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
意为多数派。
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
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
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
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
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2、孟什维克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
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
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
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
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
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3、列夫"托洛茨基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
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
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
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
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
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
4、战时共产主义(内容)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这是为了期末考试整理了一些世界现代史有关的名词解释,可能不算很专业,不过我觉得已经把各个点都包括了,已经用斜线主要内容的各个要点分开,记背时会清楚些。
如果觉得不完善,可以参考其他的资料补充。
1、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19世纪末,美国西部开发殆尽,开始向太平洋地区扩张。
1898年4月借口美舰“缅因号”在西班牙殖民地被炸沉向西班牙宣战,不到三个月就占领西班牙数个殖民地,西班牙被迫求和。
/12月签订《巴黎和约》,规定将其殖民地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古巴独立/美国于1901年强迫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事实上把古巴变为美的殖民地。
/从此西班牙退出争夺殖民地的舞台。
2、门户开放政策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因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且其军事力量也远不及其他列强,所以它决定用经济竞争方式在中国扩张利益。
/1899年美向英、德、俄、意等国发出照会,主要内容为列强之间互相承认在华势力范围,相互之间不得干涉;同时也应当承认其他列强在本国势力范围内享有的特权。
/1900年美向各国发出第二个照会,声明此政策是“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1922年载入《九国公约》,成为各国侵略中国的保障/它为迟到者美国在中国的利益扩张大开方便之门,同时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由追随英国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美成为列强在亚太地区竞争的主角之一3、大棒政策又称“实力政策”。
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的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
/他认为对付别国的方法是:话可以说得好听些,但手中要拿着大棒,故名。
后发展为“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胡萝卜”指给一些好处)。
/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
/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
遭到拉美人民的反对。
/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1.敦巴顿橡树园会议(P424)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在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P425)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
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的经济,1944年美、中、苏、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3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2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6年,世界银行正式开业,战后初期银行的主要借款人是西欧各国,后逐渐转到亚非拉国家;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后两组织都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
会议还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3.关税贸易总协定(P425)二战后,美国发起筹建的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
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贸易总协定》上签字,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扩大国际交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组成了调整当代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总协定缔结后,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总协定既是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又是各国争夺市场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调节和解决争议的机构。
关贸总协定的成立,确立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资本、人员、劳力、货物自由流通的新格局,它是由美国发起筹建,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
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
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
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一)】1、泰罗制(泰勒制):美国工程师泰罗提出的生产管理和工资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在美国及西欧国家流行。
其基本内容是: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标准操作方法”;严格地挑选和训练工人;实现差别工资制,不同标准使用不同工资率;实行职能式管理。
泰罗制的普遍推行,给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带来了根本的变革,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亚洲的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亚洲被压迫的人民觉醒起来,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
其中的重大事件有: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虽然亚洲各国的革命都失败了,但它唤醒了亚洲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追求自由民主的意识。
