词。

其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研究地
壳的两种构造的新范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地质科学中的许多问题。

它也是年代划分的根
本基础,为研究地块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描述、定义和量化
地质运动和地质形变。

版块构造学说(3篇)

版块构造学说(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球作为一个庞大的行星,其表面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到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化。

版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科学理论,对地球的构造、演化、灾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二、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 地壳与板块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存在着一个被称为软流圈的过渡层。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在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状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地壳和地幔的物理性质,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个板块。

板块是地壳和地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单元,它们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板块的边界通常具有活动性,是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发生地。

2. 板块类型根据板块的形态、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可以将板块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大陆板块:主要包括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等。

(2)海洋板块: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等。

(3)边缘板块: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交界处的板块,如太平洋板块的边缘板块、欧亚板块的边缘板块等。

三、版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1. 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在远古时期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大陆板块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克和威廉·福布斯提出了“地壳板块说”,认为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詹姆斯·海斯和威廉·弗利特提出了“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四、版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地球内部热流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第九章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很长时期来,对地壳运动的分析,对大地构造的解释,一直是传统的固定论的思想占主导、统治地位(即海陆无根本改变,只是范围大小而已,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

活动论观点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直到六十年代才成为系统理论为大多数接受。

因此活动论的观点,活动论的一系列理论被称之“新地球观”。

活动论的观点:张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海陆并非绝对固定,陆地基底位置有过改变。

其理论包括: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这些理论可以说是同一思想观点,在几个发展阶段中的基本理论。

从大陆漂移到海扩张再到板块构造,后者对前者有着继承发展的关系,应该说大陆漂移是新地球观的萌芽阶段,海底扩张是它的发展阶段,板块构造理论则代表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目前这一理论被地质学界接受,但并非尽善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1.大陆漂移一、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最初主要建立在大西洋两岸地形有较好的拼合关系这个基础上,注意到这种拼接关系的可追逆到很久以前。

1620年法(培根)提出非洲与南美边界有拼合的可能(未解释)。

1858 年Ssder(斯奈德)《地球及其演化》一书中指出欧洲与北美也可以拼合在一起,并且两岸煤系地层连续。

1910.美Talor(泰勒)这些文章注意到了两岸拼合现象,说明大陆曾可能连在一起而后又分开,但长时期内无人深入研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理论,直到1912年,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不仅指出两岸拼合关系,较系统的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1915年,Wegener的第一部论述大陆漂移理论的书《海陆的起源》问世,书中具体论述了有关大陆漂移的时间、漂移前后情况,漂移的机制,并列举了一些证据。

尽管漂移机制等后人提出了疑问,但应该说大陆漂移学说已成为了较系统的理论。

因此一般认为Wegener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最初魏格纳本人并不是地质学家,而是一名气象学家(32岁时提出大陆漂移,1932年在北极格陵考察时不幸遇难)。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壳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运动和相互作用。

这一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和认识。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最早由美国地质学家扬·米尔斯(J. Tuzo Wilson)于1965年提出。

他根据大量的地震、火山和地球磁场数据,发现地球上存在许多类似于拼图般的地块,这些地块可以看作是巨大的地壳板块。

扬·米尔斯将这些板块视为独立的地质单元,他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俯冲说”两个重要概念,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地球内部结构认识的深入,板块构造理论得到了更多的证实和发展。

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地球科学家发现了地壳与上地幔之间的莫霍面,从而确定了板块的存在和运动。

此外,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构造特征也进一步支持了板块构造理论,例如大洋中脊、地壳断裂带以及火山带的分布等。

二、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板块构造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地球表面主要由大陆和海洋两种类型的板块组成。

大陆板块相对稳定,由厚而密集的岩石构成,而海洋板块则较薄且富含玄武岩和较轻的岩石。

2. 海底扩张: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的主要地质现象之一。

板块在大洋中脊的两侧相对分离,新的地壳物质从地幔中涌出填充空隙,使得海底扩张。

3. 板块运动和边界: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地球上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主要包括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聚合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远离或靠近的地区,例如海底扩张区和海沟。

