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_专题复习讲义

合集下载

2013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复习讲义 201305

2013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复习讲义  201305

2013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复习讲义第一节鉴赏人物形象小说的三个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

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地球上的王家庄毕飞宇队长把鸭子统统交给了我。

每天天一亮我就要去放鸭子。

我把鸭子赶到河里,再沿河赶到乌金荡。

乌金荡是一个好地方,水底长满了水韭菜。

水下的世界是鸭子的天堂,它们的屁股对着天,脖子伸得很长,在水的下面狼吞虎咽。

我已经八周岁了。

按理说我应当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们讲刘胡兰的故事、雷锋的故事,可是我不能。

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一个壮劳力。

那些日子父亲突然迷上宇宙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喜欢黑咕隆咚地和那些远方的星星们呆在一起。

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手电,一手拿着那本从县城里带回来的《宇宙里有些什么》。

父亲的举动充满了神秘性,他的行动使我相信,宇宙只存在于夜间。

父亲从县城还带回了一张《世界地图》。

这张地图在王家庄闹起了相当大的动静。

吃过晚饭之后,我的家里挤满了人,主要是年轻人,一起看世界来了。

《世界地图》修正了我们关于世界的一个错误看法。

王家庄的人们一直认为,世界是以王家庄作为中心,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纵情延伸。

现在看起来不对。

世界的开阔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知,也不呈正方形,而是椭圆形的。

看完了地图,我们来到了大队部的门前开始讨论。

王爱国又提出了一个令人害怕的问题,如果我们出门,一直往前走,一定会走到世界的尽头,白天还好,万一是夜里,一脚下去,我们肯定会掉进无底的深渊。

我们只能不停地坠落,永远坠落。

我们感受到了无边的恐惧,我们几个小的紧紧地挨在一起。

但是,王爱贫马上说,地图上清清楚楚,世界的左边是大西洋,右边也是大西洋,我们怎么能走到大西洋里去呢?听了他的话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同时心存感激。

然而,王爱国立即反驳说,假如我们坐的是船呢?王爱国的话又把我们甩进了无底的深渊。

2013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2013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2013届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14 (选)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3届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14 (选)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4】(选)文学类文本阅读1、(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三(11)题,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裤先生老舍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的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

”茶房说的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客人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

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

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

茶房始终没回头。

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的床上。

“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

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你呢?”我问。

“二等。

快开车了吧?茶房!”他站起来,数他自己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

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

“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毛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1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1

特别注意:
1.读出隐性信息 3.读懂题目提醒 6.读知表达形式
人们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一 篇文章,需要做一些标记,以便自己 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审题时,我们 更需要圈画出题目里的关键信息。以 上九个方面的内容,当然不要都标记, 但那些重要的限制或提醒,我们考生 应标注出来,以便答题时更好地关照 到。
答案: 第二段写父女相依为命,为下文选
女婿、打陪嫁首饰、最后父亲在女儿出 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提供了依据(或作了 铺垫)。
第二段写侯菊精细能干,为下文女 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 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了依据 (或作了铺垫)。
3.读懂题目提醒
如2009年的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 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 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学生1:①视图书为第一生命,涉 猎广泛;②但他十分低调,深居简出, 淡泊明志;③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 书;④拒绝重金购画;⑤对靠市场确 立自身价值不屑一顾;⑥他孤傲中有 一种顽强的自信。
(不明题意,不知何谓“冰”、 何谓“炭”,何谓“同炉”,句式不 对,0学分生)2:具体表现在:
冰: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 志,孤傲自信,不与世同流合污,视金 钱如粪土,放弃去日本画取悦个人的画 展。
答案: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 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把重金 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 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这第三点可 以说很时,又认为人各有志, 不必非议。
学生的主要错误是对“冰炭同炉”不 太了解,不知用并列复句表达每个要点:
4.读准阅读空间 《这是你的战争》孟弗之与蒋姓学
生、萧子慰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 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 以分析。

201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重点精品课件: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ppt

201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重点精品课件: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ppt