3、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东南欧各国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属地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1912年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结成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反土耳其战争。
如而起很快战败,它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被迫求和。
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
同时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很快于1913年6月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以保加利亚、土耳其为一方,向塞、希两国发起进攻,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结果保加利亚战败求和,失去了马其顿的大部。
战争大大计划了东南欧各国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土耳其人的加入,大大超出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成为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温床。
4、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政策。
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收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因发生在1917年俄历10月得名。
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1917年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同年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广大群众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并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了四月示威、六月示威和七月示威。
七月示威失败后,1917年7—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准备武装起义的方针。
9—10月间,革命形势完全成熟: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暴动和各民族地区的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10月10日(公历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党举行中央全会,通过列宁提出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
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起义。
占领各重要据点,并与次日凌晨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同时,10月25日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宣布政权归苏维埃。
次日,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奠定了苏维埃政权胜利前进的基础。
从1917年俄历10月到次年2月,各地起义纷纷胜利,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四月提纲”:1917年4月16日,列宁从瑞士回国,第二天,在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会议和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联席会议上先后宣读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
4月20日在《真理报》上发表,史称“四月提纲”。
提纲明确指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制定了“过渡”的方针和策略。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1.敦巴顿橡树园会议(P424)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在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P425)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
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的经济,1944年美、中、苏、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3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2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6年,世界银行正式开业,战后初期银行的主要借款人是西欧各国,后逐渐转到亚非拉国家;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后两组织都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
会议还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3.关税贸易总协定(P425)二战后,美国发起筹建的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
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贸易总协定》上签字,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扩大国际交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组成了调整当代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总协定缔结后,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总协定既是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又是各国争夺市场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调节和解决争议的机构。
关贸总协定的成立,确立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资本、人员、劳力、货物自由流通的新格局,它是由美国发起筹建,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4. 要求欧洲国家联合提出一个总体方案,作为美国援助考虑的基础。它挽救了欧洲的经济危难,为西欧经济一体化打下了基础,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巩固了美国自身的经济霸权,但它造成欧洲进一步分裂、造成西欧的经济屈服。
莫洛托夫计划:是冷战时期苏联采取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的措施。它是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一计划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
1.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