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滑移的地区,例如断层带。

聚合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区,例如大陆与大陆的碰撞造山带。

4. 板块俯冲和构造演化: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火山活动和造山运动等地壳变动现象。

板块俯冲是指板块在聚合边界上发生的一种运动,俯冲板块从地壳表面下沉至地幔深处,引发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课外阅读】板块构造学说的演化

【课外阅读】板块构造学说的演化

板块构造学说的演化河南陈连喜地球自从形成以来就在地表和内部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正是地球的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是形成地球表面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则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探讨地壳运动的产生原因,需要用大地构造理论加以解释,板块构造学说就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

它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大陆漂移学说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总结前人有关大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认为: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是连在一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周围的海洋称为泛大洋。

从中生代开始,这个泛大陆逐渐分裂、漂移,一直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出现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

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动力。

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引起大陆漂移的动力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离极运动)和日月对地球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作用。

对此当时的物理学家经过推理计算后发现,仅凭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

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兴盛了十几年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二.海底扩张学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海洋探测的发展证实海底岩层薄而年轻(最多二、三亿年,而陆地有数十亿年的岩石);另1956年开始的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地磁异常是对称的。

据此,美国学者赫斯和迪茨在1960~1962年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不断扩张,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发生俯冲,形成海沟,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在海沟向陆一侧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大洋壳俯冲带,由于其下部逐渐熔化、混合而消亡,所以又称为大洋壳消亡带。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

含大洋沉积物和 岩石圈碎块的混 杂堆积体
由于海沟与岛弧(山弧)紧密相随, 称之为海沟岛弧系。它们构成了特 征性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班尼奥 夫Benioff带 )。
马里亚纳群岛

读书思考
• 知识点: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大洋 中脊、海底地磁条带、转换断层、地幔对流、威尔逊旋回、 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海沟、岛弧、贝尼奥夫(Benioff)地震带 、地幔柱、热点; • 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 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 板块构造的基本含义? •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 • 用板块俯冲观点解释全球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3)成年期—大西洋型大洋盆地
持续海底扩张,洋底不断展宽,逐渐形成宏伟的大洋中脊体系 和开阔的深海平原。实例:大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型大洋盆地
洋中脊虽继续扩张,但洋盆一侧或两侧出现俯冲消减作用,海洋 面积渐趋缩小。实例:太平洋。
(5)终了期—残留海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两侧的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残留 内陆海。现代实例:地中海。
3 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 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 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 中形成的,太平洋是 泛大洋的残余。 5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 漂移的过程中,前缘 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 脉,后缘由于硅镁层 的粘结、拖曳而脱落 形成岛弧、岛屿。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至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引起广泛 讨论,盛极一时. 30年代后就逐渐趋于沉寂。
(1) 胚胎期—大陆裂谷 地幔物质上升,大陆地壳隆起、变薄,在拉力作用下, 地表形成一系列大陆裂谷盆地。现代实例:东非裂谷。

(精品)普通地质学_舒良树_第九章板块构造

(精品)普通地质学_舒良树_第九章板块构造


-----───── 格林威尔运动Z/Pt─────────
晋宁旋回(8-25亿年)
-----─────── 阜平运动─────────
太古代旋回(35-25亿年)
二.板块构造 Plate Tectonic 海底地貌单元
大陆架:坡度平均0.1度,水深小于200米, 宽度大。
大陆坡:坡度平均3-6度,水深1400米到 3200米。
特征相似的二叠系,同时在南非的开 普顿山和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现。
推理:在大西洋形成之前,它们是连 在一起的地质体。
北 美
大西洋海源自底南美西欧
非 洲
d.冰川:石炭纪、二叠纪高寒带的冰川遗迹, 现在 却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印度、澳大利亚、非洲、 南美、南极等地。 推理:这些不同地区原先是连在一起的。
全球板块的划分
五.地体构造 Tectono-stratific terrane 1. 构造地层地体:指的是以区域断裂为边界的,具 有区域性延伸的、与相邻地体具完全不同地质发展 历史的地质实体(Howell等,1983)。
在成因学与运动学上,地体是曾经作为洋底高原 或岛屿的岩石圈碎块或地壳碎块随板块运移到活动 大陆边缘的增生体(卢华复等,1990)。 2. 增生作用:指的是地体合并于大陆的前缘,形成 大陆地壳的新增部分,使大陆边缘不断扩大的过程。 这种增生是高效率的,不是一点一点地铲刮,而是把一 个一定规模的地体整块地拼贴到大陆边缘上。