“筛选”
怎样判断是不是“筛选题”?
带有“属于不属于”这个特点的都是筛选 题
下面的题干表示出考查的是筛选 1、下面四项中,都属于光脑的结构部件的 一项是 2、不属于第三自然段所解说的光脑计算或 通讯的特征的一项是 3、能作为海浪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 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4、下面的说法,哪一项是孟德尔的主要研 究成果?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 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首先要知道这道题在考查筛选
8.根据文意,属于白鹤梁急需保护的理由 的一项是 抓住题干关键词的意识 A.白鹤梁上的石鱼和诗文碑刻所记载的 水文资料可能会遗失。 看好这道题的类型是筛选。 B.白鹤梁表层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 筛选的实质是“属于不属于” 淘空,悬空的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 判断“属于不属于”的关键 C.由于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白鹤梁 是“急”这个关键词。 已经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可见抓关键词是多么重要! D.白鹤梁将会承受不住三峡工程完工后 高水位所造成的强大水压。
今年2月28日上午,信息产业部召开的新 闻发布会上传出信息:从3月 1日起,在基本不 增加用户负担的前提下,电话通话费每三分钟低 于0.1 6元的,调整到0.16元;高于0.22元的, 降到0.22元。固定电话初装费指导性标准降为 500元至1000元,移动电话入网费指导性标准降 为500元至 1500元;住宅用户同址安装两部以上 电话,从第二部起不再收取初装费。与电信收费 标准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同时,邮资也进行了调整: 平信、印刷品今后按本埠与外埠区别收费,不超 重的本埠平信由每20克0.50元提高到0.60元, 外埠由每20克0.50元提高到0.80元_____ __(不超过22个字)

201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_专题复习讲义

201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_专题复习讲义

201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_专题复习讲义第1节分析作品结构《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有写王熙凤的一首诗: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1)这首判词诗用了拆字,看看可以合成几个什么字。

(2)这首判词诗的大意应怎样理解?答案(1)“凡鸟”合为繁体的“凤”,“二令”合为“冷”,“人木”合为“休”。

(2)王熙凤进入贾府已是贾府开始没落之时,大家只知道爱慕她的才干,没想到丈夫贾琏对她开始是听从(一从),继而是冷落(二令),最后是休弃(三人木),她哭丧着返回金陵的结局就更悲哀了。

例::(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题。

祁连雪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

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

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

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

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本文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5分)解析开头引用古诗句的用意,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量:从内容上看,“万里尽黄沙”的荒凉与美丽富饶的真相形成对比,突出现实的美好;从形式也就是从行文上看,它引出了下文对河西走廊的描绘。

考查结尾处引用的用意,要充分考虑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从上文看,“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暗示出引用句对上文的印证作用;从下文看,“我也即兴赋诗”暗示出引用句引发出的作者的诗句。

2013届高考语文考点备考专项复习课件12

2013届高考语文考点备考专项复习课件12

大的作为,所以“远致”该是“远大作为”之意。如果 文中有冷僻的字词,命题者一般会给出注释;如果没有, 那就可能与命题点无关。经过通观,全文大致可以理解 为六部分:一是嵇绍因父受罪,后被征召;二是嵇绍对 戴晞的评价,表现嵇绍的知人之明;三是嵇绍拒不与贾 谧交往;四是为陈准的谥号问题的进谏;五是与齐王冏 的交往;六是嵇绍以身保护皇上而被害。
文言文整体阅读观,迁移拓展,贯通文意,这样的训练 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按语法系统强化词汇、句式之类 的训练,只会事倍功半。
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文意 1.文意索解法
即第一遍诵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这篇文言文写 了什么人(主要是传记对象),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 代),有些什么行为举止(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这 些行为举止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格,这些事有什 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们与主要人物之间 是什么关系,等等。
2.以题知文法 即先看试题的选择题,根据选项提供的信息去理解文
章内容。全国卷和自主命题的多数省(市)卷文言文试题的最 后两道选择题,一般都是考查信息提取和文意把握的。前 者一般是把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 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涉及的是什么人,有怎样的性 格或品质,及行为有何特征,等等。而后者则考查对文意 的概述或分析,其中仅有一项不正确,所以正确的三项都 是帮助考生整体把握文意的重要“提示”,把阅读原文获取的 信息与之相对应,便可印证自己的阅读结果正确与否。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 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 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 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 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说(分析叙事艺术)(讲义)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说(分析叙事艺术)(讲义)

分析叙事艺术[导语]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讲究如何讲述故事。

当我们的小说复习还在传统的三要素里打转的时候,高考已悄悄为我们开辟了小说学习、复习的新视野——小说叙事学。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小说叙事学复习与前面的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有交叉重复之处,但从高考命题来看,把它拎出来单独复习十分必要。

既如此,就要好好地思考与研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其答题之道了。

一、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1.“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小说中的“我”有两种。