5.北约: 1949年8月由美、加拿大和十二个西欧国家签订条约成立的美国操纵下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联盟。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主要内容:缔结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应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地理范围:包括北美、欧洲成员国和土耳其本土及地中海、北回归线以北大西洋内各成员国之岛屿。面积2273万平方公里,总兵力500余万人。其主要机构有:①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②常设理事会③国际秘书部④军事委员会。北约主要活动有:①组建联盟(1949-1955)②扩充军备 (1955-1967)③推行以“实力加谈判”政策(1967-今)。宗旨:加强各成员国的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共同努力,以保证北大西洋地区的安全和福利。总之,北约是一个机构完备的机构,既是美欧遏制苏联的工具,也是美国用以从军事上、防备上操纵西欧各国的工具,北约是美国推行其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二战后的美国凭借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而得名,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铁幕演说,是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是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精心安排的杰作。
杜氏意在利用丘吉尔这位著名的“反共斗士”投石问路。
丘吉尔在演说中不仅充分表达了英国的意愿,同时也道出了美国想说而不便公开说的主张,适应了杜鲁门政府的需要。
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后期,越军对法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54年3月19日~5月7日,越军为粉碎法军企图,遂决定对奠边府实施进攻,由武元甲任前线总指挥,实际策划、指挥整个战役的是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
经过激战越军取得胜利。
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加快了战争进程,对于签订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有重要意义。
《日内瓦协议》是1954年4月26日,为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有中、苏、美、英、法和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等23个国家参加的日内瓦会议上签订(7月21日)的关于在印支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
它规定:在印度支那全部地区停火;与会国尊重越南、老挝、柬埔寨的领土主权;越南暂时以17度北纬为军事分界线,法军向分界线以南集结。
越南共产党在分界线以北集结。
印度支那由此获得解放。
戴高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 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 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
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2. 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3月12日由杜鲁门提出的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具体内容是:援助希腊、土耳其政府,帮助他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并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
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阐述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其影响将不仅是东方,还将殃及西方的民主制度。
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它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4.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由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来的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使世界特别是欧洲恢复到正常经济状态,以保持稳定与和平; 2 强调美国的政策不反对任何国家和主义,只反对饥饿、贫穷和混乱; 3援助倡议和具体方案应该首先来自欧洲;4. 要求欧洲国家联合提出一个总体方案,作为美国援助考虑的基础。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 《朴次茅斯和约》朴茨茅斯和约是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的和约,它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
《朴茨茅斯和约》规定:1.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独立势力范围;2.把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一并转让给日本;3.俄国向日本割让北纬50 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
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重新瓜分。
2.布列斯特和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
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
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
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
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
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 《朴次茅斯和约》朴茨茅斯和约是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的和约,它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
《朴茨茅斯和约》规定:1.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独立势力范围; 2.把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一并转让给日本;3.俄国向日本割让北纬50 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
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重新瓜分。
2.布列斯特和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
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
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
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
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
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二战后的美国凭借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而得名,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铁幕演说,是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是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精心安排的杰作。
杜氏意在利用丘吉尔这位著名的“反共斗士”投石问路。
丘吉尔在演说中不仅充分表达了英国的意愿,同时也道出了美国想说而不便公开说的主张,适应了杜鲁门政府的需要。
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后期,越军对法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54年3月19日~5月7日,越军为粉碎法军企图,遂决定对奠边府实施进攻,由武元甲任前线总指挥,实际策划、指挥整个战役的是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
经过激战越军取得胜利。
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加快了战争进程,对于签订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有重要意义。