亿
劳亚古陆


特提斯海


冈瓦纳古陆

.
一 七 亿 年 前 的 冈 瓦 纳 大 陆
引伸2:海底扩张 地幔物质从洋中脊涌出,推动原来的物质向二侧对 称运移(Wilson, 1965)。 主要特征: 1.洋底扩张速度平均2cm/年,二亿年洋底更新一次, 所以洋底无中生代以前的岩石。 2.洋底沉积物最厚处600米,相当于一亿年中堆积的 厚度。 3.存在一连串的海底平顶山。 平顶山成因:地幔物质上涌到岩石圈底部,然后分熔成 中基性岩浆喷出,形成海底火山;热点的位置固定,而 板块在移动,所以可形成一连串的火山;火山开始时位 置较高,山头容易被波浪削平,最后成为海底平顶山。

板块的构造概念

板块的构造概念

板块的构造概念板块的构造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岩石层被划分为若干块状的固体结构单元。

它是对地球地壳的一种宏观划分,用来描述不同岩石块之间的界限和相互关系。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大尺度地质运动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壳上的岩石层被划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可以是大陆板块、洋壳板块或者混合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通过板块边界实现的,板块边界可以是构造边界、变形边界或者混合边界。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主要得益于对大西洋中脊的研究,通过对大洋大陆边界和海底扩张的观察,科学家发现了地球外球面的整体性。

根据海底磁异常和热涨落的研究结果,科学家发现了板块运动的关键证据,通过研究地震和火山活动现象,对板块构造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和验证。

板块构造的概念认为地壳上的板块在不断地相对运动,这种运动可以是靠近、远离或者侧移等不同方式。

板块之间的运动造成了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形成与演变,如山脉的抬升、火山喷发、地震活动等。

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解释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重要基础,它为地壳演化和新大陆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板块边界的研究,科学家认识到地壳构造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地球表面的岩石层不是单一的连续整体,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

板块构造的概念也对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板块边界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热点区域,板块运动产生的应力积累可以导致断层发生滑动,进而引发地震。

同时,地壳板块的相互碰撞和俯冲还可以形成火山活动的热点,板块俯冲的过程中,在俯冲板块下方的岩石可以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部分融化,形成岩浆,从而喷发形成火山。

此外,板块构造理论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宏观框架,为区域地质调查、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

通过对板块运动的研究,可以预测和预防地震、火山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利用地球资源和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板块构造的概念对于理解地球地壳的组成和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地壳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研究

地球地壳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研究

地球地壳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研究地球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而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的地壳板块以一定速度相互移动的现象。

研究地球地壳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对于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球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的相关性,包括地壳运动的驱动因素以及板块运动对地壳演化的影响。

地球地壳的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岩石组成和分布形态。

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较轻的花岗岩和较重的玄武岩。

地壳的厚度约为5-70公里,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且密度较低,而海洋地壳则较薄且密度较高。

地壳构造的研究对于理解地壳演化和板块运动机制至关重要。

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相对运动的现象。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地球上的地壳被划分为几十块不规则的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相对运动,包括板块的碰撞、推移、拉开或滑动。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了许多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有两种:地球内部的构造作用和地球表面的重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构造力量包括岩石的热对流和地壳的构造变形。

地球内部的岩石热对流引起地球物质的上升和下沉,这种对流运动推动着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

地壳的构造变形也会产生内力,进而导致板块运动。

地球表面的重力作用主要指地球引力对地壳板块的作用,这种作用会使得板块向重力中心方向运动。

地球地壳与板块运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板块运动对地壳的形成、变形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板块运动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地壳板块的碰撞和摩擦,积累的应力会引发地震。