(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

①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

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得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

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

2.“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

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适用课件)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适用课件)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适用课件)高考阅读12-17 0517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适用课件)——小说阅读抓关键语句快速整体把握文本①标题用语:明确对象,暗示或揭示中心;②概括语句:概括提起,纲举目张;③过渡词句(段):理清思路层次;④主旨句:直接揭示中心;⑤抒情议论句:把握情感意图;⑥比较对比句:归纳主题;⑦悬念句:设置矛盾,提出问题,追根溯源。

提示:还须重视文章的开头、结尾。

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1.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4.结尾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人称选用的效果作用文学作品常见表现手法与技巧概览①表达方式:叙述顺序、描写方法、抒情类型。

②表现手法:悬念、铺垫、伏笔、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象征、想像、联想……③布局谋篇:线索选择、顺序选用、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详略剪裁④语言辞格:a.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生动形象b.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c.语气类:反问、设问——增强语气特别注意:散文中的衬托(尤其是反衬)手法。

一、小说基本知识概述小说的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小说:一种以很小的篇幅,反映生活中极短时间内发生的较单一的事件的文学体裁。

二、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1.人物描写的方法: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注意概括介绍)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2.常见题型⑴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⑵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③表达了/表现了 …… 的 感 情 / 主 题 , 点明中心/深化主旨;
结 ①总结上文(全文)/收束全文;
④(篇末)留下想象空
尾 ②照应
标题的作用
答题思路: ①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点明写作对象、交代时间地点等 ②结构:贯穿全文的线索
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做题步骤
(一)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看题目,明考点;
判断文章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文体: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
(二)回归原文——据题目要求,阅读文章; (三)反复斟酌,并作答 ——根据分值按要求作答,归纳答案。
题型归纳
概 括 题 ( 内 容 概 况 /情 节 梳 理) 赏 析 题 ( 赏 析词 语 / 句 子/ 文 章 语 言 特 点 ) 作 用 题 (重 点 句 段 / 标 题 / 环 境 描 写/ 插叙 /人称 /线索等 作 用 ) 分 析 题 ( 分 析 概 括人 物 形 象/人物心理) 含 义 题 ( 标 题 /词 语 / 句 子含 义 理 解 ) 主旨题(分析作者情感/体会文章基调/归纳主旨) 拓展题(补写/谈看法/感悟/启示)
(3)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作铺垫/埋伏笔。
(4)主题:揭示、暗示、深化主题。
例1:②老屋对面有一块菜地,那是一家人的菜篮子。从夏往秋走 的时节,母亲会在那里陆续种下萝卜、白菜,还有香菜和蒜。秋渐 渐转深,第一场霜降临。到处一片白,看上去毛茸茸的,但菜地好像 忽略了寒冷,萝卜缨子似涨潮般覆盖了裸露的泥土,白菜身子也一 个劲地胀起来。那旺盛的绿色,像一片浓缩的春天。
第二步:段落作用一般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结构上,一般 有总领全文、照应标题、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全文等作用, 具体应结合相关段落分析作答;内容上,可从情节发展、叙事技巧、 塑造人物、情感表达、主题、表现手法等角度来分析;

2013年高考语文最新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3年高考语文最新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3、排除确认:
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 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特别提示:对比不能流于形式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 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 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 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 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 这种流于形式的对比,实际上并没真 正读懂文章。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 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 去对比,极易出错。一定要从是否符 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 断。
❖ 2.归纳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 目前很多学生都停留在摘抄原句的层面上, 没有归纳概括的意识或不会进行归纳概括, 许多时候在归纳概括过程中就会明显出现概 括不当的问题,尤其是在概括时常常会删去 重要的修饰语,以致回答不明确或不到位, 这与学生没有真正读懂文本、题目,没有准 确概括、规范答题的意识有关。
②借助“标志语”。
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 语”,还要借助“结构性标志语”, 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 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 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 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 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
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 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综上所述,学生的问题就集中在九个字上:“读 不懂、不懂答、答不准”。
阅读解题指导:
一、整体感知,提要钩玄(探求精深 的道理)明大意 1、克服不良的解题习惯。 ①做选择题只看题目不看材料的 浮躁心态。 ②不先阅读材料,直接看题目然 后到文中找答案。
❖ 【阅读原则】
❖ 以“整体阅读”为基本,遵循“局部-整体-局部” 的阅读程序,从抓关键词 、段落、句群等入手理清 结构和思路。
❖ 09年《自由和科学》, 10年《不可无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_专题复习讲义第1节分析作品结构《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有写王熙凤的一首诗: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1)这首判词诗用了拆字,看看可以合成几个什么字。