《日内瓦协议》是1954年4月26日,为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有中、苏、美、英、法和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等23个国家参加的日内瓦会议上签订(7月21日)的关于在印支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
它规定:在印度支那全部地区停火;与会国尊重越南、老挝、柬埔寨的领土主权;越南暂时以17度北纬为军事分界线,法军向分界线以南集结。
越南共产党在分界线以北集结。
印度支那由此获得解放。
戴高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 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 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31.和平法令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由列宁亲自起草,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2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
法令揭露和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掠夺目的以及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和战争的罪责。
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
反对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
《和平法令》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掀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32.土地法令苏维埃俄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法令。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于1917年11月9日凌晨通过。
《土地法令》规定,立刻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法令宣布实行土地、森林、矿藏、水流等资源国有化。
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禁止买卖、出租和出典土地。
所有的土地和地下的宝藏都是全民的财产。
土地平均使用,按劳动定额和消费定额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
土地法令的实施使俄国农民无偿地得到 1.5亿公顷土地。
农民因赎地而欠下的30亿卢布债款也被取消。
土地法令消灭了俄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使苏维埃得到劳动农民的广泛支持。
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
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俄军主力两个集团军进攻德国的普鲁士,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在两个集团军之间出现一条几十公里宽的空隙。
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委任统治制一战后协约国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瓜分和统治的一种新殖民手法。
1919年1 月—6月,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帝国主义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确定将德国等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按照其经济状况与地理位置,分成三个不同等级,由国联委托各协约国实施殖民管理。
通过这种形式,德国与土耳其的殖民地被瓜分殆尽。
在委任统治制之下,帝国主义打着帮助殖民地人民发展政治制度与国民经济的旗号、大行殖民统治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榨之实,这也成为协约国帝国主义构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委任统治制:一战后,主要战胜国通过国联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
国联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的制度,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
这一制度,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未改变其殖民统治的实质,它只是列强在战后被压迫民族反帝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为维护其殖民统治而被迫对旧有的殖民体系进行的一种改造。
.威克斯通牒:1919年3月20日,协约国驻匈军事代表、法国的威克斯向匈牙利政府递交的一份要求割让土地的照会,即威克斯通牒。
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匈牙利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协约国向匈牙利递交威克斯通牒,要求匈牙利将2/3的土地割让给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否则大兵压进。
这一照会引起匈牙利人民的无比愤怒,卡罗利政府不敢拒绝也不敢接受这一照会,只得自行下台,之后匈牙利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1926年大罢工(了解为主):1926年英国爆发的反对煤矿主削减工人工资、增加工时的大罢工。
一战后,英国经济长期萧条,煤矿主企图通过降低工资、增加工时来摆脱困境,1925年6月,煤矿主宣布降低工资13℅到48℅,取消最低工资限额,英矿工联合会在其他工会支持下决定实行总罢工以示抗议。
1926年3月,政府宣布同意削减工资10℅,延长工作日1小时,矿工代表大会拒绝政府这一要求,于5月4日举行大罢工,此后迅速波及全国主要工业部门,人数达600万,但工会总理事会却同政府秘密谈判,于5月12日强令全国工人停止罢工,只有煤矿工人坚持到12月,罢工失败。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杨帆整理编辑1.《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的报告的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这是列宁在沙皇制度被推翻、俄国国内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布尔什维克党内迫切需要制订新的正确的革命路线的情况下作出的。
《提纲》回答了俄国革命的政权、任务和方式等问题,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斯达汉诺夫运动:在斯大林提出的“技术决定一切”口号的鼓励下,苏联人民掀起了为掌握新技术而突破原有生产额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
1935年8月30日晚,顿巴斯煤矿区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掘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
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革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
这次运动成为一面旗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3.肃反运动:苏联的“肃反”运动始于基洛夫案件。
1934年12月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基洛夫遇刺身亡,消息传出,全国群情激奋,要求严惩凶手,政府指控前反对派领袖是暗杀事件的幕后策划人,并于1936到1938年进行三次公开审判,布哈林、李可夫、季诺维也夫等人被处死,托洛茨基已流亡国外。
斯大林此时明确提出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理论,在全国掀起一场“揭发和铲除人民敌人”的“肃反”运动,它于1937到1938年达到高潮,1939年趋于结束,由于此时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法制破坏,大批党政军以及群众找到残酷镇压、处死。