同时,板块边界上的一些地壳板块下潜到地幔中,形成了俯冲带,俯冲带附近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熔化形成岩浆,从而产生火山喷发。

其次,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上的山脉和地壳隆升。

当两个地壳板块碰撞时,其中一块板块被挤压向上,形成了山脉。

板块的相对运动也会引起地壳板块的隆起和沉降,形成了地质构造,如盆地和高原。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全球洋中脊延伸总长为64000Km,洋脊宽达1000~4000Km,
高出洋底2000~4000m。洋脊横切面为平缓的等腰三角形,两侧
呈地垒型隆起,中间为地堑式陷落的裂谷。火山活动,以基性岩
浆作裂隙式喷发。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② 洋中脊地震
五年内发生的地震分布图
洋中脊是全球 重要地震带之一。
震中沿脊顶轴部呈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六十年代晚期板块构造的诞生,它标志着地球科学的革命。 1968年地球科学家把板块构造学说这一系列进展和发展宣布为 “新全球构造论” ,它的重要性可与天文学上哥白尼的“太阳中心 论” 和生物学上达尔文的 “进化论” 相提并论。
板块构造是全球构造理论。它将各种地质作用统一到板块的
(4)非洲的前寒武纪片麻岩可与巴西的
同类地层对比。
(5)在北半球,挪威-苏格兰加里东褶皱
带越过大西洋后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海岸;
(6)在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和南极大陆发现石炭纪-二叠纪的冰川遗迹、
而冰川遗迹指示的古冰川运动方向均符合大陆漂移的结论;
(7)部分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资料。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②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海的延续
部分。坡度3°~ 6°,平均 4°。它是海底地形的转折带。其宽度20~90Km不等, 基部水深1400~3200米。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③ 陆隆:环绕大陆坡的基部 并过渡为洋底,沉积物厚。 坡度小于1/400。宽度不等, 最大宽度可达1000Km。
环太平洋洋底缺失陆隆。 大陆架、大陆坡、陆隆是大 陆的水下延伸部分,统称为 大陆边缘。 ④ 大洋盆地:是海水最深的地区,水深4600~5500米。大洋盆 地中的平坦部分为深海平原,起伏坡度为1/1000以下。大洋盆 地是洋壳的组成部分。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它在地球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壳的演化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上地壳演化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从地壳演化的概念入手,探讨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地壳演化是指地壳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地壳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壳的形成、变形、破裂和重建等多个方面。

地壳演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地球内部的热量和物质运动。

地壳演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原始地壳形成、大陆演化、板块构造和地壳重建等。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地壳演化的重要理论之一。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被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的演化是由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板块的碰撞、俯冲、拉伸和滑移等。

这些相互作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震活动等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通过板块构造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壳的演化和地球上的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也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了理论基础。

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还揭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运动规律,对于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板块构造是地壳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震活动等现象,从而推动地壳的演化。

板块构造还影响着地壳的形成和破裂过程。

例如,板块的碰撞和俯冲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褶皱形成,而板块的拉伸和滑移则会导致地壳的下沉和断裂形成。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的研究对于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地壳演化和板块构造,我们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

这对于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之,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地壳演化是地壳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而板块构造是解释地壳演化的重要理论之一。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一层固体壳层,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基础。

地壳的演化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上地壳变动和地球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理论。

本文将探讨地壳演化和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并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角度阐述地壳的演化过程。

一、地壳构造的基本概念地壳构造主要指的是地球上地壳表现出来的各种变形和构造形态。

地壳构造的主要特征是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地壳构造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地球内部地幔和外部大气、水等外力作用下的结果。

二、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解释地球演化和地壳演化的重要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几个大的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以不同的速度移动,从而导致了地震、火山和地壳变形等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对地球科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板块构造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演化和地壳变动的规律,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地壳演化的过程地壳演化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地壳的形成、变形和破坏等过程。