(2)这首判词诗的大意应怎样理解?答案(1)“凡鸟”合为繁体的“凤”,“二令”合为“冷”,“人木”合为“休”。

(2)王熙凤进入贾府已是贾府开始没落之时,大家只知道爱慕她的才干,没想到丈夫贾琏对她开始是听从(一从),继而是冷落(二令),最后是休弃(三人木),她哭丧着返回金陵的结局就更悲哀了。

例::(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题。

祁连雪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

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

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

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

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本文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5分)解析开头引用古诗句的用意,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量:从内容上看,“万里尽黄沙”的荒凉与美丽富饶的真相形成对比,突出现实的美好;从形式也就是从行文上看,它引出了下文对河西走廊的描绘。

考查结尾处引用的用意,要充分考虑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从上文看,“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暗示出引用句对上文的印证作用;从下文看,“我也即兴赋诗”暗示出引用句引发出的作者的诗句。

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引发作者以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评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进行鉴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难度较大。

考量一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往往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

所谓形式,即指行文思路、文章结构等方面。

考虑时要有语境观念,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2.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解析从行文结构上看,“雪”起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从“雪”在文中显示的内容看,它哺育了河西走廊的世代子孙,赋予了祁连山壮丽景观;从“雪”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看,它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载体,同时作为鲜明生动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感染力。

答案“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壮丽景观,圣灵神韵,使人生亲切之感;“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评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形象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难度较大。

“雪”作为本文的一个重要意象,在文章结构、思想内容、表情达意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解答此题时一定要多角度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错因分析一个共同问题是考生乱贴标签,不问段落特点,一股脑地答出“总领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不结合具体内容,十分空洞。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大美之美阿敏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

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

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

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

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 5 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土壤与碎石。

……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

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

伫立圣湖之畔,我只好来个“意”浴,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

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选自《人民日报》,编者有改动)文章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主要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案(1)从句意上说,承接上文,因为不忍濯足,所以意浴,体会“澡雪精神”,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心灵洗涤;(2)从目的上说,写西藏山水,要表达的是对自己的影响,写作角度由山水转向自身,达到了写作的目的;(3)从结构上说,升华主旨。

在大美面前,个人不可亵玩,只能让人用雪水洗涤一切世俗污秽,使得灵魂完美。

一、分析作品思路和结构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路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结构,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他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思路与结构的关系违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

如果能正确分析文章的结构,了就能把我文章的思路了。

分析散文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它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

2.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

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作品结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作品的整体构思,贯串全文的线索;二是作品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命题人往往是将考查文本结构与文本主题结合在一起的。

(一)分析文章标题、开头、过渡段(句)、结尾等结构的作用(1)这一类型题目通常的提问方式为:①结合全文,说说标题所起的作用。

②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写某某?③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④某一段(某几段、某一部分)在文章结构中有什么作用?⑤结尾的写法有什么作用?(2)这类题目一般的答题规范是:先指出结构作用,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或全文内容具体分析。

一般的答题格式为:结构作用+解析。

根据内容所处的位置的不同,通常有如下结构及其作用:标题表明文章中心、统领全文;起到线索作用。

开头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欲扬先抑;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总领下文。

过渡承上启下;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由……到……;层层深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卒章显志;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戛然而止;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例3:(2010·全国卷Ⅱ)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大河家张承志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

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

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

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

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

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

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

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

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

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有删改)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解析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具体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2.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也要考察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联系,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答案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方式(1)这类题型通常是直接要求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2)这类题目一般的答题规范是:先指出结构方式,再对文章体现的这种结构形式进行解析。

即一般的答题格式为:结构方式+解析。

分析散文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分析段内的表达方式。

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2)根据句意归纳。

一个语段有多个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几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聚集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3)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①分析文段的中心句。

根据文段的中心句来明确文段的意思,根据对中心句的关联判断来把握文章的思路。

文段的中心句往往在开头,做段首概括,或在文段的结尾,做段末总结。

②分析标志性的语句。

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可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

如:既、又、并且、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进一步说、总之、因此、所以等。

这些语言标志对分析句群、把握段意从而明确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很有帮助。

③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

承上是对上文的总结,启下的内容是对下文的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