肃反运动及其扩大化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4.国际联盟: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国际组织,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920年1月正式成立,其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其任务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关心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它长期由英法操纵,后成为美国的外交工具,是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产物。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和平法令》指1917年11月8日,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由列宁起草的外交法令,是苏俄第一个重要的外交政策法令。
法令的主要内容是:(1)主张和平与谈判,揭露和谴责帝国主义战争;(2)宣布苏俄政府废除秘密外交,公布帝俄政府与临时政府所批准或缔结的全部秘密条约;(3)呼吁英法德觉悟工人帮助苏维埃政权将和平与解放事业进行到底。
《和平法令》是苏俄纲领性外交文件,是苏维埃国家发国内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和平民主的国际法原则,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外交的掠夺本质,促进了欧洲人民反战情绪的增长,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欢迎,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恐慌,《和平法令》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它使国际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布列斯特和约》指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及其盟国缔结的旨在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屈辱性和约。
当时苏俄内外交困,国内经济困难,尚未组织起红军,最迫切的任务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赢得和平;而协约国集团企图借德国力量摧毁苏俄,或使其两败俱伤。
因此苏俄不得不单独与同盟国集团在布列斯特开始停战谈判。
由于托洛茨基违抗列宁指示,导致德奥军借机破坏和谈,大举进攻苏俄。
为了保卫革命,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独立,使初建的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苏俄政府签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条约规定:(1)波兰、立陶宛等地脱离俄国;(2)乌克兰和芬兰独立;(3)俄军撤出卡尔斯、阿尔达汉等地;(4)俄国军队完全复员。
同年8月的补充条款规定苏俄要赔款60亿马克。
《布约》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掠夺性条约,使苏俄丧失大片领土;但和约使苏俄终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必要的和平环境来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经济,加强国防。
德国也得以免于两线作战。
《布约》只是苏俄暂时的对敌妥协,1918年11月,德国战败,苏俄立即宣布废除该约。
《英苏贸易协定》指1921年3月英苏双方签订的贸易协定。
苏维埃第七次代表大会后,苏俄采取各种外交措施,争取改变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2.“门户开放”照会3.《朴茨茅斯和约》4.劳动解放社5.提拉克青年土耳其党6.第一次巴尔干战争7.无限制潜艇战8.《四月提纲》9.科尔尼洛夫叛乱10.和平法令11.基尔水兵起义12.威克斯通牒13.“十四点计划”14.巴黎和会15.五国海军协定16.九国公约17.威斯敏斯特法18.“小协约国”19.魏玛宪法20.职团制21.“协调外交”22.道威斯计划23.《莱因保安公约》24.《非战公约》25.新经济政策26.甘地主义27.《黑海海峡公约》28.凯末尔主义29.华夫脱运动30.卡德纳斯31.非暴力抵抗运动32.国会纵火案33.授权法34.日本军部35.二.二六事件36.《国策基准》37.反共产国际协定38.渥太华经济会议39.英德海军协定40.“马提翁协议”41.“百日新政”42.“华格纳法”43.中立法44.霍尔—赖伐尔协定45.九国公约会议46.“不干涉”协定47.“钢铁同盟”4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49.“东方战线”50.奇怪的战争51.敦刻尔克大撤退52.租借法案53.大西洋宪章54.联合国家宣言55.诺曼底登陆56.德黑兰会议57.开罗宣言58.雅尔塔会议59.波茨坦公告60.英日同盟61.英法协约62.日俄战争63.英俄协约64.伦敦条约(1915)65.马恩河会战66.索姆河战役67.凡尔登战役68.俄国临时政府69.四月危机70.土地法令71.布列斯特和约72.余粮收集制73.战时共产主义74.喀琅施塔得叛乱75.粮食税76.吉斯林77.苏台德日尔曼人党78.苏台德事件79.贝纳斯80.汉莱因81.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82.库恩·贝拉83.奥地利共和国84.季米也洛夫85.德国十一月革命86.柏林一月战斗87.魏玛共和国88.卡普暴动89.鲁尔事件90.纳粹党91.第三帝国92.冲锋队93.党卫队94.维希政府95.罗姆暴动96.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97.国家法西斯党98.墨索里尼进军罗马99.劳动职团法100.英国1926年总罢工101.英镑集团102.汤因比103.火十字团104.法国人民阵线105.自由法国106.西班牙人民阵线107.西班牙内战108.国际纵队109.紧急银行法110.联邦紧急救济法111.全国产业复兴法112.农业经济调整法113.犹存社114.皇道派115.统制派116.五一五事件117.罗拉特法118.阿姆利则惨案119.食盐长征120.凡尔赛条约121.圣日尔曼条约122.纳伊条约123.特里亚农条约124.色佛尔条约125.国际联盟126.洛桑条约127.华盛顿会议128.杨格计划129.胡佛《缓债宣言》130.布鲁塞尔会131.天津租界危机132.国际不干涉委员会133.轴心国134.德国吞并奥地利135.慕尼黑协定136.英法苏三国谈判137.马奇诺防线138.莫斯科保卫战139.珍珠港事件140.斯大林格勒大会战141.北非之战142.阿拉曼战役143.中途岛海战144.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145.第二战场下编146.布雷顿森林体系14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48.世界银行149.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50.“两个挂钩”原则151.《克莱顿计划》152.阿拉伯国家联盟153.“凯恩斯计划”154.“怀特计划”155.“曼哈顿计划”156.美国的“世界主义”外交理论157.雅尔塔体系158.“雅尔塔公式”159.《世界人权宣言》160.世界和平理事会161.尼赫鲁主义162.苏加诺主义163.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164.泛非运动165.纽伦堡审判166.“铁幕”演说167.“八千字长电报”168.杜鲁门主义169.第一次柏林危机170.马歇尔计划171.“第四点计划”172.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73.“范登堡决议”174.“北约”175.1954年10月巴黎协定176.美日安全保证条约177.“道奇路线”178.东南亚条约组织179.巴格达条约组织180.“共产党情报局”181.“经互会”182.“华约”183.穆罕默德·阿里·真纳184.《蒙巴顿方案》185.恩克鲁玛186.“非洲年”187.“加纳模式”188.猪湾事件189.游击中心主义190.“特种战争”191.印巴分治192.“北部湾事件”193.亚非会议194.“万隆精神”195.不结盟运动196.“七十七国集团”197.“欧佩克”198.四国首脑会议(1955)199.《圆桌会议协定》(印度尼西亚)200.《泰丁斯—麦克杜菲法》201.《昂山—艾德礼协定》202.《贝尔福宣言》(1917)203.第一次中东战争204.埃及“自由军官组织”205.第二次中东战争206.艾森豪威尔主义207.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208.“哈尔斯坦主义”209.第二次柏林危机210.戴维营会谈211.“灵活反应战略”212.柏林墙事件213.古巴导弹危机214.葛拉斯堡会议215.欧洲煤钢联营协定216.罗马条约(1957)217.欧洲经济共同体218.七国自由贸易区219.三环外交政策220.戴高乐主义221.“新东方政策”222.“金庙事件223.印度“绿色革命”224.印尼“9.30事件”225.“东盟”226.南亚区域合作联盟227.“六五战争”228.“斋月战争”229.“戴维营协议”230.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231.伊朗白色革命232.伊朗伊斯兰革命233.两伊战争234.海湾战争235.“班图斯坦计划”236.“发展主义”理论237.庇隆主义238.《日美共同合作安全条约》239.马岛战争240.尼克松主义241.“现实威慑战略”242.欧安会243.中欧裁军会议244.星球大战计划245.美苏中导条约246.“关于欧洲联盟的庄严宣言”247.“尤里卡计划”248.《北大西洋关系宣言》249.洛美协定250.251.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环太平洋合作构想”252.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253.《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政治运动的最后目标不是自治而是完全独立。