1. 地壳形成:地壳形成是指地球表面形成固态地壳的过程。

地壳形成主要是通过火山活动和岩浆的喷发形成的。

火山活动会将岩浆喷发到地球表面,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地壳。

2. 地壳变形:地壳变形是地壳演化的重要过程。

地壳变形主要包括地壳的隆起、下沉和侵蚀等过程。

地壳变形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这些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地壳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滑动等。

3. 地壳破坏:地壳破坏是地壳演化的结果之一。

地壳破坏主要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板块断裂等现象。

地壳破坏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类的生活和财产造成威胁。

四、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在地壳演化中的应用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壳演化的重要学科。

地质学通过对地球上岩石、矿物和化石等的研究,揭示了地壳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地球演化及板块构造运动

地球演化及板块构造运动

地球演化的重要性
01
02
03
人类生存
地球演化直接影响了人类 的生存环境,如气候、资 源等。
科学研究
地球演化是人类认识地球 的重要途径,也是地质学、 古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对 象。
预测未来
通过对地球演化的研究, 可以预测地球未来的变化 趋势,为人类未来的生存 和发展提供参考。
02
地球的演化历史
地球的形成
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 错动的区域,常常形成断 层、地震带等地质构造。
04
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壳活动与地震
01
地壳活动
板块运动导致地壳的挤压或拉伸,进而引发地震。地震的能量释放主要
取决于板块运动的强度和地壳的应力状态。
02 03
地震类型
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其中,构造地震是由板块 运动引起的,火山地震与火山活动有关,而塌陷地震则是由地下空洞或 采空区塌陷引起的。
美国地质学家迪茨提出海底扩张学说
迪茨通过对海底的研究发现,海底岩石圈的运动速度远快于地幔的运动速度,因此他提出 海底扩张的学说,认为海底扩张是板块运动的主要动力。
板块构造的原理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多个 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自转和地 幔对流的作用下会发生相对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地震、 火山活动、构造运动等现象的发生。
板块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受到地球自转、 地幔对流、地壳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
板块边界的类型与特征
板块边界可以分为汇聚边 界、分离边界和转换边界 三种类型。
分离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分 离的区域,常常形成裂谷、 大洋中脊等地质构造。
ABCD
汇聚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挤 压的区域,常常形成山脉、 海沟和岛弧等地质构造。

地质学中的构造演化过程分析

地质学中的构造演化过程分析

地质学中的构造演化过程分析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形成、结构、构造和演化的学科。

其中,构造演化过程是地质学家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对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壳和地球内部的变化规律,深入探讨地球各个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构造演化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不同构造演化过程的特点和机制。

构造演化是指地壳和地球内部岩石体系发生变化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构造形变两个方面。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中岩石体系产生位移并产生地震等现象的过程。

而构造形变则是指岩石体系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形态改变。

这两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的演化。

一种常见的构造演化过程是板块构造演化。

板块构造演化是指地球上由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组成的板块在地球运动中相互碰撞、俯冲和拗断的过程。

这种构造演化过程是地球表面变化最明显的现象之一。

板块构造演化的机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板块运动,另一个是构造变形。

板块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对流驱动的,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运动。

而构造变形则是由板块碰撞、俯冲和拗断引起的,其中拗断是指岩石体系在外力作用下出现断裂和伸展的过程。

在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的构造单元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性质。

例如,构造板块的边界处常常容易发生碰撞和俯冲,从而形成山脉和岛弧。

而板块内部则可能出现断裂和伸展,形成裂谷和断层。

这些形态的形成与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有关。

例如,在碰撞和俯冲过程中,构造板块的两侧会产生巨大的挤压力和伸展力,导致岩石体系发生断裂和伸展。

而在拗断过程中,则主要受到剪切力的影响,导致岩石体系出现断层和伸展。

另一种重要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通过断裂和裂隙从地壳下升到地表的过程。

这种构造演化过程不仅可以形成火山和火山岩,还可以带来热液和矿产资源。

岩浆活动的机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岩浆的生成和上升,另一个是岩浆与地壳相互作用。