在印度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尼赫鲁的主张具有民主社会主义倾向。
在社会与文化层面,尼赫鲁主张取消种姓制度,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同时也主张吸收西方先进教育与科技,实行科教兴国。
*44、苏加诺主义
1941年苏加诺写了《苏加诺谈苏加诺》一文,称自己是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教徒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混合体”,提出“纳、沙、贡”思想。
(纳沙贡是印尼文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的缩略语)主张三种力量的团结与合作。
1945年6月1日他在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上提出了“建国五原则”或“五基”:“第一是印度尼西亚的民族主义,第二是国际主义或人道;第三是协商制或民主;第四是社会繁荣。
第五个原则应该是:在信仰神道的基础上来建立独立的印度尼西亚。
”这里面的信仰神道,是包含了宗教宽容思想的。
即,既提倡印尼人信仰伊斯兰教,同时也允许他们信仰其他宗教。
45、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叙利亚)
46、依附理论(拉美学者:普雷维什)
47、世界体系理论(沃勒斯坦)
48、戴维营会议
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
在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两天会谈。
会谈中双方就苏美关系、德国和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谁也不愿作出实质性的让步。
不过,会谈公报宣布双方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并宣布艾森豪威尔应邀于1960年春正式访苏。
于是,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
49、戴高乐主义 P资269
50、哈尔斯坦主义 P资270
51、新东方政策 P资270
52、波兹南事件 P资273
53、匈牙利事件 P资273
54、布拉格之春
1968年1月,杜布切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当年三四月间,他主持召开捷共中央全会,并通过了以改革为基调的《行动纲领》。
该纲领宣布:要充分发扬民主自由,坚持法制;实行经济改革,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要执行一种更加积极的外交政策。
随后,捷克的改革运动日益展开,政治生活日趋活跃,民主气氛迅速笼罩全国。
西方把杜布切克所掀起的这股改革浪潮称作“布拉格之春”。
55、勃列日涅夫主义
为了给自己的侵略行为辩护,勃列日涅夫1968年11月在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大会上声称:当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危险、对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安全构成威胁时,这就不再仅仅是那个国家的问题,而变成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关心的问题,就有必要提供军事援助,采取军事行动。
这就是“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有限主权论”。
勃列日涅夫的目的在于以此作为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控制和干涉的理论依据,以便将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轨道。
56、尼克松主义
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尼克松开始对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对随行记者发表非正式谈话,表示他正在制定一项崭新的亚洲政策。
11月3日,尼克松对全国发表广播电视讲话,正式公布了美国今后对亚洲政策调整的三项原则:1)美国将格守所有的条约义务;2)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到某个美国盟友的自由,美国将提供保护;3)在其他场合,美国希望直接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起本国防务的主要责任。
“尼克松主义”的三根支柱是“伙伴关系、谈判和实力地位”。
57、卡特主义
1980年1月,卡特总统在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表示:任何外来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尝试,将被视为对美国重大利益的侵犯,美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包括动用军事力量加以回击。
这就是后来所称的“卡特主义”。
58、新遏制战略
“新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军备竞赛方面,美国不再满足于恢复并维持均势,而是奉行全面加强军事实力的政策。
2)在经济关系方面,美国不再像过去那样用“联系战略”来诱导苏联发生演变,而是着眼于以军备竞赛和经济制裁把苏联拖垮。
3)在政治方面,里根政府不再满足于把苏联圈在它现有的势力范围之内,而是要突破铁幕,和平演变东欧国家。
59、“里根主义”
1986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针对第三世界的施政方针。
主要内容是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美国应准备阻止和反击苏联在第三世界对美国利益的威胁,遏制它的扩张主义;鼓励第三世界亲美右翼政府的活动,加强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抗苏武装的经济、军事援助,稳定局势。
里根主义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60、星球大战计划
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
美国希望通过该计划维持其核优势;同时,也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
61、超越遏制战略
超越遏制战略:主要内容:1)使苏联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2)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3)美国必须在经济、外交和军事上保持强大。
基本特点:1)在目标上:遏制苏联扩张——和平演变苏联;2)在手段上:军事——多管齐下;3)在斗争多展开的空间上:外围遏制——全面遏制。
62、“世界新秩序"
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构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在世界新秩序中,美国的领导地位不容被人取代。
21世纪仍将是美国的世纪。
2)要与同盟国建立伙伴关系,以便公平地分担责任与义务。
3)新世界秩序必须以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为基础。
也就是说,世界各国都要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和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