岩浆的生成和上升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岩石熔融引起的。

地质演化过程

地质演化过程

地质演化过程地质演化是指地球表面形成和改变的过程,涵盖了数十亿年的时间跨度。

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地球经历了多个阶段和事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各种地貌地形和自然环境。

本文将介绍地质演化的基本过程和一些重要事件。

地质演化的基本过程可以归纳为地壳的形成和改变。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体,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它分为地壳板块和地壳地形两个层次,地壳板块是相对固定的板块,而地壳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地形。

地壳板块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地球的地壳板块是通过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的,该理论认为地壳板块是由地壳的运动而形成的。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板块可以分为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特征。

海洋板块的形成和演化主要是通过海洋地壳的扩张和收缩。

在地球表面,海洋地壳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它由火山岩和玄武岩组成。

海洋地壳主要是通过地壳下面的岩石熔融形成的,这种熔融岩称为岩浆。

岩浆会从地壳下面向上涌出,冷却并凝固形成新的地壳。

这个过程称为海底扩张。

在海底扩张过程中,新形成的地壳会把已有的地壳推向两侧,形成了海洋板块的运动。

大陆板块的形成和演化主要是通过地壳的碰撞和隆起。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它比海洋地壳更厚更稳定。

当两个大陆地壳板块相向运动时,它们会发生碰撞。

碰撞过程中,地壳板块的边界会变形,形成了山脉和高原。

隆起是指在碰撞过程中,地壳板块抬升形成的高地,通常是由地震和火山活动形成的。

除了地壳板块的形成和演化外,地壳地形的形成也是地质演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地质地形是地壳表面的特征,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湖泊、河流等。

这些地形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地壳的变形和侵蚀。

地壳的变形是指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的地皮变形,主要包括地震、地裂缝和地山脉的形成。

地壳的侵蚀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和土壤被风、水和冰等因素侵蚀和运移的过程,主要包括风蚀、水蚀和冰蚀。

这些侵蚀作用导致岩石的破碎和搬运,形成了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地貌地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张的基础: A.Holmes(英)地幔对流说 1945 海底新发现 海底山脉 热流 海底年龄 状如斑马花纹的海底磁异常图案 H.H.Hess 1960 , R.S.Dietz 1961
基本观点
• 地幔对流 • 海底增生与消亡 • 解释:年龄的,海底热流不均匀分配, 海底变质作用,安山线,混染堆积 盖约特,磁异常图案 F.J.Vine D.H.Matthews 1966
3. 板块构造
1967-1968 •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6 块 • 板块的边界类型 洋脊、海沟、地缝合线、转换断层 圣安德列斯
三种大陆边缘类型
大洋地壳演化
胚胎期 幼年期 成年期 东非裂谷 红海 大西洋
衰退期 太平洋
结束期 遗迹期 地中海 喜马拉雅
4. 板块与地质作用

地洼学说 陈国达
1. 大陆漂移假说形成、发展与衰落
1620 F.Bacon
1858 A.Snider
1910 B.Taylor
1915 A.L.Wegener ① 大西洋两岸有共同发展历史 中生代存在 Pangea 冈瓦纳古陆 劳亚古陆 ② 中生代初期发生分裂 ③ 西向漂移
假说的证据:
地震带的分布 岩浆带的 吻合
地层与构造连续
古生物
古冰碛物
争论:
批判 对证据 对驱动力 致命一击 Geffreys 1928 纽约 5+ 2°7-
衰落
2. 海底扩张
假说复活: Blackett 的无定向磁力仪 磁极漂移 低速带 古登堡 1926 软流圈K.E.Bullen 60年代 60-250km
第九章 板块构造与地壳演化
中国的大地构造学派
多旋回学说 黄汲清
地质力学 李四光
运动的机制: 地球作为一个旋转球体,应服从角动量守 恒定律,即: C=Iω I为转动惯量;ω为自转角速度;C为角动 量,为常数 I=MR2 R为地球半径;M为地球质量,M不变 V=ωR V为线速度 C=MVR
多字